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里是必不可少的,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则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使用多种形式的问卷对在校的年轻大学生进行考察,并收集回答的信息,其数据统计和分析用SPSS23.0进行相关分析、调节

  引言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禁止走亲访友、聚会聚餐以及各项娱乐活动等,网络使用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需要。多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占据着我国网络的半壁江山。而大学时期,正是重要的人格发展和社交关系建立的重要时期,不恰当的网络使用会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疏远,自主生活能力下降,排斥人际交往,以及产生精神障碍。
  如今,人们之间沟通的方式从书信慢慢发展到了社交网络,以社交网络为平台,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自我展示策略,大学生是社会网络的主力军,在社会网络中的状态和策略也反映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引导学生注意社交网络中的自我描述和策略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一种途径。
  自我接纳是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自我接纳对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影响。它不仅是个人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建立在个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和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所有。个人有多么不接纳自己,就会有多么不接纳他人和社会。

  1.文献综述

  1.1自我接纳

  1.1.1自我接纳的界定
  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的概念最早是由X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接纳是个人的一种自省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条件。也就是说,个人将自身情况与他人比较,通过学习更好的经验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Ellis(1977)认为自我接纳指的是个体在任何情况下对个人无条件的接受[1]。在关于自我接纳的概念界定上,国内学者郑海英(2017)提出了看法:她在自我接纳研究综述中写道:自我接纳是个体的一种积极态度,具体而言,个人能够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自卑[2]。所以说自我接纳意味着一个人接受自己所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毫无疑问,自我接纳是心理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概念,个人不仅了解自己优秀的特征,也能够正视到自己的缺点,接受缺点并明白它所含的价值,从而保持平衡来达到内心的稳定。
  1.1.2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在自我接纳相关研究领域中,一直是不可忽视的话题。诸多研究显示,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凡斐、黄希庭等在2017年发表文献中认为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3]。尹浩浩、罗健(2016)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效能、自我接纳密切相关[4]。陈欣和蒋艳菊等专家通过研究,结果表示自我接纳和自尊成正比例关系,同时高的自我接纳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抑郁病等情况的发生,帮助在校的大学生拾回自信,进而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宋星蓉、张慧杰(2019)通过对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加上实地考察,发现自我接纳和网络依赖之间存在着负比例的关系,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6]。能否正确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不仅影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且是与社会的融入。

  1.2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

  1.2.1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界定
  自我呈现的概念是社会学家Gof-fman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提出的,是指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赏而在他人面前展现能力。Baumeister和Jones(1981)将形象管理扩展到所有试图控制自己形象的人的形象部分[8]。之后的心理学家对们自我呈现的定义进行了修加改善。张书皓(2015)的研究根据前人的探索研究,将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定义为:个体在社交网络上,通过对呈现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达到改变自己所呈现出的形象的目的。
  在社交网络中,想要实现个体的自我呈现就必须运用自我呈现策略,也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他人头脑中创造和改变印象的手段。特别是当个人在社交网络中行动时,他们必须有对应于不同情境和对象的相似表达方式。自我呈现策略是指个人在社交网络中树立想要呈现在他人面前的个人形象的方式。国外的专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将自我呈现策略分成五个部分;国外学者Kim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将自我呈现策略分成了积极和真实两种类型,积极指的是个体想要在他人面前呈现的都是积极的方面,而真实的自我呈现策略则是展示真实自我[11]。简而言之就是在社交网站上呈现自己积极的一面或者是真实的一面。国内的专家也对自我呈现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分成了四个种类。
  1.2.2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性别在向社交网络上传照片时,存在一定的区别。人格也影响个体的自我呈现策略,学者们也开始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016年田人睿在其发表的文章研究得出外倾性和自我呈现动机显著正相关[15]。同年,国外学者Bojmel,Moran,Shahar还探查了自我呈现的活动目的及其实现自我呈现策略的方法。以Facebook为例,Facebook的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实现自我呈现时大多使用提升策略。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如鲍娜(2014)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实验的方法,得出了积极自我呈现对发表动态的个体具有减缓抑郁的作用并能提高自信心。

  1.3网络使用偏好

  1.3.1网络使用偏好的界定
  网络使用偏好在一些相关研究中也被称为网络行为偏好或网络服务偏好,在本文中则使用的是网络使用偏好。国内学者周林(2005)对网络使用偏好如此定义,网络使用偏好是指个人在网络中以动机和网络功能为指南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18]。李桂颖(2012)则将网络使用偏好定义为网络使用者对某种网络服务和功能的偏好,即个人经常反复性使用某种网络服务功能[19]。
  1.3.2网络使用偏好的相关研究
  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丰富。王婧、杨晓峰、毕向阳等的研究都表明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有着密切关系。韩丕国、路长胜等人(2019)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处于中度水平,大学生网络活动主要表现在音乐欣赏,即时通讯和在线影视三方面[21]。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性别差异显著,该结论在韩丕国等(2019)的研究中也有体现,另有研究表明网络使用偏好的性别差异体现在男生倾向于体育、军事等信息,而女生则更倾向于休闲娱乐和生活类信息。2015年,刘勤学、陈武和周宗奎对于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使用与自我效能、网络利他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正向联系[22]。诸多文献发现,网络使用偏好影响着影响着网络成瘾,也可以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偏好现状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影响是本文需要探索的。

  1.4自我接纳、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与网络使用偏好的研究

  学者们在深入探究社交网站的自我呈现的关系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结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策略的研究少之又少。张书皓在2015年发表的有关自我接纳的研究中得出,自我接纳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越喜欢在社交网络中采用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即二者呈显著正相关[9]。网络使用偏好与自我接纳的研究也实属不多。
  到目前为止,有关自我接纳、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与网络使用偏好的研究尚属空白。网络使用偏好在其之间的调节作用也无探讨。本文就自我接纳以及自我呈现策略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网络偏好之间的联系。

  2.问题提出

  2.1以往研究的不足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开始了扩展,许多学者注意到网络的使用对当代人生活和精神健康的作用,但是关于自我呈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稀少。另一方面,如果网络使用偏好能够调整自我接纳在社交网络自我表达策略中的影响,本研究探讨网络使用偏好、自我接纳水平与自我呈现策略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

  2.2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讲,这次研究采的是自我接纳和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这两个变量,网络使用偏好在这两个变量上的探索是第一次。研究针对性地探索了三者之间存在联系的方面,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持。
  从实际意义上讲,今年的疫情爆发突然,当代的年轻大学生足不出户,社交网络在其生活中不可缺少,且大学生也是网络使用的首要客户,只有对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及其采用的自我呈现策略进行详细的剖析,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他们的社交网络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呈现出的面貌和采用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加深个人的自我认识。

  2.3研究目的

  1、本次研究从年级、性别、家庭状况及其就业目标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呈现能力及其自我呈现策略与上网喜好之间的联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探究自我接纳水平对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
  3、探究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偏好是否在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并给予了当代大学生一些健康发展的建议。
  2.4研究假设
  本研究依据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作出以下几种可能性:
  1、三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上网的喜好和进行自我呈现的内容是具有一定关联的,而自我呈现策略又是自我呈现的方法,所以三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2、自我接纳变量影响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起调节作用。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主要是以问卷星等平台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总数为270份,回收数也是270份,可具有真实效用的只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七。分别问卷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漏题、选项分布一致等明显乱答。
  从年级来看大一58人,占22.2%;大二52人,占19.9%;大三61人,占23.4%;大四90人,占34.5%。从性别来看男139人,占53.3%;女122人,占46.7%。从独生子女来看是133人,占51.0%;否128人,占49.0%。从专业来看文科133人,占51.0%;理工128人,占49.0%。从生源地来看农村129人,占49.4%;城镇132人,占50.6%(表1)。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3.2研究工具

  3.2.1自我接纳问卷(SAQ)
  SAQ是由我国学者丛中和高文凤共同编写,用来测量和评定被试自我接纳水平的问卷。问卷共有十六个题目,每个题目都包含着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两个层次的内在。
  3.2.2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量表(修订版)
  此表是国外的原表的中文译版,总共包含九个项目,分成了两个深度,积极自我呈现策略和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在其中都有良好的体现。积极自我呈现策略在表中的一致性系数为0.766,而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在表中的一致性系数为0.784。两者几乎都在0.8左右浮动,变化不大。
  3.2.3网络使用偏好问卷
  网络使用喜好的调查使用的是《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问卷》,此卷是由雷雳等人在2006年时打造。问卷共包含了二十个项目,被划分成四个维度,这四类偏好分别命名为信息渠道、交易工具、娱乐工具、社交工具。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3.3施测过程

  通过问卷星等问卷发放平台将三种不同类型的问卷进行统筹规划,设立出一份完善的问卷,并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问卷星发放及收集问卷。在运用高新科技对问卷进行高效的实用性审查后,将有效的问卷进行记录。

  3.4数据分析

  此次研究的数据分析方式是运用SPSS23.0进行分析,重点对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调节作用进行验证。

  4研究结果

  4.1自我接纳、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网络使用偏好的相关分析

  把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网络使用偏好(信息渠道、交易工具、娱乐工具、社交网站)、在社交网站上使用的自我呈现策略(积极或是真实)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由表2分析发现,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和信息渠道呈现出负比例的关系,和积极自我呈现策略有着正比例的关系,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则相反。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数据所呈现的比例一样。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呈现的是负比例的关系。即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积极自我呈现策略呈正向影响,对社交中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呈反向影响。

  4.2调节效应分析

  为了测试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是否具有关系调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在信息渠道、交易工具、娱乐工具、社交工具四个维度的得分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偏好进行快速聚类,发现可将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分成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偏好各子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类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偏好的所有维度得分都偏低,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总体低网络使用偏好群体(N=42,16.1%);第二类在网络使用偏好的所有维度得分都偏高,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总体高网络使用偏好群体(N=54,20.7%);第三类在娱乐工具得分较高,其它维度得分偏低,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娱乐偏好群体(N=88,33.7%);第四类在娱乐工具得分较低,其它三类得分处于中上水平,我们将之命名为实用类偏好群体(N=77,29.5%)。为验证这一分类方法的效度,经方差分析,四种类型在网络使用偏好的信息渠道、交易工具、娱乐工具、社交工具这四个维度上两两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表3)。
  表3:网络使用偏好类别的ANOVA分析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在对网络使用偏好完成聚类后,本研究采用SPSS的Process插件(模型1,10000个BootstrapSamples),并将所有人口学信息作为协变量进行调节效应的检验,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首先对四种网络使用偏好类型进行了虚拟编码,将四种偏好类型编码为W1、W2、W3三个虚拟变量,编码方式如表4所示。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4.2.1自我接纳对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采用上述的方法对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是否具有关系调节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自我接纳的主效应,网络使用偏好的三个虚拟变量,以及三个交互效的CI区间都包括0,即主效应和交互效都不显著,说明自我接纳对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不起调节作用(表5)。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4.2.2自我接纳对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采用上述方法对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是否具有关系调节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自我接纳的主效应是显著的(coeff=0.871,se=0.3605,CI[0.161,1.581]),网络使用偏好的三个虚拟变量的CI区间都包括0,即网络使用偏好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W3交互效应是显著的(coeff=1.2078,se=0.486,CI[0.2506,2.165]),说明自我接纳对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有调节作用(表6)。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表7,图2)当被试是总体低网络使用偏好的群体时,自我接纳对真实呈现策略的影响最小(effect=0.871),其次是娱乐偏好的被试(effect=1.38),第三是总体高偏好的被试(effect=1.78),影响最高的是实用性偏好的被试(effect=2.08)。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4.2.4自我评价对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采用上述方法对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和自我呈现策略之间是否具有关系调节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自我评价的主效应不显著(coeff=-0.3511,se=0.38,CI[-1.0996,0.3973]),网络使用偏好的W2和W3的CI区间不都包括0,即W2和W3的主效应显著,同时第三个交互效应是显著的(coeff=-1.24,se=0.48,CI[-2.191,-0.2891]),说明自我评价对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有调节作用(表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表10,图3)当被试是总体低网络使用偏好的群体时,自我评价对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不显著(effect=-0.3511),被试是总体高偏好时影响是显著的(effect=-1.03,CI[-1.6801,-0.3753]),被试是娱乐偏好时影响也是显著的(effect=-1.25,CI[-1.764,-0.7297]),被试是实用使用偏好的时候影响也是显著的(effect=-1.5914,CI[-2.1812,-1.0016]),即不同网络使用偏好调节自我评价影响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排序是:实用偏好>娱乐偏好>总体高偏好。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图3:网络使用偏好的简单效应分析
大学生自我接纳对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网络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

  5.讨论

  5.1自我接纳、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

  将自我接纳(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网络使用偏好(信息渠道、交易工具、娱乐工具、社交网站)、在社交网站中选择的自我呈现的方式(积极或是真实)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和信息渠道呈现出负比例的关系,和积极自我呈现策略有着正比例的关系,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则相反。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数据所呈现的比例一样。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呈现的是负比例的关系。这与张书皓(2015)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其研究得出自我接纳与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不相关,而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呈正向相关[9]。由此研究结果可得,积极的自我呈现方式有助于提高自我接纳水平,真实的自我呈现方式对自我接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的作用。即自我接纳对积极自我呈现策略有着正比例的关系,而真实自我呈现方式则与之相反。
  5.2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影响的调节作用
  此次的问卷是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进行调查的,大学生都足不出户,其生活方式和心态上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在网络的使用方式和日常的心态上都会产生偏差。本研究在探究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的过程中,分析发现自我接纳的主效应,网络使用偏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应都不显著,说明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不起调节作用。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的过程中,分析发现自我接纳的主效应是显著的,网络使用偏好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实用性使用偏好交互效应应是显著的,说明自我接纳对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有调节作用。且简单效应分析得出,总体较低的网络偏好对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具有的调节作用最小,实用性偏好在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真实呈现策略的影响调节作用最大。
  在自我评价对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中,通过对过程的详细剖析,得出自我评价的主效应是显著的结论,然而网络使用偏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都不显著,说明自我评价对网络积极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不起调节作用。自我评价对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的过程中,分析发现自我评价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网络使用偏好的娱乐性偏好和实用性偏好的主效应显著,同时实用性偏好的交互效应是显著的,即说明自我评价对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过程中,网络使用偏好有调节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当被试是总体低网络使用偏好的群体时,自我评价对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不显著,而总体高网络使用偏好、娱乐偏好、实用使用偏好的时候影响是显著的,且分析得出实用偏好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评价对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调节程度最大。

  5.3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上文所说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了相关量表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的现状,并考察了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研究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要的是不同群体的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取样的覆盖面不广,其研究结果不是普遍适用的。其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相关变量进行研究,受到今年疫情的影响,导致的问卷发放和回收并不顺利。且被试在填写相关量表,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被试对自我情况的反应不一定完全真实准确。问卷调查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实验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并且结合更多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探索。

  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
  (1)自我接纳和积极自我呈现策略有着正比例的关系,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则相反。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数据所呈现的比例一样。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呈现的是负比例的关系。
  (2)总体低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真实呈现策略的影响调节作用最小,实用性偏好在自我接纳对社交网络中真实呈现策略的影响调节作用最大。
  (3)总体高网络使用偏好在自我评价对社交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调节作用最小,实用性偏好在自我评价影响网络真实自我呈现策略调节作用最大。

  参考文献

  [1]Ellis A.Psychotherapy and value of humambing.in A Ellis&R.Grieger(Eds)Handbook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New York:spring.1977:101.
  [2]郑海英.自我接纳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7(4):25-26.
  [3]孟凡斐,程翠萍,黄希庭.自我接纳:心理健康的应有之义(J).心理学进展,2017,7(09):1161-1171.
  [4]尹浩浩,罗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3):143-144+157.
  [5]陈欣,蒋艳菊.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交往焦虑的关系: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4(4):91-96.
  [6]宋星蓉,张慧杰.大学生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160-161.
  [7]Goffman,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Doubl-e day,1959.
  [8]Baumeister,Jones.When Self-presentation is constrained by the targets kno-wledge:consistency and compens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6):608-618.
  [9]张书皓.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策略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0]Jung,T.,Youn,H.,&Mcclung,S.Motivations and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ies on Korean based”Cyworld”weblog form at personal homepages.CyberPsychol-ogy&Behavier,2007,70(1),24-31.
  [11]Kim,J.,&Lee,J.E.R.The Facebook paths to happiness: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Facebook friend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Networking,2011,14(6),359-364.
  [12]陆莹.人人网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3]Haferkamp,N.,Eimler,S.C.,Papadakis,A.-M.,&Kruck,J.V.Menare from Mars,Women are from Venus?Exam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presentation onsocial networking sit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2,15(2),91-98.
  [14]孙远,冯杏芝.大学生人格特征、归属感与网络自我呈现关系研究[M].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7):16-19.
  [15]田人睿.微信使用动机、自我呈现策略对人格判断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6]Bareket-BojmelL,MoranS,ShaharG.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on Facebook:P-ersonal motivesand audience response to online behavior[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5:788-795.
  [17]鲍娜.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与自尊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8]周林.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9]李桂颖,周宗奎,平凡.大学生网络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5):395-400.
  [20]毕向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基于网络使用偏好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学海,2016(4):134-142.
  [21]韩丕国,路长胜,李晓静,王敏,陈其佳,缑文玉,刘传进.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1):104-108.
  [22]刘勤学,陈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6):685-6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88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12日
Next 2022年6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