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在刚刚退休或进入老年时,突然离开繁忙、紧张的工作劳动岗位,没有了上班或农田劳作时各种要求、约束和压力,多数人不能够很快地适应。尤其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没有了别人的恭维、没有了专车、没有了这样那样的酒会应酬、没有了各种会议,大都有一种失落感,有时会产生比较负面的情绪。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人在退休或进入老年后,健康状况不如以前,日常生活变得单调、休闲时间过多、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人际交往越来越少、家庭关系较为冷清。其中多数老年人认为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许多老年人身上,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负面情绪、不健康的心理反应较为普遍。
位秀平在《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2013年4月)指出: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蒋玉芝,丁海燕,舒华,吴志勇在《湖南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2013年3月)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刘新研,李莉.《黑龙江省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调查》(2013年6月)指出,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陈元刚,唐春花,陈芳,罗小茶在《我国老年人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探析》(2013年4月)中指出,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心理矛盾。

李善玲,杨新丽,黄萍,商仕云在《住院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2013年5月)中指出,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它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心理咨询师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
范国琴在《家庭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2013年5月)中指出。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越是怕死,越是易死;愈不怕死,愈不会死。”话虽不多,却通俗明了,且颇具哲理和科学依据。年老莫言老,人老心不老,那就会产生一种青春活力。总觉得自己还能有所作为,这就有利于延年益寿。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运行,就会灾病不生,福寿永存。反之,会激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影响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降低免疫功能,必然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有位诗人曾说过:“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有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乐观态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如能这样,便会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喜人局面。步入晚年并不意味坐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老年人要冲出“死亡恐惧”的漩涡,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就可以既不忌讳死亡,亦不整天陷于恐惧与焦虑之中,坦荡而达观,以自己的宝贵晚年,“只争朝夕”、老有所为地发挥余热,对人类多作一点贡献。
陈灵泉在《试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社会看护》(2013年5月)中指出,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见的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因此,社会应该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及时给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群体水平。
由于个体受自身教育程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影响,一些老年人认知改变比较滞后,对退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正确认识退休和进入老年后的生活,对原工作单位和企业依然存有依赖思想。认为自己过去的单位和企业应当继续负责照顾自己。于是提出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福利方面的要求,一旦得不到解决就认为关爱不到位。于是发牢骚、骂街,甚至上访。而农村老人一旦不能够下地劳动后,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用的人,成了别人的负担。不论是城市老人、还是农村老人,认知滞后必然使自己在较长的时期里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针对部分老年人情绪消沉、好发牢骚、不善交际、健康不佳等现象,笔者对大庆市城乡部分老年人做了问卷及访谈调查,发现在城乡老年人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一些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在农村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从下面这个对比表中的部分数据就可以发现农村老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更为突出些。外,城市内有些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站,农村的村屯里基本上没有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不能够从硬件上完全满足老年人养老港身、交流、娱乐和卫生保健等精神关爱方面的需求。
施鸣骞,周希喆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关怀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2013年8月)中指出,我国约94.5%以上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因此,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据调查,城市里有10.48%的老人认为自己家庭关系不够融洽,在农村有25.64%的老人对子女们的精神关爱行为不太满意。有少数子女把老人特别是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负担,对老人生活和健康缺少关爱,甚至采取冷关爱;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或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关心老人。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和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老人有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或关爱。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家庭环境处于非优化的状态,难免使老人产生孤独、伤痛、失望、不满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到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有38.56%的老人认为退休进人老年后自己活动范围减少了;有70.42%的老人感到自己很少与朋友交往;有62.86%以上的老人几乎不串门。在城市里由于多数社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为老人们交流沟通创造了条件,而在农村由于村屯里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老人们的交际范围多限于子女和亲属之间。即便是在条件比较好的城市里,有许多老人很少去活动室,其实是认识缺陷。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联系,等于失去来自他人的精神关爱,会使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地释放出去,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很容易使老人失去对生活的自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根据调查,有32.05%的老人认为自己不能够安心养老,有76.65%的老人认为当自己得到别人的关心、关爱时心情会很愉悦。因此,精神关爱工作开展的优劣与否,不仅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老龄群体的思想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与文明进步。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所需要的正是来自社会和他人方方面面的精神关爱,通过精神关爱帮助老人们树立自信、感受价值,从而快乐、健康和有尊严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Chou KL,Ho AH,Chi在《I.Living alone and depression in Chinese older a-dults》(2011年8月)中指出调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占到77%以上,城市空巢老人则占到85%左右,有58.05%的老人认为在子女参加工作和成家后家里不如以前热闹了;有72.65%的老人希望子女能经常回家看望自己;有73.41%的老人希望能与朋友经常在一起。由此可见,许多老年人平时从子女和朋友那里得到的关爱远远不足。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子女和周围朋友们的精神关爱,这就说明子女和朋友的孝心关怀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和满足,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精神关爱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全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对老人精神关爱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
B.Roberts,R.Dunkle,M.Haug在《Physical,psychological,and social resources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tress to mental health of the very old》(2013年6月)中指出,加强和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原因、制订措施、解决问题、服务老年人群体。有关部门应当把课题研究作为老龄工作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目标任务抓好、做好。要结合实际制订研究计划、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要成立研究组织、落实研究经费、确定研究负责人深入城乡调查;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制订办法措施、提出意见建议、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推广落实研究成果。
结论
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来讲,精神关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健康的需要、生命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而对于社会来讲则是构建和谐的需要、推动文明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子女、还是养老机构、社区活动站,还是老年人原来工作过的单位企业、劳动生活过的村屯,关注、关爱老年人的精神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各种康乐、帮扶、慰问等项活动,让老年人情绪良好、身体健康、享有尊严,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耐心、热心、诚心,不断探索努力实践舍得奉献的,高尚的社会爱心事业,也是社会、子女亲和广大离退休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位秀平,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
[2]蒋玉芝,丁海燕,舒华,吴志勇.湖南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7)
[3]刘新研,李莉.黑龙江省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04)
[4]陈元刚,唐春花,陈芳,罗小茶.我国老年人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5]李善玲,杨新丽,黄萍,商仕云.住院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09)
[6]范国琴.家庭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07)
[7]陈灵泉.试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社会看护[J].人民论坛.2013(05)
[8]施鸣骞,周希喆.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关怀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调研世界.2013(02)
[9]Chou KL,Ho AH,Chi I.Living alone and depression in Chinese older a-dults.Aging and Mental Health.2011
[10]B.Roberts,R.Dunkle,M.Haug.Physical,psychological,and social resources as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tress to mental health of the very old.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20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