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也日渐增加。中国对大豆的消费大多用于压榨,成为大豆油,供给全国。2018年因为中美贸易的摩擦,X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加收了25%的关税,让中国进口的大豆捉襟见肘。单靠巴西出口的大豆,不能很好的满足中国。因此中国本土大豆要逐渐能替代进口大豆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国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作为食用的营养价值很高,也可以用作饲料,饲养家禽牲畜。在于大豆相关产业链上可以学习阿根廷,增加大豆生产的成本效应,提高大豆的生产量。目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产量也不断增加。接下来需要对相应的农粮政策作出修改,有了政策的支持才能与世界主要大豆出口国诸如巴西、X和阿根廷等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本文将主要以贸易竞争指数来阐述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提升的问题。
【关键词】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
1 前言
前不久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召开了一次关于农作物种子供需的会议,在该会议上提出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要继续增大,同时也具体分析了大豆的生产情况,表明了大豆今年的种子收成的不错,除了因为天气不好的黑龙江和山东两省的收获略比去年少,其他大豆产区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
中国大豆的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就一直引起了众多学者、各个部门的关注。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大豆存着的问题以及竞争作出研究讨论。栾立明,郭庆海(2010)等学者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对中国大豆进行了系统的测评,根据数据得出如何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吴章勋(2016)则用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中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了中国大豆的产能和转基因大豆的产能差异,再从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入手对中国大豆处于劣势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2]。曾剑云,蒲俊铭(2019)用大豆进口依存度来证明现今中国对大豆进口仍然处于十分依赖的状态,并用国内大豆的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进行比较,基本上国内的大豆价格都比进口价格高,因此国内大豆正处于比较危险的地位[3]。李毅(2019)等则是主要研究大豆的核心价值——压榨产业链的非价格传导,建立了一个APT-ECM模型,用此模型得到国内大豆被进口大豆所垄断的结论,提出往后中国应该加大培育国内大豆的产业链的建议[4]。杨奇锦,郭天宝(2018)主要通过研究中美贸易关系的形势影响的两国政策的修改,对中国大豆的新发展提出新的建议[5]。
本文主要是以中国大豆的产业情况、进出口的数据比例分析现在中国大豆在世界市场的情况。再以中国与X、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产出大国的进出口的市场占有比率比较分析中国大豆的现状,虽然数据显示的不容乐观,但是中国大豆有属于不可替代优势,借此提升国际竞争力。
2 中国大豆的生产现状
2.1 大豆的种类
大豆种类繁多,现在市面上的大豆主要也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转基因大豆,而另一种则是非转基因大豆。而我国生产的重点是放在非转基因大豆上。是属于中国本土生长的大豆。两者有利有弊。一种是在食用油和饲料养殖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缺点则是用来食用口感不好而且基本不拿来当作食品,且安全方面也尚待考证;另一种是在食品加工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缺点就是转基因大豆的优点。目前在市场上大豆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豆油、豆粕转化率高的转基因大豆,而另一种就是蛋白含量高的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主要是看重它油脂率含量高,豆油、豆粕的转化率也高。而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则是纯天然,不用担心因为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的安全忧患,而用其加工成的食品也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中国出口的大豆大多都用于加工制作食品,放在人们的日常餐桌上,成为一道美味又营养的食品。这是我国国产大豆的一个巨大的天然优势。因此,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中国应该集中研究高蛋白大豆商业化育种横向课题, 同时, 支持以高蛋白为主的多元化食用豆类课题项目, 满足国内日趋增长的豆制品原料需求, 牢牢把握国产高蛋白大豆自给自足的主动权。
2.2 大豆的现状
基于现在市场大量需要的是能够满足榨油与畜牧两大产业以及一些衍生产业的转基因大豆,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作物。而它的蓬勃发展源自于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的飞速发展,豆粕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但是中国原产的大豆都是非转基因大豆,豆粕的转化率低,需要的大豆数量就多。但是国产大豆,产量不高,种植面积也不大(下面会补充阐述),要满足整个国家的畜牧要求很困难,更不要说出口到国际市场。而转基因大豆的豆粕转化率高,成本低,产量高,因为能够很好的支持到全球的畜牧业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1-7月的数据显示,进口大豆平均一吨是2 754元。同期,我国大豆出口平均一吨就是5 689元;按这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结论,国产大豆的价格是进口大豆价格的整整两倍还多。
且国产大豆现在阶段对土地的依赖性大,最大的原因就是单产量太低,产量的提高只能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因为国产大豆的豆粕、豆油转化率低,畜牧业和食用油的需求无法充分的得到供给,我国在短期或者中长期还是得依赖进口。
2.3 大豆的种植面积
中国一直是大豆的原产国,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世界的主要生产国。解放后因为人口激增,粮食供求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减少大豆的生产以换取主要粮食的种植。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有了自主生产权,大豆的种植数量才渐渐的有所提升。到了21世纪,随着畜牧业和榨油产业的发展,大豆的需求逐渐供不应求,国家农业部订制出台了不少有关政策措施去促进大豆的生产,一时间产量也慢慢的增长,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了9 338.63千公顷,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个小高峰,然而在之后的几年里,大豆的种植面积又开始逐渐减少。见图1,到2013年下降到了7 049.92千公顷,是2009-2018年这十年来大豆种植面积最少的一年。在看2017与2018年,这两年的种植面积虽然相差不大但这代表着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又开始逐渐稳定上升,中国农业局开始重视大豆的种植生产,增加种植大豆的面积,以此增加大豆的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 2009-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的情况
2.4 中国大豆产量
目前,中国的国产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大部分都是用来作为农产品的再加工变成一些豆制品。大豆作为一种农粮作物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更因大豆是一种难得蛋白质和油脂含量都很高的作物,所以尤为重要。中国国内对大豆油的需求十分庞大,不止是豆油,豆粕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此中国对大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近几年国家XX一直致力于增加大豆的产量,减少从国外购买进口大豆。见图2,2018年中国大豆产量总量1596.71万吨,同比增长了4.48%。从大豆产量来看,中国大豆产量总体保持着上涨趋势。图1和图2表明我国的大豆产量与大豆的种植情况成正比,大豆面积增加,大豆产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由此可见,我国的大豆产量依赖于大豆的种植面积,大豆的单位产量太少,导致我国大豆的产量一直停滞不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2009-2018年大豆产量情况
2.5 中国的大豆的消费量
从有关报告显示,我国的大豆需求量一直在不断上升,2017年中国大豆的消费量高达11 070.68万吨。由于非洲猪瘟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导致大豆的需求量出现下降的现象。据悉,2018年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量已下调至10 386.41万吨,但是,伴随着下游压榨产能以及养殖行业扩大带来的需求规模扩大,中国对大豆的消费量仍将继续增加。大豆的消费量主要取决于它的四个作用:榨油、食用、饲用、耕用,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的大豆消费国之一,大豆消费量逐年攀升,见图3,用2017年来举例:中国国内大豆消费中用于压榨豆油的大豆占总消费量的83%,作为食品食用消耗占14%,用作农牧养殖的饲料仅占了总消费量的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国外大豆主要是将其用于榨油。而中国的大豆相比于用在榨油,其更多的是用于作为食品食用。现在所说的大豆也是中国俗称的黄豆,一般是用于人的日常食用,和给家禽的喂养饲料所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3 中国消费大豆的功用占比
2.6 中国大豆的进出口情况
虽然以前的中国是个出口大豆的大国,但如今中国只能依靠着国外的大豆维持着国内的民生和生产,令人唏嘘。直至今日中国大豆的进出口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见图5中可以看出,进出口逆差之大,在图中已经看不见出口的柱状图了。且出口额只达到了平均162.22百万美元,而进口金额平均为33343.889百万美元,两者相差了33 181.669百万美元。由此可知,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性太强,不利于我国自身大豆的发展。从2012年开始,大豆出口的金额就开始下降。而从大豆出口的数量来看,数字也不容乐观,从2012年的峰值出口了32万吨之后,到了2018年只出口了13万吨,这与巴西在2013年成为世界大豆最大出口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提高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 中国进出口金额
3 国际市场中主要的大豆出口国
现今世界有巴西、X和阿根廷这三个主要的大豆产出国。因为中国经济在这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很多产业都蓬勃发展,相应的大豆的需求和消费量都在飞速增加,中国本土盛产的中国大豆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榨油需求,所以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很多大豆都是国外的转基因大豆。见图4,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是最多的,占了进口总量的53%,说明中国从X的大豆市场逐渐转移至其他国家,为2018年中美贸易战争做好了准备。中美贸易战争开启,首当其冲就是X出口给中国的农粮产品,而中国渐渐向其他国家进口,减少了不少损失。要想提升中国大豆的竞争力,必须先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下就举X、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的例子。俄罗斯是中国在2019年新增的一个大豆进口国,且俄罗斯种植大豆情况环境与中国相似,因此拿来做个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图4 2017年世界大豆出口的主要国家占比
3.1 X大豆主要情况
查看X历年的大豆产量以及大豆的出口情况(2000-2017),虽然X大豆的产量几乎是成上升趋势增长,但是出口情况却于2013年开始有所下降。2013年X出口大豆占其大豆产量的48%,而2014只有46%左右,虽然2016年有所回升达到最高值50%,但是从2017年又开始下降。而从2018年开始因为受中美贸易战争影响和非洲猪瘟的影响,虽然产量相较2017年增加了,但是大豆出口却大幅降低。X是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国,但并非不可取代,中国完全可以增加巴西等国的大豆进口量来取代X大豆。
虽然中国从X进口的大豆数量很多,但是并不是非它不可。X大豆对于中国来说进口的可取代性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在北半球大豆产量高的国家其实并不是只有X,除了此之外,还有黑海等地区可以生产种植大豆,但是X为了自己大豆能够出口的好,便一直压制其他地区的大豆种植,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优势。若中国不再进口X大豆,中国将会选择别的地方进口大豆,例如黑海地区就是其一;第二则是从4月开始,X这一年的供货时期基本结束,到了南半球的大豆供应时期,抵制X大豆而空余出来的市场份额,则可以由南美洲或其他地区来填补这部分的空缺,这样中国在进口大豆这方面不再太受制于X。再则由于中美的贸易摩擦,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就可以借此机会大大增加自身国家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来提高自己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的分量。
3.2 巴西大豆的主要情况
巴西本来就一直以农产品为主的国家,至今也仍是农业为主生产业为辅,是热带农作物的主要出口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畜牧饲料行业十分依赖于秘鲁的渔业所产生的鱼粉和非洲中部地区的花生产业所带来的蛋白质。但是当时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大自然出现的反常情况,使得秘鲁的渔业大受重创,非洲中部的花生产量也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豆里面富含的蛋白质被发现,用作替代鱼粉和花生的蛋白质。国际市场对作为替代品的大豆需求激增,引起其价格的飙升,从而使得巴西决策者增加对大豆种植产业的重视程度,进而推行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当地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大豆种植面积方面,在2018年巴西大豆收获面积已经突破了30百万公顷,巴西大豆的年产量大约在120万吨左右。不仅如此,因为巴西的人工费用不高,土地价格也比其他国家地区要便宜,所以大豆成本低,售卖的价格也普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价格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由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X对中国出口的大豆加增25%的关税,大大增加了中国与巴西的合作机会。根据《中国进口巴西大豆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一文中分析得出:从2001-2017年,中国与巴西贸易合作的潜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虽然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了双方进一步的合作[6]。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巴的进一步合作能让两个国家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3.3 阿根廷大豆的主要情况
阿根廷的主要出口的两大粮食作物,一是玉米,另一个是大豆。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都是主要种植生产于东北部的潘帕斯草原。但是阿根廷出口大豆的数量要比玉米出口的数量要高出不少。令人惊讶的是,阿根廷虽然不是大豆出口最多的国家,却是全球最大的豆粕、豆油出口国。豆粕年出口量3 00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45%,豆油年出口量600万吨,约占全球豆油总出口量的50%。阿根廷巨大的豆油豆粕出口数量与其国内的大豆压榨行业及相对于的产业密不可分。阿根廷的压榨行业相对成熟,有其一套自主的工业流程,使得生产的成本效率高生产效率也高。因为阿根廷自身的经济状况特征,主要以农业为主的阿根廷,大部分关于制造业的产品都需要进口,所以单一产业的阿根廷就面临了国内收支逆差的情况。而阿根廷XX每年有10%的税收都来自于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大豆和其副产品。在这一系列的影响下,阿根廷XX征收高额的出口税,农民积极性低下,复杂的情况致使阿根廷目前情况不是十分乐观。
而如今中国与阿根廷的合作还在继续,只是阿根廷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是否要继续维持与阿根廷的合作有待继续考量。
3.4 俄罗斯的大豆主要情况
俄罗斯大豆的主要种植和生产的地方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相邻,与我国一样十分适合大豆的种植。俄罗斯的大豆种植历史虽然没有中国种植大豆的时间长,但也十分悠久了,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由于当时俄罗斯的一些政策影响大部分的农业都是实行实行生产集约化,大豆的种植也不例外。在此前提下引入了多年生草轮作用于种植的还是产量品质优异的大豆种子,而且还扩大了种植规模。2014年俄罗斯大豆播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大豆总量为260万吨,比2013年高出54.5%。2015年俄罗斯大豆种植面积更是直接超过了210万公顷,比2014年多出了1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与阿根廷情况不同的是,俄罗斯人民对大豆种植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农业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使国内农业生产者有了很高的积极性[7]。
但是俄罗斯采取的这种措施也存在着问题,因为全国对大豆种植的热情很高,其他谷物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会相应减少。而种植大豆的这种轮作方式,可能会对后面的种植生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下去,会增加田间杂草率,作物感染病害,降低作物产量等。
作为我国友好的邻国,中国与俄罗斯在多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2018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大豆81.7万吨,同比增长了64.7%,从数据可以看出两国的合作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俄罗斯大豆联合会估计,未来5年, 俄罗斯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有可能升至1 000万吨, 这意味着,俄罗斯对于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来说,极有可能取代阿根廷在中国的位置,毕竟俄罗斯与中国毗邻,运输方便,时长也短,对两国双方都有好处。长期来说甚至有可能取代X向中国出口大豆的位置。而对于俄罗斯大豆的产量的发展来看,中国则可以向俄罗斯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首先就要考察其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包含它的基础结构、主要种植农产品、农业科技水平与设备、种植人口的素质、相关的政策、管理体系等。再有一个就是要考虑该农产品的生产要素禀赋、生产效率、价格竞争因素、生产成本等。以下将会用贸易竞争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进行比较分析
4.1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即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公式表示:
其中Ei为产品的出口总额;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该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 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还是净出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通过贸易竞争指数比较,如表1所示,中国2010-2017年间TCI的平均值约为-0.990<0,这说明中国大豆的生产规模在近几年是一直低于国际竞争水平的,出口竞争力弱。其中,各年的具体指数还表示中国大豆出口竞争力有逐年减弱的趋势,十分危险。X2010-2017年间TCI的平均值约为0.955>0,虽然X的出口竞争力还是很强,见表1,从中已经可以看出X的出口竞争已经比巴西弱了。而巴西在2010-2017年间TCI平均值为0.989>0几乎接近于1,出口竞争力最强,赶超X成为世界大豆出口第一。而阿根廷比较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前六年的出口竞争还是很强的,但是到了后来16、17年下降的很快,若阿根廷还不及时调整,很有可能会被挤出世界主要大豆出口国之列。反观俄罗斯在2014年之前,大豆的贸易竞争指数与中国相差不大,两个国家也不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国。然而在2015之后,俄罗斯的贸易竞争指数在不断上升,大豆出口总额也在不断增加。如今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国就是中国。中国也需继续努力发展中国大豆的振兴出口之路,重回以前大豆出口大国的称号。
表1中国、X、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的贸易竞争指数比较
国家\年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中国 | -0.990 | -0.989 | -0.984 | -0.989 | -0.990 | -0.990 | -0.993 | -0.994 |
X | 0.976 | 0.975 | 0.973 | 0.929 | 0.909 | 0.946 | 0.966 | 0.961 |
巴西 | 0.993 | 0.998 | 0.982 | 0.989 | 0.978 | 0.990 | 0.988 | 0.994 |
阿根廷 | 0.999 | 0.998 | 0.998 | 0.999 | 0.998 | 0.999 | 0.817 | 0.592 |
俄罗斯 | -0.998 | -0.995 | -0.851 | -0.925 | -0.960 | -0.776 | -0.765 | -0.703 |
数据来源:联合国农粮组织(http://www.fao.org)
4.2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本次数据总体是以十个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当作世界大豆出口总额,分别是,X、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巴拉圭、加拿大、乌克兰、玻利维亚和乌拉圭这十个国家为主的出口总额。仍然是以中国、X、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为主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见表2,2010-2017年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为0.33%,从此数据可看出,2010-2017这8年间,比1999-2017这9年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要下降了0.48%,这证明,我国在近7年间大豆的出口率比之10年前还要少,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下降了很多,中国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国际市场竞争力比10年前还要弱。X在2010-2017这8年间平均值为41.91%,比10年前的49.23%下降了7.23%,虽然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下降了,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是这四个国家中竞争力最强的一个。巴西是平均值是38.64%,比10年前高了9.82%,在看2010-2017年间,巴西总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几乎每年都在增加,国际竞争力在不断的加强,到了2017年成为世界大豆出口最多的国家。而阿根廷则与巴西相反,国际占有率指数的平均值为7.91%,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俄罗斯2010-2017年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平均值为0.13%,但是俄罗斯作为一个新兴的大豆出口国2014年之前的数据不太好看,出口占比不多,几乎没有。但是从整体来看从2012起就保持这一定的增速增加了大豆的出口额,到了2016年,俄罗斯就已经超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并且有增大增长的趋势。相信不出几年俄罗斯的大豆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将会逐渐增大,在大豆出口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表2中国、X、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比较
国家\年份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中国 | 0.30% | 0.35% | 0.55% | 0.37% | 0.36% | 0.27% | 0.23% | 0.17% |
X | 47.08% | 39.71% | 48.05% | 38.38% | 41.35% | 38.00% | 44.63% | 38.07% |
巴西 | 31.47% | 37.84% | 33.50% | 40.74% | 40.26% | 42.12% | 37.73% | 45.47% |
阿根廷 | 12.07% | 11.49% | 6.20% | 7.30% | 6.53% | 8.57% | 6.31% | 4.83% |
俄罗斯 | 0.00% | 0.00% | 0.07% | 0.05% | 0.04% | 0.26% | 0.28% | 0.31% |
数据来源:联合国农粮组织(http://www.fao.org)
5 影响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5.1 大豆单位产量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大豆在2017年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 865.38千克/公顷,比起2015年还有所增加,增加了53.98千克/公顷。可见在我国在大豆单位产量上下了不少功夫,在经过2016年的产量的小低谷中,又努力的爬上了一个小台阶。然而跟转基因大豆相比,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就以X2017年情况为例,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是3 285.33千克/公顷,亩产为219公斤,而中国亩产只有124公斤。转基因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几乎是非转基因大豆的两倍,就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大豆的竞争力确实不如转基因大豆,因为中国对大豆的需求远大于中国大豆自身能够供给的,只能由转基因大豆来弥补这个大窟窿。
5.2 大豆成本高,种植面积小
虽说我国的产量在逐年增加,平均每年的产量达到了1412.538万吨,但仍然远不及其他大豆主产国。而由于大豆的单位产量低,导致了总体的产量无法很好的突破,而要能达到产量的要求,就要增大大豆的种植成本,例如增加大豆种子的购买,肥料农药等。再来就是生产的成本高,相比于巴西,中国的人工费用在不断上涨,使得我国的大豆成本“水涨船高”,因为中国的地理特征,并不能像X那样大批量的进行机械化种植,只能大部分都使用的人工种植,导致最后的大豆生产成本很高。还有一个是运输成本。中国的大豆主要的生产地区是东北地区那一带,而压榨产业等其他的下游产业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东北到沿海地区要经过陆地运输,内河运输两种方式,而陆地运输又会比船运要昂贵,而进口大豆一般都只需要海运船运就能抵达港口,省去了内陆运输这一项费用,反而会减少不少生产成本,因此都选择国外的进口大豆,这也是国内大豆的竞争力弱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中国大豆对种植面积与种植的环境都有比较大的依赖性。虽然大豆对环境的要求不太苛刻,只要不是过于贫瘠的地方都能生长。但是要想让大豆的品质高,则必须土地肥沃;温度与湿度都是严格把控的,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大豆虽然对水分要求较高,但是也不能像在江南岭南地区一般水分过多,容易沤根烂花;对于光照也有一定要求,日照不能太长,基于这些原因,我国东北地区成为大豆的主产区。但是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有限,与X大豆的种植面积相比,用2017年为例,X的大豆种植面积为3 650.09万公顷,而中国只有780万公顷,X的播种面积大约是中国的5倍,大豆产量却是中国的8倍有余。显然这也是影响中国大豆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5.3 价格因素和关税政策
由于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高,导致了价格也升高。在国际市场中,价格比其他国家的大豆高,价格竞争优势弱。而且短期来看中国大豆的价格要想与进口大豆持平还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再看关于进口大豆的关税政策,因为要满足国内企业对大豆的需求,从1996年起,中国开放了对大豆和豆粕的国际贸易,实行了较低的进口关税,这样就使得国外价格低廉品质好的转基因大豆迅速的进入中国市场,国产大豆占有率极速下降。也因此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越来越高,而国内种植大豆的农民一旦觉得自己种植大豆没有利益或者利益不大的时候,会转头种植别的农作物。这样国内大豆没人种植,进口大豆就将是一枝独秀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国大豆将再难发展。
5.4 技术因素
我国大豆的产量低有一大很重要的原因是病害多、单位产量低下。我国大豆的产量能够上升,全靠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自身的品种存在缺陷,没有适合的优良大豆种,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与其他国家设备先进、免耕免肥的机械化生产收获流程相比,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还有一个是大豆的深加工程度比其他国家低,国内80%以上大豆加工企业的产品仍停留在大豆散油、普通高温粕的初级生产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低[8]。现阶段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出属于适合国内种植的高产量低病害品种,蛋白质含量或者油脂含量还要保持在当前的水平,或者比现在的含量还要再高上一点。除了要培育种子,就是要借鉴国外的一些种植生产方式,比如榨油产业的技术问题,增加榨油率等。
5.5 大豆的下游产业的发展不完善
上述阿根廷的大豆产业时,阿根廷的大豆产业是十分发达的。阿根廷拥有十分完善的一整套大豆产业链,十分值得中国借鉴。在阿根廷,整个大豆产业都是市场自主化生产,设备与人员技术都十分充足,与其直接出口大豆原材料,阿根廷更倾向于加工成豆粕再出口,这样价格会再上升一点,还能够增加国内的就业情况,改善民生。但是中国大豆的下游产业发展的不好,加工出来的大豆也很粗糙,设备先进,人员的储备知识也不够充足,中国要想达到差不多的出油率或者豆粕转化率,所需的大豆原材料要比发达的压榨产业所需的要多出不少。除开大豆自身的劣势,就是因为压榨产业的技术也略逊色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每年进口的豆粕量也不少。这也是影响我国大豆竞争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5.6 缺少中国大豆的自主品牌
品牌对于一件商品来说尤为重要,这是让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的一项重要的因素。品牌对于商品就相当于脸之于人,是一个能让消费者看到这个商品的形象比较直观的东西。而大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也就是商品的一种,在国际市场中,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也尤为重要,这相当于有一个名字,能让大家熟知。与名声响当当的转基因大豆不同,因为转基因大豆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被大众被各国所熟知,然而中国大豆不为国际市场所知晓,中国大豆在转基因大豆的光环下,相当于一个路人甲的身份,需要拥有一个自主的品牌、商标,才能与转基因大豆在名声上“平起平坐”。
5.7 质量与安全因素
大豆作为一种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作物,且含量都颇高,在粮食作物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特性,大豆也经常分为两种加工情况,一种是利用其高蛋白质含量来加工成食品的豆制品;另一种是利用其高油脂含量,用来压榨成豆油。而大豆的品质也正是由这两项蛋白率和油脂率指标所决定。中国的国产大豆其蛋白质含量与油脂含量都差不多,专门培育的科研人员也栽培出不少优质的大豆品种,只是却始终不如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高。
国内种植大豆的农民,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种植教育知识,只是单纯的继承着老一辈的知识在耕作,因此他们不懂何为不同的大豆种子能否交叉种植等问题,所以国内大豆质量经常会参差不齐。但是进口大豆是有专门的种植人才,专业的设备去播种,全程机械化耕种,得到的大豆品质自然就会比国内大豆要好。而国内的大豆收购企业通常是从不同的渠道购买大豆原材料,这种就是使得收购而来的大豆质量良莠不齐,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所以,很多榨油企业会更倾向于用进口大豆作为原材料。
相比于其他大豆的主产发达国家,中国种植大豆的条件不算良好,种植到生产的管理不严谨,加上大豆产品在长期以来的自留自用,农民之间相互交换,使得大豆品种混杂,品质低下。很多实物与大豆品种不符的情况发生,导致让购买大豆的企业对中国大豆失去信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也逐渐激烈白热化,各个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食品安全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让中国食品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很多行业产业都有进行革新,对农药、食品添加剂管理、动植物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都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并且强制让企业实行。特别是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已经在对食品安全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与国际所要求的标准相一致。直到现在中国XX对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十分重视。农业部与卫生部颁布了一系列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2005年开始通过推行实施GMP、SSOP等管理模式,管控的十分严格,以此保证产品卫生质量,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如此,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提高了如此标准的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还尚未彻底解决,农药市场不规范的问题还是存在。有关农药残留超标、有害物质残留等情况在国际贸易情况中屡见不鲜,使得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难以有所提高。
6 提升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6.1 大豆产业的发展兴盛
首先需要明确大豆产业发展的原因,和其发展的意义。如今的大豆不再只是单一的农产品,还可以是垄断的经营品、金融或者投机产品。不论任何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不能停止放弃大豆产业自身的发展。不管是从近期农业供给结构看还是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看,都须得把大豆产业的发展定位与攸关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资源,大豆产业定位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大豆产业振兴确定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领域[11]。再一个就是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计划,把大豆的生产目标单独列出来,要提前确定大豆的自给率和国外出口量,并且要充分考虑可供种植的土地面积、有关大豆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容量和市场规模
6.2 加强研究大豆及其产业的科研力度
由于转基因大豆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目前我国国产大豆都是非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大豆的蛋白质、油脂等含量都比转基因大豆的含量低,病害率高。提高大豆的单位产量,减少病害和运输等成本要素,降低价格,才能与国际市场上的低廉的转基因大豆竞争。另外国家应该引导农民择优而种,合理密植,在大豆种植的过程中,对其每一道耕种工序都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以此增加大豆总产量。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是我国大豆种植大部分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不同于其他主产区,都是使用机械化生产加工,大大增加生产效率,也降低了成本。压榨产业的技术也不发达,仍然需要进口大量的豆粕维持着国内的生产。
6.3 创办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培育基地
在东北地区找个合适位置,建立一个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保护区,在那里研发和培育中国国产大豆的优良品种,严禁转基因大豆流入其中,确保国产大豆的自身的竞争力优势。转基因大豆在产量、出油率和地域病虫防治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就此,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确保技术积累和储备。另外除了重点种植大豆的地区,因地制宜,也可以把大豆种植放在其他地区,用生态优势,把不同的大豆分布在不同地区。如中南部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加工运输成本低的优势,选择受市场欢迎的高蛋白、食用等大豆品种作为大力种植和推广的品种。
6.4 优化大豆种植模式
大豆种植模式,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俄罗斯。俄罗斯与中国种植大豆的条件很相似,无论是气候还是水源土地,但是俄罗斯能够很好的增加大豆的产量。一是国民种植大豆的热情,二就是种植的方式值得参考。俄罗斯采用的是无限制的轮作方式,虽然这个方式存在弊端,但这不妨碍中国去学习这种轮作方式。在大豆主产区着力推广以3年为周期的作物轮作种植模式,构建合理轮作体系,减少重茬、迎茬。支持引导农民实行“玉米—小麦—大豆”“杂粮—玉米—大豆”“玉米—杂粮—大豆”轮作模式,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12]。加大力度推广使用节种、节肥、节药、节水等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的利用效率, 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好效果。
6.5 XX加强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也是适用于大豆产业。国家发放补贴是短时期内扩大生产最有效手段之一,补贴手段可以效仿X、巴西这两个国家,因为它们就是因为对大豆种植进行高额的补贴,让农民提高种植的积极性,得以快速的打开国际市场和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2018年我国的补贴政策改从一开始的单一补贴变为大豆市场收购+生产者补贴相结合的形式。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构造协调产供销多链条的补贴体系。补贴政策要立足于推动大豆技术革新,通过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发展有机、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大豆产品,让我国的大豆产业成为国际品牌的标杆。
国产大豆的一个优势就是蛋白质含量高,食用价值高,这很适合传统豆制品企业和国外的一些高端食品的加工企业的需求。我国要会充分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那么首先XX就要会利用各种办法和渠道,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好处,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的地位,这不仅仅是要在国内宣传,更多的是要在国际市场上做出宣传。其次,国家XX可以考虑作出一些限制国外大豆进口的政策,以此来保护本土大豆产业,同时可以制定大豆生产保护价格,确保农民的收入,保持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保持大豆质量产量,在保证大豆产量的情况下,再增加其质量,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6.6 培育自主优质品牌
大豆作为一种商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会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纺织业生产,化工生产还是其他的产业产品,品牌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代表着一种认同感,快速提升知名度,能迅速被陌生的人认识了解。同时品牌还是一个质量的标准,能够拥有一个品牌就证明,其生产是有一套科学、严谨的生产流程。这对于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6.7 提高中国大豆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影响中国大豆竞争优势的因素里也提到过,中国大豆的价格相对较高,是因为成本高,与转基因大豆相比,价格竞争优势弱。但要想提高中国大豆的价格竞争优势,首先就要降低大豆生产的成本。但是中国大豆生产的产量十分依赖于种植面积,要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要充分的带动农民的积极性,而XX在这方面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措施,充当润滑剂的作用,必要时也要充当带头作用。让中国大豆的价格与转基因大豆的价格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7 总结
为了提高我国的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合理利用科技技术进步来提高大豆产量及品质,研究出能够替代转基因技术的大豆,提高大豆制品的技术质量标准,提高大豆制品的技术质量标准从,提高大豆制品的技术质量标准,合理安排大豆种植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分配,培育属于中国大豆独有的优质大豆品牌,建立非转基因的大豆保护区,大力宣传非转基因的优势,从而提高国产大豆的国际竞争力。虽然目前情况不十分乐观,但是进步空间大,中国科学家与中国XX与中国农民一心,定能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栾立明,郭庆海,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0 (2 ):99.103.
[2]吴章勋. 比较优势视角下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3]蒲俊铭,曾剑云.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测度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5):24-29.
[4]李毅,周金城,李玉双,HUANG Wilfred.中国大豆进口及压榨产业链的非对称价格传导研究[J].大豆科学,2020,39(01):146-151.
[5]杨奇锦,郭天宝.新形势下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路径[J].对外经贸, 2018(11):49-53.
[6]刘京京.中国进口巴西大豆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4):38-40.
[7]白雪梅,西涅果夫斯基·米哈伊尔·奥列戈维奇.俄罗斯大豆生产现状考察报告[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04):140-141.
[8]张彦.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途径[J].铜仁学院学报,2010,12(06):82-84.
[9]张立富,刘天慧.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农业经济,2015(03):116-118.
[10]杨奇锦,郭天宝.新形势下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路径[J].对外经贸,2018(11):49-53.
[11]肖卫东,杜志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J].全球化,2019(05):105-118+136.
[12] Oilseeds:World Markets and Trade,USDA,2017.12.
[13]曹永强,王昌陵,王文斌,宋书宏.国内外大豆产业、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J].辽宁农业科学,2019(06):44-48.
[14]杨晓,刘爱民,贾盼娜,薛莉.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7):1440-1456.
[15]魏培梅.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9(09):45-49.
[16] 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18.9.
[17]卢昱嘉,陈秧分,韩一军.全球大豆贸易网络演化特征与政策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4):674-682.
[18]冯涛,杜海香.调整大豆种植结构与粮食安全[J].现代化农业,2018(01):7-8.
[19]杜祥备,黄志平,于国宜,王维虎,沈维旗,孔令聪.安徽省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学学报,2019,9(11):78-83.
[20]孙君,舒坤良,庄巍,王洪丽,徐晓红.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大豆供给需求分析[J].东北农业科学,2017,42(06):64-68.
[21]肖丹娜.中国大豆贸易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