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摘要: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专属语言”,加之近些年来生活节奏陡然加快,生活压力较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面对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而快节奏的生活又让他们无法宣泄自己心中的情绪,因而这些人群就更加需要情绪的宣泄,而与此同时,一股“丧”风陡然袭来——“睁开眼睛,发现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我好难,我好烦”、“生活终于要对我这个小宝贝下手了”等等,甚至都做成了表情包,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传递这些“丧”信息的人群,又无一例外的,该干什么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可以说一股“丧文化”成为风气,逐渐流行。年轻人群通过传递这些表情,周边乃至相关联的素材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获得了短暂的心情平复,这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因而能够研究“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达,似乎也可以让它的功能更加强大,让人们在看到他的时候产生更多的共鸣,索性就彻底的宣泄出来,因而这类相关的设计也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最终选定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也希望能给探究其作用,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丧文化,视觉,艺术表现

第1章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课题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传递需要传递的信息。这其中除了面对面的口口传述交流之外,借助文字、图画等作为载体的方式遍就成了人们表达、传递的工具和媒介。而实际上,眼睛能够看到的除了真实,还有可流传后世的文字、图画等,遍布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保存的文史资料、稀世珍宝也成为表达的载体和工具。不同的文化阶层钟爱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流派,诗人画家靠诗作、文章、画作等抒发情感,吐露心声。而在传统的中国书画历史中,书画同源,书法、绘画乃至后来的刻版、雕版的印刷物也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分。

由于文字的认读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较多,因而纹饰、图案等的可辨识性格外的突显,因而传播更加的便捷、广泛。早在千百年前,人们便可以用画作来抒发情感,表达心情,甚至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朱耷的题款,便有哭笑之分,朱耷的号——八大山人,该名号时常作为他的画作的题款,时而哭,时而笑,他的笔触更是为人所称道,而这题款的哭笑便在表露心境,更何况是绘画中的意境。了解过朱耷的身世便就可以理解,他是明朝皇族后裔,但因朝代更迭,人生落寞,后来出家,号称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形式可以表达人们的心情。而这也可以作为其作品的艺术效果的表现。

而对现代人来说,看懂古人的画作难度颇大,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为大众所认知,但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专属语言”,加之近些年来生活节奏陡然加快,生活压力较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面对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而快节奏的生活又让他们无法宣泄自己心中的情绪,因而这些人群就更加需要情绪的宣泄,而与此同时,一股“丧”风陡然袭来——“睁开眼睛,发现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我好难,我好烦”、“生活终于要对我这个小宝贝下手了”等等,甚至都做成了表情包,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传递这些“丧”信息的人群,又无一例外的,该干什么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可以说一股“丧文化”成为风气,逐渐流行。

而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一种表达自己情绪的途径,也需要一种宣泄的“共鸣”,说是“丧丧”的一天,实际上依旧还是要继续努力,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

1.1.2 课题研究意义

尽管这些表情包、手绘图甚至是海报等传递的都是较为消极的东西,但这些看似消极的“丧元素”,却在年轻人群中形成了一种共鸣,人们通过传递这些表情,周边乃至相关联的素材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获得了短暂的心情平复,这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因而能够研究“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达,似乎也可以让它的功能更加强大,让人们在看到他的时候产生更多的共鸣,索性就彻底的宣泄出来,因而这类相关的设计也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最终选定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也希望能给探究其作用,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作为一种看似没有生机的“新风尚”,这一类型的设计也将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本次所做的课题研究,也是算作是一次尝试,期待能够有些值得期待的结果。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研究方法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数据库、网站、图书馆等渠道,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资料,了解“丧文化”分发展历程、应用手段与表现手段。

2、市场调研法

对比国内同类型设计中的优缺点,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大众较为喜欢的风格,并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于调研、搜集所得的有关资料,将其进行整合并对比分析,将集中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最佳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所依托的材质、形式进行调整。

1.2.2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合研究意义。

第2章:“丧文化”概述。主要阐述“丧文化”的概念及其表征分析。

第3章:“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丧文化”有关的产物是如何流传的。

第4章:“丧文化”流行现状调查。了解“丧文化”主流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

第5章:“丧文化”在“头疼少年”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具体的设计案例,探究“丧文化”的具体表现与实际效果。

第6章:结论。总结本次课题研究。

第2章 “丧文化”概述

“丧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小众的文化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本节的内容中,我将就“丧文化”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2.1“丧文化”的概念

“丧文化”,是流行于90后、00后以及一部分80后人群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情绪的语言、文字、图画等的一种新形式,因为自己生活、工作、情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不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2.2“丧文化”的表征分析

“丧文化”既可以说是当代青年精神“亚健康”的一种显著的表征,“废柴”“葛优瘫”以及各种表现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焦虑的表现形式,这些元素的出现,即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也可以看做是新时期的社会青年的心态的表现。

一方面这种流行语的出现如“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睁开眼,又是什么也不想干的一天”等等的,被一个个的图文并茂的表情包、背景图甚至是头像包装的淋漓尽致,这是90后、00后人群的常见的景象。

得益于网络的流行,“丧文化”的传播很容易在年轻人群中产生广泛的流传、讨论和共鸣。而出现这些表征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两点:①现代年轻人群面临的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生存压力;②人们渴望通过一些情绪上的发泄与释放,来获得自己心里的净化,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自我情绪条件的手段。

表面上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喜欢喊丧,似乎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精神状态,然而事实上,那些喊丧的年轻人,其实都依然在卖力工作生活,他们嘴上抱怨着不想上班,抱怨孤独,但他们都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自我嘲讽,却实质缓冲心理。生活中总会出现困扰或者难题,但并不止于悲惨,虽然一直出现,但依旧怀有希望。

第3章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

3.1文字

文字是“丧文化”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表现形式。

“我太难了”、“喝掉这瓶奶,忘掉那个仔”、“生活终于对我下手了”……

我们实在是太容易见到这些类似的文字片段了,实际上文字也是有传递感情,表达想法的功能,甚至是最直观、最常用的载体,一些有着同样想法、情感的人们会因为一段文字而产生共鸣。除此之外,一些本来没有特殊意义的图片,会因为文字添加之后制造的矛盾、对比等,使得图片能够表达更加多样的信息。所以文字也是“丧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3.2图片

一些具有特殊角度构图、特殊内容元素的图片,也是表达“丧文化”的常见手段,这是“丧文化”表达的相当不错的载体,人们通过图案、配色、线条的搭配,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偏冷、偏暗的色系,很down的面部表情等等则是这些图片的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3-1 图片

  如图3-1所示,图片中的男子把自己比作困在水里面的鱼,空洞的眼神散发着对生活的没有希望。这也是“丧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的图片案例。

3.3表情包

表情包,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聊天形式,“斗图”成了聊天中一种十分有趣的形式。越来越多的人群也开始进入了表情包聊天大军,使用表情包的人群跨度之大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而表情包作为一种文字+图片的综合体,实在是可以作为丧文化的一种绝佳的表现形式。如网上很流行的“满脸都写着高兴”,就是运用十分广泛的缩影。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3-2 表情包案例

  其实看完这个图片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里的极度的“图文不符”,这其实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一个哭丧着脸的人告诉你,你要保持微笑。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诞,但恰恰是这种无厘头的对比,让人们看到之后可以“秒懂”表情包里的意思。

3.4插画&海报

插画和海报之类的设计,运用的场合可以更加广泛,现在自媒体盛行,一些公众号推文、H5、海报招贴等的设计,也可以采用“丧文化”的设计语言进行设计,可以更好的在年轻人群中产生共鸣,也是一种可取的设计方式。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3-3 海报案例

  如图3-3所示,这幅海报来自于一部来自于1977年的电影:很可能是魔鬼。距今已经有接近50年的历史了,我们可以想见,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就已经运用了的一种“丧丧的”艺术风格,是如何流传到今天的。

第4章 “丧文化”流行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丧文化”目前的发展程度,了解大众对于“丧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我通过互联网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以网络问卷的形式来了解“丧文化”流行现状。经过最终的数据统计,我们收集到了328个样本数据,剔除掉其中随便填写的约14份数据之后,针对最终得到的314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介绍。

4.1问卷参与人群与性别比例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来自于90后的问卷数据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共有231份问卷为90后青年所填写,这个比例占到了74%,将近四分之三。其次是80后和00后,80后数据共有39个,00后数据共有36个。可能与我的受调查人群范围有一定关系,但整体的数据偏向于年轻人群,而70后仅有不足10个数据。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参与问卷的男性问卷数据共有196个,女性有118个,男女比例接近1.7:1。其中90后问卷数据中,女性数据有98份,男性数据有133份,男女比例接近1.3:1.

4.2问卷参与人群对“丧文化”的了解情况

在对于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对于“丧文化”的认识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先了解了人们最近对于焦虑、不安情绪的情况,仅有不到10%的问卷数据中,选择了完全不会焦虑不安,而接近72%的问卷数据表示有时候会感觉到焦虑不安,而经常感觉到焦虑不安的人群则有接近20%。这个数字将十分可怕,它表明了现代中青年人群的生活压力情况。与之同时,被问及“身边有没有喊‘丧’的人”时,有接近70%的数据表明,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

而对于“丧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人们对它的了解相对就比较少了,有接近45%的人们了解过“丧文化”,也表示认为这是一种生活的调剂,也有接近33%的人群认为“丧文化”的流行和传播,容易传递负面情绪,降低人们的生活积极性。但也有半数以上的人群认为以这种形式作为生活的消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手段。

4.3问卷参与人群对“丧文化”的了解与传播途径

在本次的调查统计中,人们对于丧文化的了解途径比较多样,但主要集中在表情包、微博及类似APP的个人动态、歌曲和网红语录等,以表情包为绝大多数,因而也可以从侧面认为,“丧文化”的传播或了解,主要通过声音、图片、文字三类载体,但以图片载体的传播与认知最为广泛。

同时,人们使用最多的“丧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以相关的表情包为主。而被问及是否会主动发表类似的个人动态时,有近半数的参与者表示,当感觉到有同感,或者看起来很好玩的动态时,也会发表到朋友圈里。

第5章 “丧文化”在“头疼少年”设计中的应用

5.1方案设计构想及创意介绍

通过前文的问卷调查,当前大家比较热衷的流传方式是通过图片、插画等形式来进行,配合适当的文字,表达“丧丧”的正能量。因此我通过设计插画、平面的海报等等来作为“丧文化”的一次设计应用。

5.1.1方案创意介绍

鉴于制作、传播的主要人群是青年人,且以男性居多,我根据时下年轻人群面临较多的烦恼或者问题做了了解,以“头疼少年”为主题,进行了这次的毕业设计,一方面,年轻人群面临困难相对也比较集中,容易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用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设计,也减少了距离感和排斥感,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因而我通过这些元素作为设计主体,进行调整和设计。

5.1.2预期设计目标

本文研究的是“丧文化”的视觉艺术应用,因而图片设计只是一种手段,即在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当下的年轻人群的主流元素,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除了完成平面海报的设计,表示一定的主题文化之外,还会设计一些周边的作品,例如插画等,通过这些插画借助一定载体就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周边,即其他相关设计即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延展,实现外延。

5.2设计过程介绍

5.2.1人物形象设计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1 头疼少年设计图例

  通过基础的点线纹饰,设计出一个蓬松头发的“颓废少年”,简单的衣着表示少年的慵懒状态,而对于面部的简单化处理,更好的体现了“丧”的风格,为了更好的进行相关的设计,正反侧三个视图和几个简单的坐姿可以更好的进行周边设计,还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

5.2.3平面海报部分

A lazy day·又是什么都不想干的一天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2 设计线稿

  又是什么都不想干的一天,“a lazy day”,反映的是一个“丧”系青年,不愿工作的状态,各种各样的姿势例如抱着枕头,瘫在床上,趴在地上等等,各种各种的“不情愿”的姿势,来传递这样的感觉。经过涂色之后,平面海报的设计感就更加明显。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3 彩图稿

  而实际上,设计这套海报的原因,并不是在提倡大家慵懒,而是为了传达“如果今天什么也不做,人生只是重复每一天而已”的想法,因而,我们需要更好的努力,这也算是一种修辞——“反讽”。

Stay with me·别离开我人在生活的时候,难免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候想要寻求朋友长辈的帮助,有的时候,也只想自己待一会儿,抱着自己,戴着耳机,自己安慰自己。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4 stay with me(music)彩图稿

  图中是一个被耳机线缠绕的“颓废青年”,耳机线像是输液管,听音乐的时候像生病打点滴,是一个治愈的过程。

最近有点儿丧图中描述了一群正在过马路的人,正在去开心贩卖机处购买快乐的路上,看似整张图片上满是负能量,但是也能够看到他们正在努力获取快乐的路上,这其实也是一种积极努力的自我调节,而本幅海报的设计主题,也是如此——正是因为生活特备丧,所以才需要努力追求快乐。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5 海报:最近有点丧

  5.2.3插画周边设计

1、笔啊,你自己动吧!

借助这种设计风格,可以完成很多周边的设计。插画的设计可以在众多场合应用,可以设计出来一堆周边的产品。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6 插画设计

  一个不想努力的少年,面对着一张卷子或者文案,希望让文具自己动起来,替自己完成任务。

2、我很好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7 卡片设计

  这一套卡片设计,是相对比较整体的一套,“我很好”,以一个比较难过的状态表达“我很好”的状态,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冲撞。相信很多年轻人群看到这些之后,也会有一定的共同感受。

3、周边设计

对于周边衍生物的设计,我以上衣、手机壳为主,进行了配套的设计。可以看到下图中的黑白T恤衫,其中有“头疼少年”的主题,也有哭丧着脸说“fine”的主人公,这类T恤衫价格适中,黑白颜色也特别容易搭配其他衣物,所以也便于在年轻人群中流行。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8 T恤衫设计图例

  手机壳的设计,考虑到人们对于颜色的喜好,我设计了四款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手机壳,颜色与整套设计的颜色搭配,简洁美观,也容易被年轻人群接受。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图5-9 手机壳设计图例

  第6章 结论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也有不同的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受当高强度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负能量”的元素的出现和流传,并不再是一件稀罕事儿了,而网络的普及和进步,类似于“满脸都写着高兴”的表情包的流传,“睁开眼睛,发现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我好难,我好烦”、“生活终于要对我这个小宝贝下手了”等等,甚至都做成了表情包,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传递这些“丧”信息的人群,这类元素可以更好的在年轻人群中流传。因而,通过这类风格的元素设计,并制作周边的产品,一定是可以实现广范围的流传和发展的。

一种文化或风格的流行并不是凭空出现,它一定需要依存于某一种载体,而“丧文化”作为一类借助于视觉载体呈现的文化风格,尽管有一些“颓废”,但不失为一种反过来的创新,这种风格可以实现不错的视觉艺术效果,也有助于丰富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兰岚.手绘插画艺术在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张龙.插画艺术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5.5.

[3]于莹,武艺.插画在平面设计中应用门设计[M].2015(07):140-141.

[4]姜吉荣.插画艺术在商业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10.

[5]宋华.图像创意与文化修养[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

[6](日) 视觉设计研究所编.绘画构图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7]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7

[8]周建國.插畫最前線[M].台北:上奇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5

[9]刘妍,史爽.绘画元素在现代插画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四川戏剧,2015(01)

[10]Donald W.Graham/Composing pictures[M]Originally published: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c1970.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浅谈“丧文化”在视觉中的艺术表现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1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360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2月9日
Next 2023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