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示的当代性探索

民族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它独特的内涵特征与精神,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图示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美术中,有着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格。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弘扬本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责任。本文结合姜吉安的

  引言

  艺术当代性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力,它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艺术不断自我变革与自我拯救的一种文化本能。可以说,具有当代性价值的绘画艺术,超越一切现实与历史上的先验意识,特立独行,彰显出独特的精神容量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原创力、学术性、探索精神,而不是恪守祖宗遗训,遵从既定的审美模式以及笔墨评价体系;在作品内容上,具有当代性特征的绘画艺术,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当代人的思想以及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它能赋予艺术更宽阔的表现空间。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定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而中国传统的民间图示,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示体现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艺术创造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其人文价值意义重大。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图示特征进行解读与再创作,是现代美术中主要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1.2传统文化传承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责任。对于现代的美术从业者而言,如何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图示元素良好地应用在现代美术中,是每一个现代美术者应当考虑的问题,而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每一个美术从业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弘扬本民族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守旧和恪守的继承,是既要传承也要开拓的创作思路。传统的并不是通通可取,也不能片面表象的传承。
  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传承民族传统,了解传统图示的由来、象征寓意,在其基础上重新提炼、加工、或是重新排列组合、加以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图示运用到诸多创作领域。当下很多创作为了赶应“民族风”的创作风潮,盲目粗糙的收集一些民族元素生硬的加入现代美术,其作品自然也是粗糙没有灵魂。这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传承民族传统,有点像哲学中常提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挖掘现代美术可用的民族传统元素,但又不能片面的生搬硬套。譬如一个简单的传统图示样式,要知其来由、所表寓意、又加以现代化的抽象概括。从表现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内涵深度的传承开拓。

  二中国传统图示的象征寓意

  2.1产生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例如: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

  2.2特征表现

  (1)历史性: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彩乐段。过去,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国优秀人才;如今,闪烁着人文理想光辉的中国传统文化,哺育新一代中国儿女茁壮成长。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
  (2)自然性: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3)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质朴无华;务实避虚的精神;反本追远的气质,和浸染了“乡土情结”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后世所传承和流传下去。

  三中国传统图示再创作带来的问题

  3.1传统思维束缚严重

  由于我国早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我国艺术事业的起步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韩国,都落后了一截,且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国民受到传统思维束缚较为严重。在很多艺术作品的展出和创作过程中,或许在欧洲国家一件十分普通和常规的艺术创新作品,在早期的中国就会被国民评价为“不堪入目”,“艺术创作手法过于大胆”等。这些都是我国国民包括了艺术美术从业者在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和文化熏陶下,受到了传统思维束缚,而对艺术创新有接受度低,难以接受等问题。
  艺术创新是基于原有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的艺术氛围,艺术热点,艺术表现形式,对原有的艺术创作形式进行改变和变革,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与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我国在艺术创新的路上虽然起步有点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观点的较为传统,在很多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接受、认可方面,接受得较晚。如,80世纪在日本、欧洲各国开始流行以人体为艺术表现的唯一载体,以人体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和创造,这一点,在当时的欧洲国家和日本都很快流行,并且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就中国而言,对于人体艺术,和基于人体进行艺术创作这一点上,直到90世纪中期,中国才慢慢开始允许有关人体的艺术作品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大众的审美观和接受程度也并非欧洲国家那样思想转变快。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中国女性的侮辱,对艺术事业的不尊重。

  3.2同质化严重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艺术创新方面有着重大的突破和成就,但是由于欧洲国家早期的艺术文化的植入,加之,我国早期大量的艺术行业从事着、深造者都是远赴法国、英国等早期艺术发源地进行学习和留学。
  因此,当我国真正开始大力发展艺术创新行业时,所处艺术创新行业一线的从业者,大多都是国外留学回国的海归人才,其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国外艺术素养,反之,却对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存在艺术思想滞留、艺术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脱节的问题。这便导致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传播的艺术思维中与国外的艺术创新思维大同小异,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同质化问题的产生。

  四提升中国传统图示再创作的措施

  4.1打破传统思想禁锢

  通常所讲的艺术创新,没有哪一种创作方式比哪一中创作方式更高雅,要结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准确辨别创作方式的条件与类型,努力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模式,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艺术创新也是这样,因人而异。每个人表现出的艺术创新效果都应该蕴含着各自的特色,艺术美术从业者的任务就在于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特色与国外先进的、流行的艺术元素,创作出好的、令人耳目一新,但又不失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图示的当代性探索
  如上图4-1中,该幅作品为“梅开半树半开梅”,如中国典故之中所说“梅开半面”,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梅开半树半开梅”该幅作品体现出用视觉去凝固日常悖论的语意状态的创作手法,其中,所涵盖的是人的经验、社会共性,以及对经验的反思、更新,甚至是知识颠覆,其是“经验与反经验”的思想体现。

  4.2深入认知和挖掘传统图示

  把有实际操作经验和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的人才聚集起来,深入认知和挖掘传统图示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深入学习传统图示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加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了解传统图示文化的创作方式和方法,大力培养人才向国际化发展,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为我国,深入认知和挖掘传统图示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打下扎实的基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弘扬、开拓民族文化、是每一位创作师的责任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广博厚重,中国现代中大量丰富的图示纹样,更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国家,我们只有维护好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在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对中国的传统图示进行再创作研究,发掘中国传统图示在现代美术中、在现代美术中的应用方式,找到如何展现出中国传统图示的特征,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4-2是名为“两居室”的现代美术创作作品,“两居室”将中西不同的艺术方法论汇集在其中,将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嫁接在最基本的日常元素中,以此找到其“待定状态”的艺术。“两居室”将光影的空间逻辑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一步使得“视错觉再现”把“现实”进行同化。

  4.3弘扬中国传统元素的图示意义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拥有着悠扬的历史文化,而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都蕴含着许多艺术的气息,对于美术从业者而言,只有良好地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运用到现代的创作中,更好地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才是美术从业者应当注重和考虑的。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教学知识的传统解释并灌输,很难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更别说了解和爱,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老方式去教育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去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图示的文化。我们应该积极的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中国传统图示的文化也时代化,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什么是中国传统图示的文化,以及保护中国传统图示文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中国传统图示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在新一代的青年人中传承和保护下去。

  4.4建立多种艺术创新方式

  随着国内创作、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风”、“民族风”的创作风潮悄然兴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作也逐渐兴起,具有先见卓识的创作师们,挖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图示,结合现代美术,既为创作开拓了新思路,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创作师们大胆创新的讲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图示融入现代美术作品。在创作的各个领域都有较为优异的成果。除了视觉传达方向,环艺创作领域对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图示运用到创作中也有良好的展现。如创作师大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图示、纹样结合到现代家居创作展示创作当中去。在当下中国的生活方式逐渐消退,中国传统文化地区城市化、汉化的大背景下,很好的传承保护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下不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广告、招贴、包装、交互、环艺、工艺品等等诸多创作门类,都有列举不胜的结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图示的优良创作作品。
  同时,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各个方面和方向,用透射传播体系的立体模式,建立对中国传统图示文化传播的特有体系。通过当下流行的互联网传播的模式开展新一轮的传播。通过用户关注度高的网络媒体资源,例如利用微博,博客等沟通渠道广为传播。另需引起有话语权的网站的关注,例如地方XX网站,特别是有建立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让其加以传播使得大众认识到中国传统图示文化的重要性。让市民能积极参与中国传统图示文化的保护行列中。
  而艺术创新者更要在中国传统元素的图示中提取独特元素,通过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的性能,也可以成立影视作品等。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其创作过程,可以很好地将中国传统元素的图示的核心价值完整的展现出来,并能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元素的图示的成果,有利于与群众互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结论

  本文根据中国的民族文化,结合中国的传统图示特征,充分地提炼出有价值的艺术元素,与现代现代相结合,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图示的艺术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出相关的现代美术形式和传承的重要性。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开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示意义,做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创作是每一位创作师的责任使命。我国要发展自己的艺术创新模式,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专业人才,建立中国独有的艺术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贴上中国独有的标签。而中国传统文化广博厚重,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示中,无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远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发扬的方面,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国家,我们只有维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马婷婷.08奥运文化视觉形象系统的符号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雷雨.浅析中华民族色彩审美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钟玮.中国民间传统图案的审美内涵与现代设计[D].苏州大学2008
  [4]袁云丽.传统文人画的基本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
  [5]郭晓节.论书法的传统审美与流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9(09)
  [6]李娟,吴磊.图形符号的文化特征认知[J].包装工程.2009(03)
  [7]袁恩培,何明.论中国艺术设计之中庸精神[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8]刘军.“传神论”美学思想对标志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8(08)
  [9]戴鹏.浅议汉字符号的视觉传达及文化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03)
  [10]李中元.论中国旋涡纹样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运用中的装饰意味[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4)
  [11]陈晓迪.食疗类本草古籍的历史考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12]张兴华.中医术语隐喻研究[D].湘潭大学2008
  [13]颜兰华.中国传统图像艺术与现代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29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6月3日
Next 2021年6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