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住区是人类聚居的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定居地,是可供人类生活使用的有形的实体、周围的环境以及由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社会,是人类居住、就业、教育、卫生、健康和文化娱乐等活动的载体。人类住区主要有两种聚居地形式,一个是乡村聚居的形式,另一个就是城市聚居的形式,即城市住区。
一、中国传统住宅环境
古人对于住宅很早的就开始有了户内和户外的生活要求。有条件的人家,家中必有园,而一般人家的户外活动空间即为庭。什么是庭呢?《玉海》中说:“堂下至门,谓之庭”。我国南方典型住宅建筑类型:即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每有一厅堂,在堂前就围合成一个极小的内庭,俗称“天井”。而北方最典型的住宅建筑莫过于四合院了。不管是“院”还是“庭”,除了用来满足住宅的通风、采光要求,同时具备良好的光照条件,可在其中栽培花木,点缀环境,这样就创造出优越的户外生活条件了。
大一些的私家园林,对于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处理方法就更多、更巧妙了。所以说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居住环境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园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园林建筑与山水要素、植物要素达到完美的融合。
1.1园林建筑与植物
首先古典园林中多依附侧墙来建造亭台廊榭,外轮廓充满了起伏与变化,此外加上建筑周边林木的高低迭起,使二者和谐共处于一体,形成此起彼伏,极富变化的节奏感。其次,建筑可起到背景、框景的作用。古典园林中多以墙为纸,以植物为画,构成像“海棠春坞”这样的小景。园林建筑是静的,而植物是动态的,一年四季都有着不同的姿态,植物不仅丰富了建筑构图,也赋予建筑季节感。可见古典园林建筑与植物相互因借,相得益彰。
1.2园林建筑与水
古典园林中水是不可缺少的,几乎“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比喻成园林的灵魂。大面积的水域能给人空间广阔的感觉,曲曲折折的驳岸,时而远离、时而靠近构筑物,让岸边的空间极富变化。同时,岸边建筑倒影水中,虚实对比,协调相容。
1.3园林建筑与山石
古典园林中山石的堆叠是十分重要的,与建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运用建筑和山石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园林中也常建亭台于山石之上,利用地形,形成园中制高点,以便一览园中全景。
由此可见,我国从古代就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古人留下的艺术品,也是现代居住规划中值得借鉴的典范。
二、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现状
2.1绿地不足
随着城市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居住区密度越来越大,绿地相对于建筑的数量,实际在减少,而增加绿地的数量是相当困难的。
2.2养护不到位
很多小区为了一时的景观效果,不适宜的栽种、移植树木,而后期又养护不到位,导致没过多久,植物有的枯死,有的疯长,无疑败坏了整个居住区居住质量。
2.3重形式而不重功能
现代景观设计多重视平面上的美观,盲目的做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规则划一的布局,忽视了景观设计生态性。同时,一些景观小品,植物的功能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了。
三现代居住区景观环境发展方向
建筑与环境景观是构成居住区的主体部分,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将为居住区的设计带来新的理念与手法,也将让设计师们更深入探讨人居环境的合理发展。
3.1生态可持续性
生态是人们常常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居住区将会是人们理想的家园。从生态角度来看,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居住区总体布局到建筑自身的设计,都要考虑地形、地貌及水文等自然条件,这样设计出的建筑才能最大限度节省能耗。
a、植物设计
《说园》中提到“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可见植物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并且多有讲究。
多样性的植物设计有利于生态的恢复与自然群落的形成,多样性一是表现在配置手法上,配置手法很多,配置时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建筑与地形。二是表现在植物种类上,而植物种类不仅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还应考虑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第三,多提倡新式的生态的绿化方式,如立体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这不仅能增加绿化率,减少热岛效应,而且有助于房屋的保温隔热。
b、环境多元化
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一直都讲究此起彼伏、层次极富变化的韵律节奏感。现代居住区中也可借鉴,主要体现在建筑外立面、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的变化组合上。通过景观与建筑外形疏与密、虚与实的对比和变化,让整个景观更具层次感,更富于变化。丰富的空间层次能使景观更加生动,也带给置身其中人们的更多美感。同时,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更符合自然界植物生长态势,使得小区中环境更生态化。
3.2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思维模式等等,优化原有建筑和景观的功能和性能,使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是在设计中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对人性的尊重。
居住区是为人营造的居住环境,所以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安全感、亲切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这主要就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及景观环境的空间设计,尺度把握,色彩、材质选择等等。结合建筑群体所围合的空间,进行景观环境的设计,给与每个空间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a、尺度宜人
《说园》中提到“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阔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阔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之,有缩地扩基之妙。”可见尺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尺度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一棵大树会使一座城市建筑显得低矮,相反,一棵小树却能给它增添视觉上的高大感。所以,从广场、亭台楼阁,到坐凳、台阶,都应该好好推敲其尺度,让其便于人们的行走、游玩与观赏。

b、适度围合或开敞
围合的空间让人觉得更私密,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四合院,都是一宅一户,而且宅院的四周都围有一圈高墙,因为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注意个人空间的私密性,这能使人在心里上获得安全感。当然,在现代也是这样。我们可以适当利用植物做视线上的阻挡或引导,例如,在一楼的窗前种些小乔木及低矮灌木,既可以阻挡人们的视线,也可以阻止有人靠近窗前。相反,开敞的空间有利于小区中的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相互交流。
c、适宜不同人群
有人说过:“最怡人的空间是最适于其目的和环境的空间”。例如,一个儿童游乐场,适合设计成变幻多样而又五彩缤纷的,因为儿童的触觉非常敏锐发达,他们嬉戏的空间最好是多样化的。室外餐饮空间,追求安静,它应该创造便于交谈、宁静愉快的气氛。
d、视觉、心理上的愉悦感、认同感
线条、形体、颜色、质地、声音和气味都对人的理智情感反应产生某些可预知的影响。不协调的色彩,视觉上的不平衡,不稳定的形式,都使人紧张、恐惧,而简洁平滑的线条,宜人的质地,柔和的光线都使人放松。平滑、流动的形式和图案,热烈明快的色彩使人欢乐。因而,设计居住区的景观时,要多采用使人感到放松、愉悦的元素。
3.3艺术表现
从美学角度看居住区的建筑与景观环境,也同样要做到协调统一。居住区中建筑物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它的风格形式,色彩材质首先给人们视觉冲击。那在景观环境设计上,就应该配合建筑主体,在色彩、材质、布置形式上与建筑相协调。让建筑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相互映衬。
四实例
万科第五园就是一个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的典型范例,这个住宅小区吸取了“岭南四园”及中国南方院落式民居的精粹,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中式建筑的风格。
4.1建筑与环境相融合
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大面积的白色墙面,配以苍劲的翠竹,显得朴素淡雅,门前的青砖步道,天井的绿化、环绕的碧水、曲折的小桥,这些无一不与建筑遥相呼应,营造出含蓄、内敛的气质。
4.2丰富的空间层次
该项目设计时,通过外墙的变化、挑檐、花架、格栅等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也同时改善了室内的光照与通风条件。内向型的镂空墙为居住者提供了私密的生活空间,半开敞的庭院、小区广场适合于邻里交往,空间交错,相接得宜。
对于传统民居的借鉴并不是仅仅将一些细部构造,如花窗、马墙等元素搬入现代住宅建筑中,而是对传统民居扬弃的继承,既要创造出适合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也要在功能上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行为习惯。
结语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较新的专业领域,它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人们的视点从美学转向对环境、社会的人文关怀上,但不管从什么方面去研究居住区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都是想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发展可持续的生态人居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张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黄永健.艺术文化论[M].天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5]陈瑞林.中国设计史[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