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校不断扩招录取人数,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压力问题,本文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运用文献查阅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探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题并分析其原因,研究高校扩招带来的各种影响,最后为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正确就业观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而文革时期的高考停招却造成一个极大的人才断层漏洞现象,许多十多二十岁的年轻人作为中干劳动力,却目不识丁,无法担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因备受挫折已有心无力、垂垂老矣。人才紧缺,成为生产力发展上的重大桎梏,尤其是越来越受重视的实体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人口的不断增长难以抑制,如此一来,社会教育的需求也必将大量增加,在此情况之下,高校扩招势所必然,否则将带来一系列的就业和社会问题。
文革结束后,国家社会不断开展各地区的“扫盲运动”,恢复高考,提升普罗大众的识字率,培养一批高修养高文化的知识分子,高校一时间成为了“精英教育”的培训基地,许多中专生、大专生毕业就能被分配到当地的著名工厂,找到不错的工作,而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成为“众星捧月”般的存在,在人才市场上成为了“香饽饽”,根本不愁就业。由此看来,高校扩招确实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一方面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上进精神,促成求学进取的优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就业岗位,推动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人才强国”的伟大计划。
然而“物以稀为贵”、“过犹不及”,二三十年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每年的大幅度提高又导致从前的高校精英教育沦落成了当下普及的大众化教育,逐渐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当中不再吃香,大学生如过江之鲫,拥挤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竞争今非昔比,就业难、工作难的情况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投入与回报比率不成正比,又造成社会当中出现不少“读书无用论”的功利主义思想。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我国近年来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进行的一次调查研究。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扩招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分析高校扩招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为将来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作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新热话题,据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本科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由2014年的92.6%下降到2019年的91%,下降1.6%,而高职高专就业率稳中有升,由2014年的91.5%上升至92%。尤其是2020年的今年,由于新冠状病毒疫情的严重影响。全球范围受疫情影响程度严重,受灾范围广大,受灾情况严峻。截至2020年5月,疫情警告尚未解除。受灾人数不断在增加,受灾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众多企业纷纷宣告破产倒闭,大量企业通过进行裁员、削减开支的方式寻求自救,对抗受疫情影响带来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哀鸿遍野,就业市场一片低迷,大学毕业生更是迎来高校毕业生最难就业年。在此情况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追踪和分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此外,大学生就业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劣势:缺乏工作经验,毕业时间过度集中,毕业生年龄大多相近,学历水平基本相同,毕业生之间区分度不够明显,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优势不足。这些因素促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更激烈。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笔数额巨大的投资。这样的人才实力的投资,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家庭、或者对个人来说,都是相当巨大的。对大学生的投资也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个人金钱时间的投入会成为沉没成本,无法取得相应回报。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家庭的投资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社会劳动力,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腾飞的人才资源,属于高能动、高同质性的群体,并且广受社会关注。社会关注度相当高,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但会在大学毕业生群体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心理和情绪,还会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和教育环境里面形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这样的情绪和不良影响,一旦调动起来,会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XX层面,都应该密切关注就业问题的解决。
1.3.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分现实和理论两方面论述: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扩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当中,关注度相当高的问题,同时两者也是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我们要深层了解到底是高校扩张引起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存在呢,还是社会发展必然面对的状况。我们要就如何看待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思考。故此,研究了解和解读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才计划指定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是为XX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在对高校扩招下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和分析之后,能为其就业难等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方案,帮助大学生寻找新的就业计划,找到新的就业去向,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追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一次实践的检验,在论文的撰写中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对目前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和整理,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一边完善理论,一边提高其实用性。一方面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以求证明理论的适用性,一方面用理论指导实践,旨在得到能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可靠信息,为缓解就业压力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追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文献查阅研究法主要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有关中文,和外文期刊的网站获得数据库、相关报刊和书籍,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以备掌握前沿信息,再通过信息整理和分析,最后,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作用方式、关系性以及未来的趋势。
1.5.文献综述
1.5.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者对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亦颇为关注,Chu, Jinzhe & Liu, Jiali & Liu, Shaoqin. 在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sues》一文当中提到大学生关乎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今互联网行业面临的巨大危机是引起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文中讲述,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和职业目标不明确的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途径不完善,获取就业信息不畅通。就解决对策上,文中提出了五点。一是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共建协作教育培训平台,精准教育方向,拓宽就业途径。二是推动大学毕业生自我就业认知,合理就业定位,实现多途径就业。三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四是邀请公司在Scho招聘扩大工作范围市场。五是国家出台相关帮助政策,大学生找到工作。六是使用互联网,扩大Employm的职业多途径信息渠道。作者认为,大学生人数扩大,国家就业环境未能改善,导致就业严峻的情况不容乐观,这还是次要的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大学生自身提高的就业能力。优秀的学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自己适应智能XXX的环境,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Baiyi An&Wei Shen在他们撰写的《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一文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情况下,社会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型和技术型人才。而大学生是指具有较高的专业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的人。他们是创业的重要资源。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技提供人才,社会需要鼓励学生创业,培养企业家。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缓解当前就业危机的一个好办法便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社会的创新力量,才能给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1.5.2.国内研究综述
马志强、李业旗两位老师在吉林工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浅析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文里提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直接和现实的问题。二是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的就业矛盾。四是毕业生职业观念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他看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主要是社会上就业双向选择的问题自给,高校毕业生以很大的职业自由也同时赋予了用人单位更大的选择权利,两者之间的需求和供应的不对等导致就业生就毕业生在处于买方市场,一些用人单位的胃口被调得越来越高,“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严重。毕业生职业观念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矛盾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也认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降低社会失业率,扩大高校规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湖南大学莫鹏毅教授,在他发表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针对金融危机对世界,同时也包括我国的影响等一系列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及原因,作者认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萎缩,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四点。一是金融危机期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迅速,X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得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了金融业的裁员潮,相关行业与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二是金融危机削减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招聘需求下降,岗位明显减少。三是高校面对金融危机的就业应急机制尚未建立。高校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仍是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导致大学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使得隐性失业率更加严峻。四是大学毕业生面对金融危机没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就业心态和职业目标定位方面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等原因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蔡志善在《高校扩招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当中针对国内研究现状综述,他在该文章里面针对一些国外的高等教育扩张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点启示:一是在强调数量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二是适应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三是鼓励社会化办学。四是重视法治化建设趋势。
杜瑜教授在发表的文章《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当中,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别从XX、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形势提出相关建议。他认为高校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的主要方面有两点,一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竞争真大。二是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从应对策略上,他就XX、高校、个人,分别提出了三点建议:“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竞争力,调整好心态,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体制,加强就业就指导。XX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保证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辽宁大学,袁晖光,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当中,就相对工资及就业调整供求模型分析,提出了3点分析,分别是:“新古典假设下大学生就业及相对工资调整分析、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的比较静态分析、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离散动态分析。”他通过三个动态模型分析,得出了5个结论,分别是:“第1个结论,是在统一的完全富有强性弹性市场假设下,表现为均衡相对工资降低,均衡就业增加。第2个结论,是在统一的完全缺乏,弹性市场假设下表现为大学生失业增加。第3个结论,是在分割性的完全富有弹性,市场假设上表现为均衡工资的降低,均为就就业增加,如果大学生没有市场启示,则均衡工资下降的极限与其次,要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持平,如果大学生在次要劳动市场的就业意愿为0,主要劳动市场均衡是工资会持续下降,甚至可以降低为次要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第4个结论,是在分割性完全缺乏弹性市场假设下,表现为主要劳动市场上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状况会持续恶化,大学生失业增加。第5个结论,是考虑到大学生劳动供给结果的滞后性,离散,动态均衡模型表明,若市场是动态收敛的,则收敛的结果与统一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就业效应相似,表现为均衡工资降低,均衡就业增加。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收敛趋势分析,表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市场是动态分散的,因此支持关于大学生劳动动态收敛的假设。”他说就5点结论表明,无论是具有严格假设的静态市场分析,分割性市场分析,还是动态分析,虽然在调整过程和细节上有所不同,结果趋向一致,如果相对需求不变,那么具有灵活价值的各类均衡,市场上高等教育的扩张会使得大学生的均衡工资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在具有完全粘性性价格的非均衡市场上,则表现为就业可能性和就业的状况恶化,失业增加。
温涛,戴朝护,在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期刊中发表的《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文章当中写到:“高校扩招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但是高校扩招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危机。”他认为,高校扩招非但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而且是劳动力的蓄水池,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因为,劳动力的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还有摩擦性失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总体适龄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相对固定。高校扩招非但不会加剧就业困难,反而分流了部分适龄劳动力,延缓了就业困难问题爆发。
山东财经大学,张开元,在他发表的文章《高校扩招政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当中,主要是分析了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与及对城乡居民的不同影响。他说高效扩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同时由于教育回报率的下降,会使得农村学生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筹收入差距。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根本解决办法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浙江大学,沈曦,在发表的文章《高等教育模式转型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当中就大学生毕业状况,以浙江省为机子实证分析,他通过2003届和2004届浙江省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当中的一级学科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以及二级学科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还有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前面浙江省20032004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专科和高职毕业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专科和高级的招生扩招程度的确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专科生和高职的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浙江大学,陈烁,在发表的文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的视角》当中通过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分析,就业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引出了“信号理论”和“过度教育”概念一系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是:“各种解释都具有某种合理性,但却很难说,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把大学生就业难归于高校扩招,供给过剩,教育过度,似乎都不太合理……作者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出现的问题,就像产品的销售是取决于市场需求而跟着着眼于生产车间来解决产品的市场销售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大学生虽然来自于高校,但仅考虑高校本身和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够的,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之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福明,在中国市场期刊中发表的《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下的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文当中写到:“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下的大学生毕业职业选择的行为特征,主要是大多数毕业大学毕业生把就业目标锁定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大中型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对职位和收入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愿失业的性质。另外高校扩招扩大了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对人才的需求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发展。”他在文章里面得出的结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结构性问题。
张月芳,牛毅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发表的《高校扩招对大学就业的影响及对策》一问当中,通过“工作分层模式”——毕业生失业现象增加,“工资竞争模式”——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工作竞争模式”——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减少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校连续扩招造成了毕业生失业现象持续增加,同时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还会导致其获得好工作的概率相应减少,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高等教育扩招的速度过快,高校扩招的必然会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山东师范大学的史彩虹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章当中就高校扩招政策出台背景及扩招状况,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1.5.3.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通过国内文献综述的学习和研究,我国学者们在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和研究上已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无论是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或是为缓解就业提出相对策略上都有可观的研究,综合上述国内文献观念,学者普遍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根本原因并非是由高校扩招导致的,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的劳动力需求供给结构失衡现象。解决对策,短期来说主要是通过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实现就业。长期性、根本性的解决对策,始终还是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外国学者对此也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然而就业问题属于社会问题,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与时俱进、千变万化的,而且学者的研究有时会仅限于个人所熟悉的领域和专业去研究,难免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结合当前市场变化及社会情况对扩招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追踪与分析,通过综合统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为其找到合理的缓解就业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利用实践检验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
2.正文
2.1.大学生就业概述及就业现状分析
2.1.1.大学生就业及其特点
大学生是国家的文化储备,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本文所要探讨的大学生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及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读学生的就业情况,一般来说,其就业特点具有一下几点:一是专业知识性,大学期间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以后工作所从事的领域和方向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并在本专业打磨三四年,掌握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工作技术,以符合择业要求。二是就业时效性,随着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的应届生身份即就业时效期已延长至两年,以保证更多学生能落实到优秀的工作单位中。三是国家政策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就业要适应宏观调控下的具体方针和政策,迎合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四是法制强制性,大学生就业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同时也其权利也受法律的保护。
2.1.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状况主要有以下现象:
1、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首先是地区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位置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等原因远远落后于东部,越来越多中西部的年轻人、毕业生扎堆在东部,特别是北上广地区,由此形成了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就业情况。再以广东省为例,大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较发达的城市工作,而很少集中在粤西、粤东等偏远地区。据调查,66.7%的大学生选择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就业,选择三线城市和城镇的仅5.6%,的确,在一二线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视野,三线的小城市则没有更多的选择,甚至很少大学生对口的工作单位和事业单位,因此造成了这种地区性的结构矛盾。其次是专业结构矛盾,目前很多学校设置的专业培养人数已趋向饱和,社会发展更需要的是技术性、实践性人才,因此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业会有更多的选择,而文科专业诸如文史哲类的学生则就业范围较为狭小,以至于不少学生会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或改换专业。最后是用人单位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公司的用人单位都是较为缺乏技术性人才,而非技术性人才则趋于饱和,例如会计行业,随着电脑记账技术的发展,许多公司已不需要雇佣专门的出纳人员进行人工对账,而只需一台电脑便可以完成报表的制作。公司的发展提升需要创新型的高技术人才加入,这就给许多本科毕业生设置了门槛。
2、门槛低,薪资低,门槛高,薪资高
近十年高校毕业生统计如下:
年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毕业人数(万) | 575.4 | 608.2 | 624.7 | 699 | 727 | 749 | 765 | 795 | 820 | 830 |
如上表所示,如今高校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在直线上升,但工作岗位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门槛低薪资低,门槛高工资高”的现象,即不需要专业性技能的体力劳动门槛最低,不重专业知识,也最容易上岗,却领着最低的薪水;而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则需求少,薪资高,竞争非常激烈。在这一现象的推动下,许多本科学历已无法再满足这类的招聘要求,因此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读博、出国留学等提升学历的方式来提高竞争优势,以谋取更优越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况。截止2019年,国内考研人数已高达340万,随着国家越来越向高新技术、创新方向发展,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追求高学历,就目前趋势来看,求取高学历的现象只会只增不减。这就给毕业生造成两难的境地,一是如果本科毕业找工作,则找到的工作也许比较容易,但薪酬较低,二是想追求高薪,就得再花时间提升学历。
造成这种就业难的现状不仅有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从社会角度来看,是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对毕业生进行了“筛选”;从学校角度来看,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市场的知识需求不匹配,滞后于市场需要,学校扩招,只是扩充了数量,还未能提升质量,因此造成了部分专业的学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而言,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得一些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从基层做起,非正是部门不去,加上毕业生自己个人的态度问题,对工作的百般挑剔,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去,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所
2.2.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2.1.高校扩招政策背景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专家为了抑制金融风暴,以免影响国内的金融贸易行业,1999年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目的是拉动内需,暂时减缓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可见扩招政策一开始是一种缓解经济的应急措施,并没有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也没有经过实验期,正是在种种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推行,才会引来一些负面影响,到后期更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话题。
2.2.2.高校扩招状况
1999-2009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数据分析表:
年份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报考人数(万) | 288 | 375 | 454 | 510 | 613 | 729 | 877 | 950 | 1010 | 1050 | 1020 |
录取人数(万) | 160 | 221 | 268 | 320 | 382 | 447 | 504 | 546 | 566 | 599 | 629 |
差额 | 128 | 154 | 186 | 190 | 231 | 282 | 373 | 404 | 444 | 451 | 391 |
扩招率 | 48.15% | 38.13% | 21.27% | 19.40% | 23.13% | 17.02% | 12.75% | 8.33% | 3.66% | 5.83% | 5.01% |
2009-2019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数据分析表:
年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报考人数(万) | 946 | 933 | 915 | 912 | 939 | 942 | 940 | 940 | 975 | 1031 |
本专录取人数(万) | 662 | 682 | 689 | 700 | 721 | 738 | 749 | 761 | 791 | 915 |
差额(万) | 284 | 251 | 226 | 212 | 218 | 204 | 191 | 179 | 184 | 116 |
扩招率 | 3.60% | 3.02% | 1.03% | 1.60% | 3.00% | 2.36% | 1.49% | 1.60% | 3.94% | 15.68% |
1999-2019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变动趋势图:
由上图表可知,近二十一年来,高校的报考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7、2008、2009三年突破一千万,达到高峰,其余年份呈稳步上升的状态,说明高等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和越来越普遍,人民大众的知识学历在逐渐提升,国民素质不断提升,教育越来越普及,这是社会正面发展的新现象。而在此期间本科与专科生的录取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分别是160万、221万、268万、320万、382万、447万、504万、546万、566万、599万、629万、662万、682万、689万、700万、721万、738万、749万、761万、791万和915万,整体也呈直线上升状态,并且于2019年突增至915万,为历史新高,比上年上升了15.7%。同时,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间的差额也在逐年缩小,由2008年的451万缩小至2019年一直在缩小报录比差距。对此,可计算出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率分别为:48.15%、38.13%、21.27%、19.40%、23.13%、17.02% 、12.75%、8.33%、3.66%、5.83%、5.01%、3.60%、3.02%、1.03%、1.60%、3.00% 、2.36%、1.49%、1.60%、3.94%和15.68%。录取人数越多,说明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就越多,充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然而也容易引发市场岗位饱和的现象,以至于引起就业压力。
然而,所谓的高校扩招,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校已有的专业上增加招生人数,如公共管理学院由3个班增加至10个班,通过扩大班级规模来实现扩招,但是所设置的课程不变,以及科任负责老师人数也不变,于是就会出现生多师少的现象,老师顾不上这么多学生只好“放养”,不自律的学生由此就会逐渐放荡不羁、学业颓废;另一种情况是学校新增一些热门专业吸引学生报考,利用了一些学生的盲目性,热门专业一般收费较高,以此来增加高校的经济利益,但因为新设,往往出现教学资源不完备、专业趋同等现象,如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大量的课程重复和没有重点,国贸、金融、经济等专业的课程趋于一致,导致学生毕业后反而没有专业优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另外,扩招不扩建,带来的只是资源的分散化,宿舍、饭堂、图书馆等地的生均占有资源下降,学生成为“批量生产”。
2.2.3.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关于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利弊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角度来看,高校扩招更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群众普遍的知识水平;从社会就业方面看,高校扩招又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剧增的一个罪魁祸首。可见,关于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有多方面的复杂性,本文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是高校扩招激化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具体而言,高校扩招使得更多的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更趋向于第一劳动力,即正规部门、正规市场的高收入、稳定、发展前景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城市劳动力或东部劳动力,而使得第二劳动力即非正式部门非正式市场的不稳定、低收入、低保障、发展前景一般的西部劳动力或乡村劳动力。这种现象造成了劳动市场上的二元对立,使得第一劳动市场过分饱和以至于供不应求,第二劳动力市场上却门可罗雀,缺乏人才。
二是高校扩招激化了专业与人才需求的不对口。高校课程的设置相对稳定,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实与时俱进的,由此便产生了专业与需求的不对称现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未经过市场的实践,多是纸上谈兵,年年不换的课程与教材使得知识也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与变化,缺乏科学预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在此情况下,若学校通过扩大规模和增设新专业来实现扩招,那必然会使专业设置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是高校扩招并没有缓解我国第二劳动力稀缺的现象,扩招培养的大学生都涌向第一劳动力,第二劳动力越来越少人愿意从事,会造成我国经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将近36.4%的同学愿意进入体制内工作,17.8%的同学愿意从事教学工作,13.6%的同学想进入国内知名企业,15%的同学想自主创业,10%的同学想进入私企,只有7.2%的同学想回家乡或是三线城市发展。可见,愿意到第二劳动力市场上工作的同学微乎其微,高校扩招没有使我国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得到缓解。
上述相关数据统计表:
就业单位 | 回答人数 | 百分比(%) |
体制内 | 109 | 36.4 |
教学事业 | 53 | 17.8 |
国内知名企业 | 41 | 13.6 |
私有企业 | 30 | 10 |
自主创业 | 45 | 15 |
三线城市(回乡) | 22 | 7.2 |
总计 | 300 | 100% |
可见,高校扩招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影响皆如上述所示。对此,我们需理性认识“就业困难”这一社会问题,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理对策。
3.结论
3.1.对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和追踪得出结论
本文经过对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追踪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特点就具有专业性、时效性、政策性和法制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东部地区领先西部地区,城市优于乡村,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出现了地区结构性矛盾与人才市场与专业需求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高校每年都在扩招,近21年来高校扩招从未停止,一方面虽然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后涌向第一劳动市场,造成了第一劳动市场的饱和和第二劳动市场的稀缺,激化了供求矛盾与专业与岗位对口的矛盾,学生对于择业容易陷入盲目状态中,对此,我们需理性看待这种就业难的现象。我们需理性看待这种就业难的现象。
3.2.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
3.2.1.就业并不难,难在选择。
虽然大学生面临了就业困难的问题,但如今市场上依然有许多待就业岗位,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便是证明。相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员工而言,相比之下,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大学生愿意放下个人心中的成见和态度平等看待一切职业,不挑剔不盲目,肯吃苦耐劳,到基层去打拼,积累工作经验,体验基层人民的辛苦,才能更好地养成大公无私、为人着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2.2.就业难题并非中国独有
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亦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题,这是每个社会都会存在的现象,2020年新冠状病毒影响下,X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是一大难题,日本、欧洲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多次的工人失业现象,因此,“就业难”问题是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共同问题,XX需要利用宏观调控积极得实施方案、缓解就业,但无需恐慌。
3.2.3.产业结构的转型往往会带来的就业难现象
我国产业结构急需加快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急需与之相适配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动力,先要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储备实力,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迎来社会经济的腾飞,拉动经济发展,提高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短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高校扩招所导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的速度,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情况。
3.3.国家层面对策及建议
3.3.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更多就业岗位
我国现阶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经济发展还桎梏在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模式。在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中,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规模还不够大,社会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不够多。我国人才强国计划,以人才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人才强国计划所导致的高校扩招迅速,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才扩招的速度,就必然会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与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可供应的劳动力不相符合,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力的供需结构性失衡。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经济发展来拉动。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以经济增长拉动社会劳动力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使经济发展结构与高等教育更好适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3.2.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为导向,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上就相当于高等教育向社会提供的产品。高校毕业生就业往难问题,说到底就是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供需不平衡,高等技术人才和现阶段经济生产结构的适销不对路问题。也就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高校毕业生的滞销问题。要解决产品滞销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瞄准市场需求动态,生产四肖对路的产品。那么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来说也应该是一样的。
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应该以社会劳动力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劳动力。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好获得社会认可,投入社会化大生产,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理想和抱负。
3.3.3.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
针对调查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认知度不足,且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所获取的所属专业外行业信息不多,能够获取的相关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信息欠缺,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高校毕业生对自我职业定位不够合理,对就业岗位与及就业报酬期望值过高,也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为此,大学生应该要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努力学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使得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当就业机会和自己理想相冲突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使得自己获得社会认可,获得生存资源,实现就业,施展才华和抱负。
3.4.学生层面对策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1、认清当前形势,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2020年受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就业寒冬将至,作为应届毕业生,应从思想上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心理抗压能力,面对招聘企业已大幅缩减,工作相当难找的境况,先不要慌乱,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要求,无论是低薪就业还是零工资就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取得人生第一张工作证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理清竞争思路,提高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下企业招聘职位严重压缩,应聘的优秀大学生却愈发多了起来,企业挑选的余地反而比往年更大。毕业学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现并挖掘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能力,例如发扬自己的外语优势,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从庞大的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职场。
3、不问薪水高底
在就业形势如此艰难的现实情况下,零工资就业已经是很多大学生朋友的选择,虽然不鼓励零工资就业,但是如果遇到了心仪又特别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可以暂时放下功利,以积累经验、扩展人脉、提升能力为目标去工作,这同样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5、快速准确定位,认清自己价值
尽快为自己拟定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发扬优势,努力填补不足,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得给自己快速、准确的定位。我应该要找什么工作,什么工作更能发挥我自身的优势?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地跟从大众,趋之若鹜,那样只会大量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包括面试的机会成本,因此必须拟定详细的职业规划,准确定位到底找什么工作,有的放矢才能又快又准。
6、充分发掘价值
在认清自己的价值后更要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在进行职业的选择之前,先考虑自身,反省自身,自己的能力如何,为何能被选上,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是否具有专业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否具有持续可发展的潜力?一般来说,大学四年,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做职业生涯的规划,到了大三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跟自己职业规划相适应的实践,从中可以发掘出一些东西。如果没有相关实践经历,则可以从生活经历、学习上找找自己到底具有什么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开元. 高校扩招政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2]杜瑜.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07-108.
[3]陈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
[4]袁晖光. 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
[5]莫鹏毅.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6]史彩虹. 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蔡志善. 高校扩招问题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8]张月芳,牛毅.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67-68.
[9]温涛,戴朝护.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2):72-74.
[10]张福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下的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5(50):138-139.
[11]沈曦. 高等教育模式转型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D].浙江大学,2004.
[1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3(06):83-86+108.
[13]邢志杰. 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C].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3:453-457.
[14]马志强,李业旗.浅析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吉林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03):17-19.
[15]Chu, Jinzhe & Liu, Jiali & Liu, Shaoqin. (2020).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sues.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08. 129-138. 10.4236/jss.2020.81011
[16]An B , Shen W . The Study on Self-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Mechanics, Culture and Medicine. 201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