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国的生育率略有上升的趋势,然而在对生育意愿的调查中,却有下降趋势。当前全球人口背景呈现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整体特点,中国老龄化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由于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一些地方同时出现了用工难和养老难等诸多社会问题,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颁布各项生育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来鼓励民众生育,从而达到缓解社会问题的目的。
2013年12月2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单独二孩”政策。国家旨在通过“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提高人口生育率,也想通过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比例,从而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问题,促使人口发展更加均衡化,进一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以后,很多学者认为随着新政策的推出,一直贯彻的计划生育开始出现放松的趋势,中国人口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涨,民众的生育积极性也会一片火热,事实上大部分被调查省份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诸多被调查者都有表示,尽管新政策的出台放开了对夫妻身份特征的要求,但生育与否还是更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对生育计划做出选择时还是要经过对自身条件的多方考量。这表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有政策因素,还与民众的自身状况息息相关。
2015年10月29日,XXX十八届五中全会(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1%E5%85%AB%E5%B1%8A%E4%BA%94%E4%B8%AD%E5%85%A8%E4%BC%9A"t"blank)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BA%E6%9C%AC%E5%9B%BD%E7%AD%96"t"blank),不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5%8F%A3%E8%80%81%E9%BE%84%E5%8C%96"t"blank)的行动。这是XX在2013年开始实施“单独二孩(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5%E7%8B%AC%E4%BA%8C%E5%AD%A9"t"blank)”政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人口政策的调整,也就是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同时这也是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标志。调整生育政策是为了提高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从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的发展,然而“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发挥出显著的激励作用。于是2015年10月,在XXX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即不论夫妻双方是何种身份特征,均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不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要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
1.2研究意义
自从我国全面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新增人口的数量每年都有所上升,但就其增长程度来看,人口的更新的速度远远不及人口的下降的速度;如果从人口结构上来看,那么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平衡性,人口问题的结构性矛盾也更加的凸显;在人口生育率低下的同时,人口的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在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方面,普遍都是大规模的群体;同时考虑到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等多方矛盾,使得在综合处理人口问题的各方面,完全解决人口问题显得异常艰难。社会发展长期以来,XX对生育政策所做出的各项调整,都会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能会发生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多或者减少。人口问题发生急剧的变化,还会很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一年之后,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依旧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预期理想的急速增长的现象,因此可见,民众在生育计划的形成中,受到多方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国家颁布“全面二孩”政策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对生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不同人群的生育计划的全面调查,可以在一定水平上预测此后的人口增长趋势,通过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将会为国家保障人们生育二孩的相关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发挥重要的意义。
其一,可以对此后的人口增长趋势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预测,虽然在本篇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调查区域仅限于河北省,但是河北省做为一个人口大省,它也很具有代表性,正是对这样普通地区的调查累积才能勾画出一副完整的中国民众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生育意愿的版图。作为单独的一项调查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
其二,调查在政策颁布的一年后,通过“全面二孩”政策的相关方面的民众调查,可以反映出一部分群众对于政策的了解,认识程度,以及在政策颁布之后的反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以后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借鉴,并且为以后相关部门、社区街道以及用人单位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内研究动态
(1)学者庄严儿(2014)在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的研究中表明,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的整体生育意愿是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孩子,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为1.93,但这样生育率水平依然低于整体更替水平。国家不断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更好地兼顾个人家庭生活与国家发展利益、同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生育意愿及生育需求。庄严儿在研究结果上表明,在“单独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之后,全国范围内预计出现堆积现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学者顾宝昌(2007)认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悖离现象,即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偏离,这种偏离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事实。但这种悖离现象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实际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收到“非意愿生育”的影响,悖离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反映出的现象恰恰与发达国家相反。于当今国策下,需要考虑生育政策的介入,因此,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更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学者尹文耀、姚引妹、李芬等人(2013)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论述,除若干生育率极低的省份或区域表现出上升态势外,实际生育率及其与政策生育率之比仍表现为下降态势。由此可见,当下的生育政策无法有效地将生育率控制在比较合理的低水平。经过循序渐进地实施政策能够较好的控制在生育政策完善过程中的生育率反弹现象,以避免该现象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因此,于当今大环境下,对生育政策进行全国范围调整的时机已然成熟。
1.3.2国外研究动态
(1)身为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地区与国际问题研究学院副院长的阿尔乔姆·卢金教授向俄新社(2015)表示:我对中国XX关于生育政策的决定早已期盼多时,众所周知,现阶段中国的生育率已非常之低,生育政策改革迫在眉睫。阿尔乔姆·卢金尤其强调:“根据我的了解,现阶段中国的出生率已经低于人口再生产所需要的世界整体水平。”卢金还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对一个国家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将会弱化国家在经济、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地位。”
(2)外国学者Bongaarts(2004);Herzer(2012);Balbo(2013);Filoso(2015)等人通过开展生育意愿相关研究,其中家庭经济因素和成员个体特征一直是研究重点,众多学者研究家庭收入、工作地位、人力资源、结婚年龄、育儿时间上升、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公共福利政策等对生育意愿均有一定影响。
(3)外国学者Lutz,Goujon(2001)表示,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PED)又称人口-发展-环境模型,该模型是利用队列构成预测方法以及运用多状态生命表来搭建出的一种新型的预测模型。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模型利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区域等要素将人口分成不同“状态”。
1.4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镇居民生育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浏览大量相关文献,整理相关数据,最后归纳分析出河北省城镇居民生育率的年各项因素,并总结出当前面临人口问题,结合本文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措施。
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是本章的开篇环节,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与方法三个部分;第二章为全面二孩政策与生育率的相关理论概述,包括全面二孩政策的概念及可行性、生育率的概念及生育率的经济学说两个部分;第三章为我国城镇家庭生育率的现状及问题,包括我国城镇家庭生育率的现状、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率的现状及当前我国生育率存在的问题三个部分;第四章为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影响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率的因素分析,包括夫妻身份特征与生育率、个人经济收入与生育率、性别偏好与生育生育率三个部分;第五章为提高我国生育率的对策。
1.5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本篇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通过各种渠道大范围地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书籍著作、报刊杂志、文件、汇报总结等都在收集范围之列,笔者获取这些资料的方式主要是网上查阅或图书馆借阅等,除此之外,笔者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还大量阅读了网络上的相关文章与报道,对所需的文字或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
(2)数据分析法
本论文主要根据包括全面二孩政策下城镇居民生育意愿现状、全面二孩政策下秦皇岛城镇居民生育意愿现状、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数量的变化等相关数据,和以了解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镇居民生育意愿现状的基本情况,为本文观点的阐述和论证提供实证依据。
在采用数据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时,笔者通过借阅、网上查阅、浏览等多种方式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收集,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各个因素、项目的量化分析,从而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3)归纳综合法
本文通过对“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镇居民生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借鉴成功经验,提出解决方法。
第2章全面二孩政策与生育率的相关理论概述
2.1全面二孩政策的相关概述
2.1.1全面二孩政策的概念
“全面二孩”政策即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2015年召开中国xxxx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本次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人口政策调整。
2.1.2全面二孩政策的可行性
研究数据表明,当前在全国范围内符合“全面二孩”政策条件的育龄夫妇大约具有9000万对。预计在“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后,我国未来几年出生人口的总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在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将达到2000万人以上,当然这只是预期的增长效果,实际的人口变动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从短期成效上来看,政策的全面实施可以直接带动多项领域的消费例如妇幼健康、婴幼用品、托幼服务、教育等领域。从长期成效上来看,一直到2050年,15-59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预计增加3000万人左右,这样将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预期的非常有利的保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一定会全面的拉动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因此,XX将会在医疗卫生、儿童照料、教育等方面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XX可以制定群面的应对措施,例如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加大投入等手段,并且目前来看我国XX完全具有成功解决这些挑战的能力和水平。相关部门表示,我国在资源环境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制定期间,在对生育政策的调整上早已提前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的预测核算显示,当前的能源供给及粮食供给等在我国均处于完全可控的程度内。由此可得,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虽然会增大对资源换机的需求,但并不会对我国既定资源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全面二孩政策具有全面的可行性。
2.2生育率的相关概述
2.2.1生育率的概念
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生婴儿人数与同一时期内育龄妇女人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数来表示。育龄妇女指处于生育期的妇女。生育期的年龄界限,一般使用15岁—49岁的标准。生育率是反映妇女生育强度的重要指标,它是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制定人口计划和进行人口预测的重要指标。反映妇女生育强度的指标,还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已婚育龄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这个指标反映了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的强度。
2.2.2生育率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的专家在研究中发现,父母在有关于家庭规模的决策上的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两种,其中经济动机是最主要的。经济学的专家主要通过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来分析父母做出家庭规模经济决策的经济动机,从而对生育行为进行研究。
(1)莱宾斯坦(H.kei benste i n)的成本与效用比较学说
学者莱宾斯坦在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家庭规模所试用的“成本与效用比较理论”,结合理论基础和比较方法构造了生育的微观经济模型。在其研究过程中将子女视为与商品等价的存在,他认为决定生育意愿的是家庭的经济意志。
(2)贝克尔(G.S.Becket)的孩子数量质量替代学说
学者贝克尔将孩子视为“耐用消费品”。在家庭收入对孩子的影响问题上,学者贝克尔的研究结果是,用于孩子身上的消费所产生的费用的增加源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孩子的数量的增加和孩子质量的提高的形成原因也是家庭收入的增加;但是收入的增加并不肯定会扩大家庭的规模,原因是“数量收入弹性通常比质量收入弹性要小”。
(3)伊斯特林(R.A.Easter l j n)的生育率供给和需求学说
外国学者伊斯特林在其研究过程中发现,家庭收入、价格和偏好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需求。随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时间和商品的价格上升,父母为满足孩子更高的需求就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将会导造成对孩子的质量需求呗对孩子数量的需求所取代。而改变父母对孩子的偏好倾向于对孩子质量的需求需要家庭收入的提高。
第3章我国城镇家庭生育率的现状及问题
3.1我国城镇家庭生育率的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2017年之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的整体变动趋势呈现出波变动形式,自2016年以来最近几年新生人口数最高的一年新增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786万人,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人口数最高的一年正好是全面二孩政策开放的第一年,所以这表明生育政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生人口数的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截止到2017年,新生人口数量并没有持续2016年的增长速度,反而是降低到了1723万人,相比较2016年新增人口数量反而减少了63万人之多。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以来截止到目前已有两年之久。2017年的新增二孩人口数量增加到了883万人,相比较于2016年同比增长了162万人;二孩人口数量占全部出生人口数量的比重达到了51.2%,相比较于2016年同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人口数量的变动并不是完全没有影响,适龄夫妇生育二孩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因此可以得出一孩的新生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才是现阶段人口新生数量不断减少的根本原因。截止到2017年我国一孩的新生人口数已减少到了724万人,相比较2016年减少了249万人
2010-2017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单位:万人)
3.2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率的现状
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在参照“全面二孩”政策相关研究期刊文献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表》。以行政区划为基础,通过随机抽样选取城市社区作为调查点,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市区内100名居民关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查了解。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等;影响因素主要根据生育率的经济学说选取了经济负担、生育保险政策、社会保障等与城镇家庭生育率密切相关的多个因素。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了抽样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等有效信息。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性别、户籍类型、身份、年龄、文化程等要素上不相同的城镇居民在生育二孩的意愿上也都不尽相同,但差异性并不是十分明显,与此同时,通过对性别、户籍类型和身份三类人口学特征进行整理研究发现,研究结果的差异性都不显著,因此表明不同性别、户籍类型和身份的城镇居民在生育二孩意愿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通过比较得出,具有城镇户口、是独生子女、男性的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要比女性、具有农村户籍、非独生子女略显强烈。对不同年龄组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发现年龄在20-27岁和43-50岁这两个阶段的城镇居民更倾向于生育二孩,反而年龄在36-42岁这一阶段段接近50%的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都非常之低,整体上对于生育二孩意愿意愿持无所谓态度的城镇居民占比0%,当然这样的数据结果也会受到整体调查对象的数量所影响。从被调查者的学历上来看,只有具有高中学历的城镇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具有其他学历的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都达到了50%以上。

3.3当前我国生育率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综合整理发现,当前我国生育率整体水平远远低于人口再生产所需水平,生育率低下持续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的重点难点。随着XX不断改进人口政策,我国的生育率略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以来,民众生育二孩的积极性高涨,二孩的生育率也逐年增长。但我国一孩的生育率却逐年下降,截止到2017年一孩生育率已经下降到724万人。所以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二孩出生率逐年增长,但由于一孩出生率的拖动,我国城镇家庭生育率总体依旧偏低,增长缓慢甚至呈现出不增反降趋势。综合整理我国当前生育率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1)当前我国出生率水平总体偏低;
(2)社会保障水平无法带动生育积极性;
(3)影响生育率的政策影响力下降,非政策因素占主导。
结合当前我国生育率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和别省城镇家庭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对策。
第4章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影响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率的因素分析
4.1夫妻身份特征与生育率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城镇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与夫妻身份特征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考虑到包括单独夫妻即夫妻双方有一人是独生子女、双独夫妻即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非夫妻即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三种夫妻身份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身份特性的夫妻分别持有不同的生育意愿,详情见表2。
表2中的数据显示,具有双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愿意生育二孩的占比为最高,是所有具有双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总数的48.0%,非常愿意的占12.0%,总结得出愿意生育二孩的双独夫妻总比例达到了60.0%,同时发现双独夫妻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小,总结得出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人数占双独夫妻总数的20.0%。在综合对这三种身份特征夫妻关于生育二孩的意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符合单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与符合双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的卡方检验值为12.75,p=0.691,符合单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与符合双非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其生育二孩意愿的卡方检验值为11.13,p=0.518,而符合双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与具有双非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的卡方检验值为14.58,p=0.263,因此在调查研究的结果上可以得出,三类不同身份特征的夫妻生育二孩的意愿总体上得差异并不明显。但在生育二孩意愿的强烈程度上来看,符合单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和符合双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在生育二孩意愿上持非常愿意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符合双非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其中符合单独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在生育二孩意愿上持非常愿意的比例达到符合双非夫妻身份特征的城镇居民的2.4倍,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出单独夫妻和双独夫妻生育二孩的意愿的强烈程度比双非夫妻更为剧烈。
4.2个人经济收入与生育率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大环境下,抚育孩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保障是充足的个人经济收入,因此不同经济收入的城镇居民对于生育二孩的意愿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从愿意生育二孩和非常愿意生育二孩两种情况来比较,月经济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城镇居民中有59.0%持愿意态度,月经济收入在2000元3999元的城镇居民中有59.1%持愿意态度,月经济收入在4000元5999元的城镇居民中53.5%持愿意态度,月经济收入在6000元7999元之间的城镇居民有53.3%持愿意态度,而月经济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城镇居民中高达66.7%持愿意态度。综合分析,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差别并不明显,通过对经济收入与生育二孩意愿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相关系数r=0.01,p=0.856,也就是说当前不能认为经济收入和生育二孩意愿明显具有相关性。但是从由图2中的数据显示可以发现,城镇居民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和相对较高的家庭愿意生育二孩的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些家庭的生育意愿也会较为强烈,然而相对来说处于中等水平经济收入的城镇居民愿意生育二孩的所占比例却相对较低。

4.3性别偏好与生育率
在对子女的性别偏好方面,我国传统上一直有重男轻女思想,尤其在农村地区较为突出[9]。总体而言,接受调查的城镇居民中仅有6.7%表示喜欢男孩,21.7%喜欢女孩,而高达71.7%的城镇居民则表示没有性别偏好,男孩女孩都喜欢。不同的户籍类型的城镇居民对子女的性别偏好见表3,统计检验显示,长方值为1.872,P=0.759>0.05,也就是说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居民在子女性别偏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假设性调查,调查问题是:若已经育有1儿(或女),生育二孩的意愿是什么。具体情况见表4。
通过表4分析可以得出,若调查对象已经育有一儿,愿意(愿意与非常愿意之和)生育二孩的占49.4%,若调查对象已经育有一女,愿意生育二孩的占56.7%。从统计检验可以看出,两种假设情况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尽管城镇居民对子女性别上已经基本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弊端,但是在实际假设性调查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一个孩子是女儿的城镇居民更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第5章提高我国生育率的对策
5.1完善生育政策并做好宣传工作
当前人口问题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制定或完善相应人口政策的过程中,应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充分发挥计划生育的指导作用。过分紧缩或过分开放的生育政策都不利于缓解人口矛盾,甚至会对人口工作带来诸多艰巨的挑战。XX应当坚持计划生育的对生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不断完善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的稳定实施。坚持以计划生育为指导,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并为优化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要积极做好现行生育政策的宣传工作。XX应当做还调研工作,首先对所在辖区内符合“全面二孩”政策家庭育龄群众的生育意愿以及家庭结构等基本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整理。同时领导班子应当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理解,并且做到及时把政策思想传达到人民群众。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例如印发宣传文件、播放宣传片、开展宣传讲座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将“全面二孩”政策、奖励扶持措施等计生知识和法律法规传达到人民群众身边。XX还应注意全面掌握育龄妇女的信息动态,以便更好的实现“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广工作。
5.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现如今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生育率,XX应当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各项社会保证制度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息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一个风险社会。社会保障的目的是XX通过调动各种资源从而保障公民在低收入或者没有收入的时候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也是影响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里,XX应当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的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更要确保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能够切实落实公民身上,现阶段尤其要注意保障生育保险政策能够落实到育龄公民身上。与此同时,XX还应利用多项手段加强宣传,将社会保障的政策内容在群众达到普及,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XX可以建立生育补偿基金,通过政策的鼓励增加育龄群众的生育意愿。家庭经济负担是影响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应着力减轻城镇居民生育二孩的经济压力,生育补偿基金的建立对于完善XX、社会、个人的共同担当和责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西方国家的生育补偿基金政策,我国可以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变,例如所有生育二孩的城镇居民都有权力得到一定额度的生育补偿基金,从而把政策鼓励变成实质上的经济、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在全面放开生育二孩后,要改变以往主要由家庭承担抚育责任的困局,而是由XX、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下一代的抚育责任,使XX、社会、家庭三者在抚育下一代的责任上更为明确、协调,让城镇居民生得起、养得起,切实减轻家庭抚育的经济和精神的后顾之忧。
5.3塑造现代化的生育观念
XX还可以从教育方面入手,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育龄妇女的文化水平,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引导民众树立科学、合理的生育观念。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文化水平的程度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初婚年龄。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日益先进开化,生育行为也会更加的科学和理性,更有利于优生优育。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容易受到传统性别偏好的影响。普及高等教育,提高人口文化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更加科学、合理。普及性别平等的思想,才能逐渐削弱社会的性别差异,从根源上解决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实现优生优育。如果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为观念,生育状况就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状况,、也不会再需要主要依靠国家强制性政策来约束。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将不断促进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由原先的“养儿防老”转为“自我养老”,树立现代化的生育观年,达到优生优育的效果。正确生育观的树立,对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结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近些年我国的生育率略有上升的趋势,然而生育率整体水平依然较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率虽然有所上升但却与预期水平相差甚远。本文基于“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通过对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当前生育率低下问题的对策。在生育率的影响因素方面本论文主要选取了夫妻身份特征、家庭经济收入、性别偏好三项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夫妻和双独夫妻生育二孩的意愿的强烈程度比双非夫妻更为剧烈;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和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愿意生育二孩的占比较大,其生育意愿也表现得较为强烈,而经济收入相对处于中等水平的城镇居民愿意生育二孩的占比反而较低;尽管城镇居民对子女性别上已经基本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弊端,但是在实际假设性调查问题中发现一个孩子是女儿的城镇居民更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完善生育政策并做好宣传工作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建立生育补贴基金
(3)塑造现代化的生育观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选取了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的人口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本文基于“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选取有代表性的人口大省河北省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出有河北省城镇家庭生育率的影响因素,结合当前我国生育率低下的问题,参照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现阶段提高人口生育率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人口问题较为复杂,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并且限至于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本文还具有以下3点缺陷:
1、自身经验和渠道较少,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了解不够全面。
2、研究存在局限性,论文中引用的一些数据不是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3、论文当中存在部分内容衔接性不强,某些地方缺少逻辑性。
撰写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源于两种原因,其一对研究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其二是撰写不够严谨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
1、加深对论文研究内容的了解以及参考文献中涉及的研究结果的了解;
2、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等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不断更新相关数据内容;
3、对于写作过程中应提高论文措辞的严谨性。
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系统、全面的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松.城镇居民生育二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2016
[2]王开泳.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及区域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Nov.2016
[3]陈友华.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项目号11AZD025).2016.01.08.
[4]John Bongaarts J.The End of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ed,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288-207,2004.
[5]Dierk Herzer,Holger Strulik,and Sebastian Vollmer.The Long-Run 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One Century of Demographic,Change 1900-1999,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7:357-385,2012.
[6]Nicoletta Balbo,Francesco C.Billari,and Melinda Mills.Fertility in Advanced Societies:A Review of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1:1-38,2013.
[7]Valerio Filoso and Erasmo Papagni.Fertility Choi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7:160-177,2015.
[8]Lutz W,Goujon A.The world’s Changing Human Capital Stock,27(2):323-339.
[9]张红霞.转型期生育的性别偏好与农村传统性别秩序[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3-25.
[10]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3(1):84-93.
[11]王成.中国养老金缺口的成因、风险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5(2):75-82.
[12]黄琴.我国老年人监护评价机构的构建———基于X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9-50.
[13]谷彬.物价上涨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3(47):22-35.
[14]林丹,乌尔里希.贝壳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5]张建武,薛继亮.广东“80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人口,2013(2):10-18.
致谢
衷心感谢导师祝洪娇教授对本人的精心指导。她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祝洪娇教授,以及全体老师和同窗们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