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以及教育家。他的钢琴作品早期以炫技表演为主,到中晚期,情感表现激烈程度加强,特别是他深厚的哲学和文艺修养,使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李斯特在魏玛期间是钢琴作品创作的高峰期,《叹息》正是创作于期间,《叹息》虽是练习曲,但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的音乐语言变化多彩,和声织体丰富,演奏技巧精湛,情感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斯特钢琴作品中音乐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对其钢琴曲创作背景以及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中的诗歌情感分析,最后对其的演奏机器以及艺术形象及风格进行解读,总结全文以期能够李斯特钢琴曲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帮助及不一样的角度研究。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曲;诗歌;《叹息》
一、引言
李斯特在魏玛宫廷任职期间处于爱情和事业双丰收状态,这样的状态给予他很多灵感上的触发,并经历了巨大的艺术发展,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其中包括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在巴黎版本中,为这三首练习曲分别加上了小标题:《倾诉》、《轻盈》、《叹息》。这三首练习曲与《帕格尼尼练习曲》和《超级练习曲》相比,炫技相对减少,但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
研究者选择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这首作品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经过对李斯特所有练习曲反复研究对、比之后所做的决定,同时这首作品也作为我研究生阶段毕业音乐会的选曲之一。通过搜集与《叹息》有关的资料,看音频、视频,更全面了解李斯特,他不只是在技术上有高超的造诣,音乐内涵贡献上也是划时代的人物。与此同时,了解到有关李斯特其它钢琴作品,《叹息》相比于其它大型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练习曲和超级练习曲,更加注重音乐的内涵和情感的表达,且标题带有音乐会练习曲,‘在练习中深入了解后,愈加喜欢这个作品,它传递美的音色,叹息般的呐喊,大海般的波澜让我沉醉于中,固然在毕业之际,以此作品作为研究,更加深入作品的精神内涵。
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查读分析法、归纳法的研究方法对论题进行研究。对于国内外现状分析,音乐界对李斯特的作品研究更多是大型作品,如《fib小调奏鸣曲》,《匈牙利狂想曲》等。练习曲的研究也仅限于《帕格尼尼练习曲》等高难度技巧练习曲,但不管作品的难度大小,能给人共鸣的作品就有其研究价值。国内关于《叹息》的论文研究也寥寥无几,并且论述上更多是理论分析角度,本文特点在于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论述如何进行演奏诊释,对作品音乐理解上更加深入。
二、李斯特钢琴曲《叹息》创作背景与结构
(一)创作背景
李斯特在魏玛期间,一直致力于钢琴作品的创作,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使他处于创作巅峰,他的作品虽保留炫技的成分,但更注重艺术性的表达,练习曲也打破传统的练习方式,使诗情画意融入作品中。革新中的李斯特虽受到某些新德意志乐派的反对,但他从未因此而停下艺术探索的脚步。((三首音乐会练习曲》是李斯特这一时期创作的唯一练习曲,题标注为《诗意的随想》,包括《轻盈》、《哀诉》和《叹息》,浪漫主义时期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三首练习曲融入了李斯特丰富的情感内涵,可以说是艺术性和技术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叹息》,是李斯特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三,降D大调,414拍,柔情的快板。
(二)结构分析
《叹息》由引子、呈示段、补充、连接、中段、连接、再现前准备、再现段、尾声几个部分组成,引子+A[A(I)(a+b)+A (II)(al+c)]+补充+连接+B (d+e)+连接+再现前准备+A(I)(a2+b 1)+尾声。引子为2小节,由左右手同时奏出琶音,像大海此起彼伏的波浪,慢慢引出深情的右手主旋律。A部分是复乐段形式,A是由不规整的两句组成,降D大调,第一句旋律在两手交替的琶音伴奏中出现,音乐形象柔情似水,似对过去美好的回忆,第二句情绪比第一句激动,叹息之情似在哀怨。A’段与A段相比,复节奏三对七的节奏型加入,演奏技巧难度加大,A’段中第一句旋律延续了A中的第一句旋律的主干音,但由八分节奏变成八度的三连音节奏,八度高音旋律的勾勒,更似一声声叹息,A’段中第二句转为A大调,情绪与力度都要强于第一句。补充部分是4小节,旋律在两手交替的六与七连音琶音伴奏中奏出。连接为3个小节,含情的连接与B部分气势磅礴的音响形成鲜明的对比。B部分为两个4小节组成的方整性乐段,第一句为F大调,第二句转到升c小调,整个B部分是音乐的高潮乐段,右手流动的琶音与低声部第一句八度旋律,第二句琶音旋律奏响了辉煌的史诗。接着A部分再现前有一个连接和再现前准备部分,连接部分是2小节,自由而快速的半音阶跑动。再现前准备部分为16小节,旋律中加入了双音素材,幻想性色彩更显突出,调性由升c小调转为降D大调,为再现段做准备。再现段A’段为减缩再现,主题旋律出现在中声部,以降D大调主和弦结束,收拢性乐段。尾声在降D大调琶音中结束,叹息般的哀叹呼应全曲。
三、李斯特钢琴曲《叹息》中的诗歌情感分析
(一)使音乐明确内容提供题材
李斯特创作此曲的原则与诗的内容相符,一句肯定,一句否定,处处充满了矛盾的因素。如引子,右手2度级进下行、左手2度级进上行,左手连贯、右手断续,使曲子一开始就将爱情矛盾的强烈情感得以明确。又如引子第一部分要求Agitatoassai(非常激动的、惊慌的)、左手复杂的半音级进上行,结合力度上的渐强;引子第二部分要求是Adgadio(从容的),并目.在速度上要求渐慢,音区也山高点向下滑落。第5-6小节柔板的出现(Adagio,)使这动荡戛然而止,仿若一缕阳光射入心中,像是彼得拉克心中的劳拉或李斯特的卡洛琳,但旋即被跌入低谷,仿若回到现实,仍为矛盾心境的揭示。主题第一次变奏的伴奏织体仅仅是六连音节奏琶音式和弦(appeggiato),陈述最基本的和声进行,常常避开正拍及避开与旋律同步(矛盾)。另外,在主题旋律部分,起初的同音反复,与后来的音程大跳也形成了强烈对比。第46小节先在关系小调的同名大调升C大调上咏唱,接着突然转到e小调上重复并U. C (50小节)。这里,作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造成一个力度、色彩上大的对比。为突出诗歌中爱情让人“生不能,死不得”的矛盾主题,此曲采用“装饰性变奏”,通过大量的和弦外音构成的旋律华彩来装饰主题旋律,通过主题变奏过程中一次比一次更加丰富的装饰手段,非常自然地将初次呈示的旋律与织体进行扩充与拉宽,以揭示主题的性格;主题在得以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况下,基本旋律线条、基本和声布局以及基本结构都不发生质变,而是在旋律及结构的各个细节、推进速度、音型与织体密度上明显变化,同时调性中发生的离调所构成不稳定性的段落,也使主题变奏在方式上能够自然摆脱原有的内在静止感,从而使音乐的推进力得以蕴蓄并达到渐进发展。山此,李斯特紧紧抓住诗歌中的内容与题材进行创作。
(二)使乐曲具有清晰的结构形式
第一次主题变奏(21″37)的第三分句在句式上做了扩充,加入短小的华彩句,随着音区的爬高和力度的加强,将乐曲推向一个高潮,从而引出澎湃的第二次主题变奏。第二次主题变奏为38^63小节,李斯特极尽钢琴的力度、速度、幅度之潜能,主题采用八度叠置(内置三度),伴奏音型采用双琶音处理,前两个乐句都加入华彩,将这个乐曲推向无以复加的高潮,而第三乐句则做了扩充变形,随着调性的转换(从E大调到升C大调再到e小调最后达G大调)以及大小调式交替的手法,配合力度和触键的变化将情绪的骤变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引入一个在G大调上的新乐句(第54^57小节),表现了一种游移期待的感觉,之后第58^63小节再次出现仍然在G大调上的扩充变形句,配合内声部的短小琶音和低声部的半音下行,产生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很快又激起一个八度叠置的华彩句,但不久又被平行六和弦的下行句慢慢消解掉,重又恢复平静。64-68小节出现主调的终止式,旋律动机来自于引子的第二句,即第5小节。结尾反复出现了降六级和弦的变格终止,旋律则重复出现主题句中的下行音调,与引子形成呼应。山此,诗歌使乐曲结构清晰,段落明确。
(三)启迪了灵感升华意境
诗歌与音乐的联系在于它们的音调、语气有相似相通之处,两者都是以声音或音调为构成元素,皆在声音层上存在。钢琴语言的和声,如运用色彩性和声(增三和弦)表现出尘世的热情(首句中)和非尘世的惆怅(69),调性色彩、音色、音区、表情力度、速度、奏法共同营造诗的意境,极大地丰富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味”,比之文字语言,更加淋漓尽致,表达了文字语言所无法驾驭的内容。目.作者意大利的原诗要被翻译为世界各国语言文字,难免有所偏差,而音乐则只需用心体会便可感受。李斯特在这首乐曲中运用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在中间声部清晰地演奏旋律,左手在上面声部和下面声部演奏盘绕着旋律的琶音;旋律中的单音变为八度双音;低音部的琶音变为一连串的双音;山快速的乐句装饰起来的旋律等。另外,经过性和弦、调性变化和游移,音区安排,力度起伏,钢琴踏板的运用等,这些抒情而具有歌唱性的音乐语汇共同营造出了诗的情感与意境。李斯特从彼得拉克卜四行诗第104中得到灵感,并以他的天才能力呈现出其中的情感与意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李斯特钢琴曲《叹息》演奏分析
(一)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节奏很巧妙:主旋律部分在四分之四拍子的基础上构建,比较规范统一。有趣的是伴奏声部的节奏更象散拍子,演奏时应该遵循散板(rubato)的演奏方式伴奏声部和旋律声部没有形成固定化的节奏对应,七连音的出现打破了节奏的稳定性,给人以自由、动情的感觉。演奏时应注意找准旋律声部的节奏,使伴奏声部的自由波动隐藏在深情的主题陈述里面。双手的衔接要丝丝入扣,如海浪般连绵不断,此起彼伏。伴奏声部的最低音和最高音需要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腕和手指的动作来演奏,使声音轻柔的同时,暗藏着一种坚定的自信。演奏时要深刻的感觉节奏结构,可以偶尔自如地、合乎逻辑地不遵守节奏,但要令人强烈的感受到节奏的主导和组织因素。9也就是说,整体的和谐是艺术表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居于从属地位的自由对比才能给人以美妙的感觉,否则就不是音乐,而是噪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延长音一一第11小节的最后一拍。既是复附点,又是延长音的fa是呈示段中最形象化的音。当演奏这个音的时候,可以联想到李斯特为这首乐曲所做的标题一一叹息。这个音就仿佛一声叹息,让人感慨万千。而要表现“叹息”的音乐形象,延长音的处理十分讲究。一声长叹的时间就是这个音的时值,而延长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让人脱离音乐所营造的氛围。
引子部分的琶音是整首乐曲的基调,所有的琶音都是根据引子部分的琶音变化而来。演奏每组琶音的头音时,需要手腕偏向左侧划半圆的同时带动小指下键,每组琶音的最高音也就是右手小指同样用手腕偏向右侧划半圆带动小指下键。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触键的音色饱满,首尾呼应,表现乐曲深情的和谐意境。而双手手腕划半圆的方向是不同的:左手小指需要从左侧准备,顺着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划半圆的手腕动作将琶音推向右手;而右手正相反,小指顺着从下到上、从右至左划半圆的手腕动作将琶音从最高点带回至左手。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双手的小指用自由落键的方式演奏外,其他手指均用贴键的方式演奏,以求演奏出深情委婉的音乐风格。引子部分的琶音需要身体(腰、肩、臂、腕)动作一致,协调配合,手指动作灵活、速度均匀。这种演奏方式同样适用于首部主题的琶音演奏。另外要注意的是双手大指衔接要自然、准确,如同一个手弹奏一样。要弹好如歌的连奏,就要从内心感受音乐,而不只是手部的机械动作。手指贴键演奏的同时,头脑要时刻想到处理好手指力量的转移,即手指的力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手脑并用,力量迅速转移,双手的连奏力求达到如歌的、连贯的、圆润的感觉。
(二)艺术形象与风格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一首以深情的宣叙色彩为主要基调的乐曲。要想恰当的表现音乐中的形象,就必须对从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入手,全面掌握作品的风格,充分发挥钢琴艺术的表现力。《叹息》这首作品的主旋律运用了五声音阶,和中国古曲的创作特色不谋而合,五声音阶无论在哪个国家的音乐中出现,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韵味,透露着抒情的田园气息。音乐中的形象可以从作曲家创作的背景入手,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加以自由的创造和想象。这种想象不是凭空的,更不是杜撰,音乐形象只有契合音乐作品的形式,恰当的反映音乐作品的内容,才会让将音乐作品的灵魂得以复活,通过演奏者的演绎,使观众感受到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及其独特的魅力。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李斯特音乐作品的创作特色,这首音乐会练习曲三首之三被冠以《叹息》的标题,是李斯特诗意音响效果的完美体现。当时在魏玛担任宫廷乐长的李斯特,实施众多举措要将魏玛变成全德音乐艺术的中心,但是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攻击和破坏,致使李斯特的愿望没能实现。另外,李斯特在魏玛时期创作的许多著名的、具有深远影响力大型乐曲也遭到音乐界、新闻界和观众中的反对派的竞相谩骂。作为新德意志乐派的代表,李斯特在魏玛长期受到攻击和低毁,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停止李斯特改革创新的脚步,反而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声色彩独特鲜明的优秀作品。而音乐会练习曲作为李斯特创作巅峰时期唯一的一套练习曲,意义重大。
对钢琴演奏的情感表现没有固定的唯一的概括,每位演奏者的情感表现都只从自己的观点立场出发。所谓好的情感表现就是能够把自己对音乐的解释传达给观众,并引起一定的共鸣。《叹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强调个人情绪及情感的宣泄。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钢琴表演要通过演奏者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来传达音乐的表现力,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是一种用语言无法细致描述的思维活动,所以,音乐中的情感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演奏者通过对乐曲速度、节奏、力度、触键、音色、表情、音响等一系列外在形式的控制,传达音乐内容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表现与音乐形象的想象一样,必须符合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时代背景,创作手法、演奏方法,在各种各样的音乐情绪、音乐氛围中找到合理的切入点,生动传情的将音乐表现出来。
五、总结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艺术展现了非凡,演奏者演奏李斯特的作品时应忘掉平凡。以前对李斯特的概念,是高超的炫技,但深入李斯特后,他并不是人们概念化的炫技大师,他的创作不断革新。《叹息》是一首打破传统练习方式的练习曲,作品当中深刻的情感内涵是艺术性和技术性高度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演奏前的练习、技术、音乐艺术表现几方面来分析作品在演奏中出现的问题,对节奏、踏板、连奏、手指快速跑动、双音、琶音等技术难点的解决以及音乐艺术的合理表现一一说明,从而不断更新演奏逢释,更加深入李斯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内涵,最终使自身演奏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文章的观点也希望对今后弹这首作品的朋友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李斯特音乐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梁艺红.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叹息》的钢琴演奏研究[J].大众文艺,2018(11):117-119.
[2]王栋魁.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J].黄河之声,2017(16):58-59.
[3]范晓荣.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05):26.
[4]郭梦陶.八度内均分的调性布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叹息》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04):104-108.
[5]张湛谊.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钢琴演奏与教学[J].音乐时空,2015(24):135+134.
[6]陈昱青.浅谈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中的矛盾美[J].大学教育,2014(17):166-167.
[7]吴娜.浪漫与理性的融汇——试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2):83-84.
[8]唐庆.浅谈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三首之3《叹息》[J].北方音乐,2014(01):50-51.
[9]张梓昆.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叹息》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3(12):9-10.
[10]岳悦.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艺术价值及教学初探——以叹息为例[J].黄河之声,2013(09):11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