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多人热衷于阅读、研究乡土文学,尤其是路遥的小说.路遥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回环曲折的故事情节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让我们回味无穷。对于路遥的小说《人生》,我们更是对它偏爱有加,因为路遥的这部中篇小说,不仅让我们看到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赞叹世事的变幻无常,更引发出读者对人生,对命运深深的思考。但是在塑造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不免要提到与他关系紧密的两位女性:善良、漂亮、温柔、有着金子般心灵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时尚、浪漫、任性、从小娇生惯养的城市姑娘黄亚萍。这两位女性在高加林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两位女性的性格命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加林的人生命运和性格特征。在小说中,我们既可以把她们看作独立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把她们看作象征性的符号。高加林在不同时期与她们的接触,分分合合,都表现出高加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穿梭与挣扎。我们经常会见到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和作用,却很少看到对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人物背后所象征的社会意义。
一、黄亚萍——高加林丰满的理想
(一)、个人素养方面
长大以后,“黄亚萍已经不像学校时那么纤细,变得丰满了。脸似乎没什么变化,不过南方姑娘的特点更加显著:两道弯弯的眉毛像笔画出来似的”[1]。加上新颖时尚的穿着打扮,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她有着“秀丽的脸庞”,“她长得虽然不像电影明星,但在这个城里就算数一数二的。”[2]与高加林恋爱之后,她便“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显得非常浪漫”[3]。南方姑娘秀丽与细腻的特点,加上时尚的打扮,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更深深的吸引着农村青年高加林。
除了外表的美,黄亚萍还有优秀的个人素养。她的父母都是县城的干部,有知识,有文化,知书达理。在父母的熏陶和培养下,她从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她具有南方姑娘鲜明的特点,上学时担任班长,从小就学习好,爱好文学,上学的时候就和高加林经常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高中毕业后,凭借一口高水平的普通话到县广播站当了播音员。博学多识,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加上她那种聪敏,大方和不俗气,”[4]使她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才貌双全的气质。
(二)、令人羡慕的家庭环境
黄亚萍种种能力的养成与她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她的父亲是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她对女儿的爱是深沉的,当女儿想与张克南断绝恋爱关系,选择高加林的时候。虽然他也注重两个家庭的关系,但他尊重女儿的选择,他认为女儿的眼光不会差。后来高加林失去工作要回去当农民的时候,作为父亲,他要为女儿的前途着想,劝女儿与高加林断绝关系,他从现实角度考虑,帮女儿分析现实情况,出主意。虽然父亲的做法过于功利性,但是对女儿来说至少是个依靠,不至于在孩子痛苦的时候无依无靠。家庭的环境会对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家人的尊重和理解是对个人最大的关爱和认可,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向往的家庭环境。
(三)、黄亚萍的人生态度
作为XXX的知识女性,黄亚萍在生活中处于主动地位,她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和条件。高中毕业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她不能与高加林在一起,所以她选择了对他百般呵护但才华平庸的张克南,高加林在记者的岗位上如鱼得水的时候,黄亚萍选择与张克南断绝关系并主动追求高加林。从主动追求高加林开始,邀请高加林去她家吃饭,工作之余,找高加林谈天说地,给他写诗。黄亚萍用自己的知识,见解,思想吸引着高加林,“黄亚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高加林听她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惊讶的半天合不拢嘴。他想不到亚萍知道的东西这么广泛和详细。”[5]他们之间的谈话,让彼此的生活都增添了几分乐趣,所以都很乐意进行此项活动。恋爱期间,黄亚萍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高加林,还戏弄高加林请假冒雨为她找水果刀。在相处过程中,高加林慢慢发现,黄亚萍不像刘巧珍那样温顺,很多时候她都会以自己的意志来支配高加林,让高加林服从她。当高加林失去工作,被迫回到农村的时候,现实固然很残酷且不可改变,但是黄亚萍依然掌握着主动权,只是因为她不能为了爱情跟着高加林去农村吃苦,她选择了跟高加林断绝关系,继续留在城里工作。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敢于主动出击,大胆追求。

(四)高加林的理想
黄亚萍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代表,她不仅具有出众的相貌,时尚的打扮,还具有德才兼备的个人素养,渊博的知识,流利的普通话,谈天说地的口才,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环境。这些都是农村青年高加林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村家庭,虽然上了学,但没考上高中依旧要回家当农民。当黄亚萍主动接近他的时候,他便断然抛弃了刘巧珍,因为跟黄亚萍在一起,他们可以谈古论今,一起写诗赏词,他可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能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在高中时期,高加林表现优秀,博览群书,黄亚萍频繁与他交流,与他接触,当他高考落榜,被迫回到农村的时候,由于生活的差距,黄亚萍便与他断绝了联系,后来他在县委大院当记者,表现优异之时,黄亚萍又频繁来找他,与他聊天,甚至表露真心,高加林被人揭发,继而被撤销职务,失去工作,当他再一次被迫回到农村的时候,黄亚萍依旧不能与他一起同甘共苦。从这些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黄亚萍与高加林的接触几乎都是在高加林的人生得意之时,这也正说明了要想接近理想中美好的事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首先就要让自己先充实起来,有资格,有能力去靠近自己的目标,这样就会离理想越来越近。
小说中,黄亚萍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代表了高加林的理想生活,代表了高加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因为黄亚萍目前的生活环境都是高加林所向往的,追求的,如果能和黄亚萍结合,他便可以离开土地,走向城市,在广阔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追求自己的理想。
2、 刘巧珍——高加林面对的现实
(一)、刘巧珍的个人素养
刘巧珍是川道里的头梢子,是盖满川,所以她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刘巧珍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只知道赚钱,却没有让孩子上学,所以刘巧珍虽然长得漂亮,为人善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她不识字,没有文化,不能像高加林一样读书看报,更别提出去闯天地。在与高加林的谈话中,她只能说一些村庄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能满足高加林对于国际形势,高雅艺术的追求与兴趣,尤其是高加林当了县上的通讯干事,在工作上如鱼得水的时候,他对刘巧珍所讲的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强烈的厌烦情绪。
刘巧珍的身上明显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她没有黄亚萍那么博学多识,时尚优雅,她的思想和视野只局限于土地、村庄、县城,不能与高加林一起高谈阔论,尽管她的身上有着种种令高加林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每次当高加林被迫回到农村的时候,刘巧珍总是能及时出现在他的身边,给他安慰。农村青年高加林始终是属于这边黄土地,属于这个高家村的,他的父母在这里,他的亲人在这里,他的根基也在这里,而刘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给了高加林一个感情上的归宿。虽然高加林有很多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理想遇到障碍不能实现的时候,他最终只能无奈地回归现实,回到自己亲爱的家乡,亲切的土地上。
(二)、高加林的现实生活
刘巧珍始终出现在高加林被理想打击,回到农村之后,所以她一直代表着高加林的现实生活。任凭风吹雨打,世事变迁,她也没有离开,没有怨恨抛弃过高加林,当高加林由民办教师下放到农民,怀着郁闷的心情回到村里,刘巧珍在他最苦闷,最无助的时候陪伴他,给他安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并承诺不让高加林受苦,要让他过上好日子,让他看到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希望。当高加林的人生有所转机的时候,他来到县城当通讯干事,在他工作如鱼得水的时候,刘巧珍也常来看他,给他送吃送穿,甚至给他零花钱,他不满足于眼前的这片土地,他想要在大千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毅然决然的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而抛弃了刘巧珍。即使是这样,当高加林被人揭发走后门,失去通讯员的工作,重新回到农村的时候,即使这时刘巧珍已经嫁人了,但是刘巧珍不仅没有怨恨他,而且劝慰家人不要责备他,还请求大队XX为高加林找个合适的工作。可见,刘巧珍就是高加林现实生活的代表,不管高加林的人生如何起伏跌宕,刘巧珍始终没有离开他,始终在亲切的土地上等着他,守护着他,即使高加林的所谓崇高的理想没有实现,追求的目标没有实现,但他依然可以回到亲爱的家乡,亲切的土地和亲人的身边,这就是他的现实生活。
3、 高加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穿梭与挣扎
(一)、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高加林虽然出生贫寒,但是父母竭尽所能,省吃俭用供家里的独生子上学,当然高加林个人也很优秀,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直上完了高中,尽管最终没有考上大学,但他依然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的农村青年。
他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他梦想着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想子承父业,一辈子在黄土地里辛苦的劳动着,他想离开土地,去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但不幸的是,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按照当时的政策,他只能回家当农民。他的理想是远大的,但是现实的世界又是那么残酷,这时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理想抗拒不过现实,他别无选择,只能像父辈一样,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有幸当了民办教师,这让他从失望的生活中看到一丝希望,因为这项工作,他可以不用整天面对黄土,就可以挣到全劳力工分,改善家庭生活,干自己想干的事,还能有一份相当不错的收入,不仅可以有更多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他可以读书看报写文章,有机会接触新鲜的事物,凭借他的才华,以后还有机会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从这份工作中,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离他理想的生活又近了一步,他在这个岗位上尽心尽职的工作着,不仅是因为他喜欢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能从这份工作中看到未来的生活,如果他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他就真正脱离了这片黄土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努力着,憧憬着,因为他在一步一步向梦想靠近。
可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他还没有转为国家正式教师,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大队XX高明楼让自己刚高中毕业的二儿子三星顶上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职位,只有诗书才华却没有家庭背景的高加林此时既无奈又无力,只好又一次回家当农民,这次他是极度苦闷的,他恨这个世界所谓的“关系”和权威,这个所谓的社会现实使他成为农民,阻碍了他实现梦想的脚步,这时他的理想生活变得遥不可及,他找不到那条通往理想的道路。
在他陷入极度苦闷而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刘巧珍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父命难为又好面子,一整天也没卖出去一个馍,刘巧珍看透了他的心思,便主动帮助他解决困难,为他买烟,并向他表露了爱慕之心。刚受到前进路上的沉重打击,他又无能为力的时候,有一个人竟然能这样了解他、理解他、帮助他、喜欢她。他怎能不为之动容?很快他们便进入热恋期,并且都从对方身上感觉到温暖和依靠,在众人的反对声中,他们依然坚持做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世界,并且身边有这样一个漂亮,懂事的姑娘,他慢慢沉淀下来,进入劳动状态,像个地道的庄稼人。没过多久,他的思绪又开始自由的飘荡,他又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凡,因为他有知识,有理想,他不想一辈子生活在这土地上,他想在外面的世界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高加林从一个知识青年变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他的叔父调到地方工作了,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多人对他家阿谀奉承,马占胜通过调动各种社会“关系”,为高加林找了一个县委大院通讯员的工作。高加林早就想摆脱这贫瘠的黄土地了,这次机会难得,而且通讯员的工作正好适合他,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写写文章,这次终于可以一显身手了,他怎能放弃这个机会呢?以前高加林虽然自身有能力,但是他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家庭背景,只能被迫回到农村劳动,现在由于叔父的原因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交际圈子,说明他的整体实力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在县委大院当了通讯员之后,高加林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工作也非常卖力,经常发表文章,“开大会的时候,高加林可以带着相机自由穿梭在领导之间,他在这个县城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6]。他终于摆脱了贫瘠的黄土地,有了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并能在这份工作中表现优异,尽情的施展自己。对个人来说,人生能达到这种境界,这是何等的荣幸,何等令人欣喜。
在工作上如鱼得水之后,高中同学兼县广播站广播员黄亚萍向高加林表露了她的爱慕之心。这时高加林已经在城市中站稳了一只脚,他当然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见识浅薄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只会说一些村庄里发生的琐碎小事,虽然对他有深沉的爱情,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加林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如果继续跟刘巧珍在一起,不仅不利于他继续前进,甚至还会成为他前进路上的阻碍。为了一直以来渴望摆脱土地的梦想,为了不再继承父辈贫苦的生活,他顶着自己良心的谴责,父辈对他的唾弃,他抛弃了刘巧珍,选择了黄亚萍。
事业爱情双丰收,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人生已经相当圆满了,高加林的理想生活也算是得以实现了,他每天都沉浸在得心应手的记者工作和罗曼蒂克式的甜蜜爱情中。但是平静的湖水也会偶尔泛起一丝涟漪,在恋爱期间,黄亚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恋爱,以自己的喜好打扮高加林。在一个下雨天,高加林正在开会,她打电话非要让高加林去他们昨天玩的地方找自己丢失的一把小刀,结果高加林请假冒着雨去找,回来之后,黄亚萍才说小刀根本没有丢,她只是想测试一下高加林到底听她的话到什么程度。高加林对这件事比较反感,因为他感觉自己被捉弄了,每当这时候,他就会痛苦起来,不由得想起来刘巧珍对他的顺从,对他深沉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再美好的生活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像美玉,有瑕疵的玉才是天然的,真实的。生活中的缺陷和不如意虽然会带给我们一些痛苦,但它是生活的调味品,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成功和顺利带给我们的喜悦。
为了能和更优秀的高加林在一起,黄亚萍不得不与张克南断绝关系,追求高加林。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最痛苦的人应该是张克南了,被自己心爱的人抛弃了,但他并没有怨恨谁,没有做出冲动的举动,但是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只能带着斧子去劈柴,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张克南的母亲却为儿子鸣不平,咽不下这口气,她本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情,到县委去检举高加林走后门入职这一行为。即使高加林在工作中表现异常出色,但是在纪律和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就这样高加林被撤销职务,失去工作。高加林进入县委大院当记者,并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的,当时的社会政策给农村的有志青年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除了这种不正当的渠道,他们没有在县城工作的机会,就只能回家当农民。
现实就是这样,高加林名正言顺的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他被人顶替下来回家当农民,这时候,他屈服了现实,他想告发大队XX,但是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他放弃了,不管自己以后怎么生活,毕竟他的父母和他的根基是在高家村的,为了父母,他认命了,他在家踏踏实实的当了农民。可是,他的叔父回到地方工作,他们家里的权势有所提高,他并没有请求叔父为自己走后门找工作,只是县里的干部主动为他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没有拒绝,而且在工作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这时别人可以揭发他,可以给他撤销职务,叔父要求组织上把高加林立即退回去,这是原则与规定,他不能辩解,在纪律面前,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又一次回到农村,回到土地上。从整篇小说来看,高加林的幸福时刻总是短暂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并且悲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他无力改变,也无法改变,他只能遵从社会现实给他的安排。当他化身为正能量的时候,社会变成了一团污泥,当他沾上社会的不良习气,社会变成了铁面无情的正义法网。社会环境似乎是跟他开玩笑,又似乎是跟他作对,他无力反抗,只有顺从。
高加林失去工作,被迫回到农村,黄亚萍虽然深爱着他,但不可能因为爱情跟他回到农村去受苦,这就意味着高加林离自己的理想生活越来越远,他失去了能够尽情施展才华的工作,博学多识,能够谈天说地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他不仅离自己的理想生活越来越远,而且回到家乡因为之前抛弃刘巧珍而无颜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如今他的处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黄亚萍离他而去,刘巧珍也一气之下嫁给了马拴,他的理想生活没有追求到,就连现实中对他痴迷的刘巧珍也已嫁人。高加林的生活是这样,我们平常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当你不断前进,不断追求新鲜美好的事物的同时,你的理想越来越高远,慢慢的,你就会嫌弃以前的事物,甚至抛弃它。当有一天,在前进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的时候,你被打回原形,这时候你不仅没有了理想之境,就连现实中最原始、被本真的,最淳朴的东西也已荡然无存。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的生活,不管你愿不愿意,它就是这样真实的存在着。
(二)、高加林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与垫脚石
在高加林的生活中,除了黄亚萍和刘巧珍,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张克南,张克南在整体实力上是高于高加林的,他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城市户口,高中毕业之后,他就可以很轻松的在县城工作,这是高加林所没有的。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他的生活也会有变动,当高加林出现的时候,黄亚萍选择了高加林而放弃了张克南,虽然感情生活出现了一些意外,但是至少他的他还有工作,正因为这样的家庭和工作,高中毕业后,黄亚萍没有选择跟着高加林一起回农村,而是慢慢地接受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且对他百般呵护的张克南。虽然高加林的才华,魅力深深的吸引着黄亚萍,但是脱离了物质世界,黄亚萍还是不愿意跟他一起受苦,生活是现实的,黄亚萍的人生观也是现实的,她对高加林的喜欢与痴迷是与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这个物质条件,一切都是空谈。
文章中德顺老汉始终扮演着一个老者、智者的形象。在高加林不同的人生阶段,他都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适时的给予一些忠告和建议,当高加林与刘巧珍谈恋爱的时候,别人都在嘲笑,在反对,只有德顺老汉一直在支持他们,还设法给他们创造相处的机会。高加林进城之后,选择了更加现代文明的城市姑娘黄亚萍,无情的抛弃了温柔善良的刘巧珍,德顺老汉感叹道“你丢失了一块金子啊”[7],他站在老者的角度劝诫高加林,做人一定要讲道德,要弘扬美德,切不可为了追求利益丧失做人的底线。高加林的生活中有德顺老汉为他指点迷津,但他依然没有走出困境,摆脱迷茫。回想一下,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经历,经验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我们还是很任性,很执着。
(三)、高加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
高加林就是那个时代城乡结合处的一位有志青年,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但由于贫寒的家庭出身,当时的社会大条件没有给这些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他们又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一辈子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生存。在奋力挣扎,拼命追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对这些困难束手无策,他们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着,挣扎着,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
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子承父业辛勤地在土地上耕作,在城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够接触到文化人,不断提升自己,这是高加林的理想,黄亚萍正是他理想生活的代表,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城市户口,博学多识,聪明伶俐,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理想固然美好,但是通往理想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困难重重的。相对于黄亚萍来说,刘巧珍便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她淳朴,单纯,有着金子般的心,无条件的痴迷着高加林,她没有文化,无力挣脱土地,奔向城市,不能满足高加林高雅艺术的追求。当高加林需要她的时候,她可以无条件的付出,当高加林在城里有了发展的前途,她遭到抛弃的时候,她还是默默忍受,并祝福高加林,她无力反抗与挣扎。刘巧珍就是高加林现实生活的写照,尽管现实生活是有很大缺憾的,是令人不满意的,但是不管你荣耀还是低落,都能给你最真实的依靠,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四、从《人生》看人生
有志青年高加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拼命努力着,却无奈现实的束缚和羁绊,他发扬着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穿梭着,挣扎着。他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他想追求理想之境,达到更高的生活目标,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却又一次次被现实束缚着,最后他只能无奈的屈服了现实。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也常常是我们自己生活的写照,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却不能够很好的改变它,只能在好与不好之间游离,挣扎。
路遥先生以“人生”作为此篇小说的题目,不仅想要引进读者探究文章中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人生命运,更要引起读者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对整个生命的感悟。作家比一般人高明的地方就是,他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文章中可以设置一些条件和情节,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加生活的内涵。引导读者更多的思考人生,体悟生命的真谛。
小说的结尾处是讲高加林被撤销职务,再一次回到农村,黄亚萍不能与他一起同甘共苦,而刘巧珍也已经嫁人。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特意标注“并非结局”,这样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作者只是讲述高加林目前被现实打击回到农村,并不是说他以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也许未来政策的变化,命运的转机,高加林会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他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农村有志青年的代表;也许从此以后,他不再渴望,不再梦想,而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当个农民,过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辛勤但安定的生活。高加林的接下来的人生之路又该怎样走,他到底还有没有继续追梦,有没有为了理想的生活不断努力,没有人知道,只能靠读者的推测和揣摩,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文学描述了情感,理想和对未来的期盼,更展现了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社会实践,理想为我们的前进指引了方向,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但是理想毕竟只是理想,就目前来说,它是虚无的,是未实现的。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前进,理想才有可能变为现实。但是在前进的路上,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即使这样,有些困难可以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来克服,而有些困难是个人无法解决的。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9月.
[2]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M].陕西: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
[3]李建军,邢小利.路遥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4]刘建军,段建军.文学与生命[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5]安晓蓉.浅析路遥小说《人生》中的女性形象[J].贵州:青春岁月,2015年11月.
[6]魏汉武.路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评析[J].河南:文学教育,2009年5月.
[7]胡晓丽.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5月.
[8]杨喜军.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J].甘肃: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
[9]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陕西: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2月.
[10]杜秀刚.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生悲剧的分析[J].江西: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11]张占霞.高加林与孙少平形象比较[J].山东:文艺争鸣,2015年.
[12]魏汉武.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J].河南: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5月.
[13]刘好梅.论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D].山东:青岛大学,2008年5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