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九寨沟论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强大的协同效应。 媒体创造的开放透明的报道体系,积累的丰富报道经验,培养责任心和建立人文情怀,对我国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了这么多的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抗震救灾报道,我国突发新闻报

  一、灾难性报道的概述

  关于媒体救援报告,目前该行业没有一个非常权威和广泛接受的定义。该行业试图给出媒体报道的定义。媒体援助是指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短信。它依托广泛的公众信息和强大的舆论,广泛覆盖重大灾害事故的严重后果,贫困与疾病,广大群众心理压力与精神压抑等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通过媒体在一定范围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群众,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财政捐助,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和舆论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爱情报道是最常用的媒体援助手段。

  二、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特点

  1、及时性原则

  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要求及时发布及时的声音。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媒体及时向公共党派和XX反映情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危机。媒体人员必须抢占舆论制高点,制定事件日程,化解危机,维护XX的公信力。在网络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面对突发事件,各种信息都在天空中飞翔。如果媒体不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他们容易在人民群众中滋生谣言和恐慌。媒体可以及时发生,也可以提高媒体的可信度,塑造自身品牌的影响力。“面对重大而突发的事件,首次报道的媒体无疑会将他们对事件的认识,他们的判断,甚至他们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渗透到新闻界的作品中。新闻界将接受这些理解,判断和意见。那些产生“印度遗留现象”,造成先入为主,开拓性的结果。

  2、准确性原则

  这个消息主要是关于传播社会热点事件和传递一些积极的能量。特别是在基层新闻媒体,新闻的写作应该保证准确性,不能随意捏造。

  3、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生活和新闻的最基本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是一场葬礼,也不是短暂的,它是一个永无止境,从无到有的过程。了解新闻,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变革的过程。“事实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事实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这必然与新闻事实相冲突。”在这样的矛盾中,事件的追踪和报告及其实时发展背景的跟踪是事件整个发展背景的真实表现。

  4、一致性原则

  首先,报告的数量应该是准确的。地震事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报道的数量,一方面应该重点关注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到位的信息量。地震灾难,新的如果新闻媒体无法合理掌握报道的规模,那么通过轰炸式报道策略就很容易造成紧张的社会环境。集中报告也容易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这种负面影响也违背了信息披露的初衷。对新闻报道进行爆破和轰击,也可能给受灾群众造成次生危害,充分考虑相关社会影响,准确把握地震报道数量。

  三、灾难性报道媒体的责任

  1、传播责任

  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人类需要随时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就在新闻诞生之前,人类就有传播新闻的活动。新闻业的兴起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目的性,制度性,组织性,相当数量的专业化员工以及日益先进的设备和手段的大型社会活动。这种有组织的社会新闻传播每天为人们提供有关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各种信息。这使人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有更紧密的互动和互动,使人类能够了解世界并改变世界。不断提高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所以媒体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发生灾难时,媒体正在积极响应事件的传播,并以事件负责人的态度传播事件。

  2、监督责任

  舆论监督有助于消除社会丑陋,防止精神和道德退化和工作失误。这是一种社会防腐剂。“舆论监督的开放”权力“造成了媒体批评和揭露的大部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即使有时群众也有困难和困难,首先求助不是行政司法机关但新闻媒体: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及其揭露各种社会不公和丑闻的专业性使得媒体的救援报道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挖掘信息

  观众最想知道,最需要了解的信息是最基本的灾难报道,最有价值的媒体活动,也是媒体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援助行动和救援行动不应侧重于呼吁,而应着眼于向受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面对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向公众提供有用和有用的服务信息。

  4、公开信息渠道和平台

  建立公共对话空间是明智的举措,可以缩小与群众的距离,建立成熟和谐的信息空间。网络发言人发布后,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拓宽了在线举报渠道,背后是这一系列成熟的系统,各级XX和各级媒体都在处理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积极探索,也让不少网民冷静思考,理性的不断追求表达。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关闭信息不是消除误解的一种方式。只有当观众的呼吁得到表达时,他们的情绪才会流露出来,他们愿意被重视才能使社会发展健康。必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政治文明水平。作为全社会的信息中心和传播者,媒体也应该收集和倾听多方多利益主体团体的声音,获取他们自己的新闻来源,收集和处理频繁和有争议的事件。

  四、21世纪初期信息化背景下汶川、九寨沟两次地震报道的特点

  1、事件回顾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12日14:08:04,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龙门山的南北方向在此期间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灾难。一年半后,同样的不幸来了。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八寨地震发生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张闸镇(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震级M7.0,震源深度20公里。xxxxxxx就四川省九寨沟7.0级地震发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组织救灾工作,全力抢救伤员,尽量减少伤亡人数。

  2、媒体报道特点

  首先,面试应该很深入。在接受媒体援助的采访中,必须深入细致,全面,不仅是对现在,也是对过去;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它的周围环境。否则,一旦不应该启动社会救助的人员提供援助,就会损害媒体的信誉。与此同时,只有通过深入访谈,才能明确书面,书面,书面和目标人物的情况以达到预期目的。
  其次,信息应该透明。媒体援助报告使媒体成为接受者和捐赠者之间的纽带,而关爱个人的捐赠通过媒体转发给接受者。此时,观众不仅关注受众的命运,还关心参与捐赠者,捐赠多少,如何使用等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耐心细致,记录每笔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并在媒体上发布,为广大公众清晰记录。对于媒体来说,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报道,可以增强观众对媒体的信任,建立媒体形象,为未来类似报道的成功运作奠定基础。
  再次,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实施。媒体的观众相对固定。媒体救援报告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固定的媒体受众将了解新闻事件。大多数热情的观众也会向助手表达他们的意见。提供财产或精神上的帮助。在一组救援报告完成后,观众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同情疲劳”,并且随着前一组报告结束,对援助报告的兴趣将减少。这次发布救援报告,有可能是因为观众的热情削减,导致整个小组报告失败。因此,报纸上出现的救援报道频率不宜过高。

  五、二次地震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主题与报道内容

  (1)及时披露灾害,包括破坏,伤亡,爆发等。
  (2)各方面抗震救灾动态报道。其中包括中央的反应:国家领导人的反应和下落,中央XX部门的反应,启动应急机制,地方XX和机构的反应,行业和部门反应以及各种社会反应。
  (3)救灾期间报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这包括党和军队的勇敢和无私,强烈和强烈的生存欲望,普通人的行为和所有在线救援行动。
  (4)关于抗震救灾情况的报告。如“民政部:交通,物资调度,天气是三大救灾”。
  (5)关心和关心被害人的身体,生活,身心状况。如“上汽紧急通知”:防止假冒食品流向受灾群众手中”;“中央联合发起”灾后心理援助计划”
  (6)探讨地震的原因和地震的特点。如“民政部:四川汉川地震有五大特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不能准确预警,中外专家和机构分析村震地震的原因”o
  (7)国际回应。如“外国记者:中国XX救灾行动效率超乎想象”。
  (8)交通报告。例如,“中华慈善总会紧急拨付400个帐篷,拨出100万紧急捐款-支持中国侨联在灾区积极出售海外侨胞”。
  (9)灾后重建监督和进展情况报告。包括保险金,受害者的心理重建以及具体的重建工作安排和实施进展。例如,“我们如何在灾难发生后重建家园?”专家们谈论灾后的规划和建设。“灾后重建并担任官员“。
从汶川到九寨沟论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2、新闻体裁与报道立场

  报道的人文关怀是指新闻报道不仅从报道的角度表述信息的表面选择,语言表达需要以人为本,报道人性,充分考虑受访者和受众需要和感受,以便他们不会伤害他们,不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并试图使他们变得美丽挂着,预先报道的重点是“救援”,记者也在采访过程中尽量不要阻碍救灾。同时,据报受害人一直关心生命。媒体高度重视灾难给灾民造成的心理伤害。特别是对于儿童心理重建,特别关注信息收集的各个方面,包括专家意见和国际经验。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六、从二次地震报道看我国灾难新闻报道转型

  1、传媒性质与自身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

  目标是相对于主观的。客观报告更接近事实,而不是人为夸大有些事实或故意避免一些事实。在客观报道中,媒体经常根据观众的需求发送活动。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在灾害报道领域,客观报道是指遏制灾害,客观应对灾害,真实反映救灾动态,敢于调查事故原因,追究责任人,不再渲染典型的身份和行为在救灾工作中的忠实记录和一系列报道行为。结果,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造成极大的损失。然而,新闻媒体刻意回避最重要的事实,片面强调了抗震救灾成果,人为制造了灾情不严重的错觉。这是一份不客观的报告。客观报道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另外,报告的目标不仅是报告的客观内容,也是报告语言的目标。与前一期相比,差异较大的是,在唐山地震现象期间,不同语言的报道,不论是标题还是具体内容,都未报道,新闻语言更加顺畅。

  2、公众主体意识的变化

  每年都有大量新闻事件发生,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公众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当新闻爆发时,舆论往往呈现出片面的趋势。然而,由于新闻事件的细节通过挖掘和恢复而得到恢复,舆论转向对方或在事实已知之后出现得更多,人民的声音,舆论逆转的原因,是造成公开的事实,如事实和追求公平。

  3、国际传播环境的变革和影响

  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图像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际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频率越来越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报道。其中,中国的一些灾害和暴力事件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国际新闻报道中国的一些与灾难有关的事件往往将灾难事件与中国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新闻报道经常从灾难事件转移到更宏观和政治化的报告水平。这些报道也从一方面显示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相关新闻的看法以及他们想传达的信息。

  七、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考

  1、树立正确观念,坚持推进信息公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必须真实,及时,全面地报道。在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中,有一种说法是“灾难不是新闻,救灾就是新闻”。这种传统报道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党和XX及有关部门领导如何实现目标,克服困难,解决灾害。为了这个机会,让人们摆脱绝望。不可否认的是,面对突发事件,有关部门的领导确实在一线负责,他们不知疲倦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但是,媒体关注的内容是有偏见的,并不能从全球角度提供合理的报道。
  报告的全面性是指媒体媒体应该提供各方面的事实,并给予不同意见的机会。它要求:“首先,要求一件事情的报告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其次,需要一份关于社会现象的报告,以提供全方位的纵向和横向材料;第三,对于有争议的事件,全面评估并全面覆盖各种情况,意见和意见。

  2、构建突发事件快速反应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

  “当代中国媒体生态的最大变化是将媒体带入市场,并使媒体从党和XX领导的前任部分转向市场主体。”“从经济角度来看,媒体正在做生意。有一个市场,一个需要关注的市场,一个眼球市场,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媒体更加关注观众,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固的地位并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在市场管理方面,媒体专注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尽量专注于惊喜,争夺观众的“眼球”。比较注重追求新闻卖点。
  在中国社会大转型期间,媒体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具有思想宣传,信息传播,文化教育,生活娱乐等社会功能的民意机构。其次,它是一个经济实体,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行事。是适者生存的特殊商品的市场竞争。因此,如果媒体想要在激烈竞争甚至残酷的媒体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必须首先把社会正能量放在首位,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强调媒体的指导和教育职能:“新闻业是一种上层建筑,以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以精美的精神食物。因此,有必要构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媒体引导联动机制。

  3、提升传媒的社会责任与公共意识,加强人文关怀

  所谓公众意识是媒体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也是媒体内部特征产生的内在反映。一些救援报告造成的慈善疲劳和信心危机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媒体的认识。因此,救援报告必须努力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抚慰爱心,确保爱心援助落到实处。

  结束语

  重大和意料之外的危机事件对XX和新闻媒体都是挑战和机遇。它对XX和媒体的决策和复原力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集中和尖锐的考验。危机的蔓延不仅反映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水平,而且反映了该国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和开明性。在比较分析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后20天的危机沟通管理情况时,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审视大局和开展准确的舆论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理念和责任感在及时披露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发展消除和解决危机的意见和事实信息,建立解决危机和风险的舆论环境,是危机管理取得成功的难题。中国媒体还应争取主宰国际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的高度,坚持XXX新闻出版原则,理顺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审议有关新闻法律和传播策略。具有普遍意义并具有中国特色。新形势下的媒体理念及其运行机制呈现出更加先进和成熟的外表和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季宗绍.新闻采访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0页一第69页.
  [2]南方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第十三辑)一灾难新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3页一第5页.
  [3]钱刚.不能忘却的人间灾难:唐山大地震[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4]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一第5页.
  [5]马胜荣,薛群.描述世界一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70页一第78页.
  [6]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68页一第75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中国’98大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第2页.
  [8]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9]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第225页.
  [10]林泉.地球的震撼[M].北京:中国地震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11][美]卡罗尔·里奇.新闻报道与写作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7页一第375页.
  [12][美]梅尔文·门彻.西方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444页-第454页.
  [13]仁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5页一第10页.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0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7月27日
Next 2021年7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