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服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汉服概念
汉服与人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汉主要是指汉代,也可以指代汉族。服主要是衣服的意思,在古代是附属于衣服的物品。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也。”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汉代服装主要分为上衣和下裳。学术界对汉服的概念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认为汉服就是汉代的服装,第二种认为汉服是中国汉民族文化礼仪代表。本文针对汉服的定义,限定于第一种定义中。
(二)汉服来源
汉服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猿人祖先食用野果填充肚子,采摘树叶和兽皮等遮盖身体,这些树叶是人类最早的衣服。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利用石器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出现了骨针等工具。男子打造石器,外出捕猎,女子负责采集编制麻衣,人类穿上了简单的服饰。人们逐渐学会用植物纤维,加工成麻线,织成麻布。用蚕丝纺线来制作布帛衣服,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先民们用麻布取代了羽毛兽皮等,这些纺织纤维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服装发展历程。
(三)汉服历史发展
汉服发展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在夏商周王朝,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服装和布料发展迅速。服饰制度逐步完善,人类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西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世袭制,对祭祀所用的衣物服饰等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等级来划分,并设有管理服饰的典妇坊。同时布料花式也逐步增多。西周的服饰风格大体沿袭自商代,但较之商代又有变化,服装的样式比之商朝时期略显宽松,而且上衣的袖子也分为了大小两种款式,领子变为交领。衣服无纽扣,而是在腰间缠系极长的衣带,王公贵族会在腰部垂挂一些诸如宝石的装饰品,裙子及裤子及地。当了春秋时期,深衣开始出现,深衣实际上就是很长的衣衫,将衣和裳上线缝在一起包裹身体,服装风格依然沿袭商周时期的交领风格。春秋时期的裙子分为直裾和曲裾两种类型,在分辨时可以根据裙子部分是否有围绕的线条来判断。到了春秋时期,纺织和染色技艺飞速发展,已经开始有较为复杂的图案出现。到了秦代大多以大襟窄袖为主,西安兵马俑的出土,为研究秦代服饰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汉朝初年,依然沿袭秦朝的体制。东汉汉明帝在参考秦朝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创立了以冠帽区分等级的冠服制度。服装风格与典雅、凝重为主,男子大多身着袍服,女子着装以对襟为主,头发后梳,勋贵人家以花钗、步摇做装饰,百姓人家以布巾裹头。到了魏晋时期,当时的名士十分推崇自然之道,因此着装的风格与飘逸潇洒为主,这个时期的男子大多身着宽松的袖衫。到了南朝,宽袍大袖依然为人们所喜。唐代,经济发达,常服和法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常服又被称为公服,主要适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法服主要作为礼服穿着。宋代沿袭隋唐旧制,但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以严谨、简朴为主。男子服饰以圆领为主,官员服饰会以颜色来区分等级,在祭祀朝会外,还会套以外衫。女子的服饰较之唐代略窄,发型以高髻为主,以花朵为装饰物。元代服饰以袍为主,南北方之间无较大差异,但用料却有明显的贵贱之分。明朝建立后,曾试图弱化蒙古族对汉服的影响,但效果不大。明朝时期,棉布衣料得到推广,普通民众的着装材料得到较好的改善。清朝开始推行“剃发易服”,严禁着明代服饰,但由于民进怨愤极大,并由此爆发多起反抗运动,使得清朝统治者在服饰方面做出些微让步,清朝复试中保留了一些汉服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清朝男子服饰主要以满服为主,民国时期盛行的旗袍、马褂、长衫等均是以满服为主进行的改良,都不能算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到了现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丰富,国学教育盛行、古装电视连续剧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汉服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汉服的各种款式与主要以汉服复兴为主题,这也使汉服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中。
二、汉服的形制与分类
(一)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主要出现在隋唐及五代时期,齐胸襦裙是当时女子的主要着装之一。齐胸襦裙主要分为交领和对襟两种,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较之交领齐胸襦裙更为广泛,齐胸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部以上,齐胸襦裙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千多年在发展历史,在五代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交领
交领右衽是汉服的代表特征之一,区别于部分古代少数民族左衽。交领右衽早在汉代初期就已经出现,是汉服最基本、最原始的特征。交领襦裙是汉服中极为常见的服饰之一,交领襦裙主要的特征是上身衣领部位为交领,交领襦裙常见于宋代。按着装人群分可分为男士交领和女士交领两种。与其他类型的汉服相比,襦裙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即上衣短、下裙长,充分体现了服饰制作中的黄金比例,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三)对襟襦裙
襦裙从战国时期出现一直延续到清朝,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襦裙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整体还是沿袭最开始的样式。襦裙是我国服装史上形成最早、款式最基本的形制之一。在魏晋时期,襦裙的特点为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唐代初期,时兴曳地长裙和小袖短襦,但到了盛唐,妇女的穿着风格又转向宽大拖曳。襦裙中的下裙主要由连接缝合而成。裙腰多用绢条制成,两端有系带。在对襟襦裙内搭配抹胸,显得简洁明快又落落大方。
(四)曲裾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是汉服深衣的一种。曲裾的样式为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代服饰中无连裆的罩裤。曲裾的出现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曲裾刚开始出现时,男女均可穿着,区别只在于男子的下摆较之女子略宽,以方便男子行走。从当代出土的壁画可以看出,女子曲裾的下摆呈现出“喇叭花”一样的样式。到后期,男子曲裾逐渐消失。到魏晋时期,襦裙兴起,曲裾深衣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曲裾深衣作为女服中常见的款式之一,衣领部位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时称“三重衣”。
(五)直裾
直裾区别于曲裾,衣襟部位为方直。直裾的下摆部分垂直裁剪,衣裾主要放置在身侧或者后方,直裾没有曲裾一样系在身上的衣带,而是由腰带进行固定,腰带的材质大多为皮革或布。汉代以后,内衣得到较大的改进,曲裾已不太适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因此直裾逐渐取代曲裾,成为当时主要的衣物形制。
直裾在最开始出现时,主要作为常服穿着。到东汉,直裾开始作为礼服出现在正式的场合,在当代出土的许多东汉壁画中,均能看到直裾的形象。
(六)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是汉服的一种,主要作为礼服穿着与祭祀等正式场合。宋代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中就有关于朱子深衣的记载。朱子深衣的特点是直领,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朱子深衣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当代日韩所穿的礼服就有借鉴朱子深衣的部分。
作为“礼仪之邦”,朱子深衣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中古代儒家的礼仪教化。向朱子深衣这样将传统文化融入人们所穿衣物中,正是我国民族服饰的特别之处。深衣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之中。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礼记中记载的深衣向来被史学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朱子深衣正是朱熹对深衣及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实践。朱子深衣经由朱子礼记不断流传,并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在韩国,目前还留存大量的身着朱子深衣的人物画像。当前,在许多重要场所,韩国民众仍然会身着朱子深衣改造而成的礼服。当代,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热爱民族文化的年轻人开始身着传统服饰,出席较为重要的场所,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朱子深衣这样的传统汉服出现。
(七)半臂
半臂是唐代较为常见的女性穿着。半臂实际上是没有短袖的对襟上衣,用带子系于胸前固定,半臂的衣袖极为宽大,唐代女子大多将半臂穿在裙、衫的外面。半臂在唐代前期较为盛行,男女皆可穿着,甚至可以作为宫廷常服。
(八)短褐
短褐是汉服的一种,在古代,通常流行于较为贫穷的民众之间,短褐也可以称为短打,主要由较为粗陋的布料制作而成。
(九)褙子
褙子也可以称之为背子,主要由半臂演化而来。宋明时期为女子的常用服饰之一,褙子的特征主要以直领对襟为主,长度越过膝盖,在腰间用帛带束住。褙子分为宽袖和窄袖两种,宽袖在衣襟位置有花边样的装饰,且衣领一直延续到下摆处,窄袖在领口和袖口均有花边作为装饰。宋代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普遍追求简单质朴的衣着。褙子从出现开始,发生过多次的变化,宋代褙子流行,从皇帝、达官贵人到后妃乃至一般夫人都可着褙子。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褙子上的带子不作为固定衣物用,二是垂挂在衣服上,表“好古存旧”之意。宋代褙子的衣领主要分为盘领交襟式、直领交襟式和斜领交襟式三种,作为常见的是直领交襟式。
关于褙子,宋代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褙子是婢妾所穿的衣服,由于主人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婢妾通常站在身后,因此称为褙子。
三、汉服传承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的水涨船高。但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民族文化的迷失。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需要有特有的民族文化,但当前,传统的中国节日日渐式微,反而大量的西方节日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人们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少,造成的后果便是民族意识的迷失。传承汉服文化可以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弘扬民族文化。汉服传承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汉服已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服与中华民族一样,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汉服中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汉服发源于中华大地,更与中华民族血脉相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服就如同中华民族的文字、语言一样,指带汉族的传统服饰,而不仅仅只是汉代的服装。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清朝虽然对汉服进行了残暴的镇压,但汉服仍然在夹缝之间求得了生存,顽强的延续了下来。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汉服重新受到当代年轻人的热捧。汉服的繁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春天即将到来。
现代我们所见的汉服,已经没有了古代严苛的等级之分,但汉服富丽的色彩、繁杂的纹饰依然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现在,汉服的已经有相对较为完善的形制体系,可以满足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穿着。按照参加的场合,可以将汉服分为便装类、礼服类、正式类、衍生类。
(二)汉服运动的兴起
为挽回人们记忆中对“民族服饰”的缺失,汉民族传统服饰复兴运动即汉服运动应运而生。2003年11月,民间人士王乐天身着自制的汉服走上街头,汉服开始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这也是汉服运动的起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今天,汉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很多人开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穿着汉服,各地也开始开展各式各样的汉服活动。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着汉服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除了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外,汉服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当今,传统文化百废待兴,汉服运动的兴起给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今天,文化传承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近百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实现民族自强与发展,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尤其是十年问个,更是将传统文化推向了对立面,传统文化正日渐离我们远去。如果不对传统文化复兴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遗憾。
汉服运动的主旨是重新塑造传统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是从古代的服饰文化中探寻和学习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文化风貌、礼仪传统和价值取向。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汉服的旧貌与新颜
中国独有的各种文化元素和各个时代特有的服饰已成为当代服装设计师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自古以来,衣服的衣领部位都是设计师设计时重点关注的部位,汉服的领口大多蕴含婉约含蓄的美感,设计师在进行汉服的设计时,可从衣领的变化中寻求灵感。当代汉服设计中,最长运用的衣领形制是交领,设计师可利用交领婉约、俊逸的特点来传达不同的感觉,或是在交领上进行宽窄的变化或是在交领上运用现代的设计元素。除此外,汉服设计师另一关注的位置是袖口,例如注明的汉服设计师张志峰就在袖口部位加以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汉服被人喜爱的另一特点是不扣衣带,汉服上的衣带潇洒飘逸,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将中国传统汉服与当代服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仅可以发掘汉服之美,还能在传承汉服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汉服经济的兴起与传统礼仪的复兴
随着汉服的普及,汉服逐渐成为新兴产业,汉服需求不断攀升,由于汉服的制作需要相对专业的服装技能,因此,也催生了大量的汉服商家出现。汉服发源于网络,汉服商家大多集中在淘宝和天猫等网站,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也有汉服实体店的出现,汉服的价格不一,利润空间较大。除了汉服制作,各大城市也出现了较多的礼仪承办、技能培训等公司和机构,这些公司和机构大多具有相对专业的人才配置和较为科学的管理规范,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又为当前的经济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形态。
汉服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华传统礼仪的,汉服运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生活节奏极快、礼仪弱化的现代,汉服运动有助于帮助人们沉静内心,培养文明礼让的优良传统,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四、汉服的传承方式研究
当前,汉服运动的主要形式仍以走秀、推广、展示、活动为主,宣传力度和宣传手段较为欠缺。对汉服自身而言,汉服文化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首先,当前的汉服制式较为混乱,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分类体系来满足人们对于汉服文化探知的需求,这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推动。其次,不能牵强附会的定义汉服,汉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进行推广时,应深入了解汉服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另外。将汉服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否则,汉服无法推广到人民群众当中。这也需要汉服设计师和汉服运动的发起者们深入思考,不断投入新的想法与意见,适应现代人对汉服的审美需求,消除人们对于传统汉服心理上的时差与隔阂,使社会更好的接受汉服,并对汉服及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
近百年来,虽然汉服发展出现了断代,但这不应成为影响汉服发展的理由,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汉服的研究应该在继承汉服既有优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汉服发展成为多层次的文化体系,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传统汉服的形制体系、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帮助人们从多个渠道,多种方面了解和认识汉服,让汉服在未来肺发展中更加的摧残夺目。
总结:汉服是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家和自己,汉服的服装样式丰富多彩,特点鲜明,无论是上衣下裙、宽袖长袍还是朱子深衣、褙子与短褐都符合当时的礼法要求,也较好的表达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现代服饰的研究来说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服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的民族服饰提供了参考,如韩国和日本的传统服装均是在我国朱子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我们要更好的研究汉服,发扬汉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汉服推广到世界各地,将汉民族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J].周星.民俗研究.2016(03)
[2]以广州汉服运动为例谈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及管理[J].李倩.大众文艺.2014(11)
[3]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周星.民俗研究.2014(03)
[4]汉服运动形式及意义研究[J].付丽娜.江苏丝绸.2012(02)
[5]汉服之“美”的建构实践与再生产[J].周星.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6]“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张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4)
[7]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J].周星.开放时代.2008(03)
[8]关于当代汉服复兴的探讨[J].陈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9]古代典籍中“汉服”相关学术研究概况分析[J].李晰.大家.2010(12)
[10]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M].三秦出版社,兰宇,2006
致谢
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对很多人怀抱着衷心的感激。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使我获益颇多。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其次,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论文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