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农产品中,大豆的开放程度是最高的。在2000年后我国农产品包括大豆在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发激励。现如今,我国大豆产量虽然也在世界大豆产量的前五个国家之中,但我们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却是全球对大豆的需求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近年来我国对大豆的需求增加,进口数量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大豆进口导致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在下降,国产大豆市场份额也随之下降。 无法自给的大豆,是继续不断增加进口数量还是通过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来提高大豆的国产数量从而满足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都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96年中国大豆进口税额仅为3%,大豆进口贸易逐步被开放。中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这些粮食作物的进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大,这些粮食进口虽然弥补了国内对其的供需缺口,但过多的粮食进口,以及进口品种的结构不合理,对某些国家的进口依存度过高等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粮食的进口中大豆占了一大部分,大豆和粮食两者紧密联系着,从中国大豆进口为出发点,研究中国的的粮食安全政策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大豆进口;粮食安全;饮食结构;土地密集型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本课题将针对中国大豆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此课题了解大豆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中国大豆进口量的不断增长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中国对此形势会做出哪些对应的政策。从而可以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提出对应可行的政策建议,并为可以怎样优化中国的大豆进口提出合理的参考政策。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于粮食的消费需求,Weietal(2012)认为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之间都存在着竞争性,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大豆或者大豆油都会受到国内大豆和大豆油的价格影响。Yu和Abler(2009)研究认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升级,正在从谷物和蔬菜等低能量的消费向乳制品和肉类的食品转变。
对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随之升级,人们对于肉食,植物油和乳品等增多,从而引发了对大豆的大量需求。
作为粮食作物的土地密集型的大豆,它的进口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剑文(2003),章健雯(2019),朱思柱(2014)认为中国目前对大豆的进口依赖性太高,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有着挑战性,大量的大豆进口降低了国内农民的收入,而且低廉的进口大豆价格给国内大豆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的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国家进行农户种植补贴还有增加大豆的种植地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还有就是提高国产大豆的单产量;再者,对转基因大豆也应进行政策性的考虑,重点提高蛋白大豆产业,研发更高级的大豆加工品,提高国内大豆的竞争力防范进口大豆的冲击。
而徐志刚(2000),戴鹏(2015),宣亚南、崔春晓(2007),董毓玲(2018)认为大豆是中国的主要四大粮食作为之一,但相比于大米,玉米和小麦,大豆的重要性并不及它们,而且现在大豆不仅仅是粮食作物,更多的是偏向于经济作物,基于中国人多地少,且耕地面积在不断地缩小,进口大豆既可以满足人们对大豆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使耕地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的生产,进而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1.3 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本课题计划较系统地研究大豆进口对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主要简略地从中国大豆的现状:历年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进口品种,进口来源地这些进行分析。然后就现状部分对中国大豆进口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最后就此现状下的中国大豆进口和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即通过网上数据库,图书馆论文,期刊,等途径来收集各种相关的有价值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选取合适的作为参考文献。
1.4 预期结果:
由大豆进口的现状得出的大豆进口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里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提出有效可行的政策建议,使中国粮食的进口中的大豆进口和粮食安全两者达到最好的结果。
2 中国大豆进口现状
2.1 历年大豆进口数量及其变化
大豆,又称黄豆,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但是中国却是大豆的起源地,中国各地都有种植。由于大豆具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可以榨油而且豆渣可以作为饲料,所以极其受很多营养家的青睐和推荐。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饲料之一。
中国1996年后对农产品的开放程度逐渐放开,并降低了之前为了限制农产品进口而采取的高关税,把大豆的关税降到3%左右。贸易的逐渐开放使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越来越多。在中国农产品粮食进口贸易中,大豆进口量居于首位,且远高于其他的农产品。加上近几年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对肉食豆制品等类食物的需求增加从而对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大豆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因此大豆的进口数量在不断增长,中国完完全全由之前的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大豆净进口国。
图一:历年来中国大豆进口数量
从上图可得出,从1994年起,在那之后的每一年中,我国大豆进口量都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开始,每年大豆进口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图二:2013到2019 年中国大豆进口数量
数据来源:华经情报网
如上图,从2013-2019年,除了2018年比2017减少了750万吨,其他年份都是比上一年的进口数量增多的。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8851万吨,比上年增长0.5%,又恢复了增长的趋势。
图三:
总体上来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都是在一直增加的,在2018,2019这两年的增长速度有点下降,但很明显,2020年1-2 月份的进口数量比2019 年任何一个月份的进口数量都大,预测在接下来的月份进口数量还会是呈增长的状态。
进口大豆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比重:
历年来中国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图四:2009-2017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位:万公顷)
年份 | 稻谷 | 小麦 | 玉米 | 大豆 |
2009 | 2962.40 | 2429.08 | 3118.26 | 919.00 |
2010 | 2987.34 | 2425.65 | 3250.01 | 851.58 |
2011 | 3005.70 | 2427.04 | 3354.17 | 788.85 |
2012 | 3013.71 | 2426.83 | 3502.99 | 717.11 |
2013 | 3031.18 | 2411.73 | 3631.84 | 679.05 |
2014 | 3030.99 | 2406.94 | 3712.34 | 679.99 |
2015 | 3021.57 | 2414.14 | 3811.93 | 659.00 |
2016 | 3016.74 | 2419.08 | 3676.29 | 715.60 |
2017 | 3017.60 | 2398.75 | 3544.52 | 819.40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到2017年中国四大农作物的总种植面积分别为:9960,9830,9779 万公顷。总的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但还是呈现减少的趋向,这三年大豆的种植面积是呈现增多的现象,2015-2017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各自约占四大农作物的总面积的6.7%,7.2% 和8.4%,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多的。
图五:2013-2018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图六:
数据来源:华经情报网
图五图六两图是2013-2019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大豆产量。以2016-2018年来看,种植面积对应的产量分别是:7598.53,1369;8244.82,1528;8412.77,1597万吨;而从上文提及到的历年来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可知2016-2018年的进口量分布为:8391,9553和8803万吨。用它和国内种植面积对应国产大豆的比例可以大概得出2016-2018年大豆的进口数量约需要大豆的种植面积分别为:46573.6 千公顷,51546.3千公顷,46372.96千公顷。所以以此估算的中国进口大豆约占中国四大农作物耕地面积:2016年约为45%,2017年约为50%
由此可见,中国进口大豆为中国其他三大主粮释放了更多的耕地资源。对于目前中国耕地资源的日益减少,若这些大豆的需要都得靠国内种植来满足的话,其他的三大主粮的种植面积都得大大减少,这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
2.2 进口品种数量变动及其未来趋势
X、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荷兰、印度等国家是世界上大豆出口市场的主要集中地,从1996年中国大豆进口贸易放开到现在的2020年这些年里,单这些国家的大豆出口就占了世界大豆总出口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X,巴西和阿根廷一直都首列于世界大豆出口量的前三。
这三个国家都是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巨大,大豆种植几乎都是机械化,区域化,利于发展商品农业。[1]且由于X,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转基因技术的成熟,它们出口的大豆几乎都是转基因大豆。
2.2.1 进口转基因大豆和国产非转基因大豆
中国进口大豆主要为转基因大豆,随着转基因大豆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国际上的转基因大豆市场也在不断发展,转基因大豆的不断发展却在冲击着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中国从1997 年开始从国际上进口转基因大豆,1997 年进口量为200多吨,且这个数量在逐年增加。[2]
中国主要从X,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而这三个国家的大豆种植中转基因大豆种就占了超过百分之九十。因此我国进口的大豆都几乎是转基因大豆。
崔凯曾说过“想买大豆就离不开这几个国家,与国内的传统大豆相比,这几个国家的转基因大豆不仅具有一些优良特性,而且含油量高,主要用于榨油,豆粕(饲料),人们对其需求大,且价格较国内价格低,崔凯说:“X大豆从2600元一吨的装船前价格到加上运到中国的运费以及关税后达到3300元一吨,但它还是比国产大豆3700元一吨便宜。”[3]
而中国种植的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中国的大豆种植以小规模种植为主,种植区分散大豆种类较多,质量不一。但这些非转基因大豆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其可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人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的需求,所以,发挥国产传统国产大豆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健康性,优质性,有严格的保证,打造属于中国的高品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大豆的一个发展方向。[4]
2.2.2 近几年大豆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差异
如下两幅图:第一幅图是2010年到2018年7 月份的国产大豆进厂价和进口大豆进厂价,从图看到两者差异并不大,基本上上下波动很小。但大体上进口大豆的价格都略比国产的低,特别是2017年进口大豆进厂价大约低于国产大豆1000元/吨,2018 年7月份趋于持平。
图七:
第二幅图,2018年9月到2019年月。进口大豆的价格一直都低于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且两者的差异在逐月增大。
图八:2081-2019年国内大豆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
2.3 进口来源地变化及其趋势
世界大豆主产国自引进大豆种植后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出口量都是在逐年增长的,如下两图所示:
图九:1980-2013年大豆主产国家的大豆种植面积:
图十:大豆主产国出口量变化(百万吨)
图中,巴西的出口量在逐年上升,且在2012年后超过了X。X和阿根廷虽然也是在不断增长,但它们的增长速度很慢。中国的大豆进口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国家,比较单一,且对它们特别是对巴西和X的进口依存度比较高。近些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逐渐降低了对X大豆的进口量,以此来避免过高的依存度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中国的大豆进口地逐渐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如下图:
图十一:中国进口大豆来源地及其占比
图中,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总进口额的53%。近年来,从巴西进口大豆的份额仍在不断增加,相反的,而来自X、阿根廷等国家的进口份额则有所减少,X减少幅度最大,直接从首位降到了巴西之后。其次是阿根廷,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大豆进口份额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5]
X大豆2014-2019年进口占比均值为37.3%,而最近的占比为18.9%,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却没有掌握大豆的定价权所减少;阿根廷由于干旱等因素影响自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也下降了;而自巴西进口的大豆却增长到了75.1%。
2.4中国大豆长期需求的缺口
中国的大豆产量一直都远远低于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巨大的需求缺口使得我国大豆得依赖进口来弥补。如2017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为9600万吨,而中国的国产大豆才1530 万吨,进口大豆就占了总需求量的86% 多。[6]如此低的大豆自给率导致了中国大豆的供给高度依赖进口。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进而追求更健康合理的饮食,因此人们的饮食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对肉食类产品和豆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使大豆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但中国的土地资源稀缺且大豆与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相互制约,正由于我国的耕地资源稀缺,技术不够发展,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等,大豆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大豆的单产量也不高。国内大豆产能的不足以及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量,是我国大豆市场需求缺口形成的原因。它得依靠进口来弥补,从而导致了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进口数量从 2013 年的 6338 万吨上升到2019年的8851万吨。曾经的大豆出口国完全变成了如今的大豆进口国。而全球的大豆却是供大于求的情况,正好利于我国通过大豆进口来弥补我国的大豆生产消费缺口。
图十二:2015-2019年全球大豆产量及消费情况
资料来源:USDA,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历年中国大豆的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
综合上文所提及到的人们饮食结构的升级,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国产大豆的产量低下,国内大豆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民对大豆的需求量,这个缺口将会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小的,反而未来会一直存在且会越来越大。
3 大豆进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民为邦本,食为政首”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维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之务,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面临的难点问题[7]。在全世界关注粮食安全的同时,我国粮食贸易也逐步受到重视,2013 年中央农村工会议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粮食安全:中国XX于 2013 年对传统粮食安全观进行了重大调整,改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制定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8]
大豆进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发生变动,大豆需求量大而国内产量难以变大所形成的缺口需要进口弥补。二是我国大豆进口对少数国家依存度过高的问题。这些国家若发生一些政治问题或其他可以直接影响到与我国的粮食贸易,都会给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以此大豆进口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紧密联系着。
3.1 要素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即要素禀赋,我国的土地资源稀缺,而且最近还在逐渐减少。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当中,像大豆,小麦,玉米和大米等粮食这样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上最早丧失了成本竞争力。作为土地密集型的大豆,它对自身生产有着抑制作用,但对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却有着促进的作用。
中国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却稀缺的现象导致了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近年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因为城镇的建设在不断地下降,2009年还有13538.46 万公顷,到2016年却只剩下了1349.66万公顷,缩减了42.8万公顷。截至2019年,约为1190万公顷。
图十三:2009-2016年中国耕地资源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万公顷)
数据来源:2009-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况且土地密集型的农作物增加了自身的种植面积会对其他农产品有抑制作用。中国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小麦和大米之间会相互制约,加上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必会使大米,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而它们又恰恰是在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减少会使其靠进口来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其结果会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一直以来,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都是以土地密集型农作物为主,且主要从几个国家进口,对主要进口国家依存度较高。而大豆进口对中国农业没太大影响,其他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是人们的主食,而大豆并不是。因为大豆在逐渐地转向经济作物。
此外,大豆单产量受到了高科技含量豆种的选择,还有就是水分、土壤和气候也会影响到大豆的单产量。而X,巴西,阿根廷这些大豆主要生产国的大豆单产量都很高,相比于它们,中国的大豆仍以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为主,单产和防病虫害的能力都很低,再者受到国际市场较低的大豆成本价格的冲击,中国的豆农对大豆的种植积极性降低。更多的豆农从种植大豆转向了种植蔬菜等其他收益更高的农作物。
耕地资源稀缺,大豆单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大豆的种植积极性降低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产大豆的年产量都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如上文已经提及到的近几年我国大豆的生产量:
图十四:
数据来源:华经情报网
虽然从图可以看出大豆的国产量是逐年有所增长的,但根本原因却是由于这几年大豆的补贴政策和大豆振兴之下,大豆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而增加。
我国粮食出口的品种中,玉米、大米和小麦是主要的,但它们的出口量却是微乎其微的;而进口的品种中大豆是居于首位的,其进口量在逐年攀升。大豆高度依赖进口正是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稀缺以及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民需求所导致。如下图:
图十五:历年中国大豆的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
历年来特别是2019年大豆的需求量和大豆的国产量之间形成的巨大缺口,依赖进口大豆成为了必然。
大豆如今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粮食作物,更多的偏向了经济作物,所以大豆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其他三大作物的稳定性。“以豆换粮”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
但过高的大豆进口依存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我们需通过多元化进口改变过于依赖某些国家的局面。
3.2 饮食结构的变动决定了进口的长期性
大豆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千年的种植历史。自1804年大豆引入X后大豆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世界各国也开始栽培大豆,它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饲料之一。
近年来大豆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并非一段时间内的需求猛增,而是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动造成的,而且会一直这样下去,不会反转从而使需求量缩回之前的那个需求量。
近年来,国家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变大且优化,饮食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人们从最初的要吃饱到如今的要吃好,吃精转变,因此对肉类,乳制品和植物油等产品的需求量增多,反而对粗粮的需求量减少。继而对可用于榨油,制作豆制品等的大豆的需求量增多。如下图:
图十六: 2014年到2017年我国的大豆消费结构情况(单位:万吨)
日期 | 总计 | 压榨消费 | 食用消费 | 种子用量 | 损耗及其它 |
2014年 | 8983 | 7734 | 915 | 50 | 284 |
2015年 | 9667 | 8289 | 1035 | 54 | 289 |
2016年 | 10813 | 9290 | 1118 | 66 | 339 |
2017年 | 10705 | 9112 | 1204 | 69 | 320 |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
人们饮食结构的升级对肉类蛋白类的需求增加,进而引起了养殖畜牧等肉类动物所需的高蛋白饲料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下图为豆粕的消费用途,其中奶牛,牛,猪和家禽等肉食类养殖就占了很大一部分。
图十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网
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国内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豆粨需求的旺盛,从而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肉类消费需求,一方面,中国通过进口肉类来弥补;另一方面,从国外直接进口饲料转化用粮,以此来满足国内养殖业的原料需求。使得近年来玉米等词料用粮大幅增长。[9]
有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的大豆需求量和产量相差巨大,每年的大豆需求量在1.1亿吨左右,其在我国粮食总需求量中占了很大比例,而大豆产量却只有约1600万吨,意味着中国有90%的大豆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
饮食结构变动,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大豆需求变大国内产量却难以变大。这需求量和国产量之间的巨大缺口不得不得靠进口来弥补。
3.3 进口来源地集中决定了不利于粮食的安全性
中国的进口来源地是巴西,阿根廷和X。这三个国家都是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巨大,可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发展商品农业。[10]
图十八:2018年全球大豆产量地区分布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图可看到X的产量占了全球产量的34.29%。每年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大豆都用于出口,出口量高达3000万吨。
而巴西,仅次于X之后,每年的大豆产量约为8680万吨。这得益于巴西广阔的大豆种植面积以及高效的生产率,大豆的种植面积就超过了千万公顷,大豆的产量一直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在近几年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更是使中国的大豆进口的来源逐渐转向巴西。
阿根廷是世界上第三大生产大豆的国家,每年大豆的产量高达5240万吨。
这几个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出口国,也是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我国历年来大量的进口大豆正是高度集中于这三大主要大豆出口国。从乌拉圭、加拿大也有一定的大豆进口。
如下图:该图为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来源国及其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从X和巴西进口的大豆占了总进口数量的87%。近几年来,由于国际政治等的影响,我国对X大豆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把进口重心慢慢地转向阿根廷,巴西等南美洲国家。
图十九: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地及其占比
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从X进口的大豆都是逐年上升的,但在2018年第一次下降,数量为1664万吨。相反的,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在2018年恰好历年来的最高值,为6608万吨。另外,从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的大豆也是增加的,但数量相比巴西,X和阿根廷这几个国家微不足道。
图二十:中国大豆进口主产国
数据来源:中华银网
近年来,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不断增加,而从X、阿根廷等国家进口的大豆数量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是X,其次是阿根廷,来自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大豆进口份额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5]
但中国进口大豆的来源地过于集中于以上几个国家,对他们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并不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比如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因受其影响,中国对从X进口的一些产品提高的关税,大豆就属于增加关税的进口产品名列中,中国从而减少了从X进口的大豆数量,转而增加对巴西南美等国家的大豆进口数量以此达到平衡。倘若X巴西等中国集中进口大豆的国家都与中国有类似的贸易战,那因为对他们高度的进口依存度会给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通过多元化进口改变过于依赖某些国家的局面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3.4 不同进口品种决定了大豆国内产量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进口大豆基本都是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进口大豆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我国的国产大豆都是非转基因的传统大豆,非转基因大豆含有极高的蛋白质,人们可以用于制作豆制品,也可以直接食用,安全性高,但产量低,少,价格贵;进口大豆含油量高,主要榨油,豆粕(饲料),价格便宜,需求大,但大多是转基因大豆,安全性无法保障且对国产大豆产业冲击巨大。或许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Manhong Zhu 和 John VanSickle认为在未来,豆粕的需求量会增多,而且大豆油和植物油也会形成竞争。并认为进口大豆及大豆制品而集中生产高产的作物对中国是有利的,同时,他认为转基因大豆是安全可靠的。[10]
非转基因大豆,高蛋白含量是其优势,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于加工产业。转基因的进口大豆虽单产量高,含油量多,价格相对便宜,但却没有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所具有的高达30%多的蛋白质含量。而蛋白质又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因此,发挥国产大豆这个优势,打造具有健康性,优质性和严格的保障性的高品质的中品牌非转基因传统大豆,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11]
李顺秀也曾说过,根据我国的国情,耕地资源稀缺,大豆实际生产的情况,可以使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格局。综合考虑人们的饮食习惯,喜好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从而发挥出我国大豆的优势,并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培育出相对应的高品质的具有高蛋白又含油量高,产量高等性能的优质大豆品种。
4 对应的政策建议
4.1适当进口更多的大豆等非主粮农产品
粮食安全,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一个国家要确保粮食安全就得满足一个国家的粮食基本供给,保障粮食的最基本生产和供应能力,且应该充分利用好国际市的市场资源。对于我国为了弥补大豆需求与供给的缺口而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从大豆的贸易自由化来看,并不会严重损害国内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国内对大豆需求不断增加的消费者们的福利,而且对实施有效的虚拟耕地战略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12]
由上文可知,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量越来越大,且在国际市场上占的份额极大,目前已经是世界上进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了。因为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仍然在不断增加,且水土资源等本就稀缺现又逐年缩减,在这些现状下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进口大豆不可避免,而且会继续增加。一直以来为了更好的保障粮食安全,把耕地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都是以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作物为主。进口品种结构方面,进口量变化尤为突出的是大豆及食用植物油,目前大豆己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中的最主要品种。
大豆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相比于进口大米,小麦等主粮农产品,大豆的大量进口为中国释放了大量的水土资源,可以种植更多的主粮农产品,又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我国紧张的农业资源紧缺压力得到了缓解,即为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而且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所以通过合理地进口更多的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作物,将释放出来的耕地便可种植更多的大米,小麦,玉米等其他主粮作物,有利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
4.2 大豆振兴和大豆补贴政策
以往,中国的粮食都是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在国际上并没开放,仅能进口的一些产品也是需要受到关税等的限制。1996年以前,中国能够从国外进口的粮食作物只有极少量的大米和小麦,当时的玉米是没有进口的。1996年以后,中国逐渐开放国门,粮食贸易开放程度逐渐加大。之前为了限制进口而实施的大豆关税降至了3%的较低水平。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受到WTO条约中一些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粮食进口规模在迅速增长,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但粮食消费量却大幅增加。随着城镇化的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的科技素质低,进口依赖度提高,种粮收益低,人们种粮积极性降低。[13]
由于大豆已经由粮食作物转变成为经济作物,因此,增加大豆进口并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保证其他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中国粮食的自给率。[14]
2002年中国XX推出了“大豆振兴计划”,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大豆种植者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大豆振兴计划给大豆种植业投入了一亿元的补贴金。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豆农的利益,调高他们对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增多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单产量的作用。
2017年6月份,国家对大豆政策有所调整,用大豆市场收购+生产者补贴相结合方式替代了之前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2018年大豆补贴政策采取“一卡通”等的方式给生产者补贴资金,补贴范围集中在了大豆优势产区。
2019年的大豆政策指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提高大豆的自给率,实现大豆增产,提供质量和健康环保的目标。
2020年大豆的临储政策被取消,又实施回之前的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实行适当的大豆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豆农的大豆种植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豆的产量,进而提高了中国粮食的自给率,降低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
4.3 增强国内豆农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上文大豆的现状中有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价格差图表。进口大豆一直都比国产大豆价格低,再加上进口大豆的含油量高,进口大豆冲击着国内的大豆市场价格。
受到进口大豆的低价冲击,豆农种植大豆的收益变低,种植大豆的农民种植积极性因此降低,于是他们更趋向于种植蔬果等其他收益性更高的农作物。历年来为提高大豆种植的积极性而执行大豆种植补贴政策如:大豆“市场化收购+补贴”制度;目标价格制定;有保有放的进口政策;价格支持,促进粮食供需不断趋向均衡稳定等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大豆种植积极性。
Schneier(2007)认为全球大型农业跨国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的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农业体系会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安全[15]。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70%多的油脂市场原料与价格还有食用油供应都曾经被四大跨国粮商控制着。由于它们的国际资本,对生产有着极大的控制权。。[16]
因此,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减少金融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增强国内豆农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对中国粮食安全有着保障作用。
4.4 提高自己竞争力,分散化进口
近年来大豆年产量虽只有1600万吨左右,但我国每年的大豆需求量却约为1亿多吨。如此大的缺口都是得靠大豆进口来填补。由于我国的地资源不足,现阶段我国大豆依旧依赖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而进口的大豆中一大部分却都来自与X,巴西和阿根廷等这几个主要大豆主产国,对这几个国家的依赖性极高。因此,提高我国的大豆竞争力,以及分散化进口大豆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提高自身竞争力,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挥国内传统国产大豆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健康性,优质性,有严格的保证,打造属于中国的高品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进口国多元化,应与世界粮食供应商建立起粮食自由贸易体系分散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粮食自由贸易,降低因进口国的因素而引发的粮食安全风险。以巴西大豆替代X大豆、增加从新兴国家的大豆及替代品的进口、坚持执行饲料新配方及科学养殖等。
5.结语
目前中国大豆需求量仍在不断增加,而国产大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大豆需求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大豆需求量和产量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不得不靠进口来弥补。但大豆虽已经逐步向经济作物发展,但仍属于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大豆进口的依赖性过高和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都存在着一定的威胁。面对大豆的大量需求,除了进口大豆,我国更应该考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去采取措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稀缺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技术创新,进口国家多元化,打造属于中国的高质量国产大豆等去提高大豆的单产量,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可缩小大豆需求与生产的缺口。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大豆加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
[2]郑金英,翁欣.国际转基因大豆对中国产业及其期货市场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5年第五期.
[3]付晓萌.专家解读我国为什么进口转基因大豆[N].大众新闻,2020-01-02.
[4]徐娜,付东郝,洁谷宇.我国大豆进口对大豆产业安全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年9月第35卷第18期.
[5]戴鹏.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5.
[6]佚名.2018年中国大豆产量、消费量及进出口分析[N].中国产业信息.
[7]郭修平.粮食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D].吉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6.6.
[8]黄青青.中国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9.6.
[9]戴鹏.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5.
[10]Manhong Zhu & John VanSickle.China’s soybean import allocation analysis by country oforigin[J].James Seale,2015.
[11]徐娜,付东郝,洁谷宇.我国大豆进口对大豆产业安全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年9月第35卷18期.
[12]蒲红杉,章棋. 转基因大豆进口贸易的安全管理与激增诱因[M].现代商业,国际贸易,DOI:10.14097/j.cnki.5392/2019.06.016.
[13]徐亚洁.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14]谭林.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北京林止大学学术论文,2010.1.
[15]B.Schneier.The Death of the Security Industry[J].IEEE Security & Privacy Magazine, 2007,5(6):88-88.
[16]宣亚南,崔春晓.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对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分析[M].中国农村经济,2007.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