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尔·金特》组曲中《索尔维格之歌》音乐特色及演唱技巧

《索尔维格之歌》是一段抒情性较强的音乐,同时也极富诗意,是《培尔·金特》组曲中最为著名的一段音乐。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本文通过对这首乐曲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分析,以探其艺术特征及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独特技法。

  引言

  《培尔.金特》中的故事源于传说故事,该戏剧的主要剧情是有一个任性而又自私的人,名叫培尔·金特,每日不务正业,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爱上了善良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不过却通过欺骗的手段与英格丽德在一起,但是其较为喜新厌旧,在得到了英格丽德之后,又将英格丽德抛弃,随着剧情的发展,他逃窜于山野之中,但是凭借巧言,和山妖女儿在一起,山妖发现他的行为,想把他处死,然而黎明的钟声拯救了他,后来他脱离了魔窟。回到山村之后,他见到了垂死的母亲,并给母亲讲儿时回忆中的美好事情,让母亲在幻想中死去。但在母亲死后,他又离家出走,经历了各种冒险的生活。他曾经变成了一个富人,但之后他全部财产都被劫走。在其财产被劫走之后,历经多种风险,流落到非洲,在非洲,培尔·金特却又和阿妮特拉有了另一段感情。阿妮特拉是阿拉伯酋长的女儿,所以相对来说,他的这段感情相对较为平淡。在他经历了种种感情之后,这些“想象”的感情都失败了,之后他才忽然明白过来,这些都只是自己主管的一种想象,算不得幸福,真正的幸福应当是自己的家乡以及自己的亲人,所以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家乡,培尔·金特看到了索尔维格,自己最初的恋人,她在门口安静的纺纱,也在默默的等待着他。于是,培尔·金特便扑倒在恋人的怀中,在恋人小夜曲的歌声中安静的死去。本文要分析的《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培尔.金特》中第二组曲的第四段。

  一、歌曲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E.Grieg.1843-1907)是挪威民族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19世纪中期所创作的戏剧歌剧等都流传极广,而其乐曲的流传,除却乐曲本身的美妙之外,与其乐曲所表达的思想也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性,同时也包含较强的民族性,在传达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造成这些情况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爱德华·格里格在当时的环境中将乐曲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民族独立事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性。
  亨利克.易卜生是受挪威人民爱戴的著名文学家、戏剧大师。他是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在创作戏剧中,他融入了较多的自我感情,从创作的作品上来看,较为出名的便有20多部扦情诗,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培尔·金特》,这是一部有较强“个人反叛精神”的戏剧,在该戏剧中,不但将个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将“爱国主义”体现出来,另外,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易卜生与格里格两人均有较高的才华,他们两个人的创作友谊被世界文化历史所传颂,给后人们留下了伟大的经典作品。
  《索尔维格之歌》是一段经典唱段,也是一段抒情曲目,主要是为易卜生的诗剧所写的,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是《培尔·金特》里一首经典的曲子.
  《索尔维格之歌》被称作挪威的“第二国歌”,是在上文中提到的索尔维格唱的小夜曲,它是全部配乐里最抒情、最富有诗意并深刻动人的乐段之一。“易卜生创作的索尔维格是幸运的”,因为,她所得到的颂歌是用最优美的旋律所谱写的。索尔维格年复一年地等待着培尔.金特的回来,从妙龄的少女等到白发苍苍。这是一首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和颂扬的歌曲,第一部分曲调具有悲情色彩,具有感染和震撼的力量,就算悲伤到心碎,表现了索尔维格的忠贞不二、悲伤期盼恋人归来的心理;第二部分的来源是民歌,该部分的旋律较为欢快,虽然只是简单的“啊”字,但是将索尔维格的喜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其所想象中的培尔·金特会归来的那种喜悦感情充分的表达出来。纵观格里格的所有作品,可以说《索尔维格之歌》是最成功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在世界上流传极广。进一步的分析,其降挪威以及瑞典民歌充分的融入其中,去掉婉转而又动听,在挪威人中退重复极高,更有甚者,有人讲其称之为“挪威第二国歌”,这一评价可以说是对该部曲子最高的评价。另外,在该诗句配乐完成之后,格里格更是从中选出八段乐曲进行改变,其中第一组曲是《晨景》、《奥丝之死》、《阿妮特拉舞曲》、《在山妖宫中》,第二组曲是《英格丽特的悲哀》、《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以及《索尔维格之歌》。这八段乐曲中,最著名的是《晨景》以及《索尔维格之歌》。《晨景》所描述的是“自然风光”,虽然见不到优美的自然风光,但是单“听”便能从中感受到风光之美,感觉到一种平静宁和的气息。另外,该段曲子中的牧师风格也极具特色,令人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等待”歌曲,是索尔维格所唱的一首抒情歌曲,其在茅屋中纺纱,想象着情人归来的美好场面,具备较强的抒情性。全剧也是以此结束,所以使歌曲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升华。从整体来看,无论是配乐还是组曲,都堪成世界瑰宝。

  二、歌曲《索尔维格之歌》音乐特征分析

  在《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中,格里格通过音符来表现其故事情节,而演员的作用更显得举足轻重,如果要把索尔维格的形象塑造成功,就要要求女演员能够融入到角色当中,把自己化身成索尔维格,表现内心情感。格洛托夫斯基说过:“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心在音乐作品中需要演员通过表演立体的再现给观众,绘观众以美的享受,所以演员塑造角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出剧目的艺术效果。《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朴素且庄重,带一些伤感。它适合声音干净、音色柔美的抒情女高音来演唱。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及渲染音乐氛围。它强调用音乐的手段来展现剧中的内在意义,表现索尔维格的人物内心。
  关于《索尔维格之歌》,格里格在给他的朋友亨努姆的信中写到:演唱这一段的女高音一定要竭尽所能地把这首歌唱好,因为它刻画出索尔维格的性格。有一次,我拿不定主意,曾在总谱上标明:假如女演员不能把哼着唱的这一段唱好,就不如用单簧管独奏来代替,而让索尔维格一直不断地纺线。但是,后来我决定不这样做了。首先,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要索尔维格在3/4拍这段曲子的时间里一直纺纱,那可不成;其次是这样做不合乎这首歌的性质;最后是因为这样安排,全然不能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因此,你一定要和女演员一起练习哼唱。它的技巧并不难,可以轻轻唱出来,整首歌应保持民歌风味。
  《索尔维格之歌》演唱之时,必须要重视音乐整体节奏的变化,重视音乐的旋律转变,从这些角度对音乐进行感悟进行演唱,而无需一字一句的对照着曲调延长,这样会使乐曲没有了感情。只有演唱者在理解了戏剧要表达的感情之后,将自身代入其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并将其有感情的唱出来,使“情”与“曲”能够完美结合起来,这样方能使观众有一种“共鸣”感,方能使人们对此曲的认知度进一步加深。克罗齐曾经说过,创造引起观众再造的刺激物便是艺术家需要的技巧。对该句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句实际上所表达的是演唱者在延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在“鉴赏”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再创造,并将创造后的“作品”表达出来。在演唱该首曲子时候,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其一是当时的时代环境,以及整个故事的走向,及索尔维格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走向,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另外,则是从演员自身对音乐作品表现角度来看的,因为演员在演唱时候,实际上便是将再创造表现出来的过程,所以演唱者必须要将自己与戏剧中的角色相连,这样观众在看到的时候,不是演员本身,而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方能使角色更加形象化,方能因其受众的共鸣,观看者方能从观看中体会到索尔维格面对爱情时的态度,从而用缤纷多彩的唱腔拨动观众们的心弦。

  (一)曲与词的结合

  “歌曲创作里的词是作曲家创作的根据,歌词中的形象能启迪音乐家创作的灵感,歌词中的情感能使曲作者获得音乐形象创作的动力。”文艺复兴后,声乐作品所强调的内容就不一样了,歌词都是一些高质量的诗歌作品,《索尔维格之歌》也是这样,歌曲与歌词的相互结合,给大家呈现出一副不一样的作品,仿佛把人带到宁静安逸的山村茅屋旁,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坐在茅草屋前,一边纺织一边唱着优美动人的歌曲,等待着在外流量漂泊的爱人,渴望他早日回到自己的身旁。她就这样守着自己的诺言,守着内心那份真爱,等啊、盼啊,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春秋“一年一年地等待,一年一年地等待”,她心里充满信念“始终相信你一定能回来,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答应你,我要忠诚等待你,等待着你回来”,这些歌词将其自身的感情充分体现出来,也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以说,歌词是作曲家的创作灵魂,歌词中的情感给作曲家以灵感。歌曲《索尔维格之歌》中,正是将其充分的链接在一起,最终加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以及震撼力。

  (二)音乐形象的塑造

  歌曲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她永远是一个忠贞、美丽、痴情的形象。歌曲的第一段表达了索尔维格的痴情,音乐相对应的忧郁、低沉、哀婉,既优美而又深沉;第二段表达了索尔维格内心充满希望以及幻想的光芒,音乐也变得更加光亮灿烂,温暖真挚。格里格的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栩栩如生的,他用清晰简约的旋律来变现作品,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真实地呈现在听众的面前。

  (三)现实人物的反应

  “诗剧中的女主人.公索尔维格就是理想的化身,也是音乐的中心形象。”索尔维亚始终包容自己的丈夫,即使是在天堂,她也祈盼能和自己的丈夫在天堂相见。格里格不仅塑造出索尔维格的忠贞不渝,实际上也是在歌颂着现实社会中,与索尔维格的有着相同经历和遭遇的女性,她们在生活中同样扮演着“索尔维格”的角色。格里格说出了她们不公平的命运,歌颂了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他对她们所拥有的感情不仅仅只是退给你请,更有一种悲哀之感,不过,在同情与悲哀的后面,我们可一看看到他对他们的敬佩,对他们遭遇的一种敬佩之情。

  (四)象征意义的体现

  歌曲由不同的段落构成,其象征意义也各有不同。歌曲刚开始的引子开始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用了a小调,这是一种忧伤的情绪色彩。A段是对引子情绪的延续,它的旋律激进起伏,象征了索尔维格对爱人的期待和思念,无论是声乐还是钢琴,节奏都很稳定,没有明显变化,更能体现出索尔维格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等待。B段在速度、节奏、织体等诸多音乐要素,表现了索尔维格与爱人见面时的喜悦心情和美好的幻想。最后尾声部分,实际上与开头的情绪是相对应的,在进行细分之后,可以看出,这种对应实际上也是一种“悲情”的奠基,在培尔·金特去世会后,索尔维格必将会继续悲痛。

  (五)音乐民族性的体现

  歌曲由不同的段落构成,其象征意义也各有不同。在歌曲引子部分,主要的作用是对全曲感情基调的奠定,使整部剧有一种忧伤悲情的感觉。A段是对引子情绪的延续,其旋律级进起伏等特征象征了索尔维格对爱人的耐心期待和深情思念,无论是声乐还是钢琴部分节奏都很稳定,无明显变化,更能体现出索尔维格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等待的状况。而B段的变化则相对比较大,尤其是速度上稍微加快,节奏上更加紧凑等等,这些变化中,将索尔维格的喜悦心情充分的体现出来,这一部分的音乐素材与引子部分材料类似,体现了一种情感的回归,也是一种暗示,金特死去后,索尔维格又重陷入寂寞、伤心、孤独的悲痛之中。

  三、歌曲《索尔维格之歌》演唱艺术处理

  (一)音乐的民族性

  从14世纪到20世纪,挪威在极长的一段时间内均没有民族独立性,它分别被丹麦和瑞典控制过。1814年,挪威脱离了丹麦而独立,却又被迫与瑞典联盟。在这一过程中,挪威人民也在不断的进行反抗,以争取自身的民族独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挪威的文化、音乐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过在这一时期所发展的音乐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则具备较强的民族独立性,尤其是在“复兴民族文化”的口号提出之后,挪威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关注日渐加强,更多的宣传本民族的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格里格结合当时的情境以及自身的经历等,投身在民族音乐事业的建设中,其创作的音乐既有自己本身的风格,也有当时民族的风格。他用自己的音乐表现民主主义并渴望独立的强烈愿望。格里格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中,有许多丰富的经验。
浅析《培尔·金特》组曲中《索尔维格之歌》音乐特色及演唱技巧
  《索尔维格之歌》中,引子部分的风格是淳朴型的民歌,去掉听来极其清新自然,同时也将挪威旋律中的调性转换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体现。并集中对挪威民间曲调进行许多特点描绘,所有这些都被用来传达索尔维格发自内心的坚定感情。音乐体现了生动形象的艺术角色,刻画了人物心理状态及特点。其优美的曲调、脱俗的意境和丰富的表现力,使作品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格里格最终额创作目标便是创造多样化的音乐方式,既体现出了民族风格,同时也将爱国之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风格极其明显。

  (二)歌曲的音乐化

  这首歌曲含有丰富的调性,节奏和节拍。在诗剧里,索尔维格整日都在期盼爱人回到家里,在茅草屋前一边纺纱,一边唱歌。乐曲所应用的形式主要是分节乐歌,这种形式使歌曲的调性更强。另外,从而序奏上来看,该部分是单二部曲式,是由弓|子和无再现的两个主题轮流出现及尾声组成。曲调优雅婉转,感情深厚、真诚。由一个平静、抒情的引子开始:
  第一主题是4/4拍,其伴奏的主体主要是柱式和弦,该主题有着即为自然的旋律,能够将挪威的民俗风情充分展现出来,另外,该部分也主要突出了索尔维格的深切思念之情。后面由两个乐句组成。以,a小调开始,韵律平和均匀,曲调婉转,悲伤哀怨。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即便不见其人,也能想象到有一个美丽的女子一边纺纱一边唱歌,用歌声来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盼望与等待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旋律优美动人,包含着对爱人的无限思念,并掺杂着一丝丝的无奈。
  第二主题转为A大调,3/4拍,小快板。相对第一主题来说,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偏器乐化。因为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啊”的演唱来体现感情,虽然极其简单,但是该部分大调的特性也使情绪更加明朗,从而将一种主人公的“向往”之情通过音乐传达出来。另外,该部分所应用的主要是花腔性的旋律,这种旋律实际上也具有较为浓重的挪威风格。
  这首曲目的中间部分对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进行了许多重复。这一结构其实主要是调性捡的转换。全曲通过音乐的旋律,把索尔维格的真挚感情表现得非常富有感染力,淋漓尽致。
  尾声部分所表达的感情与引子部分所表达的感情一致,构成了首尾呼应。曲子在忧郁、深沉的情绪中慢慢结束。
  这部作品中调式、节奏、旋律的变化深刻地反应出索尔维格的感情。流畅、自然的旋律围绕着两个主题,并且加以发展和展开。所以,这首歌曲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调性色彩的转变是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一种有益方式。

  (三)歌曲的艺术性

  以音乐表达的戏剧,里面情节是人物关系的历史,是戏剧体现出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的重要线索。《索尔维格之歌》是在整部剧情推向高潮时候出现的抒情曲。歌曲最后唱到“在天堂见你,啊……”这不单单只是索尔维格的一种向往,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感。音乐旋律都围绕着这个美丽又善良的姑娘的真实情感而起伏波动。歌曲中的情节和情感高潮的推进是相互辅助的。为了使戏剧发展有更佳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会用音乐与之匹配,这样便能给观众更多的享受,同时也能使戏剧更加富有浪漫气息。两者是互相相同、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音乐拥有戏剧化的行动,戏剧包含音乐化的诗意,既有戏剧舞台视觉中的形象效果,又有音乐富于精神性的感知效果。
  从格里格作品风格上来看,其作品是承上启下的,他将前人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展现,同时也使这种风格得到了升华。使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广泛的流传。另外,格里格的歌曲不但曲调优美,同时还刻画出了一个温顺纯洁的人物,使观者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观看该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不仅仅表现出音乐中人物的角色特点与心理情感,最重要的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歌词和旋律结合的平衡性

  从类别上来看,文学以及音乐分属两类,不过对其内在进行探究,可以看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致性。歌曲是旋律和语言的术形式的体现。《索尔维格之歌》实际上便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格里格在对歌词表达的内容及情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如:歌词的第一段写到:"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一年年地等待。作曲家用行板的速度和忧愁暗淡的a小调来表现时间的消逝,一去不复返,主人公的无奈和思念。然后第二乐句就逐渐转为有力量的,明朗性的旋律,但我始终相信,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要忠诚地等待你….表现了索尔维格对心上人的真挚的感情和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副歌部分的啊中,格里格用二度关系的音程来抒发情感。具有悠扬、连贯、深远的韵味。
  在《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中,格里格通过音符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演员的作用更加的重要,要把索尔维格这一女子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就要求女演员能够融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化身为索尔维格,来表现内心情感。格洛托夫斯基说过: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心在音乐作品中需要演员通过表演立体的再现给观众,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所以演员塑造角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出剧目的艺术效果。《索尔维格之歌》这部作品朴素庄重,带一些哀伤。它比较适合音色柔和、声音空灵的抒情女高音来演唱。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渲染音乐氛围。它强调用音乐的手段来展示剧中的内在含义,表现索尔维格这一人物的内心。
  关于《索尔维格之歌》,格里格在给友人亨努姆的信中这样写到:"演唱这一段的女高音一定要竭尽所能地把这首歌唱好,因为它刻画出索尔维格的性格。有一次,我拿不定主意,曾在总谱上标明:假如女演员不能把哼着唱的这一段唱好,就不如用单簧管独奏来代替,而让索尔维格一直不断地纺线。但是,后来我决定不这样做了。首先,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要索尔维格在3/4拍这段曲子的时间里一直纺纱,那可不成;其次是这样做不合乎这首歌的性质;最后是因为这样安排,全然不能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因此,你一定要和女演员一起练习哼唱。它的技巧并不难,可以轻轻唱出来,整首歌应保持民歌风味。
  在演唱《索尔维格之歌》时,演员并不是一字一句地对曲调来进行复印,而是通过音乐节奏旋律变化、色对比、调式与调性色彩互相变换,将角色的全身心状态全部行为特点融入到音乐表演里,要用心歌唱,做到把音乐和感情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一方面,是对作品的理解,是演唱者对作品的欣赏过程,这需要演员了解易卜性和格里格当时写作背景,当时时代大环境,以及整个故事的方向和索尔维格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走向等,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演员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这是更加深入的再创造。它需要把作品的内在含义清楚认真地表达给观众,演唱者是第二创造主体。她要把自己融入到角色里去,让观众看见的不是某个女演员,而是索尔维格。因此,便需要其具备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将真实的感情与剧情完美的整合气力啊,这样方能使索尔维格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这样才能够把索尔维格对爱情的忠贞,对恋人的期待,表达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用优美多彩的唱腔拨动观众的心弦。

  结语

  反反复复地听着《索尔维格之歌》,让我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那凄凉的故事,悠扬的旋律,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面。格里格所创造的这首经典的曲子,予以了后人极大的精神财富。在该首曲子之中,其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将音乐与戏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将自身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让观者了解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更加让听众能够融入到角色中、音乐中。

  参考文献

  【1】韩晶,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本体分析,《大舞台》,2010年第7期
  【2】钱仁康,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音乐艺术》,1985年第1期
  【3】言青,悠长的歌声——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中国音乐教育》,1990第2期
  【4】谈舒,浅析《索尔维格之歌》及其演唱,《艺术教育》,2008年第12期
  【5】朱玉,演唱者的双重角色与艺术创造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孙宪伟、王蕾《索尔维格之歌》的艺术特点与情感体验,《大众文艺》2010年第23期
  【7】李艺,凄美的神话——《索尔维格之歌》2006第7期
  【8】鲁晓宙,正确把握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29期
  【9】王江奇,歌曲演唱表现欲的意义与教学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0】潘健,论激发和培养歌唱者的歌唱想象力,《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第4期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军老师,老师在我写论文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一开始的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她一次又一次地指出我文稿中的具体问题,精致到每一个细节用词,都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51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6月10日
Next 2021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