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某学校四到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子关系问卷、自信心量表以及友谊质量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33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和是否独生子女这四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小学生自信心、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小学生自信心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女生的自信心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处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明显高于单亲家庭的孩子;非独生子女的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要高于是独生子女的学生。
(2)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高低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3)亲子关系水平及同伴关系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预测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自信心;亲子关系;同伴关系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人们重视的核心。而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对自信心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功与否与其是否拥有自信心有较大关系。与成年人不同,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良好教育的关键时期。其自信心水平的高低对其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及其未来的成功与失败具有一定的影响。自信心水平高的学生不仅容易集中精神,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唤醒自己的潜能;而自信心水平较低的学生则会因为考虑过多,做事犹豫不决,因此常表现出不敢做、不合群,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现象,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成绩的提高。曾经有心理学家对上千名儿童的自信心程度对外来的影响进行追踪研究。经过30年后,对其中的30%高成就者与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在自信心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过研究发现,自信心越强,未来成功的概率越大;与之相反,自信心水平越低,更容易产生失败[1]。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说:青少年拥有了自信就等于向日后的成功迈进了一步。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信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环境和教育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学生自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环境方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教育方面又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等。而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又与其亲子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环境除了其自然环境还有其人文环境,其中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因此可以说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学生自信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通过对小学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其自信心的关系进行探索,通过对小学生自信心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纠正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并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的防止小学生自信心缺乏提供支持。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自信心的定义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尊重、自我价值、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有效的完成某项任务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自信心同样是指个人在对自身的肯定和充分估计的基础上,对自己力量的一种信任状态。自信心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自信心的不同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对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起着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谈到自信心这个话题,在心理学中,与人们心中的自信心概念最为相似的大概就是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自信与不自信原来是形容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状态,即人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陌生世界时的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可以说,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识,一种肯定。
1.2.2关于亲子关系的定义
亲子关系(parent-childrelationship)一词最早出现于遗传学中,是指存在的生物血缘联系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在心理学中亲子关系除了以血缘为基础,还要求有共同生活。该亲子关系是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子女通过共同生活互动所构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之一。它包含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关心与相互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在成长中习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行为及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并且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2]。可以说,亲子关系是对孩子成长其重要作用的,它是以血缘关系的为基础,父母与子女通过共同生活,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所构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1.2.3关于同伴关系的定义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活动所构成的一种的关系。它是同龄人或者说是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主要可以分为同伴接纳与友谊关系这两个方面。因此,可以说友谊质量是衡量同伴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进入社会,与社会中的人进行互动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的经验为儿童的成长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背景,在此背景中儿童形成了交往态度,学会了社会交往技能[3],这些因素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交往过程中,与同伴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对儿童各方面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1.3国内外自信心的研究现状
1.3.1自信心的构成研究
马斯洛是最早对人类的自信心进行分析研究的人。他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他自己对自信心的理解,他认为:人类自信的增强是建立在自尊的满足上的。因此让个体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的人,对这个世界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类的人格特质进行分析研究,他发现自信是构成人格的一种基本结构特质。Tupes和Christal在卡特尔的特质变量的基础上运用词汇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发现自信是人格结构中比较稳定的一种特质[4]。艾里克森在精神分析中的主要贡献是他的自我发展理论,他在其中提出自信心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否顺利度过危机的关键在于自身的自信心程度。Branden认为,自信心指的就是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概念最为相近的是班杜拉曾经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Rosenberg通过研究发现:自信是由单因素构成的。他把自信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确信程度。Wylie认为自信由能力和自我接纳两个维度构成。Fleming和Watts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自信心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的假设。他认为自信心由社交信心、学业能力和自尊这三个因素构成[5]。Pelham和Swann也认为自信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不过与Fleming和Watts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认为这构成自信的三个因素应该是个体体验积极和消极情感状态的倾向性、个人的特殊自我概念以及个人对自我概念的组织形式。Marsh也认为,自信是由一种包含多种对特殊领域能力的自我评价的一般自尊感组成的,通过测量自尊可以测量和考察自信。Branden提出,自信由两个因素构成:即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尊重。Lindenfield认为自信心由内在的自信心与外在的自信心这两个方面组成。这两个方面又各有四个维度。而YoungsB认为自信心是由六个要素组成。
国内的学者同样对自信心研究深感兴趣,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结论。杨丽珠对幼儿自身进行研究发现,幼儿自信心是由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这四个因素构成。燕国材通过研究发现:自信心就是自信意识,它是由自信认识、自信体验和自信行为这三个方面构成。车丽萍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建构了自信的理论维度,并编制了大学生自信的量表。并且通过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得出结论:大学生的自信包含四个层次,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6]。
1.3.2自信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自信心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与个体的生活密切相关。现在对自信心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从家庭环境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个体自信心的影响、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研究。
比如就家庭对儿童自信心的影响来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都会对个体的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答会明曾经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理解水平越高,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父母亲的不良教养方式则与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自信呈显著的负相关[7]。金毅、王克荣等人专门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的情感理解和温暖与子女的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干涉,过度保护与子女的自信心水平呈显著负相关[8]。黄朝云、章军建也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信水平与父母的情感理解和温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父亲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与父母是否偏爱被试,是否对被试过分干涉和保护无关[9]。
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个体自信心的影响来看,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通过对自信的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可以看出,个体性别对个体自信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外学者Corbin曾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女性在输给比自己强的竞争对手,会表现的比男性更加缺乏自信。EllenLenncy也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些特定的能力领域男女在自信心水平上的性别差异表现更加明显。比如在一些逻辑思维要求强的领域中,男性一般比女性更有自信。研究表明,女性相对男性,她们的自信心水平更容易受的社会比较的影响。此后,EllenLenncy和JoeGold等人针对社会比较对不同性别的人的自信心差异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比较与自信心水平的性别差异与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女性在发现其他人比自己更具有竞争力的时候,其自信心水平较之男性要低很多。国内学者也对自信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车丽萍通过采用自编量表对自信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大学生。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自信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黄泽娟等人的研究也有力的支持了车丽萍的这个观点。年龄也是人口学中对自信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车丽萍通过对大学生自信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年龄对自信心有着影响。大学生的整体自信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10]。
就个体的性格特征对来个体自信心水平的影响来说,其人格特征主要包括了性格特征、成就动机、时间管理以及归因特点等。车丽萍针对个体的性格特征与大学生自信水平进行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高低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相关。古玉与谭小宏研究了大学生时间管理与自信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l)时间管理倾向三个方面均与学业自信显著相关,但仅时间效能感对学业自信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体育运动、爱情关系、社会交互作用、交谈等方面的自信均与时间监控观与时间效能感显著相关,仅时间效能感对各方面自信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外表自信仅与时间监控观相关,且时间监控观对外表自信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1]。答会明对大学生学业成就、人际交往成败归因与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与车丽萍的研究结果相似,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1.3.3自信心的干预研究
国外研究者在改善自信方面做过一些实证研究:Flowers和Marston选择提升自信的方法是让学生参加学业比赛;Altmaier等为了增强学生自信做得工作是强行灌输某些认知;Woolfolk等认为,如果多给孩子正向和积极的鼓励,将会非常有助于自信的提升;Dyer的研究指出,为了让儿童学会更好与人交流并提高自信可选择正向引导的方式。
近些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为改善自信心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孙时进、文徵尉、李献中、程利、王瑶和李永蠢的研究中,都是选取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困体辅导(或团体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并与其他类型的辅导相结合,结果发现,对改善大学生的自信及人际交往方面等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董进波和刘廷忠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高职高专学生,也认为团体辅导对提升高职学生自信也有一定效果[12]。倪士光、张步先和赵国亮口通过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干预,研究发现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能够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缓解自卑的情绪。汪岩与杨冬通过以自信心为主题的干预方案对职中学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训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适应变化[13]。张学琴的研究结果认为,团体辅导可使大学生的求职自信获得提升。刘伟认为,封闭环境下并连续性的团辅对改善大学生自信也能取得良好且持久的效果。李小霞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对提升初中生自信水平有显著的作用,并且有持续保持的效果。戴雯对女大专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团辅对提升女大专生的自信也有显著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研究运用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光福中心实验小学和光福第二小学的350名小学生作为被试并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334份。其中有162名男生,172名女生;四年级学生98人,五年级学生103人,六年级学生133人;单亲家庭102人,非单亲家庭232人;独生子女153人,非独生子女181人。
2.2测验工具
2.2.1自信心量表
由X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Rosenberg)所编制的自信心量表(SES)是现在在自信心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表[14]。该量表具有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等特点,总共有10个测题,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该量表使用四点记分法:1=非常同意,2=同意,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得分越高,其自信程度越高。在这10道题目中,其中的第3、5、8、9、10五个条目是采用反向计分。该量表对自信的划分标准为,10-15分:自卑者16-25分:自我感觉平常者26-35分:自信者36-40分:超级自信者。
2.2.2亲子关系问卷
亲子关系问卷,亲子关系问卷由王美萍进行修订整理而成。该问卷包括两部分,分别是亲子亲和与亲子冲突。
首先对于亲子亲和方面将采用王美萍修订的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FACES),该问卷包括母亲问卷和父亲问卷,均由10个题目(例如,我与父亲(母亲)在困难时互相支持)构成,采用5点记分法(1表示几乎从不,5表示几乎总是),得分越高表示亲子亲合水平越高[15]。该问卷在关于亲子关系的以往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父亲)和0.82(母亲)。
其次是对亲子冲突方面进行研究,同样采用王美萍修订的亲子冲突量表。该问卷包括与父亲或母亲的冲突(两个分问卷的内容相同),又分为冲突频率和冲突程度,共16个题目(如测量亲子在“学业”方面的冲突)。首先让被试回答近一个月来是否与其父亲/母亲谈论过问卷中所列的16个问题,若谈论过,则进而依据5点量表回答谈论时其(指被试)心情如何[16]。统计分析时对回答心情为2以上的项目求平均分得出冲突强度,然后对回答心情为2以上的项目重编码并累加求和作为亲子冲突频率的指标。分数越高,表明冲突越多。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母亲:α=0.81;父亲:α=0.81)。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冲突频率:l表示从未发生,5表示每天几次;冲突程度:1表示从未发生,5表示非常激烈),得分越高表示亲子冲突水平越高。
2.2.3友谊质量问卷
友谊质量是对两个个体间友谊关系好坏程度的评价。本研究采用万晶晶的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作为测量友谊质量的工具。本问卷是万晶晶基于已有的友谊质量问卷修订而成。本问卷适用于10-16岁青少年,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处于11-14岁,因此运用此问卷。该问卷共35个项目,由陪伴帮助、亲密交流、肯定价值、冲突背叛、信任尊重这五个维度组成。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到4完全符合。其中冲突背叛维度采用反向计分。友谊质量每个维度的项目平均分即该维度的得分,量表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陪伴帮助α=0.8354,亲密交流α=0.7304,肯定价值α=0.6531,冲突背叛α=0.6253,信任尊重α=0.6173。量表的陪伴帮助、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信任尊重四个维度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893,0.676,0.686,0.377,0.756[17]。
3结果
3.1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现状分析
3.1.1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现况
通过对334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自信心水平的总体情况,如表1:

自信心水平这一维度共有10个项目,因此将25定位临界值,即中等水平,大于等于25分者为自信者。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34名被试中,总体自信心水平达到自信这一水平的占总人数的62.1%,总体自信心水平的平均分为25.44,因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1.2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分析
3.1.2.1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性别差异
对小学男生和女生的自信心水平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下为所得结果:

根据表2结果可知,在自信心水平中,小学生群体存在性别差异,即女生的自信心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自信心水平。
3.1.2.2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自信心水平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见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自信心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3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
通过对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小学生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处于非单亲家庭的小学生自信心水平与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即处于非单亲家庭的小学生自信心水平高于处于单亲家庭的小学生。
3.1.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信心水平上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自信心水平高于独生子女的自信心水平。
3.2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关系分析
3.2.1小学生亲子关系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334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亲子关系的总体情况,

亲子关系量表主要由亲子亲和与亲子冲突这两大维度来决定,亲子亲和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亲子亲合水平越高。亲子亲和量表父亲与母亲部分的总分各为50分,平均分在25分以上为亲子亲和水平较高。
亲子冲突量表包括与父亲或母亲的冲突(两个分问卷的内容相同),又分为冲突频率和冲突程度。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冲突频率:l表示从未发生,5表示每天几次;冲突程度:1表示从未发生,5表示非常激烈),得分越高表示亲子冲突水平越高。该量表父亲与母亲部分的总分各为40分,平均分在20分以上为亲子冲突水平较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总体亲子关系水平较高,但是也普遍存在与父母亲的冲突,且与母亲的冲突频率多于父亲,但是与母亲冲突激烈程度要小于与父亲的冲突激烈程度。
3.2.2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知:与父亲的亲子亲和程度与自信心水平呈正相关,即与父亲的亲子亲和程度越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越高。父母的冲突频率及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呈负相关,即与父母的冲突频率越频繁,冲突程度越激烈,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越低。
3.3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关系分析
3.3.1小学生同伴关系的总状况分析
对334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同伴关系的总体情况,如表8: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水平中等偏上。在友谊质量各个维度中陪伴帮助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小学生同伴之间的陪伴帮助较多,他们的友谊更多的靠相互之间的陪伴与相互帮助来维护。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与信任尊重维度的得分比较接近,得分也较高。但是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学生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冲突与背叛。
3.3.2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同伴关系总体情况及其各个维度与总体自信心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
小学生同伴关系各维度(除陪伴帮助与冲突背叛维度)与其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小学生在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与信任尊重各维度的得分越高,则其自信心水平越高。友谊总分与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显著正相关,说明小学生的友谊总分越高,其自信心水平也就越高。
4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江苏省苏州市光福中心实验小学和光福第二小学的334名被试在自信心水平、亲子关系以及同伴关系上的当前状况,了解从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上来说是否会对自信心变量产生影响,并且深入分析了小学生自信心、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的相互关系。
4.1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现状
4.1.1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总体状况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从总体来呈中等偏上水平,但从个体数据上来看还存在着个别学生自信心水平偏低的现象。这与现在的社会情况有着一定的关联。现在社会生活水平较之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接触的东西比以前更多,更容易产生自信心。但是个别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要求过于严格,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少部分,小学生自信心水平总体上还是呈中等偏上水平。
4.1.2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
对小学生自信心水平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小学生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和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Maccoby和Jacklin曾断言,在各种情境中女性均表现得不如男性自信,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自信心。徐慧明对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使女大学生在从事活动时自我评价较低。而且传统的文化对女大学生自信心有影响,在我国文化背景下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19]。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的结论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前人大都是以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生理与心理特点与小学生存在差异。小学生男女生理差距难以体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女生较之男生更早进入发育期,女生在生理上超过男生。从性格上我们可以看出: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容易觉得满足。在取得成功时,女生更易看到现在的成功而产生自信心,而男生则会着眼于更远的目标,因此难以树立自信心。其次,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观念发生转变,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最后,由于样本的局限,可能导致与前人所得不同结果的出现。
对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分析发现,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之间的自信心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于红军曾对年级对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学生自信心水平在年级不同的情况下没有显著的差异,年级对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三个年级所学的知识内容较为相似,难度相差不大,对自信心的影响不强。另一方面,小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多,人际交往圈子类似,因此自信心水平相当。
对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自信心的差异分析表明,家庭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自信心水平明显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产生这样的结果可以从亲子关系上来分析。单亲家庭的学生比起一般的学生,或是缺少与父母其中一方的交流,或是单亲家庭的父母压力较重,因此与孩子的交流更少,这是导致单亲家庭的学生缺少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信心水平差异分析发现,家中有兄弟姐妹的学生比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要高,这可能是由以下两点原因产生的:第一,独生子女在家中易受到长辈的溺爱,导致其在遇到困难时经常会选择逃避。并且一旦受到挫折,易灰心丧气,从而丧失自信心。第二,有兄弟姐妹的学生在家里有更大的责任,其责任意识更强,不容易因一点小事而灰心。且有兄弟姐妹的学生有困难时可以与兄弟姐妹商量,相互打气,更易树立自身的自信心。
4.2小学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自信心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4.2.1小学生亲子关系的总体状况
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也普遍存在与父母亲的冲突,且与母亲的冲突频率明显多于父亲,但是与母亲冲突激烈程度要小于与父亲的冲突激烈程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两点:第一,小学的竞争压力较小,学生还未进入青春期,父母的摩擦较小,因此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总体水平较高。第二,在家中,一般是母亲管理孩子的大小事,因此学生与母亲发生冲突的频率要比与父亲发生冲突的频率高。但是正因为母亲与学生的冲突经常发生,其冲突的激烈程度反而比不上与父亲冲突的激烈程度。王美萍曾对国内青少年的亲子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较普遍,82%的被试报告近一个月来与父母发生过冲突,但大多数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次数较少,强度较弱,与父母的亲合度仍然较高。这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冲突与亲合的并存期,而不是破裂期,期间绝大多数青少年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情感联结。然而青少年中也的确存在这样一小部分:他们与父母关系较紧张,冲突发生较频繁,平均每3-5天就发生一次,甚者不到3天就发生一次;冲突强度很高;几乎从不或偶尔对父母有亲密与和谐感[16]。这部分青少年应引起教育者与研究者的重视。四到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一个时期,因此大多数学生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情感联结,但也存在普遍的冲突,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
4.2.2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关系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学生亲子关系及其各个维度(除与母亲的亲子亲和维度)与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性相关。亲子关系总体水平与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亲子关系越好,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越高。前人曾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自信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母子关系与孩子自信心发展密切相关[20]。Martin和weiner认为如果家庭气氛温暖,高中生又享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主,那么就会表现出自信心。本研究与该研究有所相似,针对亲子关系与自信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亲子关系的水平越高,其家庭关系就越亲密,气氛越和谐,学生的自主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自信心。
而通过深入探究可知,小学生与父亲的亲子亲和程度与其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小学生与父亲的亲子亲和程度越高,其自信心水平越高;小学生亲子冲突程度与其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与父母的冲突频率越高,冲突的激烈程度越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越低。答会明曾对大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信心、自尊、自我效能与其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21]。这与亲子关系中的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和类似。
4.2.3小学生同伴关系的总体状况
从上述结果可知,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整体呈中等偏上水平,他们对同伴的认同更多的在于与同伴的亲密交流。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面相对简单,思想也相对单纯,因此他们更容易满足,更愿意与其交流多的同学成为朋友。进入小学以后,同伴交往的形式及特点都产生了新的变化。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相互交往频率更多,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社会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复杂多样和深刻。在整个小学时期内,由于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22]。
4.2.4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其自信心水平的关系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与其同伴关系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水平越高,其自信心水平也就越高。陈呈超通过研究发现:自信水平和同伴接纳有显著的正相关,和总友谊质量、积极友谊质量之间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23]。小学四到六年级是同伴关系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少年向青年进行过度的一个时期。进入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起与父母相处,更渴望与同伴进行交往,与同伴的交往更为频繁、持久。此阶段的学生通过亲密的同伴关系,从同伴那获得肯定感与亲密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影响其自信心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与信任尊重这三个维度都与自信心水平呈正相关。尤其是亲密交流维度与肯定价值维度和自信心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小学生的同伴之间的亲密交流越多,其自信心水平越高;同伴之间越相互肯定对方的价值,其自信心水平越高。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人格特征,它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形成后又能更好地适应环境[24]。小学生同伴关系中的肯定价值与信任尊重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该学生越容易对自身产生积极的肯定,也就越容易树立自信心。
5结论
5.1小学生自信心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女生的自信心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处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明显高于单亲家庭的孩子;非独生子女的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要高于是独生子女的学生。
5.2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高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呈正相关。
5.3亲子关系水平及同伴关系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预测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
6关于教育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发现,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是影响他们产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这两种因素,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提出如下相关建议,为将来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以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参照,也可以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在小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指导工作中的依据。
6.1培养小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生自己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所有同学都是一个团队,大家都是彼此的亲人朋友。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比如上体育课进行跑步运动,只要有一个人掉队,其他人都要接受惩罚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有很多小伙伴陪着自己。其次,学校可以安排一对一互助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友谊的产生。然后,还可以通过开展团体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6.2减少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
第一,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针对家长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亲子关系对于学生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性。通过学校与父母的交流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父母做好及时沟通,尤其是好得方面,多加鼓励,以此来增强父母与学生的交流。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活动,为学生与父母交流提供平台。力求通过沟通减少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
第二,从家庭方面来看。父母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去冒险,去尝试新事物,引导他们去追求成功,在孩子遭遇挫折和困难时,要鼓励他们坚持到底,从而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面临重大任务时,鼓励孩子运用积极的方式克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追求成功。通过对孩子的鼓励、交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父母应以鼓励与表扬代替惩罚,以此来减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
参考文献
[1]赵艳珍.论小学生的自信心及其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08,6(3):155-157.
[2]Nicosia,T&Cyprus,S.Depressionamongmigrantand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inrelationtothequalityofparent-childandteacher-childrelationships[J].Psychologicalreports,2015,116(1):149-163.
[3]陈呈超.初中生同伴关系对自信心水平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0(10):51-53.
[4]Tupes,A&Chlistal,C,H.Useofsocialsupport:Genderandpersonalitydifferences[J].Sexroles,2001,10(44):437-459.
[5]Flemlng,S&Watts,T.Thedimensionalityofself-esteem:someresultsforaeollegesample[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eialpsyehology,1980,12(5):921-929.
[6]车丽萍.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6,(3):563-569.
[7]答会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点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2,14(6):63-64.
[8]金毅,王克荣.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2(7):479-479.
[9]黄朝云,章军建.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1(2):122-122.
[10]车丽萍.大学生成就动机、性格特征、控制点与自信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14(2):26-30.
[11]古玉,谭小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4):51-53.
[12]董进波,刘廷忠.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实验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16(1):43-44.
[13]汪岩,杨冬.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78-1379.
[14]王美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7-30.
[15]闫双红.团体辅导对四年级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实验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0-24.
[16]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J].心理科学,2007,30(5):1196-1198
[17]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0(4):50-57.
[18]李艳伟.小学生自信心状况调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224-225.
[19]徐慧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信心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07):93-95.
[20]曾蓉.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34.
[21]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13(08):112-114.
[2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0-330.
[23]陈呈超.初中生同伴关系对自信心水平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0(10):51-53.
[24]Sullivan,S.Theinterpersonaltheoryofpsychiatry[M].Norton.PsychologicalSciencePress,1953:121-12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