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盐城师范学院30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是否独生子女这五方面研究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

  摘要: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盐城师范学院30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是否独生子女这五方面研究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普遍信任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客观支持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主观支持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学习倦怠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在性别、年级与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情绪低落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行为不当因子在性别、年级与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成就感低因子在年级、生源地存在显著性差异;
  (4)大学生普遍信任与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因子与情绪低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成就感低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与学习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学习倦怠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人际信任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双方相隔较远所带来的距离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与保障。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心理慢慢趋于成熟,他们将面临着多变的环境和重重挑战,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是不可避免地,心里的矛盾、冲突和困惑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常使他们选择逃避[1]。社会对于人际信任的要求也日益增高,XX对人际信任越来越重视,信任已经成为社会对成员要求[2],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新一代的社会储备人才,对祖国未来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支持是人们在需要的时候,别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来满足自己需求,以减缓各类紧张[3]。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应激的状态下,如果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其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将达到40%以上。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个体的压力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抑郁症和自杀发生的概率,故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储备的高科技人才,是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主体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学习状况以及个人能力等直接影响自己和祖国未来的发展[4],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学习倦怠的现象。这些大学生在顺利完成了三年高压式的学习后,摆脱了家长的束缚、老师的鞭策,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5]。自控力差的学生就会无心学习,沉溺于玩游戏、上网等。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兴趣、缺乏动力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并损害其身心健康,故学习倦怠问题的相关研究成为了当今的热门研究。
  综上,近年来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与其学习满意度、学习成绩以及人际信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具体的关系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拟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学业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基于前人的研究结论,探讨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到一些建设性的结果。

  1.2概念界定

  1.2.1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的概念是Rotter在1967年提出,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5]。
  1.2.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它是指人们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满足个体需求以期缓各类紧张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一种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和精神帮持。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7]。
  1.2.3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的概念衍生于“职业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面对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者是课业负荷而产生的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以及其他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好而对学校课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8]。

  1.3研究的现状

  1.3.1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特征。李劲、李蕊[9]以北京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测得17.44%的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较高,70.93%的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一般,程度较低者占11.13%,这与汤家彦[10]和王晓一[11]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结果相同。李珊和刘洋[12]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处于低水平。以上研究均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较低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研究。王秀梅[13]调查某高校579名大学生测得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显著低于男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人际信任总分以及因子总体上展现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王霞霞[1]认为人际信任总分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性别上,女生的总体信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大三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得分。大学生人际信任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p>0.05)。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石香云[14]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中情绪稳定性因子、问题解决因子和人格中精神质有显著的正相关。韦耀阳把人际信任作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发现精神质、情绪稳定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人际信任都有预测作用[15]。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结论很丰富,但是理论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1.3.2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特征。梁执群、卢莉[16]等人对1040名大学生调查测得社会支持均值为33.05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低支持状态与中间支持状态;张汀[17]对哈尔滨3所高校6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测得社会支持总分均值为41.67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根据以上的研究数据,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研究。刘秀艳,司秀玉,吴少敏[18]等人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常模,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的社会支持高于女生的社会支持。李慧民[19]等人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文科,文科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也显著高于理科生。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梁执群、卢莉[16]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评分与社交相关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负性生活事件量表以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评分间有显著性相关。解亚林[20]等人发现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都与SCL-90症状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SCL-90总症状指数大于2分为两类分界线,这已经成为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的确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21],这一点与纪梦楠[22]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范围较广,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3.3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特征。马勇[23]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有学习倦怠,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无学习倦怠和有学习倦怠的中间状态。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差异研究。研究工具大多采用连榕、杨丽娴[24]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孙晓莉[25]以南京6所高校10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人数占总人数的37.5%,大学生在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因子、行为不当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一年级学习倦怠的程度最低,其它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在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因子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男生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女生,在情绪低落因子上,男生与女生相比,其情绪低落得分更高;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还存在专业类别的差异(p<0.05),理工科的学习倦怠程度最为严重。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JaobsSR,DoddDK[26]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情感耗竭、成效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学业倦怠有着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3.4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现状
  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研究两者关系的学者比较多,但结论不尽相同。陈晓云、卢艳绯[27]等以广州某高校402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显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成显著负相关(p<0.01)。单婷婷[28]对犯罪的男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测得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男犯罪青少年人际信任水平也高,对人比较友善,与人和睦相处。
  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中,王玉峰[29]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学习倦怠与主观支持因子的相关性最高。X学者张治遥表明:社会支持人数、社会支持满意度是有效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变量。
  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黄卫平、李潜[30]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受四种因素影响:社会、学校、家庭、个体,人际信任包含在家庭和社会因素中。张鹤、刘海珍[31]对41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未得到两者之间明确的关系,只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查阅其他的资料也未找到两者之间明确的关系。
  上述研究显示,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明确关系以及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的明确关系结论尚且缺乏统一定论,关于这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未出现。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及其差异,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354名被试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303份,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75人;大一81人,大二94人,大三57人,大四71人;城镇户口122人,农村户口181人;文科生157人,理科生146人;独生子女157人,非独生子女146人。
  2.2.2测量工具
  2.2.2.1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TrustScales,简称ITS)
  该量表由RotterJB于1967年编制,量表有特殊信任因子和普遍信任因子,共25个条目,其中有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量表总分为25分-125分,75分是人际信任程度高低的分界,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信任度越高。本量表采用利克特五点自评式[5],已有研究证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2.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称SSRS)
  该量表是肖水源教授于1990年修订,依据中国国情设计问卷,内容合理,条目清晰易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共有主观支持(4个项目)、客观支持(3个项目)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项目)三个因子。计分方法:1-4,8-10题:每题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题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支持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5],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其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2.2.2.3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该量表是连榕和杨丽娴[24]编制的,量表有三个因子:情绪低落因子(8个题目)、行为不当因子(6个题目)以及成就感低因子(6个题目)。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有八道反向记分题,被试得的分越高,表明他的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5]。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914、0.799、0.704(p<0.001),各维度的α系数:情绪低落0.812,行为不当0.704,成就感低0.731,该量表已被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5]。

  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主试进班后说明本次测试的目的以及作用,征得被试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宣读指导语。被试听懂指导语后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当场回收。主试整理出有效问卷数据后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结果

  3.1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分析

  3.1.1总体分析
  用人际信任量表对303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303名被试的人际信任总分为77.37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在特殊信任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普遍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3.04分和45.65分。
  3.1.2差异分析
  3.1.2.1性别差异
  用人际信任量表对303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进行测查,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2年级差异
  通过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1.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特殊信任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遍信任因子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的得分。
  3.1.2.4专业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专业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其普遍因子上,文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得分,在特殊因子上,理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
  3.1.2.5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3.2.1总体分析
  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03名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进行总体分析,结果如表7: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7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的均值为34.33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主观支持因子的得分比较高,其值为18.87分。客观支持因子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均值较低,分别为7.91分和7.54分。
  3.2.2差异分析
  3.2.2.1性别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8: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8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分数。大学生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因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2年级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进行方差分析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年级。大学生主观支持因子和客观支持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学生在主观支持因子和客观支持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在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在主观支持因子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在客观支持因子上,大二与大三、大四的存在显著差异,大二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
  3.2.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1: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学生客观支持因子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镇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得分。大学生主观支持因子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4专业差异
  通过对303名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专业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2.2.5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303名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3: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3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学生主观支持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大学生客观支持因子、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

  3.3.1总体分析
  通过对303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4: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4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的均值为58.15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03名被试在情绪低落因子上得分为23.89分,大学生行为不当因子的得分较低,为17.21分,成就感低因子的得分为17.04分。
  3.3.2差异分析
  3.3.2.1性别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5: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5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大学生情绪低落因子和行为不当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成就感低因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2.2年级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6: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表16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行为不当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行为不当因子上大四年级得分最低,在成就感低因子上大三年级得分最低。大学生情绪低落因子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表17: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7可以看出,在行为不当因子上,大二年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的得分;在成就感低因子和学习倦怠总分上,大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3.3.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8: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8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2.4专业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专业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9: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从表19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科生学习倦怠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大学生行为不当因子和成就感低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大学生情绪低落因子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2.5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303名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是否独生差异检验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4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3.4.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水平进行相关分析
  大学生普遍信任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3.4.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平进行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低落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成就感低因子与社会支持及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3.4.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进行相关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总分与成就感低呈显著负相关;普遍信任与学习倦怠总分以及行为不当因子、成就感低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总体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李劲、李蕊[10]等人的研究结果。本文以某高校303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测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中等偏上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大部分大学生离开家乡求学,同五湖四海的人成为同学、舍友,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交往大家互帮互助,慢慢培养起信任的品质。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高校更是如此,高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并且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未来的职业都要求他们对他人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较好。
  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中被试群体的社会支持总分的均值为34.33分,接近量表中间支持状态37分,依此推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水平相对较高,均值为18.87分,客观支持维度的均值只有7.91分。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学生还是在“象牙塔”里生活,还未走向社会,同事、工作单位等组织的支持暂时还未有,学生接触到的人大多是熟悉的家人与同学。大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课余时间比较丰富,“宅”已经成了很多同学的代名词。另一方面,被试群体中有188名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的收入对学生获取社会支持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忙于赚钱生活,对学生的关注只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略自己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支持与陪伴。故以被试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大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析其原因:高校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培养方面更重视素质教育,而不是一味强调成绩,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也能够给与积极的鼓励,并且学大学生课程相对灵活,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使学生没有产生高程度的学业倦怠。因此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是出现学习倦怠的学生还是占一部分,原因如下:部分学生走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大学后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发现大学并不是如自己想象中那般美好,暂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自我堕落,开始逃课、上课睡觉等。此外,实用主义宣传“读书无用论”思想,贬低读书的价值,社会中一些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更动摇了大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怀疑自己的读书价值。最后,通常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填报考志愿时,只是听从家长或亲朋好友的意见,盲目地填写志愿。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

  4.2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差异分析

  4.2.1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当今社会的要求,如今,大学生的性格呈现中性化趋势,刚柔并济的性格是大势所趋。性别对大学生情绪、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影响都不如从前,因此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逐渐减弱[3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中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性别上存在显差异,女生的得分比男生略微高一些。其原因是社会对于男生的要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从小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总习惯独自承受压力与困扰,不轻易寻求帮助,女生恰好相反,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获得并接受他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不同性别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女生与男生相比情感表达更外露,女生更善于积极主动利用身边的支持源,因此女生对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生。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实用主义宣传“读书无用论: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贬低读书的价值,社会中一些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更动摇了女大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怀疑自己的读书价值。另一方面,女生天生心思细腻,情绪敏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往往情绪低落、耿耿于怀。因此女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
  4.2.2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学生人际信任的主要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现代社会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公民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和谐的社会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随着“小月月”、“老人假摔敲诈”等相似事件发生率的降低,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际信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大一至大三时期,很多同学参与送老生、迎新晚会以及其他的团体活动,来自于不同学院的同学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交流合作,有的同学还在一些部分担任领导,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也有所提升,大四学生虽然参与活动的机会变少,但是大学四年已经建立好自己的社交圈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忙于自己的生活,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变少,但丝毫不影响自己的人际信任水平。因此,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因子、客观支持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在主观支持因子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在客观支持因子上,大二与大三、大四的存在显著差异,大二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大四学生已经踏入社会,并且找到工作并且在工作单位实习了一段时间,与新同事、工作单位的几个月相处,在原来友谊的基础上收获到很多新的友谊与支持;大三的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很多时候自己会感到迷茫,想要需求他人的帮助或者给予意见来参考,因此与家长,亲戚等人联系加强,寻求意见;大一学生是比较特殊的,刚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周围的一切还不熟悉,学校的组织、老师以及学姐在生活与学习及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相比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大二学生课程比较多,适应了学校生活的他们所有的重心都在课程学习上,与他人联系较少。因此,大二年级在社会支持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以及情绪低落因子、行为不当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大二年级课程较多,很多学生的课程从早上排到晚上,大一闲暇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心理产生了落差,实用主义宣传“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贬低读书的价值,社会中一些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更动摇了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怀疑自己的读书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课程较多的大二学生需要更多精力来熟悉适应,部分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容易在学业上受挫,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开始出现逃课、迟到、上课睡觉等不当行为。因此大二学生的学习倦怠得分比较高。
  4.2.3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大学生普遍信任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好,固有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部分地区的农村的发展已经达到城镇的水平,便利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内心世界,完善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农村大学生比较淳朴、单纯,从小生活在友善、邻里和睦相处的环境里,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水平也自然较高。因此大学生人际信任在生源地上不存在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学生客观支持水平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得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镇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优于农村大学生,城镇大学生的家境优越,从小就可以通过父母的关系接触到不同的人群,结识更多的朋友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满足自己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支持,而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忙于生计,她们常常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从小被贴上“懂事”标签的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常常不愿意低头去需求帮助,因此城镇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得分。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大家会相互影响,对于学习的喜爱或倦怠受个人人格特点、成就动机等方面的影响,生源地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4.2.4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专业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其普遍因子上,文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得分,在特殊因子上,理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分科的存在,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不同。文科类的专业要求理解、背诵与运用,理科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有的同学甚至为了研发新的软件天天泡在实验室,人际交往变少。另外一方面,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他们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对人文科学更为关心,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某些不良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对人际信任持谨慎的态度。最后,理科生大多数都是男生,依据传统理念,男生肩负着未来养家糊口的重担,家长会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对在校生进行严格管理,并秉持着为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为文科和理科生都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此外,近年来国家不断颁布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原本文科生就业机会少的弱势得到了改变,文理科拥有相同的机会,文理科专业本身在社会支持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以及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性别带来的差异,选择文科类的专业大多数是女生,理科类专业大都是男生,实用主义宣传“读书无用论: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贬低读书的价值,社会中一些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更动摇了女大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怀疑自己的读书价值。另一方面,女生天生心思细腻,情绪敏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往往情绪低落、耿耿于怀甚至开始逃课。因此女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
  4.2.5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中,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没有亲兄弟姐妹,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好友的互帮互助,他们相互信任,弥补了亲生兄弟姐妹的不存在。此次研究的被试都是经过高考选拔的本科生,因此无论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在他们的教育上倾注了相当的心血和大量的资源。
  大学生主观支持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主观支持大于独生子女的主观支持。非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教导要照顾、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并且要学会分享,从小就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别人相处,养成了良好的性格,与他人相处时,更懂得理解他人,平易近人,因此他人对自己的社会支持也随之提高。
  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邢强、陈丹丹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3]。自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以来,大多数原生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大部分非独生子女家庭也只有两个孩子。两种家庭对孩子的关注与期望大致相当,都能使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从前非独家庭因动辄三四个孩子而忽略孩子的情况已不多见,二胎政策是今年刚开放,对此次研究没有影响,因此是否独生对学业倦怠的影响逐渐减弱。

  4.3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4.3.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普遍信任与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一方面,大学生人际信任通过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体现出来,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水平越高,其人际交往能力越好,一个人信任他人,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越积极向上,越会收获更多他人的接纳与喜爱,其社会支持水平必定越高,因此持有更高质量的社会支持也是理所应当的。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较高的大学生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更平易近人,与他人相处时会以宽广的胸襟去接纳他人,更易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友谊越深厚,人际信任也随之越深。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一方面水平的降低会引起另一方面水平的降低。
  4.3.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因子与情绪低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分析其原因,社会支持得分较高的大学生,通常其家长、师友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久而久之,他们会将家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内化成自己的内驱力,在学业上会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做最好的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往往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实现目标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质量高的学生即使学业上遇到挫折,也会即使寻求最有效的帮助,学习倦怠程度自然而然低。学习倦怠程度比较严重的大学生会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行为不当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等,许多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在团体中学生会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并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家长和朋友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社会支持及其因子与成就感低呈显著正相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大学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追求完美的他们常常会在学业上受挫,倍感压力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使自己成就感降低,因此社会支持程度高,其成就感更低。
  因此,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情绪低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及其因子与成就感低呈显著正相关。
  4.3.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与学习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的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人际信任水平高的大学生具有较强处理压力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应对不利情境。另一方面,学业倦怠程度严重的大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生理、心理上都无法承受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抑郁。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往往会采取不作为或者逃避的方式,不具有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主动性,缺乏来自人际关系的支持,无法积极地面对与适应学业倦怠。因此,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越高,学业倦怠程度越低。
  人际信任总分与成就感低呈显著负相关,普遍信任与学习倦怠总分以及行为不当因子、成就感低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普遍信任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低,人际信任水平高的大学生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会寻求帮助,通常他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和及时疏导心理,但是是依靠他人解决的问题,自己感觉到能力的欠缺,成就感程度比较低。另外,成就感低得分高的学生说明他们认为自己无力承担繁重的课业压力,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较低,容易产生学业倦怠,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也处于被动的位置。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学习倦怠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上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5结论

  5.1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水平;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普遍信任因子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其普遍因子上,文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得分,在特殊因子上,理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
  大学生人际信任及其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5.2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大学生总分及其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信任因子以及客观信任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在客观支持因子上,大二与大三、大四的存在显著差异,大二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年级;
  大学生客观支持因子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客观支持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客观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因子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主观支持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主观支持高于独生子女。

  5.3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因子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6教育建议

  6.1加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

  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加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需要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社会层面,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对社会上出现大学生种种不好的现象的引导。
  第二,学校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用心理学知识引导他们平等、友好相处。比如组织人际信任方面的团体辅导,结合课堂教学,让人际信任水平低的学生尝试新的态度与行为,感受到信任与被他人信任的美好。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议父母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和子女平等对话,对自己的子女提出恰当的要求。并且有意识的为子女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情境,并且向子女传授必要的交往策略,最主要的是父母为子女做一个好的榜样。
  第四,大学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首先审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再多学习人际交往的策略,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大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使自己成为别人可以信任的人。

  6.2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非正式支持系统(即主观支持,包括家人、伙伴、近邻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需从几方面入手:
  第一,社会要宣传社会支持的作用,多鼓励大学生多与他人相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树立正确面对生活事件的观念。
  第二,学校积极开展专项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支持水平,明确采用策略的取向。教师要扩展自己的职能,发挥自己在大学生支持中的作用。
  第三,家庭是最主要的支持源,子女与父母的沟通要加强,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当孩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精神与物质)。
  第四,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支持水平,并且要提高自己寻求支持的意识。遇见自己没办法解决的困境时要学会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6.3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

  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社会层面,加强先进思想的传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第二,学校方面,建立有效的且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学校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有价值的课程与学习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情,克服慵懒的思想,焕发活力与激情。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第三,家长不向子女施加过多的压力,给子女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相信子女可以做的很好。孩子的成绩好与坏,家长都应理性看待,对孩子学习能力以及兴趣有客观、准确的了解,对孩子取得的进步能够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学生要积极改变学习方法,戒掉拖延症,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当学生感到学习乏味时,要主动向老师、向身边的同学倾诉,找出学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霞霞.大学生人际信任特征的研究[D].西安:西安大学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01-04.
  [2]JenniferHefner.SocialSupportandMentalHealthAmongCollegeStudents[J].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2009,79(4):491–499.
  [3]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08:1357-1370.
  [4]任春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黄山学院学报,2010,04:78-80.
  [5]房俨然.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N].大观周刊,2012,11:163-164.
  [6]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249-251,299-301.
  [7]宫龙江,刘俏,李琪.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11-113.
  [8]贾宁,王美璇,代景华.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1:137-140.
  [9]李劲,李蕊.大学生人际信任要点[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3.
  [10]汤家彦,姜国瑞.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07-309.
  [11]王晓一,李薇,杨美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46-647.
  [12]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68-469.
  [13]王秀梅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07:657-659.
  [14]石香云.大学生人格、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8-32.
  [15]韦耀阳.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9:47-49.
  [16]梁执群,卢莉,虞婕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04:118-119.
  [17]张汀.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24-26.
  [18]刘秀艳,司秀玉,吴少敏.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03:56-59.
  [19]李慧民.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19-120.
  [20]解亚林,张育昆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名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184.
  [21]薄建柱,杨绍清,陈思,司福利.师范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7:873-875.
  [22]纪梦楠.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2008,06:477-479.
  [23]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1-34.
  [24]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25]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5-19.
  [26]Jaobs,Dodd.Studentburnoutasafunctionofpersonalitysocialsupport,andworkload.Joumalofcollegestudentdevelopment,2003,44(3):291-303.
  [27]陈晓云,卢艳绯.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390-393.
  [28]单婷婷.男性犯罪青少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31-33.
  [29]王玉峰.大学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中国民康医学,2009,(4):04-05.
  [30]黄卫平,李潜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及其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4-55.
  [31]张鹤等.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研究及成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5):12-13.
  [32]HamsherJH,GellErJD,RotterJB.InterpersonalTrust,InternalextemalControl,andWarrenCommissionReport[J].JournalofPersonalandSocialPsychology,1968,(09):210-21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8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0月12日
Next 2020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