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浮生六记》用朴素的语言描叙了沈复和陈芸平凡而又充满乐趣的日常生活,他们在贫困的日子里过着诗意的生活,有着清闲淡雅的情致和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他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追求恬淡有趣的艺术人生,把枯燥的生活变得艺术化。《浮生六记》中所折射出的生活艺术,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浮生六记》诗意的生活生活艺术启迪意义
《浮生六记》描述了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以及沈复一生走过的轨迹,他们过着清贫的日子,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却过着诗意的生活。对于沈复的家庭,俞平伯评价到:“综括言之,中国大多数的家庭的机能:只是穿衣,吃饭,生小孩子,以外便是你我相倾轧,明的为争夺,暗的为嫉妒。不肯做家庭奴隶的未必即是天才,但如有天才是绝不甘心做家庭奴隶的。《浮生六记》一书,即是表现无数惊涛骇浪相冲击中的一个微波的银痕而已。但即算是轻婉的微波之痕,已足使我们的心灵震荡而不怡。”[1](p68)本文通过论述沈复《浮生六记》中的清闲淡雅的情致以及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学会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诗意与幸福。
一、清闲淡雅的情致
(一)诗酒之乐
《浮生六记》一书中贯穿着大量“诗酒之乐”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清闲淡雅的情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沈复夫妻把普通的人生过成诗情画意的世界,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追求高雅的生活艺术。清人张潮曾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2](p37)他认为,人们都偏爱于过宁静悠闲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并不是用浑浑噩噩的心态去对待,而是在空闲时间里充实自己,可以读诗作画,陶冶情操,可以游山玩水,增长见识,可以结交朋友,亦可以饮酒作乐。
沈复和陈芸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讨论古文诗作,每次讨论完后,常常彼此开怀大笑。在鬼节的时候,芸娘准备了酒菜,准备对月畅饮。不料当夜突然阴云密布,芸娘满面愁容,沈复也觉得心情郁闷,见对岸柳树之间萤火虫光芒明灭万点,便只好与芸作诗排解郁闷的情怀,对诗到三更天的时候,看见风扫云开,月亮涌出云海,便倚窗相对饮酒,先前郁闷的心变得欢快起来。他们还在沧浪亭中相对小酌,因为暑热,芸娘便停了女红,整日伴着沈复研究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芸娘不擅长喝酒,沈复便教她“射覆”这种行酒令的法子,于是夫妻饮酒作乐,人世间的欢乐,无过于此了。
在拜祭完钱师竹先生后,沈复和芸娘在万年桥下泊舟待月,与船夫一起畅快饮酒,用“射覆”行酒令。在老仆妇家寄居时,他们登上土山,看夕阳西下,随意造句吟诗,天色渐晚,月亮倒映在池水中,鸟兽声四起,这时便摆好竹榻,在月光下对饮,饮到微醺才吃饭。回去后全身清凉,感受不到自己生活在城市里了,于是便安谧地睡着了。芸娘在结识憨园后,便邀请她来家中赴宴,在饮宴的时候,设置好酒令,赢了吟诗,输了喝酒,在诗酒中欢快地度过了闲暇时光。
苏州有南园这个地方,沈复夫妻便与朋友商量一起前往。他们在苏州南园的柳荫树下团团围坐,暖酒热菜,开始饮食酒菜。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在路上来往,蝶蜂乱飞,使人不饮酒都醉了。酒肴烫热,大家开始放肆大饮。就连游人都啧啧赞叹他们的想法奇妙。酒食用尽,杯盘狼藉,大家各自陶醉,坐的坐,躺的躺,有的放声高歌,有的长啸。
沈复在出游过程中,还与翠姑,喜儿,王懋老一起饮酒谈笑,在得云庵的静室里欢饮游玩。总之,在沈复夫妻的生活中离不开诗和酒,诗酒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欢娱。诗酒展现了他的真性情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二)游玩之乐
马斯洛曾指出:“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和自然多少有那么一点同型,以便在自然中能够存活。”[3](p86)于是山水成了诗人失意时的寄托,蕴含着他们对生活艺术的追求。沈复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对生活异常的珍爱。沉醉于山水风光,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沈复和芸娘一起游玩的地方并不多,新婚半年,他们一起游玩沧浪亭,沿着台阶到亭子的路上可以看到周围炊烟四起,晚霞灿烂。他们拿一条毯子铺在亭子中,然后饮茶观景。过了一会儿,明月上了林梢,月亮映到波心,心中的俗世杂念顿时消释,芸感慨到:“今天这趟游玩真是快乐!”
因吴江的钱先生病故,沈复需前去吊唁。芸便私下里和沈复商量一起去太湖开开眼界。船出虎啸桥,渐渐见到风帆沙鸟,水天一色。芸惊叹道:“原来这就是太湖啊!今日得见,真是不虚此生!想想众多女子,一辈子都未必见得到呢!”
《浮生六记》中描述了很多自然风景,正如作者所说“余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未到着,蜀中、黔中与滇南耳”。[4](p180)沈复游览过众多自然山水亦游览过人造美景。唯有细心体会,才能描绘出这些风景的美丽之处。沈复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凡事喜欢独出己见,对于山水名胜,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心中有所得。
沈复的畅玩从幼时游览吼山开始,伴随着水阁里爆竹的一声轰响,沈复开始了他浪游的快意人生。“浪游记快”一卷里记录了沈复当幕僚以来,游玩过的所有地方。西湖的山山石石,湖水游鱼,都尽有妙处。沈复在游览虞山的时候,听说山上有洞府,那里有着绝美的景致,可惜没有路可以上去,沈复突然有了兴致,效仿猴子,攀爬而上,一直爬到洞府,看见洞有大约一丈深,往下一看,洞底深不可测,惊吓中抓着藤条慢慢爬了出来,向导震惊于沈复的胆量,这是沈复愁苦生活期间,苦中作乐的一次游玩。
世人所熟悉的风景名胜之地沈复基本上都游览过,但是让他流连忘返的反而是一些小地方。比如夹在两座山之间的上沙村,园子里“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着之居。”[4](p184)作者特别喜欢这个地方,于是便拉着船夫同饮。正如鸿干所言“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4](p184)哪想到,此话一语成谶。他们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体会到很多平常人所感受不到的欢娱。
荒废的无隐庵也是沈复最喜爱的地方之一,里面的飞云阁被四面群山环抱,横列犹如城池。“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4](p199)作者感慨到这里的确是绝妙境界啊。忽然又听到云客呼喊还有别处绝妙之地,于是下楼往西,忽然豁然开朗,一派空旷,比阁子里更觉得舒畅,于是席地而坐,饮酒作乐。让作者流连忘返的地方还有西山典雅的小静室,王氏园和东海永泰沙等等。这些地方虽小,却让作者有了别样的心境,周游众多地方,作者更喜欢的是有着典雅意境的自然风景。
(三)养花寻石之乐
《浮生六记》一书中贯穿着艺术的气息,他们在谈古论今,诗酒射赋,在游山玩水中寻找生活的艺术。在沈复生活的时代,世俗大多重视追逐名利,然而他却没有苦苦地追寻功名,而是寄情于一花,一草,一木,以及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因此,沈复总能发现常人看不到的美,总能感受到别样的乐趣。沈复爱花成癖,认为花以兰花最佳,最爱其幽香韵致。其次是杜鹃花,虽然杜鹃花身上没有香气,但它的色彩却可以久供欣赏玩弄,而且容易裁剪。因为喜欢兰的气质,便用心培育,于是兰花长得颇为繁茂。当沈复和芸娘悉心照料兰花的时候,兰花也用自己的繁茂回馈他们。因为芸娘怜惜杜鹃花的枝叶,不能放开修剪,所以家里的杜鹃也难以长成好树。文中详细地描写这些细节,使花草盆景充满了艺术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本真,万物的生机使枯燥的生活有了有了更多乐趣。
沈复还喜欢摘花插瓶,把插花技巧研究得炉火纯青。他认为菊花插来,宜单数,不宜双数。花瓶应选择开口阔大的,不宜偏小。其次花朵应当插的参差,花几的高低最重要的是气势联络。最重要的技巧在于“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4](152)沈复的闲暇时间都在钻研插花技巧,乐此不疲,在养花中寻找生活之乐。
关于花果插瓶,盆景修剪,园林布置,沈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在山里扫墓看到好看的石头便与芸商议带回去做观赏石。沈复用宜兴窑的长方盆,叠起一座假山峰,偏左,右边凸出,山背上做成横方纹,如同云林石的法子,岩石凹凸,犹如临江石矶状,空出一角,用河泥种了千瓣白萍,石头上种下了茑萝,俗称为云松。沈复拾掇了好几天才完成。这样曲折婉转的布置方式,引人注目。神游假山中,如同登上了蓬莱仙岛。
捧一杯清茶观赏盆景,人神游其中,能忘却烦恼,尽情享受欢娱,得到精神的愉悦,这也是沈复闲居在家时,案头桌上,花瓶盆景换不完的原因。总之,沈复笔下的盆景,园林丰富多彩,展现了典雅的文化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无拘无束生活的热爱。通过对花草,山石的精心设计,给自然赋予文化韵味,这是诗人艺术趣味的体现。从对兰花的偏爱,再到对插花技艺的叙述,体现出一种高雅的审美态度。
二、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一)饮食心态
沈复和陈芸在生活极度拮据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过着精致的生活。他们从实际出发,追求饮食的享乐,把饮食作为生活的艺术来对待,经营着悠闲惬意的生活。林语堂在《吾国与吾名》中说:“吾门曾公开宣称’吃’为人生少数乐事之一,这个态度问题颇关重要。”[5]p(274)沈复夫妇的饮食偏向清淡,喜食粥。文中多次描述了吃粥的情景,如那年冬天,芸的堂姐嫁人,沈复随母亲去她家观礼,送亲戚回来时已三更,陈芸准备了“暖粥并小菜” [4](131),沈复有一日在野外聚餐时,红日将要西落下,想吃碗粥,于是挑担的便去买了米,直到吃饱了才回去。在被迫离家,投奔华氏,偷偷离开的早上,一家人把粥热好,一起啜饮。对芸来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做远游记也。”[6]p(30)在布衣饭菜的日子里,芸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热爱生活,没有一点的抱怨,生活对她来说就像她喜食的粥一样清淡典雅。
贫寒之士,只能节俭,节俭的法子叫作“就事论事”。芸喜欢制作器具,把简单的菜品变得精致灵巧,沈复爱喝点小酒,不喜欢布置太多菜。芸娘便为沈复置备了一个梅花盒子:拿两寸白瓷深碟六只,中间放一只,外头放五只,用灰色漆过一遍,形状摆放犹如梅花,底盖都起了凹楞,盖上有柄,形如花蒂。把这盒子放在案头,如同一朵墨梅覆在桌上。打开盏一看,就如把菜装在花瓣里似的。一盒六种颜色,二三知己聚会喝酒的时候,可以随意从碟子里取来吃,吃完了再添。她不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平凡的日子里过着诗意的生活,追求饮食的乐趣,没有钱买大鱼大肉,便把简单的饭菜用精致的器具包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于是食之有味,食之有乐了。生活在她眼前就是如此美妙,不受自身困顿的影响。刚搬进萧爽楼的时候,芸便想到可以用旧竹帘替代栏杆,这样既可以做装饰又不费钱,这也是沈复所谓“就事论事”的一个办法。在节俭中追求精致的生活。
喜食小菜是沈复夫妻饮食的另一大特点,日常生活中做菜往往少不了鸡,鸭,鱼等肉食,但沈复和芸娘更喜欢清淡的小菜,袁枚说“小菜佐食,如府史胥徒佐六官也。醒脾解浊,全在于斯”[7]p(202),肉类有营养,但天天吃却会腻,消化不良,小菜反而具有改善肠道的功能,促进健康,正如沈复说:“余喜食蒜,素不贪屠门之嚼,食物素以省俭”。[6]p(227)
芸娘还喜食腐乳,虾卤瓜,芸认为腐乳的好处在于便宜,而且可以搭配粥或者饭,是她从小以来喜爱的美味食物。腐乳又叫豆腐乳,是中国传统民间美食,因为营养高、口感好,所以深受中国老百姓及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喜爱。《浮生六记》中由饮食心态映射出的知足常乐,苦中作乐的生活艺术,对当代人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诗意的栖居
沈复和芸娘最悠闲的时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8]p(194)诗意的栖居是精神的富足,生活可以没有富足绚丽,但却不能没有诗意,诗意的栖居才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体会到生活的艺术。
在沈复年幼时,夏日蚊子嗡嗡如雷贯耳,他就把蚊子想象成鹤群在空中起舞。后来在搬到仓米巷后,窗外的废园切触到芸的心绪,沈复便提议搬到老仆妇的家中避暑。屋子虽然简陋却有着幽静的趣味,于是沈复和妻子便诗意的栖居在那里,他们在柳荫深处钓鱼。日落时,登土山,观看晚霞夕照,随意吟诗,天色渐晚,便对着月光对饮,喝到微醺再吃饭,沐浴后,听着邻里老人谈论因果报应的事儿,夜深入睡,通体清凉,几乎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城市里了。这便是古人的诗意生活,看似生活琐事,实则充满了乐趣,寻常的日子里充满了诗意与幸福,这是多么闲适舒畅的时光。
寄居西山华氏家的时候,芸教导华夫人的两个女人做“活花屏”来驱暑热,方法独特新颖,看着“活花屏”,炎炎夏日便能感受到一丝丝凉意。刚住到萧爽楼的时候,嫌地方暗,就用白纸糊了墙,于是房间便变得的亮堂堂了。
沈复和芸娘寄居萧爽楼的日子里,生活虽困顿不堪,但他们依旧热爱生活,诗意的栖局在萧爽楼,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幸福的生活,他们的朋友都喜欢来这个幽静的地方吟诗作画,夏淡安,夏揖山等诸位君子都时不时前来,犹如梁上的燕子,自来自去,络绎不绝。在萧爽楼聚会有四个禁忌,禁谈官宦升迁,衙门之事、八股文章、打牌掷色。有违背着必须罚饮酒五斤。另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这四样是受肯定的,从中可以看出沈复淡泊名利的心态,不苦苦追寻名利,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朋友聚会,谈论的都是人生趣事,感受的都是心灵之乐,生活之乐。良辰美景,宛若人间天堂,如此乐趣,怎叫人不心生向往?在那里,生活中似乎只有诗,只有画,只有豪迈,只有安乐。
在萧爽楼,沈复和芸娘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当用芸娘用自己的钗子做沽酒费用的时候,用自制的梅花盒喝酒吃饭的时候,当看到门外的竹帘栏杆的时候,看到杨补凡画的载花小影的时候,我想他们内心涌动的幸福,比起所谓的荣华富贵,不打半点折扣,看似平淡的时光,实则亲切温暖,精神的愉悦才能使人宁静致远。
(三)浪漫的爱情
浪漫不是单纯的物质体现,而是两心契合时那些微妙的情谊。《浮生六记》中所记叙的大都是沈复和芸娘之间的恩爱时光,在书中,作者用简朴的语言叙述了真挚的夫妻感情。陈寅恪曾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着,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9]p(99)沈复为何偏爱记录自己的感情生活,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追求艺术的生活。
沈复和芸娘青梅竹马,有一次沈复深夜送亲返回时,饥饿难耐,他没有料到芸娘羞涩地牵引他到自己的闺房。房间里,是芸藏好的暖粥和小菜,这时他们情窦初开,彼此明白了对方的情谊。不料,这一幕被芸的堂兄玉衡撞见,芸满面羞红。婚后,二人经常把玩这段趣事。人常言,距离产生美。但沈复夫妻走到一起后,距离虽然消失了,但他们总能发现对方的美,即使在柴米油盐中打磨了这么久,依然恩爱如初。
沈复夫妻的爱情充满着诗意,有着浪漫的古典情怀。新婚之夜,芸娘点着蜡烛,低垂粉颈,手里捧着《西厢记》看的入神,芸娘说道:“《西厢记》闻名久已,直到今天才看见,确实不愧才子之名,只是描写未免有些尖酸刻薄。”沈复笑道:“也只有才子,笔墨才能尖酸刻薄。’’于是并肩调笑,宛若密友重逢,两人之间洋溢着诗意的幸福。
他们在我取轩中赏花看月,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月一直都是文人心中的浪漫情结,在沈复和芸娘的心中也是美好的寄托。他们在我去轩中一起拜织女,沈复镌刻了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自己拿阳文印,芸娘拿阴文印,用于往来书信盖章。然后轻罗小扇,并坐水窗边赏月,诚心观月,这是多少红尘中人最渴望的惬意啊!他们在沧浪亭避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芸终日伴着沈复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于是夫妻饮酒作乐,人世间的欢乐无过于此。在庙会时,沈复建议芸女扮男装,一起玩乐。两人相依相伴,既是爱人也是知己,爱意浓浓,相濡以沫。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也并非如此,全书没有怨言,都是自得之语。
沈复和妻子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他们会去挖掘生活的艺术,他们之间的感情令人羡慕。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注重精神的享受,平常心对待闲言碎语,过好自己的日子。
三、《浮生六记》中生活艺术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李太白诗云:夫天地着,万物之逆旅也;光阴着,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10]p(79)这首诗感慨时光匆匆,《浮生六记》中“浮生”便从此诗中摘取,记录作者匆匆过去的一生。那么人活一世,转瞬即逝,我们该如何生活呢?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平凡凡的,没有建功立业,没有成家成名,只有家长里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无趣,没有意义,只要对生活保持热爱,把枯燥的生活艺术化,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人生也很有意义。西方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组成了我们称之为(内在生命)的东西。”[11]p(99)诗意地活着,也就是要让生活更加艺术化。
首先,《浮生六记》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生活琐事,实则充满趣味,沈复夫妻为当代人提高生活幸福感做出了示范。幸福其实只存在于你被别人关注和你关注别人的时候,当你天天吃粥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朋友都在吃大鱼大肉,那么你便觉得自己不幸福。但当你发现有人天天食不果腹的时候,你便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当你不再特意关注别人的时候,幸福便会悄然而至,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过好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
沈复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享受家庭生活,过着惬意的小日子,同妻子和朋友把酒言欢,游览风景名胜,正如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文中赞赏到“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12]p(274),沈复和陈芸在曲折的人生中依然典雅地生活着。因为对幸福的期求点很低,快乐便轻易地占据了他们的胸怀。反观当代社会,当代人的幸福感极低,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在物质生活如此丰裕的今天,我们却不如物质贫乏的古人过得幸福,可想而知,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我们总是苦苦追寻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并耿耿于怀,却忽略了身边的小美好。我们忙到没有时间看日出日落,没有时间静心读一本书,我们过着“快餐”式的生活,什么都追求快,忽略了精神的享受,歪曲了生活本来的面貌。
我们真的缺少幸福吗?其实,我们缺的只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藏在各个小角落里等着我们的发现,好吃的食物,美丽的风景都能使我们体验到幸福。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幸福需要我们用心才能感受得到,所以我们得学会放慢自己的节奏,让自己慢下来,才能细细品味幸福的味道。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当代社会,人们都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但空闲下来的时候却又无所事事,寂寞空虚,不懂得生活的艺术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对此,我们就可以从沈复和芸娘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到生活的艺术。陈芸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她对生活永远保持热爱,把日常枯燥的生活艺术化。。
当代人的生活大多枯燥无味,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过度追求娱乐,肆意纵乐,短暂的快乐之后只剩下精神的空虚,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匮乏,人们追求短暂的快乐,喜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带来的短暂愉快感,当大部分时间被占据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剩精神的劳累,这样的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沈复夫妻的娱乐活动,不是肆意寻欢,而是追求诗意的享受,通过感受一花一木的生机来获得愉悦,通过清淡的饮食来体验典雅的人生,通过游览山水来享受人生,通过吟诗作画,过着静谧的生活。诚如宗白华所说:“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13]p(216)
其次,《浮生六记》中沈复夫妻对生活艺术的追求,最根本来源于他们对生命的珍惜,时光易逝,沈复便把过往的种种记录在纸上,在回忆中细数自己的人生,希望能留下点什么。他们通过寻求精神的愉悦来爱惜生命,这正是生活的艺术所在。正如西塞罗所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沈复夫妻懂得生命的真谛,把短暂的一生过得如诗如画,流传千古,停留在代代人的记忆里,他们的生命似乎得到了延长。
珍爱生命才会爱惜自己,才会热爱人生。我们应该提倡悠闲的生活方式,学会减压,像沈复夫妻一样不管面对什么苦难,都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这样才会体验到生命的美妙,才不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才能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了解生命的可贵才能追寻生活的艺术,正因为生命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烟花一瞬,我们更应该思考如果过好自己的一生,如果开心地生活。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长思一二,不想八九,生活便轻松了。我们要像沈复夫妻一样,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让自己开心,享受精神的愉悦,这样才不虚此生。
四、结语
《浮生六记》里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描绘了一个富含生活艺术的美好世界。沈复没有反对什么礼教,书中描写的人生处境,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真相。当代社会,多少人把生活过成了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有眼前的苟且。试想,身处于快节奏工作与生活中的我们,若是有芸娘的这般心境打理自己的生活,岂不也是快意人生?因此,《浮生六记》中的生活艺术,对于当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平伯.《重印浮生六记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8.
[2]张潮.《幽梦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7.
[3]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6.
[4]沈复著,张佳玮译.《浮生六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74.
[6]袁枚.《随园食单》[M].北京:中华书局,2010.202.
[7]清.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
[8]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诗学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4.
[9]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9.
[10]李白著,阮堂明,阮文娜选注《李白诗文选》[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79.
[1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99.
[12]林语堂.《林语堂书评序跋集》[M].湖南:岳麓书社,1988.274.
[1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6.
致谢
本论文的抒写从选题到初稿都离不开教授的耐心指导,教授多次询问论文写作进度,精心点拨。在此向教授致以诚挚的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