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究音乐诱发情绪对大学生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数字和符号作为启动刺激,采用2×2×2的混合实验设计,随机抽取某地方高校的4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查并分析了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以及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在音乐诱发情绪的数字Stroop效应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687,p=0.001),且男生数字Stroop任务的成绩要好于女生;(2)此外,在音乐诱发情绪的数字Stroop效应中,启动方式的主效应显著(p=0.025),音乐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p=0.984),但启动方式和音乐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48);(3)以数字和符号作为启动刺激,存在典型的数字Stroop效应。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关于音乐诱发情绪以及数字Stroop效应的相关内容,还可以为有效提高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质量、水平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音乐;情绪诱发;大学生;数字Stroop效应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音乐历来就被认为是调动情绪的一剂良方,在古今文化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Zatorre认为,处于胎儿期的个体就已具备对歌曲、节奏的敏感性,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能够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基本元素和表达自身情绪体验的一种方式,并运用音乐与外界进行交流[1]。在过去的研究中,用于诱发情绪的材料主要是静态的视觉图像,如图片等。而近年来,以音乐诱发情绪的方法则逐渐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首先,音乐能够诱发出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其次,音乐不仅可以诱发积极情绪,还可以诱发出消极情绪;最后,与静态的视觉图像相比,音乐诱发的情绪与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有很高的一致性[2]。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音乐诱发情绪的理论模型,如:音乐诱发情绪的认知模型等。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源于X心理学家斯特鲁普(JohnRidlay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Stroop效应是指当被试被要求去确定一个颜色单词的颜色的时候,当颜色和该单词的词义这两个刺激维度不一致时,对比于中性情况下或者一致情况时,存在着不一致时反应时更长的现象[3]。大量研究后发现,影响Stroop效应的因素有许多,如:语境因素、操作任务、被试的颜色识别能力、被试的年龄、词和非词的比例以及SOA的多少等[4][5][6]。那么,如果排除上述因素对Stroop效应的干扰作用,效果又当如何呢?
回顾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探索证明图片、视频以及音乐均可用于诱发个体的情绪体验,但针对性的研究音乐对于诱发情绪的效果何如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其次,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于Stroop效应产生影响,也许是受传统范式中语境因素、被试对颜色的识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克服上述因素对于结论的干扰作用,本研究特将启动刺激改为数字和符号,采用2(音乐类型:积极、消极)×2(启动方式:计算、读数)×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以研究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1)音乐材料可以诱发出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2)以数字和符号作为启动刺激,存在典型的Stroop效应;(3)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产生影响作用。
此外,本研究丰富了关于音乐诱发情绪以及数字Stroop效应的相关内容,可以充实心理学理论数据库,给教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为有效提高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质量、水平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概念界定
1.2.1音乐诱发情绪的定义
情绪诱发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以及通过一系列程序来诱发个体特定状态的过程[7],情绪诱发方法则是指“在非自然和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唤起个体临时性情绪状态的策略”[8]。常见的诱发情绪的方法主要有Velten法[9]、想象法[10]、图片法[11][12]、电影剪辑法[13]、自传式回忆法[14]、音乐法[15]以及组合法[16]等。近年来,音乐情绪诱发法的方法逐渐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具体操作方法是:使被试沉浸在一段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音乐中,从而唤起被试的积极、消极或中性的情绪。最初,实验中所使用的的音乐由被试挑选,后来,实验者为了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逐渐使用实验者所挑选的特定音乐以达到诱发被试情绪的目的。相较于其他情绪诱发的方法,音乐诱发情绪法具有显著优势,因而被广泛使用。首先,音乐能够诱发出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其次,音乐不仅可以诱发积极情绪,还可以诱发出消极情绪;最后,与静态的视觉图像相比,音乐诱发的情绪与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有很高的一致性[2]。
大量的研究表明,节奏缓慢、音调低、小调的音乐片段可以诱发个体的消极情绪,而节奏快速、音调高、大调的音乐片段则可以诱发个体的积极情绪[17]。
1.2.2Stroop效应的定义
Stroop效应是指当被试被要求去确定一个颜色单词的颜色的时候,当颜色和该单词的词义这两个刺激维度不一致时,对比于中性情况下或者一致情况时,存在着不一致时反应时更长的现象[3]。1935年,X心理学家斯特鲁普(JohnRidlayStroop)发现,对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绿”字作颜色命名要比对用同样颜色写成的无意义刺激“××”作颜色命名时所用的时间长,这可能是因为前者的颜色信息与语义信息发生了相互干扰,这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20世纪以后,Stroop效应引发了大量研究,并逐渐成为一种范式——启动效应实验范式。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叫正启动效应,也称易化作用,起抑制作用的叫负启动效应。大量研究后发现,影响Stroop效应的因素有许多,如:语境因素、操作任务、被试的颜色识别能力、被试的年龄、词和非词的比例以及SOA的多少等[4][5][6]。
本研究为了克服上述因素的干扰作用,特将启动刺激改为数字和符号,以探索数字Stroop效应的相关内容。
1.3研究现状
1.3.1音乐诱发情绪的研究现状
音乐历来就被认为是调动情绪的一剂良方,在古今文化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在其著作《TheDecentofMan,andSelectioninRelationtoSex》中描述到,人类对于音乐起源的探索尚未得出结论[17]。Zatorre认为,处于胎儿期的个体就已具备对歌曲、节奏的敏感性,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能够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基本元素和表达自身情绪体验的一种方式,并运用音乐与外界进行交流[1]。近年来,以音乐诱发情绪的方法更是逐渐为人们所广泛使用。StefanKoelsch认为,音乐诱发情绪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音乐能够诱发出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其次,音乐不仅可以诱发积极情绪,还可以诱发出消极情绪;最后,与静态的视觉图像相比,音乐诱发的情绪与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有很高的一致性[2]。
经过大量研究后,研究者们不仅发现了音乐诱发情绪法,而且从多角度描述其工作机制。如,Juslin等人提出了音乐诱发情绪相关的六大心理机制:情绪感染、情景记忆、视觉意向、音乐期待、评价性条件反射以及脑干反射[18]。
音乐情绪诱发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使被试沉浸在一段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音乐中,从而唤起被试的积极、消极或中性的情绪。最初,实验中所使用的的音乐由被试挑选,后来,实验者为了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逐渐使用实验者所挑选的特定音乐以达到诱发被试情绪的目的。且大量的研究表明,节奏缓慢、音调低、小调的音乐片段可以诱发个体的消极情绪,而节奏快速、音调高、大调的音乐片段则可诱发个体的积极情绪[17]。
1.3.2Stroop效应的理论及其研究范式
Stroop效应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国内外研究成果也数不胜数、经久不衰。其研究领域也日益宽泛,由最初的感知领域领域拓展到情绪、记忆等脑神经科学领域,近年来更是发展到实践应用领域[6]。Allen等人研究了数字Stroop效应,丰富了Stroop效应的理论内容[4]。罗琳琳和周晓琳探索了儿童的数量加工能力与执行功能中的抑制能力的相关关系[19]。
目前国内外关于Stroop效应的解释也众说纷纭,主要有几下几种[19]:
1、自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存在两种形式: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个体在Stroop任务中,读词任务是自动化加工的,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命名颜色的任务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占用较多意识资源。因而当二者出现冲突时,读词任务会对命名颜色任务产生影响。
2、知觉编码理论。该理论强调,在Stroop任务中,干扰现象出现自加工早期的编码阶段,而不是加工阶段。
3、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该理论强调,在Stroop任务中,个体对字词、颜色的加工虽然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对字词的加工速度要快于颜色。因此,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个体的命名颜色任务就会受到干扰;反之,则会受到促进。
基于Stroop研究的基本逻辑,后来的研究者已经设计出各种相关的变式及实验范式,其中的许多研究已远远超越了感知领域,深入到方方面面的研究中。图词干扰范式是Stroop效应的一个基本拓展,其基本操作为:同时或依次(如,先呈现图,再呈现干扰词)向被试呈现图形和干扰词,被试的任务就是忽略呈现的图形,而对图形中的汉字进行命名[6]。一个经典的变式即情绪Stroop效应,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情绪词和中性词,被试的任务即忽略词语的语义,而对词语的颜色进行命名。研究中被试对词语情绪信息的加工干扰了对颜色进行命名实验任务的现象称之为情绪Stroop效应。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Stroop效应的研究已渗透到许多领域,相关的文献数量居多,理论形成得较为成熟。但在国内,由于心理学起步较晚,关于Stroop范式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深入,还需要广大研究深的潜心钻研,以促进Stroop效应研究的经久不衰。
1.3.3数字Stroop效应的研究现状
大量研究后发现,影响Stroop效应的因素有许多,如:语境因素、操作任务、被试的颜色识别能力、被试的年龄、词和非词的比例以及SOA的多少等[4][5][6]。那么,如果排除上述因素对Stroop效应的干扰作用,效果又当如何呢?
于是,部分研究者开始将启动刺激变为数字或符号等形式以研究是否存在数字Stroop效应。Allen等就曾以数字或符号作为材料研究,发现类似于颜色Stroop效应的数字Stroop效应,即被试记忆不匹配数字的反应时大于记住符号或字母[19]。刘亨荣研究认知风格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发现虽然认知风格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不显著,但以数字作为启动刺激时,不论是数字启动还是位数启动,均存在Stroop效应[19]。
1.3.4情绪影响Stroop效应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情绪影响Stroop效应的实验研究数不胜数,研究结果丰富。在很久以前,情绪就和Stroop效应研究联系在一起了,近年来学科交叉研究越来越热,导致了情绪Stroop范式成为心理学家争相研究的主题。情绪Stroop范式最早发现于具有情绪障碍的个体身上。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情绪词和中性词,被试的任务即忽略词语的语义,而对词语的颜色进行命名。研究中被试对词语情绪信息的加工干扰了对颜色进行命名实验任务的现象称之为情绪Stroop效应。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该范式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其中应用较普遍的主要有两种[20]:第一种是Beck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被试所接受的信息与图式一致,那么这部分信息更易被加工。第二种是优先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个体遇到威胁性刺激时,其认知系统可以咨询欧诺个编码这部分刺激。因此,被试在Stroop实验中出现词语情绪信息的加工干扰了对颜色进行命名实验任务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威胁性刺激。
回顾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探索证明图片、视频以及音乐均可用于诱发个体的情绪体验,但针对性的研究音乐对于诱发情绪的效果何如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其次,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于Stroop效应产生影响,也许是受传统范式中语境因素、被试对颜色的识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1.3.5创新之处
回顾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前人的探索证明图片、视频以及音乐均可用于诱发个体的情绪体验,但针对性的研究音乐对于诱发情绪的效果何如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音乐情绪诱发法与Stroop效应之间的关系,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其次,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于Stroop效应产生影响,也许是受传统范式中语境因素、被试对颜色的识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克服上述因素对于结论的干扰作用,本研究特将启动刺激改为数字和符号,采用2(音乐材料:积极、消极)×2(启动方式:计算、读数)×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以研究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的实验研究,可以充实心理学理论数据库,给教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为有效提高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质量、水平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地方高校4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19-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听力均正常,均为右利手。且被试均未参加过类似测验或实验以及未受过系统音乐训练。其中积极组24人,消极组24人。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情绪诱发材料参照前人研究,选取的积极音乐和消极音乐均为无歌词、大众熟悉度较低的乐曲,MP3格式128kbp。积极:Haydn《小号协奏曲E大调》;消极:柴可夫斯基《悲怆》[21][22]。实验开始前,询问被试是否听过所选用的音乐,经询问发现,所有被试均表示未听过。实验中所使用的音乐情绪一般性调查问卷参照的是汤寿旎的音乐情绪易感性及情绪Stroop效应中所使用的的自编问卷[23]。
仪器:纸、笔、联想笔记本电脑一台,用E-prime编制程序。实验使用随机数表法选取共43个数字组合和符号“#”作为启动刺激,实验呈现使用E-prime2.0版本。实验过程中,要求所有被试坐在离显示屏约50cm处,在安静舒适的房间内佩戴相同的耳机完成实验,并且乐曲的音量需保持一致。
Instruction1——Fixation1——LxList(练习阶段)——LxProc(ImageDisplay1—FeedbackDisplay1)——Instruction2——Fixation2——ExpList(正式实验阶段)——ExpProc(ImageDisplay2)——Finish

1935年,X心理学家斯特鲁普(JohnRidlayStroop)发现,对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绿”字作颜色命名要比对用同样颜色写成的无意义刺激“××”作颜色命名时所用的时间长,这可能是因为前者的颜色信息与语义信息发生了相互干扰,这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本实验中提及的数字Stroop效应也是沿袭传统范式而来。例如,识别计算启动下的“3333”所用的反应时与读数启动下的“3333”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数字的含义信息和数量信息发生了相互干扰。
2.3实验设计
本研究将启动刺激改为数字和符号,采用2(音乐类型:积极、消极)×2(启动方式:计算、读数)×2(性别:男、女)的混合设计,音乐类型、性别为组间变量,启动方式为组内变量,以研究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因变量是Stroop效应的影响,因变量指标是被试实验结果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主要包括读数和计算两个部分。考虑到实验环境和实验时间对被试的影响,故尽量选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及同一时间段内对被试施测。
2.4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采用E-prime软件编写。
实验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情绪诱发阶段、情绪自评阶段、练习阶段和正式测验阶段。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休息约5分钟待被试情绪稳定后开始实验。主试需在实验开始之前,向被试说明:“本实验是一次心理实验,不会对身心造成任何损害,请放心。实验过程中,请严格按照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指导语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第一阶段需要佩戴耳机,音乐结束后方可自行摘下耳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举手示意主试。如果没有问题,请点击鼠标开始实验。”
首先,被试需如实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如年级、年龄、性别等。后进入情绪诱发阶段和情绪自评阶段。向被试呈现指导语1:“欢迎参加本次实验!真诚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下面请您先听一段音乐,回忆过去生活中相关事件及当时的感受,听完后请完成桌面上的问卷。结束后请按任意键继续实验。”然后按照不同音乐背景的分组,让被试分别置于积极和消极音乐之下,并要求被试在听积极或消极音乐时边听边回忆、想象一些愉快或者悲伤的事情。
待被试完成音乐情绪一般性调查问卷后,进入实验的练习阶段和正式阶段。向被试呈现指导语:“这是一个需要您尽快做出反应的测验。实验开始之前,请您将双手放置于键盘上。每次实验开始之前,屏幕中央都会出现一个红色的注视点“+”,请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盯住中央注视点的位置,眼睛也不要随意乱动。随后,中央注视点的位置会呈现一串字符串,字符串上方会提醒您“读数”(即,从左往右依次读出下列字符)或“计算”(即,计算出下列字符的总个数)。当提示“读数”时,请您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字符后按下与该字符相符的字符键;当提示“计算”时,请您按下与该字符总个数相符的字符键;字符串还可能出现“#”,这时请按下空格键。请您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按键反应。”
在练习阶段,要求被试进行6次练习,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按键反应,目的是使被试熟悉实验流程。练习阶段结束,在被试确定已清楚实验操作的规则后,按“F”键进入正式试验阶段,若被试还不明白实验的操作规则,则按“J”键再次进行练习实验。正式实验有37个刺激。
实验结束后,感谢被试的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在安静舒适的房间中进行,以确保被试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水平得以正常发挥,最大程度的控制实验的随机误差。
2.5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剔除无效实验数据,对有效实验数据进行编号后,将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有效实验数据共48份,其中消极组24人,积极组24人,男女比例为1:1。首先通过差异分析等操作了解被试在数字Stroop效应中成绩的性别差异,再使用重复测量等方法进行各变量主效应和简单效应等的分析。
3结果
3.1差异分析
3.1.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数字Stroop效应反应时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1:

表2结果表明,启动方式的主效应显著(p=0.025,p<0.05);启动方式×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0.435,p>0.05);启动方式×音乐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p=0.048,p<0.05);启动方式×性别×音乐类型的三阶交互效应不显著(p=0.603,p>0.05)。
3.2.2被试间变量效应检验结果
被试间变量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

表4结果表明,当音乐类型为积极音乐时,被试在启动方式为读数启动时的反应时与在启动方式为计算启动时存在显著差异(p=0.004,p<0.01);当音乐类型为消极音乐时,被试在被试在启动方式为读数启动时的反应时与在启动方式为计算启动时没有显著差异性(p=0.841,p>0.05)。
4讨论
4.1音乐诱发情绪的讨论
从重复测量被试间变量的研究结果看,本研究数据中,音乐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即就被试对于数字Stroop任务的成绩而言,置于积极音乐下的被试和置于消极音乐背景下的被试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则表明积极的音乐类型和消极的音乐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实验前的假设不相一致。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如下:
首先,虽然音乐诱发情绪法所诱发出来的情绪体验更加强烈、更加深入,也具有相比于其他情绪诱发法明显的优势之处:第一,音乐能够诱发出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其次,音乐不仅可以诱发积极情绪,还可以诱发出消极情绪;最后,与静态的视觉图像相比,音乐诱发的情绪与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有很高的一致性[2]。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标准化的音乐诱发情绪的材料库[24]可供选择使用,因而可能导致所选择的诱发情绪的音乐材料不够标准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汤寿旎[24]在音乐情绪易感性及Stroop效应的研究中提出情绪易感性的概念,研究发现,虽然个体在接受相应音乐刺激后一般会产生对应的情绪状态,个体存在普遍的音乐情绪易感性,但是易感的程度和表现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如,对音乐喜好程度不同的个体在生理和情绪上受到音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具有音乐教育训练背景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等。本次研究中,在选取被试的过程中,虽然尽量排除被试音乐教育背景这一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要想使得被试对音乐喜好的程度保持一致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音乐诱发情绪法操作难度较大。从以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采用图片、词汇、视频等方法诱发情绪的研究居多,而采用音乐诱发情绪的研究较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操作难度较大,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所以,介于本人能力有限,可能尚未把控好音乐诱发情绪方法的操作要领,从而引入一些混淆变量,影响实验结果。
最后,存在“快乐的悲伤”一说。为此,X学者斯库伯特提出分离理论解释这一现象[25]。该理论认为,个体存在一个节点——分离节点,这个节点可抑制消极中心,激活积极中心。当个体在欣赏消极音乐时,首先激活了消极节点,产生悲伤的情绪体验。而后,个体进入审美模式,分离节点被激活,从而产生愉悦感等积极的情绪[26]。因此,不排除本次实验中出现类似现象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快乐的悲伤”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随着诱发情绪方法的不断发展,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24]。首先,如何补齐各种诱发情绪方法的短板,更加有效的诱发情绪?近来有学者结合众多传统的方法设计出了更有效地情绪诱发方法,如基于互联网的情绪诱发法、虚拟现实情绪诱发法[24]等。此外,目前国内外研究情绪诱发时,大多只概括出积极、消极、中性的情绪体验,但在现实中个体的情绪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单单就积极情绪而言就包含愉快、欣慰、惊喜等更精细的情绪状态,因此,日后的研究还需考虑如何将这些细小的情绪从概括性的情绪状态中分离出来这一问题等。总而言之,如何设计出更有效、更准确的情绪诱发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4.2数字Stroop效应的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采用数字和符号作为启动刺激,启动方式的主效应显著,即不论是计算启动还是读数启动,都存在显著的数字Stroop效应,这与实验前的假设一致,也与刘亨荣[19]的认知风格与数字Stroop效应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再一次说明在Stroop实验中,启动刺激不仅可以是一些传统的实验材料,如:色词等,还可以是数字和符号,在一定意义上扩展了Stroop范式中选择启动刺激材料的范围,同时还排除了语境因素、被试的颜色识别能力等因素的干扰作用,扩大了Stroop范式的适用范围。
研究结果还发现,音乐诱发情绪对大学生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女生,这与梁立夫、白学军[27]等人使用词汇和图片作为诱发材料研究出来的结果相一致。而这种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一般而言,大多数男生的反应时要比女生更快。
数字Stroop效应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等的个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还有待于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探索。
4.3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影响的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发现,虽结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相较于置于消极音乐背景下的被试而言,置于积极音乐背景下的被试在完成数字Stroop任务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更显优势。这与前人使用图片、词汇作为诱发材料探究出来的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可以用Mathews等人提出的“优先加工模型”理论来加以解释[28]。消极音乐所诱发出的情绪相当于威胁性刺激所带来的感受,人类天生具有把认知资源优先分配到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上的一种倾向。当威胁性刺激通过自动化加工方式获得了个体的认知资源,以得到优先加工,从而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产生干扰作用,因此消极音乐的干扰作用大于积极音乐。
通过对启动方式和音乐类型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当音乐类型为积极音乐时,被试在启动方式为读数启动时的反应时与在启动方式为计算启动时存在显著差异,而当音乐类型为消极音乐时,则不存在这种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筛选数据时,剔除了两个错误率大于50%的置身于消极音乐背景下的被试,对实验数据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关于音乐诱发情绪以及数字Stroop效应的相关内容,可以充实心理学理论数据库,更可以给教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为有效提高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质量、水平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国外学者关于Stroop效应的研究已渗透到许多领域,相关的文献数量居多,理论形成的较为成熟。但在国内,由于心理学起步较晚,关于Stroop范式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深入,还需要广大研究者的潜心钻研,以促进Stroop效应研究的经久不衰。
5结论
通过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音乐诱发情绪的数字Stroop效应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数字Stroop任务的成绩要好于女生。
(2)此外,在音乐诱发情绪的数字Stroop效应中,启动方式的主效应显著,音乐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启动方式和音乐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3)以数字和符号作为启动刺激,存在典型的数字Stroop效应。
6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对音乐诱发情绪与数字Stroop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虽然最终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是在调查研究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
首先,本研究存在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的问题。研究采用便利取样,虽然是随机抽取了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但这些被试仅来自与某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地区的其他高校,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生的情况。而且,被试的年龄跨度太小,不能体现出年龄这一维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其次,此次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并没有与访谈法、观察法等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而且,采用的实验法形式也较单一,并未与ERP、fMRI等心理实验新技术相结合应用。事实上,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和一些相关信息,能够对音乐诱发情绪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的研究分析更加科学全面,为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研究只是单独针对音乐诱发情绪来研究探索,并没有与图片、视频、词汇诱发情绪等多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总体而言,经过本次实验研究,对于探索音乐诱发情绪与数字Stroop效应的之间的关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已有的关于情绪与Stroop效应的研究思路一般是将图片、视频、词汇等作为诱发情绪的启动刺激以研究情绪Stroop效应,更较少涉及到情绪的数字Stroop效应,有待完善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所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关于音乐诱发情绪以及数字Stroop效应的相关内容,可以充实心理学理论数据库,还给教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为有效提高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质量、水平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加入更多的变量进行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ZatorreRJ,peretz1,ediors.Thebiologicalfoundationsofmusic.Ann.N.Y.Acad.Sci,2001,930:193-210.
[2]StefanKoelsch.InvestigatingEmotionwithMusicNeuroscientific Approaches.Ann.N.Y.Acad.Sci,2005,1060,412-418.
[3]StroopJR.Studiesofinterferenceinserialverbalreaction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35,18:643-662.
[4]AllenHWolach,MaureenAMcHale,AlinaTarlea.NumericalStroopeffect[J].PerceptualandMotorSkills,2004,98(1):67-77.
[5]DonaldGMackay,MeredithShafto,JenniferKTaylor,etal.Relationsbetweenemotion,memory,andattention:EvidencefromtabooStroop[J].lexicaldecision,andimmediatememorytasks.Memory&Cognition,2004,32(3):474-488.
[6]陈俊,刘海燕,张积家.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心理科 学,2002,30,415-418.
[7]MARTINM.OntheInductionofMood[J].ClinicalPsychology Review,1990,10(6):669-697.
[8]BANOSR,LIANOV,BOTELIAC,etal.ChangingInducedMoodsViaVirtualReality[M] //JsselsteijnWI,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PersuasiveTechnology.Heidelberg: SpringerBerlin,2006:7-15.
[9]Velten,EJ.ALaboratoryTaskforInductionofMoodStates[J].BehauiarResearchandTheapy,1968,6(4):473-482.
[10]WRIGHTJ,MISCHELW.InfluenceofAffectonCognitiveSocialLearningPersonVariabl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2,43(5):901-914.
[11]BRADLEYMM,LANGPJ.TheInternationalAffectivePictureSystem(IAPS)inthestudyofEmotionandAttention[M]//CoanJA,AllenJB,HandbookofEmotionElicitationandAssessmen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29-45.
[12]白露,马慧,黄宇霞,等.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在46名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19-722.
[13]MARSTONA,HARTJ,HILEMANC,etal.TowardtheLaboratoryStudyofSadnessandCrying[J].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1984,97(1):127-131.
[14]BREWERD,DOUGHTIEEB.InductionofMoodandMoodShift[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980,36(1):215-226.
[15]SUTHERLANDG,NEWMANB,RACHMANS.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ftheRelationsBetweenMoodandIntrusiveUnwantedCognitions[J].BritishJournalofMedicalPsychology,1982,55(2):127-138.
[16]MAYERJD,ALLENJP,BEAUREGARDK.MoodInductionsforFourSpecificMoods:AProcedureEmployingGuidedImageryVignettesWithMusic[J].JournalofMentalImagery,1995,19(1&2):133-150.
[17]张婧.音乐诱发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西安:西安师范大学,2014:1-62.
[18]JuslinPatrikN.,LaukkaPetri..CommunicationofEmotionsinVocalExpression and MusicPerformance:DifferentChannels,SameCode?.PsychologicalBulletin,2003,129/v,770-814.
[19]刘亨荣.认知风格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长春教育学院报,2012,28(3):70-71.
[20]刘桂芹,张虹.大学生情绪Stroop效应实验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3(2):45-50.
[21]赖永秀,高婷婷,吴丹等.音乐情绪感知的脑电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 报,2008,37(2):301-304.
[22]马前锋.音由心生乐者药也一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2008:1-239.
[23]汤寿旎.音乐情绪易感性及情绪STROOP效应[J].2009:1-56.
[24]蒋军,陈雪飞,陈安涛.情绪诱发方法及新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09-214.
[25]SchubertE.Enjoymentofnegativeemotionsinmusic:Anassociativenetwork explanation[J].PsychologyofMusic,1996(24):18-28.
[26]李红菊,丁艳茹.悲伤音乐情绪体验的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7:86-87.
[27]梁立夫,白学军,沈德立.大学生情绪Stroop效应实验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 报,2009,15(3):513-514.
[28]SethA.Herd,MarieT.Banich,RandallC.O’Reilly.NeuralMechanismsofCognitive Cnotrol:AnIntegrativeModelofStroopTaskPerformanceandfMRIData[J].Journalof CognitiveNeuroscience,2006:22-3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