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所属课题来源、名称、编号
课题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编号:
二、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论文的立项依据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xxxx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XXX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社会治理”这一新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献中,取代了过去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法,并且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xxxxxxx在的xxxx报告第八部分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重点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1.1理论意义
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社会组织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各界对其相关研究和理论也较少,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公民社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助于推动竞争理论的深化,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XX、市场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又不断竞争、互相博弈,最后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合理,推动竞争理论的不断完善。同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从而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1.1.2现实意义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XX处理公共事务的有效补充,伴随着我国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步入深水区,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历史进程推进而不断加速,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乡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社会的多样性、风险性不断提升,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社会治理工作进入复杂、艰巨、长期的治理系统。无论是党委XX还是基层群众,都已经逐步认识到XX职能的局限性,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能起到关键引导作用,而无法包办一切公共事务。同时从社会分工、专业化、精准化的角度来看,以后XX也只能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之一。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起源于本世纪初,金家厚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总结概括:XX、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为主体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互动合作、相得益彰、共生协同,即XX的行政式管理、市场组织的经营式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自治式管理并存;胡仙芝认为社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与XX形成合作互动的关系。2011年后,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学者们从多方面展开研究。
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方面:郁建兴,吴玉霞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服务型XX建设——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中总结了宁波市海曙区的模式。周俊在《健全XX购买服务的评估监管制度和体系》中,提出在XX的全力分配方面各地城市的治理模式有不同之处,要健全XX购买服务的评估监管制度和体系。
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何欣峰在《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分析》中,从角色定位、资源整合、价值重塑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途径,他认为在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要注重开发个人潜能。
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作用研究:许鹿,钟清泉在《协同还是控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研究》中,提出了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闫娟在《社会治理中非XX组织作用研究》运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中外非XX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
如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冯茜在《中国破坏性社会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中,从破坏性社会组织的角度解释了我国某些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产生了负面消极影响,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完善了对破坏性社会组织的措施研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方面。奥斯特罗姆(1990)在《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一书中指出XX并非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包括执政党、XX、社会组织、民众;以印第安纳学派为代表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领域,XX和市场的治理能力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者主体对治理权力的合法使用享有终极的垄断,而是由多个权力中心分享着相对自主的、有限的专有权,由多个权力中心来治理公共事务、供应公共物品”。
(2)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对公民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方面。莱斯特M撒拉蒙(2002)在《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中,提出了非营利部门对于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作用;乔治布莱尔(2003)在其著作《社区权利与公民参与》中对X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公民自主参与,基层利益团体介入等方式制定公共政策,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管理、财政、服务等方面推导出参与的方法。
(3)在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权利模式方面。迈克曼南(2005)在其著作《社会权利的来源》中,用一个重叠交叉的社会权力网络模型,来评定社会权利的来源以及国家出现后社会治理的模式。尼古拉斯亨利在其著作《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一书中,运用价值基础来研究公共参与管理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方法,并探索X现代化社会的社会治理途径。
1.2.3当前相关研究述评
虽然说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已有将近二十年的历程,但无论是理论构建、路径分析、模式运用都深受国外研究影响,缺乏结合中国本地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国内的研究更加侧重于理论法规政策方面的问题,对于当前时期社会组织如何介入社会治理的实践性研究较少。一是理论研究不深入和不完善,起不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研究不足。诸如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参与方式方法、相关配套的制度建设等。三是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速度。
同时当前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仍是局限于一线城市、特大城市,社会组织资源丰富,社会治理基础情况较好,对于城市化程度不高的三四线城市,如何在资源条件有限、社会组织规模数量较少的情况下,研究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本文通过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1.3核心概念界定
1.3.1社会组织。在我国是指政党、XX之外的各类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性组织,主要包括:冠以协会、学会、研究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由民间出资成立的,直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各种民办学校、医院、福利机构等非会员制组织;基于一定财产关系而形成的财团性组织,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特征。非营利性是社会组织的第一个基本属性,是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即非XX性,是社会组织的第二个基本属性。公益性或互益性是社会组织的第三个基本属性。
1.3.2社会治理。XXX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xxx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是XX、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1.3.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
(1)共享性参与路径
地方上存在大量因共同兴趣爱好或居民间共同利益而自发形成的社区团体,由居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类团体主要以兴趣团体和各类文娱组织为主。通过居民自发组织成立,或由村居(社区)为其成立搭建平台,进行扶持培育,通过开展科普、文教、文体活动,促生了和谐社会文化氛围。其对社会治理的参与表现为“共享性”参与路径。
(2)协作式参与路径
地方XX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培育和发展一些社会组织,尤其是基于居民兴趣或共同利益二建立的居民团体,对其进行资源倾斜,加以引导扶持。社会组织的出现为XX及村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帮助,通过“协作式”参与路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之中。一般表现为对社会治理的被动参与,开展活动大都是为配合XX工作需要,由XX主导,社会组织只是XX在管理中心的辅助力量。
(3)志愿性参与路径
随着社会发展及居民需求的多样性,XX在社会治理方面逐渐显现不足,同时,随着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国家和XX开始在社会管理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XX开始在社会治理中对社会组织的参与持开放态度。因此,一方面国家因承担过重的社会治理压力而显出疲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优势日益凸显,国家和XX开始在社会治理中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对其进行扶持和培育。这种方式对于XX和社会组织双方而言,是一种基于资源交换的相互依赖的互惠关系,对社会组织而言,开展社会治理活动可以扩大组织自身影响力,为组织发展争取更多资源;对XX而言,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在确保为社会治理主导地位的同时,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
(4)项目制运作式路径
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通过“外包”、“XX购买”等方式承接XX项目,继而开展社会治理。XX通过“购买”服务和“外包”的形式,将一些社会治理项目交由社会组织去完成,实现了社会治理供给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转变。社会组织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承接,获得了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途径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源,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5)专业性介入式参与路径
通过机构介入的方式,专业性社会组织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专业性社会组织可以承接XX的部分社会治理内容,实现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并在地方XX、居民和居委会之间建构起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关系,推进社会治理的专业化、良性化发展,使社会治理绩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1.4理论基础
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单一的线性治理理论已经过时,必须要有多元治理理论的共同指导和引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治理问题,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有。
1.4.1参与式治理理论
参与式治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方,Arnold Kaufmann首次提出“参与民主”的概念,在90年代初,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参与式治理理论逐渐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大部分学者认为参与式治理可以“有效解决过去政治模式下的公民与精英之间委托代理机制产生的困境,有效粘合公民与XX间的关系,增强XX的回应性、提升服务质量和公共福利。”
参与式治理从内容上来说体现了治理方式、治理结构和治理目标上的创新。参与式治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了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不再是单向的XX管理。治理范围包含了多个方面,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多个领域,参与式治理实现了XX、企业、社会公民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和合作,能够以较为公正的治理意见提升XX的公共决策水平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治理结构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结构不一样,主要是主张XX与公民建立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突出公民的“参与”,XX同公民间形成一种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相互依赖,互动、互惠、互利的网格治理结构。
1.4.2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即统协各自优势基础上的一种合作,以期实现共同目标和利益。协同治理理论要求利益相关者之间排除矛盾分歧、加强沟通、互相合作,以降低单个主体的投入风险,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多中心治理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相比,协同治理理论更加强调XX与非XX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协同治理以主体间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为合作基础,要求在处理公共事件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XX与非XX组织间配合作战有利于问题快速解决。目前,我国XX与非XX组织间的协同合作以XX为主导,非XX组织配合为主要形式。
1.5主要参考文献
[1]郁建兴,吴玉霞.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服务型XX建设——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9,00:108-122.
[2]胡仙芝.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3]张康之,程倩.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实践[J].新视野,2010,(6).
[4]许鹿,罗凤鹏,王诗宗.组织合法性:地方XX对社会组织选择性支持的机制性解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5:100-108.
[5]许鹿,钟清泉.协同还是控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02:50-56.
[6]王诗宗,宋程成,许鹿.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机制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42-59+206.
[7]任婉梦.公共服务外包中的XX与社会组织关系[D].浙江大学,2013.
[8]张继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毕华东,许韬.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宁波市海曙区构建公共服务型XX的制度安排、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06:40-48.
[10]蒋相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
[11]国宇.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海曙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证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08:11-14.
[12]郁建兴,吴玉霞.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服务型XX建设——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研究[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9,00:108-122.
[13]胡高权.XX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管理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4]来帅,李旭.社区治理转型视角下的“三社联动”模式探索——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个案[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02:28-32.
[15]王小丽.XX公共服务外包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4.
[16]王诗宗,杨帆.X志愿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多视角的理论解释[J].南京社会科学,2016,06:63-71.
[17]国宇.“社区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实践与完善提升——基于海曙区的实证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04:40-43.
[18]王诗宗,费迪.地方XX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合作——浙江省宁波市的案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4,3103:103-113+7+11-12.
[19]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XX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7,04:45-52+123.
[20]张蕊.论中国非XX组织的政策参与及其路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1]魏水英,王宸游,黄琦.宁波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以海曙区社会组织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2902:50-58.
[22]吴玉霞.公共服务分工与合作网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3]傅金鹏.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问责逻辑[D].复旦大学,2012.
[24]高军波,陈建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重建模式研究——基于平顶山市朱砂洞社区重建实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4:41-46.
[25]周俊.健全XX购买服务的评估监管制度和体系[N].中国社会报,2014-05-19003.
[26]李宏伟.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8.

2.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简称天宜)为研究主体。天宜是由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党委、XX牵头组建培育的非营利性、非XX性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注册成立于2013年7月,2014年1月正式运行,并于当年3月正式成立党支部。天宜以“扶助弱者,服务居民,重建社区,和美社会”为宗旨,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尘不染,温暖如春”为社训,内设儿童青少年服务部、长者服务部、家庭综合服务部、义工服务部、司法矫正服务部和社区重建部等6大部门;服务项目涵盖居民服务、社区重建、社团培育、专业培训及社会调查和研究五大板块,有效满足了公众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天宜经过6年发展,从最初只有1名持证社工、4名工作人员的五人团队,发展到了有20名持证社工、总共45人的社工团队;聚拢了在册活跃义工788人,儿童青少年会员1184人,长者会员153人,社区社会团体28个,共组织过39次2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服务总人数超过30万。2017年,天宜荣获“全国百强社工机构”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浙江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2018年3月30日,CCTV13频道《新闻调查》整期节目,以《社区来了“专业社工”》,聚焦天宜在社会治理上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
本文主要分5个章节,对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现实意义
1.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国内研究
1.3.2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国外研究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框架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社工服务社与社区重建相关概念
2.1.1社工服务社
2.1.2社区重建概念
2.2社工服务社与社区重建相关理论
2.2.1参与式治理理论
2.2.2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
3.1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简介
3.2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过程
3.3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成绩
3.4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问题
3.5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问题优化的措施
第四章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4.1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建当中的要素
4.1.1XX的资金扶持
4.1.2委托
4.1.3项目
4.2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建的参与路径
4.2.1志愿性参与路径
4.2.2项目制运作式路径
4.2.3专业性介入式参与路径
4.3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中剖析
4.3.1志愿性参与部分分析
4.3.2项目制运作式部分分析
4.3.3专业性介入式参与部分分析
4.4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建的条件
4.4.1项目
4.4.2大量的志愿者
4.4.3专业性的机构的介入
第五章结语
2.2研究目标
根据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对三四线城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社会组织推进社会治理作进一步思考,总结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提炼出来理论要素,构成一个模型,为其它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提供理论参考。

2.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致力于通过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主要研究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
(1)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建当中的要素,主要包括XX的资金扶持、委托、项目。
(2)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建的参与路径,志愿性参与路径,项目制运作式路径,专业性介入式参与路径。
(3)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中剖析,志愿性参与部分分析,项目制运作式部分分析,专业性介入式参与部分分析。
(4)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建的条件,项目,大量的志愿者,专业性的机构的介入。
2.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本人根据自身单位工作需求,结合本地社会治理现状,通过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分析,总结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文献研究法。本人通过查阅文献,进行收集归纳,利用相关案例、数据论证自身论文观点,并实践研究提供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步骤
具体研究计划步骤为:①依据研究目标,选择天宜社工作为分析研究对象;②全面收集天宜社工的资料,包括事件各类新闻报道、负责人访谈资料、负责人撰写的学术报告、著作、论文及笔记等,尤其重视收集系统的数据资料;③系统地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依据分析研究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分类;④对所要求分析的内容,如运转模式、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等进行逐项分析研究;⑤对各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求反映总体的规律性认识。
四、论文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是理论上的创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当前的研究,更多地针对社会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开展,如上海、深圳、香港等;而对于资源相对缺乏、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三、四线城市的社会组织,则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天宜社工服务社”这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通过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案例分析,总结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来弥补三、四线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上的研究空白。
二是实践上的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总结楚门天宜社工服务社参与社区重建的基本经验与模式。有助于提升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五、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发表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0年4月
1.准备阶段(2019年1月—2019年4月)
主要任务:
(1)积极对接论文导师,提出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2)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
(3)形成开题报告,并上交。
2.实施阶段(2019年4月—2019年11月)
主要任务:
(1)明确调研总体思路,罗列任务清单;
(2)对天宜社工运转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同时适时前往上海等地调研先进经验;
(3)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分析;
(4)形成论文初稿。
3.成果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4月)
主要任务:
(1)及时与导师沟通,对初稿进行全面修改;
(2)进一步提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和不足,形成可行性思路;
(3)定稿准备答辩。
六、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研究基础
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单位职能,自2017年以来,通过收集整理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资料,同时向上级部门调阅相关研究报告,初步形成了天宜参与社区矫正、未检帮扶、社团培育、“党建+社工”等系列初步研究资料。
2.工作条件
天宜社工作为玉环本地社工组织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完善,且深度参与本地社会治理工作,是一个优质的典型研究对象,但玉环作为一个四线城市,本地除天宜外,社会组织整体发育水平层次不齐,缺少足够的其他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扩大至台州市也是同样缺少足够的研究对象。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