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

摘 要

传统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在追溯中元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潮汕地区的中元节习俗的分析和阐述,论述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对于潮汕地区“鬼节”习俗的探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以及隐含于节日习俗之下的文化内蕴,引发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新审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

关键词: 中元节 潮汕地区 “鬼节”习俗 宗教信仰

一、引言

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祀祖先、追悼亡灵的一个重要节日,他起源于“秋尝祭祖”的古代民俗,并随着佛、道两教的加入,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节日。由于中元节主要是用于追祭祖先,悼谒祖先的,所以又被称作“鬼节”。“鬼节”在唐宋之际成熟并发生了重要变化,成为一个集佛、道、儒、民俗相互融合的产物。“鬼节”作为潮汕地区的“八节”之一,保存并流传下来了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通过研究梳理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能够进一步探索和认识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了解潮汕人民的文化底蕴,进而分析传统习俗的时代意义。

二、“鬼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鬼节”是华夏民族用于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最早是以“秋尝祭祖”的形式存在的,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并不断发展,在宋代趋于完善,最终定型于唐朝,这便是流传至今的以祭祀祖先为主的传统节日——“鬼节”的大体发展历程。

(一)南北朝之前——发端

在我国古代,人们尊崇四时之道,董仲舒的《春繁秋露》中有记载道:“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族父母”。[]董仲舒将远古先民人们用一年四季丰收的作物来祭祀自己祖先看做是彰显孝道的方式。而刘向在《说苑》中提及的关于四时之祭的内容和要求也与董仲舒所叙述的相差无几,他同样认为只有按时举行四时之祭,才能够彰显孝道。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四时之祭是子孙后代追祭祖先表达孝心的机会。秋天又是各种作物成熟丰收的季节,因此秋尝祭祖成为人们在秋天用各种作物祭祀祖先和彰显孝道的表现。并且由于儒家文化重视孝悌,“秋尝祭祖”也因此受到儒家的推崇。

但在一开始,“秋尝祭祖”主要是针对于天子而言的,还未涉及到平民百姓。而且时间也不固定,后来才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日前后,因为这一天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也是立秋后的首个月圆之日,是祈愿丰收和祭祀亡灵的极佳选择,慢慢地出现了中元节的雏形。

(二)南北朝之后——成长

中元节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南北朝,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先后兴起,都各自对中元节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赋予了中元节不同的色彩魅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1)基于佛教的目连救母说

“盂兰盆节”是佛教的说法,“盂兰盆”在《盂兰盆经》中有将亡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的意思。而在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中有记载道:“(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在经文的记载中,目连不堪目睹自己亡母堕入饿鬼之道,通过各位比丘的帮助和释迦牟尼的点化,历经艰辛,终于在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法会,不仅使自己的母亲脱离苦海,免受饿鬼之苦,还超度了地狱亡魂。盂兰盆节正是以经文中记载的目连救母的传说为发端出现的,这则故事原本想要是吸引民众信奉佛教,为佛教招揽信徒,并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供奉高僧佛祖。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流传,盂兰盆节也开始成为一个特殊的节日。

最早提倡盂兰盆会的皇帝是南北朝的梁武帝,“梁武帝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这一时期也是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盂兰盆节开始流行起来。在同一时期的《颜氏家训》的《终制篇》中,也有提到盂兰盆节。《终制篇》中颜之推告诉自己的子孙既要不忘祖先,又要不忘孝道,尊崇四时之祭,但也不能因此铺张浪费,所以,他提出了一个二者兼得的办法,就是“若报罔极之德, 霜露之悲, 有时斋供, 及七月半盂兰盆, 望于汝也”。[]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的机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祖先的哀思。

从许多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期,盂兰盆节更多的是在寺庙中举办的,属于一种集体性的行为,但是,盂兰盆节在当时获得了统治者和许多普通民众的认可,成为祭祀祖先表达孝心的重要节日。

(2)基于道教的普渡亡灵说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一年分为阴阳两半,世界万物主要由天、地、水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因此,上半年即为天官,农历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而下半年即为地官,农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在道教经文中也有关于中元节的记载:“七月十五中原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根据经文的记载,中元节这一天,阴间地官大赦,饿鬼亡魂都要离开冥界,返回人间家中,或是游荡在人间各处寻找东西吃,所以,又将中元节称为“鬼节”。在这一天,道观会举行盛大的法会,道士会建醮祈福,诵读经文,超度亡魂;民间也会祭拜祖先,点起荷灯照亮亡魂的归家之路。

佛、道两教对于中元节的起源都有不同的记载和解释,但从时间上看,道教经文的出现要晚于佛教经文。并且,佛教势力在南北朝前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梁武帝甚至以帝王的身份设斋,亲自到寺庙中去举行盂兰盆会。所以,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的地位是道教中元节所不能比拟的,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才是主流的节日,这一情况直到唐代后才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唐宋时期——成熟

由于唐代统治者实行佛、道并行的政策,使得中元节也产生了自身的“分割线”。唐朝以老子李耳为祖先,兼崇佛道两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道教的地位。这一时期,在节日习俗上,中元节也逐渐被重视。出现了佛教做它的盂兰盆会,道教做它的中元斋会,两者并行的状态。而两教之间的势力随着皇帝对宗教信仰的更替而变化,盂兰盆会和中元斋会的规模也随之而变。但是中元节从唐代开始逐渐成为百姓普遍参与的节日,旨在祭奠亡故的宗亲和田神,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在宋代的《东京梦粱录》中也出现了对中元节的描写,“自过七夕,便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卓面。又卖麻谷窠鬼,亦是系在卓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郘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又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馂錴、沙錴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宋代,中元节的节日习俗已经趋于成熟,和现存的习俗大致相同,祭拜祖先,设道场,普度众生。

三、潮汕地区现存的“鬼节”习俗

潮汕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沉淀、人口迁移和宗教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体系。潮汕人民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是十分重视的。“鬼节”作为潮汕地区的重要节日之一,也保留了其独特的节日习俗。

(一)施孤

施孤是潮汕地区“鬼节”习俗中最重要的一环,施孤仪式是通过粮油衣物等各种种类的物品施与无主游魂的形式,使其摆脱苦难,早日投胎为人。在这一仪式进行之前,需要择吉日、搭孤棚、放焰火等仪式。在潮汕地区,不同的地区施孤的时间也不同,在城镇或者较大的乡村,一般都是由民众自发或善堂、道观主持。

孤棚一般是临时搭建来举行这一仪式的,棚前会有几身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这是因为施孤时会有四面八方的饿鬼云集于此,互相争抢。孤棚旁会有装满银纸的观音宝船,棚内会有各式食物,如大米、面粉、食用油、瓜果蔬菜以及各种各样纸糊的衣物,这些都是为游荡在人间的孤魂准备的。[]为方便孤魂能够有序接收这些物品,孤棚内也会按性别划分成年和儿童的灵牌,而信徒们则会在这些祭品上写上祖先亡灵的名字。

孤棚的搭建完成之后,则会择吉日举行施孤仪式。在孤棚内搭设神台,并悬挂神仙佛像于台上,摆设法器,烧香点烛,请来一些神教人士或是法师、和尚等登台诵经念咒,举行施孤仪式。在仪式结束后,他们会把祭祀的物品抛掷到孤棚下,让一些贫苦的人进行抢拾,这一仪式也称为“抢孤”。棚上的粮油物品被主事者抛下,棚下的群众纷纷进行争抢,有的还会准备专门的“孤承”,一种以网帕缚于竹竿末端的工具,来接住抛下的物品,有的人也会用衣物、纸箱、袋子等。而徒手而来的人就难免会手忙脚乱,没有目标地乱争抢,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潮汕俗语中的“放掉面桃去抢饼”,就是比喻这种现象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施孤的活动要比现在的热闹许多,除了粮油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之外,还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比如一些农具和贫苦人家的女孩,一般会把这些特殊的物品名写在牌子上丢下孤棚,供那些买不起农具和娶不起老婆的穷苦人家抢夺,拿到牌子之后再凭此领取。这边在举行施孤仪式,那边潮剧也开始演出,但是那是给不愁吃穿的人看的,对于穷苦人家来说,抢孤才是最为要紧的,所以,“有钱去看戏,无食来抢孤”,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有些地区也会在河边设道场,请人来诵经,到了晚上,就会有人来此焚化祭品和放水灯。民间传说焚化祭品,让水灯随水而流,才能够让鬼魂收到人间的祭品,并因此得救。

(二)走刀梯

走刀梯是进行施孤的主事者在进行施孤仪式前的一项准备活动之一,有些地区将进行这类活动的人称为“乩童”。他们是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媒介,在人们眼中,他们具有一定的“神力。”其实乩童的特殊神力一般是经过特殊训练或是个人天生就有的一种灵活的反应能力。[]他们将神明附身在自己身上称为“起乩”。在起乩后,就会举行“出乩”仪式,乩童会将数片刀片放入自己的口中,然后开始光脚并手持利剑,爬上用锋利的刀刃做成的梯子,到达顶部之后,乩童会向神灵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除了走刀梯之外,乩童还能够“走火海”、“坐刀桥”。这些仪式在潮汕地区被看成是人神共乐的活动。潮汕人民认为神灵能够附身在乩童身上,为当地带来福泽,所以“走刀梯”等仪式,一直沿袭至今。

(三)潮剧

潮剧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明代中叶以来,潮剧主要是用于节日庆典,演出时间也与节日密切相关。作为潮汕地区人民生活中的娱乐项目之一,在举行盛大的节日习俗时,各地都会聘请剧团进行演出,潮汕民间有“时年”、“八节”的说法,“八节”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五月节、施孤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节,“施孤”节也就是“鬼节”。在施孤的当天晚上,一些乡镇还会请潮剧团或者木偶剧团进行演出。光绪《潮阳县志》提到中元节演剧说:“中元作盂兰盆会,曰‘施孤’,醵金演剧,乡俗尤甚。”[]中元节演剧是潮剧演出的常例,潮汕地区重视中元节,称“鬼节”,基本各地都有演戏的习俗。在《海丰民众》中也记载了在1947年的中元节,风雨大作,前去戏台观看的观众很少,但是当地仍然聘请了戏班演戏,循例演出。据《普宁风俗志》记载:“施孤时,请戏班演戏,连演数天”。这也是潮汕地区人民在“鬼节”祭祀祖先时的一种助兴的方式。

在潮汕地区,许多镇区都有搭建专门的戏台或者在节日时临时搭建戏台提供剧团演出,也会在演出的戏台正对位置附建神台,以供人们祭祀,《潮安年节风俗谈》就有说道:“神厂对着戏台,作为排列香案的神坛。”

(四)制作粿品

“粿”在潮汕地区是一种在时节祭拜时才会特别制作的供品,一般是由面粉、红薯粉或是糯米粉等加入各种配料制作而成的。在“鬼节”时,各镇区制作的粿品也各有不同,如在惠来县中元节时要制作七种粿品:新妇仔、三角楼、荷叶包、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红粿等;而在潮安县也会制作多种粿品进行祭拜,其中有一种名为“鲤鱼粿”的,因其外形酷似鲤鱼而得名;有的地区还会制作“安仔粿”,它是一种用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水做成薄胚,再依据各人口味加入不同馅料,然后放入“粿印”印上不同图案的一种粿品。关于“安仔粿”,潮汕地区也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就是在以前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没有多余的钱买各种各样的祭品来祭拜祖先,就把粿品做成了各种食物的图案,这样就满足了后代想要给祖先丰盛的祭品的愿望,“安仔粿”也就因此流传了下来。

中元节作为潮汕地区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子孙后代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孝敬自己的祖先,而心灵手巧的潮汕人民善于制作各种各样的粿品,这也是他们在祭拜时候的最佳选择。

四、潮汕地区“鬼节”习俗所蕴含的文化信仰

(一)宗教信仰

从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来看,它其中既有佛、道两教的缩影,同时又体现了潮汕本地的一些神灵信仰。“鬼节”作为潮汕地区的一个重要节日之一,其多样化的习俗也是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慢慢沉淀并流传下来的,它融合了来自多个宗教的文化,在“鬼节”的习俗中,我们既能捕捉到佛、道两教的影子,又能看到潮汕本土的神灵信仰,而他们之间又互相融合,构成了潮汕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这又与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迁移和经济因素方面息息相关。

(1)地理位置

潮汕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临近海域,平原山地交错,又濒临福建。作为沿海地区的潮汕,许多农村的人们都是靠海为生,但是大海的变幻莫测,使得人们只能祈求神灵保佑自身和家人的平安。对于自然神的崇拜,是源于潮汕先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随着频繁的出海活动,人们不仅把本地的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带入了外来的文化。如潮汕地区濒临福建,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密切,福建地区信奉妈祖文化,本地人民将妈祖文化传入潮汕地区,并逐渐为人所推崇。这是由于妈祖文化属于海洋文化的一种,沿海地区人民在航行前会先祭拜妈祖祈求航行顺利,这也是靠海为生的潮汕人民的心愿。

而在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传教士开始在中国的沿海地区传播基督教,这也使得一部分的潮汕人民开始信仰基督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人们为各种自然神灵的孕育提供了前提,同时,也使得本地区人民更容易接纳外来宗教文化,这也就让潮汕地区的宗教呈现纷繁杂陈的形态。

(2)人口迁移

潮汕民系的形成过程与人口迁移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个过程中,潮汕的民间宗教信仰也在不断进行着强烈的碰撞和融合,北方先民传入了道教佛教和各类民间崇拜的神灵。

人口的迁移使得外来文化不断地传入潮汕地区,根据历史记载,从唐末五代开始,就有闽赣地区的人民“举室南迁”开始迁入潮汕地区,随着这些人民的迁入,佛教也进一步传播到了潮汕地区。元末明初的最后一次“举室南迁”的移民潮,则吸引了许多来自福建地区的人民移居至此,妈祖信仰也随着移民的迁入传入了潮汕地区。人口迁移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丰富了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体系。

(3)经济因素

经济是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潮汕地区,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潮汕地区作为海滨之都,人们靠海为生,有时要出海长达几个月,在航行前,人们会拜海神祈求诸事平安。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潮汕地区的人民都以务农为主,气候是影响农作物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当地人民会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在潮汕当地,“天地父母”是掌管天下天气务农百事,地上地土动工的神灵。但这两者都是潮汕地区神灵信仰中的自然神崇拜。

但潮汕地区在唐代是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于宋代,当时,农业和手工业作物能够借助海上航运业外销,但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使得潮汕地区的经济受到了重创,部分海商以武力对抗海禁,还造成了几十年的潮州海寇之乱。沿海居民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他们不断遭受海盗的肆意杀戮,却只能自保。海禁政策给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性影响,民间对于英雄烈士的崇拜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现了英烈崇拜这一独特的宗教信仰。

上诉的各种因素共同构成潮汕地区宗教信仰体系的多元化,而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可以以分为以下几类:祖宗崇拜、英烈崇拜、自然神崇拜、佛教、道教。前三类是潮汕地区本土的宗教信仰,而佛、道两教的信仰则是外来文化传播的结果。宗教形态的纷繁杂陈与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潮汕地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以及浓厚的家庭观念,无论是出海航行前担忧家人,向神灵祈佑,寻求心灵的慰藉;还是在海禁时期,面对统治者的压迫和海禁政策的影响,他们凭着对英雄烈士的崇拜和恢复平静生活的愿望,奋起抗争,自筑高墙,以求自卫。

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始终都脱离不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愿望实现的渴求和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之心,在潮汕人的心中,他们始终相信万物有灵,所以要敬事敬神。即使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体系纷繁复杂,但他们仍然追求一种纯粹的福报,认为只要做好本分,自己信仰的神灵能够保佑自己,这也是潮汕人民对于节日习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4)忠孝观念

潮汕人讲究“忠孝”的观念,认为兄弟友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不背信弃义。潮汕人重视孝道,父母从小就开始灌输要行孝的思想,并且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尊老爱幼,一个也不能少。同时,他们又推崇孝悌之道,认为无论节日大小,都应祭拜祖先神灵,以表孝意,所以在“鬼节”这样的节日,一部分的家族还会在祠堂内设立祖先神牌,供子孙后代祭拜。

“家声远和世泽长”这是潮汕人肩负的一种责任。在潮人文化中,“孝”可以说是潮汕文化的魂,需要他们努力地去传承。这也是为什么潮汕地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应该让子孙后代好好地传承下去,即使很多节日习俗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将这些都看成扛在肩上的责任。只有奉行孝道,形成良好的家风,才能够使福泽世代绵延长存,这是支撑潮汕家族文化的核心成分。

在潮汕地区,许多宗族都各自修建祠堂,对他们来说,祠堂不仅仅是一个供奉祖先神灵的地方,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归属地。对于他们来说,宗族的力量能够起到维护公序良俗的作用,团结内部成员,遵从社会公德,履行自身的义务。良好家风的形成,不是一时之间做给别人看,装点门面就能够形成的,需要宗族内部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潮汕人的聚会中,入席前,年长者应坐大位,若是年长者谦让,位尊者才能够坐大位,这一细节,也体现潮汕人长幼有序的传统文化。

对于潮汕人来说,“孝”是不可被忽略的,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社会都应怀有“孝心”,这种“孝”不仅是体现在尊敬家中的长辈身上,对于祖先也要时时表达孝心。对他们来说,这关乎到家风家声,“积善之家有余庆”,而最大的善行就是对父母好、对老人行孝、对祖先敬重,只有行善才能够找到生命的本源。所以在潮汕地区,无论时节大小,除了祭拜神灵,还要追祭祖先,聊表孝心,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这也是潮汕地区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的重要原因。

在“鬼节”的传统习俗中,我们能够看到潮汕地区的人们对于祖先的缅怀之意,同时他们又希望能够普渡众生,扶贫扶弱,这是他们对尽善尽孝的理解。是他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希望能够聊表孝心、做出善行的体现。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忠孝观念始终是存活在潮汕人民的心中的,也是潮汕文化的灵魂,而潮汕地区对于习俗文化的重视,又进一步反映出他们对于祖先长辈的尊敬。习俗文化成为他们对宗教礼拜尊重的表现,成为他们对祖先神灵重视的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习俗文化也有其存在的时代意义,对于潮汕人来说,保留传统习俗不仅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本地区人民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行善尽孝是潮汕地区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观念,是一种良好的家风,而传统节日习俗成为他们传承这一良好家风的重要媒介。

五、结语

中元节,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和清明节,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特殊的祭拜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施孤普渡仪式的继承,也是潮汕人对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的尊重。通过对“鬼节”习俗的了解和探究,我们看到潮汕地区存在着多宗教并存的现象,但多个宗教门派之间并不互相冲突,这是源于潮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我们也能够在潮汕地区多样化的习俗文化中看到,潮汕人民对于“忠孝”观念的重视,以微见著,从一个个节日习俗中透析出潮汕人民对于良好家风形成的重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的节日习俗不断被删减,或是被赋予一种新的意义,但对于潮汕地区来说,每一种习俗都是一块块跳动的文化胎记,记录着祖先的生活印记,所以他们不忍遗弃,将这些文化丢弃在漫长的历史中,而是时时铭记内心,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孝心,对神灵的敬畏。

本文通过对传统中元节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了解潮汕地区“鬼节”习俗的独特之处,透析潮汕地区的宗教信仰体系,总结了潮汕地区宗教多元化形态形成的原因,进而在传统习俗中透析出潮汕人民对于忠孝观念的重视。

传统习俗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成为了人们自觉不自觉的生活准则,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通过研究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能够看到潮汕人民对于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对宗教文化的包容。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的传统习俗已经不断地简化或是消失,对于传统习俗文化,我们应该将有积极意义的传统习俗传承下去,使他们不被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赋予传统习俗一定的时代意义,使它能够与时代观念相结合,成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也能够借助传统节日习俗这一媒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传播良好家风。

参考文献

[]董仲舒.春繁秋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467.

[]谢婉若. 浅析盂兰盆会在中国的民俗化[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78-81.

[]张舰戈. 南北朝至唐代中元节内涵演变考[J]. 唐都学刊, 2019(01):18-21.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279.

[]盂兰盆节的宗教源流[J] 范军.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 王奕祯.上海师范大学 . 2012 (12)

[]林凯龙.潮汕中元节[J].潮商 .2009:74-76.

[]袁泽锐. 潮汕地区“童乩”信仰现象起源初探[J]. 兰台世界, 2016, 000(024):123-126.

[]林志祥.潮剧演出与潮汕节庆活动[N]民俗2017-02-01.

[]胡映璇. 韩春. 新时期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与分析——以潮汕地区为例[J]. 法制与社会, 2018(13):160-162.

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

潮汕地区的“鬼节”习俗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560.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4日
Next 2023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