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缜行旅诗研究

摘要

王缜(1465-1523),字文哲,号梧山,广东东莞人,著有《梧山王先生集二十卷》,该作品集收录诗歌417首,其中行旅诗77首。王缜曾出使安南,后在云南、福建、南京等地为官,辗转过多地,其行旅诗的情感丰富,或表达了自己漂泊人生的艰辛和看淡漂泊处境后心境开阔的漂泊之感;或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希望早日回归的思归之情;或表达了对国家、人民的忧思的忧世之思和对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平静心态的闲适之感。王缜行旅诗抒情节奏平和,通过诗歌叙事化的方式,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常使用意象,诗中有画,使诗歌更有画面感。

关键词:王缜 行旅诗 叙事化

一、引言

王缜(1465-1523),字文哲,号梧山,东莞厚街人。少有大志,常以古人为榜样,博览群书,力求上进。据《梧山王先生集二十卷》中年谱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时王缜二十二岁,乡试中举,二十九岁时登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1]曾出使安南,国王设毡为拜具,并送他许多金银珠宝,王缜拒不接受,得以看出他的清正廉洁。后转为礼科右给事中,处理畿南屯田事务,又升为工科都给事中。正德初年(1506年),王缜擢升山西参政,后改云南左参政,“时逆瑾擅权,憾缜不为礼,罚米五百石,奉不足,鬻产以偿。瑾诛,起为福建右布政使,俄转左,近副都御使,巡抚应天,殪逆贼刘七于狼山,讨姚峒贼王浩八。”[2]王缜任云南左参政时,因没有讨好擅权的刘瑾,刘瑾公报私仇,而被罚五百石米,王缜俸禄不足,变卖资产才得以凑够,可见王缜为官的清廉。刘瑾被诛杀后,王缜升为右布政使,又升福建左布政,接着封都察院副都御史,奉命巡抚应天府。期间在狼山扑灭造反的刘七,在徽宁抵御贼王浩八,多次获得赏赐。正德七年(1512年),王缜母亲离世,回家守孝。期满后,王缜以父年迈为由申请退休,朝廷不允。后王缜奉命抚治郧阳,“是时武宗欲行幸诛郡,供亿烦废,有求活虎豹以献,缜悉令罢之,且罪其首者。”[2]王缜到任时正巧是武宗西巡,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准备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有人甚至求取活虎豹进献,王缜知道后下令停止,且追究提出此议之人。王缜后调回南京,任刑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南京频降暴雨,江水泛滥,百姓死伤极多,王缜上《修省疏》,乞求罢职归田。嘉靖二年(1523年),朝廷进封王缜为南京户部尚书,王缜再次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卸任,朝廷依旧没有答应。“时畿内大饥,缜区处赈恤,请内帑银五万给之。”[2]当时南京出现大饥荒,王缜花大力气进行赈济抚恤,又申请发放内帑银五万两作为救济款,因此而得以活命的人很多。而王缜因终日忧民,操劳过度,生病死于岗位之上,终年六十一岁。王缜为人正直,勤政爱民,是一位受人爱戴的清官。东莞厚街有“乡贤亭”,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该亭是厚街村人为纪念王恪、王纬、王缜三父子而建。[3]王缜著有《梧山王先生集二十卷》,此集中收录有奏疏、序文和诗歌,其中有诗歌417首,从其诗作中可得知王缜的生平经历的所思所感。纵观王缜一生,从他出使安南到官至尚书,为官二十七年间踏遍了五湖四海,半生皆在旅途中,其行旅诗是王缜漂泊期间情感的直接体现,共约77首,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王缜行旅诗的思想感情分类

王缜的一生多是在仕途中,途中的所见所闻触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胡大雷先生在《文选诗研究》中对行旅诗的感情分类,也适用于王缜行旅诗的分类,大致分为漂泊之感、思归之情、忧世之思和闲适之感。[4]

(一)漂泊之感

王缜行旅诗中,描写更多的是对漂泊人生的感叹,此类诗约十九首。有诉说路途辛苦,客居他乡的悲寂,有对漂泊路途的迷茫,也有看淡漂泊处境后内心的开阔心情。

如《松江至湖州又一日到四安登陆半日至广德》:

才过吴门游上海,又从霅水到横山。三年漫踏青鞋破,不似浮萍一味闲。

王缜在行旅途中感受更多的是漫长而又孤独的路途,由此可见行旅的艰辛,满目风景,也只是行色匆匆,此诗中的忙碌行程是王缜行旅时直接而真实的写照。弘治十三年(1500年)王缜出使越南归来,弘治十四年(1501年)任礼科右给事中,奉命处理南京周边地区的屯田事务。[1]此诗乃弘治十七年(1504年)清屯事竣后,王缜回京复命时所作。首句“才过吴门游上海,又从霅水到横山”描写的既是王缜行旅的路线,也是王缜行路匆匆的心境。三年来的勤恳工作,长途跋涉,踏破了草鞋,如今事成归来,王缜也只是羡慕地感叹“不似浮萍一味闲”。事实上,王缜的人生是无法像浮萍那样悠闲自在、随性而生的。

如《过清平次韵二首》 (其一):

一离黄扉近四年,梦魂常绕五云边。往来岁月徒劳耳,检点身心自泰然。

山外浮云多阁雨,世间沧海半成田。感时不尽高歌意,坎止流行欲问天。

从此诗不难看出,王缜的内心是复杂的,无奈的。据《梧山集》年谱中记载,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王缜从云南启程进表,当时正是刘瑾擅权,刘瑾怒王缜没有讨好他,公报私仇,罚王缜五百石米,王缜分别赴宣府和大仓缴纳。[1]此行王缜依旧是匆忙的,在路途中王缜思绪复杂,诗中首句“一离黄扉近四年,梦魂常绕五云边”揭开了王缜的思绪,王缜因工重新回到曾经与君主相伴的地方,恍然发现四年已过,还常以为自己依旧在皇帝身边,内心十分惆怅。“往来岁月徒劳耳”一句写出来王缜的内心,自己为官多年,劳心劳力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可是面对此时的是与非,王缜坚信只要自己谨言慎行即可泰然安之。“山外浮云”“世间沧海”,世事瞬息万变,自己的进退却也只能询问苍天,自己漂泊的旅途也不会停止。

又如《夜宿邳州有怀》:

邳州驿路九衢通,人去人来自不同。百岁光阴湖海外,半生诗酒笑谈中。

岂愁绿鬓添新雪,刚爱丹心胜老枫。闲数星辰成夜坐,参商天上各西东。

这是王缜在江苏途中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出,前行的路途虽然畅通,但是遇到的人却都不同,更无人与王缜相识。诗人感叹自己半辈子的时光都在江湖外漂泊着,半生的谈笑都伴随着诗酒隐没在空气中。“岂愁绿鬓添新雪,刚爱丹心胜老枫”一句可知诗人心中对光阴一去不复返的哀叹。对此在外的游子也只能坐于夜空下闲数星星,看着参星和商星永远没有相见之日,诗人心中更是明白自己的归期便是无期。

尽管有“修途尝遍苦酸甜”(《过龙里次璧间韵》)的人生体味,也有“报国成何事,霜侵两鬓疏”(《自天长县至宝应途次小路甚艰偶作》)的忧虑,王缜在旅途中对漂泊人生的态度更多的是乐观积极。

如《春日过杨林驿有感次王朝言韵二首》 (其一):

莲出淤泥鸟出笼,云浮天际水浮空。静观物理头颅白,戡破古今花叶红。

一片羁情悬北斗,满腔春兴寄东风。平生踪迹江湖遍,不信人间道路穷。

这首诗写了王缜在旅途的漂泊中自我振作的豁达心境。从标题的“春日”二字中,可知当时的时间正是万物复苏之时,诗人在旅途中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气象,有感而发。诗中描写到,花从淤泥中绽放,鸟儿冲破牢笼飞向天空,冷静观察人间的事理头脑才能清醒。旅居的情怀高挂早北斗星之上,满腔春天的兴致寄予了东风。“平生踪迹江湖遍,不信人间道路穷”,诗人以自身的漂泊的经历作为依据,从而得出了人生的道路永远存在的道理,诗人在行旅的漂泊中日益坚强豁达。

又如《宿松偶题》:

昨日望江江上险,轻舟驾浪山风闪。今日宿松川陆平,騄駬骄嘶百不惊。

人生世事日日异,而况造化在天地。行云飞鸟各有方,岂为秋来人尽忙。

丈夫报国在矢志,王臣蹇蹇正当事。何必学北山咏诗,何必学穷途浪悲。

古来宇宙皆吾分,坎止流行随所之。浩歌长啸出门去,乐天知命夫何疑。

君不见鲁司寇,鞭翔鸾凤东西南北终岁常奔走(音奏)。

这是王缜在安徽省行旅途中的诗作。昨天江上波浪翻滚,山风呼啸,行舟十分惊险,而今天宿松的道路却格外的平坦,骏马嘶叫也不感到害怕。通过对比,王缜得出了“人生世事日日异”“行云飞鸟各有方”的道理。王缜心中豁然开朗,自己身为臣子,身负君王的嘱托,何必学前人那样吟诗抒怀,何必悲哀自己的仕途,逆境与顺境只要随势而行即可。“浩歌长啸出门去,乐天知命夫何疑”王缜带着愉悦的心境开始了行旅。

此类诗歌《重阳房村驿有感次韵》中的“自怜底事常为客,天北天南西复东”《全椒县一日到滁州次日十一月朔至来安县又至日至灵居寺宿有寺属六合县》中的“六合灵居梦觉,满庭檐卜风清”《过远河铺感怀郧襄之界》中的“自叹足迹苦,四方常间关”等均表达了诗人漂泊人生的多样心境。由此可见,王缜行旅诗中对人生漂泊不定,步履匆匆的现实有着无奈和茫然,也有着对人生百态的乐观。

(二)思归之情

王缜行旅诗中也有表达了思归之情,约有十三首。王缜的出行更多的是因为为官的需要,是并非出于本意的出行。常年旅居在外的王缜在孤独无依,寂寞冷清路途中,不免思归心切,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正所谓“天冷水知归碧海”(《过宿迁夏正郎邀饮》),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期望的不过是落叶归根。

如《夜泊吕梁》:

吕梁天作险,舟楫我来频。明月忽过客,青山成故人。

雁知寒节信,梅漏隔年春。旅宿今如此,归心似转轮。

据《梧山集》中年谱的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二十二日,王缜奉命前往广州府祭南海之神暨靖江先王。十二月,奉命致祭勒碑恭纪,先以十月十八日吏部尚书题外转山西右恭政,是年长子弘谟补邑诸生。正德二年(1507年),山西右恭政遇例裁减,八月初四日,题改云南左恭政。[1]这首诗大约是在此期间所作。王缜此时已经人到中年,却只能在外漂泊,思归之心悠然而生。诗中描写到,吕梁的路途十分凶险,可是王缜依旧乘舟而来。明月是匆匆的过客,青山意外的成为了老朋友,又感叹“雁知寒节信,梅漏隔年春”,大雁如此,梅花也如此,而自己却只能旅途暂宿在此,归家的心像转动的轮子一样让王缜不得安宁。

又如《宿束鹿》:

苍莽平芜净,空头瞑色寒。无处知即鹿,有地可藏山。

酒尽频烘炕,鸡鸣尚闭关。夙兴深发省,奔走何时还。

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无法考究,诗歌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首先用“净”“寒”二字表现出束鹿的环境是空荡荒凉的,没有一丝丝的人气,渲染出凄凉、孤寂的氛围。夜深人静,连早晨报晓的公鸡都还在休息,王缜独自在旅宿中饮酒,内心孤独,发出了“奔走何时还”的疑问。深夜寂静时分,王缜愁绪万千,独自饮酒解愁,这样的场景在王缜行旅途中时长会出现,由此得以看出王缜浓烈的思乡之情,盼望回归家乡。

再如《三月八日松江道中见蚬》:

面面风花隔岸香,家家蚬子傍河长。行人独倚船头立,错认松江是故乡。

这首诗是王缜在松江府(今上海)时所作,从这首诗的字句当中可以看出此时王缜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有许多的倾诉想要发出,却浓缩在这短短的一首诗当中。首句连用两个叠词描绘出松江荷花绽放发出阵阵芳香,河中长着许多的“蚬子”。“家家”二字意思简单,却又散发着孤寂的风味,这里的“蚬子”是有归宿的,而诗人此时却是没有归宿的。“行人独倚船头立,错认松江是故乡”诗人独自倚立在船头看着这河中的“蚬子”,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故乡,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思念家乡的。

还如《夏至遇金陵贡院天气犹凉风声如秋有感》中的“客馆不成寐,展转发深省”,《宿光州》中“夜永月明更漏萧,行人记得胜萍乡”,《经长沙》中“南去北来琴鹤厌,年年孤客在天涯”等的诗句,都表现王缜的思归心切。出门在外,不可避免的会思念家乡,王缜因工常年在外,因此在其行旅诗中,思归的情感是直接而又坦率的,让人感同身受。

(三)忧世之思

王缜为人正直,在地方勤政清廉,在其任礼科右给事中处理畿南处理屯田事务时,当地官员征收白纻6000匹。王缜认为白纻不属于正常上供之物,上疏请求停止。明嘉靖二年(1523年),南京发生大饥荒,王缜时任南京户部尚书,他尽全力筹划,救助灾民,请求朝廷拨款五万两以赈灾,救活了许多百姓。在他的行旅诗中,也有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此类诗约有十五首。

如《渡盘江有感》:

忆昔弘治间,米鲁妖妇起。虔刘我民人,蹂躏我边鄙。藩镇不度时,提兵欲湔洗。万骑渡盘江,列营劄山里。自谓鞭虽长,不及马腹耳。岂知徵侧奸,凶暴虎狼似。夜半鼓噪来,营骑尽披靡。藩镇就缚束,半成鱼肉糜。师徒弃甲兵,亡命赴江水。有如倒戈势,江水皆赤紫。又如武安残,尽陷一坑死。至今行者过,骷髅作人语。秽气熏穹壤,水声悲不止。惟我皇赫怒,命将征师旅。一鼓胁从降,再鼓魁渠缢。草木回光辉,报功雪前耻。嗟兵以毒民,贵在不得已。不戢将自焚,舆尸乃弟子。今观太平久,疮痍犹未愈。三苗本犬羊,要之在抚理。抚后虐则雠,古今无二致。作诗告仆夫,兵事勿轻启。

这首诗是王缜在贵州盘江途中所作。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九月,贵州普安州土判官之妻米鲁及营长阿保率兵起事,朝廷派兵镇压失败。弘治十四年(1501年),米鲁逃入普安卫城、安南卫城,阻断了盘江的道路,驻守的士兵及百姓死伤惨重。朝廷派兵在大盘将分路进讨米鲁,不幸的是米鲁成功逃出大江。经过多次作战,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月,朝军成功将米鲁等人斩杀。[5]王缜途经大盘江,不由忆起这件让人痛心得到事件,诗中王缜用直白的语言描述了大盘江之战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今观太平久,疮痍犹未愈”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是战争留下的疮痍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发出来“作诗告仆夫,兵事勿轻启”的呼吁。

如《宿九江城时九月五日也》:

朝度黄梅坂,暮宿九江城。岁月坐成晚,王事未有程。感此不能寐,起视秋月明。悄悄风露冷,唧唧寒螀鸣。万物各有时,而我宁无情。江南困财力,塞北急戎兵。所以举屯政,乱丝费经营。或能如刘晏,鞭算以求名。或艺如冉子,山泽有损盈。我拙百无益,下下每自评。安得家家给,人乐泰阶平。忧时念明主,寒江潮夜生。

这首词写出了王缜对百姓艰苦生活的担忧。全诗的开篇,王缜通过描写自己的现状,即使是早晚赶路,但时间仍然无情流逝,而君主交付与“我”的政事却还没有完成。为此诗人感到焦虑,夜不能寝,对月沉思。“悄悄风露冷,唧唧寒螀鸣”一句描写了诗人所感受到的夜晚,而诗人的思绪也随着夜晚的寒风肆意泛滥,想到了百姓生活的现状,江南困于财政不足,塞北因为战事频繁而十分艰辛,对此王缜表示“而我宁无情”,可王缜到底不是无情之人,所以“举屯政”“费经营”。可惜自己不能够像刘晏和冉求那样才能出众,为百姓做出贡献。王缜希望百姓能够有充足的物资生存,人民生活安乐,社会太平。

又如《遣官郧阳西门外山川坛祈晴及雨有感》:

我本迂腐材,谬膺督抚责。当春雨作淫,迨夏旱作贼。而我心如焚,祷神诚以默。划然云雾开,开久复霖霢。雨旸各随应,常令诚不忒。山川神矣哉,食报众心怿。谁谓郧土偏,天高无感格。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缜守丧期满,朝廷令他抚治郧阳,此诗约乃抚治郧阳时期所作。诗中王缜写到自己本是迂腐无才之人,朝廷却令自己巡抚此地,看到百姓在祈求晴雨,而看到此景的王缜也是心急如焚,祈求天神能够看见百姓的诚心,划开云雾,滋润大地,大家将会用粮食作为报答。

此类诗歌《宿漷县志感》中“兀坐深惭无寸补,欲求兵策向谁评”《蜀洪至绩溪县》中“观风欲问民间苦,旋采歌谣取次删”《夜泊辰溪次韵》中“忧时怀抱知无奈,常拚清樽漫写红”《辛未五月同王文济宪副联舟有作》中“倚蓬对月不成寐,坐待东方日正红”等均表现了王缜的忧国忧民之心。“按辔稳行夷险路,忧时不改始终心”(《过兴隆次王文济韵》),尽管行旅路上有万般艰苦,王缜为民之心却没有因此而减弱,有着一颗爱国爱民的高尚之心。

(四)闲适之感

王缜行旅诗中也有表达内心闲适与平静的诗,这些诗歌或是王缜旅途中所到之地的自然风光,或是因当地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感而作。这些诗歌中王缜没有过多的表达自己的复杂心境,而是简单地述说那人那事那景,透露出了闲适的内心感受。此类诗约有十八首。

如《至滇南次答陆进士震韵》(其一):

六诏民风古,街头夜半眠。地高无暑气,冬暖胜春天。

金碧山含雨,昆明灰带烟。不乱踪迹远,揽辔自怡然。

这首诗是王缜到达云南后看见云南热闹的夜市有感而作。“六诏”乃云南各部落的合称,王缜对六诏仍然保留着古时候的风气,百姓在深夜还没有入眠,在夜市街头娱乐的景象而感到新奇。诗中说到,云南天高地阔,就算夏天也不会感受到浓重的暑气,冬季也温暖如春。曾经所留下的战事的痕迹,已经慢慢消失远离。挽住马韁,怡然自乐。王缜对于云南百姓安乐的景象感到十分的欣慰,喜从中来。

又如《上关索岭贵州路此山独高险常阴雨上有关索庙》:

黯黯瘴云飞雨,岩岩石磴盘空。绝险更无鸟过,奇勋惟说关公。

这首诗写了关索岭山峰的陡峭和高峻,山顶云雾缭绕,好像要插入了天空,岩石高悬在空中,十分险峻,连鸟儿都不会在此地经过。最后王缜把关索岭与关公进行对比,侧面衬托了关索岭的奇特和卓越,表达了王缜对关索岭的赞叹之情。全诗没有透露王缜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出王缜此时的内心的平静,沉浸在对关索岭的赞叹之情中,由此可以推测出王缜闲适的心境。

再如《过信阳州》:

南阳东去信阳城,中土风烟分外清。湖洛要枢须此地,满州牛马尽农兵。

这首诗是王缜路过河南时所作。全诗非常平淡的描写了诗人眼中的信阳州,首先交代了从南阳来到了信阳,“中土风烟分外清”一句可看出诗人对此路程中的风景的欣赏,“清”字写出的风景的秀美,也隐隐透出诗人清爽的心境。这里湖洛要枢,可是所有的牛马都在劳役当中。诗人在行旅的过程中尽管是劳累的,但是却没有因此而一再散发忧郁气息。从全诗中可看出诗人内心是闲适平静的,用很平静的心态看着路途中的风景,用很和平的情感诉说诗人眼中的信阳州。

还如《过和州乌江在和州有项王庙》中的“欲认前朝寻故事,乌江犹唱楚歌狂”《出坡叠驿》中的“绝无薏苡污行色,惟有清风明月多”《自广德至宁国又百里至蜀洪铺有作》中的“不乱踪迹远,揽辔自怡然”《清浪道中》中的“何当划尽崎岖险,并作中原一样宽”《自和州渡采石》中的“两岸悠悠千古事,数行烟树鸟声幽”等诗句均可看出王缜的闲适之感。从这些诗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王缜在行旅途中与那复杂心绪所不同的淡然心态,用平静的心内看待周围的事物,用闲适的心情继续行旅路程。

三、王缜行旅诗的艺术特色

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强调重视真情的主情说。[6]王缜成人后的生活正处在这个时期,且年少时受茶陵派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具有宗唐色彩,注重对真情实感的表达。其行旅诗具有叙事化的特点,使诗歌更富生活气息,且在叙事后加以平和的抒情,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使诗歌散发出了自然而质朴的感情特性。同时诗歌意象丰富,韵味悠长。现就以王缜行旅诗的艺术特色作深入研究。

(一)诗歌叙事化

王缜行旅诗中常常出现叙事的口吻,或是在诗歌的标题或是在诗中,有交代诗人所行走的路线,有交代诗人作诗的原因,也有交代诗人作诗的地点,使诗歌增添了生活的气息,拉近了诗与人的距离。如《夏至遇金陵贡院天气犹凉风声如秋有感》:“正是南风天,故作北风景。客馆不成寐,展转发深省。”这首诗在标题中就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作诗的原因,让人能够迅速了解现实情况,也使的这首诗如日记般记录了作者的那时那地的心情,更具通俗性,表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如《全椒县一日到滁州次日十一月朔至来安县又至日至灵居寺宿有寺属六合县》:“三载江南江北,几番天雨天晴。六合灵居梦觉,满庭檐卜风清。”这首诗也是在标题中交代了作者行旅的日程和路线,更是明白地交代了诗人夜宿的地点。如此详尽的标题,让全是能够迅速的进入作者的主题当中,标题中忙碌的路线日程与下文“载江南江北,几番天雨天晴”有了直接的契合,诗歌用更加文艺的语句再次讲述诗人行旅的艰苦和饱经风霜的疲惫。“六合灵居梦觉,满庭檐卜风清”这一句用描写事实和描写虚境的方式,突出了作者在旅店中通过自我纾解内心得到释放而豁然开朗的心境。

又如《柘皋祖营与王鳌王玘宗族夜酌在巢县三十里地名九冲屯》:

正德庚辰腊,大雪风号号。我从燕京来,三旬到柘皋。柘皋复何去,九冲是体毛。分井百馀年,一气本同胞。入门老稚喜,撚烛扫蓬蒿。酌酒不成醉,怀我祖宗劳。驾言各努力,南北共山高。

这首诗的叙事化特征十分明显,诗人先从标题开始叙事,交代了所处的地点,同时交代了此地的历史,紧接着正文部分诗人介绍了此时的时间,天气以及诗人从何处来,还交代自己所用的时间。这样的叙述方式,带着一丝真诚和可爱,让人不由打开心扉。然后诗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此地的看法,他认为即使分开饮用不同的水已经百年有余,但是本原其实还是一家人,如果归来的话,老人小孩都会感到欢喜。最后诗人用“驾言各努力,南北共山高”表达了勉励之情。这首诗是的叙事性口吻就如亲朋间在月下聊天,娓娓道来,使诗歌沾染上浓郁的人情味,富有人情美。

再如《渡盘江有感》:

忆昔弘治间,米鲁妖妇起。虔刘我民人,蹂躏我边鄙。藩镇不度时,提兵欲湔洗。万骑渡盘江,列营劄山里。自谓鞭虽长,不及马腹耳。岂知徵侧奸,凶暴虎狼似。夜半鼓噪来,营骑尽披靡。藩镇就缚束,半成鱼肉糜。师徒弃甲兵,亡命赴江水。有如倒戈势,江水皆赤紫。又如武安残,尽陷一坑死。至今行者过,骷髅作人语。秽气熏穹壤,水声悲不止。惟我皇赫怒,命将征师旅。一鼓胁从降,再鼓魁渠缢。草木回光辉,报功雪前耻。嗟兵以毒民,贵在不得已。不戢将自焚,舆尸乃弟子。今观太平久,疮痍犹未愈。三苗本犬羊,要之在抚理。抚后虐则雠,古今无二致。作诗告仆夫,兵事勿轻启。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描写的是弘治年间米鲁率兵起事的一个历史事件。诗的开头前两句交代了历史事件,同时“虔刘我民人,蹂躏我边鄙”也交代了这个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随后诗人用“渡”“鼓”“骑”等一系列动词,细致而又生动地叙述了战事发展的全过程,展示了战争场面的激烈和残酷。全诗多用叙事,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最后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此事的看法,“兵事勿轻启”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否定,对社会太平的赞许。

还如《过远河铺感怀郧襄之界》:

少年初北游,惊见十八滩。一水屈曲险,四面山巑岏。壮岁使交趾,横州涉乌蛮(滩名)。险怪尤怖人,失指齑粉残。后经南剑峡,菡萏水石翻。镇远水更驶,仿佛滟滪难。广石昭平濑(皆滩名也),无亦伯仲间。今来印子国,远河奔沸湍。地理虽云异,气象同奇观。惟有汉水远,出峡嶓王缜行旅诗研究山。自叹足迹苦,四方常间关。

这是王缜在湖北时所作。从诗歌上看,王缜通过叙述自己曾经的经历,来感叹漂泊的人生。诗的前五句通过叙事的表达交代了王缜前半生的行旅路程,王缜说到自己在少年时北游,看见了十八处险滩,但王缜并没多加叙述当时的困难情景,而是对十八滩进行了描写,“一水屈曲险,四面山巑岏”也侧面写出来王缜当时行路的困难。同样的,“壮岁”出使安南,度过了乌蛮,“后经南剑峡”“镇远水更驶”等的这些经历。后面四句中,王缜交代了此时自己的行旅路程,“地理虽云异,气象同奇观”是王缜对此地的评价,最后“自叹足迹苦,四方常间关”一句,是王缜对漂泊人生的感叹,感叹自己行旅路程的艰苦,各处都是艰苦崎岖的路程。全诗充满了叙事色彩,王缜娓娓道来自己曾经的行旅时光,而感叹辛苦的漂泊人生,情感真挚。

(二)抒情节奏平和

王缜的行旅诗在叙事中不忘抒情,叙事只是王缜在行旅诗中情感的铺垫,王缜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在辛苦、孤寂的行旅之路中的诸多情感,这些情感通过诗歌一一展现。有如“悠悠者苍天,不知有意否”(《弘治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大雪二十九日寅止正月三日晚又雪至十六日或雪或止惟十五日尤异其雪花大者约广二三寸长亦如之见者莫不惊骇余时奉命在镇是日雨水节寒如冬至沿河冻合舟不能行屋檐积雪弥月不消不知天道竟何如也感而有作》)般的深切询问,也有如“平生踪迹江湖遍,不信人间道路穷”(《春日过杨林驿有感次王朝言韵二首》其一)的铿锵有力,但更多的是对内心情感的平静诉说。《崇祯东莞县志》中记载:“缜为人敦重,寡言笑。”[2]可见王缜是一个不言于表的人,对情感的表达是十分平淡的。因此在王缜行旅诗中,抒情节奏平和,十分舒缓,自然而真挚。

如《夏至遇金陵贡院天气犹凉风声如秋有感》:

正是南风天,故作北风景。客馆不成寐,展转发深省。

这首诗是王缜在南京时所作。全诗读来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场景和事物,首句“正是南风天,故作北风景”既是环境描写,同时也是自己心境发生变化的原因,诗人用“正是”“故作”这两个词交代了自己复杂的心境,接着诗人才写到自己在旅店中迟迟不能入睡,辗转反侧,内心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整首诗抒情节奏平和,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犹如一句简单的日记,交代自己此时内心的感受。

又如《重阳房村驿有感次韵》:

九日龙山路正通,登临高兴古今同。谁知古驿山河外,独傍荒村风雨中。

空忆黄花需白酒,愁看渔火对江枫。自怜底事常为客,天北天南西复东。

这首诗是王缜在江苏时所作,当时正是重阳佳节,王缜内心深沉而复杂。但是全诗却是平和的抒情,通过孤寂氛围的烘托,表达出诗人对漂泊人生的感叹。诗的前两句,通过写重阳佳节大家登高望远的欢喜,和诗人正处在一个远郊荒村的驿站中的凄冷进行对比,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随后,诗人用“空忆黄花需白酒,愁看渔火对江枫”这一句诗人更加突出诗人此时的清冷、孤寂,在寂静的深夜中,诗人只能看着“渔火”和“江枫”独自饮酒,孤独地心情油然而生。可尽管如此的寂寞和孤寂,诗人也没有对此抒发强烈的不满或是悲伤,“自怜底事常为客,天北天南西复东”,王缜只是平淡的感叹自己在世间常常是过客。

还如《自广德至宁国又百里至蜀洪铺有作》:

星轺尽日短长亭,石路崎岖此暂停。山匝万重高拟蜀,水盘千折急于泾。

香风细落桐花白,宿雨新收麦甲青。南去询咨何所补,皇华深愧读葩经。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平和的抒情节奏。诗的首句,王缜交代了自己的行旅路程,“星轺”指使者所乘坐的车,也指使者。奉命出行的人常常停留在短亭和长亭,先山路崎岖,需要再此处停留。接着王缜交代了此处的环境,“山”是“高拟蜀”,“水”是“急于泾”,尽管在这山围水绕的地方,也有“香风细落桐花白,宿雨新收麦甲青”淳朴的民风色彩。看到此景,王缜内心深处的思虑被触发,王缜奉命向南去征询民意,可是却没有为百姓谋取足够的福利,只能带着愧疚读《诗经》。整首诗中,王缜都是平静诉说,用平和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再如《长至寓徐州是日晴明喜而有作》:

上元新甲子,长至入彭城。风定葭灰细,阳微灏气清。

天心从此复,吾道与时亨。喜起不成寐,端居忆圣明。

这首诗在标题中便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写诗的原因,据《梧山集》年谱中记载,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王缜回京复命,命六月二十日考满,二十六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马文升题升工科都给事中。[1]仕途的顺利让王缜的心生欢喜,而标题中也说明了当时天气晴朗,王缜的心情更加愉悦,因而作此诗。全诗洋溢着欢喜的气息,首句中的“甲子”即弘治十七年,王缜来到了徐州,“风定葭灰细,阳微灏气清”一句描写了当时的天气十分晴朗,也透露出来王缜心境的清爽,王缜后面说到君主的心意从这里开始答复,自己的主张也同世人分享,最后王缜写到自己因心情愉悦而无法入眠,起来回忆明君。如此的喜悦之情,却只是通过淡淡地诉说,平和地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真切又深情。

(三)意象丰富

王缜行旅诗受到茶陵派和前七子复古主张的影响,也体现在对意象的运用。王缜行旅诗中常使用意象,这些意象是王缜在行旅途中感情的象征,融情于景,使诗歌更具意境美,韵味悠长。如“月”“云”“梦”“秋”等词,多次出现在诗句当中,其中“月”在行旅诗中出现大约有十二次,古人有望“月”思人的传统,月亮是王缜在外行旅时的精神寄托,表达了王缜内心的孤寂,思念家乡的亲人。“云”有漂浮不定之意,在王缜的行旅诗中也曾多次出现,从中也可看出王缜对自己漂泊不定惆怅。

如《宿桂阳道中石燕馆次沈仲律韵三首》(其二):

客梦三更醒,吟怀一味清。鸡声连晓散,月色傍人明。

野寺闲云占,危桥古木撑。瘴烟须避舍,秋气正侵淩。

这首诗是王缜在湖南途中留宿石燕馆时所作,描写的是午夜时分,王缜梦醒时内心的孤寂心情。诗中出现了多个意象,首句中“客梦”一词,已经表明诗人对自己身份认识,“梦”字也可看出诗人复杂的心绪,想要写诗抒怀。“鸡声”和“月色”这两个意象词在诗中形成了对比,意境深远,更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鸡声”是热闹人家的体现,诗人远在他乡,只能听闻他乡的晨鸡报晓,内心更显得孤寂。“野寺闲云占”一句中漂浮不定的“闲云”也正是诗人现状的直接体现,王缜多年在外漂泊,与“闲云”一样,风餐露宿,无依无靠。全诗的多个意象的运用,营造了孤独而又凄冷的氛围,描绘出王缜午夜在旅宿凄冷的画面,感情丰富,韵味悠长。

又如《六合晓行》:

斜月鸣鸡夜未消,人家烟火共萧萧。太平不用津头问,勒马淩霜渡野桥。

这首诗是王缜于南京作,正德六年(1511年)十二月,王缜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应天。[1]首句中诗人用了“斜月”“鸡鸣”“烟火”等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又富有烟火味的六合早晨,早晨公鸡报晓,可月亮仍然高挂于天空中,夜晚的气氛还没有消失,可是百姓人家的屋顶已经开始弥漫着袅袅的炊烟,形成了一幅安宁而又生动的生活画面。“斜月”一词,不仅描绘了月亮的形状,更是生动的阐述出来月亮即将要慢慢消退的现状,富有意境美。“斜月”的清冷意象和“鸡鸣”的热闹意象,使诗句具有动静结合的动态美。这样的画面让诗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太平,最后作者用简单的四个动词“勒马”、“淩霜”、“渡野桥”组成了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动作之间透露出了坚定而有力的信念,表达出作者对社会太平、百姓安宁的欣喜,也让他对此次的出行更加有动力。全诗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意象勾勒出有味道的六合早晨,显示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再如《夜泊吕梁》:

吕梁天作险,舟楫我来频。明月忽过客,青山成故人。

雁知寒节信,梅漏隔年春。旅宿今如此,归心似转轮。

这也是一首思归之诗,诗人同样用具有简单意象的词,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情感。首句中的“舟”是在外游子们漂泊的象征,表明了诗人此时处在漂泊不定当中。“明月忽过客,青山成故人”中的“明月”和“青山”都是古人时常使用的思乡意象,“明月”是过客,“青山”成为故人,表达出诗人因远离故乡而感到伤悲。诗人也感叹“雁”在寒冷的冬天能够带信向南飞去,“梅”能够迎接新的春天,自己却依旧宿于此地,不得归家。全诗叠用多个意象,使诗歌更具韵味,深刻表达出诗人行旅在外时内心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结语

王缜的行旅诗数量并不多,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出彩。本文对王缜的行旅诗进行了思想情感进行分类,并对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王缜行旅诗的详细解读,感受到王缜不一样的人格魅力,更加了解王缜的所思所感。同时也能通过王缜的行旅诗感受诗歌在那个时代所担任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文艺,更是精神的寄托。

参考文献

[1]沈乃文.明别集丛刊 第1辑第77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3.528-533

[2]张二果.崇祯东莞县志[M].东莞:东莞市人民XX办公室,1995.489-491

[3]王亮涛.东莞古代廉政文化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327-331

[4]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4-295

[5]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典 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946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8-71

王缜行旅诗研究

王缜行旅诗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85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5日
Next 2023年3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