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所周知,人类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特别是以孩童和青年为代表的。而人类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唯有这样,人类的生活和发展的环境才能够得到全面的改善,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人类也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然而,因为双亲的离异,家庭的瓦解,孩子的生存条件处于一个残缺、不完整、不健康的状态,这必然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作用,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伤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严重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明显不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父母离异是现代社会家庭生活的普遍现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心理健康量表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外,还表现为焦虑、抑郁等。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后对子女造成的影响,除存在家庭成员间关系问题外,还有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较大影响。父母离异后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重视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离异带来的种种困难,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幸福
一、绪论
父母离异是现代社会家庭生活的普遍现象,父母离异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引起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但这方面研究较少。由于父母离异会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研究不够深入,只是在儿童心理健康量表上表现出消极情绪外,还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已有研究表明:离异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但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种,有些因素可能不是主要的,如父母离异的时间长短、父母离婚后对孩子的态度和方式等。而且这些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长期、多方面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其规律和特点,离异后要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对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认为,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对儿童的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造成消极影响外,还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人际关系造成一定影响。X心理学家施皮茨(Spitz)和西尔弗(Sylver)认为,父母离异后,孩子在两个家庭之间难以取得平衡,其心理健康水平会降低。Kern和De Lavie研究发现,离婚后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明显比父亲更好。离婚后孩子在社会交往、家庭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比父母一方离异的影响更大。
国内学者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雪(2006)调查了我国离婚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离异家庭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消极情绪明显高于非离异家庭儿童,而自尊、社交等方面则低于非离异家庭儿童。李艳(2007)认为,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有不利影响。郑丹(2008)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对儿童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都有负面影响。梁伟强(2010)认为父母离婚对子女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冯桂红(2011)认为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秦亚瑞等(2013)研究了父母离异对儿童情绪及认知发展的影响,发现父母离婚会导致儿童情绪功能失调,并形成消极认知。
国内研究还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低于非单亲家庭子女在一般自我概念、社会技能、学业成绩等方面都要比非单亲家庭子女低;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水平要低于非单亲家庭子女的焦虑水平高于非离异家庭子女。此外,通过比较发现,离异时间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时间长的孩子。
(一)国内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角度进行的,如:吴文源和吴慧敏(1999)通过调查父母离异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得出,离异后子女的人格发展不受父母离异的影响;杨凤梅和孙慧玲(2000)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对子女自尊水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李莉等(2004)通过研究得出,父母离异后子女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吴宗保、冯伟(2007)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
教育学方面主要是从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角度进行研究,如:朱晓梅等(200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敌对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子女;谢艳英等(2008)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在单亲家庭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单亲家庭中四年级以上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三、五年级学生。叶兴虎(2008)以524名小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后,随着父母双方感情恶化程度不同,单亲家庭子女与非单亲家庭子女在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方面差异均显著。吕明会(2008)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在道德行为中存在一定问题;刘丽红(2011)对离异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在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离婚家庭中男孩心理健康水平比女孩更低。
(二)国外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
国外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离异的时间、父母离婚时子女年龄和父母对离异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同时,国外研究还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研究表明,父母离异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一些夫妻因感情破裂而选择离婚。离婚后,由于双方没有子女,很多人在经济上会给予对方一定帮助。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离婚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所以将孩子交给另外一方抚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财产不受损失。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因此,父母离异后,要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同时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影响较大,尤其是焦虑情绪。调查发现:离异家庭中的儿童焦虑程度高于非离异家庭儿童,而且离异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状态。说明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与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后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调查表明: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特点。父母离异对儿童抑郁情绪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明显。调查表明:离异家庭中的儿童抑郁情绪比正常家庭儿童要少。
(一)情绪不稳定,波动幅度大
父母离异后,孩子常常会经历一段孤独无助的时期,父母双方都不能给予孩子温暖,甚至连简单的生活照顾都无法做到,孩子必然会感到孤独、无助。同时,离异后的父母会因为自身情感需求的改变,对孩子要求变得更高、更严格,这就使得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就会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在父母离异后经常向父母索取爱或要求父母对其特别照顾,在生活上变得更加挑剔,对自己和别人要求也更高。如果父母离异后经常与另一方联系或见面,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等,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十分孤独。父母离异后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多加照顾孩子、陪伴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体验,使儿童产生消极情绪。
研究表明:离婚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正常的儿童比离异家庭子女出现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离婚家庭儿童除了在情绪体验方面表现出消极情绪外,在其他心理健康指标上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消极水平。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后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很多。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与在完整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相比,他们所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程度更高;父母离异后与完整家庭相比,他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评价较低;父母离异后与完整家庭相比,他们更多地关注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不好的一面。
离异家庭儿童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二是由外公、外婆抚养;三是由外祖母、外祖父母抚养。不同类型的儿童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尤以第三种类型最为严重。
(二)性格缺陷严重
父母离异后,孩子不能继续在一起生活,或者另一方不能接受,孩子便会产生自我厌恶情绪,将自己与对方视为是错误的一方,并对自己做出极端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离异的家庭氛围中,会使孩子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任性、缺乏自信心和承受力。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庭氛围中,会使孩子性格缺陷越来越严重。
1.自卑心理。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来源于父母及周围环境的评价。如果父母离异,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造成父母离婚的,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心理。另外,离异后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经常见不到面的父母一方会经常向孩子询问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甚至有些夫妻在离婚后仍然以对方为中心,经常向孩子索取钱财或利用孩子为自己服务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使他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不够聪明等。因此在学习上或者是与同学相处时会有一些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在现实中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如果父母离异后不能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而是将孩子视为不理想的人加以打击和批判,则会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有些父母认为:既然离婚了就不管他们了;有些父母则认为:既然离婚了就是没有爱了;还有些父母则认为:既然离婚了就是为了让他们过得更好;也有的父母认为:既然离婚了就不要再管他们了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3.焦虑心理。儿童在面对父母离异时常常会产生焦虑心理。如有些儿童在一段时间内常为父母离异而担惊受怕,不敢单独睡觉、上学、参加活动等;有些儿童在遇到挫折时或情绪波动时也会表现出焦虑情绪。父母离异后由于对孩子的爱不能得到满足而导致焦虑、不安和紧张等情绪反应,这种消极情绪很容易使儿童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等情况;还有些儿童在父母离异后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产生恐惧心理等等。
4.孤僻心理。儿童与同龄人相处时大多都是合群的。可是有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就变得孤僻起来。不愿与人交往,即使与同伴交往也会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孩子则表现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即使在集体中也不合群;还有的孩子表现为冷漠、孤僻、沉默寡言等;有的还表现出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离异后儿童孤僻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将会影响到其成长和发展。
(三)长期性的消极影响心
长期消极影响是指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消极影响。如果父母离异后,没有把对子女的爱与温暖的传递给子女,不能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是长期把孩子放在单亲家庭里,不与孩子一起生活,那么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往往是难以愈合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有些父母离异后,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爱与引导,甚至还受到父母离异对子女带来的伤害。许多父母离婚后,往往是母亲一方带孩子生活,而父亲一方则单独外出打工或与人同居生活。这种状况下,就会给孩子造成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父母双方的压力。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父母双方都不在一起生活,缺少了一方对孩子的爱与关心。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及学校中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压力。离异家庭中子女经常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往往被别人贴上了“单亲子女”的标签。
一些同学常常嘲笑、歧视离异家庭中子女。这两种压力长期存在于儿童内心深处,会使儿童形成孤僻、内向、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性格特征。
此外,父母离异后还要考虑到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是否正常,如果父母离异后子女与双亲都保持着良好关系,那对孩子就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父母离异后子女与双亲任何一方都没有关系了,那么对孩子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因此,家长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离异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父母离异问题,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等。总之,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这样才能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四、针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1、让儿童学会独立生活。父母离异后,儿童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父母,他们要学会独立生活,否则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处理家务上,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并且学会照顾自己;在学习上,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努力,既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也不能让孩子“等”。父母要树立榜样,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行动。
2、强化沟通、协调能力。离异家庭儿童在沟通协调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他们缺乏沟通交流的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自己缺乏信心。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与对方仍是亲人,在感情上的沟通还是会一如既往。让孩子明白即使父母离婚了也不会影响到对自己的爱和关心。
3、注重离异后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离异后应尽可能避免出现长时间分居的情况,因为长时间分居会导致夫妻双方都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如果父母无法避免分居的话,就要想方设法让自己与对方保持联系,多关心对方、多交流感情。
4、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除了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离异后各自的生活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父母离婚的原因,从心理上认识到父母离异是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经历。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父母离婚这件事带来的消极影响,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还要积极引导儿童加强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适应环境、应付挫折、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一)消除情绪过敏倾向
离异后,父母双方都会把对子女的爱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往往是一种“爱的负担”。父母双方都把对子女的爱转移到自己身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但实际上,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伤害,产生情绪过敏。
有些离异后的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应酬等,很少能顾及孩子的感受,不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学习状况等。这样,一旦父母离异了,就把对孩子的爱转移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都转嫁到自己身上。这无疑会加重孩子心理上的负担,使他们感到失落、无助和自卑。
因此,离异后要想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首先应消除情绪过敏倾向。这就要求离异后的父母双方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要经常带孩子到父母中间去吃饭、玩耍、沟通交流等。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等情况,并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绩等。同时也要经常了解孩子在家是否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是否有什么烦心事。
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同学、老师多交流沟通。在学校里应让孩子学会与同学相处。老师也要对离异后家庭生活不如意的同学进行教育和开导。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或比赛来帮助同学们处理一些他们自己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和比赛来增强同学间交往合作意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往、沟通,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同学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让学生们意识到离异并不等于失去了家庭温暖,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就一定能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和挫折。
当然,在离异后子女不愿意与父母接触是正常现象。这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做好工作。比如双方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让孩子单独和父母见面谈一次话;或者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单位去看一看;还可以利用假期让孩子去与父母团聚等。总之,要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接触更多人、事、物、景等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使他们得到更多锻炼和成长机会。
此外,父母双方要密切配合做好工作。父母要认识到离异并不意味着离异方失去了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意味着离异方对子女不再关心爱护;更不意味着离异方要把自己对子女的爱转移给他人或事。
(二)帮助孩子重拾阳光心态
父母离异后,孩子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问题。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使其积极面对离异带来的各种困难,让孩子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成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客观、公正地看待父母离异这一现实问题。父母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感,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变化。其次要正确对待孩子与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成员来说,离异并不意味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自己另一段生活的开始;离异后新家庭成员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和谐关系。所以应该正确处理好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1、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因此,父母离异后,首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通过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使其产生积极情绪。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学、朋友交往,在与别人相处时学会宽容和谅解,学会合作与分享。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家庭聚会、郊游、运动会等,让孩子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离异后,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增强自信。最后要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父母离异后,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家长应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父母离异后,孩子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亲子互动”主题班会、组织“感恩父母”亲子活动、开展“感恩父母”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关爱他人,体会父母的不易,让孩子从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做人道理和处事原则。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例如开展“亲子运动”、“亲子出游”等活动,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亲情、体验快乐。总之,父母离异后,我们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孩子重拾阳光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三)帮助儿童正确看待父母离异事件
父母离异事件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使孩子对父母的离异事件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并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消极行为。父母应帮助儿童正确看待父母离异事件,帮助儿童正确处理父母离异事件,使其在面对父母离异事件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对离异原因要正确认识。当孩子问起父母为什么会离婚时,父母应对此作出正面回答,让孩子理解离异对自己及他人所造成的影响,让他们知道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不会给自己造成多大的影响。其次,告诉孩子离婚并不意味着不爱他或不再爱他了,夫妻双方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相爱、相处。
1、不要把离异事件带给孩子
父母离异事件发生后,应尽量避免把离异事件带给孩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中。要避免孩子出现一系列不良的情绪体验,如失望、悲伤、不安等,同时也应避免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发生矛盾。对于已经离婚的父母,更应该避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因为离婚事件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的结果,孩子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因此应避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在与孩子交谈时应避免提及父母双方的关系状况、对家庭生活的不满等。同时,也要避免向孩子谈论离异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如被其他家庭成员歧视、被他人嘲笑等。
2、帮助孩子处理好离异后的情绪
父母在离异后,尤其是孩子处于情绪不稳定期时,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理解。首先,父母要做到对孩子的关注与理解,并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其次,要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自己和父母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当父母离异后,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要表现出异样的态度和反应。再次,要帮助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在儿童情绪稳定后,应鼓励他们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如:通过写信、写信等方式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向对方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需求等。
五、结束语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离异后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父母离异后,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孩子能够正确面对父母离异带来的种种困难,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家庭离异所带来的心理变化。父母双方都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孩子,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健康环境中成长,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昊楠,李炎卓.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保护现状及关爱保护措施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2-10-17(B07).
[2]钟政宽.关爱让“留守花朵”璀璨绽放[N].韶关日报,2022-06-17(A06).
[3]王雪.用心用爱守护孩子们的快乐童年[N].中国社会报,2022-06-09(002).
[4]汤文丽.基于困境儿童权益保护的家长教育内容构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
[5]康鹃.“专业社会工作+儿童主任”联动工作的路径探索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2.
[6]卢芳.举国家之力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N].中国社会报,2022-06-01(001).
[7]李紫聪.“儿童主任+”—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儿童保护的多元立体协同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2.
[8]孙才洋.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回顾与展望[J].社会福利,2022,(04):39-41.
[9].江苏兴化市: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新路径[J].社会福利,2022,(03):41-43.
[10]陈羲.福建省将乐县织密“保护网”当好“护苗人”[N].中国社会报,2022-03-02(005).
[11]龚定荣,熊东华,徐裕春.构建适度普惠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网——解读《湖北省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J].社会福利,2022,(02):23-25.
[12]朱学庆.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N].中国社会报,2021-09-22(001).
[13]廖振华,连峰.“三张网”彰显福建未成年人保护成效[J].社会福利,2021,(08):9-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