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太康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赋成就非常高,尤其是他的诗歌被后世称为“左思风力”。虽然左思具非常高的文学才华,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之下,即使跻身仕途也不被重用,为了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他写下《咏史》八首,诗中借历史或表达自己对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对权贵的蔑视;或表达自己为国立功的抱负;或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和高洁情操,开创了新体咏史诗。除了《咏史》之外,《招隐诗》表现了左思厌倦现实渴望归隐的情怀;《娇女诗》中左思细腻的对自己的两个女儿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对她们无限喜爱之情。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诗歌,都能体会到左思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继承并发扬建安风骨,形成了不同于西晋太康年间繁缛绮丽诗风的独特风格,在西晋文坛独树一帜。他的诗歌以高亢的情调,矫健的笔力,壮丽的辞采以及昂扬的气势所著称,钟嵘在《诗品》里称左思诗歌为“左思风力”,这是对左思诗歌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本文通过对左思生平背景的研究,分析其诗歌深刻的思想意蕴,体悟其诗歌独特艺术魅力。
一、左思的生平及背景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他的父亲是小吏出身,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殿中侍御史,虽左氏家族家境式微,但左思依然出身官宦家庭。“世家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1]。左思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且不爱说话,也不喜欢与人交流往来,喜欢独自呆在家中。他的父亲曾经和朋友说左思不如自己小的时候,左思受到刺激,于是勤奋努力,欲有所作为。《晋书•文苑列传•左思传》载:“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1]。
到了武帝时,左思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中,左思一家迁居洛阳,入洛后左思并没有如愿得到出仕的机会,左思也就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此时的左思想要写《三都赋》,他构思了十年,终于写成,但是当时的社会反响并不是很好,左思怕自己的身份低微而影响文章的地位,于是就去拜访当时很有名望的皇甫谧看。皇甫谧(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2436/13986804.htm"\t"_blank)称赞其赋写得很好,就给他的赋写了序。张载为《三都赋》里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给另外两篇《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作了序。刘逵在序中称赞道:“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亦犹胡广之于《官箴》,蔡邕(http://baike.baidu.com/view/31335.htm"\t"_blank)之于《典引》也”[1]。给了《三都赋》非常高的赞誉。从此以后,《三都赋》被世人推崇称赞,大家争相抄阅,使得洛阳的纸价大涨,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左思出生的年代正值曹魏后期,由司马懿把持xxx,到了公元266年,曹奂(http://baike.baidu.com/view/41563.htm"\t"_blank)将皇位让位给司马炎,这就是晋武帝(http://baike.baidu.com/view/126355.htm"\t"_blank)。曹魏灭亡,西晋开始。到公元280年,司马炎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灭掉了吴,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改年号为“太康”。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西晋社会都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与文化都获得了发展。《晋书》里记载晋武帝即位便“颁布新法于天下”[3]。他推行发展农业的政策,重视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西晋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太康之治”。
政治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晋的文化环境较为宽松,钟嵘在《诗品》里说道:“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4]。西晋文人再次创造了文学上的短暂繁荣,但由于武帝大力分封宗室子弟,统治者内部出现了争斗,很快晋朝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5]的现象。文人被排挤到社会边缘,他们怀才不遇,创作开始远离政治,纵情山水风光,自保求全,创作注重形式美,缺乏深刻的立意,出现了繁缛绮丽的创作风格。左思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仕途愿望化为泡影,现实的黑暗和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左思认识到文学应该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他用诗歌表达了他对门阀制度以及现实黑暗的强烈不满,最能代表他思想的就是《咏史》。
前面说到左思不善交游,因此他朋友并不多,但也有少数几个交往密切的,其中就有贾谧。贾谧,字长渊,西晋时期韩寿与贾午之子,也是贾后贾南风的侄子,是一代权臣,性格比较傲慢,他曾经聚集左思、潘岳、二陆、刘琨等二十四人组建“文章二十四友”,亦称“金谷二十四友”。由于贾谧曾权倾一时,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依附权贵的文人集团,他们攀附贾谧的目的就是追求政治上的发达,二十四友成员也写了不少阿谀之文。左思作为该文学集团的成员,可见也有攀附权贵之嫌,他也想要依靠贾谧而得到政治上的飞黄腾达。后来左棻去世,贾谧被诛,左思在洛阳失去了依靠,加之社会战争不断,他彻底放弃仕途,隐居山林。在《咏史》其五中左思就表现了他要超越尘世纷争,想要退居山林以求心灵的慰藉。
早年的左思积极用世,中年愤世嫉俗,到了晚年消极隐退,这与他的性格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左思擅长写赋,在诗歌方面造诣更深,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2]。
正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左思《咏史》的不朽成就,也为后人留下独树一帜的“左思风力”。
二、左思《咏史》研究
左思诗歌现存14首,多表现慷慨不平之气,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咏史》八首。咏史诗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就是把历史人物或者历史实践当做材料进行思索,将历史作为客体来抒写主体的情感,发源于秦汉时期。左思的《咏史》是在继承了前人班固的基础上并加以创新完成的,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新体咏史诗,正所谓是“创成一体,垂式千秋”[6]。左思将历史和现实巧妙结合,借咏怀之名来讽刺当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并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罗宗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里说道:“这组《咏史》不同于赞颂历史人物的咏史,不同于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的咏史,也不同于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发表对社会、人生的议论的咏史。它完全是抒怀,历史人物只是用来作为抒情的借喻”[7]。
左思的这组《咏史》,按照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表现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权贵的蔑视,第二类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贪恋富贵的情怀,第三类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第四类表现诗人绝望后的超脱。
(一)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权贵的蔑视
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较多,在这组诗歌中,左思对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制度作了深刻的解释与批判,表现了他满腔愤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04032/2104032.htm"\t"_blank),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①,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53275/1153275.htm"\t"_blank)表现当时不平的社会现象。用“涧底松”来比喻身份低微的士人,用“山上苗”来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半径仅仅一寸长的山上苗就能遮盖住涧底半径百尺长的大树,诗人看似写的是自然景观,实际上是借此景隐喻人间不公平的现象,情感表现的鲜明而又含蓄,揭示了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华却占据高位的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在诗歌的后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运用金日磾和张汤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而冯唐年老也不被重用这段历史对现实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还有通过表现对权贵的蔑视,从而表现了诗人高洁情操的。例如《咏史》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http://baike.baidu.com/view/7813263.htm"\t"_blank)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http://baike.baidu.com/view/630825.htm"\t"_blank)。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了汉代京城里达官贵人循环作乐的奢靡生活,后半部分写了扬雄在幽静的屋子里闭门著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扬雄专心学习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奢靡生活的不屑。
《咏史》的第五首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门阀世族富贵生活的鄙视,表现自己要摆脱世俗尘污的志向: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http://baike.baidu.com/view/1379953.htm"\t"_blank)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http://baike.baidu.com/view/127069.htm"\t"_blank)。振衣千仞冈。濯足(http://baike.baidu.com/view/1461396.htm"\t"_blank)万里流。
这首诗歌的前面描写了京城洛阳无限风光,登高望远,晴朗的天空下神州大地被阳光照耀着,紫微宫里的建筑排排矗立,飞檐就像浮云一样,高峻的门院里住着王侯贵族们。这里看似是风光描写,实际表现的却是贵族们生活的优越,如果说第四首侧重于写王侯们寻欢作乐的场景,那么这一首就侧重于描写王侯贵族生活环境的豪华。诗人在诗中俯瞰列宅,表现了他自居高位,不愿攀龙附凤。前面写自己游览京城,感受美丽的风光给人的胸襟开阔之感,后面笔锋突转表达了自己鄙弃荣华富贵,写的豪迈而高亢,雄健而劲挺。因此沈德潜评论说“俯视千古”[8]。这是左思《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在西晋五言诗中影响深远。《咏史》的第六首:
荆轲(http://baike.baidu.com/view/17670.htm"\t"_blank)饮燕市(http://baike.baidu.com/view/1157026.htm"\t"_blank)。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也是通过赞扬历史人物荆轲蔑视权贵的精神,从而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
(二)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贪恋富贵的情怀
这一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咏史》其一:
弱冠(http://baike.baidu.com/view/43633.htm"\t"_blank)弄柔翰(http://baike.baidu.com/view/1391872.htm"\t"_blank),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http://baike.baidu.com/view/95967.htm"\t"_blank)。边城苦鸣镝(http://baike.baidu.com/view/762292.htm"\t"_blank),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这首诗写了表现了诗人的才能与愿望,诗中他写了自己从二十岁开始就能舞文弄墨写文章,并且博览群书,不仅如此他还兼通军事,文韬武略。因此,在战争爆发时,该当为国效力。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与超人的才能,渴望建功立业却不会贪恋富贵。这首诗写的意气豪迈,情感昂扬,是整组诗歌的开端。还有《咏史》的第三首,也表现了相似主题:
吾希段干木(http://baike.baidu.com/view/976642.htm"\t"_blank),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圭宁肯分。连玺(http://baike.baidu.com/view/2871406.htm"\t"_blank)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这首诗通过赞扬古代圣贤鲁仲连、段干木为国家立下了功劳却不受赏的高洁情操,表达了左思自己愿为国效忠却不求回报的情怀。
(三)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在《咏史》其七中左思咏怀历来被埋没,得不到重用的人才: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http://baike.baidu.com/view/18641.htm"\t"_blank)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http://baike.baidu.com/view/2023495.htm"\t"_blank),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通过描写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和司马相如满腹才情却不被重用的坎坷遭遇,陈述了历史上许多人才被埋没,得不到重用的事实,从而其隐藏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四)表现诗人绝望后的超脱
《咏史》的最后一首,和前期首表达的情感略不相同: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左思将自己比作笼中之鸟,不能起飞,有满腹才气却四处碰壁,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不平之中,他感觉自己无路可走,在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以后,最终感到了绝望。然而他还是平静了下来,准备着安贫知足归隐生活,决定做一个“达士”。
左思的这组《咏史》诗,题材不再限制在一人一事中,而是借古人和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内容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将它们看为一个表现了诗人思想变化的整体。诗歌引用史实,借古讽今,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也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还寄托了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钟嵘在《诗品》里这样评价左思的在《咏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9]。这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的创新成为咏史诗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穆克宏在他的《借史咏怀出类拔萃》中写道:“这组诗表现出左思卓越的文学才能,确实是咏史诗中的千古绝唱”[10]。

三、左思的其他诗歌
(一)招隐诗
隐逸现象在中国古代很常见,在《后汉书•逸民传序》对隐士隐逸原因作了分析:“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庇物以激其情”[11]。左思诗歌除了《咏史》,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招隐诗。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5]的社会现象和魏晋玄学的盛行,下层文人在仕途中屡次受挫,便开始追隐逸生活,陆机、左思等都写过招隐诗。左思的这两首《招隐诗》很好地表现了自己的隐逸情趣,表达了他回归自然之后心情的宁静与旷达。
左思的《招隐诗》是招隐诗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第一首更是广为传颂,流传千古:
杖策招隐士(http://baike.baidu.com/view/811141.htm"\t"_blank),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http://baike.baidu.com/view/6740853.htm"\t"_blank)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http://baike.baidu.com/view/6866.htm"\t"_blank),纤鳞(http://baike.baidu.com/view/1727990.htm"\t"_blank)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http://baike.baidu.com/view/8592738.htm"\t"_blank)。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http://baike.baidu.com/view/6669869.htm"\t"_blank)。秋菊(http://baike.baidu.com/view/428979.htm"\t"_blank)兼糇粮(http://baike.baidu.com/view/8254999.htm"\t"_blank),幽兰(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24474/5092663.htm"\t"_blank)间重襟(http://baike.baidu.com/view/6539368.htm"\t"_blank)。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诗歌的前两句,诗人写自己手杵着树枝去寻找隐士,描写了隐士所生活处所的周围环境,虽然看不见居住的房屋却可以听见琴鸣之声,白云飘在山岗上;山林之间有漂亮的红花;泉水在山石中激荡,有小鱼在其中游动,可见隐士居住的环境非常的清雅秀丽。不能听见丝竹的喧嚣,有的只是山水的自然鸣奏,不用开口唱歌,树木在风的吹动下自己暗暗悲吟。隐士用秋菊做粮食,衣着十分朴素,这里诗人借了菊花来表现隐逸之情。诗歌的最后,直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示他也将追随隐者的步伐,远离世俗地纷扰,回归到山林中,做最本真的自己,在这首诗里我们便不难感受到左思的那种豁达豪放。
《招隐诗》的第二首: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063294/5071850.htm"\t"_blank)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4745290/15363852.htm"\t"_blank)生缠牵(http://baike.baidu.com/view/5269671.htm"\t"_blank),弹冠去埃尘(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577286/7580272.htm"\t"_blank)。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也是描写隐士隐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地向往。后半首转而写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摆脱了官场的一身轻松,表示自己现在非常超脱,一味地追求逍遥生活。
这两首诗都对隐居者所居住的环境作了十分详尽的描写,简洁质朴的语言中包含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左思在西晋后期的复杂环境里作出了隐居的选择,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关。社会黑暗,壮志难酬使得左思最终选择了做一个隐士。
左思的招隐诗无论是使用的语言还是表达的情感都非常的质朴简洁,不拐弯抹角,真实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做一名隐士的心。
(二)娇女诗
在左思的诗歌当中,除了借古咏怀的《咏史》八首和表现自己隐逸情怀的《招隐诗》外,还有一种表现细腻的慈爱之情的,那就是他的《娇女诗》,在这首诗里其实也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首先表现了左思对情的重视, 魏晋时代比较重情,这与在当时玄学盛行密切相关,玄学思潮里面有“圣人有情”的说法,生活中太康时期的左思便重情,他具有浓厚的亲情观念,在《娇女诗》里就表现了出来。他对两个女儿非常喜爱,能耐心关注女儿的日常行为,比如花费时间去看大女儿画完眉不满意又擦掉了,不厌其烦重复的场景。诗人说小女儿“羞受长者责”,这是她任性而自尊心却极强的复杂心理,诗人能细致描写,分析准确,必定是花了不少功夫在女儿的身上, 我们不难感受到左思真挚的父爱。
其次表现了左思对美的追求 ,他对自己女儿的美貌是十分欢喜的,用美好的词汇来描写她们,例如“皎皎颇白皙”,“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面目粲如画”,他注重对女儿才艺的培养,例如惠芳会“上下弦柱际”,“从容好赵舞”,可见他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非常美好的女子。
最后也表现了左思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他极其蔑视权贵,对当时社会制度及观念有强烈的不满,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左思却不这样认为,他将两个女儿的娇态写入诗中,寄托了对女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得《娇女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女童的活动为题材的诗歌。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这首《娇女诗》,诗人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慧芳和纨素,以一个慈父的眼光,选取两个女儿生活的细节,不仅展现了孩童的天真无邪,也表现了父亲的慈爱之情。《左棻墓志》记载:“兄思,字泰冲。兄子髦,字英髦。兄女芳,字惠芳。兄女媛,字纨素。兄子聪奇,字骠卿,奉贵人祭祠。嫂翟氏”[12],这就就对左思的两个女儿进行了记载。
诗歌使用了分总式的表现方式,开头点题,然后用十四句描写小女儿纨素,先是肯定了女儿的口齿伶俐,接着再写女儿宽额垂发,赞美像美玉一样。诗人又写了女儿在梳妆台前的调皮模样,显现了她的天真可爱,这一部分描写的十分生动,一个活波可爱的娇女形象跃然纸上,“娇语若连锁,忿速乃明集”女儿说话娇滴滴的如连珠炮,爱耍小性子,还爱着急跳脚,没有什么固定的兴趣爱好,抓笔写字却并不指望他可以写出来什么。这十四句生动地描写了小女儿的娇态。
接下来刻画了姐姐慧芳,姐姐眉眼如画光彩照人,她也十分的爱美,会为自己化妆,对着镜子竟然忘记了要纺布这样的正式,这也是娇女形象的一方面。然后接着写了大女儿的舞姿大方自然,常常忘记自己正在看的书卷。对于粗粗扫过的画作也敢大胆的评论,这里也表现了姐姐慧芳的天真烂漫。
后面的部分写了刻画了姐姐慧芳和妹妹纨素两个人的形象,他们会经常跑到院子里面去摘没有成熟的果子当球一样抛来抛去,即使下雨也要到园子里去看花,下雪天因为新奇就在雪地玩耍,她们关注做饭的事情胜过读书写字,可见小孩子的贪玩。诗人挑选了姐妹俩常生活中的几个小场景,将二人的孩童天性写了出来。
诗人运用简朴语言,甚至有口语白话,对生活中的场景加以提炼,两个娇女形象跃然纸上,也表达了左思作为父亲浓浓的喜爱之情。明代文学家钟惺这样评价《娇女诗》:“痴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而女儿一段聪明,父母一段矜惜,笔端言外,可见可思”[13]。
左思的诗歌现存十四首,另外还有《杂诗》和《咏史诗》两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写得都非常的出色,西晋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钟嵘在他的《诗品》里把左思诗歌列为上品,张蔚然的《西园诗尘•习气》里写道:“在朝而无六朝习气者,左太冲、陶彭泽也”[14]。
左思是可以和陶渊明相提并论的诗人,可见其地位之重要。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6]。
左思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形成独树一帜的左思风力。
四、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
西晋之前的建安时期,五言诗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15]。左思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他的诗歌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辞采壮丽,气势昂扬,形成独特的豪壮风格。钟嵘在《诗品》里称左思的艺术风格为“左思风力”,这是对左思诗歌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
(一)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
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钟嵘说左思诗歌“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左思诗歌中总是有一种不平之气,在他的《咏史》组诗里面,或表达自己雄才大略无处施展的愤懑,例如其一;有表达自己对现实黑暗的不满,例如其二中就揭示了门阀制度的腐朽黑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他在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时非常的直接,将历史现实以及自身经历紧密的结合了起来,没有遮掩,直抒胸臆,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悲凉气概。
(二)笔力矫健且语言质朴、
西晋的诗风繁缛绮丽,诗人大多追求形式的唯美忽略内容的真实,左思的诗歌独树一帜。他的《咏史》无论是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还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或是表现对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与讽刺,都非常的有气势,慷慨激昂,可见其笔力矫健,语出豪迈。同时语言上又质朴无华,无意雕饰,他的《招隐诗》描写隐士居住环境的语言非常的精准简练,所表达的想要归隐的心也是简洁质朴。《娇女诗》也是用简单的语言将二女的娇态表现了出来,可见他对语言质朴的追求。
(三)具有才志兼备的特点
左思不仅具有卓越的才气,他的诗歌里也充满了他的豪情壮志,陈祚明评价左思是说到:“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娇虚,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6]。可见左思的诗歌诗才志兼备,读《咏史》就可以发现诗人并没有用华丽的藻饰,却将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这就体现了他的才气的卓越,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不求公爵的大气又体现了他的万分豪情壮志,这也使得他的诗歌气势昂扬,具有独特的豪壮风格。
(四)诗歌的题材广泛,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左思诗歌的题材很广泛,有咏史诗,招隐诗,娇女诗。就其《咏史》而言,他创新了班固只咏一人一事的咏史诗体例,把历史人事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复杂情绪抒发其中。而且他在诗中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将是非表现了出来,例如《咏史》其二里面,对比了“山上苗”和“涧底松”从而将自己这样的下层文人与世家贵族子弟作对比,表现自己对门阀制度的不满。
通过以上的这些艺术特色,便可以感受到左思诗歌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辞采壮丽,气势昂扬的豪壮风格。总之,左思的诗歌在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变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晋繁缛诗风中的“异数”。
早年的左思勤奋好学,博学多才,满腹报国热情,但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他壮志难酬,因此在四处碰壁之后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因此它的诗歌既有昂扬的气魄,又有悲凉的气概,其诗歌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辞采壮丽,气势昂扬,形成独特的豪壮风格,被誉为“左思风力”。是中国诗歌史上建安风骨的继承人,对诗风的转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结语
西晋太康年间的诗人左思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因《三都赋》而成名,却在诗歌领域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仅存的十四首诗歌以“左思风力”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或表达隐逸情思,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现自己的报国理想,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新体咏史诗,诗歌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辞采壮丽,气势昂扬,形成独特的豪壮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左思诗歌开咏史诗咏怀的先例,借古人古事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或豪情壮志,诗中充满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大胆的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晋社会文人处于社会边缘的不合理门阀制度的讽刺与批判,这在当时多以奉承为内容的诗歌中非常罕见,也十分珍贵。左思不仅追求现实主义,还反对形式主义诗风,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一改西晋繁缛诗风,不仅继承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豪迈气概,还将其发扬出来,形成独特的左思风力,对后世许多诗人的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左思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前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风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卷九十二2375-2377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700
[3]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916
[4]梁钟嵘注张连第笺释[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1
[5]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22
[6]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44
[7]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11
[8]沈德潜古诗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40
[9]钟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54
[10]穆克宏借史咏怀出类拔萃说左思咏史八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4:36
[11]南朝宋范晔撰王承略任成良译注后汉书[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461.
[12]左棻墓志
[13]钟惺古诗归[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张蔚然西园诗尘[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5年2461
[1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6]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
[17]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18]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19]陆侃如冯阮君中国诗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20]徐传武左思左棻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1]张春丽从左思<咏史>诗看其思想变化之轨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2]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
[23]檀晶西晋太康诗歌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5]叶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诗之析论[M]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26]徐陵玉台新咏[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
[27]杜维新左思及其诗歌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28]潘江艳左思精神风貌透视[D].兰州:兰州大学,2007
[29]任艳丽左思《咏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0]刘颖浅析左思咏史诗[J].北方文学,2015,9
[31]陈晓婉从《娇女诗》看左思的精神世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4):8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