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及竞争带来的影响研究

中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的劳务输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外技术经济援助,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向外输出劳务,并在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背景之下努力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交,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市场,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开

  一、文献综述

  中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的劳务输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外技术经济援助,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向外输出劳务,并在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背景之下努力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交,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市场,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最近几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2013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导致中国劳务对外输出的成本大大增加以至中国劳务在部分国家的竞争力下降。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我国及相关各国劳动力资源及成本的未来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各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对我国劳务在海外市场上保持一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认为劳务输出与经济增长,劳务输出与劳务供给需求,通货膨胀和劳动供给与劳务成本的关系,劳务成本与劳务输出有密切关系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1国内外研究

  (1)劳务输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和商品的国际流动关系密切,故而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西方国家关于劳动力国际流动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目前各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持“替代论”观点,认为未来商品流动会减少,劳动力流动会增多,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替代商品的国际流动。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有Mundell(1957)、layard(1992)、Krugman(1979)等,Mundell(1957)最早研究了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在要素禀赋理论模型框架下得出二者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X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对此贡献巨大,其在用Mundell在Hecekscher–Ohin模型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和要素国际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启动严格的贸易壁垒,将使国内劳动力的流出或境外劳动力的流入;如果一个国家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将促进改过劳动力国际贸易的开展。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国际要输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贸易都能实现商品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均等化,在生产满足一定的经济学条件的前提下,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并不需要要素和商品的同时流动,只要其中某一方面实现流动,即商品或要素其中之一实现完全流动即可,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就能达成。BLhning和Schloeter-Paredes(1994)以韩国、马来西亚、中国X三个由净输出劳动力转为净输入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得到一个国家(地区)为低收入水平时劳动力流动和贸易之间是互补关系,为高收入水平时二者呈现替代关系的结论。该研究还对1991年波兰试图通过与欧共体达成协议促进农产品出口但却导致波兰劳工大量流往欧共体的事实做出评论,认为在欧洲范围内劳动力流动和国际贸易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持观点是“互补论”,持这种观点的有Markusen(1983)、Rauch(1995)、Razin&Sadka(1995)、Connell&Conway(2000)等,这一观点认为,劳务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商品的国际流动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相互补充,Markusen(1983)在研究中发现,当改变Hecekscher–Ohin模型中的一些假设条件之后,将会得到与Mundell完全不同的结论。在Markusen的分析论述中,如果放松Hecekscher–Ohin模型中的几个假设,即国家之间无技术差异、规模报酬不变、没有国内要素对市场的扭曲、完全竞争,那么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和国际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就能完全体现。Collins(1997)等使用1870~1940年大西洋领域内X、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在剔除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周期之后,劳动力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Gould(1994)、James和William(2001)对X的研究、Head和Ries(1998)对加拿大的研究均表明,外来劳动力能够带动出口与进口的增加,但对出口与进口的影响程度有所区别。持“替代兼互补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Stark&Yitzhaki(1998)、Stark(1991)、Panagariya(1992)、Ptark&Taylor(1991)、Davis&Weinstein(2002)等,这种观点既肯定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互补关系也承认商品流动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一种观点,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整合变通,同时加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认为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取决于分析方法和建模方法的不同。Russell&Teitelbaum(1992)的研究表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贸易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是替代的关系,但是一个较短的时刻内,两者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关系,这种区分主要在考察时间的长短划分的。另外,根据贸易开始的时间的不同,在贸易自由化的起步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各种要素的流动还未完全市场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补关系,当贸易发展经过深入发展,市场能够对资源进行理论上的最有效率的配置状态,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就变得非常明显。
  总之,劳动力国际流动是到底是促进还是替代商品的国际流动,目前的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很多问题还没有定论,“替代兼互补论”的观点更有市场,很多学者对这一观点持赞成态度,根据建模方式的不同和具体案例的不同,两者的之间关系会随之发生变动。
  刘养卉,王字雄(2009)在《农村劳务输出与甘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疑问中劳务输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文中对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中国城市发展做了论述,进而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文中对甘肃省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甘肃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甘肃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章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劳务出口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这是新时期探索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文中指出了甘肃省农村劳务出口的必然性,一是因为甘肃农村劳动力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7.41%,乡村从事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又占70.2%,富余率高;二是甘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文章同时论述了甘肃省农村劳务出口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三个影响,一是农村劳务输出是解决甘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总矛盾的根本途径,二是农村劳务出口是促使甘肃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三是农村劳务出口是推动甘肃农村经济和设计公益事业发展的有力杠杆,四是农村劳务出口是促进甘肃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杨云母(2006)认为人口众多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压力:经济发展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自然环境受到不小的破坏,城镇居民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把人力资源搞活,鼓励他们短期对外流动,人口压力将变成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已驶入快车道,并拥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潜力。只要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理顺管理环节,深化体制改革,就能通过对外劳务输出,使人口众多这一矛盾朝着有利于中国社会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胡昭玲、曾敏(2008)采用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应用中国与175个国家(地区)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就中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对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劳务输出能够带动出口增加;而劳务输出对进口没有明显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不显著的替代关系。对样本国家(地区)按区域和收入分组的回归结果与对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对大多数国家(地区)的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外派劳务最为集中的东亚和南亚,劳务输出对出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在进口方面,除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外,对其余各组国家(地区)的劳务输出与进口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通常不显著。秦伟(2003)认为劳务输出是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湛泳,李礼(2006)在《我国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对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对外劳务合作与贸易往来中的活跃程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各省、直辖市的出口贸易与劳务输出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良性循环阶段,而中西部各省的出口贸易与劳务输出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的活跃程度有显著差异。李礼(2004)通过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两种方法,对我国1983~2003年出口贸易与劳务输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出口贸易与劳务输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2)我国出口贸易是劳务输出的格兰杰原因,即我国出口贸易的扩张导致了劳务输出人数的增加。
  另外,文章对劳务输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论述的代表性文章还有张志英(2002)《劳务输出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安岳县劳务输出产业化情况调查》,马友君(2010)的《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东北地区对俄劳务输出研究》等文章。
  (2)通货膨胀和劳动供给与劳务成本的关系。
  英国学者Panagariya(2010)认为工资成本是推动通过膨胀的主要原因,他赞成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工资的增加常常是在个别部门进行的,但是,由于社会信息的流动性,这种增加也会影响到其它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攀比起来,个别部门工资的上升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工资提高,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工资的普遍提升,通过膨胀就此开始,而且,这种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推动工资的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变得更加严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的发生,劳务成本和国内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劳务成本也进而提升。根据开放宏观经济理论,工资增长较快时,不可贸易不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长,也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如果该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太大,这种通货膨胀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发展。因此,劳动力成本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过劳务出口可以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耿强、付文林、傅坦(2011)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开放NKPC框架的实证研究》对通过膨胀劳务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也很严重,既有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结构型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上上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不断上升将成为中长期的发展趋势,这将加剧通货膨胀的发展,而长期的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推动劳动力成本的进一部分上升。另外,作者通过构建开放新凯恩斯菲利普曲线,对影响通帐的各种可能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也认为劳动力成本是上升和通过膨胀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代表性文章还有曾铮(2009)的《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全球经济走向》,金三林(2010)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梁达(2010)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文章,这些文章对通货膨胀和劳动供给与劳务成本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释了通货膨胀及其造成的劳务供给波动中存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造成的劳务成本上升进行了论述。
  (3)劳务输出与劳务供给需求的关系。
  通过中国劳务输出状况分析劳务输出与劳务供给
  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拥有13亿多人口和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从2013年(达到最大值)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2013-2020年下降比较缓慢,但劳动力资源还有将近9亿。日本总人口为1亿2806万人,人口结构却明显出现了老化现象。基于20-30岁人口大为减少,统计劳动人口为6236万人,占全人口的48.7%。阿拉伯国家的劳动力数量悬殊,最多的是埃及为1161.7万人,其他国家都在1000万以下,其中劳动力不足40万的是巴林、巴勒斯坦、卡塔尔3国;在40~100万人之间的是阿曼(47.8万)、科威特(55.5万)、阿联酋(86.3万)和黎巴嫩(93.2万);在100万~500万人之间的是约旦(107.7万)、利比亚(130.9万)、突尼斯(298.4万)、也门(329.6万)和叙利亚(354.5万);在500万~1000万人之间的有沙特(501.0万)、伊拉克(582.2万)、阿尔及利亚(660.2万)、苏丹(867.5万)、摩洛哥(899.3万)。阿拉伯国家中的石油富国如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的本国劳务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生产,直接生产任务全部由外籍劳务(如印度、中国、菲律宾等)完成。韩国2008年的劳动力缺口超过20万人,根据新加坡劳动力统计年鉴2010,新加坡劳动力约19.85万。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劳动力这一要素在中国具有绝对优势,因此中国开展劳务输出能带来更大的产出。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务输出主要是以对外承包工程形式展开的。但后来劳务输出渠道逐渐扩大,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持续发展。从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合同金额、完成营业额,还是外派的劳务人员数量,均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从1980年到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的合同金额从1.40亿美元增长到1423.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也从1.23亿美元增长到1034.24亿美元对外劳务输出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年末在国外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人员数量,在1987年以后的10年里基本上是2万多人到3万多人,而1997年后逐年增多,尤其2003年以后迅速增长,到2011年达到32.4万人。通过劳务合作外派的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987年末只有3万多人,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迅速增长,1992年超过10万人,1995年超过20万人,1999年则超过了30万人,到2011年达到48.84万人。2011年末,我国外派劳务总数量达到71.2万人。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劳务输出与劳务供给需求的关系的研究
  以Piore、Abrams and Abrams为代表的“分层(节)假设”(segmentation hypothesis)理论将市场分为两个层次,即薪水高、工作稳定的“好工作”为高级劳动部门;薪水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较低的部门为次级劳动部门。根据分层假设,在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人们往往回避次级劳动部门的工作,导致这一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产业发展。而外国低技术或非技术劳动力通常被次级劳动部门所吸收,不仅不会减少本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还弥补了一些行业劳动力的空缺。Wilfred J.Ethier对当前老龄化较严重的发达国家的外国劳动力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产业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老龄化问题,而随着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绝对减少,必定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指出:发达国家次级劳动部门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与该国整体失业率无太大相关性;外国劳动力的进入只是短期行为;外国非技术劳动力普遍从事国内劳动力不愿从事的工作;对外国劳动力的雇用缺乏稳定性。根据Zimmermann 1995年以德国为对象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外国劳动力达到该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时,该国劳动力工资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0.6%,高科技行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甚至上涨了1.3%。Gaston与Nelson(2000)对英国的研究结果表示,外国劳动力的流入与该国劳动市场并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1999年OECD的调查结果也表示,很难证明外国劳动力的流入会增加输入国的失业率。另外,以OECD成员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国劳动力的流入与输入国失业率并无相关关系。
  金永花(2011)通过对外国劳动力与韩国劳动力的供给行为特征比较、外国劳动力对韩国本地劳动力市场的补缺替代效应的分析,指出外国劳动力大部分流向韩国本地劳动力回避的次级劳动部门,缓解了韩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对韩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较强的补缺效应。林勇(2006)指出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对泰国的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首先,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优化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结构,有利于克服长期存在的劳动力的结构性问题。由于泰国在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方面落后于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网络信息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的缺乏日益成为泰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泰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中的就业率日益下降,让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农民成为非技术和半技术劳工。因此,泰国一方面从海外引进各种急需的高级人才和技术劳工,另一方面,在非技术劳工和半技术劳工不断增长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向外输出过剩的这部分劳动力。这种战略安排有助于泰国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第二,劳动力海外汇款改善了泰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据统计,1975~1995年20年间,海外汇款累计145亿美元,仅1995年一年,泰国的海外劳工汇款就超过了16亿美元。有专家说,如果没有海外劳工的汇款,泰国1997年的金融危机会更加严重。蒋茜(2011)通过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总量变动趋势的分析,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周期性的暂时现象,它标志着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劳动力已经开始从无限供给走向有限供给,也预示着劳动力短缺的拐点迟早会到来。虽然,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仍处于过剩的状况,但通过对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分析和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供求缺口会越来越小。在2010~202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劳动力的需求直到劳动力短缺的出现。
  (4)劳务成本与劳务输出的关系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X学者C.柯布与P.道格拉斯根据X1890-1920年期间对工业进行统计得出的数据,进而研究出了X生产力的函数。该研究表明,在生产中资本所做的贡献为1/3,劳动所做的共享为2/3,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国外企业劳动力成本控制的基础理论,并逐渐影响到全世界其它研究者,人们开始对劳动成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20实际60年代末期霍塔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评价理论,认为物价水平和生产成本密切相关,生产成本决定物价,他同时认为,一个国家劳务成本上升,必然会影响到该国的劳务输出。1987年,X学者迈克尔▪波特对劳动力成本与企业效益的竞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行业聚集,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可以降低组织和生产成本,价格优势就会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就会变低,劳动力成本降低,加速了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一观点影响了新世纪以来的部分学者,现在很多研究人员把企业成本研究和人力资源研究结合起来。
  安徽省商务厅的文章《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对外派劳务市场的影响》对劳务成本和劳务输出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文章指出,2005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造成劳务成本的攀升,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全球的人力资源流动放缓,而且国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十几年来,中国的外派劳务人员的工资增长了十倍以上,使中国原有的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在不断减弱,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给劳动人口造成了新的压力,中国的劳务出口进入了艰难发展时期,目前国内必须做好应对措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外派劳务经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创对外劳务合作的新局面。另外,劳务成本上升还使中国外派劳务市场分布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是中国劳务外派的重点,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上述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在逐渐减少,出国劳务的竞争力在降低,上述国家开始向东南亚和其它人口成本较低地区的国家寻求合作,中国的劳务正处于不断被取代的危险状态中。劳动力成本上升还有可能使中国由劳务输出国向劳务输入国转型。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还大量向西方国家输出劳务,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的劳动力逐渐出现紧缺状态,韩国转变为彻彻底底的劳务输入国,韩国从中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弥补本国劳动力的欠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低端劳务行业里必然会引入外国劳动力,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劳务输出国向劳务输入国转变的阶段。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中国在劳务企业转生升级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是由低端想中、高端技能型劳务输出的方向转型,二是由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场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转型,三是有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市场多种经营转型,如此,才能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发展趋势,促进中国劳务出口的发展。赵欣(1997)在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指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因是国内管理层次过多,层层收费的现象严重。中国劳务人员的成本提高致使很多国际公司的对外承包项目不能使用中国劳务人员,而是招募成本较低的当地工人或第三国成本费用更低的劳务人员。现代主流经济学(Samuelson,Nordhaus,Ehrenberg,Smith)认为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向前递增,然后向后弯曲的曲线,即所谓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随着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处的境况获得了改善,代表性的劳动者希望购买更多的所有类型的正常消费品,包括额外的商品—闲暇,以极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随着实际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是减少旳。胡伟清张宗益(2007)认为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行为不只受工资收入的影响,而是收益、成本、预期三者的函数:S=S(R,C,E),收益R包括货币收入、社会保险、身份与地位、城市生活经验等,即一个人所感受到所有经济和非经济收入,既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期的;成本C包括机会成本(务农的收入)、城乡生活成本的差距、往返交通费、受到歧视的精神损失等;预期E是指对未来收益与成本之间差距的期望,如果用“高”和“低”来区分的话,那么,“预期高”与“预期低”相比,前者期望未来收益大于成本的幅度要大于后者所期望的幅度。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收益正相关,与成本负相关,因此,可以用下式来表示供给函数:S=S(R-C,E)。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预期负相关:预期提高,劳动供给减少。原因在于,预期越高,能够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越低,劳动者越不愿意提供劳动。贾楠(2007)提出农民工进城的机会成本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首先,物质方面主要是指农民在家务农的农业收入。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00年农业对农民的纯收入负贡献为-112%,其中种植业的负贡献为-229%,而劳务报酬的正贡献率为167%,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前,农业为农民的收入增加做出贡献甚少,甚至起到减少农民收入的作用。其次,精神方面是指农民工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熟悉的人群,缺乏亲情、友情。他们背井离乡,对父母不能尽孝,对子女不能照料。如果是夫妻中的一方去打工,那么势必会使夫妻之间产生情感上的隔阂与疏远,如因打工而夫妻长期分居最终导致感情破裂的事例就有很多。不少农村家庭夫妻双双去打工,家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么一来造成了其家庭责任的背离,即对父母的赡养照料之责,对儿女的抚养教导之责等统统不能顾及。此外,农民工的身份经常被否定、被限制,还要忍受所谓城里人的白眼和歧视甚至侮辱等。农民工是理性的经济人,是否进城打工,取决于打工收益和务农收益的比较。农民工在农村务农的收益成为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各地农民条件不同,因而机会成本也不同。只有机会成本低于打工工资的民工才会进城打工,而机会成本高于打工工资的民工则不会选择进城打工。庄二平(2007)的《我国当前农村劳务输出的问题及对策》,周凌峰(2008)的《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及发展研究》等为代表文章,对劳务成本与劳务输出关系这一问题也有深入阐述。

  1.2文献评价及总结

  国内外关于劳务出口问题的研究成为本文的文献来源。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对劳务输出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劳务成本增加对劳务出口及竞争带来的影响也有大量的著述;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劳务输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中国学者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增加,出现很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务问题研究从理论机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首先在理论方面研究方面,从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着手分析了劳务输出能带来产出的增加,对劳务输出国与输入国国际贸易扩张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增加双方的产出。通过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劳动供给波动和劳动成本上升的原因,根据H-O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分析了劳务输出与劳务供给需求的关系,得出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开展劳务输出在国际贸易中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结论。通过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劳动供给曲线和机会成本的分析,随着劳务收入水平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导致劳动供给的下降从而影响劳务输出。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得出劳务输出带动出口和外汇创收,同时也指出劳动力已经开始从无限供给走向有限供给,也预示着劳动力短缺的拐点迟早会到来。通过对“民工荒”的现象分析,说明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劳务输出的负面影响。但以上文献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劳务成本增加对国际劳务输出的影响的研究及劳务成本增加对国际劳务输出的弹性分析尤为缺乏。
中国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及竞争带来的影响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2.1研究背景

  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务输出在国际贸易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一直是稳步上升,对外劳务输出给国家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但近几年来随着劳务人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导致劳务输出的成本增加,在局部范围内影响了我国劳务的输出和我国劳务在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力。如果影响范围继续扩大会制约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
  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423.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34.24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在外人数324000人,相较2005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296.1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17.6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在外人数144800人分别增长了4.8倍,4.75倍,2.23倍。
  随着自然人口构成中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劳动参与率有下降趋势加上教育与市场没有接轨,教育的发展与与社会用工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将由缓慢增长逐步走向负增长。2002年总人口为128,453万人,2011年是134,735万人,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长了114倍左右。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持续下降。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的14.7亿左右达到上限,之后便会开始下降。而从人口结构来看,根据联合国提供的预测数据,观察中国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可以发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具体来说,迄今为止,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虽然一直处在增长趋势,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目前已经是逐年降低,其劳动年龄人口数在2013年左右,上升趋势会变得更加平缓,到2016年达到最高峰后开始绝对减少,并且下降速度会趋于加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越来越普及,更多适龄劳动力并不能在适龄阶段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所以在未来的劳动参与率会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中央XX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但是,高等学校教育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的同时,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导致以大学生为代表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与用工单位实际需求不相匹配。而市场上真正需要的技术工人却少之又少。58同城招聘网站上打出“高薪招聘出国厨师月入30万元”的广告。近几年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却令人意外地发生大范围“民工荒”,从机电设备装配工、维修工、裁剪缝纫工,到餐饮服务员、业务员和家政服务员,不少企业纷纷喊“缺工”,技术型工人更缺。
  近几年我国国内物资文化水平大力的提高,国内劳务市场的规范化使得国内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及福利大幅提升再加上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无疑增加了劳务输出的成本。国内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2002年12373元,2011年达到41799元,十年翻3.38倍。目前出国劳务的平均纯工资收入在100000元左右。另外国内劳务的机会成本大于或等于工资收益导致劳务不愿意提供劳动。本人在科威特机场同一些回国安徽劳务进行沟通,他们抱怨在国内劳务公司承诺纯工资年收入102000元(吃住、签证、往返飞机费用由用工单位负责),但实际上只发了90000元,而且每天吃的伙食非常单调,加上气候原因还是决定回国打工,回到合肥打工能挣到50000元~60000元每年,在自己家乡生活习惯都随自己意而且能与家人天天见面,有些人表示要去非洲打工,年纯收入120000元。
  从以上来看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尽管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还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中国劳动力开始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局面。虽然,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总人数仍在上升,但在局部区域因中国劳务成本的增加使得中国劳务的输出开始受到影响。
  《服务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该文件,劳务出口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缓慢,但是近年来结构深刻变革,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对来劳务出口保持稳步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劳务人口流动频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劳务出口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设计咨询三个方面。在中国对外劳务出口主要表现为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其中对外劳务合作主要是指以收取工资的形式向国外工厂或企业提供劳务的形式,对外承包过程是指中国企业承包境外工程技术项目,建设当地经济的活动。
  随着国际市场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劳动力资源流动加快,再加上国外的一些产业低端制造业迅速向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的劳动力在国外劳动力市场上将逐渐失去吸引力。目前,中国劳务出口人员主要是从事一些劳务密集的行业,如纺织行业、制衣行业,很多工人都是到利用当地优惠条件建立的外国工厂工作。随着这些企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速,对中国劳务出口构成巨大的威胁。

  2.2研究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务成本在不断上升,但是,中国海外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关于中国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出口及竞争带来的影响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XX制定合理的劳务出口政策有很大帮助。
  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及对外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以来中国XX正式实施中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对外优贷、经济援助及融资性项目逐年增加导致劳务需求量大幅上升,中国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参与到国际劳务市场,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的X次贷危机引起西方各国的经济衰退,中国人民币被迫升值加上国内的通货膨胀加剧致使中国劳务输出成本的增加导致一些国家减少了对中国劳务的需求限制了中国劳务的输出。因此积极有效的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大力发展与境外的劳务合作,将会促进中国劳动力资源发挥更大价值,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认真对各国人力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及时掌握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最新动态、供需情况和市场变化特点,制定各大规模的劳务出口政策和计划,加大劳务出口力度,不断提升劳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务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出口,对外经济合作解决了国内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带动相关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拟研究劳务成本的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和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验证劳务供给与劳务成本的关系,并从宏微观角度为我国劳务输出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3.1研究内容

  本文对劳务成本与劳务输出的关系进行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说明该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中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家统计数据来叙述中国劳务输出的历史和现状(该章节穿插介绍劳务输出概念、劳务输出特点及发展劳务输出对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的效应的理论研究。运用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理论及模型劳务输出与劳务成本的关系,并着重中国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的效应。
  第四章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效应的实证研究。通过海外在建项目实地调查结果和XX市乡镇实地调查结果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中国应对劳务成本增加的对策。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在劳务输出成本增加的形势下,针对如何保持我国劳务持续稳定输出,以及如何利用劳务输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做出贡献提供切实可靠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结论

  3.2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2.3文献评述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创新点主要是指运用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理论及模型分析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
  第2章中国劳务输出的发展现状
  2.1中国劳务输出的历史(穿插介绍劳务输出概念、劳务输出特点及发展劳务输出对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
  2.2中国劳务输出的现状
  2.2.1中国劳务输出对象国的现状分析
  2.2.2中国劳务输出省份的现状分析
  2.2.3中国劳务输出工种情况现状分析
  第3章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的效应的理论研究
  4.1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理论及模型(两国的,多附上几张图形分析,两个国家各自的劳务成本变化导致各自劳务输出量的变化)
  4.2基于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理论及模型对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的效应的微观分析(主要描述两国个体劳动者的劳务成本变化对劳务输出的影响)
  4.3基于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理论及模型对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的效应的宏观分析(主要描述两国劳务成本变化对劳务输出的影响)
  4.4劳动力国际流动经济分析理论及模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多附上几张图形分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各自的劳务成本变化导致各自劳务输出量的变化)
  第4章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输出带来的效应的实证研究
  5.1海外在建项目实地调查结果
  5.2 XX市乡镇实地调查结果
  5.3对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
  第5章中国应对劳务成本增加的对策
  6.1优化体制与政策环境
  6.2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机制
  6.3建立多元化的经营策略
  6.4加强劳务输出品牌建设
  6.5加强劳务输出培训力度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4.1工作重点:

  本文的工作重点是正确认识劳务成本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出口及竞争进行充分的论述,并提出应对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境的对策。

  4.2工作难点:

  1、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运用宏微观理论对劳务成本的增加对劳务输出的影响进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属于本文的重要,有关前提假设、理论推导等很少有现有文献作参考,因此本文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最大的难点。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文需要采集大量数据,任务量较大。
  3、直接研究劳务成本与劳务输出的影响文献相对较少。
  4.3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1、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认真阅读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同时积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论文的理论分析;
  2、提前做好数据收集准备,认真查询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的数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及其他相关统计年鉴,找出与论文相关的指标数据,并充分利用Excel、Eviews6.0等软件完成相关数据计算和论文实证分析。
  3、从本人单位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上收集相关数据,并针对我国劳务出口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并就该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方面的设想。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5.1工作量:

  预计论文字数为4-5万字左右,已阅读整理部分文献资料。

  5.2论文进度:

  1.2013年12月-2014年01月,确定毕业论文写作方向和结构框架,开始收集并阅读该领域的中英文文献。
  2.2014年01月-2014年02月,根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撰写本论题的文献综述,完成本文的基本思路、结构安排等,并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初稿。
  3.2014年02月-2014年03月,继续搜集最新资料,结合之前收集的资料进一步修改开题报告。
  4.2014年03月-2014年04月,在海外在建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对个案进行深入调查,主要是在XX市三区两市五县中各选择一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
  5.2014年04月-2014年9月,按照开题报告的时间、思路和结构,写作论文初稿,不定期地向导师汇报论文写作进展情况。
  6.2014年09月-2014年10月,提交论文初稿,供导师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本人根据修改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7.2014年10月-2014年11月,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6.1预期成果:

  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对研究背景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这一现状,论述中国劳务成本增加对中国劳务出口及竞争带来的影响。

  6.2论文可能的创新:

  本文通过结合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国近年来劳务成本上升以及韩国、日本等过上个世纪后半期劳动力发展的历史,论述中国劳务成本上升对中国劳务出口造成的影响,以及提出中国劳务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七、完成论文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Mundell,R.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3):321~335
  [2]BLhning,W.R.and M.L.Schloeter-Paredes,ed.,Aid in Place of Migration?[R],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Geneva,1994
  [3]Collins,W.J.,K.H.O’Rourke and J.G.Williamson,Were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Substitutes in History?[R],NBER Working Papers,No.6059,1997
  [4]Gould,D.M.,Immigrant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S.Bilateral Trade Flow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 ics,1994,76(2):302~316
  [5]Head,K.and J.Ries,Immigration and trade creation: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Canada[J],Canadian Jo ur nal of Economics,1998,31:47~62
  [6]James,A.D.and K.H.William,The Pro-Trade Effect of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Export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R],IZA Discussion Paper,No.375,Institute for t he Study of Labor(IZA),2001
  [7]杨云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分析.国际贸易,人口学刊2006,6:40-43.
  [8]胡昭玲曾敏.中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3:55-65.
  [9]秦伟.劳务输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研究学习论坛2003,4:36-38.
  [10]湛泳1,李礼.我国劳务输出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国民经济管理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54-57.
  [11]李礼,洪源.劳动力跨国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05,(8):18-20.
  [12]Russell S,M S Teitelbaum.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No.160,Washington,1992.
  [13]蔡英鹤、徐昌强阿拉伯国家劳动力状况.阿拉伯世界1998,3:18-19
  [14]金永花韩国劳动力补缺替代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人口学刊2011,6:65-72
  [15]新加坡人力资源部.新加坡劳动力统计年鉴2010(Singapore Yearbook of Manpower Statistics,2010[Z/OL].http://www.doc88.com/p-991394080975.html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Z/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7]林勇泰国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分析.人口与经济2006,4:5-8
  [18]蒋茜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还会走多远?.新疆社会科学2011,2:127-132
  [19]赵欣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劳动理论与实践1997,4:16-17
  [20]Paul A.Samuelson,Willian D.Nordhaus.Economics,Sixteenth Edition[M].China Machine Press,2000,220.
  [21]Ronald G.Ehrenberg,Robort S.Smith.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2-178.
  [22]胡伟清张宗益.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的理论分析——“民工荒”的微观经济视角.理论与改革2007,4:77-79.
  [23]傅缨捷,游慧洁.加快对外劳务输出:菲律宾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视角(下).2009(05)
  [24]卢红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立法评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25]朱中华,潘咏春,王平.对外劳务输出与劳务派遣的法律适用[J].国际经济合作.2010(03)
  [26]许绍霞.浅谈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J].当代经济.2011(06)
  [27]顾小祥.外派劳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建材.2011(02)
  [28]郭善玲,邹斌.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法律思考[J].企业经济.2008(08)
  [29]陈东升.扩大对外劳务合作缓解国内就业压力[J].现代商业.2007(30)
  [30]赵镇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1(Z1)
  [31]战海艳.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08
  [32]张宝仁,曹洪举.近期中韩经贸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8(03)
  [33]车鸿俊.中国对外劳务输出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34]武萍.韩国外籍劳务体制改革对我国劳务输出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8(07)
  [35]许文.多种形式相结合进一步开发非洲承包劳务市场[J].国际经济合作.1998(03)
  [36]金振豹,房亚群.加入WTO后我国在劳务输出方面的对策及其法律完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37]James,A.D,and K.H William.The Pro-Trade Effect of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Exports Duringthe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IZA Discussion Paper,No.375.2001
  [38]李保民,刘学贵.中国国际劳务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9]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05)
  [40]周辉.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08(06)
  [41]熊菲.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2]李明安,徐海珍.图们江畔的高消费空巢[J].世界博览.2008(10)
  [43]杨晨.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展望[D].山东大学2006
  [44]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for the Next years.China&World Economy.2003
  [45]姜爱丽.《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XX在对外劳务输出中的作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03)
  [46]彭红斌.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特点及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02)
  [47]王金水.扩大国际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国外就业[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48]李谷成,冯中朝,喻翠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跨国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03)
  [49]钟文波,贾兰春,马文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50]朱新颖,刘伟.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问题浅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1]郑远民,蒋顺华.《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的对外劳务输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52]孙晓星.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立法现状与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53]尹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09(01)
  [54]郑远民,蒋顺华.《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的对外劳务输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55][美]AadityaMattoo,[美]AntoniaCarzaniga编,朱建明,韩燕译.人才流动与服务贸易自由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6]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2004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57]冯渤潇.中国通货膨胀与居民工资变动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8]陈平,欧燕.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对FDI地区转移的影响——来自工业企业数据和FDI空间效应的证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9]陈丽莎,杨文杰.城镇化对我国劳动力成本变动的影响——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意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60]李琴.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的持续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61]张文明,周生南.XX“三位一体”构建农村劳动力“三三”制就业格局——浙江省磐安县劳务输出工作特色、问题和思路[J].中国就业.2006(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00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7月8日
Next 2021年7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