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物兄》知识分子众生相

摘 要

《应物兄》是李洱时隔多年的最新著作,一发表便引起轩然大波。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不同时代的缩影,大致根据他们年龄分期可以划分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取三类知识分子中的典型详尽地加以描述,从各种做事风格和与人交往的实例,窥见每个人独特的行事风格。琐碎的日常生活夹杂碎片化的情景、暗讽的语言相互交织呈现出“象牙塔”百态,突显这一时代的共同特征和偶然出现的“异端”。李洱擅长从身边事入手,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掘隐藏之下深刻含义。李洱以知识分子为载体,于“出世”“入世”中摇摆不定,对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虚己应物,恕而后行”的理想表示深切赞同并思考对现今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一代;中生代;新生代;日常生活;时代意义

一、引 言

知识分子普遍的范围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过良好教育的一类人。时代的进步使那些“范进中举”时的癫狂消失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知识分子愈加迷茫,愈加空虚。这时候,《应物兄》出现了。述说他们面临的机遇和窘态,还原最真实的人性欲望,理解他们所处的复杂境遇下所产生的精神困境。通过长达几十万字的人生百态,发现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对XXX知识分子该如何有所作为具有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将重心放在知识分子层面,了解不同时代下知识分子的心境,体会当时散发出的窘迫和无奈,或许可以为当今知识分子自省,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认清活在世上的价值所在,什么才是读书人应该坚守的,如何做到“冷眼”看世界,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一切物欲利益纠纷与我无关。本文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将本次研究目的和意义作个概述,简要说明每一章的内容,为本论文之后作铺垫。第二至四部分主要写《应物兄》中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大环境下的形象塑造。第五部分主要写李洱的日常生活写作,点明《应物兄》的时代意义,原来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心境和当下时代变化是分不开的,理解时代下不同知识分子的诉求。第六部分为结语,收束全文,提出存在的不足及对之后知识分子的展望。

二、老一代守望,回顾时代号角

这代知识分子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走来,正值新中国成立之际,经历过战争的风霜和饥寒交迫的窘境,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XXX。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远大的信念追求,也饱含告老还乡的深切情感。他们大都关心时代动向,真正潜心于眼前所追求的,无关乎名利,不掺杂世俗,是名副其实的“大丈夫也”。比如《应物兄》中的程济世、双林、国内柏拉图权威何为、实地研究历史的姚鼐、不知身处何地的张子房、以闻一多为榜样的芸娘等。

(一) 优秀模范者

老一代知识分子不理会世俗眼光,乐于安安静静做研究,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在得知X方面也有意向请程济世先生负责儒学研究院的工作,程先生拒绝了,一方面是在台将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学术争论,他只愿意独烹一茶,闲来畅饮,做个逍遥自在的学者,不被世俗所累;另一方面是去国怀乡,叶落归根,就像大雁,南飞之后总要回家,选择回到济州大学任教。“巴别”塔请双林院士发表演讲,可屏幕上出现的是一幕幕黄沙,并未真正现身,双林曾在此生活、工作,似乎在教导人们做比说来得重要。姚鼐先生为了能更深入了解夏商周的历史,还原当时人们在此生活的全貌,不顾条件恶劣,盖了一座土坯房,亲自养野鸡,养土蜂,不亦乐乎?张子房先生是位经济学家,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见到他,看她生活的地方,住的像是个贫民窟,苍蝇蚊子到处飞,正常人完全忍受不了的环境,而他却自得其乐地说: “只有住在这里,我才能够写出中国版的《国富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经济、哲学、政治和社会实践。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手’。”抛弃世俗,潜心研究,无关乎世间的纷纷扰扰,这是多少崇高的境界啊,但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老一代知识分子安之若素,对死亡亦然,不畏惧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升华,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双林院士离开医院后,去了生活过的五七干校,悼念死去的妻子;也去了工作过的西北荒漠,为伙伴们的英魂祈祷。“双林的死亡之旅伴随着对亲人感情的弥补和追念,以及对身边人事的关心和爱护,由此在情感和精神上延续了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生命的时钟快要停下来时,不麻烦他人,孑然一身,毅然独自出走,找寻曾经生活过的印记,希望将美好收入囊中,也就变得释然,开阔了。芸娘在得病后,本应可以得到完善的治疗,但她拒绝了,而是任凭生命被疾病一点点吞噬。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即使五彩斑斓,但终会走向死亡,完成自己的使命。她相信死后会带来重生,会重新给人以希望,产生新一轮的循坏。芸娘最后的话是:“若有来生,来来生,我们还会相逢。”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一切都释然了,只要坦坦荡荡走一遭,何惧归为尘埃。

(二)旧习气残留者

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实事求是,风骨仍存,但不乏像乔木先生身上仍残留着旧社会读书人的影子。乔木先生对待儿女婚事上略显武断,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身上,有点今天的大男子主义倾向。他把独生女儿乔珊珊嫁给学生应物兄,表面上是延续孔子的传统-师生关系变成父子关系,是对应物兄的看重,但实际上却毁掉了两个年轻人的幸福,间接造成了双方时常吵架拌嘴甚至分居异地。乔木先生没有学者的清高和高洁。当乔姗姗从X回来之后,存在私心,想利用应物兄职位之便为女儿谋工作,没有顾忌到这很容易被别人看成应物兄以权谋私,将夫人调进儒学研究院,有可能还会使应物兄丢了工作。这种考虑不周的蠢事,乔木先生竟有这种想法,实在与其身份不符。

乔木先生身上有高傲自大,靠主观臆想的陋习。仅凭一句回信“回国时一定来拜访姚先生和我。”就判定程先生要回国,直接降落在济州。乔木先生认为当时程济世不同意倪德卫反驳他和姚鼐的论据,发文表示站在乔木先生这边,姚鼐先生很感谢他,但乔木却是另一番想法,认为济世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自己回济大铺路,是在跟他“套近乎,也跟姚先生套近乎”。这种想法完全多余,凭程济世和乔木先生是同等的学术权威,国内任何一所高校都欢迎济世先生前去任教,但他怀有无法忘却家乡而回乡任职的游子情怀,和想法中的“套近乎”扯不上关系。乔木先生自认为高人一等,认为济世先生没有达到入济大的资格,却偏袒地认为女儿有能力入儒学研究院。

乔木先生对待个人感情,存在“朝秦暮楚”之嫌。乔木年纪稍大,却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相伴左右,不合常理,“见到那个乔木先生,我可以劝他再装个肾。”黄兴利用嘲讽的艺术,让人在幽默中重新思考乔木先生的为人,个人生活是否检点。果然,妻子巫桃不是乔木先生的原配。通过朋友之口: “过日子,你是浪漫主义者。写诗,你却说自己是现实主义者。”和细细品味乔木先生对熬粥,煎药等平常琐碎事不能入诗的观点不仅可以看出乔木先生认为艺术一定要是高雅的,高于生活的高度,也可以看到他对去世老伴风雨几十载含糊的态度,对糟糠之妻的漠视,也就可以理解乔姗姗这个时候的义愤填膺,批判他不认同母亲、不体贴母亲的态度。作者产生此段描述和回忆前因是乔木先生和双林院士的碰面,“上次给你挑刺,说你的诗集里少了一首诗,补上了吗?”突然冒出的问句,使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可以跟随应物兄脚步,重新回到过去,重新知晓何来这句话的缘起,当然也就明白巫桃没有陪同的原因。寥寥数语串联出一幅场景,一个故事,采集碎片,拼凑成图,模糊时间,将过去的事情重提,为的就是让读者理清思路,使文章更具逻辑性,情节脉络更为清楚。

三、中生代徘徊,洞悉时代风云

这类知识分子在新世纪的洪流冲击中快速成长,既受老一代传统思想的熏陶,又渴望接受新观点,感受新潮流。他们犹如“夹缝中生存”,费力挣脱束缚,但还是弄得“四不像”-学传统没有学到根蔓,学自由、解放也没有学到精髓,落了个“都涵盖一点杂烩”的名声,性格各异,价值多元。《应物兄》中的文德能是与上一代学者风范相当的人物,保留了光明的火种。但其中更多的人物对于前途是迷茫的,对于立场时常动摇、不坚定,“主人公”应物兄、吴镇、费鸣、华学明、“偷儿”唐风便是典型。

(一) 应物象形者

本书采用这一时代的人物“应物兄”为书名,本应该是赞赏、褒奖应物兄,实际上却对应物兄采取百般挑刺,不认同的态度。“应物兄”更多作用是表现在向外发散出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讲清楚他所听、所看到的人物故事,将应物兄看作旁观者、全知者。在他作为儒学研究院负责人衍生出相关事件,为他人做嫁衣,最后他却连人员调遣和院落装修事宜表示不清楚,不禁让人唏嘘,产生为应物兄抱不平之感,可怜其遭到了冷漠和排斥。李洱运用应物兄忙于应酬,却毫无所得的反差,反思其是否真正实践了知行合一。

应物兄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的习惯告诉读者其处事能力并不顺畅。文中有极大篇幅出现“说给自己听的话”,似乎大多数人都有自言自语的习惯,但概率之频繁应物兄算是榜上有名。原来叫他改掉接话太快毛病的是岳父乔木先生,乔木先生更搬出了孔老夫子教导其闭嘴,做一只闷葫芦。可“不说话的时候,他的脑子好像就停止转动了;少说一半,脑子好像少转了半圈。”因此应物兄想出了“腹语”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忍住不说,将想说的、真实的应物兄完美地隐藏起来,只表现其中一小部分,甚至有时说了违心的话也不为过,碍于面子,适时进行调整,应物象形,他的真实想法并没有全盘托出,故这些话放在梦里说,悄悄说,所以他的床头柜总会放着两只水杯,读来,不禁发笑。这种人物设定也被投射到狗的身上,当乔木先生训斥木瓜时,木瓜总会不住狂吠,应物兄给木瓜拿了一瓶矿泉水。呵,连动物都有说话的权力,而应物兄却需要时刻保持成熟、稳重,想来,些许可悲,可泣。也利用应物兄这一周旋于人物之间的身份,暗示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发现知识分子的苦痛。

应物兄对待感情犹犹豫豫,无法专一。他和乔珊珊貌合神离,但却始终没有离婚,还是法律上的夫妻,可他同时和电台主持人朗月眉来眼去,各有家室却谁也没有拒绝,朗月的直接也使应物兄非常被动,但每一次之后又会深深地懊恼,唉,为什么应物兄不果断一些呢?也许李洱也是想借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表现这一代人的通病,以便达到警醒的目的吧。就连应物兄自己都承认喜欢陆空谷,希望发展出一段新的感情呢。虽然应物兄官位高,名声响,但风花雪月之事是每个正常人心中所想,但他可是有妻女的啊,这种做法不免显得过分,应物兄的人品还需考量。

有些中生代知识分子卑鄙无耻,不堪的嘴脸,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吴镇他们经过红灯区,不管人家是否有家室,直接将复旦仁兄和清华仁兄推入妓女的怀抱,还将此场景拍下来,为他的成功之路加一把料。他以这段视频材料为筹码,厚颜无耻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可难为了清华仁兄和复旦仁兄,万一视频流出,对他们的前途事业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他们只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聘请他为教授并让他参加一些国际上的重要会议。这下,吴镇可威风死了。但更令人拍案而起的是,了解事情原委猫腻的应物兄却无法说出口,本来有很多话一吐为快现在却不得不憋着,这可难为了应物兄。原因无外乎工作之间或多或少地会存在竞争关系,说了会被视为害怕吴镇能力超过自己而采取的打压手段,迫于压力,只好选择隐瞒。可作为读者,也为应物兄可惜,没想到吴镇竟是以如此不堪的做法一步步获得光鲜的生活,一步步登上副院长之位。很难想像,这种为了利益连道德感都抛弃的知识分子会在世上逍遥多久,还有多久会被绳之以法。欲望的膨胀使这些知识分子丧失了基本的为人准则。

(二)思想前进者

文德能继承了老一代的优秀品格,博览群书,就像那个时代微弱的烛光,勃勃生机,照亮灯塔。“文德能总是说,虽然自己看了很多书,但总觉得那些知识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所以无法举笔成文。哦,我永远来不及对你说了:你之所以会被那些知识所吸引,你之所以会向我们讲述那些知识,不正是因为它们契合了你的内在经验吗?你的‘述而不作’,其实就是‘述而又作’。任何‘述’中都有作。‘述’即阐述,即阐幽,即开启幽隐之物。”直到去世,文德能都记得自己说过的话,几乎每本他看过的文章旁边都会批注,写下自己的“思”,有时或写批判的句子,甚至还会大段大段地摘抄,但始终没有出过一本书,甚至一篇论文。应物兄看到曾产生思想火花的文家在文德能去世二十周年之际一瞬间轰然倒塌,如同青春的消亡。忆起谈话的种种,发现其有一颗柔软的灵魂。他感叹时间,飞流而逝,握不住,想将时间压缩,记录发生在时间缝隙里的任何事,写一部“沙之书”是文德能希望完成的,但力量始终没有战胜白血病,他的生命永远定格。水在不停地流,思考也会永不停歇。即使生命之芯即将枯竭,仍然在创造,在思考如回到生命之源,是否能重新焕发生机,是否能不被时代洪流冲垮,保留那份最纯真的人文精神。在文德能奄奄一息时,从口中冒出生造词“The thirdxelf”,意为“第三自我”,交给后人续写,保持希望,认真且自问。可惜的是,希望这么早就归于黯淡。文德能的去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年那个思想迸发时代的湮灭,人文精神和民族命运的断层,但是他依旧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团熊熊燃烧的火。

四、新生代堕落,探究时代困境

新生代知识分子是幸福的,光是从物质生存环境与老一代不知进步了多少倍,完全可以利用良好的世界氛围成为“把前浪排在沙滩上”的后浪。唉,对物质的渴望、灯红酒绿的渲染给这一代抹上了一层灰色的污垢,不再那么干净透亮,许多人背离了儒学“仁”的初衷,严肃变玩笑,欲望越来越膨大,追求利益代替了潜心学问,价值观念扭曲到看不清原貌,甚至忘了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处于“混沌”的盲目状态。就像留学生卡尔文,吸毒的程刚笃、珍妮和易艺艺,张明亮等都是面目模糊的这一代。李洱以此为镜,几乎讽刺地诉说整个故事,目的就让读者在观看一幕幕“大戏”时能适当反思,认清自我。

(一) 迷茫背离者

有些新生代学人为满足结论而不惜颠倒是非黑白,没有丝毫学术的严谨,采取玩笑的态度对待。应物兄将珍妮写的论文《儒驴》让弟子加以讨论,“黔之驴”怎么会是“儒驴”呢?完全和柳宗元的创作意图背离,而张明亮却将原本“黔之驴”是外强中干、时无所用的庞然大物扭曲成温文尔雅的“儒驴”。“不胜怒,蹄之”本意是讽刺驴对老虎挑衅行为,也仅仅“一蹄”而已,表现其麻木不仁的状态。然而张明亮却对文章曲解成“恕”道表示赞同。此等断章取义手法,没有在全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还有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素养吗?张明亮做此颠倒黑白的言论,我估计在现场听到也会震惊地说不出话来。为了结论的正确,连事物的本来面目都不管了,传统都能进行胡乱篡改,还有规矩可言吗?

有些新生代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违背伦理道德,一切以利益最大化。张明亮成为应物兄的博士之前,有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父母妻子也能同时照顾。他后来申请读博,原单位也照发工资,也是希望他能够继续在此工作。但他抓住“太研”需要人才的空隙,弃原单位不顾,留在“太研”,毕竟在“太研”可以接触更多人,幻想有一天可以“翻身做地主”。应物兄考虑到他不好和原单位交代,还有妻子父母要照顾,还是一家子商量商量为好,可他却认为“男人嘛,事业为主。”虽男子需负起养家的责任,但放着稳定的工作,和家人在左右,却不干,像话吗?对比双林院士差了不止一点儿,双林院士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得不将工作性质隐藏,也对妻儿表示亏欠。没想到张明亮现在在“太研”洒扫庭院、养蝈蝈、养马,愿意一辈子呆在“太研”做不符合学者身份的事,心中的格局未免太小了。应物兄知道张明亮的理想从不是这些,而是想像战国时的英豪那样,驾着铁马,挥舞长鞭,斩破长空!而今,这理想也被现实压垮,没有一点文人的清高和尊严,完全忘记了曾经的初心,曾经的万丈豪言。

新生代学人完全没有继承老一代学人的优秀品行,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应物兄的博士生易艺艺和程刚笃的女朋友珍妮成了好闺蜜,三人还一起吸毒,以视频为据,虽然易艺艺打死都不承认也已成事实。在珍妮回国期间,易艺艺和程刚笃发生关系,甚至怀孕了。这等的丑事,最终还是没瞒住,程刚笃母亲回来竟是为了让易艺艺打胎,但易艺艺当时的表现很难让人信服,表现得很不真实,恐怕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芸娘告诉应物兄要去找易艺艺谈谈,害怕她会做什么傻事,可应物兄是知道她原貌的,她“好像天生就是给别人当情妇的。道德感、羞耻感、贞操观念,在她那里都快成负数了。”所以不用为她担心。易艺艺最后还是将孩子生了下来,珍妮吸毒孩子三条腿的前车之鉴没有给她任何触动,依然我行我素。不难看出,易艺艺只是将孩子作为筹码,想借为程济世生下孙子的名义,解决今后的事业问题,得到在“太研”工作的机会。丝毫没有一个女孩子的洁身自爱,无道德感和羞耻感而言,为了自己的目的用尽各种手段,浪荡,随波逐流。

很多这个时期的留学生价值观也逐渐偏离,言辞裸露,奉欲望为最高宗旨。来自坦桑尼亚的济大留学生达尔文旁听了应物兄的《<论语>精读》,几番交流下来,成了朋友。我们看他和应物兄说关于和女孩交往的经历,用词粗犷直接,油嘴滑舌,交往的女子一个接一个,可以断下“私生活混乱”的标签。桃都山连锁酒店老板铁梳子看中了他那张脸和他那副腔调多次被安排作为外国专家在国际会议上参与发言,可以临时起到顶替的作用,本来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可卡尔文却与铁梳子发生了进一步的关系,称现在喜欢熟妇并且居住在了一起,铁梳子亲切地称其卡卡。最后窦思齐向应物兄打听起了卡尔文,使人物有了最终结局,也看清了人物的真实想法。原来后面卡尔文因生活作风混乱,警方查出多名和卡尔文有关系的女性身染艾滋病,主导者卡尔文更是病入膏肓,被中国XX遣送回国。窦思齐希望应物兄如果联系上卡尔文,叫他别在X恶意攻击中国,想想曾经在中国留学,是中国人的“朋友”而今却演变为中国人的“敌人”,实在难以看透卡尔文的心理,反咬一口实属不地道,完全忘记中国的恩惠。

(二) 微弱向上者

新生代并没有那么不堪,还是存在文德斯那样尊重学术权威,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引下的火种。文德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成熟的观点,并提出“科学‘思’是因对象的召唤而舍身投入,而人文的‘思’则是因物外的召唤而抽身离去。”的结论,李洱用词“害羞”来形容他说话前的表现,这也正好印证李洱在一次访谈中直截了当地说他对于自己书中“害羞”之人的喜爱,不掩饰自己也不夸大自己;文德斯对曾经帮助过他的导师、教授很尊敬,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在导师何为老太太住院期间经常可以经常看到他在床边倾听何为的教导,而且连她的黑猫也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得知前硕士生导师芸娘的死讯,他泣不成声,说不成句子,连一个完整的句子也难以说出口,完全属于悲痛欲绝的状态,可见情感多么深厚。不仅如此,他尊重导师的作品,尊重导师的学术思想,认为好的思想作品必须有好的版式和纸张,这才算对得起这些闪闪发光的观点。所以没将导师作品交给季宗慈出版,他自己也替哥哥整理出版了未完成的遗作《The thirdxelf》。文德斯是这一时代向善的一类人,但这类人太少了,少得几乎看不见。也从反面看出这一时代下物欲横流,再不进行整顿,清白也要被污浊带走。

五、日常生活写作,探寻时代意义

简言之,日常生活就是一个人在平常具有个人性特征与处于琐碎化状态。越来越多小说家将视野放在平常人家,在最放松、最自然的情况下行笔缓缓,述说最真实的心理表现,这也是另一种关心生活,关怀现实的一种体现,其中“慎独”观尤为明显。写作素材源于生活,将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引起共鸣,更具说服力。

李洱擅长从日常生活入手,原因有三 :一、本人即是其中一员,成长经历也与知识分子分不开,再加上自己工作中接触到的几乎是知识分子,描写他们的生活也比较得心应手,写熟悉的人,讲身边人故事,更显真实可信;二、中国不乏那些刻画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根植于汉语文学伟大传统中,例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但应物兄又与方鸿渐有所不同,去除了身上的小市民气,愈显复杂、朦胧。三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主力军,是时代的缩影,更能发现社会痛点,引起社会关注,治愈社会创伤。即以儒学研究学者“应物”为出发点,向外衍生出众多关系层,犹如形成一个虚拟的世界。应物兄和乔珊珊、程刚笃和易艺艺爱情关系的变质,应物兄与乔木先生师徒关系的更近一步,然而反差的是最后应物兄却什么也没得到,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知识分子话语权如何一步步丧失的,最终处于失语状态,是如何沦为时代浪潮的牺牲品。既然李洱对“应物兄”们如此熟悉,是否是李洱自己,我们不禁发出此疑问,李宏伟《应物兄,你是李洱吗?》就采用书信的格式,认为似乎存在三个李洱。毛尖则认为他们共同具有纯洁和无耻两方面,但似乎又有所差别。是不是李洱自己我们不懂,但李洱确实写出了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面临的阻碍,内心的困惑。

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个体行为世俗化的倾向,对于自身处事的思考,反思行为规范,找寻知识分子意义和价值。这种“窥见”式的写法,然后再加以放大,看见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精神价值的求索,使得李洱的日常生活书写具有了鲜明的特征,提醒了我们知识分子身处困境,需要有所作为的价值。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存在的种种局限性,看到了事物本来的真相,老一代传递给我们的家国情感,知行统一,不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产生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怎样做研究,怎样处理各种交织网络的关系,当一个“本分”的知识分子?

六、结 语

李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知识分子苦痛,也感同身受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情感变化,一部《应物兄》诉说成长,带来警醒。21世纪,教育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培养的知识分子也呈陡坡式增长,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什么才是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什么才是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品格?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你答案。虽然现代社会到处都提倡创新,发掘前人不曾发现的,但有些优秀传统还是不易改变,甚至不容改变,就像儒学,其中也不免会有对当今世界不适用的成分,但“仁”的根是共通的,是希望的火苗,照亮今后的绵绵长夜。诚望以这本著作反观生活,吸取经验。本文仅从正反两方面选取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实际上全书涉猎范围之广,全貌需要仔细研读。

注 文

①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035.

②熊辉.生命的升华、超越与救赎–李洱《应物兄》的死亡叙事[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3):146-156.

③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976.

④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67.

⑤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67.

⑥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62.

⑦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23.

⑧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21.

⑨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7.

⑩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876.

⑪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002.

⑫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851.

⑬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11.

参 考 文 献

[1]李洱.应物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熊辉.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蜕变与现实困境-李洱《应物兄》对当代学人的代际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2019(03):94-103.

[3]张慧.李洱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4]熊辉.生命的升华、超越与救赎-李洱《应物兄》的死亡叙事[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3):146-156.

[5]张旭东.论李洱小说的“知识分子书写”[J].当代文坛,2010(05):62-65.

[6]施占军.被动语态的“知识分子”-李洱小说的一个向度[J].山花,2005(08):17-19.

[7]李洱,马季.探究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J].作家,2007(01):95-100.

[8]王鸿生.被卷入日常存在-李洱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1(04):124-127.

[9] 张学昕.话语生活中的真相-李洱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J].当代作家评论,2005(03):59-65.

[10]黄平. 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像是怀旧,又像是召唤[N]. 文艺报,2019-02-15(002).

[11]毛尖. 为什么李洱能写出应物兄的纯洁和无耻[N]. 文汇报,2019-01-15(010).

[12]《应物兄》:建构新的小说美学[N]. 湖南日报,2019-01-11(014).

[13]马兵.“在纵欲与虚无之上”——《应物兄》论札[J].南方文坛,2019(03):113-117.

[14]孟繁华.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J].当代作家评论,2019(03):81-87.

[15]杨露露.学术风貌下的时代景观-《应物兄》的知识分子书写[J].文化学刊,2019(07):82-85.

致 谢

时间不知不觉地在指缝间溜走,如细沙,大学四年到此就要划上句号,曾经的一幕幕还像放电影一样不曾忘却。很感激、感谢、感恩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你们不光教会了我们知识,还使我们明白作为一名社会人所该明白和践行的那些准则,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虽然疫情无法回到校园,但时常怀念和伙伴一起在教室认真听取老师教诲的日子。我相信,大学将令我难忘。

这篇论文是在林翠萍老师精心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从选题,定题开始,从论文准备阶段到开题报告,直至最后的定稿修改,反复斟酌语句,林翠萍老师一有空就给予细致地指导,认真地写出批改意见,甚至有时还会催着我们交稿,为的就是能够让我们顺利毕业,谢谢老师。也很谢谢大学四年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是你们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

浅谈《应物兄》知识分子众生相

浅谈《应物兄》知识分子众生相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82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3日
Next 2022年1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