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千年来的大浪淘沙,让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洪流留了下来,在当下发展迅猛、风云诡谲、竞争激烈的世界格局之中,若是一个国家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却不能够深入学习,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改变生活,无疑于让美玉积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其它了解渠道不同,小学的语文课堂,是最能够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圆天地,是价值养成的学生体验古人智慧的直接场所。而追本溯源,在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中,古诗词一枝独秀,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区别于其它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古诗词体现了许多古代贤人的智慧与风骨,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关键词:语文;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十分深厚的底蕴和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如今现存的诗词歌赋,文学典籍,无一不再现着中国独特民族文化的孕育历程。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曾涌现出笔墨鬼才,英雄豪杰,也有许多极具风骨的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传世意义的文化珍品。小学古诗语文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接触古诗词,让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价值观养成中,从而进一步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那么如何通过语文科目的教学实践实现这一目标?现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古诗三首》教学为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从古诗出发,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历史上得以流传下来文学佳作品类目繁多,不胜枚举,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篇论述。那么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化作品就如同迷雾探花,山径寻路。我们选择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正是由于它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教学案例。学习《古诗三首》,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力量,同时又能引导学生从语文技能角度,学习三首诗歌中所体现的字句含义、诗人的思想观点等等。古诗作为我国传统灿烂文化的精华部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应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足够的重视,这也要求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整体的悟性。
除了以课文为主体,对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外,还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古诗背后的内容,让同学们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深厚文化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适用综合性学习法,将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融入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当中,努力挖掘文章背后的情感和内涵,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和写作动机,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教育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抓住真善美。
语文课堂的教学是学生接受古诗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地对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这种优美的文字,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力量。首先,面对一些情感深沉、有言外之意的古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因为年龄较小,刚刚接触古诗,往往不能真切体会到诗词传达的情感思想,从而无法进入诗词的情境中去理解其含义。这时候语文教师就应在古诗教学前生动引入背景,利用导语,增加学生的接受度。其次,可在课堂上引入情景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们便会更容易地理解和体会到诗人的创作心境,达到情感共鸣的状态。
从《古诗三首》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佳节的登高咏怀,还是对古代生活中稀松平常却别有风味的事情的记载,古诗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其背后的意境值得我们引导学生仔细从中品读、体味。
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除了上文提到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外,语文教学还应该能够帮助到学生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文学悟性,锻炼他们对于文字、语段及通篇阅读的灵敏嗅觉,一定的理论学习对于正在塑造语文素质和文字感知力的学生而言亦十分重要。
《古诗三首》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例。按照时间顺序,春节为先,这里就以朱熹的《元日》为例,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我国人民在新春佳节之时团圆喜乐,辞旧迎新的美好景象。在对这首诗进行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综合学习法,联系生活展开对始终内容的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就展现了除夕夜阖家团圆,门外爆竹声阵阵,转眼间旧的一年逝去,新的一年又来临的情形。而“春风送暖入屠苏”,则生动地描绘出暖洋洋的春日里微风拂过面庞,屠苏酒暖人心房的细腻感受。第三句里的“曈曈”二字,描绘了太阳初升时朝气蓬勃之景,象征着人们对于新一年美好光明的憧憬。最后“总把新桃换旧符”,则是通过对春节家家户户更换桃符的民间风俗的描写,展现了新年到来万物焕然一新的景象。除此之外,通过对诗人所在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我们可以解读诗人在创作时面临的时代变化,保证学生在掌握诗歌所呈现的内容的同时,领会主旨和背后含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理想效果。
同样地,《清明》一诗在对清明景象的刻画和描写时,侧面透露出了诗人心境,文字表达和基本素质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圈划重点词,解读语义,例如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从天气就可看出这一节日的特点,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路上的羁旅人都在雨中落魄断魂的画面,也进而烘托出诗人心中的凄迷哀伤。通读全句,可引导学生思想延伸: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清明在我国古代按照习俗,应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奠祖先,或踏青游春。如今诗人孤身一人,流落他乡,心里自然不好受,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更加凄迷纷乱。何以排遣愁绪呢?行人最愿意找个酒家,借酒消愁。如此引来“借问酒家何处有”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则说明了上句问的对象。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只见有杏花村。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在酒中度过清明都留学生去想象。
待到秋日胜,佳节又重阳,最后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重阳节的描写至今为人称道。“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这里可以引导同学们根据自身经历引发联想,“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佳节到来,家家团圆,美好的回忆与现在的孤身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绪。诗句的语言质朴易懂,如同诗人在同萍水相逢之人交谈,真切的感受娓娓道来,一语道破天下游子之思。想到兄弟们应是登上了高山,插着茱萸欢声笑语,一派其乐融融,却独独没有自己。能够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发人深思。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这句话拓展到语文教学当中来,即通过亲自体验、诵读全文和理论学习,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的目的。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数不胜数,《古诗三首》中的体现只是尺山寸水,无论是单纯的理论输入,还是传统节日的面片介绍,都无法达到两者综合并取的最佳效果,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的点,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综上,语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注重理论传授的同时,加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优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民族文化深深扎根学生们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有所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奋发图强,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项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7.
[2]罗孝静.西师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选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3]沈舒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