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银河公园景观视觉舒适性因子的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人类日常活动的开放性共享空间。由于人的活动是形成空间的基本条件,空间的质量会对于人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之中的重要元素,一个城市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来展示城市本身的特色风貌。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于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道路、水系、绿廊等要素之间存在的开放性空间实体,是城市居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场所,为大多数城市居民服务;它也是人类与自然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人能够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感受自然、体会自然。除此之外,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场所。由于起到承担城市的主要活动和多种功能的作用,它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X著名的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间[1]。

1.1.2 舒适性

舒适性是一个不可定性的概念,其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受。由于个体通过感知觉对外部景观环境空间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不同,产生的舒适性的评价就不同,人的主体评价能够对于舒适性产生较大干扰和影响。其包括情感诱导性和功能视觉性两个方面,所谓情感诱导性是指人们的主观情绪会对于舒适性评价产生的干扰;功能视觉性指的是所观察的视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的心理、生理的平衡状态。在于本文中,基于视觉评价原理将舒适性定义为空间、色彩、植物、水体等外界视觉刺激所引起的生理与心理的愉悦平衡状态[2]。

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舒适性评价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在于相关的领域比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方面都有过一定的研究。也由于景观的综合性因素,对于影响景观环境的舒适性影响较多。在于视觉方面依赖于对视觉的吸引机制和视觉吸引要素做出研究和评价,才能够得出相关的景观视觉舒适性较为客观性的结论。

而视觉舒适性这一概念,强调视觉感知作用下的人们的主观感受。由于视觉感知在于感知觉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进而影响到其他的感觉舒适性。视觉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多为色彩、光强、尺度、造型形体等相关要素。在于研究上多应用精密的电子传感器、眼动仪等辅助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借助于图片中的相关要素的提取利用图像采集装置,以构建数学分析模型的方式进行量化研究。

影响舒适性的相关因子,在于由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因素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相关变化舒适性相关因子,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吸引的相关要素的分析判断舒适性主要考虑到人们的主观感受关于舒适性设计上的研究主要在于几点,舒适性的环境研究内容包括生理上五官感知的空间状态,建筑物的集成状态,绿地、植物、水面、土壤一些与自然共生的相关因素,地区历史文化等等的意向[3]。由于舒适性主要考虑到人体感知的积极评价,以人的体验过程作为评价标准,所以视觉上的舒适性除外部物理因素的刺激性作用,也包括人的心理因素。

(1)光照环境

在于场地的光环境对于场地游客具有相关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光照强度对于人的视觉舒适程度具有较大影响,在于光源充足的环境中人的情绪正向性要比在光源缺失的环境中要高。正如晴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和阴雨天光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人的视觉刺激作用是不相同的。一天以内,太阳的高度角的不同会在一天内的不同时段对于人们视觉影响也不相同,例如早晨、中午和黄昏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所导致的阴影变化和光照强度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心理感受。

在于室内环境发现光照强度位于一个阈值之内,对于人的视觉刺激都在一个较为舒适的范围内,但是超过某一个阈值之后,会对于舒适性评价产生消极的影响,人的眼部能够接受的光照刺激在于一个可以接受的阈值范围内,过强的关照会对于人的舒适性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4]。

(2)温湿度

人感知外部环境的相关要素中,人对于温度湿度的感觉较为敏感,人的着衣量在感知温度层面上的影响较大,其次风速以及风向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能够产生对于人的感官产生影响,风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和空气的对流,风速大时,即使空气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较大的气流速度也会加快人体热量的蒸发,从而增加人体舒适度。另一方面,不同的风向和风速可增加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人体舒适度。一般来说相对湿度条件下(指空气的潮湿程度),就是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70%时人们的感觉。在实验测定中,人体舒适的环境条件下的相对湿度为45%~65%[5]。

(3)空间尺度

空间的尺度因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人的视线往往会对于视觉开阔、体量较大、视线通透的空间做出积极的正向反映。而对于体量较为狭小、视线受阻的空间上往往做出消极的情绪评价;而且人们对不同距离的景观有不同的感受,人眼能够感知景观具体细节的尺度在于100到200m[6]左右,超过这个临界值人对于景观细节部分的认知会下降,在于100m以内,人的视觉作用能够认知者的景观,导致人们做出主观上的评价。而在于50m尺度上的景观,易见性和清晰度越高,能够强烈的刺激到人的视觉感受,观察景观的各部分细节,从而刺激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产生愉快性和舒适性。

(4)植物

植物元素在于景观园林视觉评价作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植物的各项指标属性是衡量视觉评价质量优劣的直接指标。首先在于植物的配置形式以及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其次为植物季向上的变化导致的植物色彩的变化,同样植物在于空间的层面上能够起到限定空间,标识空间的作用,而一个景观场地内部景观环境的好坏最为直接的评价标准就是场地内部植物种植的优劣程度,在于视觉评价理论中,对于植物美感的评价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命题。

(5)水体

由于城市公园中水体是一项必有元素,水体元素不仅仅在于视觉层面上影响道路人们的舒适性感觉,在于生态层面上起到调节小气候平衡,恢复场地生物多样性。其次水体的质量,水生植物的生长状态、水生动物以及依赖于水生动物存活的物种对于人们的舒适性程度上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对于生态条件较好的环境做出正向性的评价。

水面的大小开合程度,以及水岸空间的亲水性上是一项对于视觉舒适性评价很重要的影响因子。水面开阔,人的视角不受限制,人在于一个视线开阔,色彩柔和舒适的环境中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舒适感;反之,水面狭窄,反射周边的建筑物以及植物的枝干部位,存在的杂色较多,对于人的视觉感官上具有扰乱和刺激作用,人的主观性评价也会变低[7]。

(6)建筑物的集成状态

建筑物的不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会对于人们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建筑的功能结构、质地样貌、形式和材质都会对人的视觉产生相关的刺激作用,在建筑物外部视线和在建筑内部的观察视线上的不同,建筑物的数量上,以及建筑物的尺度,距离观测点的距离都会有对于视觉舒适性上产生影响。

其次建筑物距离人观察点的距离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这一点于空间尺度要素相类似,不同的是建筑是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实体而存在的,人的心理认知都会对于固定的建筑产生一定的刺激感,刺激感的强烈程度与距离呈现明显的关系。较近距离内的建筑由于人眼视角的原因,建筑细节和一部分的元素呈现在人的眼中,评价缺乏整体性,只能够将建筑与周边视域内的环境结合评价;中近距离内的建筑,能够清晰的辨别整体的特征,对于周边的环境而言,人会做出一个整体上的评价;而更远距离的建筑一般距离大于200m,人眼对其识别特征减弱,但是远方建筑以及建筑群出现在人的视野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人们会对于出现在背景衬托中的建筑以及建筑层次产生一定的视觉刺激作用[8]。

(7)形体

不同形式的形体会对于人们产生不同的评价,例如柔和的线条,人们的评价往往会趋于正面积极的评价,而凌乱而无序的线条,人的评价会趋向于消极评价[16]。园路的设计造型,多以曲线造型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人的视线。景观小品设施的造型,不同程度上对于人的影响,卡通特色外貌的垃圾桶、照明设施会对于低幼人群来说视觉吸引和舒适性上来说会更高[9]。

(8)特定的地区历史文化

不同的地域特征下,关于舒适性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地域特色的关键在于本地居民会对于日常确定的生活环境往往具有依赖心理。一个地区的人群往往会有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影响下的视觉评价[10]。这些因素会有内而外的影响到人的主观的视觉舒适性评价。定性分析上,具有江南特色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与传统的北方皇家式园林,人们对于其视觉评价往往不同。

1.1.3 景观知觉

景观知觉概念,指的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接受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刺激,并且对于其进行解释和评判的过程。以心理学角度上来讲,景观通过光波传送产生视觉刺激,在于刺激作用下经由个体的内在知觉后产生心里中的景观,同时留下记忆和经验,从而形成对于景观的心理判断,在于这种认知影响下产生知觉反应,此种心理过程称为景观知觉。

人们在于知觉过程中始终为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所以就人的个体而言所觉察的信息永远不会与实际的环境完全符合。知觉者依据经验在于环境中寻找之前感知过的线索,分析权重这些相关的因素,从而能够产生相应的舒适性以及偏好。所以景观知觉不仅仅只依赖于外界的刺激作用,还在于人们本身的心理和生理方面能够发生影响。同一景观,以观赏者的不同能够产生不同的景观知觉。依据于个人所见、所受到的教育程度,相关的审美经验的差异与不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形成景观体验[11]。

1.1.4视觉吸引机制

当人们处于一个景观空间中时,景观空间中的一些景观要素能够在于短时间内被人们所注意,并且对于观察者而言,在于生理以及心理 上对于人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该类要素能够提取出人们所观察和感兴趣的视觉特征以及人眼对此做出的观察频率、观察时间、反复程度来判断人们对于此景观空间的感兴趣程度的这一过程称之为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12]。

人类的视觉吸引机制起源于人的感知基础上。分为三类,一类是自外而内的刺激应变,二类是由内而外的目标追踪,而第三类则是内外融合的记忆再现。这三类由环境行为学的三大理论衍生而来,例如,由外而内的主要是来自于外部色彩的刺激作用。由内而外主要体现在人对于外部空间的感知,空间的开合大小对比,空间的节奏次序排列,都会对视觉舒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第三类则是人们日久形成的经验和审美习惯,在于传统观念上的植物配置形式以及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构筑物外在形式上做出主观的评价,而形成主观心理因素影响的视觉舒适性。

1.1.5视觉吸引要素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可概括为“空间”要素,“实体景物”要素,“色彩”要素以及“综合”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对于视觉吸引层面上起到不同的效果[13]。

1)空间尺度要素

景观空间相对于实体而言,是一个由物体与感受者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以视觉感官确定的以人创造、有目的外部环境。而景观空间的分类不同也会对于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其具体的尺度大小不同直接影响了空间的类型划分,同时人们处于不同的空间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大型的开放空间中,吸引的相关元素就越多,从而注意力会越分散。而私密空间通过利用围合物以及穹顶对于空间进行尺度上的限制,使人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创造相对的围合感。

而另一种要素在于视线空间中,通过对视点与景点的距离远近,可以得出不同的相关结论。在于外部景观环境中,以200m为界限,在于200m以内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越高,带来的视觉冲击就越大。相反距离景点越远,对于景点的可见性和清晰度变低,从而淡化该景点对于人们所起到的心理冲击效果。研究表明近景尺度约为60m,可以看清景观具体的细节;中景80~100m可分辨景观的具体造型;远景150~200m,只能够分辨景观的大致轮廓[14]。

2)实体景物要素

实体景物在于景观中指的是具有明显象征性和吸引人们视觉感官注意的实体景观,例如苏州园林留园中的冠云峰,青岛五四广场中的主题雕塑。其不限制于实体的物质元素,树木、楼房、亭廊都可以成为实体景物。而实体景物的特征能够影响人们的视觉注意焦点。实体景物与周边景物的比例关系,实体景物与其他相关要素之间的共同作用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直观视觉感受。实体景物的线条,材质等等。

3)色彩要素

色彩要素对于其他要素来说更容易被人们所吸引,色彩的三种属性影响了人们对于景观事物的感受。三种基本属性分别为色相、明度、纯度。色相的定义为颜色的基本样貌,及物理学上依据波长来划分的颜色,例如红绿蓝。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亮度、深浅。而纯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净程度,即色彩感觉的鲜明程度,既可以称为色彩的彩度、饱和度等等。在于实体景物中,植物、水体、标志物、建筑物等的色彩在于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在于生理和心理层面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5]。

4)综合要素

综合要素指的是环境中的能够吸引人们视觉要素的元素综合。众所周知,上述三种要素并存于景观之中,三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影响,其所占的权重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在于一个空间中体量较大色彩明度较高的地方能够首先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其次为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景观实体,最后才是作为背景衬托的色彩较为不鲜明景物,一些其他的景物特征元素在于其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16]

1.2相关理论综述

1.2.1 景观视觉评价理论

景观评价是处理景观质量问题的基本手段,近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于视觉感受评价体系的关注与研究。进而衍生出相关的评价方法以及研究手段。根据评价指标的优劣性来判断对于该景观的主观以及客观感受的评价。其中SD语义差异法、美景度评价法(SBE)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相关评价指标并运用数据统计相关性等相关处理手段下的景观视觉评价方法在于近年来的景观视觉研究中而被广泛推广运用。

国外的视觉评价理论起源较早,在于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西方学者在于景观视觉感知研究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形成认知学派、专家学派、经验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的学派理论[17]。

1)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以人的生存需求和功能需要为核心,从生存环境和认知空间的角度进行景观评价,强调人的认知和情感反应。Kaplan R.提出用维量分析法来进行景观审美评价,强调了“景观神秘性”对于景观感知评价的重要意义,认为“神秘性可以引起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如河流的曲折、延伸、掩映、障景都可以增加景观的带给人的神秘感。

2)专家学派

在20世纪70年代,景观感知评价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基于专家学派。专家学派认为美是评价风景的核心,更多的强调视觉美和形式美,评价者是少数在美学和艺术诸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学者,通过对景观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调查,从景观的物理特征出发,将其转化为景观的形式特征并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视觉质量等级,并给予评价。

3)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主旨是认为人与景观的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在情趣、阅历、喜好、教育程度以及知识背景的展现,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Lowentha。与认知学派相比,经验学派更加具有主观性,认为景观的价值在于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影响,经验学派在分析具体审美评价时较少依赖于定量模型,更多的是采用心理测评、深度访谈等方式作为调查手段。

4)心理物理学派

心理物理学派的主旨是将景观的审美同景观之间的关系解读为反应刺激的关系,从大众审美出发而不是行业专家的审美,以主流性的审美偏向作为评价标准,主张运用心理物理学的实验,设计出能够反映出“风景-美景度”之间变量关系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要素建立关系模型。在实证研究方面,Schroeder和Daniel 以西黄松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相关美景度与景观的对应模型,结果表明美景度高的树木具有林下草本多、灌木多的特点。Bishop为了研究森林景观美景度模型通过借鉴人工神经网非线性的方法来进行模拟研究。Dakin则是将体验式的方法引入到景观资源审美价值的评估之中[18]。

1.2.2 景观视觉评价体系

由《视觉管理系统》一书中和特瑞·丹尼尔(Daniel, T. C.)、罗恩·博士德(Roster.R.S)的《风景美评估方法》中可以概括总结出两种基本的景观评价模式[19],一种是基于专家的评价,依据专家给定评价方法指标,构建分指标层级,运用层次分析法相关公式确定评价指标的具体系数;另一种是基于公众的评价,依据公众的主观性评价,对于客观相关要素指标进行评价,得到结论的方式。这两种论证充分的模式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基于专家的评价主要对于物质性的景观作为评价,因素(如地形、植被、水体等属性中的内在价值)通过数学模型予以量化,将风景质量与物种多样性、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统筹综合考虑,提出了视觉敏感度和景观质量评价与景观整体的评价方法手段,据此提出重新设计或修改意见,最终综合引进该区域的环境决策体系之中,常见的专家式评价法代表性的就是AHP层次分析法,其依赖专家对于评价指标和体系做出具体的指导评价。

由于专家的评估模式主要研究分析客观数据的内容,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中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理论和经验来说,风景的质量优劣程度与景观的的基本元素(线条、形体、色彩、材质)和多样性、特异性之间并没有显著一致的相关性,学术界对此提出有批判性的意见;而公众的评估模式过分的强调人在风景分析评价中的主观作用,能够识别出影响人们景观感受的因素,然而该方法有时也存在由于人类个体的不同出现的偏好的结果。

基于公众的评估主要是来源客体的客观认知层面和由内而外展现的记忆特征和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元素,需要明确的了解每个客体的认知水平和价值理念,需要采用实地调查或进行调查问卷等形式来进行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景观偏好研究,一方面用生物理论解释人类先天的景观偏好共性,另一方用文脉理论阐述后天成长环境对景观偏好的差异影响,如文化、专业训练、宗教信仰的不同等。[20]。

在于如今的研究工作中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在研究中广泛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专家确定的更为客观的景观特性,由公众介入来完成感知评估。本文中经过论文综述和论文内的相关经验总结以及询问专业人士的方式确定论文中对于视觉评价的主要因子,针对这些因子让大众群体做出客观上的评价,从而经过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

1.2.3SD语义差异法

SD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从属于视觉评价理论学派中的心理物理学派,是1957年由C.E.奥斯顾德(Charles Osgood)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其是衡量人的感知的一种较为独特的量化评价方法。

SD法的突出特点是釆用形容词对的形式测定人的直观感受,例如,对“自然的——人工的”这对形容词的评分可以反映出人对景观自然性的认识。SD法研究思路一般为:首先选取典型的景观照片,结合景观照片确定合适的形容词对(无明确规定,12-25对出现次数最多)和评价尺度,然后根据研究需要选择被调查对象(越多越好,通常在20—50人),通过幻灯片实施问卷调查,最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常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在具体的实证研究方面,SD法最早用在心理学研究上。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筑、景观、园林、城市空间等方面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在建筑地产方面,Cagrimamoglu凭借SD法在建筑领域中对房屋立面的感受进行了专门的研究。Carmen Linare运用了SD语义差异法,针对100多个公寓和120左右的实验对象,判断顾客对房地产发展的情感变化。在城市街道环境方面,2005年中国的葛剑和日本的KazunoriHokao将SD语义差异法与聚类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尝试研究[21]。

在于本文中SD语义差异法将作为主要的量化评价方法,通过对于问卷的设计内容上经过分类不同的景观视觉吸引要素来判断相关的视觉舒适性的影响因子,并且确定之间的数学关系。

1.2.4视觉舒适性相关理论

视觉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人们处于这个环境之中并感受环境时,能够产生由内而外的积极正向的情绪反应。广义上的视觉舒适性研究重视视觉品质质量的研究,不仅包含视觉功能效用和视觉环境的客观物理条件,而且重点考虑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量化的景观评价因子并不能有效创造这些环境的视觉特征,因为视觉环境中难以使用用单纯数量性的指标来描述刺激和知觉之间的关系,视觉特征主要在于外在刺激作用的客体信息本身,而不是它们的绝对强度。在实际环境中,视觉质量控制着评价指标的数值,并且决定着感觉的评价。因此,尺度、色调、色相等评价指标因子元素仅是达到评价视觉质量的途径,设计的重点在于视觉效果在于人眼中的实现内容。由此,杨公侠提出以人的视觉知觉或视觉品质为目标层的模型,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按其属性分成多个评价小组,使用概念递阶层次,形成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方案层)三个不同层次结构。

由视觉管理(Visual Management)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来看,视觉舒适性也包含视觉资源管理(Visual Resoure Management),该理论认为环境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过程,是一种包含以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连续性空间体验,包含空间和线性连续的体验。视觉内容(Visual Content)的其视觉特 征有:形体、色彩、线条、质感、最有影响力特征、比例、歧义度、连续性;视觉品质的评价指标包含:生动性、完整性、统一性、地方感、归属感等[22]。

1.2.5视觉感知研究的理论基础

依据心理学研究的相关内容总结,感觉可分为“感”与“觉”两部分,由外而内刺激人的感官的过程,叫做“感”(sense,sensation,feeling),从感官传达到大脑的过程称为“觉”,也叫“知”(perception,awareness)。因此,感知包含生理上的知觉和心理上的认知。视觉感知的内容主要为视觉环境的感受与主观概念上的认知。其中,感受分为客观感受和主观感受。客观感受主是要指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和对于客体层面上由感觉器官感知到外在环境的物理特性,能够依据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由人在于环境下做出的行为应变反应来量化评价人所感知到的物理量,可依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建立物理参数与主观反应的函数关系模型。但是主观感受比如“美感”或“舒适感”的研究,由于受到人类个体的差异性,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会产生一定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其感觉也会由内至外的因为心理环境的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难以明确一个处于和谐状态下的评价量。经过分析论证,以人的视觉感知的角度来进行阐述,人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是由人眼感受到的外部实体环境和心理感知到的氛围环境决定的。景观环境虽然由实体元素,比如植物、水体、小品设施等构成,但对于重视整体气氛与体验的设计趋势而言,也可将其视为为环境和氛围构成的视觉空间[23]。

目前关于视觉感受与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思维方法基础上,主要有的研究理论有构造主义知觉理论、格式塔视知觉理论、符号学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

1.2.6格式塔知觉理论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含义为构型,翻译中一般将格式塔译为“完形”,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产生反应理论不同的是,该理念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简单的叠加,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除此之外,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的“形”不是客体固然存在的的本身特性,而是由知觉活动引导的,基于经验形成的整体。换言之,任何“形”都不是客体本身就固然存在的,而是经过知觉主观能动反应从而建构后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是完形趋同律,格式塔心理学家在于研究中发现,存在有某些形式的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愉悦的,一般来说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如具有符合人们固有的认识审美理念的特性,例如对称、符合黄金比例、和谐的视觉刺激物,亦即具有最大化简单明了形式的格式塔,可简单概括为“简约合宜”。一般而言,格式塔的形式具有接近性、包含性、连续性、相似性、闭合性的特点,最为基本的视知觉是对图形和背景关系的知觉。在于格式塔知觉中表现出“简化”倾向,即在于知觉活动中将不完美改变为完美的倾向,该活动可以看作是在某种内在的“需要满足”的驱动下展开的。这一倾向能够协助人们获取外界相关信息,使人们由内至外的对特定环境下的有其代表性意义或者是平日较为熟悉的实体进行快速识别和认知,由此可见在于这种认知模式下信息的搜集变得更加有效和省力[24]。

1.2.7构造主义知觉理论

构造主义知觉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其以理解知觉心理的结构为研究目标,在于研究中将知觉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来理解知觉。感觉、表象、情感是该理论认为意识可以归纳为的三个基本形式,在于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提出了知觉与感觉的差别。例如,赫尔姆霍茨认为,观察者将过去的认知经历将感觉转化为知觉,感觉是意识未经过加工的元素,知觉是被人过去的经验赋予意义之后的感觉。知觉是包含其他事件及过去经验加入的一个能动性的过程。知觉并不是由刺激输入直接引起的,而是与人类个体内在假设、期望、知识、动机和情绪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照明设计师Basle认为,“感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形成的直接刺激;另一部分是之前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与这个刺激相关联的记忆和经验。这意味着人们要么只能看到当前察觉的东西,要么只能感知到人们预先感知过的东西,或者只能看到原先已知的东西[25]。”

1.3舒适性研究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1)关于舒适性的研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浅见泰司所编撰的《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一书中对于居住环境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并确定了居住环境的指标体系。书中陈述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一是能够从生理角度上人的五感说能感知到的空间状态,即空间的性能因素;二是关于建筑物的集成状态,是关于空间的构成因素;三是与自然共生的因素,例如绿地、树木、土壤和水面;四是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街区的意向,人与街区的关系等具有地区所蕴含的有意义因素;五是社区的状况等关于生活方式的因素。

(2)扬·盖尔在于北欧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上产生了相关的影响。在其编撰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通过对于人们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室外活动的空间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对街道、人行道、广场、庭园和公园的公共空间做出了具体阐述。其以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空间基本尺度等作为研究前提条件,对公共户外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提出了规划设计的有效途径。

(3)国外的舒适性评价理论基于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各外部因素进行了研究,多以气温、湿度、光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借助于测量仪器,统计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例如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aviv University)在于2000年针对空气温度、表面温度、湿度、风速、以及太阳辐射的测定并结合学生的主观感受分析获得绿化面积对微气候的影响。在一个湖面的上风向和下风向的温度差存在很大的差异,树荫下的太阳辐射量是无遮挡区域10%,湖临近周边地域的风速是远离湖面地域风速的4倍;在2001年,对英国、德国等几个欧洲国家近10000人的问卷和实测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室外人体中性温度的变化范围比室内大;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风速是引起热不舒适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于相对湿度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只有在非常干燥或非常潮湿的情况下,才有所反应;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决定热舒适的主要因素,人的主动调节能力和心理作用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人体舒适度[26]。

(4)郝洛西等(1998)对室内视觉环境的诱目性进行了评价,就3类购物环境:Ust A号(大型超市),评价表Ust B(百货商店),评价表Ust C(时装专卖),使用了一系列语义差别量表对上述3种不同类型的商业空间进行了视觉环境的主观评价。评价量表包括3类:视觉清晰度、空间宽敞感、综合印象评价。实验中使用了15张幻灯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亮度分布、光色、造型立体感在购物环境视觉诱目性的主观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7]。

(5)Sagawa等发现,图像的平均的彩度是影响视觉舒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图像上的CIE 1976 uv 彩度均值与观察者的视觉舒适感呈高的负相关性,在之后的试验中 还验证了画面中可感知的颜色数量与视觉舒适度呈反比,颜色的数量越多,越感到不舒适,颜色的数量是评估画面舒适性的因素之一[28]

1.3.2国内研究现状

舒适性的国内研究进展内目前对于舒适性的研究内容较少,基本上是基于国外对于舒适性的研究内容加以深入,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来评价具体的案例。理论研究方面多涉及,光环境、光强、体感温度、湿度、以及园林中元素的布置形式。而在于与景观视觉相关的研究内容上国内较少涉及。

(1)在于室内的光环境对于人的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关系上南京林业大学刘沁,张成风以韦伯—费昔勒定律(Weber-Fechner law)作为研究基础,建立了视觉舒适度的理论的模型。考虑到外界元素的刺激作用,运用拟合方法在于四种光环境下做出了视觉舒适度的模型和图像。在于研究中得出相关结论。在四种不同的光环境中随着照度的变化,舒适度会呈现出函数变化曲线。

(2)在于景观外环境的研究方面上,贵阳师范大学张入心提出了提出考虑视觉感官舒适度的园林建筑层次设计方法。根据韦伯-费希勒定律,建立园林中不同建筑物数目与视觉感官舒适度模型。针对模型中不同建筑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提取,获取不同建筑物主要特征之间的映射关联性,从而完成视觉感官舒适度的园林建筑层次设计。在通过实验对比,得出具有较高视觉舒适度的建筑层次设计方法[29]。

(3)在于研究视频视觉舒适性的问题上Chen 等将视觉系统处理外部信息的过程看作“信噪比”问题,并基于韦伯-弗希勒(Weber-Fechner) 定律提出了一个对数幂级数形式的一般性模型来评估视觉舒适度,[]以描述视觉舒适性和候选因素之间的关系。韦伯-弗希勒定律作为最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 指的是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实验结果证明, 视觉舒适度随着视差的增加而减小, 舒适的视差范围在 120∼150 弧分之间[30]。

以上的国内的相关研究方法都是针对于客观外环境中存在的视觉舒适性因子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对于舒适性的相关元素以韦伯-费希勒定律(Weber-Fechner law)作为分析手段,进而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其得出的结果具有客观性。但是在于研究中没有具体考虑到人的主观性因素,在于定律中人们的视觉感官作为绝对性的阈值而被定义;在于主观层面上,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的心里相关因素以及情绪化表现。

(4)上海交通大学的毕野和周军副教授通过设计和构建立体图像数据库 VBED 和立体视频数据库RVFD来评价立体空间场景视觉特性的立体视觉舒适度。基于双视点图像的平面立体呈现手段和技术无法提供完美地视觉体验,它不仅仅会造成视觉观看者的眼视觉疲劳,同时会在不同立体场景下提供虚假的视觉细节体验。而完美的立体视觉舒适度体验能够给予视觉观看者真实地沉浸感和不同深度细节的体验感。因而论文中去分析立体空间场景中立体视觉特征,进而基于立体空间场景的视觉特征矢量组合和主观舒适性测试数据来建立有效的视觉舒适性模型,最终能够更好地拟合人眼的立体视觉舒适感,其方法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算法以及精密的仪器分析,在于国内研究中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其研究的方法过程首先提出立体视频内容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根据立体视频内容的显著性区域和运动区域来确定立体视频内容中的感兴趣区域;其次,根据感兴趣区域的空间域约束条件来提取和计算立体视频内容感兴趣区域内的不同视觉特征组合,包括视差特征矢量组合以及不同方向上的运动特征矢量组合;再次,基于立体视频数据库 RVFD 获取相应的主观舒适性测试数据;最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 SVR 算法来构建视觉舒适性客观评价模型。通过分析主观评分结果和客观预测结果表明:上述提出的立体视觉舒适性客观评价模型可以获得很好的评价性能[31]。

(5)2017年上海大学以3D电影视觉舒适性研究做出相关综述。着重于介绍了影响舒适性的几大因素:双目视差、视觉辐辏调节冲突等。并归纳了视觉舒适性的评估方式:主观评价法、基于人眼活动的客观评价法、基于大脑活动的客观评价法。总结了视觉舒适性的改善方案:基于视差重映射的方法、基于景深模糊的方法等。最欢结合相关研究趋势,探讨3D内容舒适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于评价过程中细化了实验设计,在主观评价法中,考虑了相关的影响因素由于检测仪器的普及程度低、使用难度高, 对3D电影的视觉舒适性评估仍以基于问卷形式的主观评价法为主; 即使在众多新兴的评估方案中, 依旧是将主观评价法作为原始数据来源和结果对比证实. 该类型的实验往往要求被试者对舒适性进行分级, 通过感知量化的方式, 以舒适性分数作为分析数据, 评估 3D 视频对被试者的感知影响。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双重刺激连续质量等级 (double stimulus continuous quality scale, DSCQS) 法、单刺激连续质量评估 (single stimulus continuous quality evaluation, SSCQE)、模拟器不适问卷 (simulator sickness questionnaire, SSQ) 和 NASA任务负荷指数 (NASA task load index, NASA-TLX)等。以上方法均广泛运用在图片的质量评估之中,得出的实验数据结果均具有可靠性[32]。

而在于客观层面上考虑到主观测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受试者经验和当前状态的影响, 而人眼是评估视觉疲劳时最直接的观测对象. 在疲劳状态下, 视觉辐辏调节冲突将引起双目运动, 眨眼频率会变高, 瞳孔变化的反应时间也会变长, 这些外显的特征数据可以通过眼动仪、自动验光仪等仪器记录下来, 从而成为影片视觉舒适性的评估指标。研究结果得出下列结论疲劳诱因、舒适评估、舒适改善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疲劳诱因是所有研究工作的基础;舒适评估为舒适改善提供了方向指导和数据支持;而舒适改善则是一切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近年的诸多研究成果来看,对疲劳度诱因的分析多集中在 2014年之前,在广度上已趋于完备,相关研究方向已转向探究其诱因之间更加深层次的联系。

第二章 引言

2.1研究背景

2.1.1 社会背景

随着城镇居民对于优质的城镇人居景观环境需求的不断提升,景观改造提升和视觉评价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被讨论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于1961年提出了优质人居环境的四个基本理念,“安全性”、“健康性”、 “便利性”以及“舒适性”。至上世纪90年代,这四个理念一直作为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舒适性”的设计在于优质的人居环境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33]。

城镇的居住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城市中的公共绿地系统,这部分的公共绿地系统一方面承担着城市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就是为居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所服务的,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质量。在研究人们对于城镇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评价时,这些功能性的绿地系统是最能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来分析相关的视觉舒适性因子的载体。

2.1.2 理论背景

由于舒适性主要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来做出主观上的评价,所以这一概念涉及到了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相关研究。外部环境经由人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反映到人的大脑,进而做出人们主观性上相关的评价。而视觉作用,占据人的感知觉的较大一部分,并且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其他感官的知觉作用,视觉作用占据感官评价中的87%,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于视觉影响因素下的视觉舒适性评价可以直接映射到人对于人居环境舒适性优劣程度的判断。在于客观层面上,具体外部的景观环境存在的客观因素,因其设计手法以及设计规范的不同,能够产生不同的景观知觉效应,辨别分析在于景观环境中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主观性舒适性的因子,对于因子做出相关的分析,进而得出具有较大影响能力的相关因子[34]。

此类研究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城市公共绿地中存在的舒适性设计不足的方面,并能够以研究内容为依据,做出相应的提升和改造,用以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2.2研究目的及意义

2.2.1研究目的

本文中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合肥环城公园景区的景观环境质量,并依据景观环境质量与舒适性评分之间的关联分析银河公园的景观视觉舒适性质量,且在于舒适性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人的视觉舒适性做出相关的概念性的综述,在于调研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对各项数据,进一步确定银河公园景区中对于人的视觉舒适性作用具有明显影响的相关因子[35]。

依据相关因子做出具体的场景分析评价,由此做出概念性的总结,确定各个因子在于视觉舒适性影响程度的比重,进一步对于公园的视觉舒适性改造提供相关的改造方案基础。

2.2.2研究意义

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的景观视觉舒适性研究涉及的内容较少,基本上是对于公园的整体的景观环境以及景观质量进行客观上的分析评价,较少考虑到市民的视觉舒适性需求。对于景观上的视觉舒适性研究未做出相关的概念总结,或者是没有依据一个确定的案例公园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价;不确定景观元素中的各项因子在于公园舒适性设计过程中发挥的基本作用,以及对于游客的视觉舒适影响的具体方式。其次关于视觉舒适性的研究内容领域大部分涵盖在室内环境、电影艺术、图片质量的评价,不涉及室外大型的公共开放空间等领域。

而在于本文中,针对于合肥环城公园银河景区进行了初步景观的质量评估,并且对于公园中存在影响视觉舒适性的因子做出了比重排序,确定了各项因子对于舒适性的相关性大小,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具体存在的综合影响因子,明确视觉舒适的评价因子,在于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确定视觉舒适性影响因子在于实地场景的环境下对于人们的视觉舒适影响的感受。

并在现实生活中引入视觉舒适性评价的理论概念,由银河公园扩散到符合银河公园景观要素指标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一步建立视觉舒适性评价的具体方法体系,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提供意见。

2.3研究内容

在于本文中,将合肥市环城公园中的银河公园景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于宏观尺度上分析公园的区位概况、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等因素;在于中观尺度上分析空间尺度、景区景点景观塑造、景点视线视域、植物空间造景、建筑、水体等因素;在于微观层面上分析公园中的空间比例、景点色彩、植物配置、小品设施设计形体等方面做出分析。在于场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图矢量数据openstreet map软件、local space viewers软件获取具体的空间指标要素,实例场景图片的可视范围内的植物种类数量、配置形式、色彩组合等相关因子,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在结合人的主观评价的语义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关于公园视觉舒适存在主要影响的评价因子:空间尺寸的大小、空间的变换频率、景观视线的通透性、色彩的丰富程度、植物种植配置的基本形式、场地内的地域性特色、色彩的饱和度、设计的造型风格等评价指标因子得出的问卷数据做出分析总结。利用SPSS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分析评价指标因子与舒适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主成分因子,得出对于景观环境质量具有主要影响的两类综合性因子[36]。依据该结论为基础,剔除影响程度较小的评价指标因子,对于舒适性评价做多元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主要的数学模型。依据数学模型量化的判断在给定的特定场地中,舒适性评价的具体影响指标。[37]结合于实地场景对比评分,做出概念性的总结结论,依据结果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

2.4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中视觉舒适性有关因子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之间的内容,所以在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查阅相关的文献后对于舒适性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定性上的分析。而具体考虑到人们的视觉影响方面,将视觉评价理论引入本文中,以SD语义差异法作为研究方法,在于人们的视觉感知、视觉吸引的基本原理上去探究有关的视觉因素,对于相关的研究方法做出总结,结合于实地的场地调研询问,在主观和客观层面上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于分析结果等方面,运用数理统计等科学的方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评估上,以及人们的情绪与舒适性的关联上,最后具体到某几项影响程度较大的视觉舒适性因子上而研究,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分析相关的函数图像,从而得到较为科学的数据和结果[38]。

1)实地调研法

由于对面积较大的银河公园景区需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所以不仅仅局限于卫星遥感图像,对于场地也进行了相关的走访调查。实地调研具有灵活、真实可靠的特点,本文中主要通过测量、观察,收集选定的合肥市环城公园冬季植物群落基础资料。同时,对研究区内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选定的合肥环城公园植物群落冬季美景度评价数据。通过实地勘测和考察,对合肥市环城公园景观建设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也为后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提供依据。

2)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舒适性研究以及视觉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综述,掌握国内外舒适性研究和视觉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动态,总结研究成果,合理的运用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找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点并提出本文所研究的主题,通过相关的处理手段后得出本文中具有科学性的结论。

3)数理统计分析法

本文主要运用Excel表格和 SPSS.25统计软件对调查的收集的问卷调查表信息进行统计、归类及分析,进行数据上的因子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量化分析法在大数据的平台以及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对量化研究。在研究城市公园觉舒适性因子和视觉评价质量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Local space viewers 、Open street map和SPSS.25等地图数据收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据统计软件等,通过测出的数据,科学地评价分析,为公园舒适性景观的提升起到参考的作用。

8f58c3e37406140ce7ba726abf24ad03

f5a6e4b43774964640e39ebf2f96757f  2.5技术路径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合肥市环城公园中的银河公园景区,合肥环城公园是以50年代初期沿合肥市古城墙遗址植树造林形成的环形林带基础上改建形成。总面积约为137.5公顷。其中主要的景区有包河景区、环北公园、西山景区、银河景区、环东景区等。

银河公园景区整体为带状型,是开放的城市公共绿地,景区依水系而建,其占地面积约为11.3hm²,其中水体面积占据大部分,为3.8hm²左右,水系视线开拓,水体质量较好。公园整体被桐城路赤阑桥划分为东、西两个景区,西临金寨路辅路,东接徽州大道,南北临近居民区。景区内部拥有2~3m的高差,植物树种配置丰富,多以黄山栾树、无患子、香樟高大乔木为主,林下空间配置紫叶李、紫薇、桂花等,地被花卉植物布置阔叶麦冬、迎春、云南黄馨、月季、美人蕉等[39]。

ed73889bbd0ec3159226e26efb46f2d5

图 3.1银河公园平面图

Fig 3.1 Plan of Yinhe Park

3.2研究过程与实验设计

3.2.1 实验过程

问卷内容依据SD语义差异法相关的理论进行形容词语句和样本照片相关的设计,关于样本照片的选取和形容词的选取均遵循理论原则。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而在于场地实地的走访调研过程中,也进行了对于游客的口头询问。

照片在于现场调研拍摄而成,天气晴朗,日期为2019年10月21日,下午2:30~4:30左右,拍摄角度和方向背太阳光直射,拍摄方向主要由西向东,少量照片为以东西向、南北向拍摄,受太阳光照和相机镜头等变量因素的影响较小;视点高度统一为160cm,快门曝光时间为0.02s,未使用滤镜等影响样本照片色彩的工具。样本照片拍摄地点都在于公园中主要的景观节点和视线条件较好处,(节点图示)考虑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样本照片中的相关元素都完全具备,照片具体选取方法为:根据相关元素所占画面比例的大小,分别拍摄3张能代表该样地景观的照片;根据评价实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代表的3张照片中最终选取1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作为评价照片。样本照片一共18张,分别为不同景观节点处最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照片,其中样本1、2、3为入口的节点空间、样本4、5、6为水系空间节点以及滨水景观以及植物的配置;样本7、8、9、10为道路、空间尺度、视线视域等因素;样本11-15为植物造景建筑物构筑物的形式风格,样本15-18为滨水空间节点的相关景观元素,在于这些照片的基础上进行形容词评价选取。(样本照片见附录A)

3.2.2 问卷设计

经过前期的口头询问调查,发现:人们对于公园的整体评价较好,整体舒适感强,但是场地询问中也存在人群占比的问题,老年人口居多。所以统计的形容词汇较为通俗而且具有片面性,在经过后期的词汇总结、汇总、分类、剔除相近词汇后,针对于视觉的吸引要素分类情况对于不同元素的情况进行分类。共总结出代表各视觉评价舒适性因子的词汇11组,每组形容词汇映射于每一个相关的舒适性评价因子。形容词收集以及映射相关的评价因子量表如下。

表 3.1 问卷形容词收集汇总表

Table 3.1 Summary table of questionnaire adjective collection

收集形容词语汇总表
杂乱 丰富 单调 好看 合理 宜人 宏大 青葱
平庸 明亮 清新 整洁 混乱 狭窄 现代 古典
突出 优美 较好 恶劣 湛蓝 明确 压抑 浑浊
愉快 直白 无特 缺乏 舒适 浓绿 精致 美丽
温暖 幽静 恬淡 开放 挺拔 有趣 老旧 土气
刺眼 冷清 安逸 脏乱 秀气 典雅 无味 枯燥

分析视觉的相关吸引要素和结合场地内部的元素,进行了分类和归纳统计。由于视觉吸引的相关元素存在四个大类,分类为空间尺度上的空间大小变化频率、空间的排列次序及其排列的有序性、空间的尺度大小、空间的视线通透性。实体景观层面上的植物的美观程度、植物配置形式(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小品构筑物的造型风格、园路的铺装形式;色彩层面上的色彩丰富程度、色彩的饱和度(均包括植物、建筑物、水体等元素的色彩成分);综合要素层面上的场地的趣味性、景观节点的可达性、城市地域文化特色风貌的展现[40]。

针对于以上的视觉舒适性评价因子,对应上相关的形容词评价词汇,复合场地的样本照片,进行问卷的设计。(问卷见附录B)

表 3.2评价形容词组与评价指标对应关系表

Table 3.2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valuation adjective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形容词组 评价指标因子
不快压抑的-愉悦舒适的* 人的主观上的舒适程度评价*
空间杂乱的-空间有序的 空间的有序排列
空间变化较少的-空间变化丰富的 空间大小的变化频率
色彩浑浊刺眼的-色彩鲜艳明亮的 色彩饱和度
色彩单调的-色彩丰富的 色彩丰富度
植物种类单一的-植物种类丰富的 植物的配置形式
植物造景恶劣的—植物造景美观的 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
视线压抑的—视线通透的 景观视线通透性
老旧古典的—新颖现代的 设计形体风格形式
无地域特色的—地域特色鲜明的 场地的地域特
空间层次单一的-空间层次丰富的 空间尺度大小

将问卷由网上发放,统计结果根据专业组以及非专业组进行分类,对于实地场地的口头询问做出相应统计,由于调研场地内部以老年人居多,口头评价总结为以下几点;优点1、景观空间层次丰富,环境优美; 2、植物种类多样,搭配适宜; 3、设计现代,美观。 缺点: 1、植物密度过大,颜色单一,视觉较压抑; 2、设计现代,却无地域特色。总体上为较为舒适的公园设计。

在于本文中一共选取了10对形容词及评价因子作为评判标准。评价指标上用了七级标度,采用了 7段评价尺度,分别为-3、-2、-1、0、1、2、3。将中间数字0作为中心轴,分值在0以上的更倾向于积极的形容词,而分值0以下的更倾向于消极的形容词。分别对应视觉舒适程度上的极差的、差的、较差的、一般的、较好的、好的、极好的分类评价标准[41]。

在于问卷发放后对于问卷内容进行分析统计,有效问卷一共23份,相关专业人数10人,非相关专业人数13人,年龄段分布为18~60岁,问卷平均回答时间为10 min左右,将问卷结果纳入Excel以及数据分析软件SPSS.25进行分类统计。

3.2.3 实验数据依据

经过对于实验数据的整体数据分析,以及分组的平均值数据统计得出下列三张图标,图标分别为整体的平均评价数值、专业组的评价数值、非专业组的平均评价数值

图 3.2语义差异评价整体综合评价曲线图

a46e0d69ed40470c29986adef43fe642

Fig 3.2Semantic difference evaluation overal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urve

图 3.3语义差异评价专业组评价曲线图

d38e9548d1f0aa510dbd93c12a2ffa77  Fig 3.3Semantic difference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group evaluation curve

图 3.4

fe565feb471b0d4ac23ebf32a4744f27

语义差异评价非专业组评价曲线图

Fig 3.4Semantic difference evaluation non-professional group evaluation curve

由上列三张得出的初步结论的表格中可以做出如下的分析,评价值在上表统计出所有的SD评价平均值曲线可以看出,整体的评价各相关因子的得分区间在于0.00到1.10之间,说明这些样本点的评分在于普通至一般的水平之间,对此表现为对以上的舒适性评价的相关因子区域一个基本上认同的状态。

(1)整体评价水平较好的是公园中的色彩丰富度,其原因在于整体的照片拍摄中植物,水景元素占据大多数,照片中呈现的色彩较为丰富,在后为视线元素,人的视线条件不受阻碍,说明公园中大部分的景观节点都能够观察到公园中的景观,视线开敞程度较高。其次为植物的配置形成的植物层次,换言之植物形成的种类和造型越多,植物种类越丰富,植物造景的美感越强烈,在后为色彩的饱和程度,说明由照片呈现出来的场地中色彩柔和鲜明;其余为空间的排列次序,空间的尺度等等因素,说明场地中的景观节点的排布合理,空间大小尺度较为适宜,评价较低的是设计风格造型和地域性特色,这说明场地公园中缺乏鲜明的主题特色,导致人的区位性较低。整体的风格过于普通,只是满足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2)进一步分析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的对照数据可以发现:

①各项评价因子的整体趋势走向相同,除了设计的风格形式以及地域性的特征存在有较大差异;经过分析可以做出解释: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的差异性出现在对于景观的认知层面上,专业组人员更能够识别设计的具体风格形式,而非专业组对于风格形式的认知上只存在于一个初步的概念性认知;而地域性特色出现较大差异性的问题在于,专业组人员能够对于地域性的风格形式进行具体的归类,从而在于这一步的基础上针对公园的地域性特征做出相关的判断,而非专业组对于地域性特色的概念认知模糊,所以在于评价中偏向于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来源来做出判断评价。这是两个因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关键。

②分析的两组得分最高的评价因子可以发现,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对于舒适性的评价具体指标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专业组对于植物种类的丰富度的认知和非专业组对于色彩层面的认知;这一点体现了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的评价侧重点不同,专业人员依据于专业知识对景观空间做出理性科学的判断,通过分析具体的植物种植配置形式和植物因子指标来做出判断,非专业人员依赖于色彩的认知来评价一个景观环境质量的优劣,色彩越柔和,越符合本人的认知,该场景的整体景观质量和视觉舒适性评价就越高。这符合客观现实的认知规律,证明了视觉吸引评价理论和景观知觉理论的相关概念[42]。

③这些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够极大程度上刺激到人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舒适性评价。以上列出的相关因子对于公园景观的整体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研究视觉舒适性之间的相关性和明确各个视觉舒适性因子在于视觉舒适性评价作用中所占的比重值还是要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3.3研究对象现状场景分析

由样本的分类顺序以及园中节点的重要程度,依次对于几个相关视觉元素差异性较大的几个样本场地进行分析研究,一共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分类,一类为景区的主要的入口空间节点,具有明显的视觉导向型和精致的植物造景配置;第二类为西部景区主要的水景空间,包含了水体的整体色彩,滨水空间的设计,水岸植物的配置形式以及状态,更加重要的是视线通透性极佳;第三类为园中主要的游览步道,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节点,用于人的休憩,观赏,此类包括各个节点的空间形式,空间大小,道路的铺装材质,建筑物构筑物的整体设计风格形式、节点的植物配置形式和造景;最后一类为东部分区的水系景观、空间节点,植物配置等因素。

上述样本照片对于整个公园景都有一个全面的概括,包含了全园中的大部分景观。在于这四类样本照片中,每一类挑取两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结合评价数据中的平均值曲线做出对比研究,分析评价每一类景观分区的视觉舒适性。

3.3.1 主要入口节点现状分析

0fc67b98fd206496c7376dddd541da34

6bbd7117f045daf7fe1e75a0ce3bcf74

66335a63fdb6f9c22dd2a5b3bdaf834f

上表中样本1的空间排列和空间变化以及地域性特色上均为负分,该样本位于东部景区的桐城路入口节点处,整体的评价水平均低于平均值,说明入口节点的设计不满足于游客的舒适性设计。该入口节点空间缺乏空间的导向性,视线被植物所阻碍,无法形成空间的景深感,而且植物种类和造型不够丰富,使游客无法对其做出积极性的评价,但是色彩成分较为充分,能够吸引游客的视觉注意。整体而言,设计较为平庸,缺乏导向性设计,入口空间的植物造景形式稍显欠缺,但是色彩感丰富,能够引起人的视觉感官注意。

样地3位于西部景区入口空间后的集散广场,样本3的整体评分低于平均值,整体评分趋势趋于与平均评分趋于一致。但在于景观视线和设计的风格形体中略高于平均值,这说明在于入口节点空间的设计上,视线较为通透,形体上能够让人产生视觉舒适感,但是植物配置植物美观、空间的变化层次上尚有不足。说明在于公园中的一部分入口节点空间设计中,形成的空间感强烈,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因素,节点的设计形式以及铺装的材质风格都符合场地内部的审美条件,能够产生一定的视觉舒适性;但是整体的植物种植对比于园内的精致植物配置形式和造景方法上稍显不足,而且空间尺度过小导致空间层次单一缺少相应的变化,整体上无地域性设计元素,缺少趣味性,整体上较为平庸。

3.3.2 西部景区滨水景观分析

在于西部景区的评分上选区两张样本照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样本照片分别为4和6分析结果与平均值对照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样本4的评分值均高于平均值,可见该景观在于整体的水平上要高于其他样本照片,样本4包含元素内容较多,主要的是西部园区的水系环境以及水岸植物的配置,整体而言,该样本视线极佳,开敞通透,色彩画面柔和丰富,水景元素占据照片的60%,远处景观亭的距离大概在200m左右,作为定义空间的实体景观,在于这个尺度上能够很好的起到作为视觉焦点的作用。岸边的树种配置形式丰富多样,高大的乔木:水杉、无患子、香樟、乌桕、黄山栾树;中层

图 3.9样本4 图 3.10样本6

Fig 3.9Sample 4 Fig 3.10Sample

d58f3eeba96fff581c0244f38ec9e3c6

的棕榈、紫薇、广玉兰、桂花;底层的迎春、海桐、桃叶珊瑚、美人蕉。而且在于照片拍摄的季向上大部分色叶树种已经开始变色,色彩层次更加丰富。远方的建筑物作为背景,形成一定的景深感,使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

对于上图中出现的评价曲线发现,太阳光照方向上照片的拍摄对于评价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样本6的平均值低于样本4。对于西部景区水景的整体评价是,整体评价值较高,说明西部地区滨水景观环境设计良好,整体的视线空间较为开阔,空间的层次变化较为明显,植物种类配置丰富多样,滨水空间的植物造景美观大气,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评价较高,游客的整体舒适感较强。

735b2694dcc5946dad591a780956f827

图 11样本4评分对比曲线图

Fig 3.11Sample 4score comparison curve

ecb470ff593cf099e3e1aa9a121edf0b  3.12样本6评分对比曲线图

Fig 3.12Sample 6score comparison curve

3.3.3主要节点分析

公园中存在的主要节点分布于西部景区,对于节点的筛选上主要选取西部景区的两个主要的功能性节点,节点平时人流量较大,视线条件较好。

e414e53cf8f9ae7fbe60b00be1881966

 

955c5c5c93103208906fb2d8ed512de2  10号样地的整体评分高于平均值,10号样地位于东部景区一个浮岛上的入口处,该处对于游客的舒适性评价而言较好。照片空间视线通透,空间感强烈,形成多个造景空间,植物的配置形式多样,造型丰富,美观程度较高,色彩感强烈。照片中占据的主要元素在于浮岛的主要节点,对于这个节点,游客的评价极佳。

12号样地位于公园中组合亭的下部,位于公园最西部的一个景观节点,对于样地12做出相关的评价,样地的舒适性评价较高于平均值,照片中显现的空间感强烈,形成的景观视线较为通透,建筑物造型色彩舒适恬淡,设计风格形式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整体的舒适性评价水平不高可能是由于植物种类配置形式不够丰富,植物色彩过于单调,形成的植物景观不美观,地被植物覆盖率较低,地表存在的土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舒适性评价。

整体评价而言,公园中西部的部分的景观节点能够产生一定的舒适感,整体的节点空间塑造较好,植物的配置形式和造景美观程度上一些节点稍显不足,设计风格形式单调。

3.3.4东部景区滨水景观分析

9d3f26267f9000b4f1bf53a304c23d5d

Fig 3.17Sample 14 Fig 3.18Sample 18

样地14为开放性草地结合滨水空间的具体景观,其评分整体较之平均值较高,尤其是在于景观视线层面上,远处的外围建筑加大了景深。而风格特色地域平均值,这与水岸滨水空间的设计过于呆板有关,而可见地域性明显高于平均值,这与水上的景观亭具有地区的风格特色有关,特征鲜明。整体评价而言,水岸的草坪空间视线开阔,整体的植物设计植物配置水平较好,整体空间舒适开放。

样地18为滨水空间的植物设计评价。较于平均水平而言整体的,舒适性评价较高,色彩丰富度较高,植被的配置种类丰富多样,是优秀的滨水空间的植物设计,但是同样的,水岸空间的设计变化稍显不足,缺乏亲水节点和亲水设施,这可能与公园的地形和设计理念有关,但是并不影响,人的视觉舒适性评价。

图 3.19样本14评分对比曲线图

6cd17f95b219c80e043afbf77bd4ed5c

Fig3.19Sample 13score comparison curve

图 3.20样本18评分对比曲线图

5a13f86d563103317182e7f8f37654dd  Fig3.20Sample 18score comparison curve

3.4本章小结

整体的评价水平而言,银河公园的视觉景观质量较好,植物种类多样,配置形式丰富,水景美观,视线开阔。但是存在有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不同的状况。由于东西部景区的面积大小和功能性需求都不相同,两个景区的评价水平参差不齐。东部景区的一般节点评分比较个别的西部景区的节点评价较好,整体的空间尺度上西部景区面积比东部景区面积大,但是东部景区的活动空间尺度较西部景区大;西部景区空间的变化层次更为丰富,节点变化多样。

第四章 研究相关因子的评价分析

4.1数据归纳整理

总体评价数据依据问卷中的样地照片评分的各项因子的打分分数而统计汇总

表 4.1 问卷得分数据汇总表

Table 4.1 Summary Table of Questionnaire Score Data

样本 舒适性评价 空间排列 空间变化 空间尺度 色彩丰富度
1 0.17 -0.26 -0.26 0.09 0.83
2 0.74 0.52 0.3 0.26 0.57
3 0.96 0.61 0.43 0.48 0.83
4 1.7 1.61 1.39 1.48 1.74
5 1.26 1.13 1.22 1.09 1.43
6 1.26 1.26 1.22 1 1.3
7 0.87 0.48 0.87 0.87 1.09
8 0.91 0.78 0.87 0.65 0.7
9 1.43 1.48 1 1.09 1.13
10 1.7 1.52 1.35 1.48 1.52
11 1 1 0.87 0.87 1.13
12 0.91 1.04 0.87 0.78 1.17
13 1.35 1.39 1.17 1.26 1.22
14 1.57 1.22 1.22 1.09 1.35
15 0.65 0.35 -0.04 0.57 0.78
16 0.91 0.61 0.61 0.65 0.91
17 0.78 0.83 0.3 0.74 0.87
18 0.87 0.74 0.57 0.57 1.17
平均值 1.06 0.91 0.78 0.83 1.10
样本 色彩饱和度 植物配置 植物美观 景观视线 设计形式风格 地域性
1 0.3 0.22 0.04 -0.17 0.39 -0.74
2 0.3 0.22 0.3 0.3 0.61 -0.35
3 0.87 0.65 0.48 1.09 0.96 -0.13
4 1.78 1.52 1.52 1.83 1.7 0.65
5 1.43 1.39 1.04 1.43 0.91 0.65
6 1.26 1.39 1.26 1.26 1 0.61
7 0.78 1.04 0.61 0.78 0.3 0.35
8 0.48 1.04 0.78 0.74 0.22 0.43
9 1.13 1.04 1.13 1.09 1 0.43
10 1.65 1.7 1.52 1.52 0.87 0.65
11 1.09 0.96 0.83 1 0.61 0.35
12 0.78 0.78 0.65 1.17 1 0.3
13 1.13 1.22 0.96 1.22 1.17 0.39
14 1.22 1.17 1.09 1.57 0.65 0.74
15 0.48 0.65 0.39 0.7 0.35 0.09
16 0.91 1.04 0.48 0.87 0.22 0.3
17 0.52 0.87 0.43 0.87 0.74 0.3
18 0.65 0.96 0.83 0.83 0.78 0.04
平均值 0.93 0.99 0.80 1.01 0.75 0.28

4.2分析方法

4.2.1 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

对于整体问卷的评价数据通过SPSS.25进行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经过汇总如下

首先经过KMO分析评价确定KMO系数为0.826,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表明SD法中设计的相关因子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相关的研究评价[43]。

表 4.2 KMO和Barlett检验表

Table 4.2 KMO and Barlett inspection table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826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287.707
自由度 55
显著性 0.000

经过上述检验后,确定各项因子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可用于SPSS分析中的相关性分析,初步分析出各个评价指标因子对于舒适性评价之间的数据相关性,在经过方差旋转后,以因子分析法确定对于整体评分数据之中存在的主要综合性影响因子;由此进一步推断银河公园的景观质量评价,并且为分析因变量与自编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提供相应的参考。

表 4.3评价因子关于舒适性相关系数表

Table 4.3 Evaluation factors related to comfort coefficient

舒适性评价* 空间排列 空间变化 空间尺寸 色彩饱和度 色彩丰富度 植物配置 植物美观 景观视线 设计风格形式 地域性
相关性 舒适性评价* 0.941 0.911 0.926 0.800 0.905 0.853 0.937 0.919 0.644 0.835
空间排列 0.898 0.912 0.760 0.836 0.818 0.914 0.889 0.721 0.834
空间变化 0.896 0.805 0.863 0.886 0.914 0.866 0.551 0.879
空间尺寸 0.864 0.908 0.919 0.916 0.893 0.619 0.878
色彩饱和度 0.915 0.831 0.865 0.830 0.692 0.706
色彩丰富度 0.876 0.903 0.895 0.668 0.768
植物配置 0.910 0.854 0.456 0.904
植物美观 0.865 0.640 0.827
景观视线 0.673 0.876
设计风格 0.358
地域性

由上表中数据可以得知,在于问卷中,整体上罗列的10项与都于舒适性评价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44],说明对于分析提取的这些因子对于舒适性的评价具有可信性,各相关因子的Pearson系数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

表 4.4相关性系数降序排列表

Table 4.4 List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 descending order

空间排列 植物美观 空间尺寸 景观视线 空间变化 色彩丰富度 植物配置 地域性 色彩饱和度 设计风格
0.941 0.937 0.926 0.919 0.911 0.905 0.853 0.835 0.800 0.644

由此可见在于场次中对于整体质量评价相关性较大的因素在于场地内部整体的空间排列次序,其次为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剩余依次为,空间尺寸的大小、景观视线的通透性、空间的变换频率、色彩的丰富程度、植物种植配置的基本形式、场地内的地域性特色、色彩的饱和度、设计的造型风格(小品建筑物构筑物的形体特征)。

4.2.2 主成分因子分析

对于整体样本数据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生成方差分析表

表 4.5 正交旋转后方差分析表

Table 4.5 Backward difference analysis table of orthogonal rotation

总方差解释
成分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
1 9.284 84.404 84.404 9.284 84.404 84.404 6.908 62.800 62.800
2 0.785 7.139 91.543 0.785 7.139 91.543 3.162 28.743 91.543
3 0.340 3.088 94.630
4 0.177 1.608 96.238
5 0.124 1.132 97.369
6 0.102 0.928 98.297
7 0.073 0.666 98.963
8 0.059 0.533 99.496
9 0.031 0.280 99.777
10 0.016 0.146 99.922
11 0.009 0.078 100.000

因子分析法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要目的是用来描述隐藏在一组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但又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 (latent variable, latent factor),不能肯定地说一项研究中含有几个因子,当研究中选择的变量变化时,因子的数量也要变化。此外对每个因子实际含意的解释也不是绝对的,以测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表征来明确主要的因子成分。[45]

由上表中因子分析法所得出的方差做出如下解释:

银河公园中所设置的整体质量评价主要由11个评价因子为分析基础,银河公园中的整体质量评价特征中91.543%的关系由两个主要存在的综合性因子来做出评价,综合因子Ⅰ可以占据分析景观环境质量的62.80%;综合因子Ⅱ可以占据28.74%。

得出的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结果由下表所示,该表能够确定两个综合性影响因子的主要基本评价因子,按照其中的成分系数大小来进行判断,绝对值越接近于1,就说明该评价因子在于综合性影响因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大,依据数值大小剔除并进性分类,得到了两类的综合性影响因子。

表 4.6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

Table 4.6 Composition matrix table after rotation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成分
1 2
舒适性评价 0.817* 0.507
V2空间排列 0.763 0.561
V3空间变化 0.874* 0.380
V4空间尺寸 0.853* 0.460
V5色彩饱和度 0.677 0.612*
V6色彩丰富度 0.762 0.568
V7植物配置 0.925* 0.272
V8植物美观 0.824* 0.499
V9景观视线 0.795 0.517
V10设计风格形式 0.206 0.964*
V11地域性 0.959* 0.135

对于综合因子内部的因子的重新筛选排列后得出下表因子Ⅰ可以总结为环境因子、因子Ⅱ按共性可以总结为氛围因子。由此进行分析总结公园的整体质量评价依赖于这两个综合因子做出评价。由排序的结果可知,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系数最大的以此为地域性0.959、植物配置0.925、空间的大小频率变化0.874、空间的尺度大小0.853、植物配置的美观程度0.824、公园整体上的舒适评价程度0.817其余的系数低于0.800,分别为景观视线、色彩丰富程度、色彩的饱和程度;在于第二类综合因子中,仅存在一项设计的风格形式0.964,其余的因子系数占比较少。由此可以得到初步的评价结论,在于银河公园的整体视觉评价中,占据主要影响的因子在于存在地域性特色;其次植物种类配置多样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的、植物造型丰富的;空间尺度较大、变化较多、空间层次较为丰富的节点因素对于公园整体的质量评价影响最大。

由此步骤主要分析的是对于公园评价的质量存在主要影响的相关因子,并未涉及舒适性因子与其他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所以为了进一步明确舒适性因子与其它各个评价因子之间的关联性,所以以舒适性评价作为因变量,其他因子作为自变量,经过几次的偏相关分析后,去除关联程度较小的影响因子,做出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模型,更好的进一步研究与舒适性相关联的因子。

4.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将舒适性评价作为因变量(y轴),其余各因子作为自变量(x轴),通过散点图发现,其他因子对于因变量呈现线性相关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因此对于上数据做多元的线性回归分析;在进行偏相关分析后,去除地域性、设计风格形式、色彩饱和度等影响相对较小的因子后,将量表中的舒适性评价因子作为因变量,其余因子作为自变量对于舒适性因子和其他相关性的因子做回归分析如下[46]:

表 4.7显著性检验表

Table 4.7 Significance test table

模型摘要b
模型 R R 方 调整后R 方 标准估算的错误 更改统计
R 方变化量 F 变化量 自由度1 自由度2 显著性F 变化量
1 .974a .949 .914 .11645 .949 26.746 7 10 .000

a. 预测变量:(常量), V9景观视线, V7植物配置, V2空间排列, V6色彩丰富度, V3空间变化, V8植物美观, V4空间尺寸

b. 因变量:舒适性评价

图 21空间因子与舒适性散点图图 22植物因子与舒适性散点图

对于上表中的数据做出如下的解释:导入的相关变量对于舒适性存在相关性,显著性F的变化量小于0.05, R方的数值接近于1,该模型的拟合程度高[47],

表 4.8 回归模型系数表

Table 4.8 Regression model coefficient table

系数a
模型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显著性 相关性 共线性统计
B 标准错误 Beta 零阶 部分 容差 VIF
1 (常量) .319 .090 3.543 .005
V2空间排列 .152 .223 .185 .681 .511 .941 .211 .048 .069 14.512
V3空间变化 .107 .171 .130 .628 .544 .911 .195 .045 .118 8.451
V4空间尺寸 .222 .292 .214 .761 .464 .926 .234 .054 .064 15.535
V6色彩丰富度 .101 .200 .111 .504 .625 .905 .157 .036 .104 9.638
V7植物配置 -.262 .242 -.262 -1.084 .304 .853 -.324 -.077 .087 11.521
V8植物美观 .356 .267 .373 1.333 .212 .937 .389 .095 .065 15.399
V9景观视线 .214 .175 .253 1.219 .251 .919 .360 .087 .117 8.515
  1. 因变量:舒适性评价

根据上列系数表格,做出如下的回归方程模型结论:

F=0.319+0.152V2+0.107V3+0.222V4+0.101V6-0.262V7+0.356V8+0.214V9

(V9景观视线, V7植物配置, V2空间排列, V6色彩丰富度, V3空间变化, V8植物美观, V4空间尺寸)

R2=0.949

由此可见对于舒适性程度影响较大的因子为(依据数值的绝对值大小判断),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0.356)、植物的配置形式(|-0.262|)、空间尺度大小(0.222)、景观视线的通透性(0.214)、空间的层次排列(0.152)、空间的变化频率(0.107)、色彩的丰富度(0.101)。

4.3主要因子分析评价总结

针对于上述存在的几类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的相关因子做出量化分析,选取有关因子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做出进一步的评价研究。

空间影响层面上对于银河公园的具体空间构成做出分析,分析主要的空间节点的具体要素做出评价。对于空间分析评价,采用整体的宏观研究手段,分析各个节点的详细数据,进一步明确节点之间的空间关系。

结合在Openstreetmap矢量地图软件获取的银河公园地图矢量数据和Local space viewers上的地图数据分析,能够分析场地内部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表 4.9银河公园整体数据汇总表

Table 4.9 Yinhe Park overall data summary table

银河公园数据指标汇总
总面积(m²) 108182.36
水系面积(m²) 37718.89
绿化面积(m²) 63304.89
建筑面积(m²) 644.46
道路长度(宽度2m) 1999.63
节点个数 9
节点面积m²
1 544.3
2 311.94
3 214.45
4 513.13
5 406.19
6 441.8
7 694.22
8 125.72
9 263.11
节点面积合计 3514.86

除去水体面积计算得到公园绿化覆盖率为88.92%,依据规范《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中规定的相关要求,符合一般社区公园的>70%指标要求[48]。

各个节点的空间尺度最大不超过100m,基本上在于25~70m的区间范围内;节点最大面积不超过700m²,所以银河公园中的所有节点的尺度偏小,这符合公园的功能定位,多样化的中小空间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活动空间,使得特定的活动人群有适合的场地进行相关的活动,但是缺乏大尺度超过100m的活动空间导致人群的聚集度下降和多样的年龄段活动人群的趣味性下降,也让游客认识到公园缺乏特色风格,影响舒适性的评价。

其次各个节点之间的间距保持在30~60m的范围内,节点排列的组合次序较为混乱,主次空间不清,大小空间的配置结构不合理,往往出现多个均值空间排列在一条景观视线上的情况,导致人对于空间的认知感觉出现趋同性,使节点设计的风格形式不容易区分,这是导致空间舒适性评分处于一个中等偏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植物的主要相关因子在于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上,其次为植物营造出的空间的视线控制上(植物造景的美观性、植物的郁闭度,植物的覆盖率)等等因素,经过分析样本照片,发现植物相关评价因子中最高评分的样本4、最低评分的样本1、2,针对于样本4、样本2做出相关的分析。

样本4是西部景区的主要水景,视线范围开阔,能够识别公园中大部分的植物,可识别的植物种类和搭配形式,上层高大乔木:黄山栾树、香樟、水杉、无患子、广玉兰;中层的低矮乔灌木:棕榈、桂花、日本晚樱、垂丝海棠、大叶黄杨;下层的灌木花草:美人蕉、迎春、马尼拉、阔叶麦冬。经过分析后认为,该样本照片中可见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搭配合理,造型美观,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多,色彩色调柔和丰富,其得到的舒适性评分为最高分1.7分。由此可见公园中整体视线范围内,植物的种植多样化,对于舒适性评价的影响符合上述回归方程模型。

样本2为西部景区入口空间,识别的相关植物种类较少,植物占据样本照片画幅的约50%,视线收到一定的阻碍。经过分析总结植物种类配置形式:雪松、桂花、阔叶麦冬;色彩单调压抑,饱和度较低,舒适性评分较低,而且节点空间的面积较小,标识系统、小品设施、铺装形式较为杂乱,其舒适性评分只有0.74,低于评价的平均值。

可见公园中的节点质量水平并不相同,整体的植物设计种植较为良好,存在部分节点景观营造效果差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1.1 总体结论

本文中对于合肥市银河公园景区做出了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观问卷评价,对于银河公园整体的视觉景观质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论:银河公园中整体的景观质量较为一般,除满足居民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没有任何的特色风格,整体而言公园缺乏趣味性和明显的设计风格特色;评价水平良好的是由于公园建设年份较长,植物的生长状态良好,场地内部的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植物造景较为美观。水系面积较大能够提供一个较为开阔的视线和视域环境。空间节点的设计排列基本满足公园的功能性需求,但是缺乏主要的公共开放活动空间,公园中所有的节点的尺度的范围在25m~60m的区间范围内,不能够提供游客一个较大范围的活动场地,从而导致公园缺乏趣味性,只能够吸引老年人群等活动量较少的特定群体;其次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呆板单调,未充分考虑到人与水体的互动性;水生植物配置不合理,部分水体景观营造效果差[49]。

而在于问卷中的相关数据做出数据量化分析后得出了关于视觉舒适性的相关性因子,并根据因子分析法确定主成分因子,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对于公园中的主要景观元素进一步量化分析评价,对于公园整体的视觉舒适性提升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5.1.2 具体结论

总结上述研究方法中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于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分析可见对于舒适性的主观评价存在的各项因子的数值在于0.600~0.900之间,说明在于实验中选取的评价因子与舒适性研究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前期选取的评价因子对于舒适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说明选取的因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据与各项系数的排列次序可见空间节点的排列次序、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景观视线的通透性、空间的变换频率、色彩的丰富程度、植物种植配置的基本形式等等因子,对于舒适性评价都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50]。

(2)在于整体的视觉质量评价中发现对于公园视觉景观环境质量具有明显影响的因子存在两种综合性的因子,分别概括为因子Ⅰ(环境因子)、因子Ⅱ(氛围因子)这两类主要的因子影响了人群的视觉景观环境质量评价,由此可见在于公园的视觉景观环境质量评级中,主要的评价因子Ⅰ占据评价的62.80%;因子Ⅱ为28.74%,从而进一步明确主成分因子,对于下一步舒适性因子的筛选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基础。

(3)针对于上述的各项因子经过偏相关分析的剔除影响程度较小的因子后,对于舒适性评价拟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一步明确各项因子与舒适性评价之间的数学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F=0.319+0.152V2+0.107V3+0.222V4+0.101V6-0.262V7+0.356V8+0.214V9

(V9景观视线, V7植物配置, V2空间排列, V6色彩丰富度, V3空间变化, V8植物美观, V4空间尺寸) R2=0.949

可见对于舒适性程度影响较大的因子为(依据数值的绝对值大小判断),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0.356)、植物的配置形式(|-0.262|)、空间尺度大小(0.222)、景观视线的通透性(0.214)、空间的层次排列(0.152)、空间的变化频率(0.107)、色彩的丰富度(0.101)。

由此可以明确的定量分析对于舒适性评价的各项因子,结合于实地的数据,可以对于银河公园景区的视觉舒适性程度做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

(4)对银河公园的客观数据整理汇总结合评价模型分析后得出:节点的尺度最大不超过100m,公园中的所有节点的尺度偏小,缺乏大型活动空间,导致人群的聚集度下降和不同年龄段活动人群的趣味性下降。其次节点排列的组合次序较为混乱,主次空间不清,大小空间的配置结构不合理,往往出现多个均值空间处于同一景观序列的情况,导致人对于空间的认知感觉出现趋同性,使节点设计的风格形式不易区分产生单调乏味感。最后节点的景观设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节点设计美观,视线通透,共统计有多达12种不同的植物种类;而部分节点植物配置种类仅有3种,造型不美观,遮挡景观视线,缺乏引导性,评价分值较低,在于整体上拉低银河公园的景观环境质量和视觉舒适性程度。

5.2讨论

5.2.1 问题归纳

(1)实验设计问题总结

①在于实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对于场地的走访调研不足,缺乏时间、季向变化上的考虑研究,所以结果只能局限于某一段时间内的场地视觉舒适性评价,对于整体时间上仍然由欠缺。而且调研时的口头询问针对的人群只针对于一个特定的群体,在于前期的定性研究上,考虑不够充分,这对于前期的视觉舒适性因子的筛选和相关语义形容词的筛选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②实验设计中,几项关于人的舒适性上具有明显影响的几个因子没有被考虑,只考虑到了视觉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风速、噪音等客观上的因素都没有被纳入考虑,事实上这些影响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舒适度评价。其次每人的评价理念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不能够完全借助于语义形容词来判断人的情绪的正向反应。一般来说较为科学的实验研究都是依据眼动仪和计算机算法等相关的精密分析工具在于客观的层面上对于人的情绪的正向性做出反馈研究,所以依据SD语义差异法而得出来的结论具有一定意义上人的主观性[46]。

③数据统计上的问题,由于样本容量较少,问卷编制时的设置的问题过多,答题时间较长。所以针对于答卷者来说,不能够排除存在有偏差问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结果的分析上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在于大层面上这些视觉舒适因子所共有的特性的权重值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还是能够分析出存在主要影响的视觉舒适性因子,但是更加细化到下一个层面上的视觉舒适性评价指标上会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到下一步的实验的结果判断和分析。

(2)数据处理问题总结

①数据处理的程中发现了相关问题,其问题一为在于分析舒适性与其他各因子的相关性时,发现大多数评价因子都对于舒适性具有明显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皮尔逊系数基本上在于0.900以上,仅有一项设计形体以及风格造型上低于0.900。第一,这说明选区的相关因子都对于舒适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在于分析中和问卷调查中可能对于题目中设置的消极与积极设置的界限不明显,或者大部分选择0(一般)从而导致相关问题的出现。第二个问题在于得分成分系数矩阵中分化两个综合因子值过于接近,这有可能是对舒适性相关程度较高导致的,每一组因子都对于舒适性能够提供较多的评价权重,这和预期的结果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应该针对于数据做出偏相关性的分析,确定各个因子的具体影响的权重值[47]。

②在于最后所得结果的评价上所得出的综合因子提出问题,在于SPSS软件中实际特征值有且只有一项,在于分析评价中为确定多样性的综合因子将最大特征值设为两项,在于结果上并不影响评价,但其中产生的原因上所选择的形容词在于大部分的意思上表述的意思相同。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特征形容词汇的影响,所以应该针对于这个结果改进研究手段。

③进行回归分析时由于因变量是根据问卷评分而得出的,所以不具有标准化,但并不是随机变量,而且在于剔除相关因子的数目不够多,可能对于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由一定的影响,在SPSS.25中采取逐步的分析自变量时,发现有且只有两项拟合程度极高,其余多少存在偏差,但为了评价的多样性,设置因子数目在5个以上。

(3)景区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

①在于分析评价研究中发现银河公园景区的整体设计风格不明显,游客对于银河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和形式不具备认同性;而且公园的整体视觉评价较为中庸,公园中缺乏明显的历史人文特色、明确的设计风格形式。在于视觉舒适性认知评价的层面上由内而外的表现出中庸乃至较差的评价,考虑到公园具体的设计和施工年代为上世纪80年代,能够理解银河公园最初设计的功能性需求和设计理念已经不满足于当今游客多样化的功能性和趣味性的需求。

②分析具体的景观节点时,发现主入口空间的平均分值较低,说明主入口空间的景观设计不合理,植物的种植设计直接影响了视线和视域的通透性,而且主入口空间的植物造景不美观,缺乏相关的养护,导致游客对于植物相关的因子的评价值偏低。入口空间的导向性不明确,缺乏明显的引导性;入口空间后的游客集散空间的视线较为通透,空间的尺度较为合理,但是存在缺乏趣味性和明显的设计风格特色等问题。公园中主要的节点和滨水景观的设计存在相同的问题,节点的细节性设计缺乏,节点的功能性单一;滨水驳岸形式全段为垂直式驳岸,缺乏亲水性和明显的风格特色,主题单一,较为平庸,只能够满足老年人口的日常聚会,交流、休憩的基本功能,不适合多样的年龄段人群游玩活动[48]。

③在于进一步分析各项主要的影响因子时发现公园的整体空间结构缺乏关联性,节点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和各个节点空间布置散乱,缺乏大型的公共活动开放空间,虽然视线通透、可达性较好,但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空间的混乱状态,这对于游客的视觉舒适性评价而言产生较大影响[49]。

④分析植物因子时通过分析相关样本照片中的植物配置形式和植物的种植种类上发现,整体公园植物数量虽然多,但是缺乏明显的植物配置特色,乔灌花草的配置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存在部分节点,植物配置纷杂多样,直接影响了游客景观视线的通透性,影响了空间的视域条件;在进行滨水植物的配置分析时发现,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的种植缺乏,不能够优化完善水面植物的观赏性,并且在于生态层面上,难以维护水体的整体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水系的污染,影响视觉舒适性评价。

⑤公园中整体的色彩纷杂多样,虽然整体而言色调较为舒适柔和,但是在于一些道路、小品、建筑的色彩上存在不符合功能的色彩配置。整体而言,道路选取的铺装色彩过于压抑,小品设施的色彩不具有显著性,这些问题对于舒适性的评价都产生了影响。

5.2.2策略意见

(1)需要对于公园的入口空间进行整治规划,具体措施为:加强节点的空间导向性和入口节点的标致性,需要拓展游客的视线,避免密闭的植物遮挡游客的视线,并且植物的配置种类必须多样化,植物造景的美观程度需要提升,完善日常的植物养护工作。入口节点过后的集散空间,可以考虑到人流量的具体数值,采用趣味性的小品设施设置,利用观赏性植物配置进一步划分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和空间层次变化。设置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避免公园的整体评价过于平庸,缺乏趣味性,导致公园的整体评分偏低。

(2)对于公园中的各处节点以及道路的设计,需要提升沿路的植物美景度,如增加花卉地被植物的种植,选用多样化的植物种类进行搭配,避免单调性;优美的林冠线的营造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于人的视觉层面上制造多样的变化形态,避免单调性和乏味性。其次,道路的铺装元素应该避免选用压抑的色彩,铺装的具体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关于景观建筑的设计上,考虑到园中的建筑设计风格均偏老旧,可以针对于外墙进行改造,如墙面趣味涂鸦;建筑功能性的改造,丰富节点与建筑的细节性设计,增加景观建筑与游客的互动趣味性。

(3)对于滨水空间层面上,需要加强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提升整体的风格特色,整改合并滨水开放空间,完善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游客的可游玩性和趣味性。增加滨水的植物配置形式,种植多样化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加强水面的整体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提升人与水的互动性,在于某些特定的滨水段重新改造滨水景观节点,丰富驳岸的设计形式,摒弃形式单一的驳岸设计,增加在于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切沃龚恺.城市公园[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Richard C.Smardon等著李丽雪等译.景观视觉评估与分析.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3]杨公侠,郝洛西.视觉环境的非量化概念.光源与照明.1999(011)

[4]郝洛西,杨公侠.关于购物环境视觉诱目性的主观评价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1998(5)

 

 

合肥市银河公园景观视觉舒适性因子的研究

合肥市银河公园景观视觉舒适性因子的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51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8日
Next 2023年5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