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础理论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又叫会计信息公开制度,是指证券相关主体在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过程中,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临时报告、定期报告和其它法定的方式披露上市公司的经济信息,向广大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汇报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以便于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投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
资本市场永远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摇摆,既不降低市场的效用,有不降低其他人利用市场的可能,具体应用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如果证券的价格能够对资本市场的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反应,那么资本市场的效率较高,就很难进行市场投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会基本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操纵证券价格就变得无利可图。要想建立起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讲都需要一个统一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其一个包含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应用的“树型”结构(如图1所示)。
其他分类
信息内容组织形式信息冗余度信息置信度披露人的解释披露媒介披露时机
(一般)上市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劵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定期报告中期报告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与发行
图1: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基础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收集了2008-2012年期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自己进行归纳分类。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未及时披露公司的重大的交易合同事项,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披露公司经营环境方面的变化,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布公司的预亏公告,未披露公司到期未清偿的债务事项等。上市公司应该定期披露的财务报告主要有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一种重要形式,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也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故而会受到公众和监管机构的严厉谴责和制裁。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现阶段很多上市公司对待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普遍存在不端正的现象,很多公司宁愿晚披露、少披露,把会计信息披露当成自己的一种负担而不是责任。我们通过研究公司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发现了两个重要的规律,首先,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公司违规原因出现复杂化,一个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往往涉及好几项内容,违规内容的复杂化趋逐渐明显。其次,由于隐瞒担保事项、重大诉讼,以及隐瞒部分股东占用公司资金能造成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特别多。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是证券市场上最为严重的信息披露问题之一,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披露的虚假性,历史上很多上市公司的轰然倒塌都与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有关,如蓝天股份,东方电子等。这些公司披露的虚假信息形式不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使用情况和实际不符,二是篡改财务报表为盈利,三是对盈利预测内容不真实。如湖南天一科技,只是采用了最普通的财务xxxx手法,并没有复杂的运作方式:(1)通过少计成本费用、虚构业务实现虚增利润。在2008年年报中,天一科技虚构委托资产管理业务从而虚构投资收益,采用少计短期借款、银行借款不入账从而少计财务费用,共计2311.21万元。(2)虚假披露募集资金项目的投资规模。其实真投入的只有19321万元,而显示共计投入7个项目的募集资金为31223万元。(3)故意隐瞒重大事项。2004年ST天一隐瞒和39772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和29332万元的应付票据,2004年只是金额稍有变动,继续隐瞒这个真相,都为29371万元;隐瞒重大的诉讼事项;虚增无形资产162.312万元、隐瞒存货盘亏和毁损3217.33万元、虚增应收账款885.69万元等。同样2011年初的杭箫钢构事件、基金公司老鼠仓事件等均暴露出中国资本市场在信息披露、法律监管等方面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很多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内部股权结构还有很大不合理性,国有股份占据62%以上,这些都是制约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影响因素。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东会机制有待完善,股东会不能完全有效的行使职权,故而中小股东的利益较难得到保护。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兼任在中国目前的比例很高,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经理人员的决策和创新,但是也降低了对其监督的可能性,也不利于发挥董事会的职能,董事会的独立性进一步降低。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两职兼任的情况达到42.3%,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这也是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监督管理的失位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基本处于一个卖方市场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新股的发行价格都较为偏高,发行行为也比较顺利,因此,也可以说发行股票就是圈钱。根据现行的公司法和其它相关法律,企业要先发行新股,必须做到做到连续三年盈利,但是这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能够顺利发行新股,便披露各种虚假的会计信息。当出现这种情形,现行制度对这些上市公司行为的责任认定的方法模糊,对相关行为的惩罚力度也较轻。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独立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功能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发生了一些变化,注册会计师从原来的审计功能逐步扩展到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管理控制财务信息,从事很多与审计无关的非审计业务,现阶段很多注册会计师非审计业务的收入以大大超过审计业务的收入,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功能丧失。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导致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某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功能的异化,才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
四、实证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研究的意义,了解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趋势,我们选取了56家中国上市公司,并考察它们自2008年至2012年的信息披露情况。各年信息披露水平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2年VDE的描述性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从2008年到2012年的信息披露水平的最小值相同,各年度的样本公司信息披露的均值变化情况,样本均值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大值和标准差都呈上升趋势,另外,从峰度(Kurtosis)和偏度(Skewness)两个指标上,可以看出各年度信息披露水平在分布上不服从正态分布。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财务类信息所占比例最高,在自愿披露的信息构成中,而战略类信息所占的比例则有上升的趋势,非财务类信息所占的比例始终低于另两类信息所占的比例,并且与财务类信息所占比例逐渐接近。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一些有关公司财务的信息,这可能与投资者为了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更倾向获取这类信息有关,也与公司年报中主要披露财务方面的信息有关;可能由于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非财务方面不够重视,对于非财务类信息披露不多;随着投资者越来越成熟,同时加上说明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回归理性,上市公司对战略类信息披露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情况了。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2年度VDE构成情况表
(二)小结
对56家样本公司自2008-2012年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整体水平很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从其构成情况看,财务类信息所占比例最高,非财务类信息所占比例始终要低于另外两类信息所占的比例,战略类信息所占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并逐渐与财务类信息所占比例接近。对2012年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多项治理结构指标上都有明显特征,如实际流通股比例较小、公司股票集中程度比较高、管理层持股比例总体不高和独立董事比例整体上刚刚符合相关规定等。控制变量的统计简单统计结果,说明样本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很低、负债率较高。另外,发现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如研发人员情况、企业文化建设及利率汇率变动影响等被披露的次数很少。
五、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要可以有效制约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目前很多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问题,这种股权设置不能很好的实现风险补偿的基本原则,现阶段要治理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力求使上市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尽量减持国有股份。另外,还应该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是和约束机制并行的一套制度,激励不足会导致代理人的努力和收获不对称,进而促成其借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来获得自身的利益,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体系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中介机构,因此,国家监管机构必须加大和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因为他是外部审计监督主体。在此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要强化一种理念即注册会计师是对公众负责,而不是对所聘用的公司负责,有利于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由以客户为中心到以公众为中心的转变,有利于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体系。不仅理念上要更新,相关法律和制度也修订更新,以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关法律不仅要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也要明确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目的,从而让查错作弊的责任落实到仲裁会计师身上,那么这些会计师就不敢轻易的做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
(三)推广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披露政策
新的准则对于信息披露方面规定较多,创建了上市公司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要求企业必须编制的相应报表,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三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要求上市公司应该有效的提供此类信息,特别是对于会计数据的披露,更是得到了强化。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信息披露的对象、数量、时间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减少了上市公司自我操作的空间,更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了社会公众的的知情权,提高高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优化升级。
六、结论
上市公司本质特征是一种公众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上市公司和公众之间达成的约定。然而,外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不规范、不对称、不充分等问题,无法满足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甚至对投资者起到了误导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体系,推广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披露政策,从而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辉著.会计理论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吴联生著.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刘睿,李金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与股权结构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05)
[4]王欢,刘婉立.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变化研究[J].商业会计.2009(11)
[5]王凤洲,黄莹,孔丰.股权结构变化与公司业绩、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基于厦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
[6]Claessens S,Djankov S,Lang L H P.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9
[7]刘莉莉.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8]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03)
[9]夏冬林,李晓强.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J].会计研究.2005(01)
[10]杨向阳,王文平.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商业研究.2011(05)
[11]张绣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J].会计师.2010(02)
[12]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04)
[13]佐藤孝弘.论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07
致谢
论文写到这里即将完成,在这里,我要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便于查资料的图书馆,以及同学和老师对我的帮助。而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指导老师XXX,感谢他耐心的指导,在我困惑的时候给予我很多帮助,为我指明方向,使我能顺利完成这篇论文。
在这里,致以我最真诚的感谢。感谢给了我莫大帮助和指点迷津的指导老师XXX!也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