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流行语也随之更新变换,并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跟随着社会的变化,流行语也在不断的涌现新鲜血液或淘汰那些旧流行语。本文旨在从流行语的概念、形成、特点、变迁四个方面分析流行语,并借以流行语的分析来探讨流行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流行语 社会变迁 窗口 窥探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起到了交际工具的作用。存在与人们的交际中,生活在这个时空里,说什么语言,既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也反映着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变迁与现状。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流行语中窥探一下社会变迁的踪迹。
一、流行语的概念与形成
(一)概念
对于“流行”语文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广泛传播 盛行”的意思,那么我们日常使用到的流行语则是广泛传播且盛行的语言。《辞海》释义之一是 :“迅速传播并盛行一时 ”[1]。流行语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词汇的分类研究。我们生活中沟通与交流中要使用的词语涉及到许多,而那些成为流行语的词语,是在特定的时期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和范围内人们共同关注的事物。人们生活中经常所使用到的流行语都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流行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不同时期社会大众的文化意识、社会道德、价值观念都可以通过流行语这个社会见证者来窥探一二。流行语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言,或许仔细探究起来它们的成因与来源都是五花八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大范围的“宠儿”。《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认为,有些流行语的意思、声音、形体上附着风致与情韵,这些带有辞趣、充满智慧的词汇生命力会更强。[2]
(二)形成
流行语的形成是由语句或者词语构成。而在流行语中人们使用最多和最广的自然是由词语构成的。这些词语也可以再细致的划分为单词和双词。而流行语中的双字词的有些是由西方字母形成,也有的是中西“混血”构成的。用西方的谐音,中国的字词,也有西方的字母形状,中国的字音,当然也有文字与数字的相拼凑。
网络流行语在现代流行语中占据了绝大多数,那么我们今天就以小见大的通过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来看看整体流行语的形成过程。于根元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指出:“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部分汉语、英语词汇进行改造或加工,把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讲,网络语言将汉字、英文字母和数字杂糅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不少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但在网络中,这种语言却深受网民的欢迎”。[3]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咱们一起看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1、缩略词:
今时不同往日,从前故事是慢慢讲述,人们会静下心来享受一切,但随着工业革命,机器的盛行,网络的普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有着无形的力量在催促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人们总是形色匆匆,信息讲究的便是言简意赅。日常中大家在网络中沟通聊天的时候为了方便会用比较少的字符来传达信息,以此来提高上网交流的效率。为了方便使用,大家在网络上交流的时候不自觉的会将一些复杂较长的词语缩短或者省略。这样以来原本影响聊天速度的复杂原词就变成了具有新意义的流行语。像现在一些很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就是截取冗长的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拼凑形成的。OMG;就是oh my god(我的天啊)的简缩现在人们常常用于“发出感叹、惊讶”。BB:是baby (宝宝)的简缩。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许多流行语都是由两个原词语简缩拼接而成,比如“尬聊”指尴尬地聊天,通常是指双方聊天的时候,有一方是不会聊天,把话题聊死,使对面不知如何继续话题,场面陷入到尴尬的境界,但是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继续话题。这样的聊天模式便被网友定义为“尬聊”。出现这样的聊天障碍,一般就是一方没有心思在聊天中或者是另一方不懂得如何有技巧使聊天可以舒服顺利的进行下去。
2、谐音词:
谐音是利用人类在声音上的错觉这一特点人为地赋予原词语另外一个群众接受的新意思。我们在网络上沟通的时候通过键盘这个媒介,而键盘是由英文字母和数字构成。因而在打字的时候会有字母或者数字的谐音词语,网民常常用谐音词来表达意思。比如“IC”是代表英文“see”(是指我明白了,懂得了)“GG”(是指哥哥)“PFPF”(是指佩服的意思)。以及数字谐音:886 (是指再见,通常用作聊天的结束语),286(表示落伍)4242 (是啊是啊),1314 (是指一生一世的意思),520(是指我爱你的意思),778(吃吃吧,想要尝试,想要吃),555(表示呜呜呜地哭,是一个拟声词),666(表示牛牛牛,感叹很厉害的意思)。
还有的情况是网民在输入汉语的时候,为了追求方便快捷,由于输入法的原因,常常会打出一些与原本词语语音上相似的谐音词语。例如“同学——童鞋”“什么——神马”、“可爱——可耐”“稀饭——喜欢”、“悲剧——杯具”以类的错别字。被赋予了新意义的谐音词比原词更生动有趣,而在网络上中使用这类谐音流行语的多数是喜爱追求新奇事物的年轻人,因此奇异新鲜具有趣味性的谐音流行语就在充满年轻人的网络中逐渐流行起来。比如:童鞋(原词语是同学);骚年(原词语是少年);菇凉(原词语是姑娘);婊贝(原词语是宝贝);盆友(原词语是朋友);驴友(原词语是旅友)。
3、方言化: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而这些不同民族大约有130多种方言。即使在很久之前国家就开始倡导使用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着自己的方言还是对生活交流产生着影响,使得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使用到方言。也就产生了带有方言特色的流行语。如:源自闽南语的“菜鸟”是指新手,对于某一领域或事物还不熟悉的人群,“大咖”是指大人物,现已引申为在某个领域很厉害的人物。还有源自东北地区的“老铁”是指关系很好的朋友,在网络中被大家默认为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的称呼、以及“银”是指“人”由于许多喜剧明星都来自东北地区,使得许多的东北方言渐渐的被大家熟知 成为了流行语。现在社会中很多流行语都是融合了地方方言的发音。例如:融合了上海地区的发音的“木油”表示没有的意思。还有融合了宁波地区发音的“偶”是表示“我”的意思。
二、流行语的特点
(一)时效性
流行语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这些简短的字词中能够感受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感。各时代的流行语不仅思想内容有异,语言形式也或有所区别。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广泛传播使用的一类语言,在年轻人的群体中尤为明显。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流行语是可以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化和脉搏,让人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粗略的纵观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盛行的流行语,我国由刚刚取得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人们说的流行语有“主人”““土改”“赶英超美”“老大哥”“人民公社化”“上山下乡”“半边天”“恢复高考”“四个现代化”“粮票”“学雷锋”“小人书”“计划生育”“黑猫白猫”“卡拉OK”“下海”“上海冲浪”“下岗”“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与心态的改变,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也在改变如:“80后、90后”“以人为本”“啃老族”“剩女”“粉丝”“刷卡”“移动支付”等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行语的更替是迅速的,内容是丰富的,流行语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娱乐生活、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流行语的发展就是随着时代的脚步,之所以叫做流行语就是因为这些语言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人的更替而出现或消失。这也是流行语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时效性
(二)群体性
流行语的使用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而这个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的群体。这个群体则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社会特征的(如年龄、性别、地域、社会阶级、信仰、爱好等)而促成了流行语。流行语的地域性表现出人们对某些东西有着深刻固定统一的印象,导致这个群体内的人会对某些词语达成默认的统一,这些词语便在群体内高频使用,致使群体性流行语的产生。如,娱乐圈的流行语:,“炒作”“私饭”“代拍”“耍大牌”“狗仔”“小鲜肉”“绯闻”“打击盗版,保护正版”(现在人们的产权意识越来越强,但是社会上的盗版现象仍旧是屡禁不止,产权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都在日常的交流中不停的提到维护版权,于是“打击盗版,保护正版”成了流行语)。
又如足坛群体中的流行语:“消极比赛”“下课”、“假球”、“快乐足球”、“雄起”、“黑哨”、“官哨”(这一流行语是与“黑哨”互相区别的,由前深圳金鹏队的老板利焕南提出)、“摘牌”(则是指职业体育组织吸收挂牌的其他体育组织)、“联盟”、“不玩”(不久前有个别足球队老板声称“不玩”国足了,其实不是“不玩”,而是“玩不起”)。 还有就是我们作为学生最为熟悉的一些流行语,学生群体里也有自己经常使用的流行语“考公”“抱佛脚”“网虫”“老板”“枪手”等 。这些特定的流行语就是在不一样的群体生活中而衍生出来的。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郝德森曾提出描写语言变异性特点的概念系统。“其核心概念是‘变体’。‘变体’可以用来指称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变体’的技术性定义是‘一组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形式’。这里所谓‘社会分布’是指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一些语言形式的人”[4]
(三)娱乐性
日常生活中大家的娱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娱乐的目的是统一的,实现人的身心愉悦。在充满压迫感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通过有别于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方式来获得思想和情感上的愉悦。流行语的娱乐性特点,使得流行语的制造、传播的人群越来越多,从而充满了草根性越来越接地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带有娱乐性质的流行语成为大家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中的首选。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中介,流行语便成为了人们交流时的一点“小乐子”。这样看来的话流行语自然具有了娱乐性,各大媒体节目盛行的时代,特别是全中国人都会观看的春晚节目,经典台词几乎可以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迅速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在2009年的央视春晚中,由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携弟子小沈阳主演的小品《不差钱》中,台词“不差钱”“这个真没有”,“这个可以有”因小品的情节而充满了娱乐性,通过春晚这个广泛受众的全国性节目迅速成为流行的用语。这类充满着娱乐性质的流行语导致后来许多淘宝商家在跟顾客的交流中,经常戏谑地使用来缓解和安抚顾客的情绪。
(四)快速性
流行语的使用群体中年轻人占有着绝对的比重,年轻人追求时髦,标新立异,乐于创新这种心理当然也存在于日常交流中使用的词语上。年轻人不拘泥于词语固有的形式和内容上,他们倾向于将一些词语赋新的意义,从而使这些带有新意义的语言流行与大众的生活中。
咱们现在使用的流行语或者说是曾经作为流行语的一些词语,它们中的许多词语可能最初只是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而使得它们由非流行语转化为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天下,并且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使用,或许只是因为一些特殊缘由的触发。例如“做人如果没有梦想的 和咸鱼有什么分别”这样一句流行语源于2001上映的电影《少林足球》,电影是由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电影。影片中由周星驰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人穷志不穷的足球梦想家,在经历了一番磨练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少林足球队,通过坚持不懈和队友的帮助下取的比赛冠军完成梦想。咸鱼以喻指非常平庸的人,形容那些自甘堕落没有追求,不能搅动大风大浪的人。咸鱼在广东话中也有“死人”的意思,如今咸鱼也是带有浓浓的自嘲意味的流行用语。这样一句简单的台词却仍旧流行至今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励志与激励作用。一个词语由普通词语变为流行,一定是由某个特定的契机的引发的。但群众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则是决定它能否成为流行语用的关键。例如“犀利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杜拉拉升职记”、“网络春晚”、“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我劝你善良”、“蓝受香菇”、“躺着也中枪”、“盘他”、“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伐木累”、“与你无瓜”、“我太南了”、“giao”、“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买它买它买它”、“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些流行语就是因名人、名著、名剧的盛行从而流行起来的,也正是这些各种原因使得我们的社会流行语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流行语也在不断地更迭着。
新浪网在2017年出现了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为《在联合国“怼人”的副部离任惊动“正球级”》。标题中的“正球级”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中国我们的思想中对于官别级别是很讲究的,“正副处”“正副厅”“正副部”其至“正副国”的说法。对于全球的联合国秘书长这样的职位讲究的国人也为它安排了恰当的称呼“正球级秘书长”。“正球级”实在是一个新词语,充满幽默,听起来是十分诙谐的,自然也就成了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脉搏,记录时代点滴,反映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的确也正是当时的流行语。
三、流行语反映社会的变迁
(一)流行语的反映经济变迁
改革之初,“投机倒把”这类的词语在群众中还很流行,但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体户”、“万元户”、“小康家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讲四美三热爱、“迪斯科”、”、“中国特色”、“脱贫致富”、“一国两制”、“停薪留职”、“包产到户”、“四个现代化”、、“合资企业”、“改革开放”、“公关”,这些流行语更体现出了80年代中国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足。人民不再停留在追求温饱的阶段了,而是追求生活的多样化,个体的独立性。
(二)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
流行语它可能既属于新词也属于旧词,新词语是属于带有时代特点的新造的词语。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属于自己的新流行词语,当然也会有被时代的车轨淘汰的旧词。改革开放的40年以来中国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与新思想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中,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最好的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带有着浓厚时代特点的流行语自然也会变得不再流行。例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铁人”“同志”“土改”“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一穷二白”“短路”“瓜菜代”“搭错线” ,六七十年代的“不卷不要钱”“兄弟烫头么”“选调”“大串连”“脱了裤子割尾巴”“家庭妇男”“样板戏”“反修防修”“抓革命促生产”“批林批孔”“你有病吧”“早请示,晚汇报”“享受犯”“先治坡,后治窝”“- -颗红心,两手准备”“的确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八九十年代的“大片儿”“你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有事您呼我”“非遗”“下岗再就业”“上网”“三种人”“宰熟”“没事偷着乐”“乐呵乐呵得了”“地球村”“扫黄打非”“女排精神”“柏林墙倒塌”“味道好极了”“回归热”,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啃老族”“雷人”“累觉不爱”“土豪”“伤不起”“富二代”“蒜你狠”“人艰不拆”“两学一做”“大数据”“网购”“年度锦鲤”“佛系少年”“NO ZUO NO DIE”“神马都是浮云”“鸭梨山大”“有空来视频”“厉害了我的国”。看着这些不断更迭的流行语,自然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流行语不再是大众的“心头好”了。那么取而代之的自然是那些更能反映社会生活,概括性更强的一些流行语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都在变化着,那么流行语作为社会的反光镜也会不停的更新。
(三)流行语反映人们生活自由和随性
传统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受到挑战。
1、“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这样的一句流行语源于河南实验中学的一名心理老师。被大家调侃为“任性辞职信”虽然仅仅用了10个字来结束教师这份极具责任感的工作,但是由于这简短的辞职信一下子击中了大家心目中那份“诗与远方”的向往之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非同寻常的辞职信提醒我们生活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物质,轻易的向自己妥协。还应该时刻保持内外的满足与富足,让自己在这样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初心。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也反映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国家的富强,人们的经济水平不对提高,人们不再将温饱问题即物质生活作为全部,而是将对精神生活也同时重视起来,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双富强。
2、“你有Freestyle吗?”
“Freestyle”中文翻译为自由式,自选动作等。在嘻哈文化中则理解为即兴表演、即兴说唱的意思。这样一个存在于嘻哈文化的群体性词语在2017迅速成为流行词是由于同年一档火热的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在节目中导师吴亦凡在面对前来参赛的选手不时的发问道: “你有freestyle吗?给我来段freestyle!会freestyle吗? ”从此freestyle火遍网络,还入选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Freestyle的流行不也是在说明社会文化的变化么?嘻哈本是X贫民区街头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之所以可以在国内也流行开来,不也在说明人们可以坚定自我文化的基础上有一个文化包容的心,与其他文化交流借鉴并吸收有益的文化。
3、“一个亿小目标”
由著名主持人鲁豫主持的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的大咖一日行》曾邀请过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参加,节目提供了一个话题“许多年轻人想做世界首富”当时王健林聊到时说道“年轻人想要做世界首富是对的,但是我们可以先定个小目标,不如先挣个一亿”。这样一句访谈话语却在网络上迅速走后,而后被大家传播成为了流行语。但是成为流行语后的意思正好与本义恰恰相反,“一个亿小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说的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大众使用它含有着自嘲和讥讽的意思在的。那么王健林一句普通的采访话为什么可以成为流行?这样一句流行语除了显而易见的喜剧效果外,还有就是它默默的戳中了普通大众的痛点,这就是阶层固化与不平等之痛。对于王健林来说一个亿仅仅是一个“小”目标,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却是难以达到的“大”目标。X著名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主人公盖茨比就是一个无法跨越门第与财富偏见的普通人。他的家里每日都有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上流人士拜访,即使是这样也难以得到上流社会的真正认可和尊重。贫富差距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这也导致不平等成为时代的新热点。“一个亿小目标”同时也反映我国的政治生活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个亿小目标”同时也反映我国的政治生活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个简单的流行语不只是大家用来娱乐的一种文化,更是折射出我国社会需要做出的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公的再分配问题”。
语言是人类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内在思想的社会化。社会的某一领域新发展就会促进相应的新语汇,那么出现新事物或新关系时也必将产生新语汇。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语言始于社会并与社会共同发展。斯大林曾在195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将是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6]。社会语言学“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7]。
流行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其具有的通俗性与娱乐性使得流行语拥有了广泛的受众。信息时代大众为表达内心的复杂感受、情感的实际需求不自觉的成为了流行语传播中的一份子。社会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价值观的改变都被流行语记录和反映着。流行语也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道德涵养等变迁过程中最真实的记载工具。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0.
[2]宣晶.2019年这些刷屏的新词热词记录社会镜像和时代变迁_流行语 2019.
[3]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41.
[4]徐大明, 陶红印, 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62 .
[5]朱逸凡,张 煜.从新语·流行语看日本社会经济变迁[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
[6]斯大林. 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3.20.
[7]陈原. 社会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63.
致 谢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便是大学的尾声了。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关心,为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和报答他们!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