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大同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

  摘 要

为了在老龄化大环境下,达到真正的健康养老,提高老年人幸福感不可忽视。本文以大同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管辖区内的老年人为例,对其幸福感进行调查。从人口学角度分析,探究社会参与度、养老方式与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为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提供参考与帮助。本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与自编人口学调查问卷,随机抽取 225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本文由四个要点组成。首先帮助读者理解本文中心: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给出他们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确定研究的立场;其次对研究调查进行设计,此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处理。主要介绍了《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的计分标准与维度划分,以及怎样与人口学调查问卷相结合进行研究;第三,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分析不同的社会参与度、养老方式和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幸福感指数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最后一点,通过分析结果,针对如何帮助老人健康养老给出社区与家庭方面的建议。结果显示,社会参与度与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较为显著,而养老方式对其幸福感影响不大。

 关键词:老年人;幸福感;社会参与度;家庭结构;养老方式

 引 言

我国医疗水平已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平均寿命也随之提升。同时老年人口对保健有了重新的认识,患病机率也在下降,寿命延长。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为8.9%,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约2%。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标志着国家进入老龄化,中国老龄人口明显超出标准,因此标志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状态。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的身体健康水平处于下降阶段,这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改变了老年人的家庭结构,由于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亚健康的现实状况导致老年人寿命与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家庭结构在一代居住,独居,两代同居,三代同居中转变。其次它会改变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一些家庭选择让老人居家养老,一些家庭因为精力不够或信任养老院的医疗条件等原因,将老人送入敬老院养老。最后在于社会参与度方面,在中国大多数女性满50岁退休,退休之后与社会的接触次数骤降,形成与整个社会大环境脱轨的情况。除此之外,对老年人的影响还出现在很多方面,致使适应能力减弱的老年人会对众多改变感到不适,进而对老年人心理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19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7603万人口。对于国家来说,引导17603万老人群体健康养老成为一个难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对养老金方案进行整改,已实现16连涨,以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但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止于收入,幸福感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1]。并且当收入提高到其所需水平之后,增加收入这样的刺激因素将不再对其幸福感的提升产生有效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级实施机构,它有服务辖区内所有居民并整理居民卫生档案的职责,通过社区健康档案数据显示,本社区老年人口占比百分之30。目前,服务站为社区老年人开展的专项服务包括免费体检,定期回访,提供健康养老计划等,目的在于帮助老年人健康养老。但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并没有相关的检测与服务,并且老年人心理亚健康状态较为显著。如何在不影响社区服务站正常工作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给予关注与帮助是卫生服务体系改变老年人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基础点。幸福感作为被大众理解并有测量标准的心理参数,是一个可行的研究出发点。

 1研究基础

  1.1 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但由于生活地区与文化背景不相同,对于老年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现阶段以60岁为老年人的标志。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理状态有极大的联系。对于大自然的生物来说衰老是现实存在的,各部分机能的老化导致亚健康与疾病的产生。比如呼吸肌,呼吸道,肺组织功能退化,导致呼吸系统老化;脑细胞老化,引起记忆力、视力和听力减弱,改变整个神经系统;胃与肠道中的肌肉、粘膜等功能弱化,使得空腔脏器的功能退化;性腺等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多种内分泌疾病;淋巴细胞的老化,导致人体自身抵抗病毒的能力下降,成为易感染人群[2]。这些机体的老化带来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十分显著,并且会伴随着多个系统同时退化的情况出现,给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一些冲击与威胁。如若对这些改变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心理防御甚至是心理疾病。

老年人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下面将举例几个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异常状况。首先是被遗弃感,这种异常在刚退休的高管身上极有可能发生,退休后地位与目标的缺失,与空闲时间的增加,会让他们感到迷茫与不被需要的被遗弃感;其次为孤独感,多数老人面临着退休,子女工作,配偶亡故的生活现状,大部分时间都由老人自己一个人度过,孤独感由然而生;第三个为抑郁或焦虑感,老人的众多生活经验会驱使其过度担心后代人的生活。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一代与老年人在观念和经历上有很大的不同,当老年人看到自己的后代行为与自己的经验不相符,进行管教又不被听取时,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此时老年人患有疾病时,极易出现抑郁情绪,出现持续的抑郁悲观,失眠等现象。最后一点为自卑感,老年人在一起总会互相比自己的儿女,在相比中极易产生落差感,认为自己的儿女不够孝顺,不够优秀,而感到自己不如人,产生自卑感[3]。从这些举例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是极其敏感的,一些轻微的改变或是不适,便极有可能引起心理异常。因此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是需要被高度注意的。

 1.2 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古人早在儒家思想中便对幸福感有所思考,儒家的理性之乐中强调,幸福感不只是感官上的乐,也需要精神层次上的舒适和安乐;不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取乐,也需要因为所期待的完善人格而乐。这个观点与现代的心理幸福感不谋而合。心理幸福感(PWB) 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通过对自我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强调人的潜能实现,它重视人们对积极自尊、生活目的、社会服务、友好关系的态度[4]。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被许多因素所影响:社会参与度、养老方式、家庭结构。

 1.3 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社会参与是社会功能的重要内容,它提供了维持自我概念的角色支持,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5]。孙穆义认为中国人是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人,他们更愿意把他人与自己的幸福进行相关,还会从帮助别人中体验到幸福感[6]。孙亚的研究表明,多参加社会活动可以有效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避免产生孤独感。随着人际圈的扩大,良好的人际关系被再次建立之后,可以帮助老人找到幸福感[7]。并且在丰富社交圈的同时,还有助于身心健康,增强了老年人的融入感[8]。

目前社会上主要的养老方式有两种: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中国作为一个重“孝”的国家,中国的家庭养老方式源远流长[9]。但由于社会竞争增强,对年轻人的工作时间要求更高,许多家庭没有能力全方面的照顾父母,因此将父母送至养老院养老。在2014年薛青的研究中提出,中国有相关养老的机构约39677个,可以提供近279.4万余张床位,约有221.9万老人正在以养老院方式养老[10]。但此数据出自2014年,养老院现状有待考证。家庭合住方式下的老人,无论主观健康还是主观幸福感都较差。经过研究证明,居家养老并的效果并不如我们期望的有效,结果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儿女在家赡养老人,会让老人安度晚年,而是截然相反。儿女与老人同住的养老方式会给老人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与困扰。尤其是多代同住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家庭纷争[11]。另有研究证明,居家养老的方式使老年人幸福感更受益,居家养老的老人幸福感指数是高于在养老院养老老人的幸福感指数的[10]。

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普遍认为空巢的状态会带给老人一些心理问题。Koller (1984)通过研究发现,独居老人出现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的几率极大[12]。并且根据Lawton(1984)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非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空巢老人[13]。在精神方面,空巢老人地精神状态或多或少的有些偏差,很难在老年时期让其产生快乐状态[14]。但在Wenger(2007)等人的研究当中,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的老人并不会因为空巢而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更加享受没有孩子的自由生活[15]。

通过对多个相关研究的综合陈述,可以发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与对老年人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性。大部分研究赞同社会参与度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是影响巨大,因此本文选取社会参与度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进行调查。其次针对两个养老方式的研究结果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对于本社区老年人那个养老方式更有效值得进一步调查。最后针对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大多局限于空巢这一主题,并且相关论文得出结论也存在矛盾关系。因此本文选择以社会参与度、养老方式、家庭结构作为影响因素,对老年人的幸福感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儒家的理性之乐与老子福祸相依的观点也为本文提供了一些增加幸福感措施的思路:在生活中乐与怨都是不可避免的,转换认知,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幸福感就可以有效提升。因此适当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些转变的通道,是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的基础方法。

 2.调查研究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帮助社区服务站,对本地区老年人幸福感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控。并分析出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为社区服务站之后的老年服务工作找到努力的方向。

 2.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区域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自愿问卷调查。且调查对象均可以理解问卷问题。

2.3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基本信息调查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应用自行设计的《基础信息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的社会参与度(3、4),养老方式(5)以及家庭结构(6、7)信息进行收集。

使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调查对象的幸福感进行评估。该量表由Kozma和 Stones 研制。MUNSH一共有24 个条目,其中10个反应情绪,包括5个反应正性情绪(PA),5个反应负性情绪(NA);14个反应体验,7个反应正性体验(PE),7个反应负性体验(NE),如表2. 1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题目类别所示。总的幸福度可以通过公式:PA-NA+PE-NE计算出来。得分高于或等于36处于高幸福感水平,得分低于或等于12分说明处于低幸福感水平[16]。

表2. 1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题目类别

条目类别 题目
PA 1、2、3、4、10
NA 5、6、7、8、9
PE 12、14、15、19、21、23、24
NE 11、13、16、17、18、20、22

 2.4数据处理

利用SPSS18.0将全部数据录入,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

3. 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25份,回收214份,回收率95%。除去无效问卷13份,剩余201份,有效率89%。其中男性110人,女性91人。对参与本次调查的 201 位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体幸福感平均值为 23.34±4.092,位于36与12之间,处于中等幸福水平。详情见表3.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表3.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类别 分类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性别 110 55 55 55
91 45 45 100
年龄 60- 69 33 16 16 16
70-79 70 35 35 51
80- 89 89 44 44 96
90以上 9 5 5 100
是否参加集体活动 129 64 64 64
72 36 36 100
参加活动的频率 从不参加 73 36 36 36
很少参加 46 23 23 59
有时参加 59 29 29 89
经常参加 23 11 11 100
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 111 55 55 55
机构养老 90 45 45 100
家庭结构 一代独居 75 37 37 37
两代人同住 44 22 22 59
多代人同住 51 25 25 85
独居 31 15 15 100
婚姻状况 已婚 134 67 67 67
未婚 16 8 8 75
离婚 20 10 10 85
分居 6 3 3 88
丧偶 25 12 12 100
合计 201 100 100

 3.2 老年人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可知,数 据服从正态分布,具有方差齐性,因此可以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下一 步的研究。

对不同性别、是否参加集体活动、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在幸福 感得分情况方面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由表3. 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情况可知,不同性别和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得分分别为 23.1±4.171、23.1±4.171、23.34±3.81、23.34±4.43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明养老方式的不同对于本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剧烈影响。从数据来看,目前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较多。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是否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分别为 24.19±3.982 和 21.83± 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不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年人。本社区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数占比百分之64,数量并不少。但是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数只有11%,但他们却有较高的辛福感得分。说明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对于提高幸福感有积极意义。

对不同年龄段、参加活动频率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状况不 同的老年人在幸福感得分情况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3. 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情况可知,不同年龄段、参加活动频率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的老年人在幸福感得分情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参加集体活动频率高的老年人幸福感显著高于参加活动频率低的老年人;一代独居的老年人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特别是独居的老人;已婚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老年人,未婚和丧偶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普遍偏低,丧偶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最低。

对于家庭结构的人口学信息涉及到两个方面:有无配偶,是否独居。数据显示丧偶的老年人更不易感到幸福感,配偶的去世在增加老年人孤独感的同时,还会引起老年人对疾病和机能老化的恐惧,这是其幸福感偏低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一代独居的老人反而比多代同居的老人幸福感分数高,这点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养老思想。说明老人的确需要自己的空间与生活,多代同居的生活,会由于观念差、年龄差、体质差等原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所影响,从而导致其幸福感降低。

表3. 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幸福感得分情况

类别 分类 N 总幸福度 F/T P
性别 110 23.1±4.171 -0.926 0.355
91 23.1±4.171
年龄 60- 69 33 24±4.206 3.016* 0.031
70-79 70 22.44±4.092
80- 89 89 24.01±3.924
90以上 9 21.33±3.969
总数 201 23.34±4.092
是否参加集体活动 129 24.19±3.982 4.056** 0.000
72 21.83±3.871
参加活动的频率 从不参加 73 22.42±3.797 13.475** 0.000
很少参加 46 21.83±4.181
有时参加 59 24.1±3.021
经常参加 23 27.35±4.396
总数 201 23.34±4.092
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 111 23.34±3.81 -0.004 0.997
机构养老 90 23.34±4.437
家庭结构 一代独居 75 25.57±3.576 25.247** 0.000
两代人同住 44 22.98±3.593
多代人同住 51 22.92±3.405
独居 31 19.16±3.358
总数 201 23.34±4.092
婚姻状况 已婚 134 24.71±3.533 29.277** 0.000
未婚 16 22.81±2.373
离婚 20 23.2±2.913
分居 6 20.33±1.506
丧偶 25 17.2±2.739
总数 201 23.34±4.092

(注:*p<0.05,**p<0.01,***p<0.001)

 4. 提升老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建议

  4.1社区层面

提升社区干部素养,积极开展相关文娱活动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本文建议社区与社区服务站进行联合,共同组织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社区性活动,例如;各类竞赛,养生课堂,兴趣班等,为老年人搭建一个与社会沟通的通道。并且可以鼓励社会融入性强的,引导融入性较弱的,通过同龄人的相同思想,激发其他老年群体的潜在兴趣,自愿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打开社交圈,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

完善养老机构模式,给与居家养老福利政策一些养老机构的模式还停留在只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这是不够的。养老机构应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入到机构养老的模式中,了解每个老人的需求,进行分类管理,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减少机构自身工作压力;此外建议机构将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多元化设计,提高老人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和舒适度,并注意对存在危险的环境做好安全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得知,居家养老的人数较多,因此本文建议XX、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可以联合养老。形成以下社会养老模式:XX面向社会提出共同养老的号召,提高全民爱护老人的积极性;社区对各社团、街道、楼、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其优势发挥出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老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进行实时的检测与引导;家庭大力鼓励老年人配合各部门的养老计划,参加社会活动。起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大力创造舒适的养老环境。

引导老年保持乐观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产生幸福感的关键。社区可以创建老年人课堂,对低文化水平的老年人进行再教育。并在教育中加入心理知识,引导老人们转变认知,解开心结,保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与其家庭进行沟通,指导其家人如何更正确的帮助老人健康养老。

加强社区卫生档案管理为了增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的整体把控,本文建议在社区卫生档案中加入心理健康档案部分,档案中包括心理健康指数与指数变化分析。心理指数可以通过定期发放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心理量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而指数变化分析的目在于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更容易的监控到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帮助管理员迅速筛选出心理出现异常的老人,并予以及时的引导,减少因心理问题堆积而产生的影响。

 4.2 家庭层面

鼓励老年人加入社会活动首先要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社区以及社会活动,融入到社会当中。并对其在活动中所得给与表扬。其次要邀请老人加入到家庭活动中,比如旅游、野营、逛超市等。并在家庭活动中,为老人提供一些任务,体现老年人存在的必要性与子女对其的依赖。从而使老人年感到极大的被尊重感与被需要感。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提出的人一生必要的需求之一。

对老年人生活提高关注对于一代居住的老人,特别是独居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老人,需要子女对其生活以及身体提供极高的关注。此类老人并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同时老人的提抗力极弱,很容易出现一些生理疾病,如果监控不当,生理疾病带来的危害性极大。其次这类老年人心理极为敏感,对儿女的关注极为看重。如果自己的需求没有被子女关注到,很可能就不再表达,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形成抑郁症、焦虑症等病状,对其健康养老有极大的威胁。

结 论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可知,本社区老年人幸福感指数在12至36之间,总体处于中等幸福感水平。

其中参加社会活动很少的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指数明显低于常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群体,说明社会活动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对于养老方式,数据中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人群的幸福感指数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对于本社区内老人,两种养老方式对其幸福感并无较大影响。也可说明目前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有一些提升,可以帮助老人健康养老。在家庭结构中,独居老人的幸福感很低,丧偶老人的幸福感同样较低。这个数据说明丧偶对大多数老年人打击极大,丧偶后独自面对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负担。

综上所诉,社会参与度与家庭结构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独居与极少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群体应该被特别地关注,社区以及家庭照顾都是这类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若想有效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帮助其健康养老,需要社区与其家庭联合,帮助老人以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之后共同激发老年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真正做到老人在心理与生理都健康的状态下积极养老。

 参考文献

[1]张秀敏,李为群,刘莹圆.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人口学刊,2017.

[2]姜向群,魏蒙,张文娟.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5,37(02):46-56.

[3]孙穆义,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伦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孙亚. 社会参与、孤独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9.

  致谢

行文至此,四年大学时光将要画上句号了。四年间我完成了自己的初心,在许多帮助下,蜕变成现在自己最喜欢的模样,所经历的都变成了无比珍贵的财富。

在此,首先我要特别感谢老师在疫情期间对我耐心的教导,从选题、构思到写作、修改我都遇到了难题,在老师给了我悉心的指导之后,我的毕业论文才能顺利完成。同时感谢心理系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酒店学院指导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四年的尽心教导与培育才能成就现在的我。其次要感谢我的大学同学们,正因为有你们的一路陪伴,我的大学生活才会如此多彩。最后,也感谢我的家人们给我的支持与鼓励。也感谢自己选择了心理学这个专业,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待人生的大智慧,它将会让我受益终身。

毕业将至我将要选择交付一段青春,带着老师的鼓励与教诲不懈努力,去换取更多的阅历,希望可以再次实现愿望,并祝愿学校发展越来越好,祝愿老师们工作生活顺利,祝愿家人安康,祝同学们前程似锦!

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大同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

社区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大同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80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6月16日
Next 2023年9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