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生产商品创造经济效益,其产品和工艺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成果,需要先进的研究条件和巨额的研究资金,并且研究投资风险高、见效期长。为了有效地鼓励工业技术创新并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性成果,政府就通过授予发明者一种特权来保护发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全球农业转基因技术日益蓬勃发展,各国都致力于推广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并将其视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尚无科学依据,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部统一的专门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国际法规出台,但考虑到转基因食品可能会给人类安全、动植物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各国纷纷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政策法规,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跨境贸易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人们的预先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也就是说,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及其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的跨学科技术体系,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从本质上看,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动植物细胞或酶来合成、分解或转化某些物质。从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指的是有机体的操作技术,凡是用有机体或其产物开发产品的技术,都是生物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技术不完全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近现代生物技术。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大力发展转基因粮食品种对我国来说无疑是解决人多地少现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农业转基因技术进行研发和实验,并取得了众多显著性成果。但是,由于转基因农产品尤其是转基因粮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至今不能得到科学的评估,本文以湖南省衡阳黄金水稻为例,将进一步明确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轨迹和变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定位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XX在转基因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问题是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研究资料较少,因此,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农业经济与行政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②笔者选取的是湖南省衡阳黄金水稻的典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地方XX尤其是市县级基层XX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现状,它对我国今后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政策的制定、改革与实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③通过对国内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现状的对比,有助于我们总结与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与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合理设计机制以改变我国当前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困境。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拜耳等公司的6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已分别在X、加拿大两国获准商业化。含有复合功能基因、提高作物抗逆性状以及改善营养、增进健康的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近年明显提速。成为技术竞争的新热点。目前.全球已有涉及抗病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13类目标性状、24种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销售。跨国公司以基因专利为重要资产和主要竞争手段,已从原来单一生产化工产品转向生产转基因农产品,并通过兼并种子公司进行产业结构重组.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81%(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50%)。据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有29个国家开展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32个国家允许转基因作物产品的进口。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hm2,14年间增长了79倍,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的奇迹。
  1.3.2国内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尽管我国生物技术起步较晚.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我国是世界上继X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研发已居国际前列。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转基因研究和新品种产业化.以增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一直重视对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在管理模式上我国综合借鉴了X和欧盟的做法,既针对产品又针对过程,力求在科学评价、依法管理。确保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研究、推进应用。在制度设计上则强调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维护国家利益。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模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杀死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向环境中释放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但是这些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有毒害作用外,也会对环境中的其他非目标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严重的是通过食物链、能量流动和附近植物交叉授粉等方式影响到益虫、益鸟、哺乳动物和微生物等其他生物。转Bt基因杀虫作物持续而不可控制地产生大剂量的Bt毒蛋白,能大规模地消灭害虫,但杀虫过程是无法控制的,转Bt基因作物同时也会影响非目标生物和生态过程。如Bt毒素会影响到捕食转Bt基因作物上害虫的有益天敌;在附近植被上已发现来自Bt作物的花粉,并会杀伤一些非目标昆虫等。这就可能造成以捕食这些害虫为生的天敌(如昆虫和鸟类)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
  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些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l世纪植物转基因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16亿人中的粮食安全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些发达国家对重要植物基因资源进行掠夺性、垄断性开发,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应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在2l世纪国际高技术产业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国内外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目前植物基因产品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总的来看,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工程产品开发较快,抗病基因工程的研究开发需要进一步深入,抗逆、品质改良、生长发育等基因工程还有待基础研究的新突破。虽然我国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取得可喜的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仍然应该看到我国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水平,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增加国家对转基因植物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生物技术研究,拓宽国内外技术合作的渠道。
  第二,加强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计划的统一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研究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政策,尽快组建国家级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基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体制。
  第三,对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转基因植物产品,如抗虫棉花、抗虫玉米、抗虫水稻和抗除草剂农作物等,要加大力度尽快实现产业化。
  第四,当前要特别重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基础研究,集中力量保护开发我国生物基因资源,分离克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供植物基因工程利用的新基因。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首先对我国和国外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研究进行评述,其后针对我国现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以湖南衡阳黄金水稻为例,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评述,最后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提出了部分建议和设想。

  1.5创新点

  第一,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方面,从XX行为与平衡发展的视角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困境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分析我国市县级地方XX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问题,探索导致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困境的内在根源,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二,本文选取的是湖南省衡阳黄金水稻的典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展现了我国基层地方XX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现状,结论更加真实,可靠,也贴近民众。

  第2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概述

  2.1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起源

  转基因生物也称遗传修饰过的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人受体生物的细胞内,外源基因与受体细胞的基因整合后进入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的分裂而扩增,并在生物体内表达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这种生物即称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转基因动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74年Jaenish和Mintz应用显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了转SV40 DNA的转基因小鼠。1980年Gordon等人首先育成了带有人胸苷激酶基因(TK)的转基因小鼠,并首次用“转基因”(transgenic)这个新名词来描述这些用特殊方式产生的动物。1982年Palmiter等将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了比普通大鼠生长速度快2~4倍、体形大1倍的转基因“超级鼠”,更是轰动了科学界。此后,转基因动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转基因兔、转基因猪、转基因牛和羊、转基因鸡等陆续育成。我国科学家朱作言等于1985年首先完成了转生长素基因鱼的研究,此后又完成了转草鱼基因(即“全鱼”基因)的鲤鱼研究,其含有2套鲤鱼基因组和1套草鱼基因组,具有快速生长和饵料节省的优良性状,且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品质更加优良,在养殖中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标志着人类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开始。1986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得批准进人田间试验,1994年XCalgene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鲜的转基因番茄被批准进人商业化生产。此后,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迅猛发展。相对而言,植物的转化技术较为成熟,已发展了载体转化系统、DNA直接导人、种质转化系统等多种技术。利用有效的转化技术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使用,转基因植物(作物)已经取得大量成果和推广应用。至2003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种植面积连续7年保持15%增长率,2003年的种植面积估计可达到6770万hm2,有10个国家的种植面积超过50000 hm2。目前种植的转基因品种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约占总量的99%。从转基因品种的类型来看,主要有耐除草剂品种和抗虫品种两大类。

  2.2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某些条件下,某些作物的近缘种是危害很大的杂草(例如野生稻和阿拉伯高粱)。如果一种野生植物被能抗拒自然发生病虫害的转基因提高适合度的话,这种植物就可能变成极坏的害草,可以破坏自然群落的生态平衡。一般来讲,杂草常常通过自然进化的过程而进化出对病虫害或其他性状的抗性。例如,在澳大利亚,大量使用除草剂草甘膦已使杂草产生了抗性,而来自转基因植物的转基因逃逸可加速这个过程。如果商品化稻田里的野生稻得到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来的抗除草剂基因,则野生稻的危害更大(Kendall等,1997)。又比如,在X,普遍存在野葫芦一类的野生南瓜近缘种,如果能抗多种病毒的转基因南瓜的抗病毒基因一旦转入那些对黄瓜斑纹病毒和西瓜斑纹病毒敏感的野生种,后果将是严重的(Kling,1996)。因而有许多学者反对X农业部(USDA)和食品与药物署(FDA)批准这种转基因南瓜上市。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转基因在时空上的逃逸不可避免,因而需要控制和管理转基因作物与其野生亲缘种间的基因流动。目前比较常用的是物理隔离的方法,但用物理隔离来实现完全的控制(contmnment)似乎不可能,这时就可以用雄性不育的品种来阻止转基因花粉的逃逸(Kareiva等,1994)。虽然,雄性不育品种在阻止转基因花粉传播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仍然不能够阻断转基因作物与其野生亲缘种间的基因流动(魏伟等,1999a)。例如,在一个对转基因甘蓝型油菜与野萝卜间基因流动的研究中,Chevre等(1997)用雄性不育的转基因油菜作为母本与野生小萝卜进行杂交,随着几个世代的回交,杂种的可育能力逐渐提高,接近野生小萝卜,虽然转基因的传递在第2个世代以后逐渐降低,但其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杂交种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转基因作物与其野生亲缘种之间的基因流动,因而现在需要做的工作应该是评价杂交种中转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和其影响以及杂种的命运。就中国的国情来讲,我国是大豆、水稻和油菜这三种作物的起源中心,这三种作物在目前的转基因植物中占了很大的部分,释放这三种转基因作物对我国遗传资源的潜在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虽然基因流和基因污染可能会以很小的概率发生,但一旦发生,其后果就是严重的。而对于水稻来说,就更得谨慎了,因为野生稻是我国水稻育种的遗传资源。野生稻与水稻自然杂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亚洲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有自然杂交的记录(Sagers and Nigeman,2002)。

  2.3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双重性

  人们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能够直接操作生命遗传物质——基因,通过操作基因可以改变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某些生物学性状、代谢产物甚至生命活动的某些过程。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并定向改造某种生物,而这种人为改造的生物是原来自然界本来就不存在的。将这种生物释放进入到环境中后,它在环境中如何演变以及对其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起什么作用,特别对其他本土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何种影响都是未知问题。由于生物技术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特性,其负效应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所以,一般情况下,生物技术及其产物是严格受控的。但是,一旦这些人为改造的生物活体逃逸或因疏忽而进入环境,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有巨大作用。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等部门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有取代一些行业原有技术和工艺的趋势,生物技术产业可能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人甚至还认为“基因世纪”即将到来。生物技术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当前全世界已有几十种转基因植物和现代生物技术药物进入商品化生产,为一些国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在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冷静清醒地看到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重组DNA技术。而重组DNA技术有可能给人类及生态环境带来一些潜在的、不确定性的危险,造成新型生物安全问题。

  2.4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

  2.4.1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安全管理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生物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通过对生物技术采取知识产权保护,保持其技术垄断的地位,进而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科研水平有限,生物技术比较落后,常常在生物技术的转让过程中支付巨额技术使用的费用。虽然生物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发展中国家提供生物资源,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取利益的权利却得不到保障。
  一般而言,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例如植物的花粉通过不同的媒介由一个植物“跑”到另一种植物,或“跑”到同一种植物的另一个品种花朵里边的雌蕊上并与其杂交,这种杂交的过程就产生了基因的转移。因此,转基因是大自然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在自然界中,基因转移没有目标性,好的和坏的基因都可以一块转移到不同的生物个体。同时,通过自然杂交进行的转基因是严格控制在同一物种内,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种类之间。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进展,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在不导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通过对生物自身遗传物质的加工、敲除或者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并获得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性状。转基因生物是应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结果,这种生物不能通过自然进化的途径出现,也不能通过传统的作物育种方法得到,用基因工程生物来表述似乎更加合理、准确。②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1)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2)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3)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4)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2.4.2转基因生物技术引发的安全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阶段。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转移或者修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的遗传材料,包括转移或者修改某些指定的基因,往往可以生产出性状更优良的新型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但是这种技术自身以及相应的产物很可能存在一些目前尚不能验证其存在,而一旦出现就会造成巨大危害的隐患,使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面临危险。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重要使命就是兴利避害,通过对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物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尽可能在确保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生物安全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与威胁。研究和监测表明,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转基因动物一般具有普通动物所不具备的优势特征,若放生或逃逸到大自然中,可能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转基因的植物由于具有较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影响。转基因植物中病毒基因重组的风险远远高于普通植物,如果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栽培,所携带的病毒基因可能会导致难以预测的后果。转基因微生物对于其他物种有很强的取代性,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转基因生物产品作为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否会带来危害,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外已有儿童饮用转基因大豆豆浆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X转基因西红柿导致厨师过敏的情况。德国报道转基因猪的事件,虽然转基因猪比正常的猪大一倍,但是这种猪患有胃肿瘤、肺炎、心力衰竭和关节畸形等疾病,因此,人食用这种猪肉也有患病的可能。而这种影响,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和监测出来。
  转基因产品引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比较有影响的事件有X“星联玉米事件”、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等等。阿凡迪斯公司生产的一种“星联”转基因玉米,由于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X环保局仅批准其用于动物饲料,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但是,2000年9月及随后进行的检测却发现,许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星联。尽管星联的种植面积在当年X玉米总种植面积中仅占不到1%,但由于在加工和存储阶段与其他玉米种类混合,当年X收获的玉米中约有10%被星联污染。XXX还指出,阿凡迪斯没有遵守为防止异花授粉而在种植星联玉米和种植普通玉米的土地间保留一定间隔作为缓冲的规定。2002年3月,阿凡迪斯为消费者的集体诉讼支付了900万美元。此外,为回收市场上可能含有星联的300多种食品,阿凡迪斯和相关保险公司支付了约10亿美元。
  在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基因还通过授粉的方式,漂流到了生产有机食品的农田当中。所谓有机食品,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不含转基因。因此,在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看来,这些转基因作物就是影响其产品信誉的超级杂草,是对其农田的基因污染。于是,2002年年初,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有机食品理事会状告孟山都公司和阿凡迪斯公司,要求这两家来自X的转基因技术公司赔偿损失。
  (2)对环境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通过授粉的方式,某个物种的基因漂流到另一个物种,或者说实现杂交,本是一件寻常事。但由于转基因作物中转入的外源基因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性状,例如杀虫、抗除草剂等,这种基因如果漂流到另一个物种,就可能带来明显的环境影响。2002年2月,英国XX环境顾问在英国《自然》杂志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的威胁。在如今的加拿大草原农田,同时拥有抗三种以上除草剂的杂草化转基因油菜非常普遍。它们的油菜籽掉到农田里,来年会重新萌发。如果一片田地上种植的不是同一个物种,它们就成了不受欢迎的超级杂草,农民不得不求助于对环境破坏更大的旧除草剂。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步形成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转基因生物则是人们利用现代工程和技术手段研制出来的“人造”生物。转基因生物以特殊的生命形式,以超过自然进化千百倍甚至更高的“变化”速度介入到自然界中,二者之间会产生复杂的交织互动关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转基因生物极具竞争优势。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通过花粉传播等途径转移到其他生物体内,就会造成基因污染,进一步影响到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墨西哥XX为了保护当地玉米遗传多样性,1998年规定在墨西哥本土允许种植转基因玉米。但是2001年9月著名国际刊物《自然》报道,墨西哥环境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墨西哥的Oaxaca和Puebla两个州的22个地区中有15个地区已经发现转基因玉米。2002年1月墨西哥国家环保部门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确认了墨西哥玉米品种已经遭到了转基因玉米的基因污染,在某些村落基因污染率高达35%。关于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3月1日X《科学》杂志声称,许多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玉米的DNA是否渗入野生玉米,即便渗入对野生玉米是否真正构成威胁,都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2002年4月,《自然》杂志承认现有证据“不足以表明发表原始论文是合适的”,还把两位作者支持自己结论的新论文和另两篇质疑这项研究的文章同时发表,让读者自行判断。这在该杂志办刊一百多年了的历史上极为罕见。但这一争论促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特备是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英国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研究人员Arpad Pusztail998年秋在电视台宣称,他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喂大鼠,“导致大鼠体重及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被损坏”。此事引起轰动,从此引发了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英国皇家学会对此十分重视,组织了专家进行评议,并于1999年5月公布报告,指出Pusztai的研究从试验设计、方法,到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都有严重缺陷。Pusztai本人也因此而被劝提前退休。
  1999年X康奈尔大学Losey等报道在实验室内以拌有转Bt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帝王蝶幼虫可导致死亡,这一结果被解释为转基因威胁非目标昆虫。“环境主义”组织据此提出应限制转基因玉米的生产与销售。当年夏天,X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们对帝王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问对帝王蝶没有威胁,其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2)帝王蝶通常并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完粉后才大量产卵;(3)在经调查的X中西部转Bt基因玉米占玉米面积的25%,但田问的帝王蝶数量却很大。X环境保护局在最近的一个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试验室的数据。但这一事件也表明,抗虫转基因玉米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可以让花粉不产生Bt杀虫蛋白,这样就可使得花粉对非目标抗虫完全没有威胁。
  2.5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概念、特征与内容
  人类为了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和抗旱的能力,常常采用人工杂交、远缘杂交等方法来育种,希望将不同品种,甚至是野生近缘种中间的有益基因,转移到推广品种中间去。这种以人工杂交的方式进行转基因,增强了目的性,也培育出了成千上万的优良品种。但是人工杂交的方法——转基因仍有许多局限。例如,不能在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已转移的基因中仍有大量不需要的基因甚至是有害的基因,转基因的效率较低等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我们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然后再将这个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目标生物品种中去。这种以生物技术的手段来转移基因的过程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转基因。它与自然的和传统的通过人工杂交转移的基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这种用生物技术来进行转基因有很强的目的性,只转移需要的基因,而将不需要和有害的基因统统拒之门外,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和加快了品种改良的进程。同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将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中的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我们需要的品种中,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生物就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包括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利用生化方法把重组的DNA分子导人有机体的技术,改变有机体基因组构成而获得的生物称为转基因生物。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下列技术的应用:a.试管核酸技术,包括重新组合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把核酸直接注人细胞或细胞器。b.超出生物分类学科的细胞融合,此类技术可克服自然生理繁殖或重新组合障碍,且并非传统育种和选种中所使用的技术。①
  可见,转基因生物是利用了一种高效生物技术将基因更有目的性地和更经济地转移到我们需要的目标生物中去。根据转基因受体的不同,转基因生物可分为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中转基因生物(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又被称为改性活生物体(LMO,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第3章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现状

  3.1国内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状况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生物技术安全问题也引起各国XX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并不局限于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包括科学、经济、政治、贸易、宗教、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为保证现代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各国XX都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中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协调进行。
  1990年,卫生部药政司第37号文颁布了《人用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对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在人体内应用的制品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控制(表达载体与宿主细胞、克隆基因序列、表达方法与水平)、生产控制(原始细胞库、有限代次生产、连续培养生产、纯化)、最终产品控制(物理化学鉴定、生物学鉴定)、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以衡阳黄金水稻为例
  1993年12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7号令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所有基因工程工作,包括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工业化生产以及遗传工程体释放和遗传工程产品使用进行统一管理;规定了基因工程工作的安全管理实行安全等级控制分类和归口审批的制度;还规定了有关申报手续、安全控制措施和法律责任;并决定成立全国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负责基因工程安全监督和协调。这个管理办法是第一个对全国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管理的部门规章。
  为了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2001年5月23日,xxxx第304号令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从研究试验延伸到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并明确规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安全评价制度、标识管理制度、生产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和进口安全审批制度。该条例还规定,xxxx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农业、科技、环保、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以及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卫生部门依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境外引进或者向我国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引进单位或者境外公司应当凭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向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向海关申请办理有关手续;转基因农作物在我国过境转移的,货主应当事先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过境转移。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次的生物安全法规,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开始进入从研究、试验到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活动的全过程管理阶段。
  为了配合xxxx《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2001年7月11日农业部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3个法规,分别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安全评价制度、进口安全审批制度和标识管理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的其他法律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卫生检疫法》、《食品卫生法》等。相关的部门法规有:卫生部1990年7月发布的《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农业部1996年发布的《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1999年4月发布的《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2000年修订的医药行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

  3.2衡阳黄金水稻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案例分析

  科学家运用遗传工程方法培育出一种水稻,这个水稻新品种有可能结束发展中国家人口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的状况——维生素A缺乏症是导致千百万儿童失明和罹患其他疾病的常见原因。瑞士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X《科学》周刊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他们在苏黎世的实验室里将3个基因植入水稻,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形成维生素A的原始材料)。
  由于β胡萝卜素使这种新作物带有金黄颜色,所以它被研究人员称为“黄金水稻”,预计农场主们至少还要再等几年的时间才可以开始播种这种水稻。此外,科学家们仍然需要确定这种转基因水稻是否失去了原有水稻的某些营养价值。虽然如此,国际水稻研究所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使多种普遍种植的水稻带有富含维生素A的新特点。因为培育转基因水稻的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一位X生物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盛赞这一研究成果是“技术上的创举”,他指出,转基因水稻是“农业生物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最佳方式的证明”。
  转基因水稻研究的主要资助者洛克菲勒基金会认为,生物技术是解决世界粮食不足问题的途径之一,该基金会还希望培育出具有抗旱、抗虫害和抗土壤毒性能力的农作物。科学家认为,人类最终可能会培育出富含铁元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作物,只要研究人员找到正确的转基因途径就可以了。许多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A在内)在稻米中的含量相对较低,但它却是世界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估计全世界共有1.24亿儿童维生素A的摄人量不足,其中东南亚地区每年有25万儿童会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科学家指出,增加营养物质的摄人量每年也许可以挽救100至200万人的生命。
  3.2.1衡阳市农业发展概况
  衡阳,为湖南省辖地级市,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故衡阳雅称“雁城”。衡阳市辖5区5县,代管2县级市,是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衡阳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遍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抗战纪念城。衡阳交通便利,濒临湘江,多条公路、铁路干线在此交会,衡阳南岳机场也将在2014年6月通航,衡阳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衡阳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良,农业以种植蔬菜为主,其次有猪、鸡、鱼等养殖业。2012年衡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15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19.32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25.77亿元,增长9.7%;牧业产值235.4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36.14亿元,增长9.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57.39千公顷,增长2.6%;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6.84千公顷,增长1.5%;油料种植面积201.60千公顷,增长2.4%;蔬菜种植面积99.19千公顷,增长4.5%。粮食总产量329.71万吨,增长1.9%;出栏肉猪961.83万头,增长3.1%;出栏牛12.59万头,增长7.9%;出栏羊57.18万头,增长6.7%;出笼家禽10929.41万羽,增长5.1%;水产品产量26万吨,增长3.6%。截至2012年底,衡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997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33家。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及利润分别为249亿元、42.2亿元、32.2亿元,分别增长26.8%、16.7%、14.7%。农民专业合作社1296个,增长22.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8.59万人。2012年衡阳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6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4.61亿千瓦时,增长5.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0.14万千瓦,增长6.5%。
  3.2.2衡阳黄金水稻转基因生物技术原理介绍
  中国XX非常重视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安全管理(Huang,Wang 2003)。按照国际相关组织和世界多数国家的做法,中国XX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生物安全的法规、规章,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例如,最早1993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1996年发布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xxxx2001年304号令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之后农业部8号、9号、10号令发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机构颁布的其他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涵盖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与出口等全过程,囊括了安全评价、标识、申报审批、检验检疫等各个方面。xxxx对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明确指定了管理机构。例如,xxxx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XX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xxxx还建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业部设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等。
  3.2.3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安全管理运行模式(下面围绕安全管理运行模式来写)
  在生物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由原国家科委、各有关部门在1990年制定有关管理条例时确定我国基因工程技术的管理要求为:①促进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②管理条例为行政性法规,要有可操作性,并与我国现行的有关法规相衔接,与我国现行管理体系相适应;③有关控制性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对待,宽严适度;④审批程序和评价系统要有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按照上述要求,我国的生物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原则可概括为如下几项原则:
  (1)研究开发与安全防范并重的原则。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生物技术将在解决人口、健康、环境与能源等诸多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望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此,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促进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同时由于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因而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性、潜在性、复杂性和严重性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伦理、宗教等诸多社会经济因素,以对人类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加强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坚持在保障人们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在充分保证人们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转基因食品。
  (2)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发展转基因食品必然走产业化的道路,转基因食品产业化离不开作为原料的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由于生物技术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必须在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贮运、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上防止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考虑到其后果的不可预测性和影响的长久性,在最初的立项研究和中试阶段一定要严格地进行安全性评价和相应的检测,做到防患于未然。
  (3)有关部门协同合作的原则。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等行业都有关系。为此,必须坚持行业部门问的分工与协作,协同一致、各司其职。
  (4)公正、科学的原则。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刻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公正、科学的原则。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必须以科学为依据,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正确的评价,对操作技术、检测程序、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水平为准绳。在动植物原料生产过程中,对所有释放的生物技术产品要依据规定进行定期或长期的检测,根据监测数据和结果,确定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性评价标准与检测技术应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先进性,并应与国际接轨。
  (5)公众参与的原则。提高社会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是关系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重要课题。必须给予广大消费者以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公众能了解所接触、使用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产品差异,这也有助于消费者合理地和正确地行使选择权。同时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公众生物安全的知识水平,通过宣传教育,建立适宜的机制,使公众成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监督力量。在生物安全的管理上对产品的生产、贮运、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差异和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实事求是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积极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生物技术工作在我国迅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安全管理方式(围绕主要安全管理方式情况来写)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主要评价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具体工作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部依据评价结果在20 d内作出批复。安全评价工作按照植物、动物、微生物3个类别,以科学为依据,以个案审查为原则,实行分级分阶段管理。根据危险程度,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尚不存在危险和具有低度、中度、高度危险4个等级;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进程,将安全评价分为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5个阶段。对于安全等级为Ⅱ和Ⅳ的实验研究和所有安全等级的中间试验,实行报告制管理;对于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实行审批制管理。凡在我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以及进口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类别和安全等级,分阶段向农业部报告或提出申请。通过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由农业部批准进入下一阶段或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农业部每年组织2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受理申请截止日期分别为3月31日和9月30日。
  (三)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与发展情况(围绕安全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情况来写
  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之间的自然杂交不同的障碍,实现问基因转移的物种,获得新的性状,大大丰富了遗传资源,加快育种进程,也可能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的风险,即生物安全问题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新物种的迁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和改变其他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威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的形成,居住环境和有害的社会生活。一般包括生物入侵,重大生物灾害,转基因生物武器和生物武器。在狭义上,指的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生物安全性。很长一段时间,生物安全问题,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性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国际“生物安全”的协议是指转基因活生物体(生活改变生物体,LMO)的安全性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指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也是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生物技术,随之而来的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生物技术和动态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首先,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物种的遗传物质的问题,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转移不会产生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第二,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体特异性密切相关的产品安全,是由转基因生物或特定产品或确定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起的,它与遗传物质的改变,应用方法和应用领域是密切相关的,新的基因,新特点,新的遗传转化方法。利用变化引起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都有可能带来潜在危险。同时,社会,由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造成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还必须依靠科学解决,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通过协调、均衡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回答问题,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目前在植物基因工程中采用的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以前曾认为是安全的,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对人或者家畜的健康会造成威胁。但是由于基因转移的频率不同,因此功能性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转移及表达不应被忽视。如果受体细胞是用于治疗的靶组织细胞,则对抗生素有抗性的细胞的增殖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研究目前能够培养的细菌是否已经有了高水平的抗药性,这些抗生素是否在临床上很为重要而不能用其它抗生素替代。
  (四)安全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情况(围绕安全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情况来写)
  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之间的自然杂交不同的障碍,实现了基因转移的物种转移,获得新的性状,大大丰富了遗传资源,加快育种进程,也可能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的风险,即生物安全问题。
  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新物种的迁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和改变其他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威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的形成,居住环境和有害的社会生活。一般包括生物入侵,重大生物灾害,转基因生物武器和生物武器。在狭义上,指的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生物安全性。很长一段时间,生物安全问题,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性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国际“生物安全”的协议是指转基因活生物体(生活改变生物体,LMO)的安全性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指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也是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生物技术,随之而来的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生物技术和动态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首先,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物种的遗传物质的问题,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转移不会产生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第二,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体特异性密切相关的产品安全,是由转基因生物或特定产品或确定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起的,它与遗传物质的改变,应用方法和应用领域是密切相关的,新的基因,新特点,新的遗传转化方法。利用变化引起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都有可能带来潜在危险。同时,社会,由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造成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还必须依靠科学解决,评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通过协调、均衡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回答问题,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第4章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体系过于单一(要围绕体系过于单一来写)
  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生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进化演变而来的,转基因生物则是人为研制出来的,它们以特殊的生命形式,以超过自然进化千百倍的速度介入到自然界中来,二者间必然产生复杂的关系。对生态系统来说,很多转基因生物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种,如抗虫转基因作物因能产生抗虫的毒蛋白,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具有多种抗性的转基因植物的大量释放和种植,有可能造成其他植物因缺乏竞争而衰落或消亡,抗虫毒蛋自也会对非目标生物起作用,从而杀死杀伤环境中的有益昆虫,减少有益昆虫的种群数量,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同时还可能发生害虫寄主转移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1.2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GMO的生物安全管理涉及农业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等多个XX部门,因此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要求各部门应在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管理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摈弃部门私利,建立协调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如果可行,也可考虑部门之间功能的整合。此外,与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水平相比,我国对生物安全科学研究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都很少,同样,衡阳市XX,农业局对GMO的生物安全管理投入经费很少,这些制约着衡阳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在技术上保证我国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4.1.3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要围绕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来)
  首先,宗教界人士对动物转基因技术有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各种宗教大都认为上帝或神灵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灵,而动物转基因技术通过改变遗传信息来改造生物体,甚至创造生物体,违背了自然规律,因此很多宗教人士反对动物转基因技术。除了宗教界外,分子生物学家们还受到来自动物保护组织的强大压力。用动物作为模型进行各种基因操作在动物保护者眼中无疑是对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生存权的极大损害。他们极力要求XX通过法律取缔所有的动物实验。尽管X等国家已有法律规定,当动物的生存权与人的生存权发生冲突时,人的生存权更为重要,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在医学领域使用实验动物的合理性,但是长期以来动物保护组织并未就此罢休。
  4.1.4安全管理服务职能薄弱(下午要围绕衡阳安全管理服务体系来写)
  转基因植(作)物由于植入某些特定的抗性基因(如抗病、抗寒、抗虫、抗除草剂等),经大面积释放种植后,在环境中成为优势物种,它有可能入侵或改变其他植(作)物栖息地而杂草化。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流,也可与近源物种杂交,使抗性转基因向近源物种转移,使原先不是杂草的近源物种变为杂草,若某一抗除草剂基因从转基因作物流向杂草,则使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而难以控制,而杂草一旦获得转基因生物的抗逆性状,将会变成超级杂草。同样的道理,从转基因植物流向杂草的其他抗性基因,也都可能给杂草种群带来生物学上的优势而形成超级杂草,使农田中本来危害不大的杂草变得难以控制,从而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特别在同一地区推广。抗不同除草剂作物时,若多种除草剂抗性基因都转到同一杂草上,将使所有的除草剂失效,导致抗除草剂品种也可能成为其他作物的严重革害,从而严重威胁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而抗病、抗虫基因也有可能通过类似的途径转移至环境,给野生种群带来选择优势而变得无法收拾。虽然通过生殖隔离(如设置缓冲作物带和隔离带)可以防止基因漂流至临近作物,但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时就难以控制。尽管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例如玉米),但这种现象的存在的确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4.2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XX重视不够
  衡阳市委XX,特别是作为主管农业的农业局,对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重视不够,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建立一套完整体制,在规定黄金水稻生物技术的制度方面,只是一些大而粗的细节,没有具体细化,也没有针对性,并且很多制度都没有具体落实,同时衡阳市委XX,对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在政策与制度支持不足的条件下,财政经费的支持力度也显然不足,这些都制约了衡阳的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发展,总之,这种XX的不重视,是导致了衡阳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原因之一
  4.2.2安全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黄金水稻生物技术是一种新的创新技术,对革新我国农业技术,促进我们农业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做为一种新技术,对于它的安全管理还需要重视,目前,衡阳市XX对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人员的配置编制不足,并且,从事黄金水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方面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他们对这种技术认识与重视不够,导致他们认为只是种普通的农业技术,不懂的这种技术对我们国家农业的贡献,同时,XX也没有专门机构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缺乏安全意识与思想,也没有相适合的安全知识与维护手段,他们的素质与服务意识不强。

  第5章优化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对策

  5.1国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世界各国对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而涉及人体健康、环境保护、伦理、宗教等影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生物技术食品跨越政治界限的生态影响和地理范围;在一国或地区表现安全的生物技术食品,在另一地区是否安全,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需要经过评价,实施规范管理。各国在安全管理方面本着相同的目的,但又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模式。
  5.1.1X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称为宽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转基因生物和非转基因生物没有本质的区别,监控管理的对象应该是生物技术产品,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在1992年修订的《生物技术协调管理框架》,阐明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按照产品的最终用途规定了相应的管理部门,由X农业部(USDA)、X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X环保署(EPA)分阶段、分用途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管理。在2000年以后,在国内,药用转基因玉米和饲料用转基因玉米混入食品,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在国外,各国对转基因农产品采取严格的限制。迫于国内外的压力,XXX发布了新的政策,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增加审批的透明度,让消费者和农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同时,对医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研究、试验、应用实施严格的安全评价和监督管理。
  5.1.2欧盟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称为严谨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认为,重组DNA技术有潜在风险,无论是何种基因和生物,只要通过重组DNA技术获得的转基因生物均需要接受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和监控。欧盟的环境法规以两个法令为基础:
  -90/219/EEC法令有控制地使用转基因微生物(1990),于1998年10月被修改为98/81/EEC法令;
  -90/220/EEC法令慎重地释放转基因生物体进入环境(1990),目前正在修订,预计于近期完成。
  在食品安全性方面,转基因食品必须符合EC258/97法规(《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法规》)的要求。这些法规对所有新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的评估规定了统一的程序。《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法规》(EC258/97法规)于1997年5月生效,该法规要求,当转基因食品中含有活的转基因生物体,或者对某些特殊消费者可能造成危害或引起伦理方面的问题时,必须对该食品进行标识。此外,如果某种食品与现有食品或食品成分“不再等同”,即如果它们在组成、营养价值或用途等方面存在差异时,必须对该食品进行标识。
  欧洲所有国家都已经制定了控制食品安全的法规;全球大多数国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法规。转基因食品必须符合《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法规》(EC258/97法规)的要求。这些法规对所有新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的评估规定了统一的程序。欧洲对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法规(EC258/97)于1997年5月生效,该法规要求,当转基因食品中含有活的转基因生物体,或者对某些特殊消费者可能造成危害或引起伦理方面的问题时,必须对该食品进行标识。此外,如果某种食品与现有食品或食品成分“不再等同”,即如果它们在组成、营养价值或用途等方面存在差异时,必须对该食品进行标识。
  1997年5月14日,欧盟通过了《欧盟议会和委员会新食品和食品成分管理条例第258/97号令》。该法规规定了新食品的定义、新食品和食品成分上市前安全性评价的机制和对转基因生物(GMOs)产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标签要求。欧盟认为新食品包括含有GMOs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对GMOs来源的食品和食品成分以及其他分子结构经过修饰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等。新食品和食品成分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危险,不能误导消费者,不能明显不同于现有的食品以至于营养学上不利于消费者。管理法规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交申请给成员国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成员国再把申请复件送给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申请所在成员国授权机构必须在3个月内提交给欧盟委员会和所有成员国一份最初的评价报告。若经过60 d,各成员国不提异议,该食品或食品成分可被允许进入欧盟市场。但若该食品包含GMOs,则必须经过由欧盟委员会食品常务委员会等组成的审议程序,评估程序如图9—11所示。在产品的单个组分中,转基因组分达到1%或以上时就要求标识(例如,某种含有玉米淀粉组分的加工食品,而其转基因玉米淀粉达到玉米淀粉总量的1%或以上,则必须在这种产品标签上标识)。对“意外的”理解为“非有意的和不可避免的”,如果在食品或食品组分制作过程中曾努力排除转基因原料,则食品中有痕量转基因DNA或蛋白质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即使采取了严密措施,其中转基因DNA或其转基因的蛋白质含量仍超过此最小阈值水平,就不能被视为是“偶然意外出现的”。在2003年7月,欧盟议会通过了在食品中含有0.9%转基因成分需要标识的法规。2004年7月,又通过了在种子中含有0.3%转基因种子需要标识的规定。尽管未加工的食品原料可以被比较容易地确定是否为转基因产物,但是加工的食品却很难检测,因为经过复杂加工的食品中含有已被降解的DNA和能干扰PCR反应的物质。
  5.1.3日韩模式
  这种模式介于X和欧盟之间,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泰国、马来非、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安全性评价研究和管理起步晚。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立法管理进程加快,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投入增加。
  5.1.4国外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启示
  风险管理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主要是针对在风险评估中所确认的危害或安全隐患,采取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风险管理以风险评估为依据,但又与风险评估不同。转基因生物的风险管理,必然会涉及不同的利益集团,如研发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等,不同利益集团既对风险有不同认识,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一个安全监管、安全控制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利益平衡的过程。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考虑科学问题、考虑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利益各方进行广泛磋商,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以及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并通过安全监管,确保安全控制措施的贯彻实施,保障生物安全,维持社会稳定。
  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在其批准投入市场后,还应继续进行安全监管。投放市场后的安全监管,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所得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是否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的结论进行验证;第二,监测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长期效应。立法和监控是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要素。法律法规是平衡不同利益关系的依据和尺度,特定的监控措施则是保障安全、进行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风险管理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还需健全的行政监管体系、检测机构体系和标准体系等来确保监控措施的贯彻和实施。

  5.2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对策

  5.2.1建立多元化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生物安全出现问题会对社会经济、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或存在风险。现实危害或潜在风险是生物安全的外在表现。
  解决生物安全问题,要努力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基因安全评价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尽快制定和实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能检测与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加强立法,特别是法律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作好公众宣传和舆论导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农业生物安全问题,积极引导我国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2008年7月9日,xxxxxxxxxxxx主持召开xxxx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对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内生物育种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国内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然此项决策与转基因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也密切相关。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前期放开的转基因棉花种植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转基因棉花产量增加10%,杀虫剂的使用量却至少减少50%,农民每公顷收入平均增加220美元,使全国农民收入增加超过8亿美元。转基因产业在国内虽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国内转基因产业仍面临较大问题,XX此项政策更多的还是鼓励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而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尚需时日。XX将着力推进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研发。这主要是由于X等发达国家转基因产品的研发、产业化时间由来已久,相比国内相关产业有较大优势,国内一旦放开转基因产品产业化,将对相关行业形成较大冲击。而考虑到国内基本国情,该行业的放开又是必然趋势,因此前期提高国内研发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5.2.2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
  国外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本着公开透明、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方便公众参与,有的国家甚至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全过程都有社会公众的参与。X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吸收公众的广泛参与:一是各联邦机构制定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时,均要在联邦注册公告中发布,在固定时间内寻求公众评议;二是召开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问题研讨会时,通常都对公众开放;三是不定期的举办听证会,寻求公众在某一问题上的态度;四是联邦咨询委员会每年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关于农业生物技术的会议。
  近年来,日本十分重视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态度,针对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识、担心、信赖等问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农林水产省设立了消费者接待室,用图、文、实物展示生物技术的原理、过程,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5.2.3建立与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许多国家已出台了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相关法律条文来保证转基因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颁布了《生物技术管理条例》,X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布了《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X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公布了《生产和检验来自转基因动物的人用药品参考条例》。在我国,先后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管理范围、安全性评价、管理措施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以确保使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总之,转基因技术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在工业、农业及医学等行业中的巨大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相关法规的出台,会进一步加速基因工程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同时给转基因工程以正确的引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转基因动物生产将会成为生产行业中的一种新兴产业。因此,充分利用转基因技术的潜在价值,实现转基因技术实用化、商业化、转基因动物的产业化,是21世纪生物科学工作者的努力目标。
  5.2.4建立健全配套服务设施与职能
  xxxx发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未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可责令停止进口,没收已进口的产品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进口、携带、邮寄农业转基因生物未向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的,或者未经批准过境转移农业转基因生物的,予以处罚。违反标识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在研究、试验、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或者进口、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过程中发生基因安全事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卫生部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违反者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5.2.5生物伦理与生物技术共同发展
  由于生物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众多部门,在国家水平上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监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的特点是:在结构上,该管理体制分综合协调部门和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两个层次;在职能上,各部门间有分工机制,牵头部门负责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总体策略、政策和综合监督管理,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国家统一策略和政策的指导下,负责本行业和本领域转基因生物的策略、政策和监督管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了多部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如X由环保局、农业部和食品药物管理局三个部门共同管理:爱沙尼亚、芬兰、意大利、马里、墨西哥、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瑞典等国家都由环保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如农林、科技、卫生食品等)共同参与。
  在综合管理层次上,需要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全国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的xxxx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应该是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xxxx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有: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运行体系需要体现行政管理、科技咨询与技术支撑系统的配套,三者相互支持,不可缺失。行政管理机构是执法机构,具有决策权威和行xxx力,以保证国家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科技咨询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因为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属于高科技领域,环境和健康的风险具有潜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和风险评估能力;技术支撑系统是政策、决策和制度实施的技术保证和保证行政工作正常运行的能力基础,包括转基因生物环境试验、实验室检测、野外环境监测等技术体系,试验、检测、监测和评估等标准与规范,数据处理和信息系统的运行,等等。

  6.2研究展望

  上述运行体系与各部门现行运行体系是一致的,不管是在综合管理部门层次,还是在行业管理部门层次,管理体系都是行政决策机构、科技咨询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三者一体。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该办公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证书五个阶段的申请、评估和审批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作为一个科技咨询机构也早已建立,该专家委员会现有70多位各学科的专家组成,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申请提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意见,为行政机构的审批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另外,在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建立了专门的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协助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的评审工作:农业部还指定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专业研究所从事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的试验;还指定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实验室作为农业转基因生物检测、健康试验和监测研究的定点实验室。
  因此,由行政决策、科技咨询和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组成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运转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运行中也是可操作的。

  参考文献

  [1]扬帆.转基因:是天使还是妖魔[J].畜禽业,2013,11:4-11.
  [2]闫海,燕晓静.转基因生物标识立法:价值、经验及改进[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1-96.
  [3]高军,纪玉英,席春慧,丁玲,陈晨.探究转基因[J].首都医药,2013,23:10-13.
  [4]胡天龙.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J].中国经济报告,2014,01:24-26+28-31.
  [5]乔雄兵,连俊雅.论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法规制——以《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01:134-143.
  [6]李明辉.中外转基因作物种植及食品生产的法律制度比较[J].世界农业,2014,01:74-78+191-192.
  [7]祁潇哲,贺晓云,黄昆仑.中国和巴西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比较[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12:1498-1503.
  [8]孙洪武,张锋.中国转基因作物知识产权战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02:11-16+110.
  [9]吕珂,徐世艳,杜鹃,侯倩倩,赵泽民,王佳江.完善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长效机制的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13,06:51-54.
  [10]郭彩玲.我国转基因产品标识问题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06:83-86.
  [11]丁芳,谢飞.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问题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01:54-56.
  [12]李旻怡.亟待完善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J].大豆科技,2014,01:8-17.
  [13]陈亚芸.转基因食品国际援助法律问题研究——兼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J].太平洋学报,2014,03:1-10.
  [14]胡田野.论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监管的立法原则[J].科技与法律,2014,01:114-127.
  [15]孙静.美日欧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借鉴[J].蚌埠学院学报,2014,01:100-103.
  [16]周超.保障转基因农业与非转基因农业共存的政策措施[J].宏观经济研究,2014,02:18-23+34.
  [17]周璇.浅析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法律监管模式[J].知识经济,2013,24:49-50.
  [18]李寅秋,孙洪武,周明月.我国转基因生物知识产权共享:诉求与阻碍[J].科技与经济,2014,02:39-43.
  [19].“转基因食品安全”专题征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02:585.
  [20]杜峙峰.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立法刍议[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1:52-55.
  [21]华乃震.浅议转基因和食品安全问题[J].农药市场信息,2014,02:22-25.
  [22]高瑞,王小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知情权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9:124-125.
  [23]谭涛,陈超.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路径与策略[J].农业技术经济,2014,01:22-30.
  [24]叶敬忠,李华.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14,01:11-21.
  [25]黄季焜,胡瑞法,王晓兵,蔡金阳.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模式与科技改革的政策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14,01:4-10.
  [26]傅达奇,罗云波.转基因果蔬食品的安全评价[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01:8-11.
  [27].“转基因食品安全”专题征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01:93.
  [28]储成才.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机遇还是挑战?[J].植物学报,2013,01:10-22.
  [29]孟雨.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13,01:19-23.
  [30]朱明艳,秦红丽.我国把转基因纳入常规化管理的法规[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01:116-120.
  [31]刘玉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社会争论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15.
  [32]张杰伟,张中保,陈亚娟,魏建华.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0:4250-4251+4254.
  [33]佟占军.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法律规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3:72-74.
  [34]吉敏丽.国际贸易法制中的社会治理——与贸易链接中的人权保护问题[J].西部法学评论,2013,04:9-14.
  [35]卢宝荣.以科学知识和事实增进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的了解[J].植物生理学报,2013,07:615-625.
  [36]康乐,陈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介绍、发展建议及生物技术舆论导向[J].植物生理学报,2013,07:637-644.
  [37].《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摘要)[J].种子科技,2013,07:22-23.
  [38].《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印发[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3,08:24.
  [39]康均心,刘猛.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的法制监管[J].青海社会科学,2013,04:100-106.
  [40]李耀跃.试论我国转基因粮食安全的立法建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29-32.
  [41]ERIC J.BAACK,YUVALSAPIR,MARK A.CHAPMAN,JOHN M.BURKE,LOREN H.RIESEBERG.Selection on domestication traits an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crop–wild sunflower hybrids[J].Molecular Ecology.2012(2)
  [42]Christer Røss Nielsen,Knut G.Berdal,Anne Marie Bakke-McKellep,Arne Holst-Jensen.Dietary DNA in blood and organs of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 L.)[J].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12(1-2)
  [43]Dayuan Xue,Clem Tisdell.Safety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raised by modern bio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1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8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5月11日
Next 2021年5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