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文化传承

摘要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唯一的复合型的节日,其发展历程漫长,节俗内容丰富多彩。该节日历史悠久,经过演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清明节的起源、节俗、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介绍清明节的整个发展过程,肯定其文化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起源;节俗;文化内涵

前言

在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法定节假日,由此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对清明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对其做全面研究的作品并不多。因此,本文将从清明节的起源、节俗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运用文献研读法、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试图从宏观上对清明节进行探讨。清明节的成长历程是漫长的,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感恩,凝聚家族、团结各民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相关方面的研究是我们的责任。

一清明节的起源

(一)禁烟寒食的寒食节

1寒食节的渊源

清明节的节俗起源于寒食。我们想要知道清明节的起源必须先弄清寒食节的来源。对于寒食节的起源,各种观点众口纷纭,学界尚无确切的定论,一般分为“禁火说”和“子推说”。[1]本文讲分别就这两种说法予以概括和说明。

(1)子推说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的说法来自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因储位之争被迫流亡在外。在他流亡期间,许多忠臣贤士都追随他左右。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在重耳又累又饿的情况下,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很是感动并表示日后回国当上国君一定重赏介子推以谢恩情。然而19年后重耳当上国君,他遍赏身边的仆从臣子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不慕名利的介子推与老母隐居故乡绵山,晋文公重耳多次派人请介子推出山,都被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听从臣下的建议火烧绵山,不料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于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下令在介子推被烧之日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相约成俗,“禁烟寒食”的寒食由此产生。

阎建滨先生在《清明旧事》中指出:“介子推的故事,传说于汉代末期,最早记载于《东周列国志》。故事虽感人,但传说并不可靠。在春秋战国最权威的史书《史记》、《左传》等资料中,没有介子推因火而亡的记录。到了汉代,刘向的《新序》及桓谭的《新论》中,才提及介子推被烧的事,也未把介子推被焚与寒食禁火相连系。”[2]那为何这个故事会被当做是寒食节的起源依据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忠贞爱国、不慕名利是介子推之所以被人们传颂和怀念的原因之一。其次,对“清明”政治的追求是介子推备受推崇的又一缘由。“臣在九泉终不悔,愿政清明复清明”既是介子推的心声,也是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心愿。

(2)禁火说

与子推说相比,“禁火说”更具科学性,也更为大多数人所信服。事实上禁火习俗早在周代已是惯例。在周代已有“司爟”这一专门负责禁火取令的官职,在春天的时候以“木铎”为号,百姓听到木铎之声就要准备禁火寒食了。气候干

燥的春季容易引起火灾,那负责取火的官吏摇着木铎,提醒人们禁火。由于古人对自然知识认识的匮乏就把这种自然现象神秘化了,也就认为只要禁火冷食就能抵御自然灾害。禁火寒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规避自然灾害。

在远古时期,火不能轻易取得,为了驱逐寒冷获得光明和温暖,古人从雷电能够引燃林木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钻木取火。同时顺应自然规律,不同的季节用不同树木钻火、取火,相习成俗。禁火之前准备好冷食,以供食用。之后才与介子推的故事相联系,成了寒食节。这种转化过程就是新旧交替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慰藉和对未来的期许。唐代韩翃在诗中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3]在唐代,钻木取火再取新火的情形更胜。在宋代,宫廷赐火的习俗也未改变。如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寒食第三日及清明节,毎岁禁中命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选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宜赐臣僚巨烛。”[4]无论是起源于介子推的故事,还是来自于“禁火”制度,寒食节都以它独特的姿态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中。

2寒食节向清明节的演变

作为清明节源头的寒食节,虽然曾经在历史上盛行一时,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终究被清明节兼并被代替,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大概要从寒食节的发展演变探其源。

南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骤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5]由此可知寒食节的节期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为参照点的,以后又称寒食节为“百五节”。在汉代以前寒食节节期不固定,禁火时间是一月。汉朝把寒食节放在清明之前。从先秦到南北朝,这个节日一直非常隆重。唐时,它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编入五礼,得到官方认可。晚唐以后,禁火之俗渐衰,“清明”之称多过“寒食”。现代,大多数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寒食节”。

那么寒食节何以灭亡并被清明节所取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时间相近是寒食节想向清明节转变的原因之一。两者时间上前后相序,情感诉求相同,节俗自然相融合,在人们的观念里也就不分彼此了。人们对寒食节理解的改变,是寒食节向清明节转化的又一重要原因。最初只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后来又有了“禁火”之俗的新认识。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两节互转的根源。清明供应新火,不但人们的饮食问题解决,且契合实际情况。

(二)祓禊去灾的上巳节

清明节形成并发展壮大,还离不开对另一传统节日上巳节的继承和发展。

1上巳节的孕育与形成

上巳节最初也没有确定的日子,“上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上巳节的形成与发展以汉代为截点,划分为两个时期:汉代以前的萌芽;汉代之后的形成。而它的确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在先秦上巳节是一种临水祓禊的活动。早在周代,巫婆在水边用芳香的草给人们熏身及沐浴,以除病穰灾,这是后世上巳节习俗的源头。在古人眼里,女性是孕育生命的母体,是大地之母,所以由女巫主宰去灾祈福更有力量。古人还认为,人们生病或丧命,是因为被魔鬼勾去了魂魄,水边祭祀含有招魂的意思。

2汉以后上巳节的形成

汉代,过上巳节的范围近一步扩大,主要活动未变,节期定于农历三月上巳之日。《史记.外戚世家》载:“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公主求诸良家子女十余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6]从上述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上巳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节日,且主要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有君主王侯将相,百姓也参与其中。

此外,汉代的上巳节还举行大型宴会,宴请宾客之俗也已存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汉以前上巳节萌芽,巫术色彩浓烈,汉之后上巳节节期稳定,有了标志性的节俗活动,俨然成为节日盛会。魏晋后,水边洗浴、招魂续魄之俗慢慢消逝,临水祓禊转为临水酒会,这是上巳节走向成熟并盛行的重要标志之一。上巳节节期固定在了三月初三。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7]此时的上巳节已经演变为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流雅韵之事,变的“曲高和寡”起来,这为之后上巳节逐渐脱离人民大众由盛而衰埋下了伏笔。

3上巳节的失落与消沉

宋朝之后,上巳节开始消沉。前面说过,晋时上巳节的主要活动“流觞曲水”之宴盛极一时,上巳节的原始意义已经不如先前那么明朗了。这种失落表现为相关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关于此节的记载日益减少。其中最著名的上巳词,当推柳永的《木镇西犯》:“水乡初禁火,青春未老……歌祓禊,声声皆楚调……酩酊谁家少年?信玉山倒。……”[8]至元代时上巳节已完全没有了临水祓禊,祈子求福的内容。明清之后的官方对上巳节的关注程度更是日益削减,中原地区已经几乎不过上巳节了,上巳节的内容只在少数民族有所保留。

纵观上巳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上巳节的形成源于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后得到官方的肯定而盛行成为全民参与的重大节日。随着时间的推进,上巳节因自身的局限性而走向衰落和消亡。但这种消亡不是绝迹,它的祓禊活动演化成为之后的踏青春游,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这也是上巳节对清明节的主要贡献之一。

4上巳节被清明取代的原因

上巳节为何会被清明节兼并和取代?探起根源不外乎两点:一是时间上的延续性。这个节日诞生在春天,从相对时间固定到三月三日的确切时间。清明节是在公历的4月5日,从恰好也在农历的三月份。另外,官方对该节的重视关注度的日益下降。[9]宋代之后上巳节已不被官方所重视,而清明节在唐代就获得了官方的认可,虽然当时清明节并未独立出来而是和寒食节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后却日益受到重视被大众所喜爱。相似的节俗活动也是清明取代上巳的原因。上巳节是祈求人类繁衍,增进农作物的生长的节日。这与清明对农耕的重视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上巳节的祭祀和郊游风俗与清明节的踏青游春等有关活动相类似,在时序上前后相连,因而上巳节的习俗逐步融汇于清明节的民俗大观园里。

总之,上巳节之所以被清明节取代有节日本身的局限性作用,也有国家政治方面的影响。

(三)三节合一的清明节

作为四大中国传统之一的清明节,同时兼备两种感情色调,即欢乐与悲伤共存,肃穆与欢娱同在。清明节又有一个特点是它是由上巳、寒食、“清明”节气三者相互融会发展而来,所以说它是三节合一的节日并不为过。

1作为节气的清明

清明是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作为节气的清明只是反映着的变化和时令的顺序。“清明”作为节气,来源于二十四节气,下面我们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在汉代清明作为节气形成,并且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和太初历。春秋时代,我国用土圭观测日影定“二分”、“二至”。春秋晚年,依据对冬至时刻的测定,算出一年是365.25日。战国末期增立了“四立”连同“二分”、“二至”,形成八个节气。西汉时,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基本齐备。汉武帝命令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制定了《太初历》,更精确的反映一年地球运行的周期,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阴历或阳历。

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明白作为节气的清明与作为节日的清明的差异,清明节气主要反映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清明节有了风俗活动和纪念价值。

2作为节日的清明

作为节气的清明是根据历法及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来确定的,而作为节日清明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1)清明节的发展历程

虽说清明节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是对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整合和发展,但它也有自己的起源根基。在秦汉期间,祭祖省墓风俗已存在。发展到汉,清明节气正式确立。魏晋南北朝寒食节流行,清明节还未形成。到了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相结合,同时上巳祓禊除灾仪式娱乐化,上巳节的内容也融入到清明节当中。宋代开始三节合一,清明节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清明节发展出现不平衡,元代严禁寒食之俗,寒食、上巳基本淡出,只有清明节保留下来发展至今。

孔子时代,各诸侯国把祭祀作为国家的重要大事之一。在西周,华人就十分重视墓葬,特设职官分别掌管公墓和庶民的邦墓。汉代这种风俗上升为礼俗并被人们接受并延袭下来。实际上,清明节的真正源头就是祭祀祖先,扫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的永恒主题。只是在周秦乃至汉祭祖活动没有明确在清明日。

唐代把寒食节扫墓用诏令方式确立下来,列入五礼中。这时寒食节被当作国家法定节日放在了清明节的前二天,两者相连,放假三天。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明确记述了当时清明、寒食已合二为一:“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10]后来寒食被清明节所代替。唐代之所以对寒食节重视,主要是因为寒食节俗中的忠孝文化精神,这种忠孝文化也是寒食与清明能够一脉相承的内因,也是清明节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同时,从唐代开始,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内容。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11]

(2)清明节成为国之大节

周秦至唐的发展,使清明节作为节日被国家以法定形式确立了下来,并且在宋元时期大力发展、兴盛,尤其是在宋代清明节发展最盛。

宋代,理学的兴起,封建伦理观念强化,于是清明节作为孝文化的代表受到重视,获得发展。《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记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12]宋代延续隋唐寒食、清明的内容在节日快乐的同时,节日的淫靡之俗也更加强烈。《梦梁录》卷二“清明节”中说这一天“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又使童仆挑著木鱼、龙船、花篮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13]

但到了元代火禁废除,寒食节受重创,从此清明节的地位高于寒食节。大概是蒙古人不相信不寒食就将致“雹灾”的说法,所以废除了寒食禁火这一习俗。但元代的清明节扫墓和踏青仍然是寒食的主题。宋元时期,清明占了上风,加之上巳节被人们淡化,清明节成为了以扫墓、游春为主的节日。这时,清明节已成为春天的第一大节,也是国之大节。

二清明节的节俗

清明节节俗内容丰富多彩,且都有各自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一)清明祭祖

阎建滨先生在他所写的《清明旧事》中写到:清明之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变得日益重要起来,除了禁火,更重要的是因为祭祖扫墓的习俗。对于中国人而言,祭祖、扫墓是最基本的礼仪之一。这足以见证清明节中祭祖活动所占地位之高、之重。[14]

1祭祖的起源

扫墓祭祖的习俗,源于祖先崇拜和节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的核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坟扫墓,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是如此。清明祭扫无确切时间,有“清明朝祖,前三后四”的说法。另外,有些地方还有新坟与旧坟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祭扫老坟在清明节的前或后,如果是新坟的话则需在清明节的当天祭祀。

春秋战国,墓祭之风兴起。秦汉时代,墓祭成为一种礼俗活动。唐时墓祭编入五礼,获得官方认可,墓祭之风大盛。宋朝时,清明逐渐取代寒食节的节俗功能,宴乐游堂的风气也已形成。周密《武林旧事》中描绘了此情景:“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子,酒壶肴垒。……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而游手末技犹盛也。”[15]元末民间有上冢风俗。至明清,上墓日期更不对等,清明前一日至立夏,都是扫墓之日。

2祭祖的礼俗

清明祭祖习俗是由上古时代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演化而来,所以祭祀祖先有一套特定的祭祀程序和时间规范,这就是清明节祭祖的礼俗。

清明节扫墓祭祖需先插挂纸幡、烧纸钱;再清除坟前杂草、培添新土。这是清明祭祖的特色。唐之前人们烧纸祭亡灵,只可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上。后来不再禁火,清明祭奠兴起,在祭奠时,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烧纸和挂纸钱并行于世。还有一种祭祀为家祭,也称为祠堂祭。方法是焚香叩头,供奉祭品。祠堂祭主要是宗族共祭先祖。在祭祖仪式中,由族长或长者主持,为祖先摆设祭品,按照辈分为祖先进香、祭拜,仪式繁简不一,但都严肃而隆重。

为什么要在清明祭祖扫墓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自古以来“慎终追远”的情怀。中国人缅怀先祖一方面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人们也相信祖先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保佑自己、家族后代的幸福安康。

3祭祖的祭品

在清明节扫墓时,不仅有各种祭祖礼仪,还有一系列敬献祖先的祭品。主要的祭品就是纸钱。

纸钱是清明祭祖活动的必备品。人们相信焚化的纸钱能够到达阴间为死去的先人们所使用的。这种烧纸的习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后流传至今。汉代用冥钱或瘗钱,唐代改用纸钱。其实,最开始祭祖是不允许焚烧纸钱的。一是因为寒食禁火的习俗,二是因为当时的上层社会是反对烧纸钱的。尽管上层社会反对烧纸钱,但在民间还是十分重视烧纸钱的。普通的百姓在活着的时候就深感挣钱的艰辛,所以希望他们死去的亲人在阴间能够有钱花,不受没钱的困扰,以弥补在阳间生活的不足。所以清明烧纸之风屡禁不止,烧纸钱成为清明节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此外纸钱的用法也有很多种。这里介绍四种。一是压钱。受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是不能焚烧的,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坟顶,表示晚辈已经来过了,此墓有后人祭扫。二是挂纸。先将祖先坟头的野草清除干净,再用小石头将墓纸压在坟头。三是烧包袱。唐宋以来,不讲究禁火,民间就把纸钱烧掉。所谓“包袱”,指人们相当于从阳间寄往阴间的邮包。而“包袱皮”是一个纸糊大口袋。这种口袋有两种,一种是有图案的,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四是血祭。这主要是客家人祭祖时纸钱的一种用法。挖一块草皮,把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再在坟地周围摆上十二张纸,既有挂墓纸的目的,又有血祭的象征。

(二)踏春郊游

踏春郊游是清明节自产生之初至今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可以与祭祖扫墓的活动相提并论。这不仅是因为清明之际适合外出郊游,也和清明对上巳临水祓禊活动的收容有很大关系。

1清明踏青的源头

踏青最初在相对确定的巳日。宋代欧阳修《采桑子》词曰:“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16]这里清明上巳已经合二为一。当时从信仰角度作出的解释,是“上巳修禊”。到魏晋时期,上巳节固定在了三月三日。因为清明和上巳、三月节日期相近,踏青之举便以三月三和清明节为节期了。踏青之俗来自周代的修禊。《诗经.郑风.溱洧》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荷兮。……洧之外,询汙且东。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芍药。”[17]上巳节的修禊祓除活动发展到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是以举行大型的宴会、水边游玩为乐事,所踏春郊游之俗缘起于此。

2游春大型场面的形成

隋唐以前的春游是与三月上巳节祓禊联系在一起的。西汉以降,郊外踏青游乐成份日趋增加,且逐渐达到高潮。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记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热衷于踏青出游。唐诗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其中关于清明游春为主题的诗词自然就不胜枚举了。可以说到了唐朝,清明节最后定型,也彻底摆脱了祓禊除灾的阴影,人们纷纷相携至郊外,沐浴在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中。

宋朝时,踏青习俗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围绕踏青而展开的大型活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以及清明人们娱乐的场面。成千上百的各色人等,熙熙攘攘,呈现出了清明踏青郊游的热闹非凡。明清时期,踏青习俗依然兴盛不衰,成为重要的节日文化代代流传。

踏青由一个本来水边祓禊带有浓厚巫术色彩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大型场面的活动,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衬了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

(三)插柳、戴柳的习俗

在万物复苏、空气洁净的清明,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翠绿飘曳的柳枝了。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门上、轿上都插挂着一条条柳枝,在房檐上、女子头上、儿童衣襟上也插挂着青翠的柳枝,满街还不时听到小贩卖柳的叫卖声。

1清明插柳的缘由

关于插柳的缘由有许多说法,但总的来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它的记念意义上讲的,另一方面是从它的作用功能方面来解释的。谈到插柳具有记念意义,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与之相关的两个人:介子推和神农氏。我们先来说介子推,相传介子推死时那课被烧焦的柳树在第二年又复活了。于是晋文公就折下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借以怀念介子推。其后人们就把这新发芽的柳枝称为“清明柳”。另外的说法是插柳以记念教民稼穑的农事师祖神农氏。神农氏也叫“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发源部落首领,是造福于民的传说人物,他发明了斧子、锄头等生产工具,还教民耕作,始尝百草,可以说功勋卓著。把插柳、戴柳说成源于神农氏大概取得是祈求长生不老的意义。

还有人从柳树的功能作用方面来解释。人们把柳条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此外,人们为了防止鬼魅和病邪的侵害,插柳载柳以避邪。

2由插柳到植树的演变

古人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机,由此发展出“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我国历朝XX都重视植树。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林衡”、“山虞”等管理机构,动员群众植树。规定“不树者,无椁。”植树最早由插柳风俗发展而来的。秦始皇统设封人、掌固负责植树造林。汉文帝、汉景帝曾多次下诏“劝农种植。”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规定了植树的指标。隋唐时期,皇帝下诏规定种植经济林事项。唐太宗按人口“永业田”,劝种桑、枣等所宜之木,并可传给子孙永远使用。宋太祖对植树者分等资奖。元代的统治者同样鼓励人们植树。从中我们可以明晰,自宋元以来,植树造林形成制度。

在当今社会植树造林已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事情。民国时以清明节为植树节,倡导全国各机关单位如期举行植树节并进行植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每年的3月12定为植树节:一方面记念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另一方面,此时树木根系活动旺盛,在这个阶段植树易成活。

(四)其它习俗

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节俗外,清明节其他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1荡秋千

秋千一直被广大妇女和儿童所喜爱,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发展到今,荡秋千之戏已不再局限于清明日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荡秋千来娱乐身心,锻炼身体。

秋千有很古老的历史,开始称千秋,后来才叫秋千。秋千是由春秋战国时北方戎狄民族所创,是他们用来进行军事训练的,后来山戎被打败后,国土也划归燕国,秋千就流传到南方成为游戏工具。南北朝时,民间开始打秋千。唐代清明,秋千之戏十分盛行。南宋时秋千传到江南,在民间广泛流行。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更是描绘了女孩子荡罢秋千后的憨厚可掬。她的《点绛唇》词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18]可见荡秋千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游戏。明代时秋千之戏蔚然成风。荡秋千是从北方逐步流传到南方的。由于后代秋千盛行,元、明、清三代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

2放风筝

风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到了东汉,有造纸术,木鸢很快就变成了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装竹哨,风吹哨响,声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高骈曾作《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19]诗中描写了夜间放风筝的兴致,而且表明当时风筝上已装有琴弦。从宋代开始,放风筝的习俗盛行民间。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放风筝不仅是游艺活动,而且是巫术行为,这与原始崇拜和宗教有关。当时经济不发达,科技水平极不高,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灾害和疾病的袭击,通过放风筝祈祷上天赐福,把所有的不如意带走。后来风筝才没有了巫术色彩,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放风筝既能使春天的天空五彩斑斓,给人带来快乐和身心健康,也可以活动全身的筋骨、血脉、泄内火、清明目。

3拔河

拔河最初是军队训练项目,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用吸水绳做成转巧相连的缆绳,长达几里,鸣鼓为号,两端等绷。传说“牵钩”是春秋时鲁班发明的,当时楚国正准备与吴国水战,鲁班就发明了一种叫“钩强”的器械,在战斗中,船往后退就用它钩住,船前进就用它抵住,因此能够及时超越对方。这种战斗工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竞技性的集体游戏活动,这就是拔河比赛。

拔河的风俗起源于先秦。南北朝时这种牵钩之戏盛行南方。南朝时仍把它作为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并且在军事上用来对付敌人的钩车。唐朝,牵河之戏发展为拔河比赛,并放在春天二、三月举行,清明节达到高潮,由此正式命名为“拔河”。从唐开始拔河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一种广泛性的群众体育活动。

4蹴鞠

蹴鞠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朝成为一项军中体育活动。唐朝蹴鞠就成为清明节举行的一项娱乐活动。由于球的材质的改变,球体变的轻盈了,所以开始了女子蹴鞠。在于踢高、踢出花样,称“白打”。无论宫中、民间或军中,唐代蹴鞠都深受群众喜爱。到了宋代蹴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制球工艺还是原料、重量规范、品种以及质量等都相当高了。可以说宋代的蹴鞠就具备了现代足球的雏形。但到了明代官方对踢球有了限制,不过在民间蹴鞠依然是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清代就没有多少有关踢球的记载了。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纽带。如阎建滨先生所说:“清明节所显示出来的清明文化,实质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节日载体上的具体体现。文化是节日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没有根的节日是难以成长的。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血脉养育大的节日,它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从遥远的秦汉穿越唐宋元明清一直流淌到现在。”[20]多元化的节俗是清明节文化的具体表现,祭祖扫墓中也蕴含着感恩之情和忠孝文化,郊外踏青实际上是寻找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因祭祖扫墓衍生出来的食俗文化以及牵引出来以每年清明节需要从外乡归家、回国正是家族和睦、民族凝聚的内核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蕴含的感恩情结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德,这在清明节日中得到了很好的佐证。清明节的相关内容在不断发展,其核心依然是缅怀和感恩。我们都知道无论清明到祖先坟茔扫墓也好,还是在祠堂做仪式庄重的祭拜大礼,或者是为死去的亲人焚烧纸钱,甚至为此准备丰富的祭祀食品等等所有这一切祖先都是无法知晓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黄泉”,但我们确信,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安心,亲人、祖先能接受我们的爱意和怀念。祭祀祖先总的来说就是子孙尽作为人子的孝道,而“孝”的实质就是感恩。具体表现在清明节中就是祭祀祖先,对生命的祭祀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二)忠孝文化的传承

清明节来源之一是对寒食祭祖扫墓习俗的继承,而之所以祭祖扫墓主要是为了记念至忠至孝的名臣贤士介子推。所以清明节祭祖的实质是儒家的忠孝文化。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种美德行为。自古至今有多少忠臣义士名流青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岳飞、项羽屈原等这些风流人物至今为人们念念不忘的原因就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忠孝品质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和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都是这种孝道礼仪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祭祖活动,宣扬尊亲崇祖、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同时也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具有爱国亲国意识,正是儒教伦理忠孝精神内核的体现。

(三)“天人合一”的朴素理念

清明的本义就是“清明洁净”。人们清明踏青借亲近大自然,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理念。扫墓之后的踏青是一个从庄严肃穆的悲伤情绪向尽情欢乐、开怀畅游喜乐氛围转化的过程。这样做的原因是古人拥有朴素、旷达的生死观,如果人是寿终正寝,就不要悲伤,民间把高寿而亡人的丧礼办的热闹也是基于此由。

从古至今人们都意识到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共生共存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因此我们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让青少年郊游踏青,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又可以自小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另外,清明前后的植树造林活动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可以绿化我们共同的家园。天道有序,万物有节。

(四)家族和睦、民族凝聚的精神传承

我们都说春节是家人团聚、亲宗重祖的重要节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明节同样具备这种功能。只是春节是以喜庆为色调,而清明节则包含着宁静肃穆的氛围罢了。人们在清明节里的一举一动无不包含某种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具体来说就是在清明节人们发自内心的虔敬,在思念祖先通过祭扫表达孝心的同时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心也在此时激发。虽然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祭祖仪式,但唯有清明的祭祖是扩大化的,人们在拜完了自己的祖先之后,会主动走出家门,祭祀本民族的始祖。

此外,清明节俗的盛行宣扬了伦理孝道,体现了亲情的可贵。不论家国,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巩固了民族凝聚力。综观清明节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觉察到,它是一种全民性参与的节日活动。

结语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节俗活动异彩纷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慢长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清明节起源、节俗及文化意义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大有裨益。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清明节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研究清明节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当下文化振兴、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邱收.清明节与中国民间信仰[D].中南民族大学.2011.4.15,6

[2]阎建滨.清明旧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7,15,16

[3]陈新注.唐人绝句选[M].中华书局,1938.11.7,89

[4]吴自牧.梦粱录:外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9,23

[5]华飞.四库全书精品文存卷27[M].团结出版社,1997.06,21

[6]司马迁.史记卷49[M].中华书局,1937,1978,1979

[7]宗懔.荆楚岁时记[M].山西人民出版社,1938,38

[8]过常宝.柳永词选[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5,170,171

[9]刘芬芬.“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3,33

[10]廖仲安李华李景华.唐诗一万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10,471

[11]陈铁民注.王维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9

[1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卷7[M].中华书局,1982,178

[13]吴自牧.梦粱录卷2[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21

[14]阎建滨.清明旧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7,45

[15]周密.武林旧事[M].浙江:西湖书社,1980.7,40,41

[16]刘扬忠注.欧阳修诗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4.6,164

[17]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7,132

[18]兰世雄编著.婉约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9,191

[19]廖仲安李华李景华.唐诗一万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10,603

[20]阎建滨.清明旧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7,19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729.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2日
Next 2022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