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城市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三次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化、提升、带动作用,而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又有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是存在城市产业结构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大量劳动力与工作层次所需不对应等情况。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城市化和第三产业间的相互关系。由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各自的定义、相关理论及一般演进规律展开,论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关系。其中又分别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来论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优化和提升来论述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互关系。以下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城市化含义第三产业含义
城市化演进规律第三产业演进规律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河南省实例
第一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1.1城市化
1.1.1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近年来社会和各方学者热议的话题,与社会、管理、经济、城市规划等学科息息相关。
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由于经济专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村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过程。
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各学科对城市化的含义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二是空间城市化。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转变。三是乡村城市化。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变换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
1.1.2我国城市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
1.2第三产业的含义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xxxx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进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基础
2.1城市化的一般轨迹
对于城市化的一般轨迹,不管是站在城市规划或是其他学科的角度,最著名的莫过于诺瑟姆曲线了。诺瑟姆曲线是由X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研究发现的。
诺瑟姆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二是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但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交通便利后,许多人和企业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三是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和发展速度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和高知识密集产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类型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的高度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高效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次产业或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分布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分布将增加。
库茨涅兹规律。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第二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而该产业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总的来看是上升的。
综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茨涅兹规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这样表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样,第一次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和占有的劳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第二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升到稳定乃至缩小,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最庞大的产业。
第三章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互关系
3.1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结构演进通过影响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从而改变了生产、生活的空间分布状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产业结构通过改变人力资本结构影响城市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也逐渐向专业化、高级化发展。各种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聚集,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经济资源向城市的聚集,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力量。
产业结构演变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城市化发展。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必然。在工业化进程中,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工业和服务业中,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3.2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城市化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劳动力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城市化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使农业劳动工具有所改进,使劳动技术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变。
城市化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城市化使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加大了对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须的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此类设施的兴建,将会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诚实化通过消费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多,扩大了城市中的消费市场的规模,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兴起,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四章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上文不难发现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城市化与三次产业中的大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
4.1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中大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高就业弹性,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更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化的内涵。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大机器工业生产分工带来的原料、产品、市场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交易费用。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口质量,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城市化内涵的发展。

第三产业为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提供了条件。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及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是生产从城市向边缘地带转移的前提。第三产业越发达,城市经济的扩散范围越大,城市对周边的影响就越强烈。
第三产业中的新经济成分为城市化提供新的动力。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经济结构中新经济成分的作用日益彰显,对城市化的作用力正逐渐增强。新经济成分是指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会展经济等。新经济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经济成分多元化、产业发展科技化、生活环境生态化等,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变相地增加了城市的供给。
4.2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优化和提升
城市是聚集经济的产物,同时城市的聚集效应又为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化的载体和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非农业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不断攀升,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不断扩张。
城市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具有集聚的特性,而城市具有经济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特征,适合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过程引起生活方式市场话变动,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市场条件。第三产业自始至终就与市场交换相联系,这是由服务产品在需求结构中的地位和服务产品的非实物性决定的。城市生活方式与非农业生产相联系,因而与市场交换方式相联系。就此而言,城市为第三产业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发展土壤。
城市的聚集规模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规模。由于资源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规律的作用,使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有不同的规模和类型。而城市的类型和规模会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容和规模。
第五章河南省的实例分析
5.1存在问题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但是,城市化进程则与经济增长有较大偏离。
一是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虽然1990年代以来河南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幅达到了112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却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二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与产值比重不协调,就业容量显著偏小,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就业比重将增加0.1752个百分点,而河南的同一指标值则只有0.1580,这说明河南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偏小,这也是其就业与产值比重不协调、就业不随产值同步增长的原因。
5.2相关建议
关于科学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必须兼顾产值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二是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更要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增加劳动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门的比重。
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趋加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定义及理论出发,浅谈了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互相关系。最后举出河南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作出的两点建议,是对前文的内容作一个实例补充。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本次论文的书写,我对城市化和第三产业间的关系有了大致了解,也从另一个非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秦翠兰、申海成.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影响的实证分析[J]2006
[2]赵雪雁、林曼曼.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2006.09
[3]何文举、欧阳漂漂,汪颖.第三产业发展对湖南城市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2013.08
[4]马玉香、刘旭玲,张军民.新疆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2008.04
[5]冯淑玲.论四川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J]
[6]杨胜刚、杨建模.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J]
[7]潘筠川.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J]2002.02
[8]曹飞.陕西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2012.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