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禁忌语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不同地区,孕育的语言和文化也大有不同,禁忌语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英禁忌语的不同映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汉英语言禁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减少跨文化交际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中外之间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进行交际的人都是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很容易在无意间用本民族的社会规范、文化准则和社会语言来理解和判断他人的言行,因此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的很敏感的因素便是汉英禁忌差异,其映射出的是中西文化差异。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共性就更少,而个性便愈鲜明。禁忌无处不在,并反映在中、英语言中,禁忌中最明显的也是语言禁忌,因此,为了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汉英禁忌语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禁忌语的概述

  (一).语言禁忌的定义

  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禁止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或是忌讳别人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禁忌是一道无形的戒律,约束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在英语中,禁忌被称为“Taboo”,即神圣的、被禁止的,语言禁忌则是禁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verbaltaboo”;在中国,禁忌则是指忌讳,语言禁忌则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的忌讳。《汉语委婉语研究》一书中,作者李军华提到“人们在交际中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意说出的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他们往往只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场合下,这些现象被称为语言禁忌。”[1](P34)

  (二).禁忌语的分类

  标准不同,禁忌语的分类也大有不同。以汉语为中心做分类可以分为人名称呼禁忌、岁数和属相禁忌、凶祸词语禁忌、财运衰败词语禁忌、污秽不洁词语禁忌、汉字禁忌;若以汉语与英语做对比为前提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人体器官和性行为禁忌、死亡病残禁忌、人体排泄的禁忌、字词发音禁忌、词汇禁忌、称谓禁忌以及话题禁忌,词汇禁忌中又可以分为色彩词汇禁忌、动植物词汇禁忌、数字词汇禁忌。

 (三).禁忌语的功能

  禁忌语作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规则,在使用中有诸多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
  1.禁忌语有宣泄情绪的功能,例如,“他就是老板的一条狗腿子”,表达了说话者的愤怒,《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赢得船票时说了句“sonofbitch”以表达自己激动地心情。
  2.禁忌语还有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Whatthehellareyousaying?”,这句话中若去掉禁忌语“hell”,则整个语调和含义都会改变,达不到说话者想要起到强调的目的。
  3.禁忌语还有体现幽默的功能,在英语中,很多笑话都是与“性”有关,聊天中说这样的笑话可以缓和气氛,例如“ball”一词指“睾丸”,开玩笑时会说“havehimbytheball”,意思是“抓住他的弱点”。

  二.汉英禁忌语的相似性

  中西虽然文化上有很大差异,但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相似部分,体现出中西在某些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上有所一致。

  (一).对人体器官和性行为的禁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通常都不会在公共场合讨论某些人体器官或性行为的话题,除非是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人们会用一些委婉的词汇来代替,在中国,人们会用“那个”、“私处”、“下体”等来指代生殖器官,我国电影中一个著名奖项“金鸡奖”,原本翻译成英文是“GoldenCockPrize”,然而却因为“cock”一词在英语中不仅表示“公鸡”的意思,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因而又将奖项名称改为“GoldenRoosterPrize”;在汉语中,用“洞房”、“云雨”“夫妻生活”、“合欢”、“同床”“房事”“沾花惹草”“发生关系”等来代替性行为;在西方,人们会用“tohavesexwith”或“four–letter-words”来代替性行为,而“fuck”“rape”这类词汇被视为脏话,讲这类词会被看做是没教养。人们普遍觉得用委婉的词汇更容易让人接受,不会显得粗俗失礼,这一点中西方具有相似性。

  (二).对死亡病残的禁忌

  人们对生老病死无法控制,所以总会怀有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对死亡病残的语言禁忌,例如在中国,帝王去世会说“驾崩”,老人去世会说“驾鹤西去”,还有“香消玉殒”“升天”、“牺牲”、“走了”、“含笑九泉”、“夭折”、“殒命”、“与世长辞”、“长眠”、“亡化”、“归西”“圆寂”等词汇代替人的死亡,而“死了”、“挂了”、“翘辫子”、“咽气”、“丧命”这类词会被视为对死者的不尊重,通常,在所有重要的时刻,特别是喜庆的日子,人们总是很忌讳听过灾祸死亡的词汇或话语,由于对“死”的害怕,那些与死亡、丧葬有关的事都成为了禁忌,不能随意提及;对于某些伤残也有一些禁忌语,比如,不能用“瞎”表示眼睛看不见,而是用“失明”或“盲症”,不能用“聋子”表示耳朵听不见,而是用“失聪”或“耳背”,患有成骨不全症的人被称为“瓷娃娃”,表示可能会遭遇的不测会用“假如有个三长两短”等等。在西方,也有许多类似的禁忌语,比如人们不会直接说“Iamill”,而是很隐晦的表示“Ifeelnotgood”,某些疾病也有委婉的称呼,例如艾滋病被称为“socialdisease”,字面意思为“社会病”,某人去世也不会直接说“Hedied”,而是用“He’sgone”、“Hepassedaway”或者“HesleepsinthearmsofGod”以此来表示对生命的尊重。

  (三).对人体排泄的禁忌

  无论中西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体排泄的都有禁忌,比如“拉屎”“尿尿”等词汇会让人觉得有伤大雅,一般会用“去洗手间”、“如厕”、“小便”、“方便”、“解手”、“上厕所”、“去补个妆”等代替,在英语中人们会用“gosomewhere”、“gotorestroom”、“gotobathroom”、“towashhands”等等。其次,女性来月经也有很多委婉的表达,一般会说“她来月事了”、“她来例假了”,现如今普遍的说法是“她来大姨妈了”。

     三.汉英语言禁忌的差异性

  中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人们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所以语言禁忌也各具个性。

  (一).字词发音的禁忌

  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言禁忌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汉语的特点之一是存在大量同音字。汉语中有很多字词读音相似,但是意义却大相径庭,这便催生了一些语言禁忌现象,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加以注意,便会引起误会。例如,“钟”和“终”读音相同,但是送礼时中国人很忌讳别人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同音,会被视为对受礼之人的诅咒;中国人很忌讳和关系好的人共同分享一个梨,因为“分梨”和“分离”同音,如果分梨吃则意味着以后要分离,被视为不吉利;“四”与“死”谐音,在很多地方都不受欢迎;许多地方有腊月不给孩子剃头的习俗,因为“腊月”的“腊”与“癞癞头”的“癞”同音,人们担心腊月给孩子剃头会变癞癞头。这些讲究在英语中是没有的。

  (二).词汇禁忌

  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各有特点,因此承载着这些文化内涵的词汇所代表的意义也是大有不同的。只有了解了中西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才能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更加畅通,以下是从色彩、动物、数字等方面进行的对比。
    1. 色彩词汇内涵差异
  著名作家李庆明在《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一书中提到“英汉颜色词汇的运用也受到文化方面的影响,它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或引申意义,以及特定的文化群体对该词所指事物所怀的感情和所抱的态度。”[2](57)由此可见,不同文化间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中西文化对色彩内涵的大致比较。
  (1).白色几乎在任何一种语言中存在,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颜色,在不同文化中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在汉语文化中,白色就有很多褒贬共存的含义。白色首先表示物理上的颜色,如“白云”、“白雪皑皑”;除此之外,还表示空白、没有什么东西,如“白手起家”、“平白无故”;表示没有报酬或无利可得,“白忙活”、“白费劲”;表示知识浅薄、没有阅历,如“白丁”、“白面书生”;表示明白清楚,如“真相大白”、“明明白白”;表示死亡、诀别,例如“红白喜事”,在中国的丧葬礼上,逝者家属要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挂白绫;表示奸险,“白眼狼”戏剧中的反派角色被称为“唱白脸”。而在英语中,白色代表的都是褒义,如“awhiteday”吉日、“awhitesoul”纯洁的心灵、“whitelie”善意的谎言、“whitemarket”合法市场。
  (2).黄色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也很丰富,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是皇权和尊贵的象征,是古代帝王的专属色彩,皇帝登基被称为“黄袍加身”,“黄袍”即“龙袍”,天子的诏书被称为“皇榜”;象征神灵、医道,人们将宜于办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代表稚嫩,例如“黄童白叟”“黄毛丫头”,因为新生儿的头发是细细的黄毛;黄色还表示色情的、淫秽的,例如“黄色书刊”、“黄色小说”、“黄段子”。而在英语中,黄色可以用来形容人胆怯、卑鄙,如“yellowdog”卑鄙小人、“yellowbelly”胆小鬼;黄色还表示耸人听闻,如“yellowpress”采用夸张手法办报的报刊,并没有汉语中淫秽之意。
  (3).黑色在汉语中的意义也是褒贬共存,首先,黑色代表了尊贵、庄重,古代官员的朝服均是以黑色帛做的,以显示其尊贵、庄严的气势,即使在今天,黑色仍有显贵和正式的含义,例如公务车一般都是黑色,国家领导人经常着黑色西装出席会议;黑色还象征着刚正不阿,例如在戏剧舞台上,代表着严正无私、憨厚忠诚的角色脸谱都是以黑色或以黑色为主调,如包拯、张飞等;黑色还有不详的寓意,当人们看到一些黑色的动物会有厌恶感,比如“乌鸦”、“猫头鹰”,除此之外,黑色还有违法、邪恶、反动等贬义色彩,例如“黑户”、“黑客”、“黑社会”、“黑心”“黑势力”等。黑色在英语中内涵也很丰富,首先,黑色代表了凶兆、死亡和灾难,如“ablackletterday”指凶日,“blackwords”指不吉利的话;黑色还表示耻辱、邪恶,如“blackman”指恶魔,并不是指黑人,在国外如果称黑人为“blackman会被认为是种族歧视,则会产生矛盾;黑色还表示盈利,因为西方人习惯用黑色笔注盈利的数字,因此有结余也被称为“intheblack”;黑色还表示没有希望,如“blacknews”指坏消息;最后,黑色还表示气愤、愤怒,如“blacklook”指恶狠狠地看一眼,“blackintheface”指气得脸发紫,和表面的字义是完全不同的。
  (4).绿色在汉文化中具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其一,绿色代表着春天和新生,还象征着生命、新的希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二,绿色还表示环保,有营养,如“绿色出行”、“绿色食品”;其三,绿色代表不忠,比如,妻子出轨,丈夫会被讥讽为“戴绿帽子”。而在英语文化中,绿色代表的意义则有很大不同,首先,绿色代表稚嫩、没有经验、不成熟,例如“greenhand”新手、“asgreenasgrass”幼稚;绿色还表示新鲜,例如“greenmeat”鲜肉、“agreenwound”新伤口;绿色还有嫉妒的意思,“green-eyed”眼红、忌妒;绿色还可以表示钞票,X的钞票主要以绿色为主调,因此美钞还被称为“greenback”。
  (5).蓝色给人一种明亮轻快感觉,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的象征意义很少,首先蓝色代表稳定、沉着,在戏剧中,勇敢和坚毅的角色都是“蓝脸”;蓝色还代表有依据,这是蓝色在中国文化最常见的象征意义,撰写、改编所依据的底本、原稿被称为“蓝本,建筑所依据的设计、人们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未来的宏达设想被称为“蓝图”。蓝色在英语中的寓意远比在汉语中丰富,且很多意义之间是没有联系的,首先,蓝色在英语国家中常用来咏天颂海,例如,英国的诗歌中的“Oh,darkly,deeply,beautifulblue,Assomeonesomewheresingsaboutthesky”,蓝色还象征着法律的严格、高贵以及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热门,例如“bluelaws”严格的法规,“blueblood”贵族血统,“blue-eyedboy”红人;蓝色还表示忧郁,情绪低落,例如“ablueday”忧郁的一天,“haveafitofblues”低沉的;蓝色还可以表示突然、迅速,如“outoftheblue”突爆冷门、“bluestreak”一闪即逝的东西;蓝色还有色情的、下流的寓意,与汉语中的黄色的寓意相对应,例如,“bluevideo”黄色录影带,“bluemovies”黄色电影。
 2.动物词汇内涵差异
  (1).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开始,人们就对龙怀有敬畏之心,认为龙是法力无边、可以呼风唤雨的神兽,因此龙也就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汉朝以后,龙便成了皇帝的象征,与皇帝有关的事物也被冠以了“龙”字,例如“龙袍”、“龙椅”等,后来龙漫漫变成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如“乘龙快婿”、“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龙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演变和更新,形成了如今的龙文化,炎黄子孙素来自称“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龙的形象却不是积极正面的,而是邪恶的代表,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龙是挥着翅膀、吐着火焰且长相凶恶的恶魔,是极其丑陋和凶恶的代表,戏剧中会出现“theangelchildandthedragonmother”天使般的女儿和恶魔般的母亲,由此可见,中西文化赋予龙的意义有很大的区别。
  (2).狗在中华文化中贬义大于褒义,在传统文化中,狗是一种卑贱、凶恶的动物,于是和狗有关的词语也大多都是贬义的,例如“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等,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为了生存而忙碌,对精神生活追求并不看重,人们养狗也只是为了防盗,并不像现在,把狗作为宠物甚至是家人般看待,于是狗便有了“人类忠诚的朋友”的称呼,但总体来说,仍是贬义大于褒义。然而狗在西方的寓意却完全相反,
  西方的人们通常将狗看作是他们的保护者、忠诚的朋友以及家庭的一员,所以狗在西方是积极、正面的形象,人们会将狗成为“she”或“he”,并且以狗作为喻体的词语通常都含褒义,例如“aluckydog”的意思是一个幸运儿,“Heworkslikeadog”意思是他工作非常努力,“Heisanolddog”意思是他是个经验丰富的人,如果按狗在中国的寓意理解就会觉得这些话是在骂人,实际上并不是,除此之外,有一小部分含狗的词是贬义的,例如“adeaddog”指毫无价值的东西,但从总体来看,在西方狗的寓意是褒义大过贬义。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鸡的国家之一,鸡在中国是一种很重要的家禽,同时也具有很多文化内涵,首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凤的形象就是源于鸡,故鸡也有吉祥如意的象征,十二生肖中便有“鸡年”;鸡每天早晨啼鸣报晓,带来光明,从不误时懈怠,于是鸡便被赋予勤奋努力、前途光明的寓意,例如“金鸡报晓”、“闻鸡起舞”、“雄鸡”,电影界有一个奖项便是“金鸡奖”;除此之外,鸡还有一个极不光彩的含义,即提供性服务的女性。英语中,鸡的文化内涵也较为丰富,首先,鸡在西方的宗教传统中被视为圣物,可以驱魔化邪;其次,鸡被赋予好斗、过于自信的的含义,例如“Ihaveneverheardsuchcock”我从没听过这样的胡说八道;鸡还有迎宾的含义,在英国的小酒馆中,人们会看到门上写着“cockandpie”,即汉语的“欢迎光临”。
  (4)猫作为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在汉语中寓意比较少,常见的有“大懒猫”用来形容人懒散,“馋嘴猫”用来形容贪吃,而“猫哭耗子假慈悲”则是被用来形容假仁慈,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猫是一种城市化的动物,而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农业社会,所以猫在汉语活跃度并不高,人们对猫的联想也比较少。相反,猫在英语中用法比较广泛,模特走台步被称为“catwalk”,即猫步;“landlikeacat”表示安然脱离困境,“raincatsanddogs”指倾盆大雨,“anoldcat”指脾气坏的老太太,“leadacatanddoglife”过着吵吵闹闹的日子,“lovecat”指玩弄女子的男性,“acatinthepan”叛徒等等,由此可见,猫在西方是褒贬共存的形象,
  (5)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形象,首先,蛇作为龙的原始形象,代表着积极的含义,所以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蛇象征着吉祥,但是,蛇通常也被看做冷血动物,与恶毒、邪恶、报复等联系在一起,例如“蛇蝎心肠”、“人心不足蛇吞象”、“地头蛇”,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中,蛇便是恩将仇报的形象,此外,在汉文化中,蛇被认为是一种捉摸不透的物种,所以蛇也成了具有众多性情的代名词。而在西方,蛇被认为是魔鬼与邪恶的象征,是邪恶与危险的化身,比如“asnakeinthegrass”比喻潜在的敌人,对比之下,蛇在英语文化中形象比较单一,在汉语中比较有双面性的联想意义。
  (6)兔子在中国人心中形象较为复杂,一方面,人们认为兔子是温顺老实的形象,在生肖文化中,属兔的人被认为是伶牙俐齿,优雅大方,深受爱戴,与此同时,兔子也代表了狡猾、缺乏耐性,如“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崽子”。在西方文化中,兔子通常带有贬义,例如,“madasamarchhare”(指野性大发),“oddrabbit”(真该死),“rabbitonsomebody”(喋喋不休地抱怨),rabbit在口语中还指拙劣的运动员,由此可知,兔子在西方只有单一的寓意。
  3.数字内涵差异
  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最初它代表的意义在英汉文化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数字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素来讲求圆满,喜欢好事成双,所以对偶数尤其喜爱,认为偶数象征着吉祥,预示着吉兆,但是数字“4”是个例外,因为“4”与“死”谐音,于是和“4”有关的几个数字都被视为不吉利,比如“47”谐音“死去”,“48”谐音“死吧”,在选车牌和电话号码时这几个数字都是不受欢迎的,然而在西方,这些都只是普通的数字,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6”和“8”在中国颇受欢迎,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六大顺”因为“8”与“发”谐音,所以衍生了一系列与“8”有关的话,如“一六八,一路发”,“九一八,就要发”,然而,“6”并不受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喜爱,因为“6”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兽数字”,是魔鬼的代号。在西方,人们最忌讳的数字是“13”,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的那一天正是13号,并且出卖耶稣的犹大正是出席最后的晚餐的13个人之一,另外根据神话,众神之首奥丁在设宴时,突然闯入第十三个神,后来奥丁神的儿子被杀了,因此,“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西方人通常聚餐时人数会避免13,外出远行也会避免在13号,甚至有些旅馆13号房间是不住人的,但中国人却对“13”情有独钟,例如,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北京同仁堂有十三味有名的中成药被称为“十三太保”等。

  (三).称谓禁忌

  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在称谓方面有很大差异。在中国古代,称谓禁忌主要涉及名讳,对于帝王、官吏、师长等,绝不能称;现如今,在亲属称谓上中西也有很差别,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总是喜欢以群体为单位聚居,人与人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又很注重礼尚往来,因而以家庭为中心又延伸出众多亲属关系,中国现代亲属称谓中的23个核心称谓都是以辈分划分的,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嫂、媳、祖、孙、伯、叔、姑、舅、姨、侄、甥、岳、婿,而这些称谓还会因为父系、母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称父亲的姐妹为“姑”,称母亲的姐妹为“姨”,称父亲的哥哥和弟弟为伯伯和叔叔,称母亲的哥哥和弟弟为“舅舅”,称父亲的爸爸和妈妈为爷爷和奶奶,称母亲的爸爸和妈妈为姥姥和姥爷。
  中国从古至今都讲究礼仪和伦理关系,等级观念较强,所以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名字,但晚辈却不能如此,如若直呼长辈名字便是犯了大忌,被视为没礼貌;相比之下,英语之中对亲属的称呼不像汉语中有那么细微的划分,大多都很简单,如,父母的妈妈都称为“grandmother”,父母的爸爸都称为“grandfather”,哥哥和弟弟都称为“brother”,姐姐和妹妹都称为“sister”,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统一称为“cousin”,英语中的亲属称呼不以亲缘关系划分,也不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西方国家是信奉基督教的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平等,等级观念较弱,所以亲属称呼比较简单,并且晚辈和长辈之间可以互相称呼名字。
  在通称和职务称呼方面,中西之间也有一些差距,在汉语中,小姐、女士、先生、太太、阿姨等社会称谓前可以直接用“姓氏”表示,如“陈小姐”、“张阿姨”,朋友之间可以在姓氏前加“小、老”以表示年龄和亲密度,如“小王”、“老李”,在职务称呼中,汉语一般也是在职位前加“姓氏”,如“王院长”、“李博士”等,而在英语中恰恰相反,对于未婚女子一般都用“Miss+姓氏”,已婚女士用“Mrs.+姓氏”,对于男性都用“Mr.+姓氏”,在职业称呼时,是在职业后加姓名,如“Professor.TomWhite”汤姆•怀特教授,。

 (四).话题禁忌

  在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国,人们住得近,接触多,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都注重搞好亲属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汉文化中也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因此与他人交流中很少注重隐私的保护,而这正犯了西方人的大忌,西方国家人口不比中国的密集,都有独立的住处,性格也很独立,所以一般都不喜欢干预别人的隐私,同时也不喜欢别人窥探自己的隐私。对于西方人来说,打探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都是隐私,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否则这些内容都是不可以询问,否则就会引起不悦,例如以下问题:“Howoldareyou?”(你多大了?)、“Howtallareyou?”(你多高?)、“Areyoumarried?”(你结婚了吗?)“Howmuchdidyouspendonthiscar?”(你的车多少钱买的?)等等,而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中国,熟人见面都会聊以下话题:“你吃饭了吗?”、“你干嘛去?”、“你老公怎么没跟你一起?”、“这个月赚了多少钱?”、“你找到女朋友了吗?”等等,而在西方看来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西方,人们喜欢夸奖对方,并伴随非常夸张的肢体动作,即使在我们看来并不值得一提,而在中国,人们却很反感他人对自己的穿着、身材、长相过分评价,即使是夸奖的话,如果过了头,便会让人觉得谄媚、虚伪或有事相求,在西方,人们很善于夸奖,例如他们会夸奖一个身材较胖的女人身材很棒,被夸的人即使知道自己身材其实并不算好,但依旧会很开心地道谢,而在中国,相同的情境,讲相同的话语,中国人就会觉得对方是在讽刺自己。除此之外,在中国,人们还忌讳在公共场合谈及政治敏感话题,否则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言论自由的西方,人们会充分利用自身权利,发表个人政治观点,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国外民众在街头游行示威的新闻。

  四.禁忌语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汉英禁忌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孕育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之中,凝聚了其所在文化环境的成果,禁忌语所根植的文化又为禁忌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因为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之,一个民族语言的发展对这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汉语禁忌语和英语禁忌语都是根植于其所在文化环境之中,又对其所在文化环境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对汉英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其实也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双方产生摩擦的一个重大因素,即使情境相似,社会功能相同,不同的文化赋予所使用语言的意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了解汉英禁忌语的差异对于进行跨文化交际极其重要。

  (二).汉英禁忌语的相似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汉英禁忌语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交际双方在某些方面能够达成共识,拉近彼此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展,有助于交际更好地进行下去。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

  (三).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对跨文化际交的影响

  汉英禁忌语有很多不同之处,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如果对双方的禁忌语没有深入了解,很容易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准则和社会规范来评价对方的言语,在说话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的言语,可能正好触碰了听话者的禁忌,便会产生矛盾,这也反映出中西文化有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跨文化交际进行得没有预期得畅通,甚至可能产生摩擦;另一方面,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也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差异性的存在使得交际双方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且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是推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动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禁忌存在中西方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因为地理差异而有所不同,具有地域性,不同时代的禁忌语也是不同的,因此也具有时代性。中西方的语言禁忌有共性也有个性,但个性远大于共性,这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语言的“魔力”无处不在,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在交流中出现摩擦、产生矛盾,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文化领域的交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使中外交流更加畅通、愉悦,对中西禁忌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中西语言禁忌的研究,更是对语言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的研究,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冲破自身文化的约束去领会和认可对方文化的隐蔽特性,提升跨文交际效果。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参与者,文化不同,交际者语言、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社会习俗等都存在差异,中国人讲求自谦尊人,以和为贵,互相关照,西方人追求对等互尊,更偏向于展现自我,维护独立自主,正如著名作家曹盛华在《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一书中叙述的那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种文化既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同时又折射出人类的共性,因此,这些不同的文化在相互融合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碰撞,二是吸收。”[3](217)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都应该树立正确态度,首先,双方都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客观看待每一种文化,杜绝文化的全盘否定或全盘否定;再者,要避免自我否定,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最后,交际双方既要吸收也要传播,即在介绍其他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学习其他国外文化的同时,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国外群众,促进国际文化的双向交流,使世界文化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黄青龙,叶荭.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曹盛华.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5]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6]裴艳丽,张学丽,纪亚平.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4):88-9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6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19日
Next 2020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