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首先,我们了解世界经济的背景。随着世界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更新及XX偿还;世界各国XX存在财政支出的压力,而这些支出主要来源于税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失业率的增加,加之物价水平的激增,导致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负税压力过重,纳税人迫切要求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因此,如何改革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在世界各地的棘手问题。在1973-1973年,X长期通胀的环境下,1981年XXX通过了1973年的经济复苏法案,规定从1985年开始实施个人所得税税收指数化调整,1992年通货膨胀率作为基准。通过索引,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攀升问题产生的税级,避免纳税人的实际增税。法国家庭采用系数法,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系数/家庭)*适用税率*家庭因素。老年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年龄从65年到74年,和65岁以上,分别和额外的生计扣除。发达国家意识到要想达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效果和实现税收公平的政策目标,就必须对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进行改革,使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效果实现其政策目标。
其次,我们再了解一下中国的情形。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是公民的工资增长速度远比GDP的发展速度慢,人们面临生活成本高的现状:“住房贵”,住房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高昂的房价已经超出普通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教育贵”,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扩招成了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居高不下的教育收费。2011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教育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贫富差距。2011年“社会蓝皮书”显示居民总消费支出在前三名: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故意的“储蓄”人民银行调查显示:主要目的居民的储蓄是“孩子的教育”,“养老”,“房子装修”,“预防疾病”。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就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影响公众可支配收入的因素主要就是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也是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直接利益,因此,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焦点是居民。这是本文中扣除个人所得税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是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利益,简单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只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开发一个更灵活的费用扣除标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地位和家庭开支,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税收由真正的人民,维护纳税人的根本利益。
2、研究意义
本文介绍了成本的研究意义两个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扣除,即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首先,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核心就是确定应税所得,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国家无论实行哪种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计算应纳税所得必须先确定费用扣除标准。所以,费用扣除标准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题可以提供一个理论依据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同时,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增加他们的收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
(2)实践意义:个人所得税具有增加收入和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2012,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0.5,而0.5是世界的警戒线。。这充分表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重要。也证明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有很多问题。所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通过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科学地制定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加强个税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历史悠久,已经有200年的历史。因为个人所得税涉及到每个纳税人的利益,而居民普遍都是纳税人,所以XX、居民和学者都十分关注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方向。西方学者在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对系统设计有不同的观点,然而,他们的思想对个人所得税系统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廉的比赛首次提出税收应当遵循“公平、方便、节省”标准。埃奇沃思福利经济学家吴社会福利函数的条件下呈先推导的存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税收理论”,这是最早形式的最优税收理论。费用扣除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中后期,以税收公平为原则来研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经济学家埃奇沃斯、阿道夫•瓦格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瓦格纳是德国的“社会政策”的主要代表。他在《财政学》和《社会财政与税收政策》中主张实行改良主义的“社会政策”,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消除社会分配不均的弊端,以此来弥补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他认为,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看,税收是同时满足财政需要,没有或没有要求的金融需求,提供了国民收入,为国家财产从指定的类“征收个人收入和个人购房消费的正确分布”按照瓦格纳的税收理论原则,国家应该是对财产所得实行重课,对劳动所得实行轻课;对奢侈品实行重课,对最低生活品实行免课;对不劳而获的利得或偶然利得实行重课,对普通利得实行轻课;越多纳税人通过累进税率。
2、国内文献综述
在学术界,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费用扣除研究学者普遍讨论围绕以下四点看法: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实现地区差异是否可行;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实现指数化可行与否;其他扣除费用标准是否取消;生计扣除的元素应该包括扣除费用。
陈彦云(2005)认为“税收扣除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并表示三个原因:首先,统一费用扣除标准,以反映国家的法律的统一;第二,遵循税收的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第三,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来调整贫富差距。如果我国执行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必然导致贫困地区低根据标准征税越多,欠发达地区按照高标准的纳税情况。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原则以保护低收入,中等收入者,调节高收入者”荡然无存。
许建国,刘波(2009)认为费用扣除标准有利于缓解地区发展的差别,不适合加剧各地方之间的分配矛盾。理由列举了三条:第一,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已经从地方税改为共享税,为了避免权力过渡分散导致的xxxx和浪费现象,国家必定要求权力统一。第二,改革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扣除标准参差不齐,可能影响未来税制改革。第三,实现地区差异的扣除标准,可能生产要素,如人才流动反向调节作用,会使资金和人才过度流向发达地区,这将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同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
汤贡亮,陈守中(2005)反对“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应该制定各地区的幅度扣除标准并总结出三点理由:首先,为了反映税收的严肃性,维护稳定的税收和适应性的执行,允许地方XX范围内的税法适用于该地区的扣除标准,从而使调整的努力可以迅速适应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实际支出.第二,经济发达省份的中低收入者的必要支出势必比不发达省份要高,而适用的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实全国统一的,这样就造成了税收中横向的不公平。第三,通过地区人均GDP、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的统计指标能得到证实。并建议各地区人大将费用扣除标准浮动范围在30%以内。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文章的第三部分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费用扣除制度的理论基础,费用扣除制度的特征。
文章第四部分采用了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X、日本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的特点和经验。
本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和定量方法的使用,使用的统计数据说明我们的费用扣除问题,并利用城乡消费支出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以支持和佐证文章观点。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演变
1、第一阶段:1980年至1993年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改变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个人所得税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财政部通过“关于提升合作商店和个体经济缴纳营业税的通知,适度调整所得税负担。1980年,五个交易日的XXXX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工资和薪金收入的主要规则,劳动报酬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收入和其他收入6项,分类扣除费用,分类征收。26和支付工资六水平的超额累进税率从5%提高到45%,而其他收入20%的比例税率。但是,1980年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所以大部分工薪阶层都不会超过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所以在,结合税收法律和实际情况,对标准扣除美元的成本基本上是外派人员的对象。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体户的收入直线上升,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也要求所得税法的改革。所以在1986年xxxx通过了“小型企业暂行规定,形成了统一的个人业务所得税制度、税收主体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如城乡个体;征税额是年度总收入扣除直接成本后的余额,按照10级税率7%-60%征收。其中,年收入达到50000元以上的soho和征收40%的税。
2、第二阶段:1994年至2005年
经过1980年个人所得税税法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资薪金、个体户及劳务报酬的三个税收法律体系在实行过程中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已经适应了经济快速的步骤。1994年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工资和薪金,soho,劳动报酬三税合并:工资和薪金九级利率5%至5%,费用扣除标准800元/月;个体收入五率为5%-5%;劳动报酬比例税率为20%,收入不超过4000元,扣除800元,超过4000元,扣除20%的成本;针对收入异常时,奖金,20%,30%,40%,三个级别的累进税率。薪酬率比率为20%,14%的实际实施;牌照费适用于所得收益,物业租金,利息,股息,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税率牌照费适用于所得收益,物业租金,利息,股息,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税率27这种分类征收的规定适用了当时的经济的发展,与源泉扣缴结合后,对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起到一定控制作用。1999年,XX为了达到扩大内需的经济需要,通过了个税税法决定,恢复了对储蓄利息的征税。2000年,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收集对象。
3、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正,在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收入直线上升的背景下,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个税税法决定,将工资收入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月,800/月。与此同时,纳税人如果收入达到120000元以上,自己和向税务机关纳税。2007年第四次修订税法,个人所得税的储蓄存款利率从20%降至20%。12月5日修正的个人所得税税法,工资收入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1600元提高到2000元一个月。
2011年人大常务委员会进行了第六次个税税法的修正。在物价不断上涨和公民的不断要求下,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的2000元上涨至每月3500元,税率由9级降至7级。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分类收集,分为个详细收入,固定和固定使用两种方法计算率。
总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为该国的第五大税种和税收减免,系统也可以用来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演化的成熟,但是随着物价的飞涨与工资的停滞不前矛盾的突出,个税费用扣除制度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我国税收费用扣除制度的问题
本章主要根据平均消费支出,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区域数据,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1、以个人为纳税单位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个人所得税税收一般对象分为两种单位,家庭和个人。基于个人纳税单位指的是自然人类独立对象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收作为一个家庭总收入是指夫妻双方共同综合税。我国目前采用基于个人税收对象,费用扣除个人为单位。
我们的国家将基于个人扣缴税款的单位和来源,有利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管理。但是,个人计算应税所得时,只考虑到纳税个人的费用扣除,而假设有A、B两个纳税人,家里有三个人,包括A、B只有自己在家里,A和B的收入都是一样的,尽管A和B支付相同的税,但是因为比B的负担重,创建一个水平不公平的想象。随着面向家庭税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单位产生以下两点比较:首先,不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收入结构差异。如果家庭总收入相同,但不同于它的收入结构,然后将在扣除成本的差异,这将导致不同的家庭整体税收金额,因此,这一现象的效率是违背税收公平原则。第二,个税的征收主体是自然人,这种规定没有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因素考虑在内,例如家庭成员总数、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虽然是自然人,但是社会经济生活还是由家庭组成的,因此,如果忽略了家庭赡养人口,所以对于个人费用扣除的纳税单位将无法考虑家庭负担,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调整收入分配。
另外,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再加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健全,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不同。家庭负担就业总人口比率。由于退休、离休人员领取一定数量的退休金或离休金,一般可维持本人生活,因此,计算的分担系数可将从家庭人口数中扣减。如下表,2011-2012年城镇居民每一就业者分担人数不断上升,2012年就达到每一就业者就负担(包括就业者在内)1.92人。最低收入每一个工人的负担是2.56 2011人(包括员工)。例如,一个家庭中只有男士就业,月薪5000元/月,妻子没有工作,有一个孩子,这一对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无退休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业者的负担人数就是5,5000元/月可能还不够养家。而对比另外一个家庭,只有夫妻双方,无父母要赡养,无子女,只有男士工作,月薪都是5000元/月,这两个家庭虽然缴纳的税款一样,但是由于就业者负担人数不同而导致纳税能力不同。所以费用扣除的对象应该是作为一个家庭单位更为合理。
表2.1城镇居民就业者负担人数表[](单位人)
年度人数
2001 1.88
2002 1.92
2003 1.91
2004 1.91
2005 1.96
2006 1.93
2007 1.89
2008 1.97
2009 1.94
2010 1.93
2011 1.94
2012 1.9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http://tongji.cnki.net/kns55/index.aspx
显然,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的优点在于它充分考虑了家庭的负担情况。可以将就业者的负担人数所需费用纳入某些项目中进行合理扣除,更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更好贯彻税收横向公平原则。具体而言,纳税人的收入在每月3500元基础的扣除上,再区别纳税人的负担人口不同情况,再对特殊项目采用要素扣除。这比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定额扣除更公平。
总之,尽管税收作为一个家庭单位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的各种缺点,但目前,我国税收的实现条件作为一个家庭单位还不成熟。首先,目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分类收集模式。
2、个税费用扣除项目不完全
来自国外的费用扣除制度的内容得出结论,费用扣除项目一般分为必要费用扣除,生计费用扣除、特别费用扣除。其中必要费用扣除是指生产经营过程所产生的成本,这一部分费用主要对从事工商经营的这些个体户或企业所有者有利。因为成本从总收入中扣除允许运营商获得的收入和支付的成本和损失,目的是确保纳税人的繁殖。生计费用扣除是纳税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和花。特殊费用扣除包括医疗费用扣除、慈善、灾害损失等。和我们的国家将慈善捐款到特殊的费用扣除。与各个国家相比,我国的必要费用扣除和特别费用扣除基本完善,但是,生计扣除中没有将赡养老人、教育、医疗考虑在内。正是因为这样,本文重点讨论生计扣除项目。
我们国家的生活费用扣除项目缺少什么元素?费用扣除制度,完全复制西方发达国家吗?这些问题告诉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首先,分析了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在这一阶段,在下面的表。
表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构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00)
项目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1
食品54.25 50.09 39.44 36.69 35.67 36.32
衣着13.36 13.55 10.01 10.08 10.72 11.05
家庭设备6.98 8.02 11.31 5.62 9.89 9.27
医疗保健10.14 7.44 7.49 7.56 6.74 6.75
交通通讯1.20 5.18 8.54 12.55 14.73 14.18
教育11.12 9.36 13.40 13.82 12.08 12.21
居住2.01 3.11 6.36 10.18 6.47 6.39
杂项商品0.94 3.25 3.44 3.50 3.71 3.83
图表显示了假设人均消费支出100元,人们在各种消费支出的结构。由上表可知,1990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居住和交通的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主要在食品与衣着,而目前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更分散,居住、教育和交通的支出比重增长很快。在这段期间,费用扣除额虽然随着居民的支出增加而增加,但是费用扣除项目并没有随着居民的消费构成进行调整。就如上表分析而得出的结果,目前教育、居住、医疗的消费支出的比重增长很快,由图3-1可知,教育、居住、医疗费用支出从2000-2011年直线上升,但是目前我国的费用扣除项目并没有完全包括在内。
图2.1城镇居民人均年教育、医疗、居住支出水平变化情况(单位元)
在我国,宪法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而个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主体是自然人,因此费用扣除项目的设计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生存权是人的最低权利。如果费用扣除项目关于生存的范围太狭窄,会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甚至会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发展权是公民在生存权基础上的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权利,如教育,如果公民的发展权受到阻碍,那么这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3、个税费用扣除标准设计不科学
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1980年,经历了六个修订,包括四个调整费用扣除标准。那是因为费用扣除标准涉及到纳税人和国家双方利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费用扣除标准也成为费用扣除制度关注的焦点。本节将通过分析费用扣除标准的修改过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我国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
费用扣除标准第四次调整是2011年3月份开始,为了刺激居民消费及加强税收的的收入分配作用,同时考虑到物价上涨导致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增长,中央决定修改个人所得税法,提高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同时调整工资所得税和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结构。起草修正案草案,因此,财政部提高工资和薪金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税收水平降低9 7级,并取消这两个利率15%和15%。
于是,201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草案,并采取公众对草案对各条规定提出意见,并要求公众提供住处、职业和收入水平等信息情况,以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在社会公众积极配合,各种专业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公开信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XXXX(NPC)网络统计,共有80000 230000网民的意见。共有82536人参加了在线讨论和评论。其中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有12313人,比重占15%;要求修改的39675人,占48%;反对的28985人,占35%;持其他意见的1563人,占2%。29和类型分析按照收入表3.4,显然,支持费用扣除标准是3000元人主要集中在类型的收入是3000元,3000-4500元人民币。
表2.3赞成费用扣除标准是3000元的情况
收入类型参与人数(人)赞成人数(人)赞成比重(%)
3000元以下14900 3576 24
3000-4500元23190 3479 15
4500-7500元20783 2702 13
7500-12000元13542 1625 12
12000元以上10121 1417 14
总之,83%的人希望给我的参与意见的基础上,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的原系统甚至有些人提议将费用扣除标准提高至5000元到10000元之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民众认为3000元还房贷都不够,基本的生活费用,更不用说,不符合的原则“基本神火成本不纳税”。事实上,“3”的城市的平均工资在下表中显示了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月平均工资是2412元,和上海是3896元,超过4000元在北京,如果以3500元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所以,普通工薪阶层发达城市已成为税收的主要对象,这并不减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税收负担。
根据民意和舆论,最终3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讨论后,XXXX常务委员会在6月推出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2000元到3500元,税收从9到7级,同时消除两个利率15%和40%,并将最低税率5%降至3%这种调整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XX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
4、费用扣除方法地区一致
我国各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和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从表3.7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539.82美元,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12531.13元,12671.5元。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3500元/月,对我国的西部地区基本可以满足基本生活费用开支和其他方面,但是对于东部可能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

三、个税费用扣除制度理论分析
(一)、费用扣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存在一定的理论支持。首先,本章从费用扣除项目,费用扣除方法几个方面,如费用扣除标准定义了税收费用扣除制度;然后从公平正义理论理论分析系统的费用扣除。
1、净值说
1896年,范尚茨。不过,提出“净值增值”的理论:包括所有的净收益和第三方提供的劳务,在货币价值和性能和福利,所有的礼物,继承,彩票收入,收入保险和年金,各种各样的定期收入,但收入应该扣除所有应支付利息和资本损失。扣除利息和资本损失是我们现在的个人所得税法费用扣除。所以总应纳税所得额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一定的时间内,总所得;第二部分,同期的人享受消费的价值活动,这些价值的形式,是否接受货物或金钱即推定收入;第三部分,所有的财产增值在同一时期,即资本收益。
随后,海牙和西蒙斯改进在X,收入的定义,个人应纳税所得额应:一个人的消费加上(减去)这年财产的增加(减少额)后的市场价值,按黑格-西蒙斯定义,“所得”的范围不仅包括收入和投资利益,还要包括赠款、赠物和遗产,以及实现和未实现的资本收益。如今,个人所得税法的国家以“添加”为理论依据。但是这个“增加说”只是理论上的定义,理论中存在很多假设条件,但是事实上的假设条件不存在,因此将“增加说”变为现实缺少很多硬性条件。因此,在实践中,如何计算值的收入、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计列的收入、费用扣除——为免家人生存。
其中,费用支出就是在经营过程中所必须的支出,扣除额就是扣除制度中的社会鼓励的支出,为维持家庭生计的减免额就是生计扣除。不过,净增加值的理论,也就是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是收入计列,费用支出、扣除额、为维持家庭生计的减免额都是各国费用扣除制度中费用扣除标准额的内容。净增加值,因此也为系统费用扣除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公平效率理论
17世纪,英国中世纪的繁重税负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威胁到资本主义的利益,因此,一些学者纷纷提出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英国的威廉。匹配第一个提出首次税法的基本原则:“公平、简便、节省”。18世纪末,亚当•斯密提出税法应制定符合“平等、确定最小的征税,方便,”原则。在19世纪晚期,瓦格纳提出四项原则”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的原则,税务行政”的原则,直到20世纪,在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之后,西方学者总结的税务管理是在税收政策、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现代税法的最高原则是“公平”和“效率”。
总之,费用扣除制度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效率”两个税法的基本原则。费用扣除制度是否实行地区差异化就是从税法公平原则角度考虑;费用扣除制度中扣除标准以家庭为单位确定扣除额还是以个人为单位,这个问题就要以税法效率原则去衡量。
(二)、个税费用扣除制度的特征
1、费用扣除标准频繁调整
我国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通过后,先后经过了六次修订,而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自2005年至今被改动了三次:1980难最初颁布个人所得税法是确定的个税费用扣除标准800元,2003年居民的消费远远超过了800元的标准,因此个税给工薪阶层带来了负担。XX和国内冲突的加剧,在2005年,XXXX常务委员会提高分辨率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到800元。但在短短两年内,1600元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从1600元到1600元。。但是,随着近几年物价的疯涨,加之工资的偏低状态,2011年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
总之,通过税收费用扣除标准的变化频繁,不难看到所得税费用扣除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国家财富的分布有关,而且对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更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是,个税费用扣除标准频繁提高的表象很容易诱导公民年年期望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这种心理很容易使民众纳税服从度降低。同时,频繁的改善将会动摇法律的威严。
2、费用扣除采取法定扣减项目的方法
我国对不同的收入来源,使用不同的演绎法。例如,工资和薪金的应税所得额是月收入3500元,扣除和个体工商户是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中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和损失。我国采用分项扣除制度既便于征税机关管理,又可以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收入,采取不同轻重的税收政策。
3、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相结合
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限额扣除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工资和薪金纳税,每月固定收入扣除费用是3500元,从3%到45%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7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年度收入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中扣除成本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失去平衡,适合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固定利率的特点演绎在劳动报酬,报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收入不超过4000元,每次扣除费用800元,超过4000元,扣除成本的20%,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但是,财产转让收入,利息,股息,或有收入和其他收入,没有费用扣除,每个收入应税收入,适用税率为20%。28我国这种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的统一方法有利于中低收入者的费用支出,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4、按期扣除和按次扣除相结合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也随之增多,因此为了不引起费用重复的扣除,我国实行按期扣除和按次扣除相结合的费用扣方法。主要分以下两种:第一种,取得经常性、连续性的收入的纳税人,按期计算费用扣除。第二,不规则的收入、劳动报酬、根据计算费用扣除。该方法方便,可以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纳税人收入费用扣除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而且还影响到纳税人的税收好处。
5、外籍人员与内地公民实行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将纳税对象分为内地公民和非内地公民的方法,是应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了吸引国外人才而制定的目前,内地居民的费用扣除标准为3500元一个月的工资、薪金,而不是中国大陆公民税前扣除的工资和薪金4800元每月,这种歧视也独特的特点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四、政策建议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如今,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统一化,表面上税法上人人公平对待,但是本质上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地区纳税人的消费支出情况,没有将纳税人的家庭负担考虑在内。所以违反税收公平和量能负担得起的原则,不利于税收收入分配中发挥作用。工资和薪金为例,扣除标准,成本,使用托收方式是月收入的一个统一的扣除税元月。此种方法有利于征税机关管理,减少征税成本,便于纳税人理解。但是,这种统一的扣除标准并不符合我国物价上涨,地区消费水平不同,家庭负担不同等实际情况。从根本上不符合税收公平与我们提倡的负担的原则。这种情况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甚至不容易和谐社会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X和其他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建议:
(一)、实行以家庭为申报单位制度
通常,世界上个人所得税单位由个人税单和夫妻家庭的联合声明纳税申报。不同国家使用哪种申报单位主要由该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目的有关。如果一国的目的是组织财政收入,那么该国实行个人纳税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无本质区别。如果一国的目的是调节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益,那么该国实行夫妻联合的家庭申报适合。因此,丈夫和妻子的结合方式是更适合现代城市的发展:
第一,个人纳税申报的费用扣除是由个人决定的基本生活费,丈夫和妻子联合声明,基于家庭生活负担的家庭。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纳税人申报税收收入120000元,如果相同的两个纳税人可以达到年收入是120000元,一个是单身,一个是五口之家,两者所缴纳的税款相同,但是其生活负担显然是后者更重,因此,无论家庭因素的税收是不公平的。
第二,以家庭为纳税单位不仅实现了税收的横向公平,而且还反映了税收的量能负担原则,甚至增加了社会福利,如对赡养老人的抚养扣除,对抚养子女的扣除等。总之,这种纳税申报方式既增加了家庭福利,又有增加了社会福利。
第三,这对夫妇共同报税还解决了个人逃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总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返回方式联合声明应该使用丈夫和妻子。
1、确立申报单位
我国家庭的实际情况是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都是三或四代。应该明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纳税申报单位分为夫妻联合声明和个人声明在两个方面。夫妻联合申报是经过法定程序认可的法定夫妻,并不是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夫妻联合申报时,夫妻的收入情况需填列在一张表格中,夫妻中的一人送交税务机关、出示两人的身份证件申报即可;税务机关需要实现计算机信息共享和户籍部门。确认都是法律关系处理相关手续。
2、科学设计税率
丈夫和妻子共同申报税收模式,税率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税率设计不科学或者造成家庭税负反而变重,则可能影响税收中性原则。“二次两个方法”可以用在我们的国家,丈夫和妻子两个人总收入后的二进制量乘以相应的税率,税收2后再画一个丈夫和妻子两个人应缴税款。我们设计税率,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我国,让丈夫和妻子共同平均税率低于夫妻独立宣言宣布税率,税率,并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费用扣除标准应与PDI挂钩
我国公布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供纳税人参考,只是在一定时间内由XX公布固定的数额。没有科学的费用扣除标准和固定因素(如接受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而又因为可支配收入受家庭总收入和人口的影响,为了更准确的证明可支配收入与费用扣除标准的关系,现在使用实证方法来证明。
假设居民平均每人CONSUME与人均PDI、T存在函数关系,并利用Eviews的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可以从回归方程的回归分析模型,使用PDI,人均T的关系。其次,可以综合回归方程与原始数据,预测未来6年就业者月负担消费支出的变化,而这里就业者月负担消费支出就等同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首先表5.1中的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将初始数据带入Eviews软件中在Equation中建立回归方程消费被解释变量,PDI和T作为解释变量,和T研究2001年的起点,所以T值是1,2001,每下一年加1,2012年的T值为12。将表5.1运用到Eviews中建立回归方程后,得出回归模型,见表4.1。
表4.1我国城镇收入消费数据表
年份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元)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元)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元)平均月消费支出(为考虑负担人数)(元)平均月消费支出(考虑负担人数)(元)
2001 1.88 6859.58 5309.01 442.4175 831.7449
2002 1.92 7702.8 6029.9 502.4916667 964.784
2003 1.91 8472.2 6510.9 542.575 1036.31825
2004 1.91 9421.6 7182.1 598.5083333 1143.150917
2005 1.96 10493.0 7942.9 661.9083333 1297.340333
2006 1.93 11759.5 8696.6 724.7166667 1398.703167
2007 1.89 13785.8 9997.5 833.125 1574.60625
2008 1.97 15780.8 11242.9 936.9083333 1845.709417
2009 1.94 17174.7 12264.6 1022.05 1982.777
2010 1.93 19109.4 13471.5 1122.625 2166.66625
2011 1.94 21809.8 15160.9 1263.408333 2451.012167
2012 1.92 24564.7 16674.3 1389.525 2667.888
表4.2模型数据
Dependent Variable:CONSUME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3/05/14 Time:16:17
Sample:2001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1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227.0238 28.80015 7.882728 0
PDI 0.84752 0.006791 12.47991 0
T 31.90725 10.94429 2.915425 0.0172
R-squared 0.998676 Mean dependent var 1613.422
Adjusted R-squared 0.998382 S.D.dependent var 606.2688
S.E.of regression 24.38702 Akaike info criterion 9.438297
Sum squared resid 5352.541 Schwarz criterion 9.559524
Log likelihood-53.62978 Hannan-Quinn criter.9.393415
F-statistic 3394.692 Durbin-Watson stat 2.417917
Prob(F-statistic)0
由表5.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0.998676)和Adjusted R2(0.998382)都趋近于1,这说明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由表可知F检验的P等于0,这充分说明各变量之间是高度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也高度显着;其中,D.W是2.41,而对于n=12,k=3,在1%水平下,dv=l.25,dL=0.70,很明显,不存在自相关性之间的残余,这表明,回归模型高度显著水平。回归方程:M=C(1)+C(2)*PDI+C(3)*T……….(1)
CONSUME=227.0238+0.84752*PDI+31.90725*T……….(2)
(三)、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实行税收指数化变动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税率,税率将在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消费在不断修订的基础,但是由于政策具有滞后性,当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修订,实施后,但是随着经济的状况和物价的又一次变动,居民和要求改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破坏稳定的反复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和权威。总之,指数只有标准费用扣除,扣除价格相关,可以发挥个人所得税法的作用,在真正的时间。指数化是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年波动调整纳税人的税收减免。
目前,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调整,和平均费用扣除标准将提高,很少低。例如,X的个人宽免额就是与物价指数建立一个公式,以消除通胀给纳税人带来税负增加的影响。该公式表示为:Y1=[1+(P1-P0)/P0]*Y0Y1代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Y0代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本周期,代表当前价格水平,P1 P0代表基础价格水平。
总之,我国应借鉴X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弹性的经验。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措施可以通过公式调整和人类都实现,配方调整可以通过价格指数作为变量,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作为因变量。一方面,当年宣布下年的物价指数,以便纳税人根据XX公布的物价指数调整自己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XX可以指定一些替代措施调整扣除标准。例如,如果通胀很严重,可以对纳税人实行不同程度的补贴,或者对某些特定项目实行单独个别调整。
(四)、费用扣除标准实行系统的退化的比率
我们国家的统一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该地区消费支出的差异。由第四章分析可是,我国东、中、西的消费支出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不同地区,同一收入水平承担的税负不同。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扣除标准实施区域差异的成本,但事实上,在扣除标准的区域差异的成本是不利于管理中心,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可能产生加速就业者的流动等问题。
费用扣除回归系统可以付诸实践在中国,收入越高数量扣除费用较低,这是X和日本的费用扣除制度的突出特点,更加注重了实施对高收入者的收入分配的措施,这种费用扣除累退制度达到的效果也正是我国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引入工资薪金费用扣除的累退性,贯彻了“抽肥补瘦”的收入分配的原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居民可以解决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税和支出失衡现象形成的不同。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的税率是3%-45%的七级税率,对应3%税率的纳税人允许扣除4800元/月,每增加一个税率级次,费用扣除标准减少来200元。而一个标准扣除年费将根据通货膨胀调整,使工资成本,不包括两个标准扣除价格的影响,又避免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税负不同的影响,这种制度充分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
(五)、取消“内外有别”的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
个人所得税法对外籍人员的费用附加扣除从每月3200元降低到每月1300元,虽然这显示出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如今并没有将这种“内外”有差别的费用扣除标准彻底取消。目前,经济水平与国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水平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现在完全没有必要以增加费用扣除额来吸引外籍人员。如果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外籍人士是不公平的对当地居民。因为本国居民在外国并不能获得此种待遇,这也是这种规定取消的另外一个原因。总之,对于外籍人员的附加扣除标准,XX就应该对其取消,这是出于税收横向公平原则的考虑。
结论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征税,范围广泛,也宽,也是税收的分类与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征收个人所得税在世界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努力改正和经验作为参考,所有的个人所得税,实现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历史的发展在中国个人所得税已短,但很快。正因为如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在如今物价水平飞涨的情况下,由于费用扣除标准没有与CPI,导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同时,费用扣除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出现税收不公平现象。这是迫切需要的改革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以来,在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第五大税税收体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物价水平的上涨,在目前的费用扣除制度下,个人所得税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也不利于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发挥。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费用扣除标准,不仅有利于纳税人,而且能够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得个人所得税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国家的财政能力会越来越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我国的国民收入差距也会越来越小,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致谢
时光的流逝也许是客观的,然而流逝的快慢却纯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自己终于可以从考研、找工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下解脱出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时,我忽然间才意识到,原来四年已经过去,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一念至此,竟有些恍惚,所谓白驹过隙、百代过客云云,想来便是这般惆怅了。
可是怅然之后,总要说些什么。大学四年,生活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些读书、写字和考试的周而复始。如果把这种单调的生活看作一场场循环的演出,那么我只是一个安静的演员。这篇毕业论文也称不上什么精彩的台词,只不过是这种循环演出即将告一段落时的谢幕词。但是无论多么蹩脚的演员,无论台下有多少观众,即使是只说给自己听,在他谢幕时也总要感激一些人,是这些人帮助他走上舞台,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地“演出”。
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学位论文指导老师——XXX老师。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如果没有她的心血,尚不知以何等糟糕的面目出现。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值得我感激和尊敬。
感谢和我共度四年美好大学生活的2010级X班全体同学。感谢XX学院的所有授课老师,你们使我终身受益。感谢所有关心、鼓励、支持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
参考文献
[1]徐建国,刘波,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中国财政2009(10)
[2]陈月秀,我国个人所得税指数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广州大学学报2009(9)
[3]王齐祥,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一些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9(4):
[4]刘丽,牛杰,夏宏,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J],税务研究,2010(3)
[5]李佳,在中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6]高文俊,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研究发放工资[D],东北:东北财经大学,2011
[7]刘剑文,反思税收费用扣除标准的工资和薪金和前景的角度保护人权[J],涉外税务
[8]杨晓妹,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工资和薪金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8(5)
[9]陈建东,蒲明,研究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J],税务研究,2010(9)
[10]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8(5)
[11]钟馨,请描述的合理性收入在我国费用扣除标准和建议[J],改革与战略,2006(8):
[12]胡进,李忠华,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10(11)
[13]陈庆海,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测算模型的构建[J],税收经济研究,2012(2)
[14]陈孟熙,郭建青.在经济学历史课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计金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贸经济,1997(3)
[16]王继东,“人性化设计”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财会研究,2008(8)
[17]David Altig&Charles T.Carlstrom,“Marginal Tax Rate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a Life-cycle Model”,Cleveland Fed's Working Paper,No.9621,1996.
[18]Kim M.Bloomquist,“Tax Evasion,Income Inequality and Opportunity Costs of Complia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96th Annum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Tax Association,2003.
[19]Gerlinde Verbist,“Redistributive Effect and Progressivity of Tax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cross The EU Using EUROMOD”,EUROMOD Working Paper,No.EM5/04,20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