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与黑》中的两种爱情

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于连分别与德雷瑞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以《红与黑》小说文本为主,本文运用相关对比理论分析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爱情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特性,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女主

  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于连分别与德雷瑞尔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以《红与黑》小说文本为主,本文运用相关对比理论分析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爱情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特性,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女主角的形象,反映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两种爱情观念。文章首先从《红与黑》创作的基本材料的特征以及司汤达关于爱情的观点进行深入探究;其次,通过《红与黑》中从爱情表现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社会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以爱情为刻度,对于连对德雷瑞尔夫人和玛蒂尔德的两段爱情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剥离,从而比照得出:于连对德雷瑞尔夫人的感情属于狂热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利用的功利之爱。
  关键词:《红与黑》;爱情;人物形象
浅析《红与黑》中的两种爱情

  前言

  《红与黑》主要描写了于连费尽心机周旋于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这部作品剖析于连这个社会底层人物与两个贵族阶层女性的爱情,真实描写作品中的爱情特点,以便揭露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摧残。《红与黑》在人物品格塑造的角度还有艺术构造,写作方法的使用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尤其突出的就是人物心理描述。正是因为司汤达在撰写小说《红与黑》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人物爱情故事的描写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所以他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不可置否,《红与黑》是一部对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在西方的文坛中关于司汤达以及司汤达作品的讨论十分的多。正如徐复观提出“人之所以离不开政治,是因为人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皆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小说爱情故事的发展与十九世纪法国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要在社会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这两种爱情。纵观文学世界的宝库,《红与黑》直到现在也备受读者的喜爱,不单单是因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意义与社会层面的意义,更让人为之着迷的是《红与黑》不完美的完美爱情故事。《红与黑》以爱情为落脚点,通过剖析当时法国全新的典型资产阶级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内心情感的“模仿欲望”。作品中的女主角,通过凭借个人的爱恨、肉体与灵魂的生命,对当时社会制度进行反抗,所以她们的失败也是一种崇高精神的表现,被广大读者所推崇。
  政治与爱情是《红与黑》两条相辅相成的主线,主要描述了于连·索绪尔与两个女人的复杂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当时的黑暗腐败的封建阶级门阀制度给予了无情的鞭挞。纵观全文的爱情,于连的爱情是自私的、功利的,是他跻身于上层社会的阶梯;德雷瑞尔夫人的爱情是纯洁的、真诚的、无私奉献的,可称得上为真爱;而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是自私的,即使抛弃一切,依然无法获得那点期盼中可怜的回报。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是作品中的吸睛之处,对于两种不同爱情的剥离也是表现人物特性和心理变化的夯实基础内容,同时司汤达在这部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也是他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笔者认为,作品中具有“意大利性格”的爱情故事是虚伪掺杂着功利,狂热中蕴藏着真爱的。

  一、激情的爱情

  (一)于连的爱情态度

  1.强烈的阶级爱情色彩
  司汤达认为在爱情中所能体验和给予的最大的幸福就是与心爱的人第一次握手。于连初次与市长夫人相遇是在他很荣幸地被聘用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时。那时,二人之间的一次偶然的接触,手与手的相碰,让德雷瑞尔夫人内心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而让于连决定追求德雷瑞尔夫人的因素则是她将手立刻收回的动作,让于连内心受到了影响。所以,第二天两人见面之后,于连就抓住了德雷瑞尔夫人的手指。可是这两次手指之间的触碰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充满着阴谋与征服欲。就好比是司汤达在小说中所写的内容一样,于连的心里对德雷瑞尔夫人并没有爱情,他对德雷瑞尔夫人完全是一种充满着野心,因为内心深处的欲望产生的狂热的心理。于连因为出身比较低,产生了十分强烈的阶级意识,在爱情的道路上也运用了阶级的眼光去看待,也正是因为他带有阶级的思想,进而让他在爱情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所以他的爱情被称作“野心爱情”。
  于连出身卑贱,毫无社会地位,他的一生就像“不断被涂写的羊皮纸”。然而于连依旧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可是这种决绝藏私的自信是不惜任何代价的。他被聘用为家庭教师的时候,并在乎自己有多少钱,而是关注自己会和谁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当于连开始步入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时,他的心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作为一个贫苦家庭出身的老百姓,于连不仅可以嘲讽愚昧的德雷瑞纳市长,又可以随意调戏地位高贵的市长夫人,将她玩弄于股掌,他将这些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开始。每逢与德雷瑞纳夫人得以共处时,他都十分爱惜这份情感,但是于连心里终究无法逾越他与德雷瑞尔夫人之间存在的界限,对她忽冷忽热。由于近乎变态的紧张心理,于连每次奔赴约会时都像是随时准备好去和敌人战斗一样。这份超越了阶级的感情在于连心中十分的关键,他虽从心底就对自己的出身十分的自卑,可是却放开胆子去爱别人。但是,当于连的诱哄使贵族小姐夫人们为他着迷时,他觉得一定要竭尽全力征服她们,仿佛他像拿破仑一样所向披靡。所以,初恋的欲望不仅仅是爱。这种欲望大多源于对上流社会的复仇。德雷瑞尔太太温柔善良,是一个贤惠的好女人,同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并拥有巨大的财富,她觉得她的生活并不幸福,生活中缺乏理解她的朋友。她的丈夫看起来很庸俗,不知道什么是女人,是一个很粗鲁的男人,她吐露心声给她的丈夫,但是她内心的痛苦和麻烦总是得到她的丈夫嘲笑,而不是安慰。她认为市长请来家教是和他丈夫一样粗鲁、无礼的人,但在看到于连后,甚至,她发现,于连是一个英俊和礼貌的人,在内心的深处对于连产生了一丝的好感。所以,经历过反复触碰手指之后,德雷瑞尔夫人对于连心中充满了爱。很明显,德雷瑞尔夫人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厚,可是精神层面则十分寂寞与空虚,在心灵上缺少慰藉,然而于连被她认为是在精神上可以依靠的男人,填补了她内心的空虚。
  2.征服欲望与报复性爱情心理
  于连生性多疑,并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生性多疑主要表现在当他与德雷瑞尔夫人离别的时候,因为德雷瑞尔夫人内心的矜持,造成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这时于连未能从德雷瑞尔夫人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以为是德雷瑞尔夫人从内心都看不起自己。基于此种原因,于连就把雷瑞尔夫人作为了自己征服的对象,以便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赢得自我感觉上的胜利。因此,开始于连对德雷瑞尔夫人不是单纯的爱,其中还包涵了一种征服的欲望和报复的心理,其中还掺杂着阶级因素、性格因素等等。
  可是,小说演变到最后,这种征服欲望的爱情逐渐改变,爱情最终击败了欲望,于连为了保护自己和德雷瑞尔夫人的爱情,为捍卫自己的爱情自尊选择了死亡。可是于连在与德雷瑞尔夫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她也产生了爱,这一点从他知道德雷瑞尔夫人中枪没死后的开心能够表现出来。

  (二)德雷瑞尔夫人爱情观体现

  1.从性格特点看爱情观念
  德雷瑞尔夫人善良高雅,拥有动人的容貌,性格和善温柔。在她倾国倾城的容貌下,从未滋生过虚妄伪善的情感,这与她从小虔诚接受圣经洗礼和圣洁信仰的洗礼密不可分。在与于连的种种接触中,她良善、圣母般的性情俘获了于连的心,让于连无法克制地爱上了她,并且愈加信任和毫无防备地依赖她。
  2.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德雷瑞尔夫人十六岁就嫁给了与她完全不相配的市长,每当她柔情似水地向丈夫倾诉自己的情感时,得到的仅有丈夫不解风情的嘲讽。这种想法经常让德雷瑞尔夫人十分的敏感并且对她的丈夫十分的不满。于连的出现激起了德雷瑞尔夫人对爱情的神往。于连的彬彬有礼,博学多识,英俊优雅,打开了她爱情希望的大门,唤醒了内心深处少女般的羞涩与疯狂。在她的眼中并没有阶级、地位、血统,在她心目中于连高贵、傲慢、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最终德雷瑞尔夫人在爱情的力量冲击下,再也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了,于是就积极的投身于爱情的甜蜜中去,然则她的内心也备受折磨,怀疑于连是否会和丈夫一样不会再爱自己,焦虑可恶的封建制度是否会成为二人交往的枷锁,有时也担心身边的仆人会发现自己与于连的事情。所以对待这份爱情,她更多的是怯懦,胆小,纠结的。
  3.追求爱情时的内心表现
  长时间以来,宗教的影响让德雷瑞尔夫人的性格中拥有十分深厚的传统宗教观念,因此内心是矛盾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为女性内心的需求,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第二为一种传统宗教理念的桎梏。从她儿子突发疾病可以看出她内心在遭受水深火热的煎熬。她认为这是上天对她这种不伦的爱情的惩戒,因此在内心深处形成了十分强烈的罪恶感。同时女性天生的母爱情怀也加剧她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德雷瑞尔夫人一度认为自己就是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最终德雷瑞尔夫人的精神防线被击溃,她不知所措地向丈夫下跪,向丈夫忏悔自己的不忠背叛,又忍痛哀求于连离开她。当听到于连要代替她接受上帝的惩罚时,她又难以割舍。整个社会环境造成了她精神性格的扭曲。德雷瑞尔夫人的爱情追求受到了宗教观念等多种思想观念的摧残与伤害。在教会的逼迫与诱惑之下,德雷瑞尔夫人的告发信直接堵死了于连的发展之路,并且在教会的影响下也将一名善良的女性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在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下,德雷瑞尔夫人生活了没多久就在痛苦的心情中死去了。
  4.追求爱情的悲剧性
  对于目中无人的德雷瑞尔市长,于连打心眼里瞧不上他,却又不得不委屈将就。于是于连要报复他,与市长夫人走在一起,为了给自己的报复行为鼓足勇气,每次和雷瑞尔夫人约会时都会提前给自己打打气,加加油。德雷瑞尔夫人在和受到功利心影响的表现爱情的于连进行较量的时候,作为全心全意想得到爱情的女性来说,结局必然是失败的。当于连快要享受到爱情带给她的政治甘霖时,一封告发信让即将步入上流社会的于连跌入谷底。这一时期,于连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向德雷瑞尔夫人开枪。

  二、功利性的爱情

  (一)于连的爱情态度

  1.将与马蒂尔德的爱情看作是政治筹码
  在第二段爱情之中,于连对冷漠傲慢的马蒂尔德小姐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爱上马蒂尔德小姐是想要利用她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马蒂尔德小姐愿意和于连在一起也是因为自己任性的脾气。她和于连在一起也有政治的因素。马蒂尔德小姐,看重的是他的政治能力,她认为政治会发生变化,社会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她觉得于连身上的“丹东气概”与其他的贵族不一样,她认为他能够给他带来刺激的、美好的、她所期望的人生。因此,二人的爱情是各取所需的产物,都将彼此视为筹码和工具。
  2、自私功利性色彩的爱情
  于连对德拉莫尔小姐可谓是用尽手段。在他追求马蒂尔德小姐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的示爱,而是通过手段让她对爱情产生幻想,从而让她爱上自己,从而能够很好的接受这个给她快乐的、饱含“公民热情”男人。因此他就有了被选择的希望。于连在与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博弈中使尽浑身解数来俘获芳心。虽然马蒂尔德小姐任性,自然从未见过对自己毫无兴趣的异性。所以,在内心冷酷的马蒂尔德对他不理不睬的时候,他听从了朋友的劝说赶紧去追求其他的贵族妇人,从而引发马蒂尔德小姐的嫉妒与注意。换句话来说,他们双方的爱情充满了利用与算计。马蒂尔德是公爵的女儿,她像曼陀罗花一样迷人而又难以捉摸她。不仅有上流社会少女挑剔、刁钻的性格,还十分向往刺激和自由。她十分讨厌贵族社会中的那些循规蹈矩的年轻人,渴望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能够出现在她的面前。于连的及时出现,恰好满足了她心底对理想男友的幻想。开始由于马蒂尔德小姐散发的孤傲和冷淡,于连为了自己的自尊并未上前和她主动搭讪。这使做作虚伪富有魅力的马蒂尔德小姐觉得于连与以往的贵族男人大有不同。按照自己多年的爱情经验,她认为于连满足了她对浪漫爱情的所有向往。马蒂尔德所倾慕的是存在于泡沫想象中的于连。并且,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伊始就是灰色的,充盈着政治与功利的成分。马蒂尔德异想天开地搭建自己的爱情城堡,然而于连却登上了现实社会高级阶层,在可怜的爱情面前一败涂地。自私是马蒂尔德和于连的爱情属性,他们两个人并没有坠入爱河,羡煞旁人,只有两个不同欲求的而又一直吹捧真爱的魂灵之间的折磨和拉扯。这种撕扯使两个人内心十分的疲惫,可是为了维护彼此之间的权益,他们宁愿受伤也要维系这种畸形的爱情。

  (二)马蒂尔德小姐爱情观念分析

  1.从性格特征看爱情观念
  马蒂尔德小姐和德雷瑞尔夫人的性格则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马蒂尔德小姐出生于贵族,性格单纯、热烈、任性、反叛。可是,虽然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可是她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于连相互认识,然后想方设法地勾引于连,为此她不顾一切,愿意放弃一切跟于连在一起。
  2.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马蒂尔德小姐更多的追求义无反顾、轰轰烈烈的生活和爱情。虽然于连的身份地位比较低,可是马蒂尔德就是喜欢于连身上的傲慢、才能和野心,同时也钟情于于连身上那种流露出来的精神气质,这一切都摧毁了马蒂尔德小姐傲慢的心理。马蒂尔德小姐因为长时间生活在上流社会之中,因此,对金钱和名利看得很淡,于连的出现使她眼前一亮,心里充满了喜悦,她希望能够得到一份自由畅快的爱情。
  此时,寡淡的名利已经不能满足她的欲求,于连的登场使她莫名的感到欣喜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马蒂尔德对爱情的渴求属于人性基本的欲望。父母的反对与教会的阻挠,都不能够是她放弃对于爱情的追求,甚至为了爱情甘愿放弃自己贵族的身份与地位,马蒂尔德小姐对于爱情的追求是一种固执的、热情的、傲慢的、不顾一切的。
  3.追求爱情时的内心表现
  面对爱情,马蒂尔德小姐很享受爱情中的刺激和挑战,并没有像德雷纳尔那样饱受摧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马蒂尔德小姐在看到举报信的时候,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想要与他一起逃离这里。马蒂尔德小姐虽然有着贵族的身份与特权,但是当她爱情追求与思想不能满足贵族阶级的要求时,那么她无疑也是整个贵族阶级的牺牲品。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贵族女性追求爱情的痛苦,她们为了爱情可以放弃自己的财富,她们为了爱情可以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她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爱情对于贵族女性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
  4.追求爱情的悲剧性
  从于连从窗户爬入马蒂尔德房间时,就早已注定在这场爱情博弈的较量中没有赢家,都将成为失败者。因为从一开始,这份爱情就是个阴谋。
  于连身上所具有的与贵族男人有云泥之别的一切都使马蒂尔德折服,让她对于连充满爱慕之情。但是于连对马蒂尔德的感情完全来源于利用,她是于连获得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催化剂。
  虽然马蒂尔德小姐、德雷瑞尔夫人与于连都是生活在一个时期一个大环境下,但是她们三个却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小世界中。司汤达让于连在爱情的世界里奏响“反抗者的英雄悲歌”,而笔下的另外两个女性却都难以摆脱于连的爱情魔咒。虽然小说中的两位女主角的结局截然不同,但是她们都是悲剧的。在《红与黑》中司汤达为我们展示的是女性在对于爱情、生活的追求中,是如何被这个罪恶的世界所摧残,所扭曲的,并且得到了不可避免的失败。故事的结局必然是一个悲剧,悲剧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封建与无知。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并不是普通的、平凡的爱情,这两种爱情具有激情性与功利性的特点。

  结语

  小说最后的部分,于连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故事发展到此也就结束了。但是无论是于连与德雷瑞尔夫人的爱情,还是与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情,都是以悲剧告终。孟宪强认为“于连的悲剧不是孤立的个人现象,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破产的反映。”
  综上所述,这部小说从爱情的角度看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政治变化。通过真实地描写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凸显于连与两位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的特点。
  观察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红色表现出的是疯狂的情感以及无尽的欲望。在现实世界中,与刻板的世俗条例去抗争,然则赤诚的情感又被欲望沾染成了黑色,《红与黑》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标尺。《红与黑》这部小说运用的是两个具有鲜明对比性的颜色所命名的,这两种颜色表现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可是这两种价值观念并不是孤立的,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最初经历过社会的磨练以后,会有很多黯然的忧伤与痛苦的经历,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作者始终保持着悲观的情感,并且预示了,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走向黑暗。

  参考文献

  [1]范成彬.激情与虚荣——论《红与黑》的两种爱情[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2):114-115.
  [2]蒋连华.《学术与政治——徐复观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6.
  [3]袁平.张莉模仿的欲望虚无的爱情——《红与黑》的另一种解读[J].2009(05):62.
  [4]李爽.论司汤达创作中的“意大利性格”[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0.
        [5]夏金兰.论“红”与“黑”的真正内涵——《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和野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11-113.
  [6]李桂全.不断被涂写的“羊皮纸”——《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在新中国60年的变迁[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23-25.
  [7]叶皖林.《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09-110.
  [8]冀慧颖.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形象[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02):120-123.
  [9]仵从巨.反抗者的悲歌:《红与黑》[J].《名作欣赏》.2010(12):1-11.
  [10]孟宪强.资产阶级世界的破产——评《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5(02):9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69.html,

Like (2)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9月20日
Next 2019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