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端砚诗

摘 要

端砚诗歌是端砚的衍生作品,对于它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也使得两者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了解诗歌的大概,清楚诗歌数量、诗人群体、体裁;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学习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情感表达;研究诗歌的价值,有助于认识到端砚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和历史敏感度。而且还能使人对端砚文化和历史感兴趣,有助于传播和发展端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 端砚诗 艺术分析 价值

引言

端砚是中国十分有名的四大砚之一。它产自今广东省肇庆(古端州)的端溪一带。目前学术界中大多数学者认为,端砚最早出现在初唐武德年间。在唐代,端砚又名端州石砚、端溪石砚、端溪砚、端砚、紫石砚。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1]。端州之名,得名端溪,端溪之名得于端山。据《道光肇庆府志》记载:“德庆有端溪,以近端山,故名。流入大江,又以名江也。郡名端州,亦以此”[2]。又据《崇祯雄庆府志》:“亦名西江,以水自粤西来也。又名端溪, 本出肇庆,近于端山,故汉以名县,下流肇庆,故又以名江,犹南海大川称郁水也,,端州得名以此”[3]。端砚之名,源自唐代端州的端溪。清人唐秉钧:“砚以端称者为何?就其所产之处而名之也。此砚石,产于广东端州治高要县之端溪,故曰端砚。”最早提到“端砚”名称的是唐人齐己《谢人墨》:“正色浮端墨,精光动蜀笺。”正是端砚的本身特点和文化魅力所在,才能够让它流传千古,成为文房四宝之首,变成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诗歌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进而研究诗歌可以对端砚的文化、文学和历史起到一个扩大和传播作用,可以让更多人通过品读端砚诗歌去了解端砚的方方面面,感受端砚带来的独特魅力。

一、端砚诗概述

端砚诗歌是咏物诗的小众流派,研究的人也少,但是它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而且诗歌本身是描写端砚,把端砚的文化、艺术特点、历史、价值等等表现出来。既然是要了解端砚诗歌,那么首先要对诗歌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中包括诗歌的数量、诗人群体以及诗歌体裁。

(一)端砚诗数量

端砚诗歌到现在流传下来的一共有六十多首,可以说得上是咏物诗中的佳作。从唐代到近现代流传下来的诗歌都十分优秀。其中诗歌风格上律诗、绝句,五言诗和七言诗占的比重较大,古体诗也有几首。诗体大同小异,诗歌数量参差不齐、分布不均。不仅如此,诗坛上著名诗人留下的佳作,他们有的喜欢创作一个系列的诗歌,有的爱好一首诗歌。其中系列诗歌有的留下两首,有的创作六首,有的四首,还有的五首;而绝大部分诗人只保留了一首。不管是多是少,端砚诗歌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诗歌群体,在诗坛中留下了身影,同时带来了更好的诗歌体验和文化体验。

端砚诗歌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诗风形式多样,诗人写作风格不同,让人可以认识到小众诗歌,感受它的美好,同时提供更多机会去深入研究和探讨诗歌。即使端砚诗歌是咏物诗中的小众作品,数量少,体裁窄,不过它却是上乘之作,值得欣赏者细细品读。即便有诗人加工润色,也使得诗歌中的端砚迸发出自身特点和独特魅力。

(二)诗人群体

端砚的名声让众多诗人慕名创作,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美丽的诗篇。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端砚的特点和文化,在诗中留下端砚的痕迹。诗人们把赞美之情和理想志向寄托于诗歌,展现端砚的文化、文学和历史价值。端砚诗人群体中,里面既有许多人熟知的大诗人,也有不怎么听说过的诗人。他们分别是李贺、苏轼、齐己、王十朋、王迈、王庭圭、刘克庄、张九成、张扩、李石、李朴、杨亿、苏过、陆游、陈师道、陈宓、陈鉴之、周孚、郑魁、胡仲弓、赵汝燧、钱惟演、陶弼、萧立之、曾几、释德洪、吴士玮、李流芳、林大春、梁敏、程敏政、解缙、陈恭尹、屈大均、玉并、许传霈、张晋、汪志伊、林占梅、奕绘、黄任、黄宗羲、沙曾达和林英男。

诗人群体中有着不同时代的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各有各的特点,并且这几十位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端砚,通过对端砚的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对端砚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一些内心对自己境遇或是现实的不满、愤慨以及追求的理想和志向。正是这些诗人留下的端砚诗歌,为后来研究端砚及其诗歌的历史、文学和文化价值留下参考依据。

(三)诗歌体裁

端砚远近闻名,当时的诗人喜爱端砚,赞美端砚,有把自己所向往的,所想要的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此,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所以诗人们创作出不同体裁的诗歌,让端砚诗坛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大体上看有的诗人喜欢写五言律诗,有的写了七言律诗,有的是五言绝句,还有的是七言绝句。诗歌中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占了绝大部分的,这说明大部分诗人们偏爱这几个体裁,他们在诗中讲究对仗工整,格律严密,灵活轻便,同时又可以把自己的意念和感受融入诗歌中,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同时个人的风格也通过体裁展现出来,一些喜欢写景抒情,一些爱好托物言志,一些咏史怀古,还有一些即事感怀,等等。不同的体裁呈现出来的诗歌会有不同的效果,也会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另外,诗歌体裁不同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诗人的偏好,看出诗人常用的写诗手法。同样地,多样的诗歌体裁带来的多元的诗歌文化以及诗歌效果,这样创作的好处是可以让欣赏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认识和学习到诗歌的体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感情。

二、端砚诗的艺术分析

端砚诗大多数都是咏物诗。研究咏物诗中的艺术分析这一方面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端砚诗中的内容特色,是能够探究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一个途径,诗人在诗歌中采用的表现手法、运用的语言特色,都属于内容特色。端砚诗的内容特色,将会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这两个方面去阐述,进一步去研究端砚诗的内涵。

(一)表现手法

端砚诗的表现手法和大多数咏物诗大同小异。诗人们有的用直接描写,直接表达赞美之情,例如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此诗为一首典型的咏砚诗,诗人热情地称赞了端州砚石的精美之处,歌颂了端州石工高超的手艺,用浪漫的比喻、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采石、制砚的情景和所制青花紫石砚的精美[4]。全诗意境开阔,形象生动,造语奇妙,用典纯熟。首先诗中直接描写了端砚的质感、做工、特点;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采石工人的劳动,所以诗歌中的“踏天”,不是去登上高山,而是下到洞底,踏上了水中天。闪烁的灯光打在水面上,岩石的倒影则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一个天幕,倒影就像一片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然后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就像“暗洒苌弘冷血痕”这一句,这写的是紫石上的青花。就像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5]。还有“孔砚宽顽何足云”,与孔子有关,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有的人采取尼山石作为砚,借以“尊圣”。然而这种端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李贺的这首诗里主要写的是端砚;端砚的使用,肯定离不开纸、笔、墨。特别是墨,所以写诗也会提到。虽然它们是端砚的陪衬的,却衬托出了独特的美。全诗一句跟着一句,一直停不下来,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诗人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和苏轼等也写过端砚诗,他们在诗中也运用了不少表现手法,比如寓情于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端砚中。通常很直白地描写端砚的特点、制作工艺、用法,让人对端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在这些内容中隐晦地透露出诗人的感情,包括对端砚的赞美、称赞做工技艺的精巧、喜爱端砚、表达自身的理想志向、对自己仕途或是境遇的不满或是愤慨。另外诗人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端砚呈现地更加活灵活现,也使得诗人可以倾注在诗歌中的自己的真实想法。除了这些,诗人们还会通过端砚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体现出端砚的优点,从而达到写诗目的。

大多数诗人也喜欢在诗歌中加上一些典故,表达诗人的愿望或者情感,展现出词句的含蓄,意境的内涵与深度。运用典故可避免直白,还可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有的诗人用典恰当、巧妙,可以使诗歌形象生动、简洁含蓄、表达更加优美,情感更加丰富,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有,诗人们为了能在诗歌中可以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典故,有的是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有的是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还有的是内容简洁精练,内涵丰富,等等。用典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并不陌生,很多时候都会用到。端砚诗歌中用典,既实用又提升了诗歌的内涵。

另外,端砚诗歌既然是咏物诗的一种,那么就会有情感表达。咏物诗中抒写自我,寓情于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借物抒怀,以物明志;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等等。诗人借助端砚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表明自己的志向或是理想。诗歌的情感表达,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创作诗歌的重点。情感表达能够将诗歌中隐含的内容呈现出来,同时让他人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与他们产生共鸣。情感表达是端砚诗歌的一个重要部分,为诗歌锦上添花。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有不同的类型,像有的诗人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会把一项物体比作他人或是自己,从而在描写物体时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渴望融入进去,使得物体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这类诗歌有的风格轻倩流美,情思婉转,有的呈现出感伤和淡泊两种不同色调。有的诗人喜欢抒写自我,寓情于景,通常是借助物体抒写自我的感受,他们由于痛苦的现实,一直无法实现的政治抱负,空有一身才华无法施展,便将痛苦转向了自身。以一种反常变态的表现形式抒写出来,也在荒凉中寻找别样的色彩,在死寂的事物中表达生命的活力。有些诗人运用借物抒怀,以物明志的方式去表达,有着关心自己的理想,抱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先是借物抒怀,接着表明自己的志向。总之,诗人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咏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内心的强烈感情。还有的诗人喜欢在诗中采用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的做法,把自己想表达的道理放到吟咏的物体当中,而且物和理结合得浑然天成。诗中字里行间的幽默和严肃,充满诗情与哲理,借物写人,阐述道理,耐人寻味。

(二)语言特色

端砚诗歌的语言特色各有千秋,不同的诗人会运用不同的语言特色去描绘诗歌。大部分端砚诗歌的语言都是运用白描的方法,直接书写端砚的特色,语言平淡,质朴。不加修饰,语言基本上是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让人读起来舒服、明白。有的诗歌语言是清新自然,读起来显得新颖,不落俗套,让人朗朗上口。有的诗歌语言则会用上少许的色彩,显得词藻华丽,文采动人、奇思妙想。诗人采用这般妙不可言的语言,便能够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梦幻般的奇境,让人似真似幻。还有些诗人喜欢运用含蓄的语言,诗歌内容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诗人在诗中抒发情感或表达某种想法,经常点到为止,不会多说一字,这样便能引起读者好奇心并与他们产生共鸣。有些诗人写得很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这样用简洁干净的语言能清晰明了呈现出端砚的独到之处和诗人的意图。另外,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于是诗歌语言也就不同,比如苏轼、陆游、李贺、钱惟演、黄宗羲的端砚诗歌语言特色各不相同,在诗歌中都凸显了他们各自的风格,表达了不同的志向和感情。

(三)情感表达

端砚诗歌既然是咏物诗的一种,那么就会有情感表达这个内容。咏物诗中抒写自我,寓情于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借物抒怀,以物明志;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等等。诗人借助端砚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表明自己的志向或是理想。诗歌的情感表达,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创作诗歌的重点。情感表达能够将诗歌中隐含的内容呈现出来,同时让他人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与他们产生共鸣。情感表达是端砚诗歌的一个重要部分,为诗歌锦上添花。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有不同的类型,像有的诗人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会把一项物体比作他人或是自己,从而在描写物体时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渴望融入进去,使得物体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这类诗歌有的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有的呈现出感伤和淡泊两种不同色调。有的诗人喜欢抒写自我,寓情于景,通常是借助物体抒写自我的感受,他们由于痛苦的现实,一直无法实现的政治抱负,空有一身才华无法施展,便将痛苦转向了自身。以一种反常变态的表现形式抒写出来,也在荒凉中寻找别样的色彩,在死寂的事物中表达生命的活力。有些诗人运用借物抒怀,以物明志的方式去表达,有着关心自己的理想,抱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先是借物抒怀,接着表明自己的志向。总之,诗人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咏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内心的强烈感情。还有的诗人喜欢在诗中采用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的做法,把自己想表达的道理放到吟咏的物体当中,而且物和理结合得浑然天成。诗中字里行间的幽默和严肃,充满诗情与哲理,借物写人,阐述道理,耐人寻味。

  三、端砚诗的价值

端砚诗作为端砚的衍生作品,又得到不少诗人的创作与传颂,不仅留下了可以研究端砚的材料,也留下了不少可以流传后世的价值。端砚本身具有历史,不管是文化上的历史还是时间上的历史,或是其他方面的历史,都能够去了解,去探究。想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端砚的种种知识,端砚诗作为史料,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同时端砚诗也是一种文学作品,端砚是一种文学工具,两者对文学都起到不小的作用;同时端砚及其诗歌的文学价值也体现出来,方便了解它们的文学性。

(一)史料价值

端砚诗的史料价值正是从端砚本身和诗歌在后世的流传中体现出来。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和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本身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很多诗人慕名创作的主要原因。从端砚衍生出端砚诗,诗歌中的文化、内涵,都体现出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同时诗歌是历史上的瑰宝,从诗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历史的悠长。

端砚诗的史料价值可以说是间接地扩大了端砚的名声,进一步宣传了端砚的历史和名声。端砚的历史远近闻名,诗歌的创作使它的名气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端砚的历史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后人了解端砚诗,首先会被诗歌内容所吸引;接着会主动了解诗歌的内涵;再联系到端砚的文化、历史;然后深入探究更多的历史记忆,文化历程,进而对端砚有一个系统的,深刻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诗歌来了解端砚的历史,拓展到端砚有关事物、地方的历史。端砚诗歌对端砚的传播与推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的历史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对端砚有着特殊的意义,端砚成就了诗歌,流传的历史才能永恒。

端砚诗歌是端砚的衍生作品,同时也是文学作品,属于文字史料中的文学史料。虽然端砚诗歌中的内容会带有一些诗人的主观想法,但是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端砚的文化和历史。通过端砚诗歌的内容,反映出端砚本身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踪迹,从而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诗歌去探讨端砚背后的历史,从出现到使用再到名声大噪,这中间能够挖掘很多有用的东西。端砚诗的史料价值给端砚带来了研究自身历史的机会,让端砚历史能够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有了端砚诗,有了更多了解端砚历史的机会,同时可以学习端砚的相关知识,它能够吸引人们主动去关注端砚,顺便对端砚的发源地的历史产生兴趣。这样诗歌作为研究端砚历史的重要史料的作用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端砚诗歌是文学作品,文学和历史也有相似的地方。端砚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资料,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虽然端砚诗歌里面诗人的主观情感比较强,有些内容也是虚构的,但是总体来说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端砚的特点,从中窥视端砚历史的轨迹,感受端砚在文学史上乃至历史上留下的身影。史料价值是端砚诗歌一个颇有意义的价值,它是认识和了解端砚历史一个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以诗证史的完美体现。同样地,把诗歌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这样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端砚历史,间接提高了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了史料证实的基本素养。端砚诗的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有了这种史料研究,端砚的历史也会被更多人知道,端砚的文化能被更多人了解,端砚诗歌也可以被人熟知,是具有很大历史意义的。

(二)文学价值

端砚诗是端砚衍生出来的文学作品,诗歌对于端砚来说体现出了很多的文学价值。端砚诗歌中的文学价值展现出不同诗人的重要的思想和精神以及端砚独特的魅力。诗歌的文学价值对于内容的质量,风格的审美、诗人的思想、核心观念等,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出诗歌内在艺术和积极意义的影响,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端砚诗歌作为诗坛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直对端砚的发展和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每一首端砚诗歌中,里面有着端砚散发的古老魅力和蕴含的文学气息;诗歌中也表达出端砚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同样地,端砚诗歌是端砚的衍生作品,因为诗歌内容、端砚本身的作用与价值,包括文化活动中的写字、绘画等需求,而产生并显示出自己独有的优势,与其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在端砚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长河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积淀了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端砚文学文化乃至中国的文学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端砚诗歌的文学价值,一般会体现在文学传播和推广上。端砚诗本质上是文学产品的衍生品,端砚及诗歌把里面蕴涵的价值与品质都呈现在当时,流传到后世。诗歌成为咏物诗坛上一个特别的类别,为咏物诗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同时诗歌也让端砚在文学和文化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其中的文学能够更加在文坛和诗坛上久久流传。另外,诗歌中的内容反映出诗人极高的审美眼光、极深的思想情感;传递出的核心价值理念无不展示出其价值。端砚诗是端砚的文学作品,而端砚的文学性又透过诗歌体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才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学价值。

 四、结语

端砚诗歌是中国诗坛中的瑰宝。研究端砚诗,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端砚,了解端砚,爱上端砚。端砚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文学工具的重要组成。诗歌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也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平台。端砚诗的研究,是对端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讲究要继承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历史,这些都可以在诗歌中找到。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珍宝,代表着文化和历史不断延续。另外,研究端砚诗歌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同时也将精神、文化、历史连接在一起,创造更有魅力的产物。同时,研究端砚诗歌既是了解古时候人们对端砚的认识和态度,也是对现在端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研究诗歌就像是一场文化与历史的探索之旅,在其中不断寻找诗中隐藏的深意。端砚诗歌与端砚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里面的内容是由文化和历史的呈现出的。研究端砚诗歌,端砚的种种优点也会被发掘出来,诗歌的流传度也会更加持久,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肇撰. 唐国史补[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2]屠英、江藩.道光肇庆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2003.37.

[3]陆鏊、陈煊奎.崇祯雄庆府志[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31.

[4]庄周. 庄子[M]. 长沙:岳麓书社, 2016.

[5]俞伯平.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121.

论端砚诗

论端砚诗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9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9582.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9日
Next 2023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