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与潮汕人的文化认同研究

摘 要

潮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分支,潮汕人遍布海内外,因此潮汕人的文化认同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而潮汕精神在工夫茶中的体现,亦是潮汕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体现,通过潮汕精神的传统型,精细性和凝聚性几方面的内容,以及其功能性的探讨,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潮汕文化,明白工夫茶文化在潮汕人文化认同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潮汕文化 工夫茶道 文化认同 饮茶文化

喝工[1]夫茶是一种饮茶习俗,在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非常流行。它对潮汕人的文化生活影响深远,更是在中国茶饮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出于潮汕民众对工夫茶的需求和喜爱,潮汕工夫茶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潮汕当地有句俗语,称“潮汕人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工夫茶”。潮汕人甚至将茶叶亲切地叫做“茶米”[2],将茶与米相提并论,寥寥数语,已能显示出工夫茶的在潮汕人社会生活中重要性与普遍性。工夫茶道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潮汕精神。工夫茶文化是潮汕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潮汕历史文化是孕育工夫茶文化的摇篮。可见,欲了解和学习潮汕工夫茶,则需要先了解和学习潮汕传统文化。工夫茶与潮汕文化融为一体,两者的深刻内涵值得研究。

一、食茶中蕴含的潮汕精神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出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工夫茶和潮汕文化的目的。本篇文章讨论了潮汕工夫茶的饮茶背景,工夫茶具的特色,饮茶规则,工夫茶特点和内涵,认识潮汕人民的茶文化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表达方式以及潮汕工夫茶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工夫茶与潮汕人文化认同的关系。

采用的研究方式有:第一,查阅相关资料,资料以八九十年代出版的纸质书籍为主。第二,采访对工夫茶有研究心得的长辈,记录潮汕工夫茶文化的口头资料。第三,身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从小习惯喝工夫茶,对各种潮汕文化耳濡目染,对潮汕文化十分热爱,通过回顾自身经历与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研究的背景

“食茶”,指喝工夫茶,这种行为是潮汕人精神的一种标志。 潮汕人精神总体上包含了精细性、传统性,凝聚性这些特点。并且,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潮汕同样也具有这些特点。在日常生活当中,潮汕人把“食茶”作为媒介,将传统性,精细性,凝聚力不断进行实践。“食茶”,不仅仅是煮水喝茶,这个过程还在传播着一种他们值得骄傲自豪的潮汕历史文明。潮汕工夫茶文化历史悠久,对古代制茶工序的沿用,对工夫茶具造型的考究,对喝茶礼仪的讲究,在细节之处见功夫。“食茶”在潮汕地区日常中不仅仅是作为生活习俗的存在,还是潮汕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精致的极致表现,潮汕人的身份认同通过工夫茶这个媒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强化。回顾历史,随着古代军事扩张和移民政策等政治活动的开展,同时基于长期的劳动生活的社会规范,潮汕地区逐渐凝聚为一种以潮汕话表达的文化。这类语言从岭南本土文化,楚文化及中原文化等多种中华文化发展而来,经过长期融合发展而成,最终潮汕话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沟通语言形式,从而形成潮汕人特有的本土身份认同。但以 华夏政治中心为主导的中原文化来看,尽管潮汕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但岭南地区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山高皇帝远”,并且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经济,交通都不发达,岭南当时被认为是不毛之地,加之潮汕处在河南以南地区,一度被称为南蛮之地,属于边陲文化。由此可见,移民一度造成了潮汕人的文化虚无,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失落感和无能感,潮汕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不断推陈出新,建立多种集体身份认同的文化行为,从而确立自己的身份,培养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集体记忆的形成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练习。喝工夫茶作为一种潮汕长期盛行的文化习俗,已成为潮汕人的文化象征。

二、潮汕精神特点在工夫茶文化的体现

(一)精细性

自古以来,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可用来耕作的土地面积小,可谓寸土寸金。但潮汕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日照充足,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加上潮汕民众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摸索创造出各种耕作技术,尽可能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从而提高复种率。潮汕人辛勤劳作,耕田如绣花一样仔细,也有了“绣花式农业”[3]的说法,这句俗语是对潮汕地区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的诠释,也是潮汕人做事精益求精的体现。

潮汕物产丰富,由此诞生的潮菜尤为一绝。潮菜又称潮州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中粤菜的主干和代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其颜色,香气,味道和风格而闻名海外。潮菜使用的食品原料精湛,用料广泛,做工精细,每一道菜犹如艺术品一般精美。工夫茶在器具、烹制,品饮方面的精细,与潮菜的精美也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喝工夫茶自然少不了工夫茶具,在器具方面,传统工夫茶具有二十多种,常见的有小火炉、紫砂冲罐、盖瓯,砂铫等。小火炉在潮汕地区又名“风炉仔”,是工夫茶具用来煮水的工具之一,一般用红泥或者白泥烧制而成,是一种炭炉。传统的燃烧物不是采用木炭或者竹炭,而是使用小巧的榄核炭。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中有句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火在小红炉中慢慢燃烧,火苗缓缓摆动,有一种温暖自然,怡然自得的意境。古代文人的雅趣生活,在精巧的红泥小火炉的搭配下显得更加精致,充满艺术美感。冲罐一般采用紫砂手工制作而成的紫砂茶壶,茶壶属于冲茶中十分重要的茶具。而紫砂壶则是茶壶众多种类之中最受茶客重视的一类,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紫砂泥软硬适中,便于造型;其次,紫砂颜色古典醇厚,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第三,壶上可以题字,作诗,作画[4],正如画龙点睛一般,顿时增添了艺术色彩,紫砂壶成为了耐人观赏,值得把玩的艺术作品。紫砂壶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制壶大师,制壶名家,茶壶收藏家。于是紫砂壶不单是民众日常泡茶的器具,更成为了值得细细把玩,陶冶情操的精美艺术品。元代的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诗中所说的“高人惠我岭南茶,烂赏飞花雪没车。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展新芽。”介绍了盖瓯作为冲茶工具的存在。再看砂铫,作为传统的水壶,它由陶泥制作而成,其质地轻巧外观朴实,但易碎,因为陶泥里包含砂质材料,才称它为砂铫。砂铫是与红泥小火炉一同搭配使用的,俗称“风炉薄锅仔”。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人开始采用电磁炉和电煮锅替作为工夫茶的煮水工具。但砂铫也有它不可替代之处,至今不少潮汕的老茶座仍旧提供此物,用以煮水泡茶,同时还配有一把鹅毛扇子来控制火候,采用鹅毛制扇源于潮汕人爱吃卤鹅的传统,养鹅产业规模大,便就地取材,具有环保的观念。“风炉薄锅”的搭配古色古香,韵味悠长。

烹制方面,潮汕地区有句俗话,叫“头冲脚惜,二冲茶叶[5]”,意思是,刚下好茶叶的茶壶第一次注水入壶后,要把茶水倒掉不喝,为的是把茶叶制作时附带的有害杂质冲掉,俗称洗茶,泡的茶水从第二次开始才能喝。这是因为以前制茶过程有一道工序是用脚揉捻茶叶,茶叶因此没有那么干净,需要冲洗干净之后才能正常饮用。如今制茶工艺改进,茶叶本身的卫生程度早已高过以前,但出于对其他杂质如农药的警觉,以及对习俗的继承,潮汕人依旧要先用第一壶水洗茶,去除茶水表面泡沫和浮渣后才算正式喝茶。看似繁琐细碎的步骤,其实符合科学依据,更是传达了把最好东西留给客人的美好寓意,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工夫茶的习俗之中,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6]的说法。 “关公巡城”指主人按顺时针方向,将茶汤倒入茶杯,犹如关公巡城,循环两到三次,又称两巡,三巡,且倒茶过程中不可随意改变方向,较为严谨,为的是保证每个茶杯里的茶汤水量均匀,茶色均匀,细节处蕴含着为人处世要公平公正的道理。相比喝工夫茶,广式饮茶中,茶杯内茶水的多少是按个人需求来确定,倒茶的人没有特定,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随时都可续杯,广式饮茶的随意性较大。“韩信点兵”是指每轮倒茶,茶壶内的茶水不能剩,因余沥浸泡过久会导致茶汤变苦变涩,影响风味,必须将余沥一一滴入每个茶杯,直至倒尽为止,细致入微,尽显潮汕人的精细,潮汕地区“滴茶”的说法也来源于此。而广式饮茶中,茶壶里的水无需一次性倒完,可以一直泡着,但是茶水泡太久必然会使茶的风味大打折扣。工夫茶多步骤的冲茶程序背后也包含着潮汕人思想的细腻。

品饮方面,潮汕人交流字典里的一句俚语“有闲来滴茶”,是有空的话一起喝工夫茶的意思,很生活化,富有潮汕地方特色。句中用“闲”,“滴”二字,点出了喝工夫茶不单是一种解渴的生理活动,更是一种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娱乐活动,具有休闲性。潮汕地区还有一句俗语“茶三酒四玩二[7]”,“茶三”解释为喝工夫茶的人数为三人最佳,有着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象征意义。潮汕人喝工夫茶之前,要把茶杯排列整齐,不论喝茶人数多寡,一般会摆放三个茶杯。潮汕人喜欢将三个茶杯摆出一个 “品” 字,而不是“一”字,“品”这个字形表示喝工夫茶不单出于是生理需要作解渴之用,更是体现了仔细地体味用以品鉴工夫茶的意境,喝工夫茶便是一次次艺术化的品饮 。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著作《随园食单》中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故是茶享天下盛名[8]”。可见他对潮汕工夫茶有很高的评价,他将工夫茶茶壶茶杯与小形状的食物进行比较,更加体现出工夫茶具的小巧。同时,出于“茶性俭“的需要,潮汕工夫茶茶具往往以小为佳,方便喝茶时将杯中的茶水一次性饮用完毕,既保证了茶水的口感,又凸显饮茶的典雅精致。茶杯的制作工艺同样十分讲究,工夫茶茶杯以枫溪出产的“白玉令”白瓷小杯[9]为佳,颜色是白色,质地轻薄,有人将其描述为“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对比用大茶壶,大水杯泡茶喝,茶泡太久不仅影响风味,而且大口喝茶容易乏味,更有甚者采用大杯牛饮的方式喝茶,此时的饮茶,便毫无雅趣可言了。

日常的冲泡环节,并没有完全按照古时候的方法进行,而是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简化了一些步骤,但工夫茶仍然是讲究科学,讲究细节的,凸显潮汕的精致精神。

(二)传统性

潮汕地区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典型代表。潮汕人一直以来重礼教,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年长诚心者,热衷过节拜神,每月要过好几个节,不仅在家中摆放神位,大街小巷的神庙也十分常见。而每个潮汕人,从出生,成年,丧葬嫁娶,都要在亲人的主持下,遵循特定的一整套礼仪规则。例如“出花园”节日,这是潮汕孩子的成人礼,日期一般定在乞巧节,当他们满十五虚岁时,家中长辈要准备好给孩子的新衣服,新鞋子,当天要待在家中,不能外出。更加具体的步骤流程,依据潮汕各地的情况而有所差异。除“出花园”外,潮汕还有潮汕地区的宗亲观念深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人们热衷兴建宗祠祖庙,逢年过节,族人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大家汇聚一堂,祭拜先祖以及在祖庙内摆桌聚餐。小到家庭,大到宗族,孝文化的盛行之下,潮汕人崇尚孝悌,尊老敬老。

潮汕地区山地面积大,拥有适合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盛产乌龙茶,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独具风味。潮汕人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于是将祖先种茶饮茶的习俗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可以说,喝工夫茶,是每个潮汕人的与生俱来的习惯。同样,喝工夫茶的习俗,也渗透进潮汕的歌谣,戏剧之中,渗透进潮汕的传统文化之中。例如经典潮剧《扫窗会》第四出,〈白时通〉:“拜他为师父。”〈二家丁〉:“ 拜他为师父。”〈白时通〉:“ 然后就冲茶。”(指家丁甲手中小包)〈二家丁〉:“ 冲茶。”〈白时通〉:“ 陪他饮通夜。”〈二家丁〉:“ 什么,饮通宵茶?消绞了肠么就要断?”〈白时通〉 :“勿惊!(指家丁乙手中小包)包内有海门糕仔、贵屿劳饼。”〈二家丁〉:“ 茶、饼食够么就天光?”〈白时通〉 :“半步孬让他出门。”再看《荔枝记》第十七出,〈春白〉:“师父,师父,钟茶待恁。”〈生白〉:“小妹,阮做姑工夫人,夭有茶食?”〈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10]。”台词中频频出现“茶”字,古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贫富贵贱,均有喝工夫茶的习惯,并且如同广式饮茶一样,均有出现点心与茶水搭配使用,竟然连同远在欧洲大陆的英国下午茶,也与潮汕工夫茶有着同工异曲之妙。虽然是同样的茶与点心的基本公式化搭配,但茶的种类与点心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广式饮茶一般以红茶为主,茶楼里有上百种茶点任君选择,常见的有凤爪,虾饺,叉烧包等经典茶点。英国的下午茶的主角则是红茶与奶油糕点。而潮汕喜欢人喝本地产的乌龙茶,搭配老式糕点,如绿豆糕,腐乳饼,这些糕点大部分是由老一辈的人或者开老牌糕点铺的师傅按照传统方法手工制作,一口糕点一口茶,吃的不仅是食物,吃的更是时光的味道。林朝红,林伦伦编写的《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中描写茶事的歌谣屡见不鲜。如第六辑滑稽之歌中云:“十八条巷打早早,转来好滴工夫茶。”第八辑风物之歌《凤凰茶》云:“茶品由来苦胜甜,苦尽甘来分外香;茶客但知凤茶好,姑娘掐破玉指尖。茶品由来苦胜甘,凤凰名茶世无双;茶客但知凤茶好,须知选丛输单丛。”《潮州出名雅抽纱》云:“南海水深出沙虾,凤凰山高出芳茶。”道出潮州凤凰茶的品质高,也道出采茶人的艰辛。第七辑儿童之歌《打尻仓》云:“火夜姑,扑扑呼,呼你来食茶;茶未滚,偷抹粉[11]。”清代郭玉蕃《凤凰地论》“层峦耸翠,巍然上出重霄。山峰叠峙,岩岫常带烟霞。”现代作家苏裛的《鹧鸪天·凤凰单丛》诗中所反映的:“古邑潮州有一峰,凤凰千载产单丛。世间应是少人种,问市寻求谁可供?香甚异,色尤浓,茶汤亦似熟乌龙。山泉榄核功夫煮,一晌闲聊一晌盅。”点出了喝工夫茶的休闲性。

潮剧,潮汕歌谣以及诗歌很大程度上是对潮汕现实社会的直接反映,由此可见,由古至今,饮茶是潮汕一场男女老少全民参与的传统活动,日常活动都可以与和工夫茶相关联,是潮汕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潮州人热情好客。 每次客人来访时,主人会谦虚地邀请客人喝茶,并以最大的礼貌相待。而这时,客人们将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并说:“茶稀人情浓。” 这不仅使主人感到安慰,而且也意味着友谊的长久。“茶薄而人情浓”的意思是,茶虽然淡而深,但不仅反映了潮汕人的热情好客,也反映了他们喝工夫茶的传统习俗。

前面讲到喝工夫茶一般摆放三个茶杯,但还有其他的规格。例如三个人使用两个茶杯,而五个人及以上则使用四个茶杯,其中的缘由也与传统礼教有关。少一个茶杯,意味着每一轮总会有一人喝不上茶,而这个人下一轮一定会轮到,因为品尝工夫茶的过程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标准,规定主人和客人相互让位,老人和孩子相互让位,传统的谦让之礼,尊老爱幼在这里均能一一体现,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三)凝聚力

潮汕人在移民背景的影响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相同姓氏的人或近邻生活在一起,从而获得安全感。他们用血缘和地理的凝聚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团结意识,抱团生存,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各种困难,从而产生了潮汕人强烈的亲属意识和凝聚意识。

潮汕重商,潮汕商会在海内外均有建立,且规模巨大。商会的它的存在,不仅为各地的做生意的潮汕人联络感情[12],还提供了商业发展机会,更为潮汕人共谋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也体现出潮汕人强大的凝聚力。商会的纪念品常为传统的工夫茶具和乌龙茶,如果在外看到几个人聚在一起喝茶时,也大致可以判断他们是潮汕人。

三、工夫茶功能在潮汕社会的表现

(一)对家庭内部的作用

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潮汕人家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潮汕人家庭观念深厚,传统社会父母与子女同住,甚至一家几代人同住。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宗亲同住与几代人同住的大家庭居住模式逐渐变化为小家庭的居住模式,日常的联系频率也因此受到影响,相对减少。于是,喝工夫茶便很好地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一个纽带。每到节假日,一大家人聚在一起,便喝茶边说着家长里短,分享生活体验,同样可以增进彼此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提供的支持多,潮汕地区的父母把全身心的精力都花在培养儿女上。无论儿女是否已经独立,父母都对子女加以照顾,与其共同成长,同时也希望子女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长辈在劳动时,例如在厨房炒菜做饭,小辈双手端着茶杯走到长辈旁边递上,请长辈饮茶。小辈给长辈端茶,是对长辈辛苦劳动的体谅,是对亲人为家庭奉献的感恩,是对传统孝悌精神的传承实践。同时,长辈通常会夸小辈几句,认为对方懂事,以表示对小辈知礼行为的赞赏。工夫茶融进了礼,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与家人一起喝茶时,喝茶的人数与茶具有规格,因此喝茶需要一个先后顺序。在家庭内部,这个顺序,是指长幼顺序。第一轮茶应该请家中长辈先喝,晚辈再喝,第二轮开始,长辈要让晚辈先喝,以此类推,反复进行。这中间的请与让,便是发扬谦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重视长幼次序,也是强化宗族系统的表现。

(二)对社会交际的作用

潮汕也是典型的人情社会,而在这种“熟人社会”的交际中,为了营造双方的熟悉感,喝工夫茶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潮汕标志,喝工夫茶是每个潮汕人必须掌握的事情,只有会喝工夫茶,懂工夫茶,才是一名地道的潮汕人,才容易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在社会关系维系中,喝工夫茶是一种可以调整成本的社交方式。人们要适应社会各阶级的需要,并且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不同价位的茶叶,例如招待贵客要使用高端的茶叶,又或者请知心好友喝茶,也会选用品质较高的茶叶。社交场合中,喝工夫茶的顺序有所变化,讲究的是主客顺序。一般第一轮是主人请客人先喝,第二轮开始,客人要让主人先喝。同样,在你请我让之中,营造出和谐,友好,融洽的文雅气氛。潮汕人做生意也少不了与工夫茶联系,生意人一般会同合作伙伴边喝工夫茶边谈生意——一来讲究喝茶礼仪,既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又能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二来可以利用泡茶喝茶,缓冲时间,进行内心的考量。与人商讨事情时,同样是边喝工夫茶边聊的谈话模式,既能放松心情,缓解气氛的严肃,又能够推动事情的进度。

潮汕人参加正式的宴会,入席前,会聚在会客桌上喝工夫茶。一来为了暖场。初入场,宾客们总会有些拘谨,且还有一些人因为联系少而略显生分。而喝工夫茶便可以较好缓解这些问题。一杯工夫茶,几句寒暄,这样做方便向其他宾客介绍自己,也方便弄清其他人的身份,熟络关系。二来喝上几杯工夫茶,可以开胃,使人增加食欲,吃得尽兴。聚餐的尾声,餐桌上摆上工夫茶,与家庭式喝茶规格不同,每桌茶杯的数量与宾客的人数一致,茶水也是事先冲泡好再端上桌,每位客人都能喝到一杯茶。这时的工夫茶还会搭配甘草水果,起到解腻消化的作用。

(三)对个人的作用

潮汕工夫茶种类以乌龙茶为主,潮汕乌龙茶具有独特的风味,具有清香和滋润的优良特点。 它可以消除热量,消暑解渴,使人精神焕发,帮助消化,保持健康的视力,消除痰和咳嗽。加上本土茶叶产业发达,喝工夫茶成为潮汕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审美,选购茶具甚至装饰品,还可以根据口味的喜好选择不同种类的茶叶。喝工夫茶可以DIY,每个人的茶桌内容都各具特色:有的人喜好边焚香边喝工夫茶;有的人在茶桌上摆放淡雅清新的植株;有的人爱好简约只拜最基础的几件茶具;有的人喜欢摆上一整套的茶具;有的人特地跑到各处选购,对茶具精挑细选。于是茶桌摆设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潮汕地区的生活节奏慢。潮汕古代是一个传统农耕的社会状态,由于政治,地理等因素,长期以来相对与世隔绝。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但相对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潮汕人的生活节奏慢,比较闲适。现代人将工夫茶具在种类,用材方面进行了简化,做出了便于携带,不易碎的工夫茶套装。当人们出差在外,或者参加登山旅游,在休息时刻便会泡上一壶工夫茶,慢慢品饮,舒缓疲劳。人们做生意看店,看电视,看戏时,也会泡上一壶茶,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喝茶,或者独自品饮,用于打发时间,喝工夫茶便成为日常生活中一味调剂。

四、结语

近年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国本土的文化收到不小的冲击,例如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唐朝却能够独立发展,在世界独树一帜,日本的茶文化成为旅游重点发展对象,甚至成为日本对外文化输出的一部分,风靡全世界.而潮汕工夫茶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闻名程度却无法与之相比。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就是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潮汕人民的文化自信与包容意识不足.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本土的文化保护变得尤为紧迫,为了避免本土文化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看到人们举起文艺复兴的大旗,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例如全民制作潮汕传统糕点,举办潮剧演唱比赛,引领大众欣赏潮剧之美,鼓励孩童说好潮汕话,唱传统歌谣等等。让潮汕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工夫茶文化作为潮汕本土的身份认同的一种典型,有助于增加潮汕的文化自信。使潮汕人稳定自身心态,以一种超然的哲学态度立足于这个风云变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01]张惠泽.国语潮音大字典[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188.

[02]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175.

[03]翁楚湘、宋升拱.潮汕农业[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50.

[04]刘振清.紫砂壶[M].合肥:黄山书社,2002.2.

[05]曾庆国.茶有暗语知多少[J].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4).

[06]朱自励.饮茶与茶文化[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106.

[07]郭马风.潮汕茶话[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82-183.

[08]林木.听雨轩说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29.

[09]郭马风、魏影秋.潮汕美术陶瓷与刺绣抽纱[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49.

[10]曾楚楠.潮州功夫茶[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11.

[11]林朝红、林伦伦.全本潮汕发言歌谣评注[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227-429.

[12]陈景熙.潮汕工商业史话[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77-78.

工夫茶与潮汕人的文化认同研究

工夫茶与潮汕人的文化认同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42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