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摘 要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克洛德·弗罗洛这个极具矛盾特点的人物形象,整部小说体现了副主教克洛德从一个性本善的神父形象向魔鬼化身的转变。这表面上归因于爱斯美拉达的诱惑,究其本质却是中世纪封建主义和禁欲主义带来的人性压迫。本文从克洛德矛盾的人物形象,窥探了雨果肯定人性、呼吁博爱、弘扬理性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克洛德 人道主义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作。小说中大量的人物个性鲜明,艺术描写手法别具一格,其中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是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的形象一直饱受争议,他是教会的权威,是社会的宠儿,曾有过善良、高尚的品德,但当可怕的情欲主宰着他的内心时,他变成了歹毒卑鄙的操纵者和违背正义的法庭帮凶。他冠冕堂皇的外表与其虚伪膨胀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人性的善恶交织使得他的形象被赋予特殊意义。虽然大多数读者认为克洛德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一手策划爱斯美拉达的悲剧,他被义子卡西魔多推下楼的死亡结局正好缓解人们心中的怨恨之情,但仔细品味整部作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不难发现克洛德其实是教会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他的畸变灵魂与其无法逃脱的宿命有很大关系。通过刻画克洛德的人物形象,雨果愤怒抨击了封建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迫和反动教会对人性的扭曲。

人道主义思想是雨果创作的主线,而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克洛德形象的分析描写将人道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从克洛德身上,能看出雨果对宗教主义的关怀。因此本文分析克洛德的形象,探究其发生悲剧的原因,表现雨果肯定人性、呼吁博爱、弘扬理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矛盾复杂的克洛德形象

克洛德是博学重情、阴险狠毒的善恶两面矛盾体。作为巴黎圣母院大堂副主教,他从小接受宗教神学的滋养,自觉远离浮世繁华的人间生活,热爱读书。而幼年父母双亡,作为长兄的他出于责任感,照顾弟弟。偶然机会,他发现并收留了丑陋弃婴卡西魔多。看似善良美丽的面具之下,却是阴险狠毒的好色之人:他沉迷于爱斯美拉达的美色之中,用尽各种可耻手段,迫使爱斯美拉达服从于他,来满足自身的情欲。情敌的出现也让克洛德咬牙切齿,一番精心设计后刺杀爱斯美拉达的情人弗比斯。然而克洛德的阴险计划未达到,却把心上人送上了绞刑架,自已也被义子卡西魔多从圣母院顶上推倒坠落。这样一个矛盾个性的人物,善与恶在其身上共存。

(一)性本善的克洛德

在《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在前期阶段表现出其“性本善”的一面,雨果自己也认为克洛德是一位“概括了博学、知识、智慧之美的弗罗洛”[1]。前期阶段具体表现为三件事:一是童年和青年期对知识科学的追求;二是青年时抚养小弟;三是收养弃儿卡西魔多。这三件事体现了克洛德不仅是渊博的学者,注重亲情,重视深厚的兄弟情义,而且还富有怜悯同情之心,拥有父子情义。

1.博学向上

克洛德在年幼时就听从父母的安排,加入了神学院进行宗教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此外,父母还把他安排在托西学院当寄宿生,就在这个地方,他心无杂念,非常努力刻苦,将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勤学苦练的他在才华上初露锋芒。16 岁时,由于在神学、教育学领域上成绩突出,克洛德能够称得上神父和博士。可惜童年缺少爱的滋养,他的内心感到空虚。他没有因此而消极沉溺,而是化孤独为动力,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在天文学、医学等方面做刻苦的研究。这个青年似乎把求知当做人生的唯一的目的,他在精通博学知识的道路上,到了狂热的地步,甚至走火入魔,走向偏执与灾难中。

在雨果的笔下,克洛德不仅热爱学习,还是位优秀的青年。在学院学习时,为人低调友善,从来不嘲笑同学,也不结交叛逆的朋友。克洛德全身心投入在学习上,年纪轻轻坐上副主教的位置。而这些,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博学态度。

2.重视亲情

克洛德成长过程中父母遭遇瘟疫双亡,只抛下一个在摇篮的襁褓里呱呱啼哭的弟弟。于是,他抱起孩子,开始学习照顾弟弟。这场灾难给克洛德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生活使得他成为了一名孤儿,而且是一名需要开始承担家长的责任的孤儿。“从前,他完完全全生活在学问中,此后,他开始在现实中生活了。”[2]这个幼儿使他焕然一新,判若两人,他发现“除了荷马诗句之外,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人需要感情,而缺乏温情和爱的生活,不过是没上油的齿轮,只能发生吱吱咯咯的噪声”[3]。

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并将其抚养成人。但是在这种溺爱和不良的环境下长大的弟弟约翰,没有成为一个争气的孩子,但克洛德依然对弟弟负责。这次经历,是克洛德人生中的转变,他开始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3.有怜悯同情之心

克洛德富有怜悯同情之心,其一表现在帮助格兰古瓦。格兰古瓦六岁时成了孤儿,历经万险后,虽然生存了下来,但并没有为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克洛德的出现给格兰古瓦带来了光明,他给他传授知识和学问,使他成为一名诗人学者,书写出著名的圣迹剧《圣母的审判》。

克洛德富有怜悯同情之心,其二表现在收养畸形儿卡西魔多。卡西魔多由于身体畸形丑陋,遭到遗弃,就在众人反应激烈,想要烧死怪物般的孩子时,克洛德悲悯之心油然而生,就把可怜的孩子抱走,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义子抚养成人。

卡西魔多的可怜,让人值得同情。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七歪八扭、参差不齐的牙齿,“他一露面,才知道是个驼子;一走路,是个罗圈腿;一看人,是个独眼;你对他说话,他却是个聋子”[4]。除了丑陋,他的身世与生活处境非常可怜: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唯有养父给予他少许的爱,他没有真实的人作为朋友,他的朋友只有圣母院的钟、雕像和建筑。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克洛德的照顾下,逐渐成长。克洛德教他基本生存技能,并让他成为圣母院的敲钟人。

从克洛德帮助格兰古瓦、抚养怪物孩子卡西魔多两件事,可以看出克洛德非比寻常的善心,对于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不一样的见解与认识,他感到人性的力量正在慢慢苏醒。

4.为人虔诚与对爱情的炽热

教会生活深深影响着克洛德,他牢记宗教思想所要求的禁欲,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倍加谨严,勘称表率。他极端控制自己的内心,在他看来,尘世一切皆虚无缥缈,女人更是魔鬼的化身,“只要听见丝绸衣裙窸窸窣窣的声音,他就急忙拉下风帽,遮住眼睛”,“他洁身自好达到不近情理的程度”[5]。他的坚定虔诚,表现出好的品质,是善的一种形式。

但克洛德毕竟是正常的男人,有着常人所拥有的情感。当爱斯美拉达出现时,他感受到爱的火苗在心头燃烧。为了爱,克洛德苦苦挣扎,他曾多次跪倒在爱斯美拉达的脚下,苦苦追求着她,不断发出“我爱你”的情话。

爱斯美拉达确实是美的让人着迷。她是位美丽的吉卜赛女郎,自幼被人拐骗,靠舞蹈行乞谋生。爱斯美拉达有着光滑的双臂,曼妙的身材,乌黑的秀发,加上温柔的目光,宛若天仙。这样美丽的人物,让克洛德无法自拔,在爱情面前,他试图冲破封建宗教对他的束缚,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克洛德对爱情是真挚的,就是这样一位严肃和虔诚的副主教,在爱情的冲击下,慢慢瓦解自己的固执,表现热烈的追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对爱情的执着,也是一种善的品质。

(二)丑恶的克洛德

性本善的克洛德,是一个博学之士,有着真挚的亲情和怜悯之心,对神职有着虔诚的心,在爱情方面,勇敢求爱并坚持到底。可惜,他的善良并非十全十美,其中夹杂着丑恶的内心,是个拥有双重性格、复杂的人物:他抚养弟弟长大成人,然而他采用宗教的严厉苛求来教育弟弟,向弟弟灌输灌输自己的无知教育,导致弟弟反而背离他的初衷,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他收养弃儿卡西魔多,而另一方面,他对养子卡西魔多态度粗暴,把他当作奴隶和狗来使唤。

在爱情方面,当他的爱而不得时,他因爱生恨,不惜用一切手段来迫害、恫吓爱斯美拉达。克洛德专情于爱斯美拉达的程度超乎他人,只是他不懂如何去爱。他最开始发现自己时刻萦绕着爱斯美拉达的身影时,他的选择是逃避,尽一切可能忘记她。他天真以为自己能够保持神职人员的禁欲主义,努力克制使自己忘记情欲,却不曾想到,长期压抑的情感一旦引燃,后果则是可怕的。他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热火,于是教唆义子卡西魔多前去抢走爱斯美拉达。他试图骗取弗比斯的信任,实行自己的卑劣计划,但看到所爱之人爱斯美拉达喜欢上弗比斯,并且将要与之发生关系时,克洛德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咬牙切齿,快速破门而出,举着匕首朝着弗比斯的心脏刺下去。

他无法理解爱的含义,认为只要使用自己副主教的权利,即使是错误地使用,只要把心爱之人关进监狱,用尽各种办法陷害她,就能够得到心爱之人的投降与屈服,结果仍然无济于事,他随后放弃自己的尊严,用自残和威胁的方式,作为最后对爱的挣扎,只为能够得到喜欢的姑娘。最终克洛德的罪恶目的未达到,却把爱斯美拉达送上了绞刑架。他由一个背叛宗教信条的爱情追求者,完全变成为肉欲狂、迫害狂。这种极端的感情和矛盾的冲突,终于使他丧失人性,成为丑恶的“魔鬼”。

二、克洛德形象悲剧原因探求

人在社会里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自然促进人的发展而专制封建的社会迫害人的身心,使其走向畸形。克洛德将自己的悲剧归结为“命运”。简单地认为是没有得到爱斯美拉达的爱,殊不知专制制度下宗教主义对他人性的扭曲,使他成为复杂畸形的人。造成克洛德悲剧的原因,除了有长期禁欲主义的宗教环境,还有自身的个人因素。但环境是最本质、最关键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雨果生活的年代,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中。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的搏斗。法国爆发大革命,从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830年热月政变,随着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的结束,君主专制也随之土崩瓦解。这样动荡的年代给雨果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当时的巴黎社会笼罩在一片黑暗迷蒙下,宗教势力的保守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昏庸带来了封建主义下的人性畸变。《巴黎圣母院》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而克洛德在当时是社会下存活的一分子,他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当时腐朽社会的那些社会性。

动荡年代同样带来文化冲击。早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对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与禁欲主义的打击是巨大的,人性解放浪潮一波波涌起。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克洛德作为神职人员,一方面博学多识,另一方面同许多数教士一样,禁锢自己的欲望,反而人性的欲求越来越激烈。神职人员本质上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拥有感情,拥有欲望,也拥有爱的感官。宗教知识不能满足生活的全部需求,即使过分的防守与要求,终究抵不过人的本性。爱斯美拉达引发了克洛德的人性,被压抑已久的人性试探着防线,最终人性的复苏冲破了神性的牢笼。

可是封建宗教专制主义制度扭曲了他的人性。这一时期的宗教神学走向没落,宗教中原本积极的方面得到踩压,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作用消失,逐渐转向消极方面。克洛德作为副主教,在封建神学的束缚下他的精神和个性受到极大的压迫。社会角色的定位要求他一方面要服从宗教的清规戒律,另一方面却又对人性中的爱情极其渴望,这使他受到了禁锢。于是他在虚荣心下既想选择宗教权力中的荣誉地位,又想在世俗环境中享受快乐。他想两全其美,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然选择权力,就再也无法选择情思之甜,可如果选择世俗的爱情,爱而不得又足以让他痛不欲生。可克洛德对爱情的欲望终究是强烈的,他一次一次地接近又一次一次被拒绝,但他永不言弃,作为上帝宠儿的副主教,为了爱斯美拉达,他宁愿下地狱。当他最终意识到宗教并不能使他快乐,也不能使他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时,前后两难的决定注定了他的悲剧。克洛德供奉的神职,造成了他过于强烈、过于露骨的兽性,而宗教的禁欲主义,由于违反人的自然本性,最终导致克洛德人性的扭曲与人格的变态。

(二)个人因素

环境固然重要,但个体的差异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与克洛德一样的同时代人物,都受社会的影响而处理着不同的人生结果。副主教克洛德的特殊地位,深刻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以至于宗教主义的压迫和迫害程度极深。不容忽视的是,克洛德性格的缺陷与自身无法摆脱的兽性也是间接导致个人悲剧的原因。

1.性格缺陷

克洛德首先是身为教士,而非人存在。他幼年时由父母决定献身神职,缺少父母的陪伴,造成爱的缺失;成为孤儿后照顾弟弟、随后抚养义子卡西魔多,都是单方面的付出爱,而后囿于单一、孤寂一生的教士生活,将世俗生活挡在视线之外,导致他缺乏正常的情感教育,同时他受到禁欲主义的影响,极端克制自己的世俗生活,排斥爱欲,这些都是克洛德自身的性格缺陷。另外,他“从未得到感情的慰藉,在他身上没有一种真正符合人性的价值观,这种缺陷、不完整的性格在他所处教会中被视为美德,他自己也一度感到一种虚幻的成功感”[5]。因此当他遇见爱斯美拉达时,心中涌起渴望爱的温暖,但由于自身有限的情感体验,爱情属于生命体验的盲区,克洛德对爱情的无知,求爱方式的粗暴恶劣,态度的错误,都使他求爱被拒。

他如此深情却又不明白爱是相互的,如此卑微却又残忍邪恶,性格缺陷导致克洛德使用威胁、劫持、暴力等手段索要爱情。目睹爱人与弗比斯约会时,不顾理性思考刺杀情敌,诬陷爱人落入地牢,借机要挟其委身于自己,最后将爱人送上绞刑架。爱斯美拉达当然会拒绝如此手段粗暴、不擅于爱的人,这些丑恶行为实际上也是将自己推向悲剧的深渊。

2.无法摆脱的兽性

克洛德的社会属性是一名教士,自然属性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男人。一位普通的男人遇到心仪的对象做出追求的举动是正常的,不管在心理还是行动方面都在以最佳的姿态进行追求。但在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泯灭人性的禁欲主义将克洛德逐渐退化成向人类原始之初的动物兽性。

他和卡西魔多等众人一样喜爱爱斯美拉达,而每位追求者的做法截然不同。丑陋的卡西魔多希望所爱之人幸福,将体内的兽性消灭,用最无私的方式默默付出、表达爱意,而克洛德释放内心的兽性,激发人性中贪得无厌的恶性,为了一己私欲占有爱斯美拉达。这是克洛德人性苏醒而无法节制的后果,他由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变成了一种迫害。

三、窥探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伟大,在于其始终贯彻人道主义关怀思想,对人类命运有着别样的关怀。他不断尝试用自己的创作去呼唤正义、感化社会,执着地为实现理想社会而探索着。雨果对克洛德复杂人性的描写,揭示了克洛德不仅是宗教势力的执行者,更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他是从宗教魔爪中向外挣脱的人性追求者。在克洛德身上,窥探了雨果肯定人性、呼吁博爱、弘扬理性的理想。

(一)肯定人性

十九世纪的法国,多样的思想、混乱的社会秩序将社会变得四分五裂。政治阶级与人民社会的斗争处于热化阶段。底层人民到处受到压制,农民被资产阶级剥削,个人自由也受到封建阶级的限制,思想方面同样被封建神学禁锢。有压迫自然有反抗,雨果在同情心下感受到人民生生不息的力量,对人性有着极大的肯定与希望。

而倡导禁欲主义的封建神学,对人性有着强烈否定,表现为封建神学对人性的扭曲,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对个人思想的束缚,反衬出肯定人性的重要性,因此这是雨果对宗教主义的一次关怀,是雨果人道主义的重要思想。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克洛德便是封建神学牺牲品。克洛德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注重亲情,重视深厚的兄弟情义,有着同情之心,然而封建神学把他卷进了无法回头的深渊,当遇见纯真无邪的心爱之人后,他的思想连着他的身体不断酝酿黑恶,在嫉妒心与毁灭欲的召唤下,他拖着爱斯美拉达,一步步走向深渊。封建神学铺下的黑网,紧紧缠绕着他的精神与个性,最终造成了他的毁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雨果时说:“说道人性,雨果的思想是一种极高尚的基督教思想,其宗旨就是重新树立跌倒的、被社会压垮跌倒了的扭曲了的人性,消除这种社会偏见、这种思想就是为被侮辱的和被社会所排斥的贱民恢复声誉。”[7]可以看出,雨果在克洛德形象塑造上的浓墨重彩,源于内心尊重、肯定人性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呼吁博爱

博爱,是雨果在克洛德形象上所展现的又一人道主义思想。正如斯温伯恩评价的那样“只有雨果可以无愧地接受人类最美丽、最仁爱的称号——同情之子”[8],雨果期待一个博爱美好的世界。《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克洛德有着对弟弟的关心,有着对义子的抚养之情,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描写其他人物的博爱,有真诚的友情,即在格兰古瓦和爱斯美拉达之间、在卡西魔多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有纯美的爱情,即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的痴情如一,还有雨果在作品里表现出对大自然和谐美好的自然情——德加里对主人爱斯美拉达的知恩图报。

雨果的博爱思想充溢着整部作品,爱的不同程度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作品中美好的爱遭到黑暗社会破坏后,其中的浓浓深情与意蕴让人沉思,这就是精神的力量。郑克鲁在一次评价里说道:“雨果制订了一套浪漫主义法则,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准则,抨击了黑暗社会的残忍,而已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9]。在同情中赋予博爱,呼吁人民关注爱。

(三)弘扬理性

封建神学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神性自然是社会选择的对象。而理性,却与神性之间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雨果基于对时代社会的反思,在《巴黎圣母院》中表达对封建社会制度精神的批判,倡导弘扬理性精神。

克洛德童年和青年期对知识科学有所追求,培养了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体现知识向上的学习态度,然而他被神学牵制,深深陷入炼金术的泥潭,沉迷于黄金世界,无法自拔,由此导致了他理性的丧失。另外,克洛德非理性的求爱过程,用威胁、暴力等方式索取爱,最终走向爱的反面。非理性造成的悲剧程度极高,因此雨果通过弘扬理性来表达自己的人道主义。在理性的指导下,雨果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层的腐朽和封建制度必然走向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结语

雨果对世界的热切心态,正是他的伟大之处。雨果对道德与美的追求,在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可望不可即,当下的失落与痛苦,也许未来会释然。他善于通过“夸大事物的比例,但不改变事物的本质”[10]来描写专制主义制度下文化人克洛德的人性扭曲,给作品染上一层悲哀的气息。虽然雨果的观点也有局限性,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堕落与时代的罪恶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而完全归于人心的善恶,把教育的力量看成绝对的、万能的,企图从人性中去追寻产生社会病毒的根由”[11]。因此,我们更加盼望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到来。

参考文献

[01] 王景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5(03):125-128.

[02] 汪莎.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美学特征[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112-117.

[03][11] 李鹏. 雨果文学思想新论[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3):104-109.

[04] 雨果.巴黎圣母院[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8-487.

[05] 余迎胜. 雨果的人道主义和对照原则[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21-22.

[06] 刘艳萍.理想中的痛苦渲泄——评“巴黎圣母院”的悲剧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2(04):48-53.

[07] 汪柳花. 敢于与上帝争夺爱情的女性——试析《红字》与《荆棘鸟》中女主人公的形象[J]. 长沙大学学报, 2013(01):120-122.

[08][09] 赵娜.论《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思想[J].文学教育(上),2016(01):28-29.

[10] 雨果.雨果论文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致谢

在这篇论文的完成之际,谨向给予我关心和指导的老师、父母、同学致以深深的谢意。首先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的指导对我来说受益良多,不仅为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对我在学业和生活方面表示关心,在此衷心感谢韩老师对我的教导!同时,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大家一起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最后,感谢答辩和评阅的各位老师,老师们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治学态度,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给予批评指正。

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084.html,

Like (1)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7日
Next 2023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