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他倾向于使用奇怪的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夸张,给予诗歌新生命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一个宏伟的新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广阔空间的错觉。李商隐的诗歌在唐代,独特的“无题”畅想当代。李商隐的成就是对前一代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成果。因为只署名“无题”,从题目上看不出写的什么内容。这将引起很多猜测,存在很大的差异,彼此各持己见,直到现在,许多诗仍然没有解开谜底,诗的内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表达的感情精致而复杂,诗歌赋予朦胧诗的意味。
一、对于李商隐诗作的理解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特征,传统上被视为难以索解,当欣赏这些诗歌时不免经常有些人相比于现实生活。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的朦胧感,没有真正的含义,会导致诗歌失去实指性。诗人李商隐善于表达,因为他的精神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表现,他对情感表达的方式,精致细腻,表达感情不是直接派生自慷慨。作为一个诗人,更不喜欢李白奔放类型的情感表达,他的诗常常体现一种朦胧的感觉。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的曲折安静,既是作者的个性,也是诗歌代表心灵的表达。在李商隐的文学创作中,他摆脱束缚,强大的气质或隐藏的个性总是隐约表现在诗歌作品中。
李商隐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被推重的有《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8.]。诗中写商隐在文宗开成二年(837)十二月从兴元(今陕西南郑)回长安,路中所见农村的荒凉景象,人民的痛苦,阐述了唐朝从开元以来的政治败坏。“亦是长庆体,而气格苍劲,则胎息少陵,故衍而不平,质而不但,虽未敢速配《北征》,然自在《南山》以上。”这首诗开头“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同杜甫《北征》诗的写法相似。反映民生疾苦,也仿效杜甫的写法。这首诗虽很有名,但它的风格仿效杜甫,还不是商隐独具的风格。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李商隐笔下的无题诗歌浸透了他的个性色彩和主体意识,他那大鹏般的志趣,正直的为人,富于进取心的人生精神总要曲折隐微地折射于其作品里的。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手法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这表现在他并没有固守祖宗的香草美人而是还引进新物。如“照梁初有情”中用“弹棋局”以比政治官场可为精中之妙。又如“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斑雅只系垂杨岸”中“斑骓”暗示所思念之人。“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千古名句是运用比兴手法比两人心思相通,情意相通。由此可见,诗人既采用屈原香草美人的具体手法,又把其精髓加以光大、发扬。他的笔端绘画了许多美女形象并以之自况。例如《八岁偷照镜》这首诗通篇都写的是一个妙龄少女的美好形象及才情。诗中的“芙蓉作裙衩”句以荷花清丽脱俗来表现美人的精妙姿容,而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其性情活泼,姿容美丽,情操高洁。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对这一传统手法的充分继承。
(二)表达方式的隐晦曲折
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诗歌中感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景,诗人到底为何产生这种忧思,我们不得而知,只能隐约从诗歌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来体会。如《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咏怀》诗歌有特定的意象,但意像成分是基于情感需求的逻辑顺序来营造的,具体意象难以解决。意象与意象之间也存在间隔性,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解释诗人的情感倾向,但找不到具体指什么事情,这种用诗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且是通过诗歌事件或事实的方式,都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李商隐。我们可以认为在阮籍和李商隐的诗歌中都是有所寄托的,但我们不需要去徒然类比,只要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欣赏特殊思维和诗歌的境界。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瑰宝是与游仙诗纠结在一起的,如影之随形,不可割列。道教的肇创即与名山大川相伴,张道陵修行的青城,就是川中名胜。历代道教宫观无不倚山而筑,而道徒修炼也无不隐居深山大壑。如“重帏深下莫愁堂”中的“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两句委婉曲折的表达了作者虽然明知政治前途渺茫,但是仍然坚持、执着追求的精神。又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前六句是对酒会那种热闹气氛的强烈羡慕,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羡慕感情,恰恰隐约表示出作者的自卑感,对自己位低身卑的感叹。可以说李商隐采用隐晦的表达方式与阮籍是一脉相承的,是《咏怀诗》的变体[王蒙著《双飞翼》[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8.]。

(三)语言风格学习杜甫的沉郁顿挫特点,情致缠绵,有百宝流苏的绮丽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创作手法上,感受那极富创新精神和意识的意境,有许多同音异义词来表达,为了加强表达情感,增强诗歌的气势。体现丰富的内涵,空前加强自我意识,促使李商隐形成极高的观点和胸怀。在政治领域,平交王侯、睥睨一世的气势。在生活中,是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人格,在表达艺术层面上,它显然是一个宏深广阔,高大雄伟的领域。这些表达方式形象描绘了李商隐的诗歌领域,高大宏伟,开放和清晰从此成为他的境界表象。诗人构建了一个开放、广泛的、开放、视野开阔、宽广、豁达、轻松和快乐的场景,追求大自然的平凡景物。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鲜明特点之一。[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85,5.]例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跨越时空的“万里”、“百年”均表现出苍桑深沉之感,而该诗全是对偶,语句流畅而无平滑之感,显出抑扬顿挫特色。李商隐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重帏深下莫愁堂”中的“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两句分别用了“菱枝”、“风波”、“月露”、“桂叶”四个表自然景物之词,显得清新淡雅,但整个句子却暗含着深慨身世之感的沉郁之情,表达抑郁的苦闷。
总结
总的看来,无题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古典诗人的代表者,李商隐赋予无题诗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特征。气势豪迈雄伟,善用夸张、意境开阔,洒脱飘逸、景情合一,情景交融等凸显出了李商隐无题诗的重要个性特征。这种风格的诗,以《无题》诗的“相见时难”诸作为最高,含意深远,用情真挚,使人荡气回肠,并不多用典故,而形象鲜明,像“春蚕到死”一联。这样的诗,后来仿效的也很难企及。其次,像《锦瑟》《碧城》,用典较多,但浓丽芋绵,思深意远,也属于这一类。他的无题诗多由事生情,情中寓理,善于用议论来提炼历史的本质,以感情来滋润历史经验,同时出之以形象的表现,不似胡曾之辈的无题诗索然寡味,在无题诗这一园地中卓然独立。
参考文献
[1]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8.
[2]王蒙著《双飞翼》[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8.
[3]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1985,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