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是张锦江海洋题材小说表达的主题之一,也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他自己曾说,写海是为了写人,人即海,海即人。本文主要研究张锦江如何利用海洋这个大背景来表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他作品中的人物与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第三代水兵”的军人理念
张锦江认为,如果要给xxxx领导的人民海军划分一下辈分的话,那么解放战争时期的水兵即是第一代水兵。由于解放海岛的需要,第一代水兵多由陆军士兵转变而成,是土海军,他们对海并不了解,也无多大感情,是战争把他们赶下大海。第二代水兵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为海军招收的,他们虽然大都经过舰艇学校的培养,但文化程度仍比较低,缺乏先进的海军理念。七八十年代以后进入海军的是第三代水兵,即新一代水兵。与前两代相比,这批年青人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解放,勇敢接受新事物,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主观意识,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心理、行为处事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张锦江很欣喜看到第三代水兵的出现,他们的存在虽在海军部队里引来不小的震动,但是作者认为,恰恰是这种震动才能引发人们对新时期海军建设的重新思考,中国海军的振兴就是需要这样一批又一批推陈出新的新水兵给军队注入新的活力。水兵在精神上强大了,我们的海军部队才能强大。因此,他极力推崇这些第三代水兵,对他们持有一种赞扬、鼓励的态度,各种新旧观念、新老水兵的碰撞,在他的笔下多有表现。而每一次,都是新的思想战胜旧有观念,预示着作家对新水兵、新海军的美好期许。
《第三代水兵》完成于1981年12月,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第三代小水兵周抗美人性的觉醒的故事。作家借周抗美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海军的强大恰恰需要这样一群新型水兵,只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我们的海军才能越来越强大。周抗美的父亲死于援越抗美的战争,本应获得烈士的待遇,却因政治的、历史的原因被人遗忘。家庭变故对周抗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表面冷酷叛逆、敢于与上级叫板的小水兵实际却是个有勇有谋、有独立自主意识的新时期水兵。他敢于抵制军队里的不正之风,总是打破常规,有自己的行事作风和思想。他与军队里某些上级的冲突恰是新一代军人与传统老军人在观念上、行为模式上的对抗。
主人公周抗美只有17岁,却是有着6年军龄的“老革命”。他总是“水兵服穿在身上皱巴巴的,两块红肩章晃荡着,水兵护胸也没扣,露出运动衫的红领子”,经常嘲讽似地甩下一句冷冰冰的话让所有人一惊:“援越抗美的英雄,早就贬值了。”在舰队里他是个“怪”人,他的父亲是援越抗美中牺牲的英雄,当初父亲刚刚离世时,他们家宾客满堂,所有人都敬重他的父亲,后来中越关系恶化,他们家也就门前冷落了,“甚至每年一度的春节军烈属会议,乡下干部都犹豫地说:‘援越抗美牺牲的,这怎么算呢?’”为此,周抗美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表面看来他是一个难以管教的“兵油子”,总是在集体中引起波动、带来“负面”影响,不修边幅,经常口出狂言,顶撞上级。事实上他爱思考,有着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敢于抵制部队里的不正之风。如他看不惯吴大泉副枪水长总是拿舰上配给的、菜场上紧张的菜去孝敬丈母娘,又看到这老太婆经常借势欺负邻里,所以顶着和老百姓吵架要接受严厉教育的罪名,当街指责那老太婆。他屡次与吴大泉发生冲突,还在厕所里写标语指责吴大泉,不惧怕上级的威严,敢说敢做。小说中,吴大泉是典型的老水兵的代表,思想保守传统,看不惯周抗美等一众新水兵,总是借着领导的权势让大家服从自己的意志,为此他自然成了水兵们不满的对象。大家表面对他和气,背地里却成了周抗美的“后援团”,为他每次与吴大泉“过招”叫好。吴大泉同时还象征着新时期部队里的不正之风,他自从有了一个在糖厂工作的未婚妻后,在对方的教唆下,沾染了些不健康的东西,与“战士”一词格格不入,如购买走私的梅花牌手表等,这些都引来了周抗美的强烈鄙视。
如果小说仅仅停留在新老两代水兵的“斗争”上,它的意义就过于简单了。作家巧妙地安排了另一人物——舰长臧明辉。他是周抗美父亲的好战友,从他第一天到舰上上任,他便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周抗美。虽然臧明辉和吴大泉一样属于老一代水兵,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臧明辉能够深刻理解今天的水兵的变化: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群只懂得服从上级命令的战士,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他们敢于向上级质疑。他欣赏这团烈火,但是他又担心这些孩子们过于热情、激进,会走上极端。他和他们一样,内心也有一团烈火,所以他要用实际行动温暖这些年青人。于是他找周抗美谈心,解开了周抗美心中的疑问:“历史是不容抹杀的”“决不能因时事的变迁而颠倒这段历史,而贬低他的人格”他用肯定的话语给小抗美吃了一剂定心丸,也解开了小水兵内心多年以来的那个大疙瘩:历史就是历史,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他的父亲永远是英雄,永远闪耀着人性中最美、最正义的光辉。之后,周抗美果然有了转变,虽然他依旧是那个敢于和不正之风抗争、思想独立的小水兵,但他的散漫、冷漠有所收敛,他勇敢抢救脱架的深水炸弹,与窜入我领海的越军特工船英勇作战。小说的最后,是表彰305舰活擒越军特工船的庆功会。周抗美获得嘉奖,还要被调到大连海军工程学校读书,此时的他早已改掉了往日的“兵油子”气,不仅在外表上精神、整洁、英武了很多,而且在内心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们的事业刚刚开始,明天将会更美!”
同周抗美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还有他的两个好友于海和刘宝山,他们一个要考大学,一个立志回到家乡帮助当地的农民一起脱贫致富,虽然他们并没有像周抗美一样,决心一辈子留在海上做一名水兵,但他们和周抗美一样,都是一批有想法、有志向的新水兵。
《第三代水兵》在塑造新一代水兵的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严肃的问题:军人的自我价值是否只能靠战死杀场来实现?如何理解像周抗美的父亲这样的英雄?在小说里,无论是新老水兵,张锦江都没有让他们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是因为在创作的时候,作者自己对这样的问题也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看法,他只是提出了问题,希望引起关注。而在若干年后,作者才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笔者说,对军人来讲,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要忠于国家,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这个国家指的不是XX或党派,而是指人民,指国界线以内的国家疆域。军事从来都不应该是政治集团利益的一部分,不能只为政治服务。军人有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天职,任何侵害这两者的行为都要受到军人的反抗。但是,英雄不一定要靠生命来换取,能够在保全自我的情况下击退敌人,才是最应该提倡的“英雄主义”。死并不光荣,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才是最美好的。这才是我军内部最应该鼓励和宣扬的新理念、新思想,也是最重要的军风。
二、海盗骆海宝——一个失败的征服者
《海王》发表于90年代初,是张锦江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创作历时8年之久,期间7次废稿。在创作期间,张锦江阅读了青红帮的一个秘本《海底》,又读了东台、启东、南通等地方的党史与地方志,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同时他还采访了一百多个人,获得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原型。小说中的人物,是现实中几个人的杂糅,更突出了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张锦江写作这篇小说,还受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响:“细想起来我还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现实中带了点魔幻,使小说抹了一层神秘色调。”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民由善良到邪恶到醒悟的人生体验”,张锦江跳脱开政治的框架,虽有政治、历史背景,但并没有描写xxxx是怎样改造和收编海匪的,这符合作家坚持的“小说不能只为政治服务”的原则。他的侧重点全部放在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上,他发出了“人是征服不了的”和“征服往往是与毁灭联在一起”的感叹,巧妙地再现了人性和人生的异化过程,这不只是骆海宝一个人的悲剧,也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悲剧的缩影。这个道理让张锦江整整悟了三年,因此,这部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长篇之作也就显得更富有人生哲理和意味。
很多人说《海王》是一部海盗小说,但张锦江并不满足于一般小说的写法,而是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得益于作者对海盗的认识的深化。相较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而言,欧美民族对于海洋有着更开阔的认识,他们擅长描写、刻画人与海洋的关系,不少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海盗形象。西方人对海盗并不是全盘否定,一方面他们刻画了不少凶残的海盗形象,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海盗是勇敢的,有值得钦佩的地方。丹尼尔·笛福《海盗船长》中的波博·辛格顿以及霍华德·派尔的《海盗》中的摩根船长等人长期探索自然、历经磨难,他们的经验客观上对航海事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锦江非常赞同这种一分为二的看法,他坚信海盗也是人,作为人,他就绝不是简单得可以以好或坏一概而论的。因此,他笔下的骆海宝是复杂多变的。骆海宝的形象一方面启示我们绝对不能将人概念化,要深刻挖掘人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深入探索其多元的人性;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人不应当只是外表的强悍,内心的强大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当一个民族所有民众的精神和心灵都无法被撼动的时候,才能显现出这个民族的强大力量。
骆海宝原本是一个老实巴交、善良的船老大,父母健康,夫妻恩爱,儿女聪慧,非常幸福。但是有一天,海盗蒋愣子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他的船被蒋愣子抢走,他的父亲被蒋愣子报复至死,他的大哥被海盗谋财害命,自己的老婆也被国军三营长霸占,自己则被三营长绑架。在与官军和海盗的长期纠缠、对峙中,骆海宝也渐渐被影响,他不再是那个善良的农民,他身上的“匪气”一点点增长,最终变成了比蒋愣子、三营长等人更狠、更令人发指的海盗。他带领一众兄弟,拉了一艘船,挂上“护航自卫队”的旗子,在海上强收保护费,有一艘货船,因为船主的儿子骂了他一句“海盗”,他便愤怒地把他丢下大海,还让兄弟们轮奸了他的新媳妇。他试图靠武力、强力征服所有人,他虽然行为极端,却偶尔良心未泯。他也曾思考过自己的野蛮行为,但那只是转瞬即逝,很快他又被内心的“征服欲”所激起。因此,骆海宝是复杂的。
这是一个少有的海盗形象,一生传奇、起伏的经历导致骆海宝的良知与凶恶交织,在大海中生活的人也会染上海的习气,起伏变化令人捉摸不透,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波涛汹涌,像要吞噬一切。因为海盗的出现,骆海宝遭遇重大的家庭变故,这个平凡的船老大也走上了海盗的道路。表面上他残忍地做尽坏事,但内心深处又有着自我反思。他帮助新四军打日本人,却并非出自民族危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的高觉悟,而是为了报仇、笼络人心等。骆海宝向我们揭示了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决不能以单一的眼光和标准来认识人。这是张锦江借这篇小说想要告诉读者的第一层含义,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决不能简单化、单一化,小说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样,都是矛盾的载体,人性是深刻、复杂的,不是轻易就能被理解和说透的。
三、“退位”后的精彩
《将军离位之后》发表于1983年《当代》第四期上,当时收到各界不少鼓励与批评,还有人想将其改编成电影,这主要是因为张锦江在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我军离休高级将领的形象。写作这篇小说的动因,缘自1982年初他去海军基地的一次采访经历。当时,一位文化处的副处长向他提及:现在有很多老干部退休后,觉得闲来无聊,无事可做。过惯了带兵打仗的生活,这些抱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没想到还有退休的一天。很多人不肯办退休手续,一方面担心自己下半辈子没有事做,另一方面又怕退休后没有任何待遇。这些老干部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张锦江立刻对这一题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后他又拜访了一位离休舰队副参谋长,小说的主人公裘定山的形象由此诞生。此外,张锦江还曾到沈阳、成都出差,这样,对小说中描摹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在这篇小说中,张锦江借老将军裘定山传达出了一种既有普遍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的观点:人生来就是平凡的,无论你之前的身份、地位等多么显赫或是高贵,最终总会归于平淡简单;人本来就是渺小的,无须视自己过分强大、重要,要舍得放下;人总有失落感,这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普遍性,要学会释放,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新的起点。
《将军离位之后》讲的是一位舰队副司令员裘定山在经历了文革的非人折磨后,刚刚获得解放、重新工作没多久,便又接到了离休的命令。这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革命一方面极度拥护XXX政策,但另一方面,生活的孤寂、对工作的热爱让他一时间无法释怀、放松。他茫然了,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第二人生”。后来,经过老将军自己一步步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友人对他的开解宽慰,以及他到舰艇上看到的新一代水兵的风貌等等,这位年老的退休将军终于明白:将军和士兵一样,都是普通人,不能永远运筹帷幄。人生的精彩与否与地位、名誉并无多少关系,一个人在最普通的岗位也同样可以发挥不可小觑的人生价值。与其占着更适合年轻人的位置,不如趁早离开,让年轻人发挥优势才是社会的进步。老将军的感悟正是作者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作者借老将军退休之后从茫然到豁然开朗的心理感悟向读者传递出他对“第二人生”的认识。
作家在塑造裘定山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时,努力突出一个“真”字。无须只塑造将军的光辉形象、让光环笼罩这位将军,而是越将他推向绝境,越能突出他的真情实感,这个人物才更加真实,他的形象才更加鲜明,具有代表性。如当他在“文革”中被关起来、不幸得了黄疸性肝炎住进医院时,没有医生为他治病,所有人都被划分在“隔离线”之外,这位誓死为党、为国家献身的老军人,无法忍受自己一天天被病痛折磨、让生命慢慢耗尽的状况,他在恳求卫兵无果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跪在卫兵面前。慌乱的卫兵不再顾及“治疗服从于政治”的约束,终于为他拿来了药,裘定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将军的一跪,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一位常年奔波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老战士,这一跪,不是为了苟且偷生,“他没有罪,他要活下去,他要争取治疗”、“他要看谁笑到最后”,这样的描写不但没有损害裘定山的形象,反而更突出了人物的真性情,写出了他最真实的一面。当年裘定山不怕死,怕的是这样毫无尊严、不公正地消磨生命;现在他也不怕离位,不怕退休后失去原有的待遇,怕的是退休之后被孤寂吞噬,他还想再干几年!当他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实现人生新的价值时,他的晚年生活依旧精彩,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他的人生舞台都是那么地广阔。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总结
与西方灿烂的海洋文明相比,中国大陆更注重传统农耕文化,对海洋的研究、利用相对较落后,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更鲜有作家主要以海洋为背景进行创作,张锦江是难得的一位,他的创作也为海派文化保留了一笔特有的财富。在张锦江的笔下,海洋的瑰丽与奇幻无时无刻不让人惊叹,而长期与海为伴的人们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更是形成了一股“海之气”,洋溢着“海的魂”。
参考文献
[1]曹晓安.中西经典海洋文学主题浅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3,31(7):74-76.
[2]卢玉.海洋文学鉴赏与航海类专业学生船员素质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3,(2):76-78.
[3]彭松.略论“五四”文学中的海洋书写[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3):92-98.
[4]姚国军.岭南文学中的一抹湛蓝–论湛江本土文学作品中的海洋韵味与海洋色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5):50-53,54.
[5]宋文娟.中国海洋文学研究概貌与趋向[J].语文学刊,2012,(22):40-41,5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