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由2000年的98 000.5亿元和7 858元增长到2008年的302 853.4亿元和22 698元,GDP增长速度常年保持8%以上,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一时期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外进出口总值也均相比2000年增加了3.58倍,其中进出口总值2009已达22 07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
我国极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使我们在同一国度的同一时期面对着等级差异十分明显的多种类型的结构变动对决策者而言无疑加大了决策的难度针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现实必须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出适合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求和不同区域特点的政策和发展战略绝对不能搞一刀切认识是把握的前提因此对各省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确认和把握同样是重要的关键一步。
1、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第2时期的省份
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第2时期的省份有天津北京上海三个直辖市它们均属于沿海地区自解放后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人才最聚集的地区主导产业已向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其中上海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从隶属度上看上海马上就要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应该采用合适的策略继续保持这些地区的经济领先优势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
2、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第1时期的省份
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广东和辽宁等8个省正值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第1时期这8个省中只有吉林黑龙江山西属于内陆地区其余都属于沿海地区山西是我国煤炭工业基地河北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吉林和黑龙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广东浙江江苏等是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78年后这三省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省份的差距大为缩小这些地区的特点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多城市经济幅射力强农村工业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较高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多上述8省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中转移剩余劳动力已不是主要问题应推动农村工业向高级化发展用朝阳产业淘汰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此外加快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甚至是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快市场化步伐迅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即能保持这些地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又能带动全国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地快速发展尽快实现我们的赶超目标
3、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省份
贵州西藏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四川安徽河南湖南陕西宁夏重庆海南江西新疆湖北内蒙古福建和山东等20个省区正值初级阶段其中广西海南福建和山东属于沿海省份其它都是内陆省份山东和福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而且山东和福建的经济发展即将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其余省份多数属于以下情况虽有一些大中城市但由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相当一部分地区难以接受到城市经济的幅射力自然地理条件差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低而且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乡镇企业就业水平低除安徽河南海南江西福建山东外其余14个省份都在西部开发的地域范围内这些省份应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尽快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我们确定经济发展阶段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现状更好地指导未来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或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一个区域所采取的空间发展模式也往往不同在经济发展落后或工业化初级阶段一般应采取极点开发的战略在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或工业化初中级阶段一般应采取点轴开发的模式而在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或者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则通常采取网络开发战略这三种开发战略确切说是区域经济开发的空间组织形式在演变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均能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在增长与均衡两目标上取得协调在21世纪初期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应逐步由目前的点轴开发转变为网络开发即在目前沿海和长江沿岸T字形点轴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长江沿岸地区陇海兰新以及京广京九南昆等铁路沿线地区的开发随着这些新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的形成预计到10-20年后中国将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在这个总战略下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今后应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实现地区经济的现代化上而由于基础较差工农业水平较低今后内陆地区应在加强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同时兼顾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征分析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我国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工业化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当年价格1 090美元),2007年我国GDP为246 619亿元,比1978年的5 680·8亿元增长了42·4倍多。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我国进入到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也进入到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将迎来一个大规模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阶段,并由此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机遇。一是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二是重型机器制造业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三是自主创新的开展必然介入成套机器设备的更新。从所处的矛盾凸显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矛盾更为显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以及国内体制和外部环境中的新问题开始集中显露出来。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2、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双重转型期
改革30年的经济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种典型的转型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在双重制度变迁背景下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一方面要实现发展的任务,实现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统一为一个过程。从经济发展来看,既要加速实现传统经典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又要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从经济转型的任务来看,面临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城市化由人口城市化向以产业为支持的功能型城市化转型,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率提高型转型,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双重制度变迁既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又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2006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4∶47·3∶40·3,对照工业化先行国家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阶段转换的“拐点”已经出现。从就业结构来看,2006年中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为44·8∶23·8∶31·4,“非农”产业占就业的比重仅为55·2%,比之工业化先行大国最低2/3,平均70%以上的比重低得多。从城市化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突破50%,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仅仅为44·9%。因此,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升级方面做文章。在需求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供给方面,重点发展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以住、行为主要增长点的需求结构和以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创新推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4、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消费方式逐步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住房、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食品消费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0·869逐渐下降至2003年的0·55,进而下降到2006年的0·428。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性的消费正在加速增长。消费结构对发展度的贡献率不断增长,1993年为1·1%,2003年为2·8%,而2006年上升至4·3%,这是由于收入快速增长,资产市场上财富效应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改革的进展等因素所致,并且消费增长很可能最具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超越投资,200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大大高于投资(36%)和净出口(15%)的贡献率。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大众消费时代。
5、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转型增长,这种转型增长表现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增长,在内容上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增长。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同时并存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是按照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进行的。报酬递增的机制与报酬递减的机制并存于所有的产业中,大致上报酬递减支配传统产业部门———加工行业,而报酬递增则统治着现代产业部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现经济也由此分成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商业世界,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报酬机制。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历了从规模物质生产到设计和使用技术、从加工处理资源到加工处理信息、从应用自然资源到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的发生,“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从报酬递减转向报酬递增”①,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6、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进一步凸显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的迅速上升,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且配置失当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就业服务等关系人民生活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和制度安排来弥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制度导致了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等化,迫切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改革和完善,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论:
保持了30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刚刚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即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重工业阶段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改革亦进入攻坚阶段,因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我国现今所处经济阶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思路有必要进行调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