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1.1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理念论述
打造优质南京无障碍设施系统、推动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涉及到:设施是否符合残障人士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否符合设计理念?谈及此不得不想起“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在人类活动的中一切根源以及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以及活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是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形象(包括形态、结构和尺度、色彩等因素)和社会文化含义三要素的塑造以及空间体系的构建,体现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尊重「2」。那么在空间环境中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不可缺少的是无障碍设计的铸入,城市空间无障碍环境与人性化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服务于在城市内建筑之间、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里的残障人士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类基础设施、设备的设计。总的来说也就是,在形式上符合满足人类的审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空间结构建造符合人的特性切合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把空间设施生活化、拟人化、便民化。
在南京城市公共空间将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是否满足“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呢?下文驻足于南京市公共空件环境的三种形势进行较为全面的表述。
2.南京市空间无障碍设计的调查情况

2.1交通形式
2.1.1盲道
在南京市主干道的盲道设施实用性强、通达性高,盲道的覆盖率高达100%,但是局部区域一些盲道被阻碍、占据,使得原本具有导视系统的盲道丧失了导向功能。在盲道的建设中施工过分的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视觉效果,把盲道触感条与提示盲道触感圆点改成符合视觉效果的不锈钢材料,这种做法不仅对视力残障患者伤害程度较大而且也并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更有地区盲道只存在人行道上,在一些公交车站、小型商店、商场公共场合出入口等。
2.1.2坡道
坡道的使用价值高、便捷能力强,但是一些城市的坡道设施由于年份已久,出现了不拘一格的损坏,相关部门未及时维修,使得一些城市的坡道损坏设施暴露在场景中。不仅如此坡道设计在房屋建筑(特别是老城区)无障碍坡道和通道改造时,由于受进出楼梯洞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按照规范中纵坡和宽度标准设置到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坡道也是心余力绌。
2.1.3公交车站
调查中发现,85%的地区在公交站牌区域并未考虑无障碍设计,90%的地区在人行横道转入公交站台未设有盲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交车站放置了广告牌、座椅、垃圾桶等,使得公交车站的空间变得狭窄、拥挤,对于下半身肢体残障人士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设计盲道、广告牌、座椅、垃圾桶的城市,给肢体残障人士带来的便捷程度大于不便捷程度。
2.2服务设施
据研究,南京火车站设有完备的升降机,但在候车室、售票厅等位置的升降机均未开放,据业内人士回应:“该处的升降机不是故意不开放,而是在开放后,出现健全人和残障人士争抢座位,乘车秩序会随之混乱所以就没有选择开放”。地铁1、3号线各个站台都设有电梯,其中在1号线元通站、中胜站、3号线大行宫站专用电梯经常停开。
2.3卫生条件
各个城市大都设置了室内外公共卫生间,但是无障碍卫生间的设计并不是很乐观。对于室外无障碍卫生间,很多都没有无障碍坡道,即使有无障碍坡道也没有考卫生间的无障碍厕卫,反之有考虑无障碍设置的厕卫则没有设立无障碍厕卫。一些设有无障碍厕卫的商场,大都把门封锁用作储物、仓库等现象。
3.人性化理念下南京市无障碍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3.1各地区设施建设不平衡、使用率低
我国接受无障碍设计的这一建设概念较晚,全方面熟读无障碍设计需要漫长的过程,建设和思想的认识是同步的,建设项目时缺乏统筹的建设,使得各个地区的设施规划差异较大。现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于残障人士家庭依旧存在经济的欠缺,即使全国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对残障人士的家庭来说也是孤掌难鸣。残障人士在生活中,往往会独居一室隔绝外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害怕受歧视的心理情感。在出行时,也未成了解空间环境中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情况。由此一来,经济发展不均衡,设施建设也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无障碍的使用也是如此。
3.2设施建设系统性弱
“无障碍环境、建设、设施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到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商业建筑以及文化、娱乐场所,可以说涉及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无障碍设计是城市具备的基本功能,环境是依赖于设施的构筑,如果建设缺乏主体领导、设施缺乏完备体系,那么无障碍设施、环境只是坐而论道「3」;如此条件下,设计者并未舍身处境的考虑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因故设施会存在不连贯、系统性弱。
3.3监管系统力度小,设施毁坏程度大
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阶段,建设、施工单位迫于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的约束和压力,投入相当的资金,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财力建设公共无障碍设施,但建成后的无障碍设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管理,成了建筑物和城市的形象工程「4」。在南京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在建设完工后本应该得到很好地维护和管理,但是建筑设施的工作者和管理者为了追击求利益和效益,将在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施另行他用、甚至不用,节约成本。出现此类情况有关部门并未出来及时制止,缺乏监管意识,就谈不上使用价值。
4.基于人性化下的设施设计研究方法
4.1转变思想,更新设计理念,提升人性化认知
大部分设计师在前期设计无障碍设施时,思想不谨慎、不重视,有的设计师还会认为无障碍设施即使设计了也不会太大的用处,不仅如此还影响整个环境的美观。有此类想法怎能不出现弊端?所以,做好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施,应注入一定的情感,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自身的行为状况与公共空间环境有机结合。让残障人士通过一些活动享受并感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舒适、轻松、便捷、愉悦、尊严、自由、安全、平等的心理情感。地区的领域感是人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个人、家庭的私人活动和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均发生在与各自领域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中「2」。设计师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中可以通过空间的适量围合,增强残障人士、老年人领域感和安全感的认知,这种设计并不是将所有元素简单的堆砌在空间中,而是根据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需求,满足设施的人性化。
4.2.1重视整体,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在重视整体的同时,无障碍设计也要做到精细化,使得空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满足残障人群的生活,能够让残障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更加便捷。「5」人们在空间中的环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感受器官所获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内应设有视觉标识、触觉图示、发生器等告知人们行走的方向、路线以及要到达的目的地。在公共空间中要合理的规划功能,盲道与自行车道、无障碍卫生间与非障碍卫生间各司其职「6」。景观环境常常追求竖向设计的层次感,通过地势的高差丰富空间层次,高差≥2厘米对轮椅依赖患者来说便是登天。在南京市公共空间中无障碍坡度多数都超过2厘米,忽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为此在地势相对较高且人流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升降垂直辅助设施;在地势较低人流较大处,则采用平缓的坡道。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关注细节,合理分析无障碍所作用的群体,达到高质量设施。
4.2.2无障碍设施合理考究,提高残障人士的使用频率
伊利尔·沙里宁写道:“如果把建筑史中许多最漂亮最著名的建筑物,重新修建起来,放到同一条街道上,如果只是靠漂亮的建筑物,就能组成美丽的街景,那么这条街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了”「7」。可并非如此,在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施不仅要满足环境中的“视觉美”,也要合理的考究性能。在盲道铺装建设上,不提倡盲目铺设,只在视觉障碍集中地区(指视觉障碍者人数占该区域人数比例1.5%以上的区域)进行铺设,其他道路适宜在市中心进行铺设对与人行道宽度小于3米且有连续护栏、绿化带的路段,提倡减少行进盲道,增加提示盲道。另外,公交站台宽度小于两米的情况下,只设置提示盲道,不进行坡化处理;在科技园、开发区等一些相对残障人士较少区域的道路初步设计批复中,只要求在路口设置提示盲道,减少行进盲道的铺设。合理考究满足残障人士需求提高使用率。
4.3加强设施监管与保护
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监管与保护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无障碍公共设施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难题。XX要做到既不苛刻又有力度的进行监管部。对于XX:要把建设无障碍设施内容列入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的审查范围,对不按照设计规范和设计要求将无障碍设施内容纳入设计、建造的所申报的方案,不予批准。施工者按照XX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严格要求对无障碍设施的质量检测。针对建设者、管理者,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绩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给予惩罚。除此之外,其还要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治,保证残障人士的正常使用。南京XX在无障碍设施维护上,应组织地区残联进行监督、组织专职人员进行街道巡逻检查,在设施规划建设要充分对残疾人士进行调研考究。从建设到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规定管理机制「8」。使得无障碍设计、建设、管理环环相扣,做到人性化设计、人性化监督管理机制。
5.结语
面对无障碍设计,大多数人认为无障碍设施在公共空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明明有所设计,却在“使用”时显现出并“不适用”的特点。在无障碍建设中,也许我们多设计了盲道的几种形式,可对于视力残障者来说就是迷宫;在建设坡道时,坡高多增加了1厘米,对于轮椅患者来说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在建设公共卫生间时,少建设了厕卫的扶手,对于肢体残疾来说就是一个可怕的噩梦。因此,处在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需要懂得一门学问。
参考文献:
「1」《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s].2012
「2」谢宏杰,姚时章.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121):20-45
「3」朱光远.谈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5,(10):24-26
「4」朱久兵.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反思-以南京市为例[J].社会科家.2010(2):41-42
「5」李琦.无障碍在空间中的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729):34-36
「6」周文麟.城市无障碍建设的理念与措施[J].北京规划建设.2007,(6):53-55
「7」宁玲;余柏椿;毛子骏.城市景观系统的属性、要素与结构研究[J].2011
「8」叶洁楠,王浩.城市公园绿地灾时避难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转换的可行性分析[J].南京林业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77-17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