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拥有极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方面的价值,例如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等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繁荣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和民众也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但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这一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便是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营方式存在问题,单纯地把用在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另外,单纯的着重于“博物馆式”的开发和保护,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的商品化性质也是现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发展的。因此进行更专业产业化的经营和保护,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刻不容缓!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2006年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申报的瓯绣被经xxxx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瓯绣始于唐代锦衣,兴盛于明清,最早的绣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是其存在的根本;做工精细,独具特色的品质和优良的使用价值是其实现商品化的经济基础;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更增加了产品的内涵。因此,在温州地区,瓯绣是当地的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代表性极高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随着瓯绣消费市场萎靡、销售渠道单一、产品良莠不齐、从业人员少而导致的产量低下等等因素致使瓯绣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对瓯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和保护,这不仅对瓯绣产业本身,同时对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文选择瓯绣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不仅有利于研究如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专业地产业化经营,而且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先从理论意义方面来分析,到目前已有非常多的学者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和保护的研究。王珊珊(2014)在回顾联合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同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谭志国(2011)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角度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进行探讨。显而易见的是,学者们大多都围绕着对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理论上的阐述,着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创新和进展,理论上也没有更大的新意。然而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为寻求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角度入手,再结合对其的保护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者蒙晓情(2016)以水族马尾绣为模型,从以对马尾绣传统文化内涵的再发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道路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与保护马尾绣人才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保护的资本化运作方式。杨亚庚、陈亮、陈文俊等学者对得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能够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观点。并且通过制定产业化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多种途径,能够加快实现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虽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不足,但是,这些研究仍未系统性地区分析。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后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和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其次从实践意义方面来分析,本课题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瓯绣的传承与保护。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瓯绣,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牌,但因为瓯绣为手工制作,花费时间长,但绣工的利润提成却非常低,瓯绣产业的从业人员是出于对瓯绣的热爱才能对此传统技艺坚持至今。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瓯绣的制作工艺有可能失传,导致产品的消亡,对瓯绣的传承与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二、瓯绣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消费市场萎缩、销售渠道单一、行业内缺乏领军人物等等。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瓯绣行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经济效益与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三、瓯绣产业不仅对温州地区经济、文化产业和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我国的产业经济都有现实意义。
下面将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全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以瓯绣为案例,通过研究瓯绣的总体发展历程,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结合“微笑曲线”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相关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提升促进其产业化水平和空间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最好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查阅的方法。
文献资料的查阅的主要方向是国内外有关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为了理论依据的加强,尤其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与保护协调统一发展方面的资料,一方面为了研究已采用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吸取成功案例的优点,为进一步探讨瓯绣的产业化经营和保护相互促进发展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发布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各群体、团体、甚至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都能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整个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遗产共有的性质和特点,例如:都是人类历史的遗存与见证,具有历史时限性;评价的基本标准都是是否具有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其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主要是:
(一)传承性
非物质性、无形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其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其延续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也有物质的因素或载体,但其价值主要通过人们行为活动的动态过程所体现出来,反映的是人们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审美观、和价值观等精神因素。
(二)可塑性
是仍处于存活状态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历史的活的见证,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并被继续传承下去,只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变迁,目前进入了衰微状态,但它不是“死”文化,而是活的、生长着的文化,仍然在与自然、历史、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化、传播、发展。世代相传、活态流变性是其主要特征。
(三)口头性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积淀下来的,更加真实得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它扎根于民间,生长于民间,往往就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具有群体性、地域性的特点。
三、“产业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的概念在英语里与工业化相同,即Industrialization,狭义的产业化就是工业化。“产业化”一词的含义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而进化过程既包括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而且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因此,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包括绝对的增长和相对的增长。因此,产业发展市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产业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
本文对瓯绣的产业化经营和保护的协调发渣主要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并建立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与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有很多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学者赵丽娜(2014)总结出若干条精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例如加强普查工作、制定出台法律法规等等。学者曹新明(2009)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特别权利模式——设立无形文化标志权,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进行有机对接。原森(2017)从多元主体视角下阐明保护非文化遗产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高寿华(2013)从旅游开发与保护这一视角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通过两者间的互动发展,可以实现可持续性开发。
我国全体上下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十分地重视,根据《xxxx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专家们的看法不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如此一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也有反对的。
支持者认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其重要的保护途径之一,而市场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的载体和传播空间,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的最好的手段就是市场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共赢。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黔滨认为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辛儒认为从今后长远的发展来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然而反对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会破坏非遗的完整性和原貌,更加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接受采访时就这样说过,一旦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了,就无法避免被重组了,被按照固有的商业规律,经济效益大的被加以大大利用,不能合理进入市场的就被忽视,在这样的行为下就会造成非遗的破坏。“2009年2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论坛上,南京美术学院教授徐艺乙指出:产业化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有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产业化要求低成本、批量生产,这和手工技艺正好相悖。乌丙安认为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就冒然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会破坏其原真性这一特质。刘魁立认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商品后,非遗就失去了其与生俱来的功能。刘晓真认为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太多把保护措施与经济利益挂钩的行为,这使得遗产作为文化变得非常被动,从而违背了保护遗产的初衷。
坚持折中派的学者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反成害,必须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而不能盲目将其从原生地搬入市场,破坏它们的完整性,需要坚持部分的、适度的产业化。吴露生学者认为活态文化遗产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现有的部分产业化操作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把传统文化引入了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则因经济利益的驱使构成了一种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这类观点用辩证的态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认为它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又会导致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可以协调、不矛盾的。可以将产业化经营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现,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且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和继承当中的。一来二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得到传递,不仅知识得到了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最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产业化的视角下,不仅能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而且还能使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开发。
对于如何产业化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不少的学者给出了一些实例研究。其中学者田黎(2015)阐述了如何从产业化实现非物质遗产的整体保护、活态保护以及原真性保护;任奎菊(2013)以临沂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案例,如何正确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合理的道路,为了在保留其原真性这一特质的前提下,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贺正、楚张蜜、吴艳(2012)以二人转为案例,通过分析在全世界赫赫有名的“二人转”的产业链模式。为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借鉴。学者肖曾艳(2012)阐述了一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过程中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载体的特殊性问题、产业链建设问题、产权与经营权问题等等。认为以建立"非遗"产业化选择标准评价体系为突破点,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马艳华、莫钧钧、张玉欣(2014)介绍了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它的产业化基础、产业化与传承保护的关系、产业化的影响,结合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可能路径,提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
瓯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着它的发展,对其研究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集中于研究瓯绣的形成与发展、瓯绣的艺术应用、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等等。例如:郑君兵(2015)介绍了瓯绣在近代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瓯绣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戴炤觉、高觉诚(2015)认为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应从瓯绣纹样的题材内容、布局、针法、色彩搭配及其情感传达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与运用,赋予瓯绣鲜活的生命力。虽然,有学者已开始对瓯绣的产业化经营开始分析研究,但理论资料着实匮乏,实践研究更是存在局限性,然后从产业化的角度研究瓯绣更是少之又少。
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处于各方的学者们都保留着自己有理有据的观点。我认为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产业化经营我们不能太早下定论,还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寻求出在产业化经营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研究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一方面希望能认清其存在的好坏两面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瓯绣的分析,总结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第三章瓯绣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节瓯绣的概况以及产业发展过程
瓯绣,产于浙江温州,它与湘绣、苏绣、蜀绣齐名,被称为我国四大名绣。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瓯绣是我国刺绣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品,不仅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瓯绣图案百变,在千丝万缕的纠缠中,创作者通过对画作的“绣”化,让原有的意境在针线中重组,体现的也正是自身的灵感与情绪,条条丝线融进柔情万缕。运针走笔,信手游丝,一方瓯绣,一种心情。瓯绣的特点有四点:1、瓯绣具有精致简练的构图,清洗自然的纹理,绣制的针法多变,针脚整齐圆润,绣品十分自然。2、瓯绣图案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宗教习俗等,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每一幅瓯绣绣品都能表现出出神入化的特色。3、瓯绣绣品的风格特点是具有突出的主题,鲜艳的色彩,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4、瓯绣也叫做画帘,是采用毛竹抽丝编织制成,然后用彩线绣制出各种色彩和图案,能够与各种图案巧妙的结合,生动活泼。
瓯绣的生产过程以纯手工的操作为主。毛竹抽丝编织制成,利用彩线绘出花鸟、山水或人物,所以也称作“画帘”。
瓯绣始于唐代锦衣,明朝与清朝最为繁荣。宋、元年间,温州民间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北宋景佑元年至庆历三年(1034—1043)建造的仙岩寺慧光塔中,曾出土一件包裹经卷用的经袱,以杏红单绮索罗为底料,黄白等色线刺绣,花纹两面一样,针脚整齐,技巧熟练。建塔助缘施主为永嘉人,绣品当为温州妇女之作。温州有发达的蚕桑和丝绸业,历来文事蔚盛,戏文流行就有戏服,佛寺大兴就需要幛幡、莲座,还有能为瓯绣画样本的画家汪香禅、蔡笑秋、苏昧朔、马孟容等,这为刺绣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明末清初,温州民间刺绣已从“古绣”的简单平针、套针,改用多种针法。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有了第一家专业绣铺麟凤楼,雇佣男女绣工,绣制锦袍、戏装、旗袍,还有庙宇用的幡帐、桌围、椅披、寿屏,悬市招徕,刺绣从家庭副业开始走向专业商品生产。清宣统二年(1910),温州刺绣艺人林森友开办美艳刺绣工场,开始有瓯绣画片,一种艺术欣赏品。民国五年(1916),温州商人在上海见湘绣、苏绣出口甚盛,回温州创设刺绣局,雇男工专做出口产品,从此瓯绣进入欧洲及南洋市场,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民国十年(1921),城区绣铺达20余家,从业650人,年产值约银元4万元,外销市场称为瓯绣,曾与湘绣、苏绣齐名,为国内三大刺绣之一。1926年,港台客商来温州订货,瓯绣空前大盛,林玉笙开设的绣庄质量花色皆臻上乘,有绣稿设计学徒和刺绣学徒。1952年成立温州刺绣合作社,通过艺人带徒、集体培训,技艺得到较好传承。20世纪60年代,瓯绣承接制作国家礼品和出国展品,产品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制作一批瓯绣艺术品的同时,培养了一批瓯绣人才。瑞安有陶山刺绣厂,租用花园底村临河的民房作厂房,从温州刺绣合作社接业务来料加工,绣工最多时有240多人。上世纪80年代,瓯绣农村加工点有江北、朔门、梅头(现瓯海海城)、鲍田、陶山加工点,后来只剩下陶山还撑着。陶山有黄郑兰、林东妹、楼桃妹、伍秀年、陈式珠等,这个绣女群体非常执着,至今还在从事瓯绣来料加工。
第二节瓯绣产业发展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一、瓯绣产业化产业化现状分析
(一)瓯绣消费市场萎缩、消费量小、销售渠道单一
在过去,海外是瓯绣的主要消费市场。但近年来,消费市场显示出了很大的局限性,仅有少数的温籍华侨或到外出差的商业人士会购买瓯绣作为礼品。当前,瓯绣的主要消费市场就在温州地区,受众面小、销售量低,瓯绣作为商务礼品赠送的形式较多。另一方面,瓯绣的销售去渠道也非常单一,仅在一些市中心门店和一些旅游景点可选到比较多的种类。
(二)生产、销售规模小而散
总体来讲,瓯绣的生产、销售呈现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这些都是很难让瓯绣产业化经营的原因。目前的情况,瓯绣的生产主要以原温州瓯绣厂改造后的几个门店为主,再加上一些传承瓯绣技艺额度老人自制。但主要的问题是,这样的生产方面非常不集中而且效率低下。
(三)行业内缺乏领军人物、产品良莠不齐
温州瓯绣现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6名,虽然个人技艺都很精湛,但对工艺品的商业运作知之甚少。同时,因其在行业外名气较小,在社会上也很难起到较大的宣传、影响作用。另外,由于瓯绣技师的技术水平不同,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普通大众缺乏瓯绣的基本知识,对其无法进行真正的鉴别,使得瓯绣产品无法做到优生劣汰。同时因为优秀的技师很少,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仿冒品,残次品。这种现象也对瓯绣产生的很大的打击。
(四)生产者收入低,导致产品产量低、精品少
作为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瓯绣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也成为制约瓯绣的一大原因。培养出一名出色的绣工,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何况绣出一副精品,长则要花费一年半载,工作量非常大但收获的效益却很低,工作一整天还不够养活一个家庭。瓯绣从业者若不是出于热爱,不可能坚持至今。
二、瓯绣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公众认知度较低,前景不容乐观
据调查,公众对瓯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低,仅34%的采访者知道。采访是在瓯绣的发源地温州进行调查,这一结果更加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公众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是保护和开发这项非遗的重要前提。因此,缺少公众的认知是对瓯绣的产业化经营与保护没有好处的。
(二)传承者出现断层,从业人员少
瓯绣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具有非常复杂的技术要求,不尽要学很久的时间而且还要看学习者是否有天分和悟性。因此这样的高要求也就决定了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到瓯绣的传承发展中,这也就造成了大家对瓯绣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
(三)传承方式单一,缺少系统教学
瓯绣的发展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类传统文化一样,家族继承、师徒传授、手工制作、家庭作坊是学习瓯绣的主要方式,教学也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因此当从业人员的数量减少,只采用口口相传、缺少文字记录和系统教学的情况下,瓯绣讲随着老艺人的退休和去世,艺种濒危、技艺失传。
第三节瓯绣保护的现状
一、地方XX重视不够导致瓯绣产业化较弱
不得不说温州XX还是有些过于忽视了瓯绣的地位和作用,对其的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认识到一些问题后没有采取比较有效的整改措施;认识的局限性,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不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仅单单依靠传统的收集方法去采集信息等。
二、各个阶层人员参与不足导致瓯绣保护不到位
在瓯绣开发的过程中,虽然温州市XX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为了提高瓯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效益,不断鼓励温州地区的民众积极参与到此行动中来,然而温州地区的民众作为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的主要力量,积极性并不高,以至于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投资过少导致瓯绣经济效益低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非常重视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从具体情况看,投入以及XX真正落实到瓯绣的开发与保护这一方面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投资情况,要使瓯绣的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瓯绣产业化经营与保护的协调统一
相互促进
1、产业化经营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虽然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各式各样的保护方法,但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传承历史和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2、对瓯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结合产业化实践是有利于实现瓯绣的经济价值,也能够调动瓯绣传承人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瓯绣更深远的传承。要重视瓯绣手工艺传承人的重要性,不能让他们置身于经济活动之外。因此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在推进瓯绣项目实际条件下发展产业化,使项目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传承人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和提高,这种产业化才具有积极作用。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放的经费是严重不足的,因此在经费不足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就很有限了,但是通过产业化经营,一定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产业化开发中取得经济收益,从而将获取到的收益运用到非议的保护上,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性循环。
3、对于瓯绣的保护和产业化有机统一有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积极影响,能够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激发他们的保护热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积极开发价值,而且使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一种环保型、节约型额经济产业。当这一产业进入民众恶生活,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获得就业机会,从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激发民众的保护热情。当每个民众成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者,产业化经验有利于协调拥有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4、将瓯绣的产业化经营和保护协调统一发展能够促进瓯绣的传承发展,从而使这一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意义和产生新的历史价值,也能成为成功典范以供借鉴。而且实现瓯绣保护中的产业化实践有利于保护主体的多样化,使民众形成文化自觉。意思就是摒弃瓯绣原来的家族相传、师徒相传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使瓯绣走向全社会,吸引民众参与瓯绣的保护工作中来,慢慢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互矛盾
1、产业化经营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积极的作用,比如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为其保护提供运营资金等,但产业化经营并不能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是促进文化的传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丰提高经济效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和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不同的,这必然使得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情况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索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以及如何避免或消减两者之间的消极影响和放大两者之间的积极影响。温州市XX除了在一些旅游景点设立瓯绣专卖区以及在市中心开办展会等等一些比较能彰显当地特色的活动外,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因害怕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没有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资源,没有进一步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吸引力着实不够。
2、低水平的产业化经营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和整体性的破坏,不利于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形态,包含了历史环境、传承载体和精神内涵三个相互联系的内涵层次,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结构整体。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这种结构整体性和原真性。以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成功案例,对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XX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实现的。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常见的模式。这种开发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投入较少,周期短,收益较高。目前因为各方各面的原因,瓯绣产业处于比较低水平低效率的产业化阶段。要避免瓯绣产业低水平的产业化经营,以达到行业产业化经营与保护协调统一的发展状态。
第五章促进瓯绣产业产业化经营和保护协调发展的合理对策
通过对瓯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与保护方面出现的矛盾的认识,提出以下对策:
对策一:加强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完善产业结构。一成不变的传统样式必定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因此瓯绣的产业化经营需要以文化为原点,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技艺等方面进行创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积极开辟市场。比如说瓯绣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还有设计师将瓯绣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因此灵活利用瓯绣,使其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开拓创新瓯绣存在的新形式。提高品牌意识,打造瓯绣商业品牌。瓯绣产业,只有树立自身的商业品牌,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和价值,才能真正的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对策二:可依托于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对温州地区的旅游开发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开发重点,整合省级名录和本民族文化特色优势,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精品路线。在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同时,对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我们可以将其开发为民族旅游纪念品。比如说瓯绣。拓展瓯绣发展空间,实施旅游开发,扩大瓯绣的销售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瓯绣也是能代表温州地区的名片,因此XX可以设立瓯绣专卖店,瓯绣等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采用购物、欣赏、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从而推进瓯绣的市场化保护进程。
对策三:加强营销,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这需要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对应上一章产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是幼稚期,最明显的特质就是销售量低,因为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少数的人会买,因为刚投入市场,技术不成熟因此成本高利润低。瓯绣产业显然已过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成长期,此时顾客因为对产品熟悉,会大量购买该产品,因此产品会开始大量生产,市场也逐渐打开,生产成本降低,销售额上升,利润增长。竞争者受到利润的诱惑,快速进入市场,因此同类产品数量大量增加,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不再快速增长,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第三个阶段是饱和期,在此阶段中,潜在的顾客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销售额甚至有下降趋势。在成熟期阶段,产品价格降低,企业下降;第四阶段衰退期,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研发出的新产品代替了原来的产品,使原来的产品销量和利润都下降。目前我认为瓯绣产业正处于第三阶段成熟期,因此需要各种方法的结合来唤醒消费的购买欲望,毕竟瓯绣产业还是有很大潜力发展的。针对成熟期的特征提出以下一个策略:1.市场调整。这种策略不是要调整瓯绣本身,而是发现产品的新用途,比如说讲瓯绣运用到服饰中以使产品销售量得以扩大。
对策四: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合作培养瓯绣的生产人才。按照之前的分析,之所以无法对瓯绣进行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从业人员数量太少,因为工资太低,大家都不愿意参与。因此,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XX应当支持企业与高校培养人才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培养优秀的工艺人员,也使瓯绣的制作工艺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XX应当提高对其关注度,给予支持。建立以XX主导、政策倾斜的保护机制,XX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负担起主导作用。首先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民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为瓯绣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基础。
对策五: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使民众积极参与,从中受益。因为瓯绣作为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保护实践中是不能忽视温州地区民众的力量和现实需求的。因为居民使文化的承载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无可替代的能动主体,民众的参与是必须的。因此温州市XX应该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瓯绣保护和产业化经营协调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
第六章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改进。为了本次论文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然后要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与保护的有机统一,就必须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而本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除了继续对瓯绣这已产业的产业化进行和保护跟踪研究外,本人将更多地进行调研,关注其他的个案,找出数据,提高调研的深度和文章的说服力,使其更具科学性,并能对实践工作产生更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熊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2008.
[2]彭林绪.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比较[D]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湖北宜昌443002,2012.
[3]郑安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译本非遗定义中的误译:基于概念逻辑关系的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2016.
[4]金露.游走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和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8.
[6]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04).
[7]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D].北京: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2014.
[8]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D].兰州大学,人文地理学,2012.
[10]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402160;2008.
[11]夏楠.遗产时代的传统文化命运——评徐赣丽《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
[12]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J].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保定071002,2008.
[13]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05).
[14]张荣天,管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以皖南地区为例[J].旅游研究.2016(03).
[15]庄志民.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取向的新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研究室,2012.
[16]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17]郭亚茹,李雨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0).
[18]张雪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6(09).
[19]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8(02).
[20]Tudorache Petronela.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conomy[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Vol.39.
[21]Nicole Mitsche,Franziska Vogt,Dan Knox,l.Cooper,Patrizia Lomardi,Daniela Ciaff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13,Vol.7(1),pp.68-77.
[22]Hee-Eun Kim.Changing Climate,Changing Culture:Adding the Climate Change Dimens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2011,Vol.18(3),pp.259-290.
[23]Tatiana Vadimovna Vakhitova.Rethinking conservation:managing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nhabited cultural landscape.Built Environment Project and Asset Management,2015,Vol.5(2),pp.217-228.
[24]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