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当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以及国内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主体部分基于杭州市拱墅区“阳光老人家”和上城区紫阳街道春江社区两个案例,结合杭州市社区养老机构数量及床位数等数据来探析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及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因素,深入研究当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模式;现状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用什么方式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已成为当下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公布,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9%,老龄化问题较严峻。杭州市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有较长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历史,以杭州市作为观察和考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

根据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18年底,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共174.4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53%,比上年增加7.26万人,增长4.34%;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27.9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市内老年人口分布疏密不一,上城区、名胜区和下城区的老龄化程度排前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1.56%、29.78%和27.11%。另外,杭州市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见图1,杭州市近五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由2014年底142.97万人,增长到2018年底的174.44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14年的19.98%提高到2018年底的22.53%。近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增长31.47万人,占比提高2.55个百分点。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图1

  数据来源:《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

  与此同时,杭州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截止2018年底,杭州市已经建立养老机构总数300个,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6.9万张,平均一百名老年人拥有4.2张床位,这与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杭州市已建成并已投入运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2800多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0家,示范型医养结合照料中心50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城乡社区基本全覆盖。老年食堂1200多个,建成示范型老年食堂100个。全市有27.41万老年人享受XX购买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本文将对以上养老数据做具体分析,根据其深入研究当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具体的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2.文献综述

2.1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建设以居家养老为主,辅之以社区养老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当下大势所趋。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一定差异[2]。各个地区的养老应该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解决养老文化的负面因素,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3]。如杭州市拱墅区利用其老旧小区多、改造困难的特点,建设“阳光老人家”,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身文化的养老服务。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已达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三十,涌现了一批具有规模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这不仅保证了老年人物质上的基本需求,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4]。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正逐步完善,慢慢走向综合性和规范性。然而,我国的养老体系建设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养老护理人员专业性不足、养老内容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年人不愿意进入社区养老的障碍,也是导致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5]。

2.2国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2.2.1英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按照联合国标准,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表示该国家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2018年英国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12231223人,占总人口的18.4%;按照学术标准,老年人口赡养比为5:1时,即表示该国家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根据世界数据图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英国老年赡养率已达到31.73%。可见英国老龄化程度之严峻。

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源,并且使得老年人无需远离家庭,即可享受养老服务。英国当下大多的养老服务都在社区中进行,除了日常的照料与护理,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和日托服务。社区内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护理人员,满足着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英国的社区养老得以发展,跟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借鉴,其中典型的三大支柱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英国养老保险事业向前发展。

2.2.2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X的养老进程中,当下最经得起考验的是全体系老年日间照料项目(英文名称,以下简称PACE)。PACE是一个植根于社区的综合性医疗护理救助项目。根据陈驰发布的PACE研究报告显示,PACE项目每年的参与者留存率高达93%,这说明参与PACE的人每年仅有7%选择退出,并且退出PACE的人数与年龄、失能、失智、诊断等因素几乎不相关,PACE 项目参与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满意程度长期保持在 96.9%~100%,这在X社区养老行业中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同时这也意味着参与者对于 PACE 项目给他们提供的服务相当满意[6]。除了以PACE为代表养老服务模式,X还有养老机构和护理院可为老年人提供他们所需的养老服务。

无论从健康到衰弱,能够独立居家生活或是需要辅助生活,该服务系统已经能够全面覆盖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处在各阶段的老年人[7]。总体而言,当下X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养老照护与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

除此之外,X老年人拥有多方面的养老资金来源,除了养老金,更有工作收入等养老收入来源。事实上,X当下老年人退休后继续工作的不在少数,许多老年人为赢得更好的养老生活,退休后依旧选择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同时,老年人被雇佣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让退休后继续工作成为新选择。

2.3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来,目前社会上存在家庭养老、商业化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总共五种养老模式[8],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被弱化[9]。社区养老是当下社会上新型的养老模式之一,它兼备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在五种养老模式里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10]。但社区养老依旧存在诸如“重物质轻精神”、养老专业性不足及专业人员欠缺、基础设施落后等现实问题。但总体上看,我国养老产业出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服务模式多样化、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化和服务模式智慧化。

2.3.1服务模式多样化

李士梅在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研究中对机构养老、旅游养老、主流养老和迷你型家庭养老院模式的探析,得出了我国未来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结论[11]。从事物发展的眼光看,一个事物的发展必定会经历由整体到细分化发展的过程,我国的养老产业也不例外。我国的养老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正慢慢细分,逐步系统化与专业化,并且养老服务的范围也不再仅仅拘泥于对老年人物质上的服务,而是逐渐延申到了精神层面以及法律、爱心护理等等多元化的发展。

2.3.2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化

公办公营和民办民营是我国传统养老机构的主要运营模式,为了试图解决当下养老服务机构的矛盾,我国的养老机构在运营模式上不断尝试,从而出现了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的现象[12]。面对我国人均养老床位不及国际平均水平的局面,民营养老机构的加入正以飞快的速度缩短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民营养老机构的加入可以焕发我国养老事业的活力、补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短板, 养老机构公办民营融合了XX和市场化的优点,使得社会多方力量能够共同参与到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中,是养老事业向正确的趋势发展的表现。

2.3.3服务模式智慧化

智慧社区养老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它使得社区不再拘泥于单个社区内部,而是放在公开的平台上,实现各个社区间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了信息透明化与数据化,有利于老年人需求与社区供给的对接,并且经过历史的见证,它是非常符合我国养老文化与习惯的[13]。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 +”已深深影响医疗、交通和通讯等等多个行业,同时,它也给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4]。“互联网+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模式智慧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互联网倡导的是开放、平等、创新、分享、免费的理念[15],而“互联网 + 居家养老”核心理念应该是以老年人为中心,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探索更多有价值的养老服务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进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16]。“互联网+居家养老”有助于扩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人在网络上的精神文化需求[17]。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我国养老行业的困境是人心所向,市场上已有许多正在尝试道路上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智慧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2.4述评

已有文献对我国以及国外典型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但基于杭州市来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将通过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典型案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进行探析。

3.杭州市为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

3.1案例分析

杭州市拱墅区现行的“阳光老人家”项目是当下杭州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它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拘泥于单个社区,而是旨在发展成一套可为大多社区所借鉴、参考甚至可以直接复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阳光老人家”作为分析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案例更具典型性。

紫阳街道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拥有较悠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历史,在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更具代表性。

下文将基于“阳光老人家”和紫阳街道两个案例探析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案例1 杭州市拱墅区“阳光老人家”社区居家养老案例分析

杭州市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升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途径。截至2018年9月底,杭州市拱墅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有9.18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4.22%。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拱墅区率先提出构建“阳光老人家”。

2019年底,拱墅区共建成52家“阳光老人家”,其发展目标并不止于此,2020年将持续加大全区“阳光老人家”的建设力度,旨在覆盖全区的老旧社区,让所有老人拥有第二个阳光、健康及富有活力的家。“阳光老人家”之所以可以高票入选拱墅区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跟它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养老服务提供主体方面,配备“好管家”、“好大夫”、“好帮手”、“好小二”志愿者队伍;一直以来,“阳光老人家致力于打造集文、娱、衣、食、行、医、养、护为一体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1234+X阳光老人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见图2。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图2

  资料来源:杭州市民政局

  3.1.2案例2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春江社区居家养老案例分析

2018年紫阳街道春江社区荣获“浙江省无障碍社区“称号,成为上城区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社区。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银行、商店和老年活动室等等活动场所纷纷置办了助老设施,并设置无障碍厕所和无障碍通道、进行无障碍改造,为社区内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

上城区的老龄化程度在杭州市名列前茅,紫阳街道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我国初期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跟现在有很大差别。紫阳街道最初的任务以宣传为主,目的是让社区内的居民能够懂法、爱法和守法。除此之外,服务社区居民、捍卫居民的合法权益也在其职责范畴内。但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居委会的职责和性质也随之转变。行政的内容在社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随着近些年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紫阳街道春江社区在养老方面的力量明显不足。

春江社区XX王晶曾在采访中提及社区共5000多位居民,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500余人,社区养老压力较大。虽然近些年春江社区在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推行智慧养老等方面小有成效,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下文将展开分析紫阳街道春江社区存在的具体问题。

3.2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3.2.1社区居家养老智慧治理已经全面展开

“阳光老人家”设置的“阳光大管家”综合信息平台,已经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派送、全流程监管的“助急”“助洁”“助餐”等7项服务,“阳光大管家”使得社区内老年人只需在线上下单,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自己需要的服务项目,线上扫码即可开始、结束服务,同时服务满意度将即使反馈给平台,平台根据老年人的反馈及时进行服务改进,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2018年享受“阳光老人家”服务的老人达36298人次。

紫阳街道春江社区同样致力于养老智慧化治理,主要通过给社区中的老年人家里安装智能呼叫器的方式,让老年人轻松享受智慧化养老服务。社区内的老年人只需轻点智能呼叫器,其所需的服务信息会立即上传到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实时与平台的养老服务人员实现需求对接。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存在着一定障碍,智能呼叫器的安装能够轻松解决这一难点,让老年人减少“被时代抛弃”的负面情绪。

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是发展老龄事业的必经之路,因此,以杭州市为例的一大批城市积极组织并呼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案例,不断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治理。自2013年起,杭州就率先担任起“智慧模式”的养老服务行动,目前,杭州市许多智慧养老平台与公安、人社等行政部门组建数据体系,正尝试打破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障碍壁垒。另外,杭州将与各大互联网技术公司合作,建立养老大数据平台,将老年人相关服务数据统一收集到数据平台,实现全程把控和监管。

3.2.2基层老年组织建设更具规范化

“阳光老人家”的“1234+X”模式使得各个老年组织有了规范化的案例。基层老年组织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协助社区开展老年服务,同时维护着基层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截止2018年底,全市社区居委会建立老龄工作小组和老年协会1100多个,老年协会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占社区老年协会总数的98.75%。在规范基层老年组织建设的背景下,《浙江省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通则》应运而生,近年来,为使基层老年组织最大程度发挥其引领基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的作用,杭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积极响应,认真追踪通则在各社区的推行进度,落实建设要求,推进基层老年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如今杭州市基层老年组织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比例高达98.75%,这无疑是推进社区老年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点。

3.2.3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阳光老人家”配备“好管家”、“好大夫”、“好帮手”、“好小二”志愿者队伍,使得各个行业的服务主体能够有秩序地参与到养老服务中。

紫阳街道春江社区一直以来致力于建设经济型养老社区,大力鼓励公建民营养老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民营的方式,鼓励社会多方服务主体参与到社区养老的建设当中。同时重视各类志愿资源,将其投入到为社区老年人服务当中。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交由社会组织运营与管理也大大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XX在社区服务的提供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除了发挥XX的主导作用,还应该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进来。2018年杭州市300个养老机构中有220个为民办养老机构,全市6.9张养老床位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66%。由此可见,在民间组织等多方力量有着逐渐超越XX投入的趋势,应该大力鼓励这类益于人民的行动和举措。此外,全市志愿者共2687899人,社会各界的志愿积极性相当可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不仅仅是XX一方在努力,而是由多元化的主体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不仅减轻了XX的压力,也倡导了社会各界关注养老服务,形成良好积极的社区居家养老风气,为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

3.2.4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完善

创办老年食堂是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重难点,“阳光老人家”中的“阳光食堂、阳光客厅”两厅堂,在2018年已导入44家老年食堂。2018年杭州市共建老年食堂1200多个,能够基本保障社区内老年人的用餐需求。阳光老人家打造的阳光休养中心、阳光乐养中心和阳光健康中心三中心,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休息、娱乐和疗养等多元化的服务,使得社区内老年人有了完美的一站式体验。

紫阳街道春江社区致力于老年食堂的建设,利用XX提供的优质资源吸引本地优质的餐饮企业入驻社区,并且基于7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餐2元的补助,另外,建立了一支覆盖全社区的送餐队伍。除了老年食堂,养老惠民工程层见跌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放眼全杭州市,2018年杭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共有2800多个,并且已基本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养老服务成效明显。在XX补贴方面,享受XX补贴的老年人共27.41万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有效保证。庞大的养老服务护理队伍是建设优质养老服务体系的前提,杭州市XX一直以来致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举办竞赛和评选优秀职工,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也促进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从业积极性。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及XX补贴都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分别在老年人用餐、社区老年日托和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社区老年服务,并共同推进着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3.3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社区养老床位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

家住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春江社区的80岁老人周联珍曾于浙江在线的采访中对记者说,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在价格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加上其配套设施足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春江社区内的老人更加青睐社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但社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却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春江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与此同时,春江社区内的民办养老机构虽然在养老服务和养老环境方面都得到大多社区内老年人的认可,但其价格过高,许多老年人不愿花费昂贵的价格去选择民办养老机构床位。

2018年杭州市有床位数总计6.9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66%,公办机构的床位较民办的更为稀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42张床位数,距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50-70张床位数的平均水平亦有距离。2017年杭州市老龄化程度排名前三的上城区、名胜区和下城区具体的老年人口数及床位分布情况见表1,计算可得上城区、名胜区和下城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分别为27.60张、38.73张和44.43张,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且三者之间差距较大,说明在地方区域的层面就已经出现了结构性供需矛盾。在养老床位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床位闲置的现象。北京晚报曾经报道,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万人排大队、只收几十位,只有当福利院有老年人搬出去时才能入住新的老年人,若按这样的排队状况,排后面的老年人甚至需要等上百年才有机会入住。而郊区的玉福园敬老院的入住率却低至5%。并且据玉福园的护理员称“在附近的几家养老院中,这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大城市优质养老机构排长队,郊区养老机构床位闲置并存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凸显。养老床位的情况可以说是具体养老服务供需的真实反映,养老床位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亟待解决。

表12017年杭州市老龄化程度排名前三的市区老年人口数及床位分布情况

区、县(市)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 床位分布情况
人口数(人) 占总人口比例(%) 总床位数(张) 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张) 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张)
总计 1671824 22.16 69764 23663 46101
上城区 98008 30.59 2705 460 2245
名胜区 5603 28.62 217 197 20
下城区 106833 26.53 4747 477 4270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老龄委官网公开数据汇总整理

3.3.2社区老年协会登记难、管理不规范

紫阳街道作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老年协会简化手续的改革中艰难重重。2018年杭州市已建社区居委会和已建老年协会总数分别有1000多个,而依法登记的社区老年协会仅50多个,占老年协会已建总数低于6%。依法登记的社区老年协会中江干区占9个,淳安县占9个,开发区有36个,而开发区已建社区老年协会总数36个,依法登记比例达到100%,由此可见各地域社区老年协会依法登记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改善优化。由于长期以来社区老年协会存在无统一的服务标准、管理零散性等问题,各社区老年协会彼此之间合作困难、整合资源困难,因而出现社区老年协会人力资源闲置、开展的社区活动质量难以保障等负面现象,阻碍社区老年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想要提供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提高社区老年协会的依法登记率和管理规范度。

3.3.3养老服务种类单一

根据浙江新闻的报道显示,目前春江社区虽已成立图书室、足浴室等多元养老服务项目,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的养老服务种类依旧无法满足大多数社区内老人的养老需求。

艾敏[16]等人曾针对重庆社区居民进行养老服务现状及意愿调查,结果显示54.4%的老年人需要生活照顾,需要安全保障服务的占52,5%,需要一般医疗救助的占51.4%,家政服务占据49.1%,护工照料占据39.5%,文化娱乐服务占据36.1%,精神慰藉占据3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种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艾敏[18]等人针对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的调查结果却显示有61.5%的被调查老年人不清楚社区具体提供什么养老服务,甚至认为社区没有提供养老服务,20.8%的被调查老年人认为社区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11.7%的被调查老年人认为社区提供了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另外,认为社区提供护工照料的仅占5.2%。这说明,社区的养老服务存在不到位问题,老年人对社区的运作机制和提供的养老服务不熟悉,社区内老年人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困难。王彩星[19]等人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内容过于单一。相较XPACE这个社区综合性医疗护理救助服务模式,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在心理服务、综合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还远远不够,与X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3.3.4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从业积极性低、专业性不足

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是阻碍春江社区居家养老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相较“阳光老人家”中的半山街道等许多社区不惜重金聘请来自日本和X在养老照护领域的专业团队,紫阳街道春江社区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在专业性方面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2019年浙江日报联合杭州市民政局发布的养老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七成老年人不愿意由护理人员照顾自己。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老年福利事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护理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养护人员收入较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关建设严重缺失[20],难以满足快速老龄化所催生的巨大老年健康服务需求[21]。2017年杭州市老龄办事机构中的人员共561人,其中524人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37人为高中以下学历。从杭州市老龄机构人员的文化程度看,杭州市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93.4%,学历较高,但年龄在36-55岁的占大多数,为养老护理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俨然是个亟待解决的严峻任务。除此之外,杭州市养老护理人员中的兼职人员占据46%,近半数的兼职,足以说明仍有很多人对于养老护理行业存在偏见,从业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杭州市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专业性处中上水平,但全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2019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称,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中有90%未经专业培训即直接上岗,此外,60%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为小学和初中水平。

4.提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

为了解决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使社区内老年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进而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进程,下文将针对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4.1利用“互联网+养老”解决养老床位供需矛盾

解决养老床位结构性供需矛盾的重中之重是找出当下老年人选择养老床位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人民网对老年人的访谈了解到,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主要受家与养老机构的距离、收费与医疗的影响。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远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更愿意就近选择养老机构,所以在老年人人口较少的区域,特别是远郊区的养老机构需要合理评估当地养老床位的需求;而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普遍较低,收费较低的养老机构往往比高端养老机构需求更大,入住率更高;再加之即使是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占用一张养老床位大多是希望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由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养老机构若能自备医疗或离医院较近,自然更能够俘获老年人的心。利用“互联网+养老”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充分获取当地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并建立平台标准与评价反馈系统,实时跟踪老年人需求变动,解决服务“药不对症”等供需矛盾,也能够给有需求的老年人以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方式去选择心仪的社区养老机构。对于社区养老的总体结构性供需矛盾,应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合理规划机构、床位的安排,听取老年群体的需求之声,做好应对,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科技的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早日填补护理型养老病床的需求不足。

4.2简化程序,促进社区老年协会依法登记

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响应《全国老龄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建设的通知》,简化程序,促进社区老年协会进行依法登记。虽依法登记状况已初步显效,但程度依旧远远不够。为解决社区老年协会依法登记困难问题,各地社区以取消筹备审批为主要措施,辅之以减免注册资金;加强社区老年协会规范化管理;加大宣传依法登记的优势、吸引各社区老年协会主动参与依法登记。由各社区依法登记水平参差不齐,可知各地响应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关于加强社区老年协会进一步建设的力度不一,由此,各地XX应起督促作用,促进当地社区老年协会认真落实依法登记政策。解决社区老年协会管理不规范问题,首先需要社区管理人员及社区内老年人主动意识到依法登记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规范社区老年协会的的管理;其次需要XX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设施支持,并主动承担其监督责任,落实相应政策的推行。只有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内老年人和XX三方通力合作,才能保障社区老年协会顺利依法登记,进而提高各社区老年协会的作用发挥。

4.3大力鼓励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2012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社区居家养老上升到法律层面[22]。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已初显成效,但总体上看,依旧存在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行为缺乏规范性等问题,需要统一的标准来约束养老服务的发展。解决养老服务种类单一问题,首先应用法律武器,颁发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订立“养老服务条例”,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是大力鼓励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应建立监督机制,督促各地城市社区依法发展多元化服务,保证养老服务的透明可见,除此之外,可用XX补贴或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手段激发社区发展多元化服务的主动性。最后,鼓励社区建立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及时得到反馈,从而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服务反馈给社区的老年人。只有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养老服务的缺失和亟待完善,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促进和推动养老服务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4.4增加投入,赋予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

社区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之所以积极性低、专业性不足,主要是因为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和工作强度高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解决此难题,首先应适当增加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投入,辅之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加大宣传转变社会大众对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偏见、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院校大概80所,能招到学生的仅60多所,该专业在校学生不超过5000人,每年毕业生规模仅1000-500人。针对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不足的现象,应该加强政校合作,建议相关院校使用减免学费等福利措施扩大生源,同时XX应该加大对相关专业的投入。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现有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养老机构应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护理专业性。此外,流失率高也是该专业的较大难题,养老服务行业的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业缺乏归属感,导致其流失率在众多行业中名列前茅。针对流失率高的问题,首先应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即畅通养老护理人员的上升通道,给予其充分信心。除此之外,应加大宣传,定期举办养老服务技能竞赛,促进行业的竞争与发展,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赋予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提高养老护理人员从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孟浩婷,胡凌娟,吴欣,崔圆月. 居家养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需求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多省市的实地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209-213.

[2]Muye He,Zhiqiang Mao. The Demand of Home-Based Care Service for the Naxi Elderly—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Naxi Culture and Services[P].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ICMETE 2019),2019.

[3]阿里木江—亚布来提,努尔比耶—库尔班。维吾尔族传统养老文化对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边疆经济文化,pp.55-57,20l2.

[4]曾洋.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5]陈驰.XPACE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引进、改良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9,02:168-172.

[6]黄斯涅,王小龙.中国社区发展报告:浅论北京社区养老现状及展望(2015-16-26)[2019-01-01].http://www.cssn.cn/dybg/gqdy_ sh/201506/t20150626_2050330.shtml. Huang SN, Wang XL. China’s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port: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ommunity old-age care in Beijing. (2015-16-26) [2019-0101]. http://www.cssn.cn/dybg/gqdy_sh/201506/ t20150626_2050330.shtml.

[7]王晓迪,Louis Yen,郭清,陈雅婷,胡俊江. 不同国家与地区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对中国内地的启示[J].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0):1143-1150.

[8]王婷,贾建国. 我国养老及社区养老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0):3707-3710.

[9]Hao-chen JIANG.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Purchasing Home-Based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gnitive Level and Satisfaction Rate[P].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CMED 2017),2017.

[10]邱思纯,王静美,黄长义.XXX中国社区养老管理制度创新之路[J].管理世界,2018,07:172-173.

[11]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05):40-43.

[12]李云凤. 公办民营式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13]陈莉,卢芹,乔菁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人口学刊,2016,38(03):67-73.

[14]朱勇.智能养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5]王辉,吴越,章建强.智慧城市(第2 版)[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12.

[16]李光亚,张鹏翥,孙景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城市大 数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7]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5):128-135.

[18]艾敏,邓孝林,吴宗辉,胡晓琳.重庆城市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现状及意愿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8,02:232-235.

[19]王彩星,马淑丽,赵利杰.借鉴国外模式发展中国社区养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2):3064-3066.

[20]冯桂平,包晗,李如玉.网络化视角下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的案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4):2955-2960.

[21]朱海滔.养老人才短缺:老龄化社会新挑战[J].中国人才,2014,29(7):32-33. ZHU H T.The shortage of talented people for the aged:the new challenge of aging society[J].Chinese Talents,2014,29(7):32-33.

[22]蒋艳. 基于原居安老的包头市“福利房”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693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2月15日
Next 2023年2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