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出现,民族声乐面临着许多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来音乐的渗透,民族声乐优良传统的一点点被遗忘被侵蚀,过分改造和过多吸收外来音乐导致民族声乐发展变质。同时,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听众的耳膜,年轻人则更加偏爱于饱含时代气息的现代歌曲、西方流行歌曲,对民族声乐可谓知之甚少,民族音乐后继无人。民族声乐在传承发展上容易出现极端化的问题,一方面是过度坚守传统,将老一辈的东西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而全盘否认外来音乐的自我固化模式,忽略民族声乐的完善和发展,这样的民族声乐难以得到现代人的欣赏;另一方面是过分崇洋媚外,全盘肯定西式音乐,过分改造民族声乐,甚至抛弃了一些优秀的传统唱腔、唱法、元素,丢失了自己的一些艺术魅力和特点,让民族声乐的韵味大减,学出来了一个“四不像”,根本无法达到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在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护的同时也要发展,展现民族声乐最大的魅力。
二、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一)、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的区别
民族声乐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由来已久,最早的关于对此的记录出现于先秦。民族声乐是体现当地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且逐渐形成的当地独特的文化体系。目前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戏曲、曲艺、民族歌曲,其中“字、情、韵”是其主要的精华所在,要求声乐作品能够给人带来最大的美学欣赏价值。“字”指字正腔圆,要求演唱者有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和饱满的发声;“情”指以情动人,要要求演唱者做到身临其境,同时将观众带入到歌曲之中;“韵”则是要求韵味十足,尽力展现作品的个性与魅力,是评判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统民族声乐对唱法、声音技巧上都有着严厉的要求。而民族音乐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进,在贯古通今的基础上,融汇中西,与时俱进,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面貌,让民族声乐艺术顺应时代发的潮流,使其在各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是大部分人对民族声乐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民族音乐被更多人理解和喜爱。
(二)、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联系。
首先,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民族声乐的传承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传承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前提,传统的民族声乐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脱离了传统声乐文化,民族声乐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是无法长久立足与存在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对传统声乐的传承上,要有正确的认识,辩证的接收前任所留下的经验,剔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留下符合当前民族发展,适应国情的部分,把传统与外来音乐相结合把握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现代民族音乐。
三、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民族声乐要想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取得广泛的认可,就必须唱出自己的个性和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间唱法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声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优点。多种多样的语言特点、声腔、和演唱的方法是支持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民族唱法”的素材和表现形式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民族戏曲、民族曲艺,`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民歌正是民族声乐取之不尽的深厚的文化源泉和音乐素材宝库。我们要发扬踏踏实实深入民间生活采风的传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郑惆介绍说“其实,老一代音乐家才是我们学习民间音乐的楷模。王昆、郭兰英、胡松华等人自不必说,姜嘉锵是在学习了浙江婴剧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高音,吴雁泽则是为了使自己在演唱《清江放排》时更加完美,甘愿“毁嗓”“倒仓”,去鄂西向放排工人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为声音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资料库,是他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广大的民族声乐工作者要不断的开拓创新,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以下我从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一下对民族文化的继承
(一)、专业民族声乐教育应起到资源的保护作用
在日常的专业教育工作中,要有相对应的教学应对措施,例如定期的组织老师同学体验专业剧团的生活,体验生活,采集专业的、有价值的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邀请有一定艺术修为的艺人、名士等来学校给学生进行讲课,传授同学们自己独特的艺术经验,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平时对学生的考试过程中也要有土著民族歌曲,已达到普及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的的目的。由于我国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使得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阻碍,而且也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民族声乐应该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以民族性为核心,并以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为手段,使得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和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族艺术,同时又要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大环境,不断推陈出新,科学合理的继承发扬民族声乐艺术,同时要结合平时在教育工作中多产生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同时组织编写《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大纲》。编写出通用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经验。

(二)推进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
在高师音乐教学大纲中,应大量增加民族民间音乐的比例,增设中国乐理、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课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X著名音乐教育家查尔斯•西格曾说过“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是那个国家的民间音乐。”其一,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的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之中”。其二,在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部分的音乐文化,在无意识的自然传承中收到了巨大的打击和严重的冲击,还影响到对民族传统声乐民族民间学习的忽视。
四、中国民主声乐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
在发展的状态而言,我国的民族声音发展有两个阶段,以二十世纪80年代为分界,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和二十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在二十世纪50到80年代,我国的民族声乐走向清晰明确。在建国初期,有关的组织机构提出了“新中国唱法”的理论。并且此展开激烈的辩论,出现了著名的“土洋之争”。这个时间段内,很多原来因为国内进行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在解放区长期驻扎的音乐学者从基层转移到了城市,给城市的民族声乐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当时的环境决定他们:首先,他们拥有大量的舞台实践经验和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体验,其次,由于长期驻扎在解放区,没有相对的教育条件,他们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的教育。而城市人民的要求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自身的水平相对有限,使得他们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培养专业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又有一大批从欧洲回来的声乐艺术工作者,这对当时国内额声乐艺术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两种声乐工作者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究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进,还是彻底放弃传统,有新的文化彻底取代传统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著名的“土洋之争。当时有许多的有关声乐的组织机构和个人都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同的理论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在这些人中不乏成功的,同时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如:部分院校机构在进行教育工作时,没有对民族声乐文化有深入透彻的来理解与分析,对传统的民族歌曲不管从唱法技巧还是歌词都没有正确有效的认知,导致认为传统的声乐文化毫无意义,而一味的追求西洋美声唱法,,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使得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彻底失去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做不仅没有对中国声乐发展有所帮助,反而使原来的民族歌手失去了自已已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失去了一部分观众,更严重的可能导致歌手失去再次走上舞台的可能,而且错误的训练方法可能导致歌手嗓子的损害。还有一类过于的迂腐守旧,甚至是偏激,认为既然土就要土的彻底,不采用任何的演唱技巧,瞎喊生唱,这样声音才能饱满,体现出“土”字,但是这种方法同样缺少科学客观的依据,只是很多的民族歌手因为错误的演唱方法导致了对自己嗓子的破坏。有的甚至中途离开了歌唱舞台。还有一种错误的理论认为。对于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研究和吸取是很有必要的。这使得传统民族唱法占据了一席之地,涌现出了像黄虹、王昆、王音旋、王玉珍等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为的艺术家。同时作为传统声乐文化中典型的《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对民族唱法的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内,我国声乐文化工作者在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批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对我国的传统声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呢。1950年到60年是我国声乐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期开始的十年内乱,造成了教育断层、人才断层
“xxxx”十年浩劫,一切声乐文化都被作为“封、资、修”的产物,禁止和传唱,而所谓的“样板戏”大行其道,成为人们推崇的对象,用所谓“宽、厚、亮”的唱法来替代传统的声乐唱作技巧,这种根本违背声乐科学的做法毁坏了不少优秀人才的嗓音,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民族事业给与了致命的打击。
(三)、xxxx理论的影响
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xxxx理论的影响,所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行,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不仅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样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推动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的艺术人才,如xxxx、阎维文等,以及一批优秀的声乐教育家。xxxx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典型体现,在其风格中既体现了欧美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的表现方法,又有中国民族特有的“质朴、柔美、亲切、亮丽、传神”的民族特色。以xxxx为典型代表,社会上同类歌手不断涌现,说明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发展民族声乐的事业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传统的民族唱法却没有得到发展和继承,传统的演唱因为没有适应环境的发展,进一步被历史所淘汰,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原始民族声乐艺术被现代的演唱风格所取代。而曲艺的境遇也让人担忧,曲艺表演人员逐年减少,几乎为零。与此同时,演唱风格大都与xxxx相近,社会上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其他风格特色的歌手。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国的关注和重视,改善这个现象迫在眉睫。为此,我国开始大量举办各种赛事,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发现新的人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发展,但是收到了效果且不尽如人意,我国声乐界正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中国的民族声乐应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难攻克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结构悄然出现了新的生机,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有了新的发展和继承。,优秀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进程仍然不够明显,创作上仍普遍存在跟风和单一化的现象。如果作曲家们都能够从各种角度、各种视野去体验生活,关心百姓,升华情感,独辟蹊径,其创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56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许多的创作素材。著名的作曲家雷振邦在创作《冰山上的来客》这首影视音乐作品时,我选用了一首塔吉克族的歌曲这首舞曲富有塔吉克族的民族特色,而且与片中的情感较为吻合。影片中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是通过改变圆舞曲的速度,与歌词句法相结合,不断改进磨合而成。因此在创作方法上,目前最应该重视和加强的就是要从研究和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审美习惯等方面着手,深入研究表现对象的生活、性格与情感,使得民族声乐艺术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相结合,产生更加贴近生活和人民的曲目。从而更容易使听众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所演唱的情景。但是脱离人民生活,使得歌曲不容易声入人心,不利于打动听众,也就失去了曲目创作的意义所在。
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同时在欧洲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对原有的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产生了“现代民族声乐”。但是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民族声乐没有到了合理有效的发展,占据了一部分传统声乐的市场,这是对其不利的发展因素,同时也不符合“大众文化”的历史发展要求。如果我国的声乐文化想要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就要改变这种现状,是传统的声乐文化重新占据市场。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我国的传统声乐进入充分的了解。同时理性地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弘扬“传统”振兴“现代”。使得传统与现代二者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这就需要广大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民族声乐艺术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化建设同样要步步紧跟,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是时代的新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保留自身的文化色彩,传承民族特色,也要与时代和世界接轨,适应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声乐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
参考文献
[1]周耕著.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湖北:武汉出版社,2013.10.
[2]黄友葵著.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16.5
[3]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