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动物效应的研究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在对其他因素进行平衡后发现在动物刺激和非动物刺激的自由回想任务中,动物刺激表现为更好的记忆效果。这种对动物刺激更好的记忆效果被称为动物性效应(animacy effect),是普遍存在的记忆现象。动物刺激优于非动物刺激的现象在再认回忆任务中同样存在。研究者对动物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性概念更好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因为更高的心理资源的激活,时空背景信息也不能对此做出更好的解释,甚至记忆的实验中经常发现的分类回忆策略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与此相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生物进化适应观点进行解释。
1.1动物效应在配对关联学习中持续存在
在配对关联学习中,匹配中有动物性刺激被记住的效果要比匹配中非动物性刺激更好[1]。有研究表示,随机配对的斯瓦希里语单词与匹配的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的英语单词。要求被试简单地学习英语的“翻译”为以后的测试做准备。更早的使用自由回忆来重复这些结果,在这个线索回忆任务中涉及了强烈的动物性效应优势。有关的效应可能是由于可及性,使个体反应增强(例如,动物性表征是一种更加易接近的类别)。此外,从更加限制的类别中选择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的英语单词(四足动物和家具)。再一次,使用动物性的目标在自由回忆任务中产生了优势。
1.2动物性效应的助记价值
区分有生命的(动物性的)和无生命的(非动物性的)事物对于生存和成功的复制品至关重要。动物性效应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基本的维度,出现在发展的早期,但它在记忆中的作用目前是未知的。两项研究表明,动物性是一个关键的助记方面,是最重要的项目维度最终的控制之一。这两项研究都表明,即使在刺激类别沿着其他助记符相关的维度(例如,意像性和有意义性)被等同后,动物性的词语也比非动物性的词语更容易被回想。通过功能演化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先验出有助于动作的记忆“调谐”[2]。以此来解决适应性问题,特别是与祖先选择相关的问题,而且这种动物效应帮助记忆的现象在人类早期,婴儿期就已经存在了。
1.3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3记忆的进化约束
人类记忆的发展受到自然标准(生存差异和生殖差异)的制约。因此,我们记忆和忘记的能力可能被调整为解决基于健康等适应性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在记忆演变的祖先环境中突出的问题。记忆的运作特点是否继续承受着大自然的标准?这最终是一个经验问题,另外,从自然标准的角度简要地考虑了现代记忆理论的几种解释性假设。现代记忆理论的工具包是如何装备自然标准的认知系统的?最后,讨论围绕着认知的进化论的内在困难。鉴于没有化石的记忆痕迹,只有不完整的关于祖先的知识环境,是否有可能发展一个足够的进化记忆?
研究表明,生存处理产生特别好的保留的事实并没有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生存优势的近似机制。生存优势是进化分析的先验预测,标准记忆原则可以解释它。例如,生存优势可能会简单地导致比对照条件更高的情绪唤醒,促使以后回忆在这样的背景下编码的信息。这样的描述与进化的轨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自然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将记忆与情绪唤起联系起来间接记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的适应性问题。
2.动物效应与记忆编码方式
在自由回忆或识别任务中,对有动物刺激存在时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对非动物刺激的反应速度。显然,生存加工能产生显著的记忆优势。那么,记忆的生存优势是一种怎样的编码形式?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2.1动物效应与记忆加工水平
2.1.1加工水平理论
记忆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对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记忆的效果也就不同。其中,语义水平加工的效果最好,感觉水平加工的效果最差。海德和詹金森的实验研究说明,在无意识的伴随学习条件下,只要被试对词进行了意义加工(判断愉快/不愉快),被试的成绩就和有意学习条件下的成绩一样。相反,若只对外形结构(找计算单词中字母的数量)进行加工,那么,这种加工就会影响被试的回忆成绩。
2.1.2动物效应与加工水平的关系
对动物的回忆之所以比对非动物的效果好,是否是因为这一加工过程是一种深度加工?众所周知,对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利于增强记忆。深度加工可以通过记忆的努力程度或加工时间来体现[3]。记忆的努力程度是指,记忆加工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大可能会提高记忆效果。而加工时间长可被看作努力程度大的表现。虽然通常认为努力程度不能很好的预测回忆成绩,但若生存加工所用的时间的确长于控制条件,那么动物效应的优势可能会部分解释为更多努力的结果。许多生存加工实验中对反应时的分析表明:生存评价的反应时与控制条件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或者短于某些控制条件,而某些实验(例如,Nairne et al.,2007,实验4)中生存加工的反应时确实长于控制条件。这些实验在加工时间上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这说明努力程度也许在单词加工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动物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外,精细加工也常被用来解释不同加工水平的记忆优势,例如加工一个单词的语义能引起目标单词与记忆中其他信息的更多的联系,也即产生了更多的精细加工。对动物效应而言,也可能存在这样的解释:对动物刺激的加工引起了更多基于项目的精细加工,在回忆时容易获得更多适当的线索,从而提高了记忆效果。
2.2动物效应与双重编码理论
2.2.1记忆的双重编码理论
1975年由X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提出,他强调在信息的贮存、加工和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的。他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表象和语义是两个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人的视觉表象特别发达,他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一些离散的材料由于有了意义上的联系而被组织起来,使记忆变得相对容易。
Paivio所做的试验还发现,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4]。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意象系统专门表征和加工非语言的物体和事件,它由相互具有联想关系的意象表征组成,而言语系统表征和加工言语信息,由相互联系的言语表征组成。认知是通过两个特殊表征系统(modality-specific)支持的,这两个系统是来自经验并且在表述和加工关于非语言的实物、事件的信息和语言信息上有明显的区别。
2.2.2动物效应与双重编码理论
记忆的双重编码理论为动物效应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原因,即在对动物性刺激加工时可能同时采取的是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不存在对非动物性刺激加工时的语义转化为表象或表象转化为语义的过程。但是也可能动物效应没有采取双重编码理论,而是由于在自由回忆任务中,对含有动物刺激的转码速度要快于对非动物刺激的转码速度。所以有相关研究指出,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5]。因为相比之下,表象信息具有更多的具体信息,而语义信息更加抽象,即具体性会影响到编码速率。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语义等价物被编码为所有单词的单独语言表示和具体等同物的常见形象表示的组合。该模型预测,语义重复将增强具体的记忆,但不是抽象的同义词[6]。只强调抽象或只是口头表征的模型不能预测具体性和语义重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具体的词,回忆的同义词和相同的重复项目没有显着差异,这两个条件促进自由回忆相对于没有重复的项目。然而,对于抽象词,回忆同义词和没有重复项目没有显着差异,而相同的重复促进回忆相对于这两个条件。这些发现证明了具体性在语义重复效应中的重要性。
2.3动物效应与其他可能因素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情绪对记忆存在影响,那么有理由认为动物效应之所以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也许只是因为生存情景让被试对相关项目产生更多唤醒或情绪加工[7]。如果情绪唤醒调节着出现的记忆优势,那么可以推测记忆优势可能依赖于对刺激的情绪性评价。但在Nairne等人(2007)的实验中,并没有具体操纵情绪性,而是分析了被试对实验中所使用刺激的情绪评价。情绪评价和整体回忆间有稳定的相关,但与动物效应之间并无相关[8]。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把要记住的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对信息记忆的提高。自我参照条件被普遍认为是最有效的编码技术之一。Weinstein等人(2008)发现无论实验指导语中使用第一人称(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处于生存情景,并评价单词与自己生存的相关程度)还是第三人称(要求被试想象一个朋友处于生存情景,并评价单词与朋友生存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人称这一因素对草原求生和城市求生条件下的记忆水平影响不大,即获得的记忆优势不限于考虑自己的生存。由于自我参照控制的作用可能和第三人称指导语中人物与被试的亲密程度有关,所以Weinstein等人又将原实验第三人称指导语中的“朋友”替换为“陌生人”,结果表明,采用陌生人视角第三人称指导语的被试与第一人称指导语下的被试在生存加工条件下有相似的记忆水平。这表明,记忆优势不只限于在生存情景中考虑自己,在按与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生存相关性加工单词时仍然存在这种生存优势效应[9]。鉴于以上结果,用自我参照来解释生存优势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编码程序目前还不能很好的解释得到的动物效应,所以对动物效应中的编码方式还需要后续更加深入的探究。
3.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3.1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报告的支持性实证研究都采用了间接学习范式,考察了动物效应对实验材料记忆产生的影响。在单个实验中采用的实验项目(单词或图片)毕竟数量很少,且在实验项目自身与生存相关程度方面并没有经过评定筛选;他们也没有对具有不同适应性评价分数的项目(尤其是评价分数极高或极低的项目)进行直接的记忆研究。这样一来就有必要直接考察与生存情景相关程度非常高的项目是否不需经过刻意的生存加工便可产生记忆优势。若能得到人类更容易记住与生存直接相关的信息这样的结果,对记忆的动物效应或者适应性假设的验证会更为直接而明确。
在生态效度方面,目前的系列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评价实验项目与生存情景的相关度并不是真正的解决生存问题。所以,未来的研究似乎有必要创设出更加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实验范式,给被试真正的适应性问题,再考察记忆系统的表现[10]。
3.2未来研究展望
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已经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但是未来研究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如果动物效应中包含以上某种或某些编码方式,或者与其相关,那么在使用各种编码方式时大脑活动是怎样的,即要进行动物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从进化角度看,人类记忆仍承担着祖先选择压力的痕迹,这种痕迹深刻的烙印于人类身上,是现代人类与生俱来的。相比成人,儿童是验证适应性记忆更好的被试,因为使用儿童被试能更好的排除社会学习因素对记忆的影响。目前该领域研究中被试大都为
大学生或成人,只有近期的一个研究考察了8岁和11岁儿童的适应性记忆,且该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和程序与之前成人研究基本一致。这里可能存在两个问题:1)对儿童采用与成人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是否合适。2)被试只包含8岁和11岁儿童,未能扩展到更广泛的儿童,尤其是更年幼的儿童[11]。所以对于一些关于动物效应存在于早期记忆中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人类拥有适应性的记忆,这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通过这种适应性记忆更有效的利用信息,以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其中动物效应是一种对于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相比许多被认为能获得最好记忆效果的加工策略,动物效应能获得更好的、更快的记忆效果和识别速度。虽然,目前对动物效应中记忆编码方式还有待探究,但是其独特性及强大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VanArsdall J E,Nairne J S,Pandeirada J N S,et al.Adaptive memory:Animacy effects persist in paired-associate learning[J].Memory,2015,23(5):657-663.
[2]Nairne J S,VanArsdall J E,Pandeirada J N S,et al.Adaptive memory:The mnemonic value of animac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10):2099-2105.
[3]于睿,毛伟宾,贾喆.生存加工: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记忆编码程序[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825-831.
[4]Paivio A.Dual coding theory: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45(3):255-287.
[5]毛伟宾,于睿,李春.一致性,相关性对记忆生存优势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3):253-262.
[6]Clark J M.Concreteness and semantic repetition effects in free recall:Evidence for dual-coding theory[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1984,38(4):591.
[7]Levine L J,Pizarro D A.Emotion and memory research:A grumpy overview[J].Social cognition,2004,22(5:Special issue):530-554.
[8]Nairne J S,Thompson S R,Pandeirada J N S.Adaptive memory:survival processing enhances reten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7,33(2):263.
[9]Weinstein Y,Bugg J M,Roediger H L.Can the survival recall advantage be explained by basic memory processes?[J].Memory&Cognition,2008,36(5):913-919.
[10]李荆广,郭秀艳.记忆研究的功能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5):922-930.
[11]Otgaar H,Smeets T.Adaptive memory:Survival processing increases both true and false memory in adults and childre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10,36(4):10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