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叙事分析

《爵士乐》一部激情四溢,充满诱惑的小说,莫里森用她的音乐叙事手法,创造了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莫里森让宠儿出现在《爵士乐》中,不仅展现黑奴癫狂生活的历史变迁,还试图说明个人不再是历史记录中某个抽象的数字,而已从时代背景中跳出来,承担着自身颠沛流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非裔X女作家之一,“由于在她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X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荣获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的作品历史地展现了X黑人的心路历程,在探讨X黑人精神困境的同时,为X黑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爵士乐》是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它以20世纪初,X南方黑人的大迁徙作为社会背景,塑造了一批在白人主流文化的浪涛里,挣扎生存的人物形象。本文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阐释,指出他们精神生态的困境,以及莫里森的精神生态救赎。

  一、运用爵士乐技巧

  即兴性是爵士乐的灵魂。爵士乐演出通常以一段素材做为主旋律,整个乐曲就是由多位乐手对基本旋律的重复和变化而构成。《爵士乐》的开篇就以一位未知叙述者的声音披露了情杀事件以及乔、薇奥莱特和多卡丝的三角关系接下来众多的声音参与进来,支离破碎的信息不断的添加累叠。乔杀害了多卡丝;薇奥莱特闯进多卡丝的葬礼;乔和多卡丝的相遇;爱丽丝“第五大道鼓声”的回忆;乔三次寻母的经历…叙述任意地发展,抛出更多繁乱的细节和事件;没有时间先后,没有规律可循。《爵士乐》就是在这样一个即兴的语言中讲述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不同的声音交加和穿插,重叠和反复,犹如即兴演奏的爵士乐旋律,自发的,没有经过任何编排。另外,莫里森在叙述角度上还采用了爵士乐的启应技巧。爵士乐的启应是对非洲传统音乐以及蓝调的继承,它存在于爵士乐演奏的两个层面:一是在爵士乐手之间:二是在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由于爵士乐是即兴演奏的,它要求爵士乐手之间进行旋律的呼应,他们营造出一种相互激发灵感、一唱一和的音乐环境。在爵士乐的演奏中,观众和演奏者的地位同样重要,他们现场的吼声或舞蹈都直接影响着乐手的即兴表演并赋予他们不同的灵感。
  莫里森在小说中让叙述者之间形成呼应。在讲述戈尔登·格雷寻找父亲的故事时,呈现出两个第一人称“我”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第一个声音是来自未知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他认为格雷的故事是编造的:“我知道他是个伪君子;他在刻意促成一个故事,好让自己讲给别人听,自然了,也讲给他的父亲听。他是如何驾车走在路上,看见并救起了这个黑人野姑娘,没有恶心。”接下来格雷马上以第一人称对同一事件做出回应:“我没有觉得恶心。看哪,这儿,这时如何毁了我的外套,弄脏了一件你再也找不出第二件的衬衫,而且没法洗了。…她那时比我给她改衣服之前显得更加赤身露体,可我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样的叙事角度如同两个乐手的呼应,莫里森的这个效仿使文章产生爵士乐多乐器的视听效果,多重的声音也表达了莫里森对话语霸权的挑战。莫里森对启应模式的模仿还体现在她积极鼓励读者对小说建构的参与。她在小说中呈现多元化的声音,声音之间有重复也有矛盾,好让读者不能只依赖叙述者或作者,要用自己的思考理清头绪,辨清真伪;她还在小说中留下多处空白,是为了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文本丢失的信息,完成对小说的认识。如莫里森所言,“读者永远是书中的人物”,她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置身在事件发生地,感同身受地体验事件全过程。比如:“你看到了远处的田野么,在风中飒飒作响、蒸发着水分?”

  二、《爵士乐》的主题

  在《爵士乐》中,爵士乐除了具有结构和语言叙述的功能之外,它还拥有三重象征内涵,构成了小说丰厚的内蕴和主题。爵士乐在小说中的第一重含义是指它代表着一种爵士乐精神。充分表达自己而且能自由地将音乐带入一个新的方向,才能称为爵士乐。从爵士乐由民歌演变为城市音乐的发展史来看,它是X黑人在不同时代中生活和命运变迁的一种隐喻,是黑人解放后,生活地位合法性的一种象征。爵士乐精神即以一种坚韧的毅力、容忍的态度,使黑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坚守着活下去的希望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与追求。正因如此,维奥莱特夫妇最终和好,从心灵上摆脱了现实穷困生活和沉重往事的压抑,平静地生活,最终融入了多种族和肤色的X社会。
托妮•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叙事分析
  爵士乐在小说中的第二重含义是指黑人在面对都市诱惑的过程中寻找自我民族的完整性。维奥莱特夫妇为寻求新的生活来到大都市,但却在都市的繁华和诱惑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与很多黑人的背景和遭遇相似。爵士乐的显著文化特质是文化独立、文化融合、文化开放、多元化和民族交流、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等理念所支撑的文化民主主义,这也是莫里森作品的精髓所在。它在构成莫里森行文风格的同时,更成为小说中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特有的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借助这些理念,莫里森探讨了X黑人如何寻找自我,彰显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也指出了黑人民族于失落痛苦中崛起、从精神流放中重塑自我、创造精神家园的复兴之路。爵士乐在小说中的第三重含义是指它传递出的爱的主题。音乐也好,小说也罢,其实都是在表达获得更大自由后的X黑人心中得到释放的渴望。它表达欲望,也相应地唤醒了沉睡在听者心中的渴求。这就是对爱的渴求。与其他当代流行音乐相比,爵士乐有着更为深邃的情感以及更为深沉与蕴蓄的表现形式,更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生命的律动,这份律动,就是对爱的呼唤、憧憬和追寻。《爵士乐》中,对爱的渴望就是一个隐喻的主题。这本苦难与烈爱之书,主要探究了X一对黑人夫妻的生命之爱,燃烧着爵士乐不可遏制的激情,弥漫着蓝调音乐所散发的芬芳。《爵士乐》结尾处发出的爱的呼唤,充满着韵律的激情:“我爱的只有你,把我的一切只交付给你,再没有别的人。我要你也要爱我,并表示出你的爱。”“用你所剩的一切去爱,一切,去爱……”这本名为《爵士乐》的爱之书,讲述了一个X黑人精神内核的爱情故事,其社会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依靠爱心可以消除种族歧视。莫里森用女性作家细腻的笔触将自身的感悟借用音乐的元素在创作中表达出来。在她的作品中,通过黑人传统音乐元素,将民族的信息、将对生活的渴望、将爱一代代传递下去。《爵士乐》就是托妮·莫里森用文字弹奏出的一曲为黑人生存境遇呐喊的爵士乐。在小说的叙事发展中,莫里森循着爵士乐即兴的基调,使读者明白:这种生活,关键在于有黑人群体作为依托,有爵士精神作为支柱,有爱作为精神内核。以爵士乐的昂扬不羁的精神,与白人主流文化相抗衡,张扬本民族独特而和谐的美及价值。

  三、“和声对位”与文本的结合

  爵士乐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X南部城市新奥尔良,是一种充满非洲情调并在黑人艺术家充分吸取了X主流文化精华后形成的音乐形式。20世纪中期爵士乐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音乐形式,成为了X乐坛上的主流音乐。爵士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有三个重要区别性特征:极具动感的摇摆节奏、充满个性的和声对位以及随心所欲又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它的即兴风格,即自由自在的演奏是爵士乐的灵魂,表达了黑人民众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雷格泰姆是爵士乐的节奏支架,即切分的节奏风格,而切分示意出动荡和不稳定的成分。这种不规则的切分特点恰似黑人民众对现实社会不停叩问和敲击。布鲁斯即蓝调是爵士乐的基础,它直接来源于黑人奴隶的生活,其悲伤的情调表征了黑人生活的孤寂和哀愁。”从某种程度来说,爵士乐代表了X黑人文化的最高成就,是黑人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对黑人来说,爵士乐意味着寻找并确认自己的身份,只有个体身份确认了,黑人民族的身份才能得到确认,最终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才能得到确认。
托妮•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叙事分析
  在《爵士乐》中,故事情节呈现出了和谐、对位的人物组合及事件组合。这些人物与事件的组合并非巧合,而是莫里森将爵士乐中的和声、对位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的结果。人物形象的和声对位是乔、维奥莱特和多卡丝以各自为轴心,分别与其他人物形成对位的关系。“小说从乔、多卡丝、维奥莱特三人故事开始,以乔、费莉丝、维奥莱特三人故事结束。同样是三人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枪杀、毁容等暴力手段,人物之间由于嫉妒、误解、仇恨导致分离与孤独,小说以强烈的不和谐音开始,使读者感到震惊而因此产生好奇,造成悬念。小说的结尾,即主干故事的尾声是,基于同情、原谅与理解,乔与维奥莱特重归于好,费莉丝成了他们共同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听音乐、跳舞、吃饭。小说在宁静、平和的气氛中结束———小说的尾音是一个和谐音。小说的开关与结尾既彼此呼应,又在对称中透出对比与反差,但从结构上讲仍是一个回旋式的结构。”另外,乔的三次寻母经历与格雷的寻父经历也形成了事件的和声对位。为了找回自己破碎的身份,他们两人都踏上了寻亲之路。母亲的发疯和逃离让乔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而格雷在偶然中找到了父亲,却为父亲是个黑人而感到十分不快和屈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乔对母亲的情结部分的转移到了多卡丝身上,多卡丝对于乔来说不仅仅是个漂亮的情人,更是某种象征,乔希望能从她身上找回失去的母爱,然而不幸的结果是乔为了使自己能得到多卡丝永恒的爱而枪杀了她。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乔二次被遗弃的痛苦经历(母亲的遗弃及卡多丝的背叛)。

  结论:

  莫里森不是一名音乐家,但是她却把爵士乐音符注入了小说《爵士乐》中,她将爵士乐的灵魂编织进了文字,使小说拥有随性不羁,充满活力的语言,她用属于民族的审美艺术来讲述黑人生活境地,讴歌黑人精神。她用自由的语言构造了一个自在的文字空间,寓意着X黑人也能像爵士乐一样冲破缰绳,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参考文献:

  [1]左亚琴.《爵士乐》后现代叙事手法的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刘向东.《爵士乐》的叙事特点及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
  [3]王守仁.爱的乐章——读托妮·莫里森的《爵士乐》[J].当代外国文学.1995(03)
  [4]刘晓露.一首灵魂的变奏曲——《爵士乐》中人物身份的解构与建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15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4月4日
Next 2021年4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