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公园设计设计概述

伴随国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高密度城区遇到众多交通问题。本文以位于高密度城区的北京市马甸公园为设计文本,对公园场地进行实地考察、现状分析,就场地本身和其周围的交通、人流现状,找出解决复杂交通问题的方法,使其能满足市民日常需求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

  前言

  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伴随当前我国社会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景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此外景观设计将“以人为本”的理论当做主旨,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在满足生态功能、环境功能、经济、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致力于解决社会现有问题,如交通压力。在景观的建设中更加的科学和理性,不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景观和人的生活已经不可分割。

  1项目背景

  1.1区位概况

  项目马甸公园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的西北角,东边是八达岭高速,西边是冠城园小区,南部连接北三环中路,北面是北土城西路。场地面积长700m,宽为80-160m,总面积是8.6hm²,是三环附近最庞大的主题休闲公园。
  区域内主要由动感广场、亲水广场、欢乐谷、趣味活动区、场地活动区、器械活动区等众多休憩地区。企业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以绿为主”,景观和活动空间相互融合,在城市间留存人和自然彼此融合的公共场所,为周围民众准备运动、休憩、健身的良好环境。主要目标是促进景观性和功能性的结合,把“自然”添加到“运动”中,进一步为民众营造“绿色、健康”的现代休闲场地。

  1.2自然条件

  1.位置
  项目马甸公园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的西北角,东边是八达岭高速,西边是冠城园小区,南部连接北三环中路,北面是北土城西路。场地面积长700m,宽为80-160m,总面积是8.6hm²。
  2.气候条件
  公园位于北京,属于明显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温度高且雨水充沛,冬季温度低相对寒冷,雨量较少,春、秋时间较为短暂。
  3.植物资源
  整个公园的中央位置为一条绿地主路将场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在原场地的西南角有矮紫杉和柳树,西北角有珍珠梅、樟子松、白蜡和郁李。

  2现状分析

  2.1场地现状调查

  马甸公园原址是一片绿地,紧邻公路和居民区,东临八达岭高速,西至冠城园小区,南接北三环中路,北望北土城西路。同时周边也紧邻海淀区的许多公共场所,其中北临元大都城恒遗址公园,东临玫瑰园,南邻双秀公园。当前公园为长条形状,其北面地区是部分平方与面积小、游人不多的公园。综合环境让人觉得破旧脏乱,缺少游玩乐趣。马甸公园在2003年创建完成,主要涵盖中心动感广场、亲水广场、欢乐谷、趣味活动区、场地活动区、器械活动区等众多部分。

  2.2场地现存问题

  结合对场地地形、日照、界面的分析,队基地设计条件进行综合品评定,理性确定场地功能布局以及重要的地形要素,中心广场、活动场地和植物观赏区应安排在冬季日照条件最好的区域;分别在东西南北四面都安排大面积入口广场,有利于人流、视线、景观的有效引导和参透;考虑到场地周围交通系统较复杂,并且有严重的噪音污染,场地周边配置立体化绿化以削弱其对公园的影响。

  3规划设计依据

  3.1项目执行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风景园林标志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并参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坚持规划先行,请全国一流的单位进行设计,是每一个园林都有独到的特色,每一条街都成为一道景观,每一个节点都独具匠心。把园林规划统一在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坚持与道路、建筑物、企业等统筹协调考虑。

  3.2应用计算机软件

  在整体设计中,熟练掌握各种制图软件,首先用rhino对场地进行基础设计,在多次修改后,将基础模型建造完成。之后利用lumion、keyshot等相关工具,进行后续渲染活动。最终使用photoshop、AI等工具制定方案效果图与分析图。完成最终设计。

  3.3地质勘查

  北京市和天津市临近,东南和渤海大概是150km,此外和河北省临近。马甸公园在北纬39°56′,东经116°20′,位于华北大平原北边。海拔为59m。马甸公园面积为86000m²,占海淀区总面积的2.1%。

  4规划设计理念

  4.1公园立体系统概念

  对公园立体体系的分析是在空间立体化发展与城市立体化方式发展的环境中出现的[1-2]。张初夏利用汇总其他国家公园中立体系统的良好案例,最先指出公园立体系统表示使用多向度穿插与层叠等方式,从水平、垂直等角度着手,汇总公园的道路、景观、休息系统,且和周围建筑、交通等众多因素汇总设计,进而产生相对成熟的共同体[3]。在其理论前提下,陆杏娜也清楚表明,城市公园的立体化就是在公园水平与垂直角度上的空中与地下三维化发展,公园立体系统不只表现出地形的高低变动,此外也需要伴随城市基面的立体化创造的交通、景观、休息、小气候等体系,此外上述都是彼此穿插与汇总,和周围要素也有紧密关系,进而产生相对成熟的三维共同体[4]。

  4.2设计理念

  伴随国内城市化持续发展,高密度城市地区开始遇到众多现实交通问题[5]。汪光焘提出,目前城市交通堵塞、污染、停车管理与绿色交通等部分问题开始得到相应重视[6]。魏后凯指出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一般是交通拥堵与堵塞、机动车持续增多所导致环境污染、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低,投资较少,经营管理不科学和城市交通计划与管理不成熟[7]。民众生活和景观紧密相关,环境是组成生态成的重要部分,但是人还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在马甸公园计划中需要重点分析“人与自然”两者的和谐关系,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并且着重考虑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地理优势,旨在减轻周边问题,和周边环境紧密连接,形成共同体。

  5规划设计原则

  5.1立体公园设计的作用

  系统是完整体,包含众多结构、属性、功能等要素,完善的系统被分类成更小、更单纯的次要系统,众多次系统可构成相对繁杂的系统。城市公园立体系统按照组成要素被划分成水平活动、垂直联系系统和内部节点[8]。根据不同基面的组织方模式,公园立体系统被划分成三部分:空中一地面、地面一地下、空中一地面一地下(地面基面主要将城市地面当做基准)[9]。
  所以,探讨公园立体系统对高密度城区交通改善的作用可以从“空中+地面”、“地面+地下”、“空中+地面+地下”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园立体系统切入,分别从它们的水平活动系统、垂直联系系统以及系统节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5.2因地制宜原则

  本次项目的居民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可以理解为“适地适树”,尽量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9]。

  5.3景观的尺度性原则

  尺度是分析客体或过程的空间维与时间维,时空尺度的对应性、调节性与规律性是关键特点。生态均衡和尺度性之间具有紧密关系,景观范畴大,自然界在变化中体现出的和尺度相关的协调性就更加平稳。细化到景点设计,尺度性就开始被展现出来,比例和谐、平衡,通常会让景观、建筑和附近环境互相成就,《园冶》叙述的"精在体宜"就表现出上述特点。

  5.4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景观开发并非单独开展,不仅要彰显人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天人融合,此外也想要思考到景观和附近社会环境、地区经济的紧密关系,规划的时候需要合理处理主要效益的比例关系。

  6总体规划

  以“折纸”为马甸公园的主线,以此为节奏建立景观主体。此外通过几何设计元素对公园进行分化与计划。在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将原场地改建成为下沉公园,使其出入口与外部场地相互连接,让游客通过步行桥的引导进入公园内部。同时保留原有优良的乡土树种,结合水体设计为游客打造良好的舒适环境。

  6.1景观分布

  在主线的引导下,在公园东西南北四面都设有出入口,市民可以无阻碍穿过公园,以此缓解周边的交通压力。景观建设并非独立开展,不只要凸显人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天人融合,此外也需要思考景观和周围社会环境、整体经济相互连接,项目规划时需要科学有效的处理好这三大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6.2功能分区

  该项目总体被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分别是亲水区、植物观赏区、休闲活动区和观景区。亲水区:在马甸公园内部,以几何为元素,与总体结构相互对应。亲水平台分布在公园内的不同节点。植物观赏区:该区域位于场地的中央,作为一个下沉广场,在东侧开设出入口与外界相连通。休闲活动区:该区域位于场地的南侧和北侧,两个场地的高差较大,且分别都与外场相连接,即可以让游人随时观赏,也可以让市民无障碍通过,实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标。观景区:该区域位于场地的较中心部分,通过软质和硬质的结合,并配有绿植,为游人打造舒适的观景平台,有做高差处理,可以充分扩宽视角,达到良好的观景效果。

  7各项规划设计

  7.1道路交通设计

  整个公园的主干道与外部城市道路相连接,园内的交通道路分为主干道和次干道。利用可达性较高的多坡道与普遍使用的步道系统与步行桥的设计,融合高差变化的“Z”字形步行桥贯穿整个立体公园,其中“Z”步行桥作为主路,并在其重要节点设置支路,根据高差变化设置梯台,方便游人活动。同时也在步行桥下开设通道,作为次干道,为不喜上下活动的老年人、残疾人和着急通行的游人,提供方便。此处,主干道宽度是5m,次干道则是2m。该公园内部交通支持步行与自行车,机动车辆无法进入,且周围并不存在停车场。

  7.2竖向分析

  地形的设立主要在中间的公共游憩区,此区域以绿地为主,用地形的变化体现景观层次的变化。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马甸公园中东北方向为至高点,高度为59m。公园的正西方向为至低点,高度为52m。依据此数据,在公园的最高点设置出入口,与外界相通,并搭配植物进行设计增大观赏面积,形成绿色的生态环境。在园内相对较低的西面设置排水系统,在雨水较大的周期可以达到良好的排水效果。同时,整个场地作为一个下沉公园,将场地下挖6m,土方量为432600m³,将原有的公园土方作为现有公园的步行桥和梯台建设,其中步行桥长为1130m,宽为5m,高分别为3m、4.5m和6m,其土方量为25435m³,其余的土方量将用于梯台的建造,土方量为16590m³,剩余的土方将用于城市其他公共场所的建造,节约成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7.3景观视线分析

  场地的主要结构包括景观轴线,一级、二级、三级景观节点和条带景观节点,从外部空间进入园内,通过人行桥、植物和水体的衔接,吸引和引导游人。随着人行桥的高差变化,人的视线也在随时变化。且将人的视线不同的景点使用不同的模式,使用植物围合产生。将软质和硬质相结合,水体、植物、铺装的相互融合为公园构造舒适的自然环境。园内每到一处地方,每一个角度,所看见的都不一样,没有平淡如一的景色,将人造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变成全新层面的自然,其中民众生活也会出现全新内涵。

  7.4植物种植分析

  保留了软疣场地内的植被,有利于保持景观的连续性,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费用,节约成本。在原场地的西南角是矮紫杉(Taxus cuspidata var.nana rehd.)与柳树(Salix matsudana Koidz.),西北角出现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L.)A.Br)、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和郁李(Cerasus japonica(Thunb.)Lois.)。此外根据土地选择树木,在原本场地植被前提下种植的树木大部分都是乡土树山槐,且从地区自然植被内选择高质量树种,方便后续管理;草坪主要使用本地生长较好的草种,避免后续维护工作。在植物空间设计上,通过植物维和空间,在平面内分散分布;在竖向上,开展分层设计,产生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空间系统。植物类型的选择和对照的功能区相配合,满足现实多种功能、景观需求。此时植物选择主要是:乔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银白杨(Populus alba L)、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梨(Yamanashi-ken)、稠李(Prunus padus L.)和山荆子(Malus baccata(L.)Borkh.)。灌木:玫瑰(Rosa rugosa Thunb.)、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水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沙地柏(Sabina vulgaris)、天目琼花(Viburnum opulus Linn.)。地被: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
立体公园设计设计概述
立体公园设计设计概述

  结语

  因为城市立体绿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地区全部空间,进而提升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和一般意义上的平面绿化相比可以高效处理地区空气环境与交通问题。对于当前大部分城市出现的交通堵塞与污染问题,立体公园可以妥善处理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立体绿化景观还可以处理地区内平面绿化景观缺少的问题,丰富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彰显地区建筑的艺术成效,让其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立体公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北京地区的长久稳定发展。

  致谢

  我要感谢我的论文老师,对我论文的进行不断的指导和意见,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我所遇到的困难给予我专业和耐心的指点,提出了许多具有改进性的意见,让我顺利的完成论文工作,在此我要对老师的关怀和帮助表示真挚的谢意!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在我整个论文的编写中给与我非常大的帮助、指导、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路,让我有完成论文的信心。最后,非常感谢评阅论文的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真心的感谢我的家人、老师和同学们,只有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才使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加]简·雅各布斯著.X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美]赫勃特·西蒙工艺科学.麻省理工出版社第三版1996(10)
  [3]张初夏.在城市高密度地区构建公园立体系统[J].中国园林,2009,(11):89-92.
  [4]陆杏娜.城市公园立体化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12
  [5]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02):27-32.
  [6]汪光焘.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对策与理论需求[J].城市交通,2016,(06):1-9.
  [7]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02):27-32.
  [8]董贺轩.城市立体化——城市模式发展的一种新趋向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225-229.
  [9]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78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6月24日
Next 2021年6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