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分析

摘要

日本电影巨匠黑泽明,其《七武士》《罗生门》《用心棒》等多部电影都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好评,被戏称为“电影大奖户”。黑泽明的电影大多都是和武士相关,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使黑泽明对武士有着很大的兴趣,并尝试、努力着将他眼中的武士形象表现出来。黑泽明在电影中展示日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揭示了人性和灵魂的冲突,探讨人类自存在以来就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自私、毁灭、欲望、憎恨。本文将通过黑泽明最著名的三部作品,对黑泽明塑造的武士形象以及武士所映射出的人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黑泽明 武士 武士道 人性

一、引言

黑泽明,日本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1910年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武士家庭家教,观看了大量的西部片和武打电影。1936年黑泽明完成了自己编剧的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发表于《电影评论》,由此进入了电影圈。1943年,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影片上映后打破票房纪录,黑泽明由此受到关注。黑泽明电影里的人物,大部分是悲观生命里的积极者,他们的价值观从来不会被现实的社会污染,当中的人物不时为更崇高的理想做出牺牲,令人伤感,但始终维护者人类的希望,是一种有分量的影响。其电影大多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深层次的剖析原因,并且其电影中融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名族精神,使得其电影恢弘磅礴的画面往往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得其作品成为经典。[]

黑泽明的电影虽是黑白居多,但其运用独特的天气美学、场景美学,把每一个人物融入到场景之中,配之以笛子、尺八、鼓等传统乐器,精确的烘托了每一帧需要表达的情感。黑泽明导演过十余部电影,其中有许多取材于武士。例如《七武士》、《乱》、《罗生门》、《用心棒》、《战国英豪》等。这其中最著名的几部便是《罗生门》、《乱》、和《七武士》。《罗生门》集中展现了黑泽明对人性的思考,《七武士》集中展现了黑泽明对武士和武士道的理解,《乱》则是黑泽明拍摄彩色电影的巅峰之作。这三部足以说明黑泽明电影中如何探讨人性,又是如何探讨武士。

二、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类型分析

(一)理想化的武士形象

武士道在二战日本军国主义XX的篡改下,扭曲成为了“杀戮之道”,对武士及日本民族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黑泽明希望通过电影,来重塑武士形象,重塑武士道。这次重塑却不是遵循古制,黑泽明对武士有了新的见解。

“仁”被黑泽明摆在了首要位置,仁者爱人,或许黑泽明不希望武士只是一个战争机器,而是像武侠一样行侠仗义之人,勘兵卫即是“仁”之代表。勘兵卫以一次救人事件出场,电影中岛田勘兵卫走出农舍来到河边,取出了匕首,斩断自己的头发,用河水湿润了剩下的头发后,随即让身旁的和尚为自己剃头,没有一丝迟疑。只为了解救晚上被一个小偷劫持了的一名小孩。日本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在面对村民的求助时,勘兵卫剃掉头发没有半点迟疑,展现了武士之仁,不成为穷兵黩武的武夫,而是要持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宽容心。为了体现岛田勘兵卫这一点,黑泽明采用了多次近景镜头,在村民、和尚的惊讶与勘兵卫的淡从容来回切换。勘兵卫“仁”之形象随即呈现。在之后的场景中,黑泽明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万造把勘兵卫请到临时住所,恳请勘兵卫救助村子,勘兵卫虽然断然拒绝,但是嘴里已经开始嚷嚷着村子如何布放,需要多少人,人员如何安排,在答应了万造救助村子后,更是主动帮助万造一行寻找合格的武士。

武士以武立身,是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技能。黑泽明并没有把“勇”单独出来,而是把“勇”和“义”捆绑在了一起。久藏便是“勇”“义”的化身。电影中的久藏以一场战斗出场。潜心修炼剑道的久藏接受了一位浪人的挑战。他们折竹为剑,双方十步并开。浪人虚张声势,抬剑,长吼一声,围观的群众纷纷退却几部,久藏不动。浪人并前两步,横刀,大吼一声,久藏依旧不动。浪人开始慌了,立即发动了攻击。久藏根据浪人的进攻方式改用了拔刀技,刹那之间,手起刀落。一刀斩了浪人。群众在旁边要喝到,真是高强的武功啊!久藏默默说道:“我只是个修行者,谈不上武功高强”。勘兵卫找上久藏,劝说他加入到保卫农村的战斗中。久藏开始并没有答应,晚上时却出现在众人下榻的马厩中。影片中对于久藏的刻画最经典的在久藏袭夺山贼的火枪。山贼使用火枪攻击,当场击杀了五郎兵卫。久藏见状立即持刀向森林深处追击火枪手。黑泽明在拍摄这一组镜头时营造了一股寂静的紧张感。在见到五郎兵卫被火枪击杀后,黑泽明给了久藏一个面部特写,刚毅的眼神里充满了悲伤。之后一镜到底的全景镜头,久藏开始追击火枪山贼,一路快跑,向勘兵卫抛下一句话:“照顾好他”,便淹没在森林的雾气中。黑泽明并没有安排久藏如“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样立刻斩敌回归,而是在久藏消失在迷雾后,争杀声戛然而止,用环境音渲染氛围,林中深处是不是传出几声蝉叫和鸟声,村民和其他武士匍匐在掩体盯着树林深处。一晚上过后,清晨时一声枪响惊醒了众人。黑泽明再次使用全景镜头,对准森林深处。影影乎乎出现个人影,慢慢清晰了起来,是久藏。扛着武士刀,提着火枪。把枪交给同伴后,久藏找了个清净的地方躺了下来,睡了过去,没有参与众人的欢呼。在黑泽明看来“勇”、“义”是不可分割的组合,但是“义”切实要高于“勇”。

影片中的五郎兵卫为智者形象,跟别的武士的表现方式不同,五郎兵卫言语多过动作。有这样一个片段,勘兵卫为了测试五郎兵卫的身手在门后设置了偷袭,这个计谋被站在屋外的五郎兵卫一眼识破了,放声大笑:“请不要这样开玩笑”。在七武士保卫村庄的战斗中,五郎兵卫也充分发挥了智慧的作用。在五郎兵卫的建议下,菊千代等人追踪山贼斥候,捣毁了山贼窝点。村子布放时,五郎兵卫注水入田,使得本来八面畅通无助的村子只剩下4条进攻道路,为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其智谋也并非全是战斗智慧,在胜四郎和志乃的爱情被众人发现并责罚时,就是五郎兵卫出面解围:“年轻人,不懂得阶层,只憧憬爱情,不能责怪他们”。黑泽明认为的“智”是一种行为,他希望武士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昧的遵从上级。

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里解读“武士道最核心的思想是忠,是武士对其主人的绝对服从”,但黑泽明对“忠”有了新的解读。七次郎的“忠”,是对友情的忠诚、对信念的忠诚、对生活的忠诚。七次郎和勘兵卫是战场上的老朋友,当勘兵卫找到七次郎问他愿不愿意加入保卫农民这场没有意义甚至可能丧命的战斗时,七次郎爽快的说:“你在哪,我就在哪”。当战斗失利,丢失组织时,七次郎也没有成为落魄武士,而是另谋出路,积极生活。

四处征战的生活总是枯燥乏味,在这种刀尖上走的生活中,积极乐观的心态无意很重要。平八的出场方式一点也不“武士”,五郎兵卫在茶馆无意间和茶馆老板聊到在招募武士,老板说后院有一个付不起茶钱的武士在帮忙劈柴。这位付不起茶钱的武士便是平八。五郎兵卫问平八:“杀过很多人吗?”平八问答:“一开杀戒就停不下来了。所以为杀之前就逃。”平八是一个乐天派,不论是遇到什么情形,都能够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给原本就平燥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生气。在给勘兵卫自我介绍时就说到:“在下平八,自学成砍柴派剑法,多多指教。”别的武士失意后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道路,平八却心甘情愿的活成了普通百姓一样,以砍柴谋生。这样的行为需要相当高的思想境界,没有乐观的精神,经常身处困境中的武士是难以生存的。

七武士中有两个特别的纯在,胜四郎和菊千代。菊千代作为武士中的狂阿弥,身份最为特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牌武士,无时无刻扛着一把太刀显摆,他总是笑话百出:强迫勘兵卫他们接受自己,拿出别的武士家族家谱自吹自擂,被勘兵卫识破后,拿最没有攻击力的胜四郎撒气,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身富有正义感以及向上精神,却不具备武士该有的德操和武艺,一昧的试图用自己的蛮勇获得武士的名号,贪念战功贸然出击导致阵地几乎失手,这使他离武士道越来越远。[]但是菊千代的价值体现在了另一面:敲响警钟惊出村民缓解了七武士的尴尬处境,奋不顾身拯救村民,深入敌后缴获火枪,扬起战旗鼓舞士气,最后一刻舍生忘死御敌拼杀。从此来看,菊千代完完全全是一个武士,甚至比真正的武士还要出色。一半武士、一半农民的菊千代代表的是黑泽明对武士能够融入其他阶层的愿望。

胜四郎是七武士中年龄最小的,因为勘兵卫剃发救人的行为让他认定了勘兵卫做师傅。胜四郎没有其他武士的特性,第一次杀山贼时还会瑟瑟发抖,而且无法把持自己的欲念和志乃结下一段孽缘。但是胜四郎能够明辨是非,并且对于自己确定的时能一路走下去。他是一个在发展的武士,也是一个在发展的人,是黑泽明对武士的希望。

黑泽明塑造了七个理想的武士形象,在电影中,这类武士多数镜头都是仰角。正是借助这些武士形象的塑造,黑泽明得以用电影向日本国民、向世界宣传一种新的武士和武士道精神。人无完人,这样的形象始终是理想化的存在,黑泽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其它的影片中,对其进行了人性的拷问。

(二)现实化的武士形象

武士和武士文化在日本存在了近千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日本人民传诵的武士,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武士道理论体系。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明治维新之后,大名的全力遭到削弱,武士阶级也逐渐消亡。虽然在剑道、弓道、柔道甚至是商业活动中还存在着某些武士道精神,但纯粹的武士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武士道的歪曲,日本武士似乎变得臭名昭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黑泽明通过他的电影还原了武士在现实的面貌。

《罗生门》是一部充满哲学内涵的电影,黑泽明在片中质疑了出现的所有真理。片中的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编造谎言,到了最后甚至已经不知道事情本来的面目。电影中出现的武士也和黑泽明理想中的武士形象截然不同。

电影讲述了一个故事的三个版本。武士和妻子在林中散步,强盗多襄丸无意间目睹了武士妻子的芳容,于是便心生歹念,用自己有宝藏想出售诱骗武士到深山中。多襄丸趁武士不注意,控制住了武士,绑在了树上。并在武士眼前猥亵了武士的妻子,最后把武士杀了。发现尸体的樵夫立马报案给纠察所。涉案人员给出的证词相互矛盾,遮蔽了人的双眼。其中被招魂的武士低吟自己和强盗英勇奋战,却没有意识到强盗有多狡猾,让自己的妻子在面前被羞辱,万分悲痛,用刀自尽。但唯一的目击者樵夫还是忍不住说出了自己所看见的真相:武士在撒谎,他并不是他口述中的那样,是无辜者,是受害者,是英勇奋战者,而是胆小怕事。武士本不想和多襄丸决斗,宁可舍弃妻子也要保全自己,最后在武士妻子的挑唆下,武士终于拿起剑来跟多襄丸战斗。多襄丸和武士相互对峙,谁也不敢向前,两人捏步接近,终于发动了攻击,在剑与剑碰撞的那一瞬间,多襄丸和武士都踉跄的立马回头跑掉,武士甚至倒在地方打了几个滚,躲在了树桩后面。失手丢失了武器后,武士向多襄丸求饶。在多襄丸给武士最后一击前,武士大声喊出:“我不想死!”最后不光彩的死在了草丛里。在三个人的证词中,武士的陈述与事实是相差最大的,武士最终也没有选择用武艺维护自己尊严,而是选择了撒谎。死亡面前,武士害怕了,这份害怕让他丢弃了道德和妻子的忠诚。新渡户稻所著的《武士道》一书中对武士的这些品质做出了详细的描述。武士从小就要受到斯巴达式的训练,培养他们超乎寻常的勇气,令他们即使面对死亡也毫无畏惧。武士有高度的荣誉感,害怕羞辱,一旦被人侮辱,就一定会复仇。“在复仇中能满足某种正义感的东西。”[]但是武士没有任何以上的行为。甚至一开始多襄丸要和武士决斗时,武士拒绝了,把自己的懦弱推责给妻子的失贞,宁可舍弃妻子保住性命。当他在地上翻滚丑态百出躲避多襄丸的攻击时,和出场时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泽明塑造出这样的武士形象,虽然是狼狈不堪,但却有一种真实,面对恐惧、面对死亡的真实。

人性的贪婪也在黑泽明的电影里广泛的展现。《乱》可以称之为日本的《李尔王》,李尔王对应秀虎、大女儿对应孝虎、二女儿对应正虎、三女儿对应直虎。一字文秀虎在战争中摸爬滚打,四处征伐,终于靠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三座城池。年老的秀虎已经无意掌权,要把三座城池传给三个儿子。孝虎和正虎内心兴高采烈,表面唯唯诺诺,表示一定治理好城池,赡养秀虎。在继承了城池之后,孝虎首先动手,驱逐出了秀虎,此时的秀虎在咆哮:“你这是做什么?我可是你的父亲!一字文秀虎!”,而另一边是得意的孝虎:“现在我是这座城的城主,我以城主的名义驱逐你出城!”之后秀虎来到了正虎的城池,没过几日,也被正虎驱逐了。流离失所的秀虎在一座废墟里漫无目的的活着。直虎得知父亲的境遇后,果断的发兵救援父亲。这时候的正虎却担心父亲被直虎就回去之后会起兵报复自己,于是主动出击,发兵追杀自己的父亲。不料追杀的路上遇到了直虎的部队,在双方僵持时,正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么保卫城池,抵御直虎的攻击,而是派出了一小队火枪兵,继续追杀秀虎。希望三兄弟守望相助,唇齿相依,自己可以安享晚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但是对于曾经背信弃义、视礼仪孝廉为无物的秀虎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孝虎、秀虎、正虎充斥着尔虞我诈、背信弃义,这与武士道重视的忠义,真诚南辕北辙。

《罗生门》和《乱》中的武士不再是理想化、高高在上的状态。而是被放在了普通人的维度。黑泽明在拍摄理想化类型的武士时多是采用仰角拍摄来体现武士形象的伟大。而面对这类现实化的武士却是使用了大量平角甚至俯角拍摄。武士摆脱不了人的本性,终究也只是人。并不是每一个武士都有着高强的武艺、过人的智谋、过人的勇气、绝对的忠诚、正直而诚信。一个强盗就可以轻易的制服并杀死他。一坐城池就可以背叛父亲,甚至追杀父亲。维护自己的尊严时也可以用谎言代替武器。面对死亡时,武士也会害怕,也还胆怯,本能的想要逃生,在临死前也会挣扎。历史上过渡夸大了武士的形象,实际上,武士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三、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意义

(一)黑泽明对武士道的重塑二战时期无疑是武士道被破坏的最严重的时期。武士道的雏形产生于日本镰仓时代颁布的《御成败式目》,在经过战国时代、江户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忠”为核心,“仁、义、和、忍”等为制约的武士道体系。明治维新时期,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天皇XX需要一种精神来控制国民。处于领导层的便是旧时期的武士阶层,于是他们利用现成的武士道对日本国民进行精神洗脑。剥离出原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忠”、“勇”,剔除了“仁、义、诚”等道德思想的制约,并且被无限放大,与军国主义政体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二战武士道”。“二战武士道”精神上的扭曲,使日本侵略部队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的杀掠机器。二战结束后,“二战武士道”便因为日本军国主义XX犯下的战争罪被世人记住。从此,人们眼中的武士成为了一个没有道德的杀人机器。

黑泽明出身于武士家庭,其父亲以传统的武士道教育黑泽明,这让黑泽明对“二战武士道”产生了深层次的抵触和抗拒。从《七武士》开始,黑泽明就对武士道进行了重塑。通过塑造勘兵卫、久藏、五郎兵卫、七次郎、平八这五个武士形象,把“仁、义、诚、和、忍”道德思想重新回归武士道。在众多国际奖项的宣传效应下,确实更多人通过黑泽明的电影认识到了新的武士,也逐渐把“黑泽明式的武士”和“二战所宣传的武士”以及“传统武士道”分隔开来。黑泽明所重塑的武士道把“忠”脱离了绝对地位,把其和“仁、义、诚、和、忍”平等对待的同时改变了“忠”的含义。“传统武士道”里的“忠”是对君主、主人、上级的绝对忠诚,而“黑泽明武士道”的“忠”被理解为对友情、亲情、爱情,对自己人生的忠诚。“黑泽明武士道”不是“传统武士道”的统治之道,不是“二战武士道”的杀戮之道,他是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修养之道,注重个人的发展。在勘兵卫等具象化的“武士道”下,黑泽明还设立了胜四郎这个特殊的角色。黑泽明把胜四郎称为“希望”和“未来”,不管是在战斗、忍让、爱情方面,胜四郎都变现的不太稳重,但他明辨是非,并且坚持着自己的道路。在《七武士》的最后,胜四郎看着远去的志乃,没有一言也没有一行,他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是该和过去诀别了。

(二)通过武士反应人性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在《罗生门》里,黑泽明质疑了所有。他极力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性。这也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黑泽明用温情而又坚硬的蒙纱包裹住了人生荒谬的真实命题。为了自己的最切实的利益,人人都会说谎,不管是《罗生门》被杀死的武士,还是《七武士》疯狂的菊千代亦或是《乱》温文尔雅的孝虎。人间存在的信任、真实,实际上被人类自己消解了。黑泽明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虚伪与自私的人性,更重要的是人性本身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武士、农民、强盗、樵夫各个阶层,象征着世间各式各样的人,在黑泽明电影看来,似乎存在着终极真理。[]

武士如此,即使从小贯穿着武士道精神的教育,却在人性面前逐渐扭曲、恶化。武士映射出的人类也是如此,在无穷的欲望和虚伪中挣扎和恐惧,却害怕自身的缺点或弱点暴露在他人面前,如同《罗生门》的武士,死去了也要用谎言掩盖生前的不堪,羸弱不安的活着甚至死去。人类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可以不为之产生内疚和悲哀。因此,不难理解黑泽明所要表达的强烈的反社会观与反人性观。它产生在一个崩溃、怀疑的时代。

虽然《罗生门》展示了人的自私和谎言以及相互间的不信任,但黑泽明还是对人性存在希望,这个希望就如同胜四郎于武士道,在《罗生门》的最后,一个被抛弃的婴儿的出现给正义留存了空间,也给世人以希望。这是一个过程,人类对谎言的反省,以及人与人在走过谎言后重新达成信任,正如《罗生门》结尾的婴儿昭示着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四、结语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可以看到对人性、民族文化进行深刻反省的电影巨匠的内心世界。黑泽明通过其电影艺术重塑了武士形象,重塑了武士道精神。在人性、社会、历史的多重作用下,武士阶层不断的裂变,到黑泽明对于理想化武士的探索。这实则是黑泽明通过武士对日本民族或人的探索,黑泽明把日本民族、把人演艺到了电影里。其在电影中展示日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揭示了人性和灵魂的冲突,探讨人类自存在以来就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自私、毁灭、欲望、憎恨。武士从追求自我到完善自我的过程,便是黑泽明想要展现的画面,或许这便是黑泽明大师讲述的武士道——人生之道。

参考文献

[1] 360百科《黑泽明》

[2] 罗康宁.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形象[J].文教资料,2013(31):138-139.

[3] 罗康宁.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形象[J].文教资料,2013(31):138-139.

[4] 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

[5] 傅志瑜.“罗生门”电影艺术的人生百态[J].电影文学,2017(08):49-51.

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分析

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分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43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